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 食品添加剂课程 教学革新
食品添加剂是食品生产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是食品工业的灵魂。食品添加剂课程立足于应用,让学生掌握各类添加剂的性质及使用策略毕业论文,适当引入食品添加剂的最新研究成果,在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的教学体系中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食品科学技术和食品工业的飞速发展,许多新思维、新工艺、新技术、新手段不断出现,人们对食品的安全、营养、功能更加关注,这些都对食品添加剂的发展,以及食品专业学生提出了更高更严格的要求。我结合教学实践,从以下三个方面对食品添加剂的课程教学做了研究与探索,提出了相关革新倡议。
1.教学内容的革新
随着高新技术在食品生产上的应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和用量在不断更新和增加。理论教学内容应有一定的稳定性,但 论文格式范文一成不变的,应随时代的变化做出相应调整,在此基础上对食品添加剂课程的理论教学内容和实践教学环节进行革新。
理论教学上,为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增加和完善理论教学内容。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的频发,食品添加剂的安全性已经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关注,由于多起滥用、超范围、超剂量使用添加剂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有些人谈"添"色变,对食品添加剂没有正确的认识。我在食品添加剂概述中增加了有关食品添加剂安全性方面的内容,补充了有关食品添加剂利弊的权衡不足,让学生对添加剂的安全性有上一个正确认识;并及时补充和更新食品添加剂的有关新标准,使学生强化法制观念,强化对标准的认识,强化职业道德,为日后从事食品行业打好基础。
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我结合食品加工工艺对各种食品添加剂介绍,如果冻加工过程中增稠剂和香精香料的使用,火腿肠加工过程中亚硝酸盐的使用,冰淇淋生产过程中增稠剂、乳化剂等的使用,等等,使枯燥的添加剂特性和作用的介绍形象起来,使学生能更好地理解添加剂的作用原理和正确的使用策略毕业论文。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开展对食品企业、食品市场进行调查研究。利用到食品企业实习的机会,向技术人员了解产品生产的工艺流程和技术要点,了解生产过程中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主要包括使用食品添加剂的种类、使用量、适用范围等。并针对调研结果组织讨论,讨论该添加剂的使用是否符合国家标准,作用是什么,为什么选择该种食品添加剂,使学生能将理论与实际有机联系起来。组织学生到当地的食品市场进行调查,通过查看标签,了解食品添加剂在众多食品中的应用,对添加剂的适用范围和使用量有具体的了解。通过企业调查和市场调查,学生走出课堂,接触到了实际,不仅增加了对本门课的感性认识及兴趣,而且提高了浅析硕士论文不足分能力,提高了综合素质。
2.教学策略毕业论文的革新
在食品添加剂课程内容不断调整的同时,相应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和手段也要不断改善,这样才能满足新世纪对高素质食品专业人才的需要,才能推动论文范文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教学革新过程中,我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探索。
首先,充分利用现代化的电化教学手段。使用多媒体教学方式,讲授内容丰富,形式形象生动、直观易懂,对增强教学效果和提高教学效率起到了积极作用。在教学中过程中播放电视、影像资料的短片,如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每周质量报告],综合频道的[焦点访谈]等栏目中有众多的与食品添加剂有关的精彩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理解。加大对网络资源的使用,要求学生对影视资料中提到的热点不足进行网络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加深对热点不足的了解,进行课堂讨论,学生学习热情高,教学效果很好。上网查资料不仅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途径,而且是学生培养综合能力的一种手段。其次,由于食品添加剂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每一个内容都与应用息息相关。因此,采用案例教学可以强化基本知识的教学效果,也是推进学以致用、增进对食品添加剂直观印象的一种手段,还可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案例教学法是以真实案例为引导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其核心是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即通过具体案例浅析硕士论文加深学生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丰富课堂内涵,激发教、学双方的活力和效率。
3.考查形式的革新
成绩考查是教学过程的 重要环节,运用得好,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增强学习效果,达到教学要求。优化考核内容比例可加强对学生能力的考查。考查内容包括平时成绩、食品调查、课程论文、期终考试等。
结合考勤和课堂表现考查平时成绩。通过课堂提问、课堂讨论和课后作业等考查学生的平时表现,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20%。
组织学生进行食品添加剂在食品中使用的市场调查,并完成市场调查报告,增强学生对食品添加剂的认识,并锻炼学生发现不足和解决不足的能力,为撰写课程论准备,食品调查报告占总成绩的10%。
在讲授完食品添加剂理论后,我让学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知识点,撰写课程综述文章。通过撰写论文,学生不仅更加主动深入地学习和掌握了食品添加剂知识,还锻炼了查阅、阅读文献和写作的能力。课程论文的成绩占总成绩的30%。
本门课程在内容全部讲完之后进行期终考试,考试不是论文格式范文目的,而是一种手段,可以促使学生全面系统地进行复习,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通过考试教师可以知道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借以改善教学策略毕业论文。期终考试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总之,食品添加剂课程的教学革新与实践,大幅度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对提高食品营养与检测专业学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起到了重要作用,也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 胡国华.食品添加剂应用基础[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
[2] 郝利平,夏延斌.食品添加剂[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2.
