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文化论文篇1
关键词:百年;羌族;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K281.7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9)03-0112-05
羌族研究在我国民族研究中占有异常重要的地位。2008年中期至今,学界展开了对于重建羌族文化的活动,为了更准确的整理和挖掘羌族文化本来面目,笔者认为对于羌族史的回顾是至为重要的。本文就近百年来羌族史的研究成果作以总结。
民国初期做开创性研究的学者有董作宾、胡鉴民、王文萱、闻宥、刘恩兰、庄学本、马长寿等。他们研究的重点倾向两个方面:一是羌族的族源。例如董作宾[殷代的羌与蜀] ([说文月刊]1942,7)、丁X[史上羌民之记载分析]([边政公论]1944,5)、刘朝阳[小乙征羌方考]([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第五卷,1946)、白川静[羌族考](甲骨全文学论丛第九册,1958)等;二是探讨羌民的社会文化生活。如庄学本[羌戎考察记](上海良友图书公司,1937)、胡鉴民[羌民之经济活动形式]([中山文化学院民族学研究集刊],第四期)、王文萱[四川西部羌人之信仰]、吕朝阳[羌民生活一瞥]、闻宥[川西羌语之初步分析]([华西协和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集刊],1941)等。国外学者中,目前能检索到的最早有关羌族研究的论文是日本学者中岛敏1934年发表在[历史学研究]1卷6号,主要探讨宋和西夏战争对西羌的影响。建国以后,国家组织了大批专家学者,对羌族地区进行详细的社会历史调查和羌族语言调查,积累了丰富的资料,1961年四川少数民族调查组羌族小组编印了[羌族简史简志合编]、[羌族]二书,主要对当时羌区的社会历史文化生活等进行了详细的考查。60年代以后,民族研究工作迟滞。80年代以后,羌族研究重新活跃起来,在学者们的努力下,使对“羌”的研究逐步形成覆盖民族学、民族史、民族语言等各领域的综合性学科体系,显示出多元化的发展势头,下面本人就羌族史方面的研究现状进行阐述和分析:
一、学术专著类:
(一)羌族源流:
任乃强著[羌族源流探索](重庆出版社1984年版),全书分上下两篇,上篇论述羌族的形成及其创造的文化,阐释羌人是如何从羌塘高原形成并逐渐与华夏文化产生关系,羌族如何演变为藏族等;下篇主要论述从羌族派生的各民族,分析考辨它们与羌族的族源关系。包括吐蕃、东女国、党项、宕昌、达布以及西戎、北狄、月氏、白狼、濮等等。任乃强先生提出古羌人的迁徙与盐池分布地的关系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然而认为吐蕃、月氏、西戎等都是由羌族派生则过于偏颇了。
何光岳著[氐羌源流考](江西教育出版社,2000)该书把羌族繁多的支系进行了一次颇具规模的整理、分类研究与论述,用模糊史学与泛史学的理论观点,阐述戎、氐、羌各支系的源流、分布、迁徙、演变与融合等过程,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认为羌族是一群人数众多,迁徙分布范围广,影响深远的古老民族,是构成中华民族的重要主干。并认为广义的羌人包括“戎、氐、羌三大部分”。何光岳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遍搜有关氐羌民族史的资料,正如其前言中所言“不论零篇残简、寸楮半牍,凡涉及历史学、地理学、民族学、古文字学、考古学、民俗学、地名学、天文学、动植物学及古农史等方面资料,都加以搜集、推敲、精选”,有极高的学术价值。
马长寿[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中在论述羌人的来源时,以考古材料不充分为由没有对古羌人族源作以定论,只是推论在新石器时代,羌族应是河曲一带新石器文化的主人。
(二)羌族通史
周锡根、李绍明、冉光荣著[羌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84)全书分上下两编,上编论述宋以前的羌人,下篇介绍宋至近现代的羌人。全书论述比较详实,分期阐释不同朝代的羌人的社会状况,涵盖面广,内容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各个方面及由此导致政府对羌政策的变化,同时也比较详实的记述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里,羌人与汉及其他民族或同化或融合的过程。
黄烈先生著[中国古代民族史研究] (人民出版社,1987)一书中选择记述了古羌、西羌、东羌和后秦羌人的社会生活状况。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第三编第六章“氐与羌”中记述羌人的兴起和发展、第五编第四章“党项”,记述了党项的来源及消亡的过程。田继周[先秦民族史](四川民族出版社,1996)第四章第三节“商代的民族和民族关系”一节中详细介绍商与羌方为代表的西方民族的关系。韦东超、王瑞莲著[中国民族流变史](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第四部分简单明了的介绍了羌人从古到今的流变。杨建新著[中国西北少数民族史](民族出版社,2003)第七章“羌族”阐述了羌族的起源及先秦、西汉、东汉、十六国时期羌族的分布和活动。第十三章“党项族”记述党项的来源和发展直至最终建立西夏政权的过程。
马长寿先生著[氐与羌](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考证氐与羌实际是两个民族,并分别阐述。羌族部分首先详细记述了羌族的起源、迁徙及各部落名称与分布;其次论述有汉至唐羌人与政府的互动,展现期间羌人的生活状况;最后整理文献记载的古代羌人的社会经济文化。周伟洲[早期党项史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主要介绍唐以前党项的历史。其中对党项羌的族源及其发展进行详实的考证和阐释。周伟洲[唐代党项](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一书利用新的考古资料及西夏学研究成果,论述西夏正式建国前党项的历史。比起其[早期党项史研究]一书,增加了五代后至北宋初的内容。
以上关于羌族史的专著,不同程度的介绍了羌人的源流、分布、迁徙、演变和发展等情况,然而对于不同时期羌人的内涵、羌人共同体的变化论述不够清晰。
(三)“羌”人的迁徙与各族的互动
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第一编第三节“西方民族”中论述商朝时西方民族羌方的活动;第九节“羌族社会和反抗汉朝统治的斗争”中详细阐释了两汉时期羌人的活动及与汉朝的关系。第二编第一节“与蜀汉争夺氐羌”论述了羌人对三国割据政权的重要性,同时也揭示了羌人对三国鼎立格局形成所起的作用。第三节中探讨了“吐谷浑、氐、羌与南北朝的关系”,其中涉及羌人在南北朝时期的分布与活动。第三编第二节“党项羌的兴起和西夏的建立”中论述了党项羌的由来及其发展,建立西夏的过程。同时也阐释党项羌与北宋的关系。
