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修养论文篇1
舞蹈是人体艺术,是以有生命的人体动作姿态为物质媒介在有节律的连续运动中塑造艺术形象,抒发情感和反映社会生活的一门艺术。在现代生活中,舞蹈已成为人们审美活动的重要形式,舞蹈作为美育的一种形式已成为共识。舞蹈是“艺术之母”,不仅久远,而且渊深,令人敬而远之。再看看周围世界,是一片生动的身体舞蹈动作的画面:教师、交通警察、马路上的小贩、高速公路上的驾驶员、游乐场上的儿童兴高采烈的紧紧拥抱,紧握双拳和振臂击掌的运动员们。全世界的人们都用手、头和身体传达他们深沉的意思。如果没有身体动作,世界会变得枯燥乏味,死气沉沉,只有通过舞蹈身体语言的解读,才能把艺术化的人体表情、姿势、动作还原到它们的原生态意义上。舞蹈欣赏能够使人通过千姿百态的人体动作来认识不同地理、不同民族的文化历史,提高欣赏舞蹈的视、听觉能力。这是一个由初级升高级并且不断深入欣赏的心理发展过程,也是人的感官直接感受又回归感官愉悦的循环过程。要想提高舞蹈的审美能力要求欣赏者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深入生活,品位动作的美
舞蹈是反映社会生活的身体艺术,社会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舞蹈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是经过高度提炼,艺术美化,表现思想与情感世界的人体动作艺术,只有生活经验丰富的人,才能够具有敏锐的审美眼光,从作品中体味到人类不断追求进步的精神。
舞蹈用人的形体“说话”,一系列动作组成舞蹈的特殊语言,构成流动状态的视觉现象。“动作是舞蹈的核心元素”。舞蹈审美,首先要学会品味“动作”。
1.了解“动作”的不同功能,把握舞蹈“内涵美”。舞蹈动作有多种功能,一是描绘人物情感、思想和性格特征的表现性动作。例如[天鹅湖]中白天鹅的基调动作“阿拉贝斯克”,栩栩如生地塑造了白天鹅“高傲”美丽的特定形象,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丰收歌]以“下摆手”接“双晃手”(甩绸)为基调动作,通过改变动作元素和画面,描绘出火热的劳动场面,抒发了丰收的喜悦之情。二是展示人物行动目的和具体内容的再现性动作。这些动作带有明显的“具象”、“模拟”痕迹,如传统古典舞中的穿针引线,民间舞中的种地、挤奶,芭蕾舞中的哑剧、手势等,大多具有“表意性”。正是“表意”功能使得舞蹈语言形象化。如[蒙古人]中丰富多变的“骑马”动作,就形象逼真地再现了民兵驰骋草原的各种英姿。
2.了解“动作”的不同风格,把握舞蹈的“形式美”。舞蹈的“形式美”,通过动作得以具体表现,而不同风格的舞蹈又有不同的美化造型化的标准。以中国古典舞和西方芭蕾舞为例,二者同属经典舞蹈,但用比较的眼光欣赏,却能找到由文化精神的差异延伸到舞蹈风格用动作表现形式的差异。
二、提高艺术修养,进入舞蹈审美的最高境界
要求欣赏者不仅有文化知识的积累,而且还要具备舞蹈基本理论知识,要了解芭蕾舞、现代舞、中国古典舞、民族民间舞的审美特征以及舞蹈作品产生的历史、文化背景。
芭蕾舞动作的“线性”美。西方“外放与扩张”的文化特质反映在芭蕾舞动作形态上体现为开、绷、直、立。开,舞者左右对称地极大限度向外拉开肩、胸、胯、膝、踝这五大关节部位,扩大动作范围,运动灵活,表现力极强,最大限度地占有舞台空间。绷,舞者将各部位绷起来,尤其是脚绷直,增加脚形的美和脚的表现力。一是表现线性艺术,跳跃时,使脚和腿的线条非常漂亮、流畅;二是表现放射性艺术。舞者通过绷,将能量聚集在脚尖和手指尖,将肢体放射到舞台空间。直,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芭蕾舞者背部向上挺直,推的膝盖伸直,形成舒展、长线条、完美的舞姿造型;二是芭蕾舞者在舞台上的运动轨迹大都成直线性。立,芭蕾舞者使头颈、躯干和四肢作为一个整体,像古典宫殿似地傲然挺立,气宇轩昂,女演员甚至还立在了脚尖之上,整个芭蕾动作体系的重心感觉都是“高”的。产生更加显赫的空间占有感,使芭蕾成为一种完全人为的、纯粹审美对象的艺术,从而有效地产生一种审美距离。而中国古典舞的运动核心就是“圆形”。体现在舞台空间变化上,如主干步伐“圆场步”、“摆扣步”都是运行在弧线、圆线和“S”线上,造成一种行云流水般的整体效果,展现出中国古典舞特有的动态时空韵律美舞蹈的意境,就是舞蹈作品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三、观赏优秀作品,融入深层境界
