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机控制论文范文篇1
“机电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中,根据教学内容和电工考核知识点将项目划分为三大模块的内容:模块一为常用低压电器的识别和检修。要求学生能正确识别常用的几种低压电器:熔断器、开关、交流接触器、热继电器,熟知分类、功能、基本结构、工作原理,熟记图形符号和文字符号。模块二为电动机典型控制线路的安装,此模块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具体教学内容和课时安排如表1所示。模块三为常用机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主要内容包括CA6140型车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M7120磨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Z3040摇臂钻床的分析与检修;X62W型卧式铣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T68卧式镗床电气控制电路的分析及检修。
2.分组实施
任务布置下去之后,下面就是组织学生分小组,每个小组分3~4人。分小组的时候,考虑到学生的层次不同,要求按照动手能力的强弱合理分配。考虑到原来的实验环节中,学生依赖心理比较强,等老师示范之后再动手,主动性不高,效果也不好。这次在[电机与电气控制技术]实践教学过程中采用了一些新办法,事实证明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整个教学环节中洋溢着求知好学的气氛。师生共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收获颇丰。具体的实施过程就是首先打破过去的“组长化”,不再固定哪个学生讲解、汇报,人人都有可能是组长。这样的话,学生就不会再抱着等靠的心理,因为每个人都可能被抽到,所以每个人都会认真地对待理论课和实践课,学习的积极性显著提高。在给学生布置任务的时候,要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用实践去验证理论的好习惯。通过实践,学生会发现每次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会出现一些问题,在不断的发现问题过程中,学生积累了很多解决问题的经验,将理论知识点也掌握得更加牢固。由于每次都能将所学知识实用化,学生的积极性也得到了提高。
3.教师队伍一体化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实施一体化教学,要求教师不但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更要有娴熟的实践技能,丰富的现场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系的专业教师95%以上都取得了双师证,50%以上的教师有过企业顶岗锻炼的经历。同时为了加强教师素质,系里积极与企业建立联系,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来学校实训中心辅导,将积累的大量实践经验传授给教师,真正做到教师队伍的理实一体化。
4.项目考核
传统的教学考核主要是平时占40%,期末考试占60%,体现不出实践的考核成绩,学生纯粹为了考试而学习。采用一体化的模式之后,考核中也量化了实训的成绩。平时成绩按照小组打分,参照各组平时的理论讲述,动手能力,合作情况,竞赛结果逐一给分,占30%;课程设计实训成绩占30%;期末考试卷面成绩占40%。通过这种考核方式,综合反映出学生的掌握情况,促进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综上所述,“高职院校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可以改善多年以来一成不变的教学方式,改变学习环境对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这种模式不但适用于[电机与电气控制]这门课,还可以用于机电类其他实用性较强的专业。只有不断的摸索创新,才能找到更适合高职高专院校学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更能得到社会的认可。
电机控制论文范文篇2
涂序彦曾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理事长、学术指导委员会主席,是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的主要创建人、我国“人工智能”学科的奠基人之一,他提出的“广义智能信息系统论”为“人工智能”学科提供了统一的理论架构,他倡导的多学派兼容、多层次结合、多智体协同的“广义人工智能”学科体系,为现代“人工智能”学科的全面、协调、持续发展,提供了研究开发策略,他提出的“广义智能学”促进了“智能科学技术”新学科的诞生。1988年,他编著的高等学校教材[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电子工业出版社,获电子工业部优秀教材一等奖。
