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文学论文范文篇1
尽管先秦诸子百家典籍中的“文学”,实际上只是泛指文化学术的,但在追求至真、至善、至情、至理、至性的文学内容时,从来也未排斥其中“会集众彩以成锦绣,合集众字以成辞义”这种文彩错画之美所体现的形式美。孔子就曾说:“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颜渊])“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又说:“言以足志,文以足信”,“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信,辞欲巧”([礼记·表记])等等,都主张质文并茂,质文并美。故先秦文学无论是质还是文,普遍都蕴涵着美的无穷魅力。
就“文”而言,包括语言美、结构美、修辞美、风格美。从语言来看,[尚书]估屈聱牙,[春秋]凝练含蓄,[左传]委婉典美,[国语]平实自然,[战国策]辩丽横肆,不一而足;从结构来看,[诗经]回环往复、舒卷徐缓,[离骚]长短自由、新鲜生动,[庄子]恣肆、跌宕跳跃,[孟子]大气磅礴、严谨细密,[荀子]意脉贯通、条达舒畅,给人以无尽的艺术享受;从修辞来看,[诗经][离骚]的比兴,[庄子]的夸张,[孟子]的譬喻,[荀子]的层递……收到化平凡为神奇的美学效果;从风格来看,[诗经]朴素自然而温柔敦厚,[离骚]瑰丽哀婉而悲壮蕴藉,[孟子]刚正不阿而气势浩然,[庄子]奇丽诡谲而飘逸逍遥等等。
就“质”而言,包括形象美、人物美、哲理美、意境美、情感美、思想美、文化美等等。美的形象、美的人物,如神话中的英雄,[离骚]中的抒情主人公;美的情感、美的思想,如儒家散文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道家散文中无功、无名、无己的自由品格;美的哲理,如[孟子]中的“五十步笑百步”的譬喻,[庄子]中的庄周梦蝶的人生;美的意境,如[诗经·蒹葭]凄迷恍惚、耐人寻味之境,[离骚]飘逸深邃之境,[庄子]瑰玮諔诡之境;美的文化,如神话中的图腾文化,[诗经]中的民俗文化,[左传]中的礼节文化……总之,先秦文学中蕴涵着丰富的美的因素,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从而也就承载了强烈的审美教育功能。
三、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途径
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途径来实现。
三代学校教育已具有丰富的内容,其中诗、书、礼、乐是重点。据[礼记·王制]记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公卿大夫、元土之适子,国之峻选,皆造焉。”之后,学校教育有官学和私学之分。就官学而言,周代有中央王朝和诸侯办的国学以及地方办的乡学,都以传授儒学经典为业,以诗、书、礼、乐、射、数等为教学内容,学生通过受业最后走向仕途。春秋战国时,私学兴盛,孔子、孟子等都曾私人聚徒讲学。孔子收集、整理、删定“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为教材。其中[诗经]成为孔子最好的宣扬和实现修身养性、治国经邦之道的教材。家庭教育,也是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一条重要途径。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学“礼”时,曾多次训诫儿子要学[诗],他说:“不学[诗],无以言。”([论语·季氏])将[诗经]作为家庭教育的重要读本,通过对[诗经]的教授学习,达到其政治、道德等教育目的。可以说,先秦文学的政治、道德等功利性教育功能,主要就是通过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来实现的。
另外,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还可以通过大众的文学传播与接受如观乐、赋诗等方式,在乐舞、外交等活动中自觉不自觉地得以实现。这是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实现的最普遍的一条途径。先秦的各个阶层,常常通过这种社会教育的途径接受文学的教育。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记载“季札观乐”的史实,因为诗、乐不分,因而季札观乐也就包含了观诗。当季札听了[郑]乐,评论说:“美哉,其细己甚,民不堪也,是其先亡乎?”听了[陈]乐,评论说:“国无主,其能久乎?”听了[齐]乐,评论说:“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在观的过程中,季札一方面获得的是蕴涵在作品中的可以鉴往知来、有助于政治修明和风俗净化的社会政治道德等教育,另一方面,获得的是蕴涵在作品中的情感与审美教育。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记载郑国子展等七位大夫在郑国国君为晋国大夫赵文子举行的外交宴会上赋诗言志的例子,子展等七位大夫采用赋[诗]的方式委婉曲折地表达了他们对来宾的情感和态度,在接受、领悟[诗]所蕴涵的思想意蕴的同时,还对诗歌原作进行了创造和发挥,这是春秋时期盛行的一种偏于实际应用的文学接受方式,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通过这一方式得以发挥与实现。