[3] 孙保国.食品添加[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8.
[4] 邓后勤,夏延斌,王燕等.食品质量与安全专业的食品添加剂课程教学体系的革新与实践[J].农产品加工·学刊,2011,(8):147.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篇2
[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网站于8月1日发表一篇名为[黄金大米中的β-胡萝卜素与油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补充维生素A同样有效]的英文论文,该文称湖南一所小学进行的实验证明,一种名为黄金大米的转基因大米,与胶囊中的β-胡萝卜素对儿童的维生素A补充效果相当,并且比菠菜的效果更好。
这项实验在2008年6月进行。当地有68名6岁到8岁儿童参加了该实验,并被采集血样进行分析研究。
所谓黄金大米,是指通过基因技术改良的富含β-胡萝卜素的大米。在人体消化过程中,β-胡萝卜素会转化为维生素A。论文称,1克黄金大米约含30毫克类胡萝卜素。此前曾有小规模使用黄金大米对美国成年人的生物转化进行研究。
这篇论文在8月底引发国内关注,因其涉及转基因技术,9月初“以中国儿童做小白鼠实验”的说法一时沸沸扬扬,而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讨论也再次甚嚣尘上。除了学术圈,搜狐微博、科学网等网络媒体,包括[人民日报]等官方媒体纷纷跟进,质疑涉入这一事件的衡阳市政府、湖南省疾控中心、中国疾控中心、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以及美国塔夫茨大学和[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
[财经]记者奔赴湖南,在中心小学现场,追踪复原2008年的实验情形,其间错综复杂,儿童实验真相难以落地,但学术研究的种种不规范已清晰可见。
谁在撒谎
距衡南县城32公里的江口镇,可称为鱼米之乡,蜿蜒的柏油路两旁是连片的青黄稻田。
在江口镇中心小学,学生并不住宿,因此学校只为参加实验的人备早、午两餐。
学校食堂还兼做学校礼堂,其饭菜准备间除灶台外,只有一台消毒柜和一台蒸柜。衡南县疾控中心副主任伍剑桥称,这台蒸柜是为了实验项目新购置的。
按照论文所述,实验所用的黄金大米和菠菜均来自美国休斯敦农业研究服务中心的儿童营养研究中心,然后运到塔夫茨大学所在地——波士顿烹饪。随后,煮熟的黄金大米按每份60克的分量分装,煮熟的菠菜则按照每份30克分装,两者均要储存在零下70摄氏度的容器中。
衡阳实验大米采购方——伍剑桥与时任江口镇中心小学校长贺仲秋、分管后勤的副校长廖雪元,均否认大米源自美国,称实验所用大米购自衡阳市步步高超市的“桃花香”大米,该品牌大米来自常德市的金健米业。
而由于菠菜等鲜蔬不易保存,亦采自江口镇市场。
多名师生、家长以及校方的厨师均坚称,无论饭前生米还是进食中的米饭,未曾见过金色大米,并否认存在论文中所描述的米饭准备的过程。
与普通大米不同,黄金大米呈金黄色。但是,上述证词并不能确证现场没有实验黄金大米。汤光文论文的实验设计中提到,仅在15天准备期后给一次药,即仅在第16天给被试儿童黄金大米、菠菜和β-胡萝卜素胶囊。这就意味着,假如论文所述属实,21天实验期间,被试儿童仅进食过一次黄金大米。
