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分析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22 02:50

统计分析论文篇1

SPSS17.0软件来分析血清生化测试的结果,连续变量两组比较时,采用t检验;连续变量多组比较时则使用单因子变异数分析,事后比较则使用Scheffe法,并评估其95%置信区间.每一次资料的选取都要将各个性别特征及年龄特征显现出来,参考值的数据则是反映在评估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th~97.5thpercentiles)的非参数范围内,结果若P<0.05则认定为具有统计学上的意义.

2结果

2.1不同年龄段人群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1是不同年龄段人群血清分析的结果,成年人相比儿童有较高的生化分析值(尿素氮/肌酐比值除外),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6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0.43,P<0.01;9~12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1.62,P<0.01;13~15岁儿童与≥20岁成年人相比χ2=23.16,P<0.01.

2.2不同性别儿童的生化指标检测结果表2是根据性别特征分析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血清肌酐、血尿素氮及B/C比值(尿素氮与肌酐浓度的比值)与参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依多元回归分析法取得的生化分析值数据,男性要比女性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χ2=22.17,P<0.01).表2是依性别特性以多元回归分析法为基础,在不同性别组群的血糖、丙氨酸转氨酶、血尿素氮及血清肌酐的95%信赖区间值(95%CIs)与参考值(第2.5至第97.5百分位)的结果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值是1~179IU/L,最大值是≥20岁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岁的女童;血糖值是介于52~183mg/dL之间,最高值是≥20岁的男性,最低值是9~12岁的女孩;血尿素氮值从5~34mg/dL,最大值是≥20岁的女性,而最小值是3~6岁的女童;血清肌酐值是0.2~2.2mg/dL,最高值是≥20岁的女性,最低值是3~6岁的男童;B/C比值是4.6~80.0,最高是3~6岁的男生,最低是≥20岁的女性.血糖及肌酐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地,B/C比值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如表1).所谓不正常范围是测出来的结果落在均值与标准偏差计算范围之外,通常是将统计所得结果的均值正负一个标准偏差(meanSD)或正负一个标准误差(meanSE),也可以用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非参数评估法显示.2.3儿童整体生化指标值统计分析表3结果显示从第2.5至第97.5百分位(2.5%~97.5%)的各种生化指标的范围:丙氨酸转氨酶值为8~38IU/L、血糖值为60~99mg/dL、血尿素氮值8.7~18.0mg/dL、血清肌酐值是0.4~1.1mg/dL、B/C比值是10~34.

3讨论

本研究中幼儿园儿童的血糖浓度比一般参考值(表3)要低10.4%,而且所有女性的血糖浓度比男性还要稍为低一点(表2),其他的研究者也有类似的报告[1-3].在表1中可看出血糖浓度数值是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的,9岁至15岁年龄组的血糖浓度已经与他们的老师相仿,Jagarinecetal.[3]的报告也指出由儿童到青少年时期血糖浓度已经跟他们的成人期相类似.儿童和青少年的丙氨酸转氨酶值(ALT)比成年人低,之后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而且男性高过女性,其他研究者也有相同的报告,Jagarinecetal.[3]及Mohamadnejadetal.[4]的报告显示丙氨酸转氨酶值在青少年期即已跟成年人相似.肌酐浓度在14岁之后即朝着成年人值稳定地增加,而且与性别有关[3].在本研究中,肌酐浓度在青少年时期(13~15岁年龄组)即与他们的老师相似.在表2中男性的肌酐值高过女性,而且具统计学上的差异,许多研究者确信在性成熟的年龄期会迅速升至成年人值,最近的研究显示从食物中摄取蛋白质会影响肌酐的产生,进而影响个人块状肌肉的形成.Hristovaetal.[5]Jonesetal.[6]也报告男性的各年龄层的肌酐值都比女性高,可能是男性的肌肉比较强壮的原因.血中尿素氮值儿童要比成年人低,男性高于女性且发现具统计学上的意义,Jagarinecetal.[3]也有类似的报告.Hristovaetal.[5]的报告显示:若是正常的成人正常的进食,多数人其尿素氮/肌酐比值的参考值是10~20,一般都在12~16之间.肌酐值正常而有高的尿素氮/肌酐比值,是典型的高蛋白质摄取者.严重的肝病患者其蛋白质吸收缺乏,则会导致低的尿素氮/肌酐比值,不过这种病例非常罕见.在本研究中,3~6岁年龄群的尿素氮/肌酐比值要比参考值高出65%,这可能跟儿童时期正在成长发育而需要摄取大量的蛋白质有关,我们期待将来有更多的研究去探测这种现象的原因.

