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 电动自行车 侵权责任 产品责任
一、电动自行车使用情况概述
电动自行车这一新兴的交通工具在短短几年内数量猛增,特别是在一些平原城市,比如说成都,电动自行车已经迅速走入了广大人民的家庭中,成为城市居民的出行工具。造成电动自行车风靡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方便。全国大中城市由于机动车的数量在近几年呈几何数量增长,在上下班高峰期间,交通越来越拥挤,而电动自行车则完全不会受此影响,能自由穿行。第二,便宜。现今汽油价格的不断攀升加大了燃油机动车辆的使用成本,对于一般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第三,环保。和烧油的机动车辆相比较,电动自行车是环保的出行工具,并且这个出行工具还能提供一定的速度。对于一些环保人士,电动自行车也是很好的选择。
当然电动自行车在为群众带来出行便利的同时, 也产生了很多社会问题。首先,驾驶电动自行车引发的交通事故率逐年递增。其次,对电动自行车的定位不明确,对其应该作为机动车还是非机动车来管理没有明确的界定。再次,电动自行车经常被盗所引发的治安问题。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们现在主要探讨如何从法律层面上对这些问题进行规定,力求使解决问题具有可操作性。我们以一个案例分析来说明电动自行车侵权所引发的问题。
二、电动自行车侵权案例:骑自行车的老汉被撞伤,伤势严重,老汉要求肇事者赔偿却遭拒绝
近日,北京市密云县人民法院受理了这起电动自行车和自行车相撞引发的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年近七十的李老汉诉称,2010年6月17日,他骑自行车被王某骑电动三轮车撞伤,事故经交通大队认定:王某负全责。李某因伤势严重被送往北京军区总医院治疗,被诊断为:继发性癫痫、脑室扩大、重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术后、左额颞叶软化灶。至今已经进行了三次手术,花费医疗费16万余元。为支付巨额医疗费用,李老汉及其家人曾找到王某,要求其赔偿。王某给李老汉打了一张欠条,承诺在2010年12月底将所欠医疗费还清,但至今没有履行。李老汉现起诉到法院,要求被告王某赔偿各项损失近18万元,并要求进行伤残鉴定。该案正在进一步审理当中 。
三、案例分析:王某应该承担何种侵权责任
王某驾驶电动自行车将驾驶自行车的老汉撞伤,经交通大队大队认定王某负全责。对此,王某肯定是要承担侵权责任的,但是王某到底是承担何种侵权责任?是普通的民事侵权责任依照过错责任的规则原则对受害人进行赔偿还是[侵权责任法]第六章规定的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对此我们首先要对王某的电动自行车进行技术认定。
(一)王某的电动自行车未超过国家相关规定,被认定为非机动车时,王某应该承担的侵权责任
此时笔者认为王某应该承担的责任是一般侵权责任。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 有:
1.损害事实的客观存在,在本案中的损害事实是老汉的人身权利受到严重的侵害。
2.侵害行为,是指只要客观上侵害了他人的民事权益。在本案中王某驾驶的电动自行车确实在客观上侵害了李老汉的民事权益。
3.侵害行为与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本案中王某驾车撞击李老汉的行为与李老汉的人身权利受到侵害有直接因果关系。
4.行为人的过错,在案例的介绍里面交通大队已经认定:王某负全责。也就是本案中的侵害人有过错,但这个过错是过失造成的。
按照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王某当然应该承担全部责任,对李老汉进行赔偿。
(二)王某的电动自行车若超过国家相关规定,被认定为机动车时,王某与生产商、销售商的责任承担问题
1.王某不知情的情况。王某很可能是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这辆电动自行车,他不知道这辆电动自行车在技术认定上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
根据前面的叙述,电动自行车认定有其自身的认定标准,电动自行车的生产厂家没有按照标准生产产品,那就要承担产品有缺陷的责任。厂家的产品存在缺陷,如果造成了消费者的人身财产损害,消费者就可以向生产厂家和销售者提出赔偿。这就形成了[产品质量法]规定的产品责任。但是在本案中,这是一个产品责任么?
