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工艺论文篇1
目前学校选用的工艺教材与社会的生产实践和企业的项目任务结合不足,其中西装精做的配衬工艺方法早已被现代服装企业所淘汰,取而代之的是用新型材料的薄型衬经过大型机械粘合而成。同时工艺教材所采用的款式主要是考虑到它的代表性,对学生来说,只能起到入门作用,和实用性联系不紧。因此,原有的教材内容有些已经陈旧,不能适应企业发展的变化,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固然要重视教材的某些规范内容和基础理论部分,要讲清楚教材原有的正确部分,更应当注意与现成教材不完全相同的部分,这就是现代企业的新知识、新工艺、新技能等等。我们要把这些新的内容带进教材,可以企业项目任务或实例个案等形式传授给学生,并要求学生很好地领会和掌握,最好的是组织专业教师结合企业需要和教学实际自编教材。
我校的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是省级重点专业。实践教学是该专业的重要特点。而实践教学要想上出效果就需要设计、制图、工艺教师共同商讨教学进度分阶段、按模块、有计划地完成教学任务。简单地说就是设计什么款式打什么版缝制什么内容。如工艺中裙子的实践教学,先由设计教师指导学生设计出自己想要的裙子款式,再由制图教师指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灵活进行款式变化最终完成裙子制图,这时学生已经完成了款式设计和结构制图,工艺教师只需要逐个指导学生进行裁料、缝制、熨烫即可完成裙子模块的教学任务。这样就很大的提升了教学针对性的同时也加大了学生学习专业的兴趣。当然实践教学要想达到企业所需目标最重要的是要与有关的企业单位很好地联系和沟通。专业教师们不能只是在学校内钻研课本,还必须了解企业生产的最新工艺和技能等等,必须深入到生产第一线,要有亲身实践的体验,要了解生产单位和部门的任务情况等,了解这些任务是通过何种技术手段以及何种技能来完成的,然后将企业的有关任务和技术手段带回到学校,带回到课堂,进行教学。
总体来说工艺课程教学目标和内容还基本按照工艺教材来进行,但要对应企业、工厂的[任务书]或[任务单]等。学生要按照这样的[任务书]完成相应的学习和工作任务,也就是我们要求的培养目标。例如我校服装工艺制作课程是把学生两年期间应主要掌握的技术技能应会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中对于各个年段的具体要求,定时、定人进行统一的、标准化的课程教学和课程管理,并进行达标的考核。它一共确立了八个基本技能目标,即:(1)手工针法;(2)一步裙;(3)女西裤;(4)男西裤;(5)女衬衫;(6)男衬衫;(7)女西装;(8)男西装。这些技术技能目标既要符合教材的基本要求,更重要的是应当与服装企业的各款[工艺制单]的要求相联系相符合。课程模块的标准化目标教学和管理如果能很好地与服装企业的项目任务(特别是不断更新的项目任务)相融合相联系,就必然会给工艺课程注入新鲜的活力,会给课堂教学带来具体的、实质性的变化。
中职服装专业实践教学的训练是以技能项目为单位进行的,是以掌握服装专业技能为目标的,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也要围绕单个项目的考核来进行;实践教学环节的考核重点是考查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实践教学的考核方法主要采取现场操作等综合考核方法。
效果预期:80%学生初步具备了服装企业的职业素质特征;掌握成衣工艺设计知识和技能,具有初步的对应市场开发成衣产品的设计能力;70%左右的学生能对成衣品牌类型、品牌风格、品牌运营策略及流行信息进行调查、整理和分析,并形成报告;掌握工艺设计元素、风格在不同成衣类型的应用设计,了解和遵循企业的设计与生产规范,并独立完成单项和系列化的设计,包括策划、设计方案、生产设计规范图、工艺生产流程文件、成本预算等,达到了企业的标准规范要求。
服装工艺论文篇2
关键词:服装专业 毕业设计 教学模块 过程监控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973(2012)008-167-02
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本、专科教学中最后一个教学环节,对于服装设计专业而言,毕业设计(论文)是提高学生在专业理论与实践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综合能力,是对学生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全面检验,也是学生对本专业所学知识深入研究、探索得到的感悟与体验。服装设计专业毕业设计(论文)不同于其它专业,它直接反映学生从整体策划、设计构思、服装板型设计、工艺设计及管理设计项目的能力。因此,毕业设计(论文)主要是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在设计内容方面必须围绕设计主题展开,同时根据当前的流行时尚以及市场需求,结合毕业设计(论文)主题方向,以多种表现形式,突出实践性、原创性的特点,从而为过渡成为未来的“准服装设计师”作好铺垫。