1977年,他在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工作,主持“控制论组”,与北京市中医院合作,研究开发我国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关幼波中医肝炎诊断治疗程序”,这也是世界第一个中医专家系统。1985年,主持“国家经济信息专家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提出大型“多级专家系统”新方法,获国家“七,五”攻关重大成果奖。
1960年,在第一届国际自动控制联合会IFAC世界大会,创立多变量控制系统的新原理:“协调控制”理论,他提出的升船机多电机同步的“协调控制”方法应用于三峡工程。1981年,在[科技管理与科学学]发表“论协调”,提出创建“协调学”新学科。
1977年,涂序彦发表我国“大系统理论及应用”首篇论文,1985年,创立“大系统控制论”,1994年,撰写出版[大系统控制论]专著,发展“控制论”的新学科。
1979年,根据国情,他创立具有中国特色的“最经济控制”理论,提出天文科学卫星“最经济姿态控制”新方法,在[自动化学报]发表了关于“最经济控制”多篇论文。
1980年,总结有关“生物控制论”的科研成果,主持编著我国第一本[生物控制论]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重点研究“人体控制论”,他提出“针麻-多级协调控制过程”,“经络-人体控制系统”新学说。
1977年,涂序彦发表我国“智能控制及其应用”首篇论文,开拓“智能控制”新技术,1985年,提出“多级自寻优、自协调控制”新方法,1990年,参与发起主办“全球华人智能控制与智能自动化”大会,任大会主席之一。2004年,在国际“人工生命与机器人”AROB学术会议宣读论文“Intelligent Control System based onArtificial Life”。
1985年,在IFAC/IFORS/IFIP国际学术会议,涂序彦提出“智能管理”(Intelligent Management)新概念,开拓我国“智能管理”新方法、新技术,1995年,撰写[智能管理]专著,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10年,他和马忠贵博士撰写[协调智能调度]专著,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
1995年,在“人工智能”与计算机“仿真技术”相结合的基础上,涂序彦提出“智能仿真”的概念与系统架构,2009年,应邀在中国计算机仿真高层论坛作“协同智能仿真”大会报告。
2000年,开发“智能信息推拉”技术、“基于公共知识库的智能通信”系统,2004年,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智能信息网络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智能通信与智能网络”,2005年,提出“互动智能通信”的概念,2008年,他和马忠贵博士撰写[智能通信]专著,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出版。
2002年,涂序彦发起并主持中国人工智能学会首届“人工生命及应用”学术会议,提出“广义人工生命”的概念和类谱,2003年,在国际“人工生命与机器人”AROB学术会议宣读论文“Generalized Artificial LifeRace&Model”,2004年,主编[人工生命及应用]论文集,2005年,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02年,涂序彦与曾广平教授等合作,提出“软件人”的新概念,2003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计算机网络环境中的虚拟机器人一软件人”支持,2004年,提出“广义软件人”,2007年,总结相关研究开发成果,撰写[“软件人”研究及应用]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2008年,主持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Humanized Systems,作大会主题报告“Advanced Intelligence,Humanics,SoftMan”。
2002年,涂序彦与韩力群教授合作,提出“多中枢自协调人工脑”的新概念,2004年,在AROB国际学术会议“Study of ArtificialBrain based on Multi-Centrum Self-Coordination Mechanism”,2009年,总结相关研究开发成果,撰写[多中枢自协调人工脑]专著,由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3年,他在中国人工智能学会第十届全国人工智能学术大会报告中,提出“人工智能”的姐妹学科:“人工情感”的新学科架构。2004年,在北京主持召开中日国际学术会议,作大会报告“Artificial Emotionand its Applications”,提出“IntelligentAnimation,Intelligent Game,IntelligentFilm&Television”。
1991年,在全国“智能控制”学术会议的大会报告中,涂序彦提出“智能控制论”新学科架构,2010年,他与王枞教授等合作,撰写出版[智能控制论]专著,在科学出版社出版。