杨建新、马曼丽主编[西北民族关系史](民族出版社,1990)中论述了两汉时期羌与中原王朝、魏晋南北朝时期羌与匈奴、氐、卢水胡等族政权的相互关系。周伟洲[边疆民族历史与文物考论](黑 龙江教育出版社,2000)一书第一章第四节“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的内徙及其社会形态变化之研究”中提到此时起羌人的内徙。李文实[西陲古地与羌藏文化](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再论羌藏与蒙土问题]一文中略述了“西羌与西戎”名称的由来,氐羌关系、羌藏关系以及羌语与藏语的关系问题。[青海地区羌藏文化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的关系]一文再一次强调羌藏文化与中原地区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关系。
李吉和[先秦至隋唐时期西北少数民族迁徙研究](民族出版社,2003)第二章第二节“羌族的迁徙”阐释先秦至秦汉时期羌人的迁徙及其与其它民族的互动。第十三节“党项族的迁徙”论述了安史之乱前后党项的迁徙及迁徙后自身发生的变化及对其它民族的影响。张云著[唐代吐蕃史与西北民族史研究](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一书收录了几篇有关羌人的论文:[吐蕃与党项政治关系初探]、[吐蕃与党项的民族融合]、[汉代匈奴与西羌之比较研究]、[党项名义及族源考证]、[五代时期的散居党项],分析并阐释了不同时期羌人的状况及与其他各族互动往来的情况。周伟洲[吐谷浑史](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三章第二节 “吐谷浑国的复兴及其与唐朝、党项的关系”中,比较详尽地阐释了党项羌与吐谷浑的往来。
马长寿[碑铭所建前秦至隋初的关中部族](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一书利用关中发现的碑铭25种,从其题名的姓氏、官爵、姓氏变迁、婚姻关系、阶级分化、部族融合等方面,研究这一时期关中各族的历史,初步解决了过去很难弄清的问题。其中以羌人的碑铭为多。周伟洲[中国中世西北民族关系研究](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中虽然没有单独将羌人问题作为独立的章节列出,然而在论述各民族互动关系过程中,作者多处强调羌人对此时起民族格局的变动和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崔明德著[两汉民族关系思想史](人民出版社,2007)一书详细分析两汉君主、重臣、少数民族领袖处理民族关系的思想。其中对汉宣帝、赵充国等治羌的思想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姚薇元著[北朝胡姓考](中华书局,2007)中“羌族诸姓”对姚氏、雷氏等羌姓族支的渊源及代表人物的事迹进行了考证。
这些专著对于羌人的迁徙和羌人与各族的互动都有比较详尽的论述,然而对于在与各族往来过程中羌人族群认同的变化阐释不详细。
(四)民族学方面
许平[羌村社会](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运用民族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方法,对汶川县绵乡羌锋村的经济活动、社会结构、人生礼仪、宗教信仰进行了研究,并联系羌族历史上的巨大社会变迁,提出文化的本质在于适应、适应带来变迁的理论设想。卢丁、(日)工藤元男主编[羌族历史文化研究] (四川人民出版社,2000)是四川大学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以理县桃坪乡为对象,进行长达一年半的综合调查后完成的民族志。
王明珂著[华夏边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6年版)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考察传统意义上的羌人。指出“羌”并不是代代居住在中国西疆的某一“民族”,而是代代存在华夏心中一种对西方异族的“概念”。并且,由商代到汉代随着华夏的向西扩张,羌人的概念也向西推移。王明珂著[羌在汉藏之间](台湾经连出版社,2003)用文本与田野作业相结合的方法,以族群边缘理论为主导思想来详细论证典范意义上的“羌人”或“羌族”在历史上实际是一个模糊而不断变动、漂移的群体,最早在商代至秦汉的所谓“羌人”,其实是中原华夏族群对西方异族的统称,羌人的范围随华夏领域扩大而西移;后又有藏族的崛起,羌人即成为汉藏两族之间的族群缓冲地带,即族群边缘,随两族势力的消长改变其范围。第二步骤是在西方国族主义影响下,中国民族志的书写,形成核心与边疆少数民族的体系,传统的“羌族文化”被构建成边疆某一少数民族的文化。最后,在1960年代的民族分类划分下,“羌族”成为55个少数民族之一后,自身也在文化交竟展演的过程中,创造本土的文化形象而定下形来。
王明珂的著作作为羌族民族学研究的新探索其观点极具启发性,然而由于王明珂以族群边缘理论为主导,得出“羌”仅仅是代代存在于华夏心中一种对西方异族的“概念”的结论,则是忽视了历史上“羌”人之间的内聚力以及自我认同,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二 学术论文
60年代以来,出现了许多关于“羌”学研究的论文,总的说来可分为如下几类:
(一)各时期羌人的来源与流变
李绍明[沦氐和羌、戎的关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1980)一文对黄烈先生提出的氐、羌不同源说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李绍明认为氐、羌是同源而异流的。史文估羌人的起源及其迁徙]([民族论坛],1987,2)一文认为古羌人发源与陕甘地区,在此地区生活若干万年后,向东西南三面迁徙,从而开始“同其它部族共同缔造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的过程。”雍继荣[羌族族源研究回顾与展望]([中国史研究动态],1989,10)对解放前至80年代学界对于羌族族源的研究作以总结并且提出了仍待商榷的问题。杨正苞[谈氐羌同源及其最后一次南迁]([西南民族学院学报],1994,2);从氐羌族源及原始居留地、语言称谓、生活习俗等方面论证氐羌是同源而异流的。汤开建(傥项源流新证]([宁夏社会科学],1996,1)一文中作者对党项最早之本源是否为“羌”深表怀疑并结合典籍、西夏文、党项风俗习惯等论证党项族源实出于鲜卑。张云(傥项名义及族源考证]([中国藏学],199,1)一文试图从羌语、藏语中找寻党项的原型,并结合藏文、羌文献与民族起源的传说,最终考证[后汉书・西羌传]中的“东吾”、“东号”、“当煎”、“当阗”以及“东羌”以及“迷吾”、“迷唐”等部是党项的先祖。(韩国)姜允玉[羌、姜同源说辨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第41卷)一文通过对甲骨文、金文、经籍和考古发掘材料中有关羌、姜的记载加以分析整理,认为殷周羌族、周代姜姓诸族、考古“姜炎文化”、汉代河湟羌族、随时代改变而又不同的内涵。周松[宕昌羌源流管窥]([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一文针对宕昌羌来源的两种说法,在分析北魏梁氏羌人的基础上,对宕昌羌的来源问题提出了另一种解释,并将其上溯至金城梁氏羌人。同时本文对宕昌羌酋称王前的情况进行了追溯,大致勾勒出了5世纪中叶以前宕昌羌演变的历史轮廓。
80年代以后的论文中对于各个时期羌人的来源探讨不多,这于现存考古材料还不能完全与文献材料相映证有关,所以族源问题仍是学界有争论性的焦点问题,还有待于考古材料的不断挖掘。
(二) 对羌人的宏观论述。