四、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特点
首先,先秦文学教育功能观的意识非常强烈,先秦文人、文学创作与文学接受或鉴赏都相当注重文学的教育功能价值,从而奠定了中国文学教育功能观的基础。
其次,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内容丰富而复杂。先秦文学一方面是文史哲不分,另一方面是诗乐舞结合,先秦文学与政治、社会、文化的关系至为密切,先秦的文学教育实际就是社会政治文化的教育,很难独立存在。
再次,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主要通过乐舞、外交等社会活动,在侧重鉴赏(观乐)与实践(赋诗)中得以实现。并在文学教育的过程中重视对文学作品的创造性接受,从而开创了包括培养人文精神和创新能力在内的语文文学教育传统。
最后,从先秦文学教育功能内容的体现来看,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价值取向包括政治道德等功利性价值和情感等审美性价值两个主要方面。功利性价值取向关注文学教育的有用和无用,这种价值取向是社会赋予的。审美性价值取向不是外部强加的,而是文学教育内部所蕴涵的,是自主建立的。文学教育只有达到功利性价值与审美性价值相融合时,才能实现其真正的教育功能与价值。但是,先秦时期的人们对文学的情感、审美的价值把握,是完全建立在对文学的政治道德等功利价值的评判的基础上的,审美性的功能价值往往附庸于功利价值之中,所以先秦文学的教育功能具有明显而强烈的附庸性特色。
先秦文学教育功能的上述特点,对后世的文学教育教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其对政治道德等功利性价值取向的侧重,既导致了我们的文学教育具有浓郁的政教色彩,我们的文学阅读教学存在着政治泛化、道德强渗等弊端;也导致了我们的文学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对情感、审美因素的漠视,文学教育教学因不能满足学生的精神诉求,丧失了自身的内在功能与价值而缺乏自主性和独立性。这是当代文学教育实现自身功能价值必须努力克服的障碍。
先秦文学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先秦文学;上古神话;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6-0297-03
中国古代文学课程是高校中文系专业主干课程之一,其时间跨度大、内容涉及面广、容量多。许多高校的中国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长期是以分段的形式进行的,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四段式的教学形式:先秦文学、汉魏晋南北朝文学、唐宋文学、元明清文学,其中以先秦文学最为艰深古奥,但地位也尤其重要。先秦是中国文化发生和开拓的时代,是中国文学上古期的第一段,这时期所确立的文化精神对后世具有极其深远的影响,它是中国文学的源头,有后世各种文学体式的胚芽或雏形,且对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审美、思维、传统及民族精神的形成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作为最先接触的古代文学史的先秦文学段,对于学生更好地贯通和理解后面阶段的文学形态和特征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从这个角度上看,先秦文学教学的地位是特殊的。先秦文学教学的主体内容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神话、诗歌和散文,诗歌再进行细分为上古歌谣、[诗经]、[楚辞],散文细分为历史散文和诸子散文,各部分由于作品的分布状况不均以及思想深度不一,因此在教学中往往有不同的侧重,由于先秦诗歌和散文有着开创性和奠基性的作用,因此教学中对这两部分的教学往往是浓墨重彩,对于“上古神话”部分因后世缺少与之联系紧密的文学样式,因此教学多采取的是课时少、讲解浅、蜻蜓点水式的教学,使得学生对“上古神话”的理解仍停留在中学的认识上,少有突破。
一、先秦“上古神话”教学的现状及误区
1.一带而过的教学思路
以贵州六盘水师范学院为例,中国古代文学课程一般安排两个学年完成,现由于课程设置的变化,使得中国古代文学课时量从原来的每周四课时进行教学删减至现在每周三课时,先秦文学段只有54学时。而且既要宏观勾勒先秦文学发展的大致演进脉络及文学形态、特征,又要讲授先秦文学中的重要篇目,课时相对就比较紧缩。诗歌和散文部分的文学史状况复杂难懂,名篇佳作也比较多,因此在课时设置上能忍痛割爱的就似乎只有上古神话部分,一般上古神话安排的课时量总体来说在6节左右,其实这个课时量对于讲解上古神话的基本知识和重要篇目是充足的,但教学中有的因为把重心完全移位在后面两种文学形态上,从而对上古神话蜻蜓点水似的教学,甚而把属于上古神话的课时摊分在其他的文学形态教学中,上古神话部分或以自学阅读的方式一带而过,这实质上是对上古神话的文学地位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而导致的。这种教学思路不仅将“上古神话”的内容“省”而且“略”,然而作为人类文学的发端,神话内容的教学不仅不能省和略,而且要讲解清楚神话理论和神话作品才能更好带动先秦文学其他版块的通识。