产品责任就是指因产品存在缺陷而造成他人人身财产损害的侵权损害赔偿责任。这种情况下会造成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竞合:因为产品本身的质量不合格而构成的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同时又引起购买人人身和其他财产的损失而构成的侵权责任。产品责任的构成要件有三:(1)生产或销售了不符合产品质量要求的产品;(2)不合格产品造成了他人财产、人身损害;(3)产品缺陷与受害人的损害之间有因果关系。
在符合这三个构成要件的情况下,才适用[产品责任法]的相关规定。但是在本案中,是因为不合格的产品造成了他人财产、人身损害么?即符合产品责任的第二个要件么?产品侵权的损害后果是由于产品的缺陷直接所致,而不是由于他人把产品作为实施侵权的工具造成的。产品缺陷责任中的因果关系表现为产品缺陷与损害后果之间的相互联系,而不是表现为使用者使用产品的某种具体行为与损害后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就本案而言,王某驾驶电动自行车的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涉案电动自行车只是实施侵权的工具。
在本案的情况中,王某驾驶的电动自行车确实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已经可以被认定为机动车。王某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了此车,并不知道此车已经达到机动车的标准,对此做一个合理的推断,王某如果知道这辆电动自行车已经达到机动车的标准在驾驶这辆车时的注意义务一定会超过不知道的情况。所以在本案中,生产者和销售者也是有责任的。生产者的过错在于他生产的电动自行车超过了国家相关标准,已经达到了机动车的标准但是并没有在产品中明确进行标示。其违反了[产品质量法]第27条的规定。销售者的过错在于他没有对其销售的产品验明产品合格证明和其他标识。违反了[产品责任法]的33条的规定。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侵害人与销售者和生产者应该进行责任的分担共同对被侵害人承担赔偿责任。
2.王某明知的情况下。如果王某明知这辆电动自行车超过了行业标准而进行了购买,也就是作为消费者的王某明知其购买的产品是不符合标准的产品,王某就只能自己承担全部责任了。[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22条规定:“经营者应当保证在正常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的情况下,其提供的商品或者服务应当具有的质量、性能、用途和有效期限;但消费者在购买该商品或者接受该服务前已经知道其存在瑕疵的除外。”
(三)相关问题
1.目前电动自行车市场上,车速、重量上不符合标准的情况占销量的90%以上。
2.相关产品监管部门在执行电动自行车的行业标准方面存在很多的变通,这种变通从另一种形式上来说放纵了经营者、销售者和消费者的违法行为,让有缺陷的产品在社会上大行其道。国家相关质量监督部门这种纵容行为,这种为了片面追求经济效益而使不安全的产品流通于世是忽视或无视法律的规定。
3.消费者认可这种超标的电动自行车。很多消费者实际上也知道电动自行车存在超标的情况,但为了方便自己(很多时候,消费者也是别无选择,因为市面上的电动自行车都可能是超标的),故意地选择动力强、质量重的超标电动自行车,以便使用。
四、规范电动自行车的对策
( 一)严格执行电动自行车的认证规定