欣赏能力的提高依靠观赏优秀的、代表那一个历史时期的、代表那一民族与文化的舞蹈作品。欣赏最好的作品才能使人具备美的评判能力,如,芭蕾舞[天鹅湖]中的精彩舞段,快板中的四人舞天真、活泼、快乐。四位始终相互手拉手的女演员排成一排,在谐谑曲旋律的伴奏下快速做出各种整齐划一的动作,编导非常准确地捕捉位于四小天鹅会走、会跑、会跳但还不会飞的特征,所以她们的手一直拉在一起,只有在舞蹈结束时,四位女演员才撒开双手,抬起手臂,仿佛天鹅展翅颂飞,但又立即跪了下来,并把“翅膀”收起交叉在胸前——她们毕竟还不会飞!整个舞蹈编排巧妙,动作整齐灵巧。舞蹈欣赏者只要学会从丰富多彩的人体舞蹈动作去体会不同特点,不同风格的舞蹈艺术美,提高想象力与创造力,就能领略舞蹈的氛围与意境,从中获得审美享受。赏析画面,进入舞蹈审美的深层境界,所谓(下转第82页)(上接第19页)舞蹈画面,就是由舞蹈的动作姿态造型,在舞台空间所形成的舞蹈构图。舞蹈画面一个又一个地不断流动,组合更迭,在这个意义上,艺术家们称舞蹈是活动着的绘画。同时,舞蹈画面,不仅仅“好看”,又是作品主题和情感依托的“景观”。看“懂了”画面,也就理解了:
1.认识舞台“区位”。舞台区位是舞蹈构图的空间,一般有六个区位。区位有强弱之分。一般说前区靠近观众,比舞台后部更有力量。三区在前区中心,舞台“表现”明显有力。冲突、高潮和结束时的造型画面一般都安排在这个区位。一区和五区距离观众很近,又不占主要位置,适合于表现细腻的感情。四区往往成为正统、高贵和有权势的区域,很多舞剧的主要人物都从这里出场或坐这个位置上。另外,人们视觉习惯是先看左边,区位的强弱是有变化的。“前强后弱,左强右弱”是区位强弱的一般特点,但改变空间的高度和方位就会发生变化。
2.认识舞蹈移动线。舞蹈移动线是演员在舞台空间的一系列路线走向,它将有限的舞台空间展示为无限广阔的表现场地,以直、平、折、转等多种线条创造出和谐统一的整体美感,而每一种移动线都有各自不同的审美情感体验。(1)平行移动线一般比较平静、自如和稳定,如[鄂尔多斯舞]、[草原女民兵]的出场。(2)斜线移动一般表现有力的推进,并有延续和纵深感。如[大刀进行曲]中的“奔赴前线”和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中的“过雪山草地”等。(3)笔直向前的竖线移动形成强劲有力的磅礴动势。如[红色娘子军]结尾的“向前进行”。(4)曲线移动所形成的圆线,弧线和蛇线则表现出流畅、圆润、柔和的情调。如[荷花舞]、[洗衣舞]等。(5)有棱角的折线移动给人以游移、跳荡和不稳定的活跃感。如[行军路上]折线的运用准确地勾画出“崎岖的山路”。超级秘书网
3.认识舞蹈图案。舞蹈图案即“画面”,它是为烘托渲染主题精心安排的,让观众在美的氛围中感受到集中的情感和思想意图。三角形显得稳定,S形有夸大空间概念的作用,圆环形则不仅具有流动感,而且使画面凝练集中,给人以柔和流畅延绵不断的感觉,这些丰富的图案艺术地、规律地布在舞台上,构成舞蹈艺术的“绘画美”。(1)“分散”、“集中”型图案。“分散”画面占满舞台空间,主要是展现总体形象,表现总体气势,渲染浓郁的情感,在特定的场景中还能起衬托和加强作用。(2)整齐一律型图案。这是一种最简单的形式美画面,最能体现单纯和整齐的美,给人以一种节奏和秩序的审美感觉。(3)平衡对称型图案。“平衡”和“对称”是我国传统舞台画面美的观念。“平衡”使舞台稳定规整,“对称”则使画面构势协调。(4)调和对比型图案。各种舞蹈画面如果没有高与低、动与静、正与反、明与暗的种种对比,就会缺乏层次和厚度,而“调和”则能使差异形成统一。(5)多样统一型图案。它是画面美的最高级形式,是上述各种形式的对立统一。
四、结语
舞蹈实际上就是身体语言,人类无声的身体语言包含了100多万种信息,它们在人类交往中占着多半的输出量,所以英国的格言说“沉默是金”。特别应该指出的是,这“金子”传达的信息是最真实的东西,正如弗洛伊德所言:“没有人可以隐藏机密,假若他的嘴不说话,他会用指尖说话”。因此,身体语言才敢昂首挺胸地把“听其言而观其行”改为“观其行而后听其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纯粹身体化的舞蹈才有其无限的魅力,不仅成为个体,而且成为群体的无声的言说。
【参考文献】
[1]贾安林.中外舞蹈作品赏析一卷中国民族民间舞蹈作品赏析[M].上海音乐出版社.
