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共享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0 07:16

财务共享论文篇1

(一)预算控制

预算执行其实不仅仅是一个预算管理的问题,还是一个经营管理的问题。“善谋划者得天下”,只有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精心准备的经营管理活动当中,虚实结合,经营人心,掌控团队,激发团队潜能和士气,提高团队专业素质和产出能力,才能“四两拨千斤”,花小钱办大事,通过发挥生产力中最活跃的人的因素,将财务资源的催化剂的作用转化出来,变成真正的发展推动力,这才是我们真正要做的。预算控制主要是对预算使用进行事前的规划和预估,有预见性的提出经营管理建议,节约支出,放大产出效用,使产出效益最大化的可控,对不可控的效益进行事前的弥补和修正,最大程度的保证产出的事前可控性。具体做法:通过事前可行性论证审批,投入产出分析,项目评估;事中过程监控,预期效果追踪,偏差及时修正;事后最终达成结果的总结评价控制体系,严格执行事前审批、事中预警、事后反馈的管控流程,保证投入的有效性。重点是事前可行性论证审批制度的建立和经济效效益投入产出分析。

(二)预算考核

关键是建立一个公平、合理的评价标准,形成公平有效的考评奖惩机制,以行业、地区或是历史指标作为标准,参考当地经济状况,如:GDP、CPI、市场占有率,选定不同的差异化的参考指标作为依据。可以采用产品成本费用率、销售利润率等指标,只要指标呈正增长趋势,就视同资源投入有效或管理有效。同时预算考核与预算编制要考虑期间的长短,不能只关注短期指标,要短期、中期和长期相结合进行动态关联考核。

(三)预算分析、反馈

预算反馈是在事后分析投入产出实际达成效果,从而对下步方案的制定及投入使用方向进行修正,反馈要做到及时、真实。

二、新形势下如何才能做到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

近年来,在网络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经济浪潮冲击下,面对激烈的以赢得市场和客户为核心的市场竞争,各企业集团纷纷提出了“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资本运作成为做大做强的前提,公司上市融资成为资本运作的主要途径。社会老龄化的到来,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以及外部各种国内国外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这些发展机遇最终决定了财务资源配置的方向和目标。从微观上说,实现财务资源的最优化配置就是坚决贯彻好公司的全面预算管理政策,根据公司战略规划和发展目标,结合当前现状,找出实现经营目标的主要影响因素和“瓶颈”,实实在在做好预算编制、预算控制,将资源向这些方面重点投入。预算编制坚决落实执行“以需定支”的“零基预算”编制方法,预算控制力争引导、培养管理干部提高使用财务资源有效性的能力,财务资料只是一种生产资料,只有通过管理者的管理行为、动作,才能将资源价值最大化,产生实际的效果!其次,要梳理标准化的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和流程,将制度、流程、控制、执行有机的结合,依靠全员的参与,打造稳健的资源配置管控体系。

三、打造资源共享型财务信息管理平台

(一)核心思想

以预算管理系统为平台和统领,整合资金管理系统、SAP、OA、预算管理系统、内部控制系统、XBRL等相关系统功能,实现支付、核算、预算、风控管理大集中,搭建财务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减少管理动作中的人为操作,变人为控制为系统控制。管理信息会根据不同管理人员的需求,在共同的系统信息库中生成并被不同的管理层级提取,从而实现管理信息资源共享。

(二)实施策略

从个体到整体,先开发局部,再进行整合,对已开发使用的系统,丰富它子系统功能,同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进行功能的整合和系统合并。

(三)关键技术

规范化业务流程、管理制度的梳理并嵌入系统,系统间控制点和信息交换工具的寻找,信息技术要能满足并支持系统整合要求,外部信息资源库的获取。比如:如果要在系统中进行单证发票的管理控制,是选取单证号码还是其它的信息做为系统间的控制点,在系统间各个流转环节是否都能反映出此控制点信息;如果要通过扫描系统进行报销发票的真假验证,如何能在系统中取到税务部门网上发票信息库中的信息进行比对验证;要在系统中反映每件产品、每种业务的经营成本,对相关费用项目如何更细致、准确的核算、反映并提取,并按什么作业标准进行分摊?是按产品耗用的作业时间还是作业量?这些作业时间和作业量如何反映到系统中?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各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经过反复的调研、验证来确定。

四、结语

总之,全面预算管理是实现资金高效利用、风险大小可控、生产经营有序的重要手段。企业需通盘考虑,以此为中心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势必促进企业早日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财务共享论文篇2