顾颉刚[从古籍中探索我国西部民族――羌族] ([社会科学战线],1980,1)一文从现存的典籍材料人手,对“羌”字的由来及从商代至明清时期的羌人活动做以简略的梳理,特别是对先秦史料中对羌人的记录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给以合理地推论:他认为“羌”最初是商对某一族的专称,但因其“所 占地方太大,渐渐也成了通称”;其次认为周人、秦人与羌戎在血缘上关系密切;但是顾先生认为吐蕃是由发羌流变而来,其依据的理由尚不充分,目前学界争论不休,故仍待商榷。王俊杰舱商周的羌与秦汉魏晋南北朝的羌](1982年[西北师院学报]第三期)中作者对“史学界把商代的羌与秦汉以后的羌看作是一脉相承源远流长的古民族”的观点进行了商榷。对古羌族不同时期的族称、内涵、地域分布及社会发展情况做了区别论述;汪波[(后汉书)]与羌族史研究][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6,2)本文将范哗在[后汉书]中对西羌的记述进行了分类整理,并对范哗撰民族史的治史方法进行了评述。
(三)各个时期羌人的分布与迁徙
李绍明[唐代西山诸羌考略]([四川大学学报],1980,1)详细的论述了唐代西山一带众多的羌人部落的情况及西山诸羌的地望。汤开建[隋唐时期党项部落迁徙考]([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4,1)一文分四部分对隋唐时期党项部落的迁徙路线、过程及原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考证,并对以往研究者的某些观点与结论提出了不同的看法。王宗维[秦汉及其以前我国西北民族活动的特点]([西域研究],1995,3)简略提到商至战国时期羌人的活动及迁徙。尚新丽的[秦汉时期羌族的迁徙及社会状况],([南都学刊],1997,5);详细论述了秦汉时羌人迁徙路线,徙居地及迁徙原因以及在迁徙过程中,科版第30卷第3期2003年7月)本文主要对汉代河湟地区封建化的原因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中提到汉政府为了解决河湟地区羌支的问题从而实施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政策,这些政策推动了河湟地区从原始社会晚期到封建社会的飞跃。李椿浩[试论羌族及后秦之安定地区的地位及其变迁]([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3,9)一文认为羌人姚苌控制关中是以安定为根本,作者以研究安定的地位为出发点探讨姚苌的“大营”以及与军镇护军等有关问题。目前相关的研究成果对于羌人生产方式的研究十分薄弱。
(六)古代羌人的文化生活
钱安靖[羌族原始宗教今昔](综教学研究],1994,4)一文以现存岷江上游的羌族为主对羌人的原始宗教加以考察。周毓华,彭陟焱[羌民族原始拜物初探] ([西藏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4)探索羌人的宗教在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的变化。李绍明[狄石崇拜看禹羌关系] ([四川文物]1998年第6期)一文从民族学、民俗学的石崇拜角度论述大禹与羌人之间的关系。认为汉晋以前的史籍记载“禹兴起于西羌”或“禹生于西羌”都是有充分根据的。雍继荣伏禹的故乡在哪里] ([中国民族],2000,4)一文引用丰富的古文献资料、民俗资料和文物遗迹论证古文献中“禹生于西羌”是有根据的。聂鸿音[汉文史籍中的西羌语和党项语]([语言研究],2000,4)一文中作者根据藏语和西夏文对古代史籍中记载一些用汉字音译的西羌和党项词语,从中可以隐约看出后汉至北朝的西羌语接近于藏语,而宋代的党项语(西夏语)接近于羌语。从而对西羌到党项羌再到现代的羌族是否是一个连续发展的序列提出质疑。刘杏改[青海羌族文化述略]([青海民族研究],2002,7)一文借助考古资料,述说青海古代文化中的羌族文化系列,并对其文化特征的差异性作了分析。张泽红[魏晋南北朝时期少数民族与道教]([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一文借史籍、碑铭及道教文献等资料考察了魏晋南北朝时期道教在南蛮、氐羌群中传播的情况。高恒天、汤剑波在[秦汉时代之羌族道德生活]([青海民族研究],2006,4)一文中探讨羌人在政治权力继承、婚姻道德等方面表现出来的道德意识。并由此论证汉羌互相融合、同化的情况。
上述对羌人文化生活的研究涵盖较为广泛,然而由于民族史学界大都把从西羌到党项羌再到现代的羌族看成一个连续发展的序列,所以对于今天四川地区的羌族与汉朝的“西羌”是否存在直接的文化传承关系,几乎都持肯定的态度。然而从历史事实来看,被称为“羌”的共同体是非常不稳定的,所以对于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模式的转变过程是值得深入研究的。
(七)考古材料
王克林[姬周戎狄说]([考古与文物],1994,4)以历史文献为依据,以考古学文化为佐证考察周族与戎狄的关系,以探究其文化内涵。李绍明[或都周边有关羌族的两处遗迹考略](中华文化论坛1995年第1期)通过考察留存于大邑静慧山及邛崃天台山的两处有关羌族的遗迹探析历史上羌族与成都平原的密切关系。余永泉[羌族口碑古籍略述]([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1)对羌族口碑古籍进行搜集整理。罗二虎[试论青衣江上游的石棺葬文化]([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3)一文对近年来青衣江上游的周围地区发现的几座具有浓郁民族色彩的墓葬进行了分析,初步推论其族属为氐羌系。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开展,相信会有新的考古材料出现。
(八)对“羌”人历史研究的展望
羌文化论文篇2
作者简介:张世均(1963-),男,重庆市人,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世界民族;白珍(1964-),女,藏族,成都市人,西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研究院副编审,研究方向:西南少数民族史。四川 成都610041
[摘要]2012年,我国的羌学研究状况与2011年相比较,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更加重视羌学的研究,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重点有所突破、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同时存在着对羌学研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较少;对文化、艺术、宗教研究较多,对文学、法律、历史、体育、医药研究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2012年;羌学研究;论文述评
中图分类号:C9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9391(2013)06-0028-10
2013年7月18日,我们在中国学术期刊网(CNKI)上以“羌族”为“主题”检索条件,检索到2012年中国学者发表的羌学研究论文共计304篇(其中近100篇属于一般知识性文章、新闻报道或书评),比2011年的255篇多出了49篇。我们认为:2012年,我国的羌学研究状况与2011年相比较[1],反映了我国学术界更加重视羌学的研究,具体表现在研究成果增多、研究重点有所变化、研究质量有所提高,特别关注羌族经济、文化、艺术、教育等贴近民众生活和社会发展领域的研究。同时存在着对羌学研究中微观研究较多,宏观研究较少;对文化、艺术、宗教研究较多,对文学、法律、历史、体育、医药研究较少;部分论文质量较差、低水平重复研究等不足之处。
