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建设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9 03:50

经济建设论文篇1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多个方面影响了农村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一方面,市场经济的逐利性、交易性原则影响了农村党员干部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一些农村党员干部理想信念动摇,价值观扭曲,追逐利益、追求财富、获取金钱成为其工作目标。他们不为广大群众谋利益,而是为个人谋私利,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无动于衷,对群众的冷暖疾苦漠不关心,更有少数党员干部“利己主义思想严重,见利忘义,为了个人或极少数人的利益,不惜违反国家政策和法律法规,在土地征用、农村改造、房屋拆迁等关系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上,损人利己或损公肥私,有的甚至出现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2](P25)。一些农村党员干部并未将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职责,在处理问题、解决纠纷的过程中收取、索取好处,拿到好处才办事,没有好处就有意拖沓,态度冷漠,甚至有少数人拿了好处也不办事不作为。另一方面,市场经济的发展给农村党组织带来大量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这要求党员干部不断提升自身的素质能力。然而,由于部分农村党员干部对新任务、新情况和新问题认识不全面,理解不深刻,学习不到位,缺乏改革创新意识和拼搏精神,不能贯彻落实好党中央的路线、方针、政策和任务,无法带领农村群众发家致富。面对日益增多的社会事务和复杂的利益关系,他们处于迷惘状态,找不到工作的突破口,面对新情况和新问题“束手无策,发展农村经济的能力不强,,发展的路子不宽,工作方法不多,在群众‘盼富’面前力不从心”[2](P27)。

二、市场经济建设中加强农村党组织思想建设的对策

(一)落实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主体责任

只有厘清农村党组织思想建设的责任主体,落实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主体责任,才能开展好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避免其思想建设表面化、形式化。毫无疑问,农村党组织既是思想建设的领导主体和推进主体,又是思想建设的落实主体和工作主体。因此,农村党组织必须切切实实抓思想建设,牢固树立不抓思想建设就是失职的意识,把思想建设纳入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日常工作中部署、推进、落实思想建设,及时分析研究责任范围内的思想建设状况,调查了解党员干部的思想动态,对所有党员干部进行有效的教育、管理和监督。每个党员干部要全身心参与思想建设,加强思想教育,加强党性修养,不断自我剖析、检查和改进,坚持身体力行,把思想建设贯穿到为人民服务的实际行动中。

(二)加强理想信念教育

理想信念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为动力。建党以来,我们党以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凝聚党心、民心,团结和鼓舞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历史证明,理想信念教育是我们党进行思想建设的宝贵经验、优良传统和根本要求。对农村党组织而言,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农村党员干部的头脑,坚持不懈地对农村党员干部进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针和基本政策的教育,不断加强社会主体核心价值体系教育,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理论素养和政治修养,促使农村党员干部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发展观、政绩观和利益观。

(三)培育好两种意识

一是服务意识。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因而,培育农村党员干部的服务意识是农村党组织思想建设的根本内容。服务意识体现和实现于日常行为中,要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将服务群众作为基本的工作信念和行为准则,进一步转变管理理念和改进工作作风,自觉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主动上门服务,为群众排忧解困;引导农村党组织建设服务型组织,进一步缩减管理事项,简化办事流程,开办便民服务窗口。譬如,现在很多农村开设了综合服务中心,推行集中办公和挂牌上岗,开展“一站式”服务,就得到农村群众的热烈欢迎和赞赏。二是法治意识。依法治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党和国家长治久安。”[3]要加强农村党组织对法律法规、政策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则的教育和学习,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培育法治意识,自觉学法、知法、行法,做到依法执政、依法行政,自觉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管理农村社会事务和协调利益关系,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和违法必究,不断推进农村经济社会生活的法治化和规范化,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实施。

(四)做好三个结合

一是思想建设与实际工作相结合。马克思指出:“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现实生活过程。”[4](P525)农村党组织扎根基层,服务群众,在日常工作中会碰到大量实际问题,产生诸多思想困惑。那么,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就必须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才具有针对性和现实性,才能厘清认识、解答疑惑、凝聚共识、解决实际问题。一方面,农村党组织在进行思想建设的时候要避免空乏地讲大道理,要将理论现实化、生活化,让说的人愿意讲,听的人愿意信;要调查分析农村党员干部思想问题背后的现实因素,多给予体谅、关心和解决,不能强制性要求党员干部无条件克服一切困难。另一方面,农村党组织要将思想建设渗透到实际工作当中。思想建设不是开会,不是做宣传,也不是做报告和听讲座,而是一种实实在在的行动。实际工作是思想建设的载体和实现形式,只有将思想建设渗透到农村党员干部的实际工作中,思想建设才能生机勃勃,活力无限。当前,要密切联系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推进新型城镇化实践,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观教育,开展党的宗旨、优良传统和作风教育,进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形势和任务教育,促使农村党员干部认真履行职责,增强服务农村群众的自觉性和坚定性。二是思想建设与利益保障相结合。邓小平曾指出:“革命是在物质利益的基础上产主的,如果只讲牺牲精神,不讲物质利益,那就是唯心论。”[5](P128)农村党组织的思想建设要从农村党员干部的切身利益出发,用政策留人,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把工作做到农村党员干部的心坎上,促使其心系基层、情系基层,乐于扎根基层、服务基层,真心实意地落实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完成各项工作任务。首先,要持续改善农村党员干部的办公环境和生活条件。做好农村党组织的经费预算,安排农村党组织建设经费,提升农村党组织的办公条件;结合公务员制度改革,完善农村党组织的岗位编制和职务晋升制度,建立责、权、利相统一的基层岗位体系,改善农村党组织人才晋升、发展通道,提升农村党员干部的待遇和福利。其次,要关心农村党员干部的利益诉求,促进其成长进步。要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选派思想上进、政治立场坚定的党员干部进行教育深造,对有发展潜力、有致富能力的党员进行产业发展扶持。再次,要扶助有困难的农村党员干部。要建立农村党员帮扶基金,对老弱病残、家庭困难的党员给予慰问和扶持。三是思想建设与能力建设相结合。农村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地区的基层组织,要领导和服务广大农村群众,整合资源,化解矛盾,推动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带领群众共同致富,必须具备良好的工作能力。因此,应将农村党组织思想建设与能力建设结合起来。如通过提倡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和改革创新的精神,引导农村党员干部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和新矛盾,探索新思路;通过提倡尊重科学、崇尚理性和争当先进的精神,引导农村党员干部学习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业务,掌握新方法;通过提倡真抓实干、谦虚谨慎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引导农村党员干部说实话、干实事、求实效,创造新业绩;通过提倡顾全大局、团结协作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引导农村党员干部转变工作作风,理顺各方关系,化解各种矛盾……总之,通过将思想建设与能力建设结合起来,促使农村党员干部不断提升组织领导能力,能够做好新时期的群众工作,及时化解农村社会中的复杂矛盾,积极带领群众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发展效益农业、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不断增强农村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巩固党的执政基础。