张瑞君,教授,博士生导师,自1992年以来,在中国人民大学主要从事会计、财务管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交叉学科的研究和教学工作。2002年在中国人民大学获得经济学(会计学)博士学位,2005年赴美国加州大学任访问学者,2007年在美国哈佛商学院参加PCMPCL,案例写作与案例教学研究(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 on Case MethodL目前,主要社会兼职冲国注册会计师(CPA)、国家企业信息化技术改造投资项目咨询评审专家,国家“863”计划项目评审专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委员、财政部会计信息化委员会咨询专家、国家会计学院、北京大学等大学的外聘教授。

张教授长期从事高等学校信息技术与财务管理和会计管理相融合的交叉性学科的教学和科研工作,并在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框架的构建、IT环境下财务集中管理、预算管理模式、资金集中管理,以及IT环境下公司理财与管理决策等理论和实践方面有着较深的造诣,张教授已主持与参与教育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新技术“863”等科研项目9项,如211工程项目[财务会计计算机教学模型研究]于2000年获教育部优秀项目及标志性成果;作为负责人主持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IT环境下价值链管理与价值链会计研究”在2008年获得“优秀”评估结果。近年来,张瑞君教授出版著作11部,如[网络环境下会计实时控制]、[E时代财务管理][CFO丛书]、[计算机财务管理――财务建模方法与技术]、[财务管理信息化――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公开发表学术论文五十余篇,[网络环境下会计事中控制研究]获首届杨纪琬奖学金(优秀博士论文),[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获第四届中国会计理论与实务前沿国际研讨会最佳优秀论文奖(香港国际会计学会),[企业集团信息一体化和内部报告问题研究]获大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热点难点问题研讨会优秀论文奖(中国会计学会)等。

近年来,张教授和她的研究团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Finance Shared Service)和企业集团司库管理(Treasury Management)领域。张教授认为,第一,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推进,将各个分子公司的一些财务职能剥离出来,设立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且由财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网络为各个分子公司提供财务服务的模式正在成为跨国企业集团广泛关注和采用的一种新的财务管理模式。第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企业集团金融资源的不断增加,如何在全球范围内合理配置金融资源,如何应用金融衍生工具规避企业集团的因利率、汇率等市场环境产生的金融风险,如何实现企业集团资金、融资、投资等的统一管理,支持企业集团全球化战略实现,司库管理体系构建和产融结合的研究正在成为先进跨国企业集团关注和采纳的另一个财务管理热点。张教授先后在50佘家企业进行管理信息化典型案例研究工作,撰写了大量有关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功案例。2010年7月在[会计研究]发表的[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因素研究]一文,以中兴通讯共享服务管理为研究案例,提炼和确立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以及实现路径。从理论层面看,填补了辅助性业务流程-财务共享服务业务流程再造的关键因素研究的不足,丰富了流程再造理论。同时对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研究进行了丰富,从共享服务概念、价值的界定研究到应用案例研究,揭示了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的流程再造关键要素和实现路径;从实践层面看,研究结论对正在探索如何构建企业集团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及如何确立其关键要素和路径的中国企业集团来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2010年在[财务与会计]发表多篇论文[资金集中管理模式下的企业集团票据管理研究]、[中国企业集团司库体系构建的战略思考――以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的最佳实践为例]、[中国企业集团司库管理的职能构成研究]、[运用久期模型进行利率风险管理――基于企业集团的视角]、[企业集团司库高级管理职能风险管理――利用金融衍生工具进行套期保值]等论文,对于丰富企业集团财务管理理论和指导企业集团强化金融资源管理特别是资金资源管理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张教授还积极参加财政部、国资委、中央国家机构高级财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工作,为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建集团、中国航天集团、TCL集团等集团管理层讲授“会计信息系统”、“E时代财务管理”、“IT环境下企业集团财务管理创新”等课程。张教授的教学与研究工作的成果为进一步深化企业集团财务管理改革与创新,支持会计信息化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许多研究成果已被企业和我国政府有关部门所采纳,为我国开展管理信息化工作做出较大的贡献。

财务共享论文篇3

【关键词】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企业集团; 成本投入; 核心业务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5937(2016)05-0021-03

一、引言

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一种新型的财务管理模式,把一个企业集团内部共用的财务职能集中起来,向各个业务单元及部门提供标准化的财务服务。理论上,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统一业务流程,聚焦核心业务,能够提高服务质量和运营效率,降低成本,提高核心竞争力,是财务管理的发展趋势。事实上,由美国福特公司第一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以来,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加入这一行列,根据英国注册会计师协会调查,迄今为止已有超过80%的世界500强企业建立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也得到迅速的发展,安永华明2015年的调查结果显示,目前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中,五年前建立的占调查企业的22%,而近五年内成立的服务中心则高达调查企业数量的78%。