当前,对电动自行车进行技术认定的法律法规包括:1999年的[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2004年的[机动车运行安全技术条件]和2006年的[交通事故车辆安全技术检验鉴定]。根据[电动自行车通用技术条件]的规定,电动自行车必须符合以下技术条件:(1)设计最高时速应小于等于20公里;(2)整车重量应不小于等于40公斤;(3)电动机输出动率应小于等于240瓦;(4)轮胎宽度应小于等于54毫米;(5)蓄电池标称电压应小于等于48伏;(6)脚踏行驶30分钟的距离应大于等于7公里;(7)脚踏骑功能良好。若不符合上诉条件,则一律不被认定为电动自行车,而是机动车,那么必须经过登记上牌才能上路。相关立法已经统一制定了,但是相关部门的执行仍然十分欠缺。
( 二) 强制电动自行车“出声”
电动自行车无声无息、速度快、不遵守交通规则、霸占人行道,尤其以“无声无息”这一点最让人害怕。笔者就经常经历电动自行车从身边没有任何征兆一擦而过的经历,每次想起都后怕不已。网友“一只米虫”感慨道:“电动车是完全不按交通规则行驶的外星物种,闯红灯、占用机动车道并毫无顾忌地换道飘行、单行道逆行、原地360度急调头,无声无息就会到你面前,太可怕了。”
电动自行车发出声音对交通安全是否有作用,很难说。但是能够发出声音给过往的行人以警示,毕竟会让人们作出相关的避让行为,减少交通事故或者说是侵权事故的发生。笔者认为应该让电动车的轮子转起来、转出声音来,并在业内进行推广。
(三)电动车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
使用电动自行车的许多人来自中低收入家庭,一旦出现事故,赔付能力较低,尤其是造成人员重伤、死亡时,"有责无能"的矛盾突出,给事故的赔偿调解带来极大困扰。然而当前的电动车保险市场却陷入了两个困境 :第一,市民对电动自行车保险不买账。认为花了一两千元买了电动车,还要花几十块钱保险十分的不划算。第二,保险公司也不愿意涉足电动车保险领域。电动车事故频发是主要原因。泰州交巡警支队政委唐宝骝前不久做过一项调研,发现某些地区交通事故70%涉及电动车,其中80%发生在机动车道上。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交叉口;混合交通;相位;相序;绿灯间隔时间;周期
在路网中,道路纵横交织,形成大量交叉,而对于两条或两条以上道路的相交处就被称为交叉口。交叉口是车辆、行人汇集、转向和疏散的必经之地,为交通的咽喉。因此,正确设计道路交叉口,合理组织、管理交叉口交通,是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和保障交通安全的重要方面。道路交叉口分平面交叉口和立体交叉口两类,但因为经济问题在我国立体交叉出现的还比较少,大部分交叉口仍采用平面交叉,这也是交叉口事故占总交通事故比例较大的一项原因。
1基本特性
我国城市的道路交通流的基本特征表现是由机动车、非机动车和行人共同组成的混合交通,车辆组成复杂、性能差异性大,这就使得在同一道路上行驶的性能比较差的车辆易干扰比较好的车辆的行驶,同时易造成超车等行为的发生,既影响了通行又无法保证交通安全。
对于交叉口的混合交通的情况下,行人、非机动车、机动车的通行特征和物理属性各不相同。行人启动最快,加速时间短;非机动车行驶轨迹不固定,左转时与机动车的冲突为区域形式,面积较大;机动车启动慢,速度快,加速时间长但加速快,行驶轨迹较固定对信号灯的变色存在滞后性[1]。这三种交通流在红绿灯时的通行特征如下表:
行人 非机动车 机动车
绿
灯
期
间 绿灯初期 没有启动损失时间,成群进入交叉口,流量大易于同同向自行车混行粘滞在一起 几乎没有启动损失时间,成团进入交叉口左转车与同向直行机动车抢占冲突点 存在启动损失时间(一般为2秒左右),目前通常认为前4辆车不能以饱和车间空距通过交叉口停车线
绿灯中期 以恒定的速度大量通过交叉口,和自行车混合对同向右转机动车造成阻碍 直行车侧向膨胀影响本方向机动车通过,左转车等待对向直行机动车空隙通过冲突点 以恒定的速度和饱和流量通过交叉口
绿灯末期 零星地通过,在此时和黄灯时间内进入交叉口容易受机动车的阻挡 间断少量的通过,此时和黄灯时间内进入交叉口的车辆容易对下一相位的车辆造成延误 驶离流量等于到达流量,并且存在绿末和黄灯末期损失时间;在黄灯时容易使驾驶员产生困惑、犹豫,进退两难