本文对2012年我国羌学研究的状况从羌族历史研究、经济研究、文化研究、宗教研究、体育研究、体质研究、艺术研究、文学研究、法律研究、教育研究、医药研究等十一个方面进行述评。
一、羌族历史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历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羌族姓氏、羌民族特性、羌族灾难人类学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13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一) 关于羌族与其他民族关系的研究
张华的[浅析两汉时期羌族的内迁与管理]认为在两汉时期,羌族群众由于战争和求生存的原因,主动或者被迫迁入内地,促进了民族血缘的大融合。对于内迁的羌族,两汉政府采取相同和不同的措施进行管理[2]。徐学书的[略论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渊源关系——兼论羌族与黄帝的渊源关系]结合文献记载、考古发现、羌族文化调查资料进行研究,提出今日羌族是在岷山地区以古蜀人支系冉駹人为基础,融合历史上先后迁入岷山山区的外来羌人和汉人形成的本土古老民族,与黄帝、大禹、古蜀人支系冉駹人具有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同时,提出了西羌源自黄帝、羌族为黄帝后世古蜀人在本土的直系后裔的创新观点。[3]贾银忠的[古夷族群的历史渊源与彝羌之羊密码解读]首先从古夷族群的历史渊源着手,阐明在史前时期曾存在过庞大的古夷系统和古夷族群。古代无论是“六夷、七羌、九氐”还是其他部落都是从古夷族群中发展分支的,他们之间存在复杂的渊源关系,目前还不能简单地界定谁是谁的后裔问题。用对比法就彝羌两民族在语言学、羊密码、服饰、习俗、乐器、宗教图画等七个方面的相近之处进行了比较研究。[4]李巧艺的[族源研究范式——以藏羌族源关系研究为例]对范式的涵义及应用、藏羌族源研究中的主要范式、建立学科的族源研究范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5]
(二)关于羌族姓氏的研究
曾晓梅等人的[两晋南北朝至隋碑铭所见羌族姓氏研究]指出两晋南北朝至隋代碑铭中保存有大量古羌人的信息。利用真实性很强的碑铭材料,结合传世典籍,梳理、归纳羌族单姓8个,羌族复姓12个,并探讨了复姓改单姓的相关问题,对于研究羌族种落、姓氏的历史变迁、社会结构、羌族历史、文化史以及各民族大融合等,具有参考价值。[6]
(三)关于羌民族特性的研究
王明珂的[民族考察、民族化与近代羌族社会文化变迁]以羌族为例,说明在近代中国发生之民族化过程,民族化后羌族的社会转型变迁,以及相对应的文化变迁。民族化后的羌族村寨族群关系的确有极大进步,但仍产生一些新问题或也有旧问题的延伸,值得关怀及设法调整改进。[7]黄辛建等人的[羌族地区的石器时代历史文化遗存]从目前已发掘的文化遗存来看,羌族地区在旧石器时代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轨迹。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的痕迹遍及了整个羌族地区,随后出现的石棺葬则是羌族地区人类活动连续性发展的明证。新石器时代人类活动据点的形成,基本奠定了羌族地区今后人类聚居群落的基本状况及城镇发展的基本区位[8]。池翔的[想象的他族:英国传教士陶然士的羌族认知]指出英国传教士陶然士进入岷江上游四川境内的羌人地区进行传教,重新发现“羌族”,并用一套混杂着基督教和民族学的话语来诠释羌族族属及其宗教,得出“羌族”是“华西犹太人”和“中国最早的传教士”的结论,展示了一个与汉人视野下的“蛮子”完全不同的“羌族认知”。[9]
(四)关于羌族灾难人类学的研究
焦虎三的[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认为羌族的口头艺术作品是古羌社会与历史的百科全书与口头档案,保存着不少历史上重大事件的记忆片断,其中就包括先秦时期气候的剧变与古羌迁徙之间关联的记录。在灾难人类学的审视下,通过对羌族与此相关的口头艺术作品的研究,可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古羌的演化与自然生态变化之间紧密的联系。[10]
二、羌族经济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经济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创意经济、旅游经济、民众民生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19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一)关于羌族创意经济的研究
马琳的[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探究]认为羌族舞蹈资源的开发利用对羌族舞蹈艺术的继承和创新,尤其对羌族文化的保护和传承以及对民族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极具现实意义;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使文化旅游业成为羌族地区的支柱产业,同时也为羌族舞蹈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开发利用过程中,应处理好保护、传承和创新的关系。[11]夏晓红等人的[羌文化旅游开发探析——以汶川羌族为例]认为羌文化在汶川旅游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羌文化旅游资源不断扩展,外来游客人数逐年增加,带来的经济效益也逐年提高,经济意义与文化意义并存。针对汶川羌文化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议,以期推动羌文化旅游迅速发展,从而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12]肖坤冰的[民族旅游预开发区的文化保护预警研究——以四川汶川县阿尔村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为例]以四川汶川县阿尔村的羌族文化旅游开发为案例,根据以往同类型地区旅游开发总结的规律,对民族旅游预开发地区的文化保护问题进行了相关探讨,并提出以避免或最大限度地减低民族文化可能遭受破坏的对策和建议。[13]周兴维等人的[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理路与策略]认为以发展藏羌文化产业来推动抢救、恢复、保护和发展藏羌文化,可以依循“文化差异-文化产业特色-市场区隔定位”的思路推进文化产品的开发,把藏文化元素、羌文化元素和藏羌文化元素同时代元素结合起来。[14]
(二)关于羌族旅游经济的研究