艺术修养论文篇2
我们先请首都师大中文系影视文学教研室主任李泱老师给这个栏目开个头,欢迎大家供稿。36年前,当我在北京29中跟随辛联珠老师实习时,辛老师告诉我:做一个称职的中学语文教师,要注意两点:
一是要开个为学生服务的虽不起眼但很实惠的知识“杂货铺”;
二是要敏而好学,不断学习新知识,增长新本领,把学生摆渡到我们年轻时未曾去过的新文化新学术天地里去。
掐指一算,我在大学中文系已从教35年了。这些年来,特别是1983年我国电影界前辈夏衍先生倡导电影理论课进入普通大学课堂以来,我是在按着辛老师的教诲去做的,不避艰辛,不揣浅陋,为首都已在岗的或将上岗的中学语文教师开设了[电影艺术概论]、[电影文学引论]等课程。教学实践使我认识到,影视艺术理论知识、影视文化素养,对高师中文系学生和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对此若无清醒认识,既不能适应当前基础教育学校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新形势,更不能胜任未来21世纪语文教学现代化的重任。
我们强调语文教师如今必须具有良好的影视艺术修养,主要有以下三个理由:
第一,影视在当今人类社会生活中起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电影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问世,电视从本世纪30年代诞生,在不长的时间里,随着电视机、录相机、VCD机等的普及,随着“家庭影院”在寻常百姓家的“建立”,随着中小学有了可以用电影和电视来配合语文等多门学科教学的成套设备,语文教师必须赶上时代潮流,提高自己对影视艺术的重要社会功能的认识。在人类艺术发展史上,影视是现代化的综合艺术、影像艺术,它们是开放在现代科技之树上的艺术新花,它们利用了人类文明长期积累的成果,因而显示了后来居上的明显优势。我国现在故事片年产量在150部以上,电视剧年产量在10000部(集)以上,是举足轻重的影视生产大国。影视不仅是大众传播艺术,也是文化信息丰富的大众传播媒介,它们的影响不比广播、报刊差。不识字的人,观赏影视的要求往往更为迫切。影视集多种媒介的优点于一身,声图并茂、视听兼顾,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能收到雅俗共赏的好效果。再加上大群体或小群体观赏,观众之间相互感染、相互交流,又能进一步强化欣赏效益。影视艺术具有以审美为核心的认识、教育、娱乐、信息等多种社会功能。影视是以生动具体的银屏幕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的面貌、本质,人们在观赏影视艺术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思想的提高、知识的增长、眼界的开阔和心灵的愉悦,从而受到了以美感为前提的特殊的启迪、教育。
第二,当今的青少年,是在银屏幕前成长的。
他们从学前时期,就接触了影视。他们每天看电视的时间,在2至6小时之间。据马来西亚一个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这个国家的儿童每年在学校上课的时间为1040小时,而他们每年平均看电视的时间,竟然多达2000小时,几乎是上课时间的一倍。这说明青少年的精神文化生活中,电视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青少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观众层,他们精力充沛,好奇心强,阅历尚浅,可塑性大。在影视欣赏方面,需要教师、家长进行正面引导。否则,一些格调不高的、有害的影视作品,可能对他们产生消极的影响:诸如厌学、吸烟、早恋、比阔、、拜把兄弟、打架斗殴等。结合语文课在中小学进行影视欣赏指导,开设影视艺术讲座、选修课,开展倡优拒劣的影视评论活动,以期端正中小学生的文艺观、人生观,提高他们的影视文化水平,已成为有事业心、责任感的语文教师的燃眉之急。由于当今的中小学生是自幼接触影视的,他们的画面读解能力、蒙太奇思维能力,相对来说较为活跃、发达。近年来有的语文教师进行的看电视、看电影、看录相做作文的实验,适应了教学对象的新特点,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蒙太奇本是法语montage的音译,原义是构成、装配,是建筑学中的术语,借用到电影学中来,指的是剪辑、组接、组合的意思。简要地说,所谓蒙太奇,就是把电影创作中的零散镜头(画面),按照编导的严密的艺术构思,组接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一件完整的银幕作品的结构方法、手段、技巧。蒙太奇是影视艺术再现生活的独特手段、美学基矗语文教师必须锻炼自己的蒙太奇思维,掌握这方面的原理、知识。