经济建设论文篇2

1.经济统计学的发展历程

统计实际上属于一种社会调查活动,凡是涉及到数量信息和数字问题内容的均涵盖在统计学研究领域中。经济统计学是在国民收入统计基础上而研究起来的。随着不断的努力,经济统计学逐渐得到完善。

2.统计学在经济研究中的作用

统计学是经济研究中不可少的重要手段,具体作用有:首先,数据收集中少不了统计,所以其能够为经济研究中相关数据的收集提供科学合理的方法。通过定性分析的方式促进经济学的有效研究,而为了保证定性研究的正常进行应具备完整的数据库,这就需要在统计的帮助下实现。其次,为总结和提炼客观经济现象的数量变动规律提供方法。因为对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因素众多,且存在各种不同的现象,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数据,以便从偶然中发现必然。另外,为检验经济学理论的真实性和完善程度提供保障;所有新得出来的理论均属于相对理论,唯有在一番严格的验证后方可变为绝对真理。所以应通过经济数据对经济学理论进行检验,以明确其准确性。经济学与数据间是紧密相关的,但统计发挥着收集数据的作用,可见,统计学在经济学中所占的重要地位。

3.经济统计的应用的意义

经济涉及到的领域与信息较多,因此使得经济的研究困难重重。众所周知,数据是信息最重要的表现形式,经济问题也同样需要利用数据进行分析,在庞大的信息量下,只有运用统计学内有效合理的方法深入细致的调查整理,方能对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经济的研究始终离不开数据的支撑,所以经济统计学意义重大。若缺乏统计学的支持,经济的研究将停滞不前。由于统计学分析研究工作少不了数据这一关键因素以及统计在数据收集中的作用,可见加强经济统计的应用至关重要。只要经济统计得到充分应用,就能够推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

二、结论

综上所述可知,当前,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关于经济的研究事项还甚少,要想对现代经济发展形势更深入的分析研究,就必须获取相关数据的支持,而数据的基本来源通常都在统计学基础上而完成,因此经济统计学是经济中的核心手段。虽然我国目前关于经济统计的应用研究力度还不足,但有关学者与人员已经充分的认识到了该方面的重要性,相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经济统计一定得到有效应用,加快推动国民经济快速发展。

经济建设论文篇3

在财政税收中缺乏有力的监督,偷税漏税是我国当前财政税收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并且这种问题越来越严重,很多企业通过开具虚假发票和制定虚假的财务信息来欺骗税务部门的相关工作人员,进行偷税漏税。这就增加了我国的财政税收工作开展的难度,影响了我国的经济建设进程,这主要是因为有关的财务税收监管部门工作不当,没有将相关的监管措施落实,对于财政税收监管工作没有足够的力度,没有引起相关领导的重视。

2财政税收工作的改进建议

2.1建立完善的税收制度。为了保障工作的正常进行必须进行税收制度的完善,完善的税收制度才能形成相应的工作标准。完整的税收制度也是保证税收工作顺利进行的保证,能够避免偷税漏税现象的发生,维护国家的相关利益。应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财政税收制度的完善。首先,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在世界上的大国地位逐渐体现出来,各个企业也在进行相应的转变,因此我国的相关税收政策应当根据企业的改革发展趋势进行一定的变化,在维护国家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将财政税收的目标与企业的发展目标统一起来。然后,要对当前的税收结构进行适当的调整。对企业征收的营业税和所得税并不合理,因此应当对营业税和所得税进行调整,减少一些重复的税收以减轻企业的税收压力,保障企业的顺利发展。

2.2协调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要根据我国的基本国情,统筹好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关系,建立平衡合理的财政体系。政府要将相应的财政关系进行规范,对我国的财政体制进行健全,明确我国各级政府对于财政支出所具有的责任,对于省级政府和中央政府之间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进行充分的完善,除此之外,对于一些跨地区性质的公共服务,必须分清楚这些服务的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协调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关系,增加一般性转移的支付规模,增加财政困难的城乡建设力度。

2.3加强税收的监督工作。对于很多企业采用投机取巧的手段进行偷税漏税,相关部门应当做好监督工作,建立健全相应的监督制度,对于偷税漏税的企业进行严重的责罚,使偷税漏税者付出严重的代价。

3总结

财政税收是国家发展的根本,只有做好财政税收工作才能进行国家的经济建设,国家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立以及国家的教育和医疗保障支出都需要财政税收的支撑,因此应当重视财政税收工作中所面临的问题并找到相应的解决办法,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工作的重要作用,让财政税收为我国的经济建设保驾护航。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