论文称,整个实验期间,实验儿童被分为三个组,菠菜、黄金大米和β-胡萝卜素胶囊组。但该论文的第三作者、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下称食品安全所)研究员荫士安却称,实验挑选了该校80名6岁-8岁儿童,按血清维生素A含量随机分成两组,分别给予氘标记菠菜或氘标记纯品β-胡萝卜素,即没有黄金大米组。
学校各方均称,曾在实验开始和结束采集学生血液两次,每次约2毫升。
根据论文实验设计,整个实验过程中,实验儿童仅需进食一次黄金大米,采血样两次即可。
据荫士安称,论文第一作者、美国塔夫茨大学副教授汤光文曾在2008年实验初始到达过衡阳,从美国将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菠菜(非转基因)携带到湖南衡阳。论文第四作者王茵为现场协作人员。
有知情人士透露,在给药前和给药21天后分别采血测试体内维生素A含量,即可分析相应药物在21天转化为维生素A的效率。
事发之后,论文第二作者胡余明所供职的湖南省疾控中心,否认在衡阳实验中实验了黄金大米;论文第三作者荫士安所在的食品安全所通告称,荫士安对衡阳实验是否使用黄金大米不知情;而第四作者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保健食品研究所研究员王茵,对[人民日报]称对论文不知情。
只有第一作者兼通讯作者汤光文任职的美国塔夫茨大学称,衡阳实验正是论文所述的转基因大米实验。
谁的课题
如果转基因大米实验为真,以上各方的证言则涉嫌造假;但如果以上陈述属实,那么发表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的相关数据又从何而来呢?
[财经]记者调查发现,衡阳儿童实验事实上承载了国际、国内的多项课题任务。
有据可查的一项是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称为“植物中类胡萝卜素在儿童体内转化成为维生素A的效率研究”(项目编号:30571574)。课题执行日期2006年1月-2008年12月。但研究内容仅涉及稳定同位素标记的菠菜中类胡萝卜素转化效率研究,没有涉及转基因大米的研究。荫士安为课题负责人。
而上述捅了“马蜂窝”的论文,则来自塔夫茨大学申请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项目“儿童植物类胡萝卜素维生素A当量研究”。塔夫茨大学与浙江省医学科学院于2004年9月签署该研究项目,研究内容的确是菠菜、黄金大米和β-胡萝卜素胶囊中的胡萝卜素在儿童中的吸收和转化成维生素A的效率。2012年9月5日,中国疾控中心官网公布的论文事件调查进展证实了这点。
荫士安称,NIH支持的研究项目的负责人是汤光文博士,中方负责人是浙江省医学科学院研究员王茵,他以浙江省医学科学院客座研究员的身份作为协助研究者参与,并且食品安全所没有与该课题合作各方签订合作协议。
食品营养安全论文范文篇3
所谓渗透,就是在进行相关课程教学时,对教学中涉及有关食品安全知识的内容进行及时的、适当的知识加深、更新以及思维拓展.通过画龙点睛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改革,既可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食品安全教育,又不对紧张的教学时间安排造成新的冲击.在有机化学教学中渗透食品安全知识,强化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我们开展了以下工作.