第三,当今的语文教学,不仅要求语文教师要有语言学、文章学、文艺学、文化学方面的坚实基础,还应具有良好的教育学、心理学、艺术学方面的理论素养。
当今世界上不少教育发达的国家,都把影视教育和音乐教育、美术教育、戏剧教育、舞蹈教育视为基础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上海市教委已为中小学编写了影视鉴赏、影视常识方面的教材,北京市教委也编了高中选修课试用教材[影视艺术简论]。语文教师和音美教师一样,要齐抓共管、各尽所能,为把我国的亿万青少年培养成有良好的各种基本艺术修养的跨世纪的人才而勇敢探索、共同奋斗。影视是在综合了多种艺术因素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现代银屏幕艺术、影像艺术。影视文学是影视艺术的基础,影视文学蓝图决定了影视成品反映生活的深刻程度和艺术质量的好坏。像[人生][红衣少女][开国大典][焦裕禄][鸦片战争][十六岁的花季][校园先锋]等深受人们喜爱的优秀影视作品,都是得力于高水平的影视文学剧本。影视文学已经成为新的文学体裁,理应成为中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语文教材自粉碎“四人帮”后,曾节选过[创业][林则徐][高山下的花环][开国大典]等电影文学剧本的片断,还选过一些影评。当然,这方面的课文,与戏剧文学的相比,还显得薄弱了些。从语文教学的目的和能力培养来说,不能仅仅限于多年以来所明确的“听、说、读、写”四个方面,加上“看”显然是发展的必然趋势。人们观看、欣赏、读解影视作品的能力,自然不是先天的,而是需要专门的培养。影视都是群体观赏的“一次过”的影像艺术,当今的影视艺术,随着它们步入成熟阶段,它们的发展趋向,可以用社会化、哲理化、生活化、内心化、多元化来概括,它们不再是远离现实的“银屏梦幻”,它们贴近现实生活,挖掘人生哲理,展示了内心奥秘,它们不仅采用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还采用了现代主义(意识流、生活流、荒诞派戏剧、魔幻现实主义、象征主义等)的创作方法。影视现象的复杂化、影视内容的深刻化,要求基础教育、艺术教育增添影视教育的新内容。语文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既要求语文教师能够操纵、使用电视机、录相机、VCD机(甚至是电影放映机、电视摄像机、电视编辑机),也要求语文教师懂得影视文学剧本的编写要领,自己能为电视小品、教学短片写脚本,还能指导学生写好影视评论。语文音像教学参考资料,目前已经出现。有的单位编写或摄录了“中学语文课本剧”;有的单位拍摄了诸如[中国石拱桥]这样的教学片,解说词大量采用课文中的语句。实践证明,语文教学现代影视手段的适当使用,必定提高语文教学的质量。
艺术修养论文篇3
关键词:艺术认识艺术鉴赏艺术创造
在生活中,一个人有了良好的艺术素养,那他就会用美的视角去关注周围的事物,使自己的人生变的有意义,同时也会更加有见识地去发现生活中的“艺术”。更加深入地关注社会,关注我们生活的环境。下面就从三个方面来阐述一下如何培养一个人的艺术修养。
一认识艺术之美
艺术,是艺术家借助于一定方式对现实生活的概括反映,是艺术家创造性劳动的产物。艺术美是艺术的核心,它来源于现实美,又高于现实美。艺术美具有丰富的内容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我们通过以往对艺术美的研究,总结出艺术美的几个基本特征:一、艺术美的直观性。所谓直观性,就是具体生动性和直接可感性。有些艺术作品中,艺术美的直观性表现得十分明显。它们直接作用于我们的感觉器官,使我们经过联想或想象,在脑中产生出美的形象。例如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著名美术家达•芬奇的优秀肖像画[蒙娜丽莎]。二、艺术美的协调性。所谓协调性,最根本的是指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也就是说以完全美的艺术形式表现真实的生活内容。三、艺术美的典型性。所谓典型性,就是艺术作品中的形象既具有鲜明独特的个性又能反映一定社会本质的某些方面,并寄寓着艺术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情感。例如,解放初期我国著名舞蹈家戴爱莲创作的[荷花舞],既有鲜明的个性,又反映了我国广大人民在解放后的新中国所过的那种和平幸福、欣欣向荣的新生活。在翠柳环绕的荷塘中,荷花仙子们身着粉红舞衣和淡绿舞裙,轻盈安详地婆娑起舞,创造出芙蓉出水的的恬静意境,深深激发着人们对大自然、对祖国、对和平的无限热爱的美好感情。