李清娥的[5·12震后旅游扶贫的实践效应——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模式分析]认为依据北川县的知名效应借助品牌优势,开发和利用地震旅游资源,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效应。“旅游扶贫”为北川县脱贫致富提供了一种范式。[15]朱华的[四川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吉娜羌寨为例]结合北川县吉娜羌寨的受灾情况,分析了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和发展乡村旅游的关系,从土地利用、住宅布局、完善旅游服务功能等方面分析了民族地区的定居点建设,提出了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应走旅游增长极开发、开拓多元参与途径的旅游发展道路。[16]严澍的[羌族地区居民对灾后村寨旅游开发的态度归类研究——基于三个羌寨的调研数据]以灾后重建的羌族居民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和聚类分析等研究方法就羌族居民对灾后旅游开发的态度进行分类研究,有利于完善和优化当地的灾后旅游开发规划,科学合理的制定当地的旅游发展模式,为构建羌族地区旅游业的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更好的环境氛围。[17]严澍的[文化保护传承视角下的羌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认为以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的四因子论”作为羌族地区灾后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理论模式的基础,可以构建灾后羌族地区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主体要素和运作机制。[18]周连斌的[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战略选择构想]认为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战略选择应以成长性战略为方向,以生态环保型旅游产品开发为主要战略内容,推动羌族地区旅游业向低碳旅游迈进。[19]严婷婷的[关于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几点思考]针对羌族旅游纪念品的发展现状,提出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元素及具体方案。[20]刘晓平的[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旅游工艺品开发初探]认为发展羌族旅游工艺品可以增强羌民族的文化自觉,激发羌民族和旅游者传承民族文化的兴趣,有利于羌族地区的经济建设。[21]
(三)关于羌族民生的研究
刘鑫等人的[关于羌族农民收入差异分析及增收的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在分析北川县农民收入的现状、形势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针对拓展农民增收空间,持续稳定地提高农民收入水平,构建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提出了建议。[22]王俊鸿的[统筹城乡改革背景下羌族移民生计转型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点为例]认为羌族移民的生计方式正在经历从“山民模式”到“补贴模式”和“非农模式”的转变,移民安置点的农业发展方式也将从“小农经济”转变为“现代农业”。对于从传统中走出来的羌族移民,这一转变既是造成他们当前贫困的原因,也是未来帮助他们改变现状、增加收入的有效途径。[23]周家乐等人的[灾后羌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包装与市场开发研究]分析了灾后羌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包装与市场的现状及问题,论述了灾后羌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包装与市场开发研究的必要性及意义,提出了灾后羌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包装与市场开发的基本思路。[24]耿静的[迁移、社会网络和知识体系建构——四川茂县蓝店坡村震后羌族自发移民的适应性研究]认为蓝店坡村从高山下迁是羌族自发迁徙式的移民。在迁移的过程中,他们通过强化其社会网络的弹性,规避了一般移民容易遇到的风险,并建构了自己城乡之间的身份,在与蓝店坡村村民和城市居民的互动中,羌文化的知识体系发生了流变,呈现出一种逐步消融于地方差异的状况。[25]
三、羌族文化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文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文化综论、传统节日、民俗礼仪、手工技艺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32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一)关于羌族文化综论的研究
韩云洁的[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从学校教育以及政府支持、羌族村寨等方面探寻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问题。[26]邱琳的[羌族民族文化价值探析]认为羌族民族文化具有维护生态平衡、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环保价值,追溯民族之根、文化之源的历史价值,健康活泼、智慧美观的审美价值,讲究礼仪、率真质朴的人文价值。[27]蒋彬的[对口援建与羌族文化重建——以山东援建北川为例]作为援建方的山东既根据国家的相关意见、条例、方案的文化保护、文化重建规定进行援建,又根据自身对羌族文化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当时、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文化的援建与重建工作。在承认羌族地区文化重建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还应当看到援建后的北川羌族传统文化呈现出同质化、一体化、文化符号泛化等问题。[28]张娜的[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为例]介绍了北川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青片乡概况和羌文化生态保护试验区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论述了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情况。[29]
(二)关于羌族传统节日的研究