1.1有机物对食品的污染
食品的化学污染有可能成为21世纪最严重的食品污染问题,如农药、添加剂、包装材料等都是食品安全的重大隐患.教学过程可以根据相关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有机物对食品造成的污染,并告诉学生化学污染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比如,在讲烯烃的化学性质———聚合反应时,可以插入包装材料聚丙烯、聚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内容及其对食品安全的影响.作为包装材料,聚乙烯、聚丙烯比较安全,而聚氯乙烯单体———氯乙烯不仅具有麻醉作用,还具有致癌、致畸作用,以此说明如果食品包装材料选用不当,会造成食品污染,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再比如,有些不法商人为了提高食品的色泽,吸引消费者,在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可以此例引出偶氮化合物的学习,并介绍一些天然食用色素如辣椒红素等.在有机化学中,类似的例子很多,通过这些贴近生活的教学内容,使学生明白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息息相关,起到活跃课堂气氛、提高学习兴趣、增强学生食品安全意识的效果
.1.2食品污染的危害性
食品安全事件每天都在发生,它所形成的困惑已经将人类包围.然而,人们却忽视它的存在,并且将这种威胁置之度外,这与人们的错误观念和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以及对食品污染危害的认识有关.因此,一定要让学生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危害,只有这样才能增强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防范,从而增加他们的忧患意识,消除食品污染带来的隐患.曾经震惊世界的日本公害事件“水俣病”,原因就是汞在水体中通过食物链逐渐富集,最后危及到人们的健康.把这个事件与乙炔水合反应结合起来,一方面加深学生对乙炔水合反应的学习,另一方面使学生充分认识到食品污染对人类造成的严重危害.例如,2006年9月,上海300多人因食用猪肉、猪内脏,出现肌肉震颤、头晕、呕吐、心悸等中毒症状,后被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确认为瘦肉精中毒.如果在胺类化合物的学习中插入瘦肉精事件这一生活实例,讲述食品污染给人类生存带来的危害,更容易增强学生的食品忧患意识和食品安全防范意识.
1.3食品营养卫生知识
在我国,食品安全事件频频爆发,同国民对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重视程度以及国家对国民的食品卫生教育程度不够有很大关系.因此,在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应结合相关内容对学生进行食品营养卫生知识的渗透.比如,苯并芘是一种由5个苯环构成的多环芳烃,是含碳染料及有机物热解的产物,具有强致癌性,在烧烤、燻制食品如烤鸭烤羊肉串中含量较多.对于苯并芘的危害可结合芳香烃的学习,提醒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饮食卫生习惯,以减少致癌物对身体的侵害.在蛋白质一章的学习中,以阜阳空壳奶粉事件为例,让学生明确认识到食品营养与食品安全密不可分,如果食品的营养成分被破坏或营养成分缺乏,即使不受到任何污染,它同样会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安全.通过这些知识的渗透,可以使学生杜绝陋习,改变不良的食用方式,建立合理的饮食结构,以防止学生在食用时或食用前的处理不当造成食品污染.
2进行专题知识讲座
有机化学教学过程中渗透的食品安全知识,是有机化学与食品安全融合、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知识教育的有效途径,但这只是一些零星的、分散的知识,学生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识缺乏一种整体感.为了使学生在学习有机化学的过程中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由零星、分散走向整体、统一,在课程接近尾声的时候,应对同类食品污染物进行归纳总结,以专题讲座的方式和学生一起讨论有机化学中的食品安全问题,使学生对该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以此来进一步增强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提升食品安全防范能力.
食品的有机污染物很多,通过调研我们得知,有毒重金属是影响食品安全的重要因素之一,且对食品的污染日益严重.由于重金属常以慢性中毒的隐蔽方式危害人类,因此常被消费者忽视.而在有机教学中,重金属往往以各种形式出现在有机反应中,为了引起学生对重金属这一重要食品污染因子的重视,我们以曾昭琼主编的[有机化学]为教材,将涉及到的有毒重金属的有机反应进行总结.以此为平台,对学生进行食品安全专题讲座.相关讲座的主要内容包括:重金属汞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铅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重金属镉的危害及相关有机反应;锰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铬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砷元素的危害及其相关有机反应等.通过专题讲座,学生关于重金属对食品安全的危害有了一整体的认识.由于我们在讲座中结合了大量的案例,学生反应强烈,在进行激烈讨论时认为有机化学就是一把双刃剑,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我们的生活———如环境、食品安全等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作为化学专业的学生有责任、有义务发展绿色化学,消除有机反应中的有害因子,改善我们的环境以及食品安全现状.
