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三不知

一问三不知[yī wèn sān bù zhī]的意思及解释,包括一问三不知的拼音、近义词、反义词、用法、解释、出处等。

一问三不知的拼音

一问三不知 yī wèn sān bù zhī

一问三不知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解释三不知:指对事的开始、中间和结尾都不知道。不管怎样问;总说不知道。比喻对实际情况了解太少。也作“一问摇头三不知”。
成语出处先秦 左丘明《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君子之谋也,始、衷、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年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成语繁体一問三不知
成语简拼ywsz
成语注音ㄧ ㄨㄣˋ ㄙㄢ ㄅㄨˋ ㄓㄧ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联合式;作分句;含贬义
成语结构紧缩式成语
产生年代古代成语
成语正音三,不能读作“shān”。
成语辨形知,不能写作“只”。
成语辨析~和“一无所知”;都含有“问什么;都不知道”的意思。但~重在指人家问你情况;都说不知道。可以是确实不知道;也可以是假装不知道;即知道不愿告诉他;“一无所知”泛指对情况或知识一点也不知道。
近 义 词装疯卖傻、一无所知
反 义 词无所不知
成语例子一连问了几个问题,他都答不出,老师对他这种一问三不知的学习态度很生气。
英语翻译say "i don't know" to every question
成语谜语
歇 后 语傻子问路
成语故事
出处《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所以前来告急,敝国的君臣,正焦急地盼望齐军早日到达。如果再不行进,恐怕要来不及了。”陈成子披着雨篷,拄着兵戈,焦急地站在山坡上指挥齐军过河。战马见了的舀滔的河水吓得嘶叫,他使用鞭子狠抽,硬逼它们过河,经过一番努力,齐军安全地渡过了淄水,准备与晋军交战。晋军统帅苟瑶见齐军军容严整,心里有点害伯,便对左右的部将说:”我占卜过攻打郑国,却没有占卜过和齐国作战。他们的军队排列得非常整齐,我们恐怕打不过他们。”部将们也赞成他的看法,主张撤兵。苟瑶一边下令撤军,一边派一位使者去齐军营地拜见陈成子。使者说:“我们的统帅让我向您解释:这次晋国出兵,其实是为了替您报仇。您陈大夫这一族,是从陈国分文出来的。陈国虽然是被楚国灭掠的,但却是郑国的罪过。所以,敝君派我来调查陈国被灭的原因,同时间问您是否在为陈国忧愁。”陈成子听了使者的活,知道这是苟瑶编造出来的说言,十分生气他说:“欺压别人的人绝没有好下场:像苟瑶这样的人难道能够长久吗?”齐国的使者走后,有个名叫苟寅的部将报告陈成子说:“有一个从晋军来的人告诉我说,晋军打算出动一千辆战车来袭击我军的营门,要把齐军全部消灭。”陈成子听了严肃他说:“出发前国君命令我说:‘不要追赶零星的士卒,不要害怕大批的人马。’晋军即使出动超过一千辆的战车,我也不能避而不战。你方才竟然讲出壮敌人威风,灭自己志气的话!回国以后,我要把你的话报告国君。”苟寅自知失言,后悔地说:“今天我才知道,自己为计么总是得不到信任而要逃亡在外了,君子谋划一件事情,对事情的开始、发展、结果这三方面都要考虑到,然后向上报告。现在我对这三方面都不知道就向上报告,怎能不碰壁呢?”几天后晋军撤兵,陈成子也率军回国。

成语一问三不知的相关内容

辅车唇齿:辅:嘴旁颊骨。车:牙床,即牙床骨。颊骨和牙床骨,嘴唇和牙齿。指相互依存的双方。

浓墨重彩:用浓重的墨汁和颜色来描绘。形容着力描写。

云泥殊路:象天上的云和地上的泥那样高下不同。比喻地位悬殊。

镂玉裁冰:比喻构思新颖精美。

日月如梭:日和月像穿梭似地运行。比喻光阴过得快。

成语【一问三不知】由四言堂汉语课堂编辑整理,最后修订时间:2025-02-13 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