1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教学模块”的构成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是对学生在毕业前进行综合训练阶段,也是服装高等教育中最重要的阶段。在多年的教学中,实施“模块式与过程监控相结合”的毕业设计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了专业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首先是将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教学的整个过程分成不同的教学模块。其次是按各教学模块的特点,确定学生完成的时间、内容和要求,专业教师将按每个模块的特点要求,进行相应的指导和训练。另外,在实施教学过程中,学校可根据各个模块要求,分别对指导教师和学生完成情况实时监控和考核。实践证明该教学模式是一套管理有序且实效性强的教学方式。如图1。
2 按服装专业教学模块分阶段教学,指导教师将对整个过程进行实时监控
2.1 服装专业毕业调研阶段
毕业调研是学生们收到老师下达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后,针对毕业设计内容进行的前期准备工作,既是学生走向社会之前了解社会与市场的过程,也是为毕业设计(论文)收集资料、素材和寻求论据的过程。一般可以采用采访录音、问卷调查、参观交流等多种形式。毕业调研的地点根据不同选题来确定,例如到沿海城市调研服装市场动态与当前流行趋势,到知名服装企业调研服装设计、生产及企业管理制度,到服装零售市场调研橱窗展示、各类服装饰品的特点与销售及各类销售人员的服装消费观念,到面料市场调研当前的面料、辅料状况为后期制作做好准备等等。此过程中,专业教师一般采用定期集中或通过网络及时和学生进行沟通,指导学生如何现场进行调研,如何将调研的素材进行整归纳,最后形成一份具有充分依据的文字材料。调研结束后由学生上讲台主讲选择调研的过程,收集素材的情况进行总结,并提出下一步拟定选题的想法,此过程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分析、结合学生自身的特点,提出建议和意见,在专业教师的引导与学生相互之间交流与互动中,专业教师的实践知识同样也得到了很好的拓展。
2.2 收集服装主题设计相关资料及选择论文选题阶段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的过程是学生自觉参与专业理论研究与专业实践的过程。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求学生首先明确自己的毕业设计(论文)方向,定位及整体规划。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亲自参与论题选择实践。此教学环节是在毕业调研过程中穿插进行,在实施选题方向之前,专业教师可提示出几个选题方向。即:(1)与国内外服装设计大赛主题相吻合的设计主题;(2)与企业合作进行成衣产品开发或流行趋势预测的设计主题;(3)研究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课题;(4)研究服装展示、品牌、企业形象及服装市场营销的课题;(5)研究民族、民间服饰文化的主题;(6)研究服装流行趋势、传播媒介信息网络、电子商务的课题;(7)研究服装CAD技术、人体计测与服装造型的课题。要求学生每人至少选一个课题,同时课题研究要求学生需尽可能的结合自己的设计实践进行选题。针对选题范围通过图书馆、网络及服装期刊等方面收集查找相关资料。毕业调研及收集资料阶段结束后,指导教师将组织学生讲解论文选题的思路,和学生共同分析、筛选适宜的选题,对选题进一步考察、论证,同时要求选题应具有典型性(理论研究与创作实践结合),最后确定选题;此过程既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又利于深化学科知识和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同时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2.3 确定服装设计方案阶段
选题确定以后,指导教师将根据选题的已知要求、条件和学生交流,并对学生进行具体分组,初步拟订设计方案。设计方案内容包括:毕业设计预案(色彩、款式、风格、面料分析)、设计草图、服装效果图(设计一个系列服装5—10套)、服装款式图及工艺设计说明等,同时要求学生对每系列设计方案分别进行可行性分析,最后确定最佳设计方案。通过这一过程,使学生学会全面、综合考虑在创作实践过程中有可能遇到的问题及处理方法,即:服装的面料、服装的款式、服装造型、服装色彩、服装工艺及配饰等整体协调与统一。
2.4 服装专业毕业设计(论文)过程
服装工艺论文篇3
关键词:系统论;服装设计;教学改革
第一作者:吕尧,1986.8.19生,女,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人,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服装设计方面的理论学习和研究。
通讯作者:雒薇艳,女,研究生导师,教授,长期从事服装专业的相关研究,有资深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
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的经济形式,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以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践脱节、设计与社会实际脱节现状,从教学自身的环节来看,现有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方式都存在一定的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全方位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使艺术理论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从而达到学科结构更合理、功能更完善,发展更深入的要求。形成与国外服装设计课程想切合的教学体系,提升我校服装专业学生的综合素质,进一步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的整体水平。