3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
通过在有机化学教学中进行食品安全知识的渗透以及专题讲座的途径,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但由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课时的限制,学生对食品安全的重要性以及危害性的认识还远远不够.同时,学生在上述途径中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处于“被动”的地位,如何让学生主动来认知食品安全知识,从更深层次认识到食品安全产生的危害性和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我们认为,课外讨论及小论文撰写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能够弥补前两种途径的不足,有助于进一步完善食品安全教育与有机化学教学的融合.
课外讨论和小论文的具体实施过程是:根据不同的教学阶段,教师有选择地布置课外讨论作业,可以是具体的题目,也可以是一个范围,让学生根据相关的内容进行课外讨论或撰写小论文.如2011年台湾版的三聚氰胺事件———塑化剂风波,我们将其融入酯类化合物的学习过程,因为塑化剂的化学本质是邻苯二甲酸酯类化合物,其中最常用的是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酯,为了使学生对塑化剂用途、危害有更多了解,我们让学生撰写与塑化剂相关内容的小论文,学生完成得很好.他们不仅通过文献资料对塑化剂的化学本质、种类、在工业上的用途、被用作起云剂的原因、对人类的潜在危害等相关内容进行了详细的总结,而且还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问题.有的学生在论文中提出:既然塑化剂是邻苯二甲酸酯,那我们在实验课上所制备的邻苯二甲酸二丁酯是不是也有起云剂的效果?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是否也可以?有的学生还设计出相关实验来揭秘商家加入塑化剂的目的.更有的学生从塑化剂偶然被发现,感觉到化学专业的学生担负着保障食品安全的重任,因为有机化学中涉及的波谱分析是现在质检中最常用的方法.在学习卤代烃融合塑料的相关内容时,要求学生收集资料,讨论塑料对食品安全影响.结果,同学们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进行了非常激烈的讨论,认为塑料对食品安全造成严重危害的原因之一在于塑料对环境的污染.在焚烧塑料时,易产生世纪之毒“二恶英”,只要吸入一点点,就可以造成各式各样的文明病,如心脏病、糖尿病、过敏、不孕、癌症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分析塑料在800℃高温情况下销毁不会产生二恶英,提出了垃圾分类的重要性.由此可以看出,学生通过课外讨论和小论文撰写,对食品安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激起了学生将来从事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的热情.因此,通过课题讨论,也间接培养了“专业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类似小论文撰写和课外讨论的内容还有苏丹红、三聚氰胺等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和危害,都达到了满意的效果.
4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
众所周知,我国食品安全状况非常严峻.严峻的食品安全状况和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低下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改善目前的食品安全状况重要途径之一,就是提高公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水平.但是,在我国由于长期缺失食品安全知识的教育与普及,造成了国民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缺乏,食品安全意识比较薄弱,从而导致了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现状.提高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是对民众宣教食品安全知识.该课题实施的最终目的,是在有机化学教学中通过多种途径对学生渗透食品安全知识,提高学生的食品安全意识,并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一定的平台,将了解和掌握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宣传,让更多的民众来关注食品安全,从而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基于此,我们组织学生在节假日开展了食品安全知识宣讲社会实践活动,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成效.活动的开展,一方面使同学们积极将课堂上了解到的以及自己通过文献资料收集而来的食品安全知识进行整理总结,在宣讲过程中实现学以致用,使有机化学教学与食品安全知识有机融合;另一方面,使更多的民众了解食品安全的重要性,提高了民众对食品安全知识的认知水平,为改善我国的食品安全状况做出贡献.
5总结
总之,有机化学内容繁杂、信息量大、知识更新快,学习过程容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食品安全系万家,将食品安全知识融入到有机化学的学习过程中,是理论和生活实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给繁杂、枯燥的有机化学注入了新鲜的气息,激发和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组织食品安全宣传实践活动,有利于提高国人的食品安全认知水平,让更多的国人来关注食品安全.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国家安全问题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最新形势与政策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