2004年,在“智能系统”国际学术会议,涂序彦提出“拟人系统”新概念,2005年,在中国武汉,发起并主持第一届“拟人系统”国际学术会议,他提出创建“拟人学”新学科,2008年,在中国北京,主持召开“拟人系统”国际学术大会。
2005年,他的诗集[糊涂集]包括:理智篇、山水篇、情感篇等涂诗四百首,由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出版。
涂序彦教授不仅在科研上取得了多项重要成就,在教育上也培养了许多优秀人才。他认为:“教师的职责是教书育人,但是,育人比教书更重要。”,“无论做什么工作,最重要的是做人。”,“做好一名教师,首先要爱护自己的学生。”现在,涂教授的学生已经桃李满天下,他为国家培养了大批高级科技人才,为我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电机控制论文范文篇3
论文关键词:网络控制网络化系统网络的控制
论文摘要:网络与控制的学科交叉研究与产品的研发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机遇与挑战。在网络控制系统和网络的控制中都有不少问题可研讨。
二十年前,面对计算机与控制交叉发展的机遇与挑战,中国计算机学会工控机专委会(其前身:中国电子学会电子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工业计算机学组)诞生。二十年后的今天,我们又面临新的机遇与挑战,其特征之一就是,信息科学技术快速发展所引发的计算网络与控制科学技术的交叉发展,本文简称为“网络控制”对此#已有不少论述。本文只是简要讨论一些看法。
1网络控制的机遇
近年来信息科学技术与信息产业的发展十分迅猛,新思想、新技术相继问世,网络方面的新技术和产品迅速进入市场。而在经历一个大发展后,自动化及控制理论在其发展中也出现一此“困惑”,各国均十分关注自动化科学与技术面临的机遇与挑战。1986年IEEE与美国国家基金委专家高峰会发表“对控制的挑战”一文;1990-1993年IFAC组织了“控制在工业中的应用而临计算机的挑战”调研……我国也十分重视这个问题:1999年宋健在IFAC大会报告:21世纪的控制;2002年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召开“中国自动化领域发展战略高层学术讨论会”在这此讨论中,信息的控制、网络技术对控制的冲击等都是一个议题。维纳[控制论]一书的副标题是:“关于在动物和机器中控制和通信的科学”;而在[控制论]第一版序言中他又指出“如果一门新的科学学科是真正有生命力的,它的引人兴趣的中心就必须而且应该随着岁月而转移……因此,控制论学家应该继续走向新的领域,应该把大部分注意力转移到近十年发展的新的思想上去……”。从历史上看,控制与通信确实是相互依存交叉发展的,而当今在“网络的连通性无所不在”的形势下,我们确有必要讨论网络对控制的挑战是什么,信息的控制或网络控制是否应该列为一个“引人兴趣的中心”。
“网络控制”的提法早已有过,而对其内涵与外延井不十分统一,我们觉得网络控制泛指通信网络与控制科学技术的交叉以及相应的产品。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网络化系统的控制与管理,网络主要是做为技术手段或环境#而控制对象是传统的对象(如电机、化工过程、航天……)也包括交通服务等系统。本文简称为”网络化控制”"网络系统本身的控制与管理。信息与网络成为控制的对象,而采用控制的手段来满足用户的要求。本文简称为“网络的控制”。这也可以说是从两个视角来研究网络控制。我们在网络控制的这两个视角上都面临机遇与挑战,前者延伸了诸如数字控制。计算机控制等的概念,而后者则延伸了电机控制,机床控制等的概念。
2网络化系统与网络化控制
网络化系统及网络化控制有多种提法,如TelematicSys-terns,NetworkedSystems,NetworkedControlSystems(NCS),IntegratedCommunicationandControlSystems(ICCS通信与控制系统)等,其内涵各有所侧重,但有共同点:是依靠网络(主要是计算机网络)组成的分布式系统;具有资源共享、集成自动化、协调下作等特点,从应用角度可包括:网络化控制、网络化制造、电子政务、电子商务、数字家庭、大型电网、城市交通、军事上的41SR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以及情报、监视、侦察)等。可以是下业对象也可以是服务业或其他对象。
网络化控制系统中的网络一般是大范畴的企业网络,从功能层次上可包括企业网的外联网[xtranet,企业内联网Intranet,控制网、传感网等,从网络类型上也可以说包括因特网、无线移动通信、以太网、现场总线与工业以太网、传感器网络等网络技术在控制领域的’泛且深入的应用,必然引起网络与控制交叉学科的发展,或者引起ThomasKahn在“TheStrutureofScientificRevolutions”中指出的在控制领域的范例转移(ParadigmShift)或出现从连续时间控制理论到离散时间控制理论的发展。
网络化控制与管理系统,可以不同程度地实现各层次自动化系统的集成使企业在企业协作、资源共享、提高效率、增强市场竞争能力等方面得到好处;同时,网络的引入必然带来信息传输时延,延时的抖动信息(数抓包)去失等问题,也必将引发一此研究课题,包括:网络化控制系统体系结构,网络环境下复杂系统的集成优化控制;基于连续时间和基于事件控制理论(在网络化控制系统中的)的应用与发展;各种网络化应用系统的建模与分析;基于网络计算和网络存储的分布控制;网络化系统的信息女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传感器网络等等,从某种意义说工业控制计算机系统的发展必须定位于网络环境下,从网络控制着手。