一、研究意义
一直以来,中国服装设计教育模式没有摆脱传统教育束缚,面对国际化、世界一体化,服装设计教育迫切需要改革,改变服装设计教学中理论与实际相脱节。从教学自身环节来看,现有的课程结构、教学手段、教学环境都存在一定弊端,成为制约服装设计教育发展的主要因素。
系统论思想源远流长,但作为一门科学的系统论,是生物学家贝塔朗菲创立的。系统论基本特点是讲究系统不是个体、单位的,而是整体性、关联性的一个集合体。系统论核心思想是系统的整体观念。贝塔朗菲强调,任何系统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是各个部分机械组合或简单相加,系统中各要素不是孤立地存在着,每个要素在系统中都处于一定的位置上起着特定作用。要素之间互相联系、依存与关联,构成一个不可分割整体。系统论基本思想方法是将相互联系、制约、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结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包含系统、要素、结构、功能四个概念,它有明确的目的,是可以控制的。而服装设计是集艺术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于一体的系统学科。
二、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系统论改革服装课程内容之间缺少联系性,系统化的教学模式对教学内容的编排与优化,对教学知识结构内在关系的同构与整合,形成“专业教学、实践操作、课题设计”三位一体的课程架构,有效解决理论与实践教学相脱节的问题。真正践行教学、研究与实践三位一体的现代设计教育理念,系统论研究针对服装设计学科应用性强与市场结合紧密的特点,强调教学中设计与实践、课程案例教学与社会生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目标。顺应服装产业化需要,具有极大地应用与实用价值及发展前景。
(一)教学特色----体现人文与工程相结合
作者对长春市内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不同年级近400多名学生,进行有关服装创意思维方面问卷调查,经过数据整理统计,其共性问题是工科学生逻辑思维能力较强,在创意思维方面明显不足,缺乏形象创意思维,设计思路与表现手法单一。可见,工科院校有它自身的教学特色及学生优势与不足。
(二) “专业教学”案例化, 培养学生个性化思维能力
通过多样性思维如发散与辐合、正向与逆向、横向与纵向及多向与側向等形式,设计仿生、移用、派生、想象、异形同构与主题构思等思维训练方法,课程注重深度以教学案例为主线,服装造型和工艺技术相融合,建立工科院校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科学、理性、富有个性化的思维设计能力。
(三)“实践操作” 教学一体化,培养学生实践动手能力
集中开设30学时实践课程,将抽象理论应用到具体设计,将平面设计向立体设计、效果图向成衣转化, 独立设计并绘制服装效果图、结构图,工艺流程图与成衣制作,使学生设计理论知识及时转化为设计能力,设计作品具有实施性与合理性,体现工科类服装设计专业侧重实用性人才培养的特点。
(四)教学内容“课题设计”,参与服装设计大赛
“课题设计”工作室模式, 使学生在探究中思考,在思考中顿悟,在顿悟中掌握服装设计规律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建立服装设计工作室,任课由学校教师与企业设计师共同组成,采用大量实际案例与具体项目进行教学,拓展专业深度和广度,锻炼学生专业应用能力。“课题设计”使理论联系实际与服装市场、企业相结合,引进“双师型”教师队伍,使学生了解最新服装动态与设计理念,实现设计理论、实践环节、最新科研成果有机结合,增强课堂实效性,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省市服装设计大赛。
总结:综上所述,系统论方法运用于服装设计课程的教学改革实践,改变了学生设计思维定势。论文创新之处在于将系统论的方法应用于传统服装教学中,探索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新的模式,提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将服装教学与社会实际、市场、企业相联系。充分发挥服装教学中各个环节的优势,使各教学环节之间相互作用,为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从而提升我省工科类院校服装专业学生的整体水平,为服装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肖海龙;张亮系统论在知识组织中的运用 2007(08)
[2] 文颖 模块式教学在服装工艺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广东教育(教研版)2008(6)
[3] 林艳 "差异教学"在服装工艺课中的运用[期刊论文]-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5(4)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社会问题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