2.神话定义的单一化
在现通用的袁行霈的[中国文学史]及其他版本的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往往采用的都是马克思对神话的定义:“神话是通过人民的幻想用一种不自觉的艺术加工方式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形式本身”[1]。从唯物主义的文学观来说这个定义无疑是比较合理的。但另一方面来说,仅仅只用这个神话的定义,学生往往很难理解神话是怎样产生的,及神话和其他我们常讲的民间传说、民间故事等有什么区别,亦很难理解神话本身的功能及其表现,许多学生受到唯物论的影响多对神话是持有偏见的,往往把神话等同于迷信,或不值一信的文学现象,因此讲解清楚神话与、文学艺术和科学之间的关系,并使学生对神话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和评价在教学中无疑是重要的。
3.神话作品讲解的表浅化
对于大学中文系的学生来说,深化神话作品的讲解应与初中高中有所区别,但往往在讲解作品的过程中缺乏以神话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为指导,而是以文学的分析理论为指导的教学方式比较普遍,分析神话时又常用现代人对于古代神话的一种延伸性认识为主,现代诠释造成了对神话所反映的社会原型、思维模式的曲解。以[夸父逐日]神话为例,分析夸父的形象时往往常以袁珂的延伸性评价作为讲解的依据,如:“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征服自然的强烈愿望和积极的幻想。”“神话中的巨人‘地之子’的夸父之所以失败,是由于当时客观上水不足,他不是懒死的,而是在追求水(知识和真理)的路途上渴死的。夸父英雄的悲剧结局,正是我们伟大的先人对自己的写照。”[2]总体来说这几种说法都有今人思想猜度古人的嫌疑,因此怎样结合上古文化向学生讲解“夸父逐日”这则神话的原始内涵无疑就很重要了,在神话理论的指导下使学生获得对夸父原型的突破性认识,教学中如果以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为指导,以神话产生的文化背景为出发点,对于夸父逐日的原因、“逐”字的深层次理解、夸父的结局与原因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引导性的深入分析,那势必会让学生在这则神话中获得较多的神话文本以外的对于原始文化认识的升华,从而也对神话本身的文学功能有崭新的认识。
二、“上古神话”在古代文学教学中的地位
1.“上古神话”教学是源头中的源头
上古神话从产生的时间来讲,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学各文学形态中最早的,但它却一直持续影响了整个中国古代文学的许多方面。单在先秦文学中的[诗经]、[左传]、[庄子]、[楚辞]等先秦古籍中就记载了比较丰富的古代神话,以及神话内容的变形和发展。如[诗经]中周部族史诗的代表[大雅・生民]、商部族史诗[商颂・玄鸟]等篇目就带有浓厚的神话色彩,其中包含了部族起源神话中的母题类型,如果学生对感生型神话及历史神话化等神话基础问题不理解,就会在这些篇目的阅读中遇到困难。再如[庄子]一书中也有许多上古神内容的演变,像鲲鹏之变、黄帝遗玄珠等都是在上古神话的基础上的变形,[楚辞]更是将神话与文学经典结合的典范之作,可以说对神话的理解是深入理解先秦文学的其他文学样式的前提。
2.“上古神话”的思维方法和主题内容是后世文学的先驱
“上古神话”的思维方法对后世文学的创作方法影响巨大。其中必须要让学生有一定理解的便是神话最初产生的原动力――神话思维,神话思维也叫原始思维,源于法国社会学家列维・布留尔的[原始思维]一书,这种思维的特征是人类原始的非逻辑思维,它是神话产生的主要原因,神话就是基于这种思维方式的支配而对世界和人类自身进行的一种充满想象的描述和阐释,这种思维特征在神话之后的文学创作上仍体现地比较明显。比如六朝志怪小说中的异化主题就是这种思维特征的延续。六朝志怪小说中有许多关于“异化”的题材故事,如人与异类如动物、植物甚至无生命之物之间的互化,这些并非六朝小说家的原创,而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变形思维模式在六朝特有的社会环境下的继承和演变。明清小说中亦存在这种神话思维的因子,比如石头生人的神话思维方式在[西游记]与[红楼梦]中就有比较明显的体现,并且其作为整个叙事的开端与线索并不是无端肇始的,而是神话思维在后世文学中的延承。
并且上古神话的主题内容为后世文学提供了大量素材。我国古代优秀的诗歌中有一部分关于神话题材的佳作,像古诗十九首的[迢迢牵牛星]、曹植的[洛神赋]、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等,再如古典小说中的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清小说,及现代小说的神话题材等无一不受上古神话的影响,如鲁迅的神话题材的历史小说[补天]、[奔月]、[理水]等,几乎贯穿了鲁迅[故事新编]的整个创作过程中,并从观念和形式上建构了中国现代历史小说文体