有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现状分析或运营模式的探索性的研究,采用案例研究或规范研究方法,而对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效果的研究较少。本文收集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目录,并选取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配对样本,通过实证分析方法从成本、核心业务发展的角度验证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对企业集团带来的影响。研究发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显著地降低企业集团的成本,促进核心业务的发展。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作为未来发展趋势,在企业管理和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但是目前多数企业并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或大部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仍处于日常重复性业务的整合集中为主的基本模式阶段,有必要继续探索或发展适合企业集团发展的财务共享服务模式,以此来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效率。

二、相关理论与文献

共享服务的概念起源于美国,最初是在20世纪30年代由美国的强生公司、数字设备公司、通用电气公司等大型企业提出,在这种新型管理理念下,公司将原本分散于企业里重复的、日常的活动进行重新整合或者合并,最终取得竞争优势,这一思想的核心内容就是通过财务共享、人力资源共享、IT共享,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企业整体创造更高的价值。Robert et al.(1993)、Moller(1997)、Schulman et al.(1999)的研究曾定义过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国际财务共享服务管理协会(IFFS)也针对财务共享服务作出权威性的定义:财务共享服务就是以信息技术为依托,以流程化来处理财务业务,其目的是优化组织内部结构、降低企业的运营成本、规范财务业务流程、提升流程效率,并从市场的内部和外部等不同角度给客户提供专业的生产服务的管理模式。

跨国公司财务共享服务中心产生以来,不断发展,主要演变出四种模式:基本模式、市场模式、高级市场模式以及独立经营模式(图1)。最初,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只是进行基本财务事务的处理,慢慢发展成一个运作与控制分离的职能部门,最后发展为独立经营模式,一个独立的盈利组织。从只为内部客户服务,到同时向外部客户出售自己的财务共享服务;从降低企业的运作成本到为企业创造利润,随着共享服务组织不断发展进步,逐渐走向成熟,他们提供了优质的服务、丰富的服务内容和服务形式,以便内外部客户选择。

此后,Den-burgh(2000)、Bryan(2002)、Cedric et al.(2003)、Fahy(1999)等研究指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能够整合资源、降低成本、提升效率、提高核心竞争力、最终提升企业价值。Lusk(1999)、Derven(2011)等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关键因素,战略规划、信息系统、业务流程规划、组织结构设计等是影响财务共享服务模式实施的关键因素。

我国的相关研究相对较少。李辉(2008)、周春梅(2012)、张娜(2012)分别以山东网通、云南盐化、中国电信为例,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背景、意义、方案。吴其霆(2009)主要分析了中国移动公司的省级财务管理模式,明确了财务部门面临转型的需要,中国移动通过一体化管理,依托网络服务平台,应对战略转型,详述了其从财务集中管理向财务共享转变的过程。段培阳(2009)总结归纳了成功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并对他们进行了分析,力求为我国企业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寻找最佳的方案。李耀峰(2012)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本土化,通过对国内外理论的研究,结合我国的现状分析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建立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最后总结在本土化过程中如何进行模式选择。陈虎和李颖(2011)在进行了大量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得出了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的关键因素包括流程管理、人员管理、信息系统支持等。赵晓玲和丘云琳(2014)以中兴通讯为例,研究并得出财务共享中心给企业集团带来效益的结论。

综上,国内外学者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定义、特点、关键要素、设计思路、运营模式、优劣势分析等角度进行较多的研究,提供相关的理论指导和案例借鉴,但是对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行效果的研究较少,有必要进行实证分析,验证理论并推动理论的发展。

三、研究设计

为了检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应用效果,首先收集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目录。本文通过向企业发送邮件和电话咨询,搜索公司主页、网络等途径,收集2005年至2012年间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并能够获取相关具体数据的上市企业共28家,由于金融企业的财务指标明显区别于非金融机构,剔除5家金融企业,最终选取23家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根据这23家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按照同行业同规模的标准选取23家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配对样本。本文的总样本为46家企业,368个企业年(Firm Year)。另外,本研究所需的财务数据来源于国泰安的CSMAR数据库,由于本文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集团的影响,因此所需的财务数据均采集合并报表数据。

为了研究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成本和核心业务发展的的影响,分别设置以下回归模型:

COSTi,t=α+β1FSSCi,t+β2SIZEi,t

+β3GROWTHi,t+ε

MOPi,t=α+β1FSSCi,t+β2SIZEi,t+ε

其中,

COSTi,t:i企业t年的成本投入,通过运营成本(管理费用加销售费用)除以营业收入和主营业务成本除以主营业务收入两种计算方式计量,分别用COST1和COST2表示;

MOPi,t:i企业t年的主营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

FSSCi,t:i企业t年实施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取值1,否则,取值0;

SIZEi,t:i企业t年末总资产的自然对数;

GROWTHi,t:i企业t年的资产增长率。

利用以上回归模型,进行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1)通过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和未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即整体样本,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与否对企业集团成本的投入和核心业务利润的影响;(2)针对已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分析财务共享服务建立前后对于企业集团成本的投入和核心业务利润的影响。

四、实证分析结果

表1列示样本的描述性统计结果,由于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和未建立财务共享中心的企业按1:1比例提取,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在建立前期取值0,FSSC的中位数为0,平均值为0.500。样本公司的营运成本(COST1)和主营业务成本(COST2)平均值为0.336和0.725。核心业务比重(MOP)的平均值为6.684,大于其中位数1.613,分布正倾斜,反映部分企业核心业务比重大,推高整体平均值。

表2表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对于企业集团成本投入的影响。其中,Penal A是以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与否为标准,解释变量FSSC取值1和0,进行横向分析,检验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集团的成本投入是否低于未建立的企业集团。统计分析结果表示,当营运成本投入(COST1)为因变量时FSSC的回归系数为-0.037,在5%的水平上显著;当主营业务成本投入(COST2)为因变量时FSSC的回归系数反映为-1.233,在1%水平上显著,反映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集团的成本投入显著低于未建立的企业集团。Penal B是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样本,纵向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前后的成本投入的变化,因此,解释变量FSSC在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后取值1,建立前取值0。统计分析结果反映,不管是以COST1为因变量还是以COST2为因变量,FSSC的回归系数均为显著的负数,反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带来企业集团成本投入的减少。

表3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对于企业核心业务发展的影响的检验结果,其中,第一列表示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企业与未建立企业的横向分析结果,第二列为以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企业为样本,纵向分析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后企业核心业务利润比重的变化。根据统计结果,横向分析和纵向分析时,FSSC为回归系数分别为3.553和3.136,并且1%水平上显著,反映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建立显著提高核心业务利润占总利润的比重,财务共享服务中心有利于企业集中精力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本文通过实证分析方法检验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应用效果,研究发现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节省企业集团的成本投入,提高核心业务利润比重。本文的研究结论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建立目的和理念相一致,给企业集团带来积极正面的影响。在经济全球化和企业的集团化发展过程中,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具有很大的发展前景,但是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在我国的起步较晚,目前多数企业集团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处于费用管理、应收应付款流程整合阶段或仅充当成本中心角色,属于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基本模式。为了提高财务共享服务中心运行效率,为企业集团发展提供更高效的服务,需要积极探索更加完善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运作模式,与企业管理诸多领域相融合,构建更科学更适用的财务共享服务中心。

【参考文献】

[1] GUNN R W,et al. Shared Services:Major Companies Are Reengineering Their Accounting Functions[J].Management Accounting,1993,75(2):22-28.

[2] MOLLER P.Implementing shared services in Europe [J].Treasury Management International,1997,6(7):121-123.

[3] SCHULMAN D S,et al. Shared Services―Adding Value to the Business Units [M].New York:Wiley,1999.

[4] ELIZABETH V D, DENIS C.Doing More with Less[J].Electric Perspectives,2000,25(1):44-50.

[5] 布赖恩・伯杰伦.共享服务精要[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6] MARTIN J F, MARK D.Shared Service Centers the Irish Experience[J].Accountancy Ireland,1999,31(4):7-9.

[7] BRYAN B.Harmer.Essentials of Shared Services[M].New York:Wiley,1999:61-76.

[8] DERVEN.Advancing the Shared Services Journey Through Training[J].Strategic Finance,2011,4(9):58-64.

[9] 李辉.山东网通财务共享服务体系建设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10] 周春梅.云南盐化公司财务共享服务研究[D].云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1] 张娜.浅淡中国电信建立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实践[J].运营与应用,2012(6):30-32.

[12] 吴其霆.中国移动省级财务集团管理模式的创新与应用[D].厦门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

[13] 段培阳.财务共享服务中心的典型案例分析与研究[J].金融会计,2009(9):21-26.

[14] 李耀峰.财务共享服务本土化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15] 陈虎,李颖.财务共享服务行业调查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1:26-35.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