陈兴龙的[灾后重建中羌族“瓦尔俄足”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认为灾后重建中对羌族“瓦尔俄足”文化进行发展性保护将对当地文化产业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30]任萍的[震后羌族异地重建社区羌年节调查报告]指出羌年既是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的首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灾后异地重建的羌族社区原四川省汶川县龙溪乡直台村(现名四川省邛崃市油榨乡直台村)2010年羌年节日过程进行了详细描述,以深化学界对羌年、对羌族传统文化的研究。[31]王俊鸿的[文化展演视角下少数民族移民节日文化变迁研究——以汶川地震异地安置羌族搬迁前后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为例]认为从“文化展演”的视角观察,羌历年庆祝活动在内容与形式方面的坚持和变化在彰显羌族移民民族身份的同时,也反映了羌族移民在迁入地的文化生存策略。[32]
(三)关于羌族民俗礼仪的研究
刘海燕的[羌族物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通过深入桃坪羌寨进行实地考察,对羌族物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保护和传承羌族物质民俗文化的建议。[33]李祥林的[羌族民俗文化中“卐”或“卍”字符号的多维审视]认为羌族民俗文化中的"卐"或"卍"字符号继承着中国远古文化中的"卐"或"卍",而中国文化里的"卐"或"卍"字符号又是整个人类"卐"或"卍"字文化体系中重要的一员。[34]董常保的[论羌族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孝文化]认为羌族丧葬仪程中有着丰富的孝文化内涵,通过释比在设灵、守灵和送灵三个礼程中的诵经,展现了羌人视亡如存、感恩和报恩、归祖送亡的朴素孝观念,具有独特的羌民族孝文化特色。[35]
(四)关于羌族手工技艺的研究
严然的[羌族刺绣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承]认为羌族刺绣由于受传承方式与环境变化等的影响,羌族刺绣面临着传承危机,探讨了传承和保护羌族刺绣的对策。[36]李锦伟的[试析贵州羌族服饰的文化内涵]对贵州羌族服饰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探讨,使人们从文化层面进一步了解贵州羌族。[37]鲁炜中的[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下的羌族传统建筑文化重构]认为羌族传统建筑融合了藏、汉等民族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从形制到功能有所演变改进,美学表现力变得更加丰富,体现了独创的特性,即便是在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下的复杂的文化环境中,依然散发着其独有的光彩。[38]
四、羌族宗教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宗教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宗教综论、释比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17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一)关于羌族宗教综论的研究
赵晓培的[论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认为“羌”是牛羊崇拜和信仰的组合体,代表了羌人对牛羊神灵的自然崇拜。羌族宗教是建立在万物有灵的基础上的多神崇拜。羌绣以自然界中的万事万物及本民族的图腾纹样为常用的题材是自然崇拜与多神信仰在手工艺术上的反映,表达了羌族人对大自然的爱护崇敬心情。[39]孔又专的[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特点]认为在汶川地震灾后文化重建之际,归纳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特点,可系统呈现羌民族宗教文化独特的信仰体系,阐明羌民族宗教文化的传承规律,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做出努力。[40]徐学书的[大禹、冉駹与羌族巫文化渊源]认为岷江上游为古史文献记载的大禹故里、大禹治水肇始地和古蜀人发祥地、冉駹古国核心区及今日羌族聚居区。大禹、冉駹与羌族在岷江上游地区在巫文化上呈现的重合现象,反映了三者之间存在一脉相承的渊源关系。[41]邓宏烈的[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考察研究]就羌族天神信仰与藏族民间宗教信仰的渊源,羌族和藏族有关人类起源传说的相似与区分,羌族原始宗教信仰与佛教文化的糅合等方面对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分析。[42]
(二)关于羌族释比的研究
邓宏烈的[羌族释比图经的宗教人类学解析]认为羌族释比图经是羌族宗教百科全书式的原始图画经典。释比以“看图诵经”的方式可将羌族宗教中所有经典、知识展开诠释,是一部珍贵的研究羌族宗教文化艺术的宝贵资料。[43]罗晓飞的[羌族释比法器的造型与装饰解读]指出释比法器是羌族释比祭祀活动所使用的道具,种类繁多、造型独特、装饰考究、色彩单纯、雕刻技艺精湛。释比法器作为一种民间美术形式,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和强烈的地域色调,是古羌人的图腾崇拜思想在羌族造型艺术中的内在反映和物化表现。[44]廖玲的[羌族“释比”与彝族“毕摩”的比较研究]对中国西南的羌族与彝族专门从事宗教活动、处理人们信仰事务的宗教神职人员——“释比”与“毕摩”进行了对比,指出了二者诸多共同点和相似性,同时各自也有其特点。[45]
五、羌族艺术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艺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建筑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造型艺术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39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一)关于羌族建筑艺术的研究
乔渭柏的[汶川西羌民居建筑的分布分类和空间特色]经过调研、收集、整理,从历史、地域和社会的角度对西羌民居建筑的分布、分类及空间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总结。[46]罗晓飞的[神圣与叙事——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解读]认为羌族民居是羌族最古老的建筑艺术形式,是羌民族文化的象征,包含的宗教信仰与自然崇拜思想是羌民族精神内涵在建筑文化中的体现。羌族民居建筑其独特的建造形式与空间布局反映了古羌人“人神共居”的宗教意识与住宅文化观念。羌族民居建筑艺术的形式美感和与现实生活的依存关系是羌族建筑艺术的审美本质与表现意味。[47]焦凤的[浅谈羌族地区人居环境改造与羌族传统建筑形式的保护]认为羌族建筑多依山而建,顺势而立,成为羌族的一种文化符号。在改善人居环境的同时保护羌族特有的建筑形式是“5·12大地震”后永久性住房建设与新农房建设的重要问题。[48]