肥胖不仅会影响成人的健康,也会带给青少年威胁.陈志成等[7]的研究表明,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30的肥胖青少年,肝功能指数异常比率是其他人的40倍.如果这些青少年是男性且为B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异常比率甚至高出百倍以上,若不及早减肥,未来很有可能走上慢性肝炎、肝硬化甚至肝癌,该研究以3610名高一学生的健康检查资料,分析体重与肝功能指数之间的关系,赫然发现BMI值超过25就会引发肝功能指数的ALT检测值异常,一旦BMI值超过30,异常值更上升到令人担心的地步.当前家庭独生子女多、单亲及隔代教养等因素,让不少小孩子备受宠爱,想吃什么,就能吃什么,长期吃脂肪含量过高的食品,必定会导致肥胖.因为BMI值过高的儿童会影响ALT以及血糖的检测值,所以本研究中必须将太肥胖的学龄儿童剔除于统计数值之外.根据Jaffe反应动力学法显示:血浆置24h后肌酐会增加100%,血清中肌酐则增加60%,这种影响可能造成所谓的伪肌酐值(False-Cr)[8],有些戏剧性的增加不能用单纯的血液浓缩来解释,因为有许多其他的非代谢性自我分解(如:血尿素氮)仅仅上升2%至6%[9].血糖浓度在第一个24h时会迅速下降,之后到56h则缓慢下降,但在血浆中的下降更显著,血浆或血清中的葡萄糖都是以化学当量法经由醣分解产生乳酸盐[9],在本研究中,血糖的浓度比参考值要低5%至15%,可能是血清检体送到实验室或与全血分离时延缓所致,但在流行病学的研究上,血液检体的采集需要大量样本及到地域分布较广的地区进行,因此血液的分离及输送难免会延误[10].以前的研究显示,中国儿童的生化参考值比克罗地亚的小孩要高[3],相反地,中国儿童的生化分析值比澳大利亚及美国的小孩要低[11],我们的生化分析参考值则比较相似于西班牙儿童的生化分析值[1],会使人联想到是种族的因素,或许也有以下两种的可能性:不同的生活习性或不同的地理位置所致.

4结论

除了尿素氮/肌酐比值之外,成年人的其他4项生化分析值都要比儿童的高且有统计学上的意义,根据多元回归分析法所得的结果,男性都要比女性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高,血糖及肌酐的浓度随着年龄的增加而上升,相反地,尿素氮/肌酐比值随着年龄的增加而递减,儿童的尿素氮/肌酐比值高过一般参考值,可能是对蛋白质的摄取量高过成年人所致.我们的研究提供了新的儿童参考值:丙氨酸转氨酶值为8至38IU/L、血糖值介于60至99mg/dL之间、血尿素氮值从8.7至18.0mg/dL、血清肌酐值是0.4至1.1mg/dL,尿素氮/肌酐比值在10到34之间.