3.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个性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文化特质的渊源
“神话是原始先民的文化结晶,任何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都是这个民族在人类早期发展中关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的一种想象。原始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的因素,都渗透于他们的神话作品之中。作为民族性格的某些具有代表性的方面,也必然在这一民族创造出来的神话中得到或鲜明或隐晦的表现。”[3]不仅如此,上古神话作为民族精神的源泉,其中所蕴含的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精神,如女娲补天神话、鲧禹治水神话、后羿射日神话中反映出的忧患意识、厚生爱民意识,刑天舞干戚神话中透露的反抗精神等,在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并与我们今天提倡的民族精神是一脉相承的,因此“探索上古神话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对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具有重要意义。”[4]可以说,神话作为最古老的文学形态是很能够反映一个民族的文化特质的。
综上可见,上古神话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的地位还是异常重要的,因此先秦文学中“上古神话”的教学并非可有可无的。
三、先秦“上古神话”教学的几点改革思考
1.利用好属于上古神话本身的课时
由于许多高校没有开设专门的神话学课程,神话学的知识只能在先秦文学和民间文学中才有所涉及,因此就更加要利用好有限的课时,不能因为这一段的文学史内容少就一带而过或者省略不讲。一般讲解上古神话应在6至8节课时为宜,涉及的内容应包括神话理论与神话作品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讲解。神话基础理论应涉及神话的起源、神话的特征、神话的类型、神话研究理论及方法等方面,对像神话定义讲解的重点应放在神话的产生上,对神话特征的描述上,并且再利用神话的基本知识对作品选中的神话作品进行分析讲解,可以重点讲解[山海经]与[淮南子]中比较有代表性的神话作品,才能更好地有助于学生客观地认识神话和评价神话。
2.从神话欣赏过渡到神话研究
在初高中阶段涉及的神话文本阅读,主要是以阅读欣赏为主,先秦文学中“上古神话”的教学应充分联系神话的研究理论来阅读神话,而不能就神话而神话,脱离神话本身的功能及文化意蕴。
神话学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泛,“早在30年代,钟敬文先生就指出,神话中包含着社会学、民俗学、宗教学、民族学、人类学等文化科学,因此搜集、研究神话作品,有重大的文化史价值。神话被称为原始社会的百科全书,不仅仅因为它包含多学科的内容,而且还在于神话是文化精神的集合。”[5]因此通过教学对神话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讲解,学生能在联系与神话相关的其他学科知识基础上,对神话文本阅读并解读,进一步研究神话之于人类生活习俗、思维方式、思想传统等方面的反映及影响。还可以利用纵向中国古代文学中神话脉络发展与演变以及横向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神话比较等研究方法对神话所反映的不同文化内涵做一些相关的论文练习,把神话研究的范围不仅仅局限于中国文学当中,使神话的研究更加灵活,从神话欣赏真正过渡到神话研究。
3.以神话理论研究方法为基础讲解神话作品
在上古神话作品的讲解中应注重神话思维的引入和神话原型分析在作品讲解中的运用。可以说上古神话的传承和记录还不是一种纯文学,它更多的是原始社会及文化经过想象和夸张后的反映,因此利用神话思维方式和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及研究方法去研究神话作品,更能接近神话反映的历史社会的真实,是带领学生认识和探究原始文化必要的途径。
“神话思维最能体现神话的生命力,通过神话思维可以探究文化之根。原始――神话思维直接孕育了审美意识的发生。西方文明受神话影响很深,所以西方学者一直重视研究神话。中国神话研究起步很晚。百年来中国学者在神话的发掘、整理和阐释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对神话思维的深入研究还很欠缺。”[6]因此应该利用好中西方先进的神话理论来讲解中国古代上古神话作品是非常有必要的。
同时在上古神话的教学中,可以多联系中国文学中的神话题材和西方文学的神话题材,引起学生的兴趣点。如可扩展结合六朝志怪小说,唐传奇中的[柳毅传]、[李娃传],古典长篇小说[聊斋志异]、[镜花缘]、[西游记],以及古希腊神话、荷马史诗、圣经故事等进行讲解。但归根结底,先秦文学中的“上古神话”教学是不可忽视的部分,引起学生对上古神话学习的重视与古代诗词、散文、辞赋同样重要。
参考文献:
[1]袁行霈.中国文学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33.
