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帜易帜[bá zhì yì zhì]的意思及解释,包括拔帜易帜的拼音、近义词、反义词、用法、解释、出处等。
拔帜易帜的拼音
拔帜易帜的意思及解释
成语解释 | 帜:旗帜;易:换。比喻推翻别人,自己占有。 |
---|---|
成语出处 | 西汉 司马迁《史记 淮阴候列传》:“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
成语繁体 | 拔幟易幟 |
成语简拼 | bzyz |
常用程度 | 常用成语 |
感情色彩 | 中性成语 |
成语用法 | 作谓语;指取代 |
成语结构 | 连动式成语 |
产生年代 | 古代成语 |
近 义 词 | 拔赵帜立汉帜、取而代之 |
成语例子 | 如今这里已拔帜易帜,另换新主了。 |
英语翻译 | to supersede somebody |
成语故事 |
韩信被刘邦拜为大将后,率领汉军攻占了魏国和代国,接着又在张耳的协助下,带了几万兵东下井陉,攻击赵国。赵王和主将陈馀在井陉口聚集了二十万大军阻挡。 谋士李左军建议陈馀拔给他三万军队,从小路出发,出奇不意地截取汉军的后勤装备及粮食;而它的前军抵达井陉时不与交战。这样的话,不到十天就可以取下韩信和张耳的头颅。 陈馀是个读书人,不爱使用诈谋奇计,认为韩信的兵不过数千,经过千里行军,巳非常疲惫,可以直接予以攻击,因此没有采纳李左军的计谋。 韩信手下的人探听到这个消息后,十分高兴,放心东下井陉,进军到离井陉口三十里之处,韩信下令休息。半夜里,他选出两千名轻骑兵,让他们每人拿着一面红色旗帜,从小道来到井陉口山后隐蔽起来,同时对他们说:“我将另派一支军队与赵军对垒,并假装败退。这样,赵军必定倾巢而出,前来追击。你们乘此机会快速进入赵营,拔掉赵军的旗帜,换上我们汉军红色的旗帜。” 接着,韩信又派出一支一万人的军队,叫他们背水摆开阵势。赵军见汉军排出兵法上最讳忌的背水之阵,都哈哈大笑,以为汉军自己断了后路。 天刚亮,韩信指挥这一万人的军队向井陉口进发,赵军立即打开营门迎击。战了一段时间后,韩信、张耳命汉兵丢掉旗鼓,向水边退去。汉兵退到水边阵地,再也无法后退,只得拼死作战。 这时,隐蔽在山后的两千汉兵,趁赵营无人守卫,快速冲进赵营,飞快地拔掉赵军旗帜,换上汉军红色的旗帜。而在水边作战的赵兵,因遇到背水一战的汉兵的顽强抵抗,无法取胜,想返回营地,却见那里全是汉军的红旗,以为赵王已被汉兵抓住,顿时军心大乱,各自逃命。接着,汉军两面夹击赵军,结果主将陈馀被杀,赵王被活捉。 |
成语拔帜易帜的相关内容
拔帜易帜的拼音
拔帜易帜的故事
以身报国:把身体献给国家。指宁愿为国家的安危奉献自己的生命。
忽冷忽热:指时而冷静,时而感情冲动,情绪不稳定
视死若生:把死去看做活着一样。形容不怕死。
赏不遗贱:赏:赏赐,奖赏;贱:地位卑微。奖赏不要遗漏地位卑微的人
修齐治平:泛指伦理哲学和政治理论。
成语【拔帜易帜】由四言堂汉语课堂编辑整理,最后修订时间:2025-02-15 13:38
- 上一篇:把臂入林
-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