统计分析论文篇2

关键词:SCI;统计分析;厦门

SCI是Science Citation Index的缩写,由美国科学情报所(ISI)编制。SCI不仅是功能较为齐全的检索系统,而且已作为各国文献计量学研究和应用的科学评估工具[1]。为了解厦门地区各医疗机构医药科研的发展情况,我们对厦门地区2001~2010年被SCI收录的医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

1数据来源

以SCI E数据库为统计源,检索时间限制为2001~2010年。按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为条件进行了筛选。以Excel表格对这类文献进行统计分析。检索时间2013年3月。

2结果

2.1发文数量 2001~2010年SCI收录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的医药论文共有549篇,其中Article 477篇,约占86.89%; Review 26篇,约占4.73%; Meeting Abstract 、Editorial Material、Correction、Letter(以下简称为Meeting Abstract 等)46篇,约占8.38%,见表1。

2.2文献被引证情况 引文分析是对科研论文学术水平评价的重要指标。这549篇论文被引总次数4854次,对2001~2010年每年被SCI收录的医药论文篇数、被引证篇数、被引证次数、被引用率、平均被引证次数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

2.3来源期刊的影响因子 2001~2010年SCI收录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的医药论文549篇分布在299种期刊上。计算平均影响因子和年最高影响因子,见表3。

将IF按0~、1~、2~、3~、5~、10~分为6个区,对每年SCI收录的厦门医药论文来源期刊在每个IF分区的数量进行统计,见表4。

3讨论

3.1论文基本情况 通过表1显示,2001~2006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较少,年平均26.67篇。但自2007年起,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呈逐年快速上升趋势,特别是在2009、2010年,单年论文数量超过100篇,这从侧面展现了厦门市卫生事业“十一五”规划。

3.2论文被引用情况 通过表2显示,随着数量的增加,被引证篇数也随之增加,但与被引证次数却不成正比例关系。2001~2008年,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所在单位属于厦门在SCI收录期刊发表的论文在2013年3月的被引用率曲线较为平滑,范围在0.8~1.0。2009、2010年则剧烈下降。平均被引证次数,2001~2006年均超过10次,明显高于2007~2010年。这说明5~10年,论文被引用最多。

3.3期刊影响因子 通过表3显示,2001~2005年载文期刊的平均IF值波动较大,2006~2010年载文期刊的平均IF值相差不大。IF各分区发表的论文总体呈递增趋势,IF分布最多的分区是0~、1~、2~、3~,10年间共有21篇在IF>10的18种期刊上(见表4)。

4结论

论文被引用次数的多少是反映该论文参考价值或学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近年来厦门地区发表的医药论文大幅增加,已经达到一定规模。但论文的影响力与国内先进地区的差异明显。提高论文论文质量比提高论文数量要难的多,因此,应该加强重点学科的建设,加强学科带头人和团体的培养,以提高厦门地区医药科研整体水平。期刊影响因子越高,刊载文献的被引用率越高,报道的研究成果影响力也较大,刊物的整体学术水平也较高[2]。从表3、表4可以看出,厦门地区发表的论文所在期刊影响因子普遍较低。因此应该激励科研人员多写高水平的论文向高水平的期刊投稿,让国际同行了解我们的科学成就,促进科技合作,继而带动整个科研团体学术水平的提高,促进厦门地区整体科研水平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2005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与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

统计分析论文篇3

关键词:弃档;研究论文;统计分析

Abstract: Personnel file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whole files, which is closely linked with each of us members of societ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because of the increasing of the flow of personnel, the phenomenon of〝abandoning file〞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 How to solve the 〝discard file〞 effectively become a new problem for archivists. This paper uses bibliometric methods to Chinese periodical full-text database platform, and select published in 10 archival science core journals in the decade 2002-2011 papers for statistical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overall trend of this decade of 〝abandoning file".

Key words: Abandoning file;Research papers;Statistic and analysis

适时地对一门学科研究进展进行回顾、探讨与反思,是该学科日渐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1]在学科研究中,对出现的新问题进行反思与解决是学者的使命与责任。近年来,“弃档”现象不断被报道,逐渐引起人们重视,档案学研究中面临的一个重要的新课题就是如何解决大量“弃档”问题的出现。笔者对2002年~2011年我国档案学核心期刊有关人事档案“弃档”现象研究论文进行统计分析,试图了解我国档案学研究领域对“弃档”研究成果的概况,以期为进一步研究作参考。其中,10种档案学核心期刊以戴龙基、蔡蓉华主编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为准。