红灯期间 几乎不愿等待红灯,沿最短路径过街心理明显,违章率最高 趋先心里突出,易于压缩成团状,彼此间距很小,密度比膨胀时大的多 形成停车波向后延伸聚集,较少发生闯红灯的现象,比较遵守交通规章
表1-1
案例分析
具体我们通过两个案例来进行分析:
[义乌市道路交通事故多发点段情况排查表]显示,义乌交通事故多发的35处路段和路口,从09年12月21日至10年11月20日,共发生交通事故4433起,造成29人死亡,231人受伤。
其中,义乌城区的环城路与宾王路交叉口至环城路与商博路交叉口,交通事故最为频繁,共发生1000起,仅一个路口就占总交通事故的四分之一;而阳光大道下湾路段是交通事故死亡人数最多的黑点,共发生交通事故72起,死亡3人,受伤6人。
由上述分析可知,交叉口的通行能力小、车速低、行车安全差,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存在各种类型的车流交错点,其中以冲突点的影响和危险性最大,而我们常见的交叉口可以分为T形、Y 形、十字形、X形、错位、环形等形式,在三岔路口有3个冲突点,在四岔路口有16个,在五岔路口则有50个冲突点。而每一个冲突点实际上就是一个潜在的交通事故点,且冲突点的产生是来源于左转及直行车辆,右转车辆一般是不会产生冲突点的。因此,对于交叉口车辆交通组织设计的着眼点,应重于解决左转车辆和直行车辆的交通组织。
2解决方案
为了能够有效地控制车辆行驶,改善交叉口的通行问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交叉口的混合交通的组织管理问题进行分析,以求做好交叉口的渠化工作。
信号灯的设置:信号灯的设置包括有效绿灯时间的设置,绿灯间隔时间的确定,黄灯时间、全红时间的确定,左转灯的设定。其中以有效率等时间和绿灯间隔时间的确定为重点。从而在时间上分离车流。
标志标线的设定:[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中重点介绍了机动车代转专用车道、非机动车待转车道、人行横道、非机动车禁行区等方面进行分析。从而在空间上分离交通流。
相位、相序的设定:通过设置一些专用相位和相序来分离不同方向和不同种类的车流,来减少冲突点或保护非机动车和行人以保证事故发生率的减少和通行能力的增强。
隔离设施、天桥、通道的建设:通过隔离设施、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分离行人和车辆,从而减少行人和车辆的冲突点,增强道路的通行能力,降低事故率,从空间上分离了交通流。
方法归纳起来就是:正确组织交通流,设计合理的车道数,正确布置交通岛、信号灯及地面各交通标志标线等,从而使得车辆在交叉口能够按区划交通的原则组织起来顺利通过。
3结语
由于现今我国人口基数大,道路车道数有时候会因为占地面积过大或经济问题不能实现。对于我国现今的情况,大量改建基础设施、修建立体交叉道路是不现实的想法,对此加强交通组织规划具有重大意义,尤其是对于平面交叉路口。对此信号灯的设置,标志标线的设定以及隔离设施人行天桥、地下通道的建设都是为了能够更好的的解决交通拥堵的问题,减少交通冲突点,减少事故发生率,提高道路利用率,在保证车辆安全、畅通行驶的问题上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应用于平面交叉路口时,做好交叉路口的组织和管理,对于改善目前的交通状况的效果更加明显了,尤其是国家现阶段的实际情况,还不能彻底改善道路交通基础设施和大量修建立体交叉,因此在目前我国道路交通管理工作中管理措施是作为重要措施普遍采用的,对于平面交叉口的管理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参考文献
马建明,张海涛. 信号交叉口交通组织与管理方案优化分析系统设计
黄建中,蔡军.对我国城市混合交通问题的思考【J】.城市规划学刊,2006(2).
