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郝永飞 单位:河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石鼓文]艺术特色
穿越千年岁月沧桑,石鼓石花斑驳朦胧,古厚之气更醇,给人一种特殊的美感。[石鼓文]唐代出土后韩愈曾作[石鼓歌]赞美:“鸾翔凤翥众仙下,珊瑚碧树交枝柯。金绳铁索锁钮壮,古鼎跃水龙腾梭”。唐张怀瓘[书断]中赞其“体象卓然,殊今异古,落落珠玉,飘飘缨组,仓颉之嗣,小篆之祖”,列之为神品;苏轼在他的[石鼓歌]中说:“上迫轩颌相唯诺,下揖冰斯同筘鞧”,对[石鼓]推崇备至;清康有为[广艺舟双楫]中称[石鼓文]为“中国第一古物,书家第一法则”,并赞其如“金钿落地,芝草团云,不烦整截,自有奇采”;清吴昌硕对[石鼓]情有独钟,终生临习,独树一帜。[石鼓文]“先写而后刻,故较完整地保留了书写的笔意。”③较金文整饬,较秦小篆活泼,既含阳刚之气,又不乏阴柔之美。体势雍容典雅,敦厚朴实,用笔线条浑圆饱满,心平气和,笔致圆润,线条自然纯厚,骨力雄强,圆润流畅,无明显粗细变化。石鼓文“布白均匀,左右相兼,开合有度,气势壮阔,雄浑古朴,规严肃整,气度非凡。结体四平八稳,对称呼应,古朴茂密,欹正相生。”④其行款十分工整,横竖间距大体整齐,体现出稳中有变的特点。石鼓文虽然从西周金文发展而来,但不同于金文过多的装饰,而显示出自然、质朴的艺术特征,呈现为一种新的风貌。石鼓文笔画匀整,结字严谨,用笔遒劲圆润,石鼓文和秦始皇统一后的秦小篆已十分接近。⑤体现了直与曲、刚与柔、雄与秀、收与敛,体现了体态的肃穆与线条的婉畅,达到了形式美与艺术美的和谐统一。[石鼓文]字形结构仍有金文之遗貌。书风雍容静穆,朴茂雄强。用笔逆入,中锋行笔,收笔内提。线条粗细一致,匀圆对称。既含遒丽秀润之姿,又有雄浑高古之气。章法既有行又有列,总体感觉平实稳健、遒劲婉畅,混凝沉实,布白均匀,给人一种饱和肃穆而又活泼多姿的感觉。脱尽金文中字形大小错落的面目,与[虢季子白盘]、[墙盘]一脉相承。“篆书线条的的锤炼有三个境界:一要平稳;二要平稳中见畅达,即流动感、生命感;三是静气。”这三个境界石鼓文都有,十分难得。
受[石鼓文]影响的书家举要
习篆书若自石鼓文上手,可以“上溯[虢季子白盘]、[秦公钟],下开秦代小篆。”⑦唐宋以来,凡擅长篆书的书法家,无不崇尚[石鼓文]书体,特别是清代后期“碑学”兴盛,[石鼓文]书法影响更为空前广泛,篆书大师们莫不对它顶礼膜拜。受其影响者不知凡几,现举要列举如下:秦代的李斯是第一位学习石鼓文成为篆书大家的。唐朝的李阳冰,也是从石鼓文中培育出来的小学生。山人朱耷(1626-1705),晚年书境渐老渐圆,独创秃笔书法,藏锋入笔,中锋运行,线条粗细一致,圆劲清逸,这与他精研石鼓文不无关系。其所临[石鼓文],笔法上都用露锋起、收笔,中段以中锋运行,结构上左右上下伸展错落,虽不求厚重生辣,但别有灵动古雅之致,开后来对石鼓文书法“写意性”书写之先河。邓石如(1743-1805),在篆书取法上旁搜博取,他说:“余初以少温为归,久则审其利病。于是以[国山]石刻、[天发神谶]文、[三公山碑]作其气,[开母石阕]致其朴,[石鼓文]畅其致”。⑧黄易(1744-1802),作为文字学家的黄易,所临[石鼓文]无论在笔法、结构和空间上皆中规中矩,属工稳一路。不求厚重古拙,却具端庄婉转之态。杨沂孙(1813-1881),清代晚期著名书法家。擅长篆书,初学石鼓文,结体严谨,字形方正,用笔凝静厚重,后参以西周金文笔意,于大小二篆融会贯通,有很高的造诣。⑨吴昌硕(1844-1927),以石鼓文享誉书坛。那一手绝活,不知迷倒后世多少崇拜者。他通过常年临习石鼓文,锤炼出晚年炉火纯青的线条,灵活地应用于其书法绘画和篆刻艺术,所谓“一鼓写破诸艺通”,筑起了艺术的高峰,终成一代大师。吴昌硕临习石鼓文是寻找风格转换契机的一个过程。他是借石鼓文的形式躯壳来丰满自己的血肉身躯。⑩清道人李瑞清(1867-1920)石鼓文书法注重呈现石刻的历史驳蚀感,以及石刻刻凿的厚重感。结构、空间和整体章法,与原鼓差距不大,但具有一定的“写意”性。王福庵(1880-1960)篆书致力于石鼓文,融会贯通,自出机杼,不失古人心画,卓然成家,结体严谨秀逸,笔法轻灵不乏遒劲之美,风格雅隽、恬静、圆劲、端庄。当代书画艺术家王个簃,诸刻之中独钟情于[石鼓文]临摹最久,得力亦最深,并参以吴昌硕先生笔法,直至晚年始大彻大悟,在书、画、印诸多方面都取得了很高成就。综上所述,[石鼓文]具有里程碑的意义,不仅在中国书法艺术史上地位显赫,被历代书家奉为圭臬,而且具有独一无二的文物价值,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千年沧桑。[石鼓文]的影响不可估量,它的影响是长久不衰的,无数研习书法的学子从这里出发,去开始他们漫长的书法篆刻艺术的求索道路。通过石鼓这扇门,坚定地走下去,必定可以直驱书法艺术的殿堂。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数字媒体技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消费税法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