[2]沈怀灵.从上古文化看“夸父追日”神话的原始内涵[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3).
[3]张.中西神话对比研究:以中国上古神话和古希腊神话对比为例[D].长沙:中南大学,2012.
[4]王娜娜.探索上古神话蕴含的民族精神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品质[J].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4).
[5]涂元济,涂石.汉族上古神话的特点及对后代文化的影响[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89,(1).
先秦文学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先秦文学 文学功能 宗教功能 政治功能 个人情感功能
【中图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ki.rmltxsqy.2017.05.012
文学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具有何种功能,或其用途、价值何在?这是古今中外文学创作者、欣赏者和研究者共同面临的问题,时至今日仍未有完美、一致的结论。我国汉魏时期著名文学家、文论家曹丕在[典论・论文]中提到:“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①将文学定义为是关系到治理国家的伟大功业,是可以流传后世而不朽的盛大事业。这是中国传统观念中对文学功能极致肯定的典型代表。纵观中外历史,文学始终处于文化的核心地位。文学作品是社会历史现状的放大镜,同时又反过来影响社会历史发展的脚步。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功能呈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梳理特定阶段文学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价值功用,对于今天传承中华文脉、树立文化自信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在我国的文论史上,对文学功能的论述并不是在汉魏时期突然出现的,先秦时期的一些文献中就已有论及。纵观先秦时期的文学作品,诸如铭文、诗经等,其功能主要体现在宗教、政治、个人情感三方面。
先秦文学的宗教功能
一种意识的产生往往早于其形诸语言,由此,在对文学功能的文字表述出现之前,相关的意识早已包含在文学的创作和欣赏实践之中。如[礼记・郊特牲]所载伊耆氏“蜡辞”:
天子大蜡八。伊耆氏始为蜡,蜡也者,索也……古之君子,使之必报之。迎猫,为其食田鼠也;迎虎,为其食田豕也。迎而祭之也。祭坊与水庸,事也。曰:“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②
此则材料所记之“蜡辞”可视为一种古老而原始的文学作品,其功能为配合蜡祭,具有宗教性目的。此外,商周时期的甲骨文、青铜器铭文、[诗经],其中都有体现文学宗教功能的记载。这时的文学作品虽然有服务于宗教祭祀活动的具体实践,但却尚未形成关于宗教功能的明确言语表述。
目前已发现的文献文本中,很难找到有关文学宗教的例证,但本文可提供一些疑似例证。
2003年家博物馆入藏一件商代晚期的[作册般铜鼋],是一件极为特殊的青铜艺术品,其形状为一只大龟(鼋)被四支青铜箭矢插入身体,龟背上铸刻了一篇篇幅较长的铭文,其通行释文如下:
丙申,王於洹,@。王射,射三,率亡(o)废失。王令(命)寝馗L於作册般,曰:“奏於庸(O)。”作母。
这篇铭文的释读存在很大的分歧,今以李学勤[作册般铜鼋考释]③为基础,将铭文大意翻译为:丙申这天,商王经过洹水,猎获此鼋;(当时)王射一箭,众侍从射三箭,无一偏离目标;商王命令寝馗将此鼋赏赐给作册般,并嘱咐他作铭纪念此事,并谱入以镛为主的乐曲中以供祭祀时演奏(以炫耀商王的武功);(作册般将其)作为宝物献给母亲。李文的解释只是一家之说,另有许多学者提出不同的意见。但如按李文释读,则此处商王的言论中含有对铜鼋铭文的功能表述,即铭文可用于祭祀和彰显功德。