池利兵.信号交叉口混合交通流特性与交通组织改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韩加蓬,房晓艳 ,李辉照.单点定时信号配时和通行能力的“冲突点”法分析
刘德武.平面交叉口的交通组织与管制【J】.公路与汽运,2002.6.
交通事故案例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高校;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01-0085-03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注重教育内涵发展,把教育资源配置和学校工作重点集中到强化教学环节、提高教育质量上来。”当前我国高校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模式的创新。因为教学模式是在一定教学理念或教学理论指导下,形成的较为稳定的教学活动结构和程序,反映了课程设计者与实施者对待教学的态度,并且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1]
交通心理学是研究交通运输系统中人的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是现代社会中工程技术与人因学相结合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2]通过系统地学习交通心理学课程,学生能够掌握交通环境中人、车、路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以及在交通过程中,驾驶员、行人、乘客的心理变化规律,从而掌握驾驶员心理选拔的技术和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并能具体应用到汽车驾驶、驾驶员培训、交通管理等工作领域。
一、交通心理学的课程特色
(一)立足学术前沿
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始于1913年,德国工业心理学家Münsterberg开展的电车驾驶员和船员的胜任特征研究。经过100余年的发展,在研究问题方面,从最开始只关注单一的驾驶疲劳问题,到目前从驾驶员的年龄、经验、性别、危险知觉、警觉、决策、情绪、驾驶风格等多个角度、多种因素考察驾驶过程中人的因素对驾驶安全、运输效率的影响。近期,还有研究者开始关注交通文化方面的问题,例如不同文化氛围中驾驶员违规行为、礼让行为及车语使用等方面的差异。[3]在研究方法方面,从最开始单一使用量表法、反应时法,到目前综合使用驾驶模拟器(或实车测试)联合脑电测量法、眼动测量法及生理多导仪全面系统考察驾驶员驾驶过程中的行为指标和生理指标。[4]
由于交通心理学学科知识体系的更新速度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学内容立足学术前沿。既要融合工业心理学、人类工效学和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实验方法,又要注重应用心理学的研究方向,主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驾驶安全的生理及环境因素、驾驶员视知觉、驾驶员注意、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决策、驾驶员情绪、驾驶员人格、驾驶员培训及教育等。讲授内容要厘清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研究源流,以近5年的大量实证研究资料为坚实基础,力图向学生反映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的最新进展。
(二)课程体系严谨
根据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基本结构的理解,学生理解了学科的基本结构,就容易掌握整个学科的具体内容,促进学习迁移、促进智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并可以提高学习兴趣。[5]为了促进学生良好认知结构的发展,交通心理学课程体系必须系统而严谨。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是一门研究驾驶过程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科学。在现实生活中,任何交通事故都不会是单一因素造成的,涉及到驾驶员特质(年龄、性别、驾驶经验、驾驶员状态、操作熟练性、人格)、路况复杂程度(交通条件、天气条件、路况、乘客数量和类型、车仓的人体工效学设计、车速)、分心干扰、驾驶员的文明素质、交通文化氛围等多种因素的动态调节。[6]该课程应向学生全面系统阐述驾驶员在驾驶汽车过程中的感知、注意、决策、情绪、驾驶行为风格等心理活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形成严密的知识体系。根据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只有当知识体系以网络化的形式内化于学生的认知结构中,学生才能把知识作为主体经验加以迁移和应用,以科学的眼光,对交通事故的成因进行人、车、路和环境综合分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和提出事故预防策略。
(三)注重联系实际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已有经验,而是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7]高校课堂教学,更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原则,[交通心理学]课程本身就是一门与现实交通生活非常贴近的应用心理学学科。国际应用心理学协会第13分会即为“交通和交通运输心理学分会”(Division of Traffic and Transportation Psychology)。如果我们把“应用”理解为严格利用程序来解决实际利益问题,那么应该指出,应用科学应符合三大标准:实用、迅速和方便。其具体要求如下:应用科学处理的是特殊、具体的问题,它的研究对象比基础科学的研究对象更为明确;应用科学最后得到的结果一般并不广泛扩散;应用科学仍然像基础科学一样应该适应实际情况和接受检验的可能性,应用科学比基础科学更容易接受实践的检验。