(二)关于羌族音乐艺术的研究
龙有成等人的[中国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结构特点与艺术价值探究]认为羌族多声部民歌因独特的历史和固有的曲目与种类繁多、形态稳定、结构完整、风格古朴等方面的特点,吸引了广大音乐工作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特别是对它的艺术价值及保护传承等的研究取得了相应的研究成果。[49]宋显彪的[试析羌族音乐“立体化”保护与传承模式]认为羌族音乐“立体化”模式将羌族音乐保护与传承的方式与手段划分为点、线、面,强调点线面的完整结合,突出人、音乐、环境三者和谐融合、全面保护及活态传承的特点,形成集保护、传承、发展为一体的“立体化”保护与传承格局。[50]
(三)关于羌族舞蹈艺术的研究
景晓文的[羌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羌族民间舞蹈形式分为祭祀型、娱乐型和礼仪型三类。舞蹈独特的动态和韵律体现出羌族重文尚武、诚挚豪爽、热情好客的古风和特有的“一顺边”之美。[51]李祥林的[独具特色的川西北藏羌戏剧文化遗产]指出风格别具的羌族释比戏和藏族格萨尔藏戏作为少数民族文化遗产在书籍乃至媒体中的亮相颇有限,这跟学术界对之发掘和掌握、认识和重视皆不够大有关系。[52]徐兵的[浅析羌族舞蹈步蹴的现状及传承与发展]认为蹝步蹴是羌族的一种传统的自娱性舞蹈,就蹝步蹴的分布、形式与结构、分类、风格特点等作了分析,对蹝步蹴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看法。[53]
(四)关于羌族造型艺术的研究
许静的[羌族刺绣图案设计探源与分析]以羌族刺绣图案设计元素特征作为研究对象,分析羌族刺绣的特点和审美价值,指出羌族刺绣设计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对策。[54]罗晓飞的[羌族剪纸艺术与民族宗教文化]认为羌族剪纸作为艺术形态在原始宗教礼仪活动中形成并发展着,其存在与表现形式是民族宗教文化的视觉再现体,是创作者个体或群体在精神意义上的图腾与象征,其神秘的象征意义和宗教文化的积极功能更赋予其作为民族艺术独特的艺术表现力。[55]罗兰的[论羌族服饰图案与当代绘画语言]从羌族服饰图案来分析当代绘画语言与民族语言的融合。[56]
六、羌族体质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体质的研究主要从医学角度作为切入点进行探讨,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1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陈波的[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标准”测试结果比较研究]通过对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汉族、藏族、彝族、羌族和回族大学生参加[标准]测试所反馈的身体形态、机能、素质指标进行对比研究,寻找体质健康状况的差异,为相关部门对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的学校体育、卫生保健制定增进相应干预措施提供参考。[57]
七、羌族体育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体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体育文化、体育项目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5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孔又专的[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认为羌族传统体育的文化思想孕育于羌民族原始宗教文化,是一种民族原始宗教文化的遗存。羌族传统体育项目散落分布在高山台地中独特的羌村聚落,同时广泛融入羌区宗教祭祀、节庆礼仪、生产劳动、军事斗争等民俗及日常生产生活之中。[58]王定宣的[羌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分析了羌族传统体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成就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59]龙正印的[羌族体育文化重建结果调查与重整机制研究]从回顾羌族体育文化在“汶川5·12大地震”后获得政策保障、资金支持和保护“非物”认识以及羌族民众体育文化自觉意识的提升等基础上,分析羌族体育文化重建成果,指出存在重建后尚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调整民族体育文化重整的新机制。[60]廖恒的[羌族推杆研究]采用文献资料法等探索羌族推杆的起源、特征和价值,为羌族非物质文化的繁荣、有效保护和传承提供理论参考。[61]
八、羌族文学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文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神话传说、民间故事、语言传承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7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蔡丽萍的[羌族木姐珠神话“难题求婚”母题分析]立足文化人类学、精神分析学对木姐珠神话“难题求婚”母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其背后的深层意义。[62]李祥林的[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认为羌族民间文学中有种种神话母题的生动体现,通过立足文化人类学,从性别研究出发,深入读解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性神话母题对于我们认识和把握羌人的族群、社会、习俗、文化等具有重要现实意义。[63]阮宝娣的[羌语濒危型村寨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分析]认为羌族地区的麦地村和芤山村属于羌语濒危型村寨,出现了羌语使用人口锐减且呈高龄化态势、交际功能丧失、代际传承中断等特征,造成羌语濒危的因素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居住环境开放,与外界交往频繁;二是通用语和主流文化的竞争强势。[64]陈春勤的[论羌族文化对李白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对李白生地的陇西走廊和成长地川西青莲之匡山进行地域文化特征与时代民族成份特点研究,结合其文学作品中表达出来的羌文化背景因素,证明李白文学思想的形成是受了羌族文化的极大影响。[65]