1. 数据来源与统计方法

1.1 数据来源。以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数据来源,主题为检索项,“弃档”为检索词,核心期刊分别为[档案学通讯]、[档案学研究]、[中国档案]、[浙江档案]、[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山西档案]、[北京档案]、[档案管理]、[档案]进行检索。

1.2 统计方法。按照以上方法,通过初步检索,得到43条结果,除去学术性不强的杂谈、心语、报道等,最终得到用于全文统计分析的论文35篇。其中,论文作者以第一作者计算,合著和一稿多投的以一篇计算。

2. 统计结果及分析

2.1 年度分布。论文按年度分布的统计可以大体反映出10年间对“弃档”现象研究的进展情况。经检索,2002年~2011年有关“弃档”研究论文的年度分布情况如下所示。

从图1、表1中可以看出,自2003年,有关档案学者开始对“弃档”现象有范围比较大的关注。根据国家人事部的统计,2003年全国各级人才流动中心的15.4万个国有和非国有单位代管的330万份人事档案中,有60多万份与主人失去联系,成为“弃档”。[2]在2003年,[北京档案]、[档案与建设]、[兰台世界]、[浙江档案]四本期刊从不同的方面关注了“弃档”问题。从2003年往后,每年都有一定数量的研究“弃档”现象的文章在核心期刊上刊登,仅2005年一年就达到8篇,由此可见,“弃档”问题在近年来一直受到各方面的关注,从未间断。

2.2 主题分布。对于10年来“弃档”现象研究论文主题进行分析,可以了解过去10年我国对“弃档”现象的研究进展,集中反映我国档案界对“弃档”现象研究的重心和薄弱之处。通过反复核对后,笔者将用于分析的所有的论文粗略地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其分布情况见表2。

通过表2中的数据可以发现:

(1)对人事档案改革研究的发文量占的百分比最多,这说明传统上的人事档案制度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现行的人事档案制度面临着众多的质疑和拷问。对于人事档案的改革,相关学者主要提出了两种主流观点:人事档案改良论和人事档案创新论。人事档案改良论即通过某种形式的改进来实现制度改良,探索人事档案管理模式的多元化制度。人事档案创新论即用新的、科学的人事档案制度代替传统的人事档案制度,走契约化、社会化、电子化和法制化道路。

(2)在众多的“弃档”现象中,研究“毕业生弃档”的文章所占比例最多,某高校毕业生“弃档族”超六成,给毕业生工作以后职称晋级、公务员考试、购买住房和社会保障各方面带来了诸多麻烦。但是很多大学生直到面临“弃档”所引起的种种不便时才意识到档案问题的重要性。大学生是整个社会中受教育较高的群体,其对档案意识的淡薄尚且如此,一般公众对人事档案的认识程度就更值得忧虑了。

(3)对“弃档”现象和其产生原因的分析占总比例的25%左右,综合有关学者观点,“弃档”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其一,用人制度的变化,改变了人们的就业观念,使“弃档”成为可能。其二,人事档案自身存在缺陷与不足,不能满足人事管理工作的需要,是“弃档”的主因。其三,人才竞争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人们的“弃档”行为。“弃档”已经给人事档案管理敲响了警钟,分析其原因有利于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使其发挥更大的功效。

(4)对“弃档”产生的影响与解决措施的分析占总比例的28%,“弃档”的影响极为严峻,影响毕业生转正、计算工龄、评职称、户籍档案以及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一些海外留学归来的学子由于没有及时缴纳社保成为“无业人员”。对于解决“弃档”的措施,则需要管理机构、社会和公众的共同努力。档案管理机构应通过各种途径对流动人员的人事档案进行完善与改革,社会需要为建立人事档案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公众则要提高对自己档案的重视程度,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建档。

(5)从数据中还可以发现,由于大学生对档案的不重视产生的“弃档”问题,已经有作者提出在大学开设关于人事档案的选修课,但是至于其可行性,还需要进一步探讨论证。与“弃档”相关的法律法规的完善也被提上日程,这表明人事档案的管理正在向着法制化的进程迈进。档案学者还结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趋势,提出人事档案信息的电子化的发展思路及解决措施。