着眼于特殊情境的研究工作通常被认为是应用研究,基础研究涉及的是根本性问题,总的原则或理论。应用研究直接用来回答现实某一具体问题有关的疑问。而交通心理学恰恰具备现实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实证性和实效性特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要注重联系实际。集合大量事故案例分析,从问题出发,展开理论阐释。并在每章之后,结合相关实证研究,针对人、车、路、环境之间的交互作用,传授学生如何制定预防和干预交通事故的方案。
二、交通心理学教学模式改革的内容
(一)依托团队建设,开发教学资源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新课,即要求教学体系严谨,立足学术前沿,但是教学资源积累薄弱。迫切需要开发教材、演示文稿、教学案例、实践项目等教学资源。针对这一问题,有研究者提出:要想把某一门课程培育好、建设好,需要充分调动教师团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发挥集体的力量与智慧。精品课程的建设要求系统开放化、成员团队化、连环互动化(师生、师师、生生可以实现连环互动)。它是以学生的培养为主线、以课程的逻辑联系为纽带、以教师团队合作为支撑、以质量效益为抓手、以深化教学改革为动力的新型课程建设模式。[8]
因此,主讲教师应建立[交通心理学]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团队。例如,可由一名经验丰富的主讲教师,带领多名年轻教师和研究生组建教学团队。团队成员在教学过程中,会向学生渗透最前沿的科学知识,让学生获得专业化的学习指导。团队一方面对课程进行系统研究,明确教学内容和课程之间内容衔接关系,另一方面,以课程教学大纲为蓝本,结合承担完成的其他各类交通心理学课题,进行案例规范化处理,并将其形成教学范本引入课堂教学、实验教学和课程设计中,成员进行分工合作,全员参与教学组织活动,这不仅可以全面提高团队成员科研能力和项目研发水平,开发大量交通心理学教学资源,而且有利于将专业人才培养的精髓――团队合作精神灌输到课堂教学中。
(二)完善课程内容,扩充知识体系
[交通心理学]课程要求立足学术前沿,课程体系严谨,理论联系实践。国内外驾驶员安全心理的研究迅猛发展,新的研究手段以及新的研究领域层出不穷,为了紧跟学术前沿,还要不断搜集新的研究内容,特别以往教学发现,由于大学生驾驶经验少,案例教学就显得尤为重要。瓦根舍因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以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为标准,选择典型案例和关键问题,通过讲授和探讨,带动学生理解普遍性的理论知识、从而培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9]教学团队需要不断根据新的研究进展,扩充课程内容,结合丰富案例,帮助他们理解抽象的理论,扩充学生的知识体系。
(三)丰富组织形式,提升学习兴趣
[交通心理学]课程如果尝试使用团队教学模式,就需要改变原有的课堂组织形式,依托教学团队的力量开展教学活动。课程有一名主讲教师,贯穿整个学年教学进程,由他介绍交通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研究历史及研究任务等基础知识,同时,他负责根据教学计划和教学日历,安排教学团队成员到课堂授课。这一组织形式并不是简单的轮流上课,所安排的教师一定是熟悉该章节,或正在从事该领域研究的人。授课人可以将交通心理学的基础知识融入到自己具体的研究中去,给学生全面展开该领域的研究方法、研究范式和应用成果,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带给学生最新的前沿知识,另一方面,帮助学生对某一领域形成全面、深入的了解,将基础知识及时应用到实际的生活和研究领域。这将大大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而且这也有利于学生开拓视野,训练了逻辑思维,培养了科研视角,深刻领悟团队精神,培养创新意识。
(四)更新方法手段,提升教学效果
[交通心理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单靠书本知识和教师讲授很难给学生直观认识,例如,关于驾驶员危险知觉、驾驶员视盲、驾驶员分心等领域的课程内容,需要依托形象生动的案例分析。由于驾驶本身是一种动态过程,一种操作行为,因此,文字说明和图片演示都不利于提升教学效果和学习兴趣。但是,又不能让每一名学生都进入驾驶室进行演练。因此,需要找到新的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效果。此次课程改革将尝试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搜集典型的交通事故视频影像资料,通过特殊的视频剪辑软件,将网络视频、已有的行车记录仪影像进行剪辑,萃取最典型的片段,在课堂演示并辅之以案例分析。并结合实验法等研究方法,帮助学生多方位、多角度地掌握交通心理学知识,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做到学用结合。
(五)结合实践项目,培养创新精神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基于问题的研究性学习过程,即把学习置于有意义的比较复杂的问题情境中,旨在让学生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从而掌握科学知识,形成问题解决技能,培养自主创新精神。[10]还有研究者提出,研究性教学在高校的实现方式是项目式教学,是以研究项目为核心重组知识体系和重构教学组织形式。[11]