在任何一种艺术作品中,我们都能够领略到它的美。例如,散文中的诗情画意,绘画中的绚丽色彩和精巧构图,音乐中的优美旋律和欢快节奏,舞蹈中的轻盈洒脱和灵活飞动等等,都无不蕴含着丰富的美。所有这一切艺术作品中的美,都是艺术美。
二学会艺术鉴赏
艺术鉴赏又称艺术欣赏,指人们在接触艺术作品过程中产生的审美评价和审美享受活动。
艺术鉴赏以具有美的属性的艺术作品为对象,并伴随着复杂的情感运动,实际上是人类审美活动的一种高级、特殊的形式。在艺术鉴赏中,鉴赏者不是被动、消极地接受艺术形象的感染,而是能动、积极地调动自己的思想认识、生活经验、艺术修养,通过联想、想象和理解,去补充和丰富艺术形象,从而对艺术形象和艺术作品进行“再创造”,对形象和作品的意义进行“再评价”。艺术鉴赏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大致上经历了感官的审美愉悦、情感的审美体验到理性的审美超越这三个层次。艺术鉴赏的社会功能是多方面的:它能满足人们的审美需要,提高鉴赏者的审美能力。因此对于艺术品看得越多的人她的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就越能看出艺术品的优劣。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大量的鉴赏古今中外的代表性美术作品势必能达到提高艺术素养和审美能力的目的。它能培养人们的品德,提高他们的思想,陶冶他们的情操;它能开发人们的智力,增加智慧,拓宽认识。如通过欣赏古今中外的优秀美术作品,我么们可以了解到很多不同的画家的个人坎坷生活经历,而他们的经历或许就是我们远远不能涉及的领域。如通过欣赏中国古代的彩陶、绘画、雕塑、工艺品、建筑艺术和民间美术等等优秀的作品,可以帮助我们漫步中国历史长河,了解中国古代辉煌的艺术品,极大地扩大了我们的知识领域。它是一种积极的娱乐方式,能娱情怡神,促进人们的身心健康等。
三体验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通常指艺术创作,指艺术家运用一定的创作方法,通过对现实生活观察、体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提炼生活素材,塑造艺术形象,创作艺术作品的创造性劳动。
艺术创作以社会生活为源泉,但并不是简单地复制生活现象,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创造。它要求艺术家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情操、深厚的生活积累、丰富的审美经验、出众的艺术才能和娴熟的艺术技巧。艺术创造要具有生产的材料,材料是艺术创造过程的第一起点。古今中外许多艺术巨匠和艺术大师,都是有着丰富的生活积累的,比如屈原、司马迁、杜甫、李白、曹雪芹等人都有不平凡的生活际遇,为其创作储存了丰富的素材。
艺术家对社会生活不可能事事都自己直接经历一番,这就需要艺术家从间接的艺术创作及艺术作品中吸取经验和创作素材,扩大自己的视野,拓展自己的艺术思路。创作上越有成就,对前人和他人(包括古今中外)的间接经验的掌握愈加丰厚,并且化成了自己的营养、血液和独创的见解,就像将直接经验化成了自己的血液和独到的见解一样。此外,前人的艺术作品还潜移默化地在给作者起着提高创作构思想像力和表现力的超常有效的榜样的力量。可见,不断丰富自己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是创作主体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其实艺术创造也是一种转化的过程,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艺术地认识生活及再现和表现生活,将生活转化为艺术作品的过程。在这个转化过程中,既要深入地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掌握生活的内在本质和外在形象特征,又要按照一定的美学原则和创作方法,对纷繁复杂的生活素材进行研究、分析、选择、加工、概括、提炼和改造,综合成为一个具有艺术感染力的艺术形象。同时,还要将自身的思想、情感、意趣、理想巧妙而又自然地熔铸到艺术形象中去。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音乐文化产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输配电线路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