割须弃袍[gē xū qì pào]的意思及解释,包括割须弃袍的拼音、近义词、反义词、用法、解释、出处等。
割须弃袍的拼音
割须弃袍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解释 | 割掉胡须,丢掉外袍。形容战败落魄的样子 |
---|---|
成语出处 |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58回:“超遂令人叫拏短髯者是曹操。操闻之,即扯旗角包颈而逃。” |
成语繁体 | 割須棄袍 |
成语简拼 | gxqp |
感情色彩 | 贬义成语 |
成语用法 |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
成语结构 | 联合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近 义 词 | 丢盔弃甲 |
成语例子 | 曹操“割须弃袍”的事迹广为流传。 |
成语故事 |
三国时期,曹操派大将钟繇攻蜀未成,退守潼关,就改派曹洪、徐晃驻守潼关,才九天时间曹洪丢了潼关。曹操率军亲自攻打潼关,结果被马超打得大败,为了逃命,曹操割掉自己的胡须,丢掉自己的战袍,化装逃回到自己的大本营 |
成语割须弃袍的相关内容
割须弃袍的是谁?
割须弃袍的意思
龙飞凤舞:像龙在飞腾;像凤在欢舞。原形容山势蜿蜒曲折;奔放雄伟。旧时迷信;认为是帝王气象。现形容书法笔势飘逸多姿。多指草书。
攘来熙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拙口钝腮:比喻嘴笨,没有口才。
调三窝四:搬弄是非,挑拔离间。
匪石匪席:不是石,不是席。意为石可转而心不可转,席可卷而心不可卷。比喻意志坚定,永不变心。
成语【割须弃袍】由四言堂汉语课堂编辑整理,最后修订时间:2025-02-11 11:09
- 上一篇:割恩断义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