为了让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更深入地了解交通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和研究过程,课程改革可以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项目,开放交通心理实验室,鼓励学生进入实验室开展驾驶模拟器研究和眼动研究,在科研实践中训练学生的应用技能。并由此改变以考试成绩作为学业绩效评价标准的做法,而是要求学生期末时上交一份实验报告或科技论文,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参考文献:
[1]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24.
[2]常若松.汽车驾驶员安全心理学手册[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14:2.
[3]Atchley P,Shi J,Yamamoto T.Cultural foundations of safety culture:A comparison of traffic safety culture in China,Japan and the United State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F:Traffic Psychology and Behaviour,2014,(26),Part B:317-325.
[4]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等.音乐对驾驶警觉的影响及其理论模型[J].心理科学进展,2014,(05):782-790.
[5]布鲁纳.教育过程[Z].北京:文化教育出版社,1982:65.
[6]马锦飞,常若松,陈晓晨.认知分心对驾驶安全的影响及调节因素[J].人类工效学,2014,(01):92-95.
[7]姚恩全,李作奎.高等学校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嵌入模式研究――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应用[J].教育科学,2009,(06):47-50.
[8]龙春阳.课程群建设:高校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选择[J].现代教育科学,2010,(03):139-141.
[9]段华洽,王朔柏.深化教学改革创新教学模式-高校本科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09,(04):35-37.
[10]罗三桂.现代教学理念下的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高等教育,2009,(06):11-13.
[11]周光礼,姜嘉乐.研究性学习:本科教学改革的主导模式[J].中国高等教育,2009,(20):40-42.
Traffic Psychology Teaching Model Reform Research for Universities
CHANG Ruo-song,MA Jin-fei
(School of Psychology,Liaoning Normal University,Dalian,Liaoning 116029,China)
Abstract:Traffic psychology is science about peoples'psychological phenomena and laws in transportation systems.Through learning "traffic psychology" course system,students are able to grasp the laws of interaction of human,vehicles and road in traffic environment.Traditional "traffic psychology" Teaching classroom based teaching,students'lack of deep thinking and innovative ability,this study on the basis of in-depth analyze of the teaching content of this course to summed traffic psychology courses should based the features that forefront of academic,curriculum rigor and practice-oriented,thus proposed suggestions that relying on the teaching team construction,and constantly improve the course content,through new forms of organization of teaching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and combined with the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innovative projects to reform the traditional evaluation model.Not only to cultivate many practical ability and scientific research ability and creative spirit of university students,but also have practical significance to enhance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transportation.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安全技术防范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焉耆盆地粮食生产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