3网络的控制与答理
网络的控制,基于网络的控制(Network一BasedControl)或网络空间中的控制问题是自接涉及到网络木身的控制问题,这里控制的对象是信息、数抓、网络……。在自动化科学发展的历史中,自动控制的对象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这种发展体现了自动化科学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学科交叉和与时俱进的特性,从某种意义上说控制论的着眼点是信息与控制或信息的控制而网络的控制是信息的控制中的重要内容。
网络的控制或基于网络的控制系统在资源共享提高网络服务质量,实现集成自动化和整体优化以及和谐人机协调等方而都有优势或潜力;由于网上的传输时延,数抓包去失,以及用户对网络服务质量的不同需求等,引出了网络的控制中一系列研究课题。涉及相关的协议,系统的控制策略,稳定性、鲁棒性、算法的收敛性以及控制系统产品化等问题。
以复杂媒体网络的控制为例,复杂媒体可视为一个广义的系统,其所究内容包括信息结构、复杂媒体的管理.、服务质量(QOS)控制,流量控制等。例如,在流媒体系统中,可以利用自适应等控制策略使用户在不同的网络环境卜享受到尽可能好的QoS保证。1999年,木尼迪克特(Bendidt)提出了“网络空间”(Cyberspace)的概念,称这种“由计算机支持,由计算机进入和由计算机产生的全球网络化,是多维度的,人造或‘虑拟’的真实。它是真实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是一个窗口;它是虑拟的,所看到的或所听到的既不是物质也不是物质的表现,相反它们都是纯粹的数抓或信息组成的”。可以说,它是介于虑拟和现实之间的特殊空间,即“网络空间”,由此而可能发展网络科学。网络空间有许多控制和答理问题,有人称之为“虑拟控制”或网络的控制。近年来,关于下一代互联网、智能网、网格等的讨论也较多,网格(Grid)一般认为是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代因特网其主旨是实现互联网上所有资源的全而连通,在气象、能源、教育以及企业信息化中都有广’泛应用。美国[福布斯特]杂志预期网格技术到2020年将产生年产伯20万亿美元的大下业。在网格中分布资源管理与控制、资源共享、网格监控以及系统女全等方而的研究都是受人关汁的四。有人建议,在网格的体系上要体现服务第一,协议第一的观念。另外,在下一代网关中,可能会将大部分控制功能(呼叫控制、接入控制、资源控制、服务质量控制等)统一交由一个控制层来完成。可见,网络的控制及管理.是日益受到重视,控制的一此基本概念,控制策略和控制理论不能简的一地搬用到网络的控制中,但应可以在网络的控制中得到发展。
以网络为控制对象的网络控制所要解决的主要是用户对网络各种服务质量:需求与网络资源间的矛盾与协调。从信息传送结构上讲,可以在核心网上增强控制功能;也可以在边缘网上引入系统与控制的方法。在这此系统建模与分析中,多会遇到系统规模大、异构件、时变性、人机协调、随机性等问题、在已见的一此研究成果中,排队论、小波分析、自适应、神经网络、混杂系统等理论与方法都有应用。在因特网或非实时局域网的控制系统中,离散控制时间的确定性或定常性已不存在,要发展网络控制理论或改造经典的方法或按离散事件动力学考虑新途径,学科交叉研究势在必行。
4对下控机系统及专委会工作的一此思考
二十年前,在个人计算机(PC)技术成热并大举进入市场之际,我们成立了工业控制计算机专业委员会,在学术交流、产品研发等方面做了许多工作,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当前,信息网络迅速发展,而对网络控制等的机遇,工控机系统的研发人员应多交流讨论。各种工控机系统,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分布控制系统,传感器仍是工业自动化与下控机的主要课题,而网络控制的机遇与挑战也是专委会需认真思考的:
1)当前,我国在网络化控制(网络化系统,网络化制造……)方面的研究与产品研发已有一此成果,尚待深入与普及;而在网络的控制方而的研究下作刚刚开始。我们可能需要在理论探索、技术研究以及协议(标准)制定、产品研发等层面上挑战网络控制的机遇。
2)需要面对网络控制的挑战,加强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等学术交叉性的研讨,可与兄弟专委会联合组织。计算机、通信网络、自动控制等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在从事网络控制这类学科交叉研究中,往往有不同的思路、视角、方法或切入点,其成果也各有特色。多交流互补是大有益处的。
3)关注网络化产品,传感网络等的市场及应用,应有一此自主开发的产品或典型应用领域。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经济师经济论文分类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前沿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