值得注意的是,从此例中可以看出文学功能处于宗教为主的阶段时,它与音乐、舞蹈是密不可分的。如[诗经・周颂・有瞽]:“咆噬,肃雍和鸣,先祖是听。我客戾止,永观厥成。”④诗中谓乐歌和谐肃静,以供先祖欣赏(祭祀),又有贵客光临,共观乐终之盛美。诗中诗、乐不分,描述了它们娱乐祖先和宾客的功用。类似的例子还有[诗经・商颂・那]:“奏鼓简简,b我烈祖。汤孙奏假,绥我思成……庸鼓有荆万舞有奕。我有嘉客,亦不夷怿。”⑤这也是表述了祭祀用诗乐舞的宗教。
又,[尚书]中[盘庚]篇被认为成书年代较早,很可能为商代的遗存。其中记载:“(盘庚曰)然失于政,陈于兹,高后丕乃崇降罪疾,曰:‘曷虐朕民?’”⑥此段大意为,盘庚对众人说:如果我作为君王有失德之处,你们就把我的失德行为陈列在这里,先皇得知我的罪行后一定会降下责罚,责备我说“你怎能虐待我的子民”。文中“陈于兹”的“陈”字,其本意是陈列、陈设,引申为陈述、陈说。与祖先交流不可能是普通的语言,因此“陈于兹”应理解为把各种情况编成祭文,陈列或陈述于祖先之前,让他们得知。因此,我们也认为[盘庚]篇中的这段叙述,是关于原始文学(广义)宗教功能的简单描述。
先秦文学的政治功能
一般来说,西周时期,刻在青铜器上的铭文主要是用于宗教和政治。商人敬鬼神,先鬼而后人。周人以礼治国,所以与人相关的政治被提高到与宗教相同甚至超越宗教的地位。随着西周礼乐制度的成熟,文学的政治越来越重要。大量青铜器铭文的主要内容记载了主人的功勋或上级的恩宠,主人也以此确立自身或其家族的政治地位。铭文的这种政治功能一般不需要明确直白的表述,而是在叙述事件中自然展现,阅者心知肚明。比如著名的[史墙盘]([集成]16,10175)通过对家族历史的叙述来达到显耀功勋、巩固政治地位的目的。这种叙述只是针对一个具体个案的功用描述,还未曾上升到普遍的理论层次,较为初级。直到[礼记・祭统]的出现,才有某种普遍性的归纳,其谓:“夫鼎有铭,铭者,自铭也。自名以称杨其先祖之美,而名著之后世者也。”⑦尽管这类归纳也是建立在前述初级论述的基础之上,但这正是古人在漫长的实践中逐渐总结、完善理论、一步步形成有关文学功能性言语表述的有益探索。
目前已发现的较早体现政治表述的是西周早期的一篇青铜器铭文[史?簋]([集成]4030)⑧。其正文内容为:
乙亥。王a公。in史?十朋。故于彝。其于之朝夕O。
此铭大意为:乙亥这一天,周王对毕公诰命,赏赐“史?”十朋贝(相当于一百个贝)。(为了表明自己的心意)史?将此事铸刻于彝(祭祀用的酒器)上。他刻在彝上的目的是为了早晚监督自己。[史?簋]记录的是一起典型的政治事件。铭文末两句的“?故于彝。其于之朝夕O”,第一次在文本中明确描述了文本自身的功用。
到了西周晚期及东周初年,政治作为诗歌主要功能已较多地见于诗歌本身的陈述。[诗经]二雅中有较多以政治讽谏为目的的诗篇,如[小雅・节南山]:“家父作诵,以究王。式讹尔心,以畜万邦。”[小雅・何人斯]:“作此好歌,以极反侧。”[小雅・巷伯]:“寺人孟子,作为此诗。凡百君子,敬而听之。”[大雅・民劳]:“王欲玉女,是用大谏。”[大雅・板]:“犹之未远,是用大谏。”这里“以究王”“以极反侧”“是用大谏”等语,都是表明作者的创作目的,即该诗的功能。考虑到[周颂][大雅][小雅]的创作年代,我们可以认为在西周时期,尤其是中晚期,对文学政治功能的言语表述已经比较常见,且为人们广泛接受。对这类功能的认识和论述在东周时期得到更大发展,成为当时文学功能观的主导,见于大量文献记载。
先秦文学的个体情感功能
关于文学的个体情感功能,我们可以在[诗经]中找到其发展初期的表述。如[小雅・白华]:“啸歌伤怀,念彼硕人。”[小雅・四月]:“君子作歌,唯以告哀。”[魏风・园有桃]:“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这三例表述了诗歌具有表达思念、表达哀伤和抒发忧思的功能,但它们皆出自[国风]或[小雅],因此我们可以判断,文学个体情感功能产生的时代晚于政治功能,而且此三例的情感很难判断是否夹杂了政治失意或讥讽的意蕴。