2.3 作者分布

2.3.1 作者系统分布。通过对作者系统分布进行统计分析,可以了解10年来我国“弃档”现象研究者的分布情况,有利于正确地认识各领域的研究能力,统计后得到的结果如下:

(注:高等院校包括教学人员和在校学生,组织人事部门指各省、市县区组织、人事部门及其下属或附属单位)

图2中的数据显示:高等院校作者发文数量最多,为24篇,占发文总数的69%,这证明了高校在“弃档”现象研究方面的雄厚实力。至于公共档案馆、组织人事部门、公司企业和其他方面的作者,其发文数在1~4篇,差距较小。解决“弃档”问题不仅应该是档案学者的任务,需要档案部门工作者的全力配合,需要组织人事部门的调查分析,还需要企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管理人事档案,相关机构应加强对档案的规范与管理,结合自身的特点,找到合理的解决方法。

2.3.2 作者合作率及合作度分布

论文作者合作度是指在确定时域内,某种或某类期刊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是衡量期刊论文作者合作度、智力和写作能力的重要指标,合作度的值越高则合作智能就发挥得越充分。合作率是评价科研合作程度的重要量化指标之一,可以反映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论文的深度和广度。[3]统计后得到作者合作度及合作率情况见表3。

由表3可以看出:

10年来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论文单一作者的发文数为30篇,占发文总数的85.72%;2人及2人以上的发文数极少,只占14.28%,其中2人和3人合作的发文数均为2篇,占发文总数的5.71%;4人合作的发文数总计为1篇,占发文总数的2.86%。论文的合作度为1.29,说明每篇论文的平均作者数不到2人,论文的合作率也不高,仅为22.22%,说明主要以单独研究为主。

3.期刊分布

对论文期刊分布的研究有助于了解该学科的空间分布特点,是掌握该学科期刊学术权威的有效方法,便于人们和社会快速吸收、利用这些研究成果。表4对用于分析的所有论文的期刊分布作了统计。

从表4中看出,[兰台世界]的发文数远远高于其他期刊,为19篇,占发文总数的54.29%,其数量很大与其为半月刊相关。CSSCI源刊[档案学通讯]的发文数为4篇,是除[兰台世界]以外发文最多的期刊,可以看出其对“弃档”现象的重视。其他期刊发文数相对来说相差不大。各期刊发文数的差距除受各期刊办刊模式和特色,作者投稿偏好等影响外,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作者、期刊等相互影响的关联性。

4.结论

综合上述统计情况来看,可以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10年间关于“弃档”现象研究的论文年均发文3.5篇,说明档案学者近年来一直对此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即使加上非核心期刊中的相关研究论文数量并不少,但是高水平的研究成果数量非常有限。

(2)在粗略分出的八个类别中,各主题所占比例的差距较大。明显可以看出论述有关人事档案教育与法规建设的文章较少,较少有文章与信息化背景相结合,从宏观的角度提出建设性与可行性的意见。但是对于“弃档”原因的分析及其危害仍然作出了有针对性的分析,其相关建议措施可以在实践中加以改进运用。

(3)研究力量中,高校师生的研究水平较高,其他机构与高校的研究水平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各级各类档案局(馆)及组织人事部门的研究力度还需要加强。解决“弃档”问题需要结合高校师资的研究力量与档案部门的管理经验,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

(4)在作者合作方面,对此研究仍然以个体为主。在当今学术界日益强调集体合作的背景下,单打独斗式的个体研究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并加以改进。“弃档”现象研究的核心作者群有待形成。

参考文献:

[1]朱玉媛,曹晖,彭潇敏,王玉环.改革开放30年我国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的主要成就[J].图书情报知识,2009(7):22-26

[2]孟海琳,周昌荷,蔡晓兰.从“弃档”透视人事档案管理[J].浙江档案,2003(12):7

[3]马波粉,周铭.2000~2009年我国人事档案管理研究论文的统计分析[J].大众科技,2010(8):220-221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