春秋时期,文献中关于文学情感功能的论述已极为常见了。如[尚书・尧典]有极为经典的理论概括:“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⑨[尧典]的写定年代可能在战国时期,但反映的观念应该更早,若将其视为春秋时期的观念代表应没有疑问。又如[左传・襄公二十七年],赵孟曰:“七子从君,以宠武也。请皆赋以卒君贶,武亦以观七子之志。”……文子告叔向曰:“伯有将为戮矣!诗以言志,志诬其上,而公怨之,以为宾荣,其能久乎?幸而后亡。”⑩此处“诗以言志”之说毫无疑问也是对诗所具有的个人情感或思想的论述。又如[国语・楚语上]记载楚国教育太子的方针:“教之诗而为之导广显德,以耀明其志。”?所谓“导”,就是以诗来引导太子,使之心性归于平正。这里诗([诗经])既有政治,也有情感。又如[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八佾]:“[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这两句虽然是评论诗的性质,但实际也含有对其功能的描述,即通过读诗能够起到使人“无邪”“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功效,是为情感功能。
在先秦文学的实践中,个体情感功能在春秋晚期之后渐趋于消弱,转而更趋向于政治性。但对文学情感功能的思考和论述却持续存在于战国文献中。比如[庄子・天下篇]有“诗以道志”?、[荀子・儒效]有“诗言是,其志也”?、[礼记・乐记]谓“诗,言其志也;歌,咏其声也;舞,动其容也。”?由此可看出,尽管当时人们在实践中主要关注文学的政治功能,但在认知层面他们也认同文学具有情感功能。这种矛盾与当时的社会背景和思潮有很大的关联。人们对文学情感功能的思考经过了汉代的缓慢发酵,最终在汉末魏晋时期促成了文学理论的大发展。
总之,先秦时期人们对文学功能的认知和表述经历了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最初是在一部分作品中偶尔出现了一些初级的功能表述,随着实践和思考的逐渐累积,后人的表述越来越直接而深入,并最终总结为一套完善的理论。细绎先秦时期文学功能论的发展,我们可以从宗教、政治、个体情感三个角度加以分析,它们在时间上虽有一定的先后相承的关系,但自商以后、终两周之世,文学的政治功能成为当时人最为关注的焦点。先秦时代人们对文学功能的思考和表述,对后世文学乃至文化、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今天,我们思考全球化信息化时代如何更好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作用,仍然需要针φ庖晃侍饪展更为深入的研究。
注释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一卷本),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1页。
朱彬:[礼记训纂],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第397页。
李学勤:[作册般铜鼋考释],[中国历史文物],2005年第1期。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北京:中华书局,1991年,第961页。
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第1024页。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235页。
朱彬:[礼记训纂],第732页。
括号内数字为[殷周金文集成]编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殷周金文集成](修订增补版),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
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第70页。
杨伯峻:[春秋左传传],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5月,第1135页。
左丘明:[国语],济南:齐鲁书社,2005年,第259页。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第11、30页。
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908页。
张觉:[荀子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第82页。
朱彬:[礼记训纂],第582页。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