九、羌族法律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法律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习惯法与国家法的关系、习惯法的作用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6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郭金福的[论羌族习惯法的社会作用——以四川省茂县羌族为例]认为习惯法在羌族乡土社会纠纷的解决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必要性。使习惯法在羌族社会发挥作用,克服因传统法文化断裂所引起的秩序缺失是羌族地区法制构建亟待解决的问题。[66]刘易平的[会首组织:羌族传统自治组织的现代恢复——以阿坝州茂县松坪沟乡岩窝寨为例]以羌族村落岩窝寨为例,认为会首组织一方面对村寨秩序有所裨益,另一方面也减少了政府管理成本。尽管会首组织在变迁时代过程中存在许多问题,依然对今日的农村组织建设有所启发。[67]龙大轩的[羌族婚姻习惯法述论]通过对方志、法院档案与口碑资料的综合研究,认为羌族的婚姻习惯法自成体系,且有丰富内涵。婚姻缔结有正聘、入赘、转房、抢婚等形式,同时有同姓不婚、近亲通婚、早婚、强制包办、神灵定亲、婚姻尚财、多妻、禁止离婚、容忍性乱等原则,以维护婚姻稳定,刺激人口增长。20世纪50年代以来,国家婚姻法强力介入,羌族的婚姻习惯法才逐渐消隐。[68]
十、羌族教育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幼儿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15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一)关于羌族幼儿教育的研究
韩云洁的[论羌族服饰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及应用]从幼儿园、家庭、社区三方面对幼儿教育与羌族服饰文化进行深入分析,既有利于羌区幼儿教育的发展,又有助于羌族服饰文化的传承。[69]王玲玲的[吹起羌笛跳锅庄]认为通过听、看、唱、跳等不同的形式引导学生积极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体验乐曲的民族风情,对培养学生对羌族音乐文化的热爱之情具有积极作用。[70]
(二)关于羌族中等教育的研究
张天明的[羌族聚居区学校乡土史教学策略探析]认为为有效传承羌族文化,羌族聚居区学校的乡土史教学应采取精选教学内容,选择最有特色的羌族文化运用于乡土史教学中;构建直观课堂,追求乡土史教学语言、手段与方法的多维直观;亲临历史场境,在身临羌族地区乡土历史场境中体验历史;加强学科渗透,在乡土历史教学中渗透其他学科知识等策略。[71]蔡文君等的[生态学视域下的羌族教育及其发展]认为根植于羌族文化的教育发展、羌族教育生态系统的重构与优化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会受到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规范环境(包括文化、社会习俗、语言)等因素的影响。[72]
(三)关于羌族高等教育的研究
罗晓飞的[羌族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等美术教育实践]认为在高等美术教育中融入羌族民间美术资源,既是民族地区高校地域优势的发挥和羌族文化艺术资源的整合,又是学校美术教育的特色发展和地方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所需。应将羌族民间美术引入高校美术教育,“整合资源,创建特色”,从而推动当代高等美术专业教育与教学的发展。[73]马琳的[立足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髓——羌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传承与发展本土民族舞蹈文化,高校的重要价值不容忽视。作为羌族地区唯一的一所高校和作为民族地区高校的舞蹈教育工作者牢牢把握羌族民间舞蹈与羌族民间文化土壤的天然联系,从源点出发,大力推进丰富的羌民族民间舞蹈文化的发展,较完整地体现羌族民间舞蹈全貌和羌族民间舞蹈的文化精髓。[74]朱世宏等人的[羌族释比抢救、保护与“羌校合作”模式研究]以保护人类文明为出发点,以空间和环境为具体条件,结合文化保护的特点,以一种互补和共赢的思维提出羌族文化与民族院校紧密结合的“羌校合作”模式,以对羌族和释比文化进行抢救与保护。[75]
十一、羌族医药研究
我国学者关于羌族医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羌族药物、疾病等问题,在中国学术期刊网上搜索到论文5篇,涉及研究内容如下:
程玲俐等的[羌族医药的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认为羌族地区的中草药资源是羌民族区域经济中的一个潜在优势,羌族人民有独具特色的羌医羌药。羌族医药通过加大投入,走产业化道路,并依托医药资源发展当地旅游产业,促进羌医药文化的传承对羌医药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发扬羌医药文化有着积极的意义。[76]古英的[汶川大地震后北川羌族人群风湿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在调查研究汶川大地震后风湿免疫性疾病的患病率及疾病谱的情况后,认为风湿免疫性疾病在汶川大地震后的羌族人群中有较高的患病率。[77]黄国平的[汶川大地震后一年北川干部生存质量状况调查]认为地震给北川县干部在生理、心理及环境领域方面造成严重影响,尤其以女性、羌族、年长、丧失明显和心理创伤症状突出的干部生存质量更差,持续的心理服务和其他措施应关注干部群体。[78]
由于本文搜集的论文仅限于中国学术期刊网,并以“羌族”为“主题”检索条件进行的检索,因此不免有些遗漏,同时我们的述评不一定完全准确,请作者和读者谅解。2012年,中国羌学研究取得了较为丰硕的研究成果,同时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希望我国从事羌学研究的学者在以后能加强薄弱问题的研究,繁荣我国的羌学研究。
参考文献:
[1] 张世均.2011年中国羌学研究述评[J].民族学刊,2013(1).
[2] 张华.浅析两汉时期羌族的内迁与管理[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5).
[3] 徐学书.略论羌族文化与古蜀文化的渊源关系———兼论羌族与黄帝的渊源关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2(12) .
[4] 贾银忠.古夷族群的历史渊源与彝羌之羊密码解读[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
[5] 李巧艺.族源研究范式——以藏羌族源关系研究为例[J].中国藏学,2012(3).
[6] 曾晓梅,等.两晋南北朝至隋碑铭所见羌族姓氏研究[J].北方文物,2012(3) .
[7] 王明珂.民族考察、民族化与近代羌族社会文化变迁[J]. 民族论坛,2012(11).
[8] 黄辛建,等.羌族地区的石器时代历史文化遗存[J].成都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4) .
[9] 池翔.想象的他族:英国传教士陶然士的羌族认知[J].东岳论丛,2012(4) .
[10] 焦虎三.气候、迁徙与记忆——羌族口头艺术的灾难人类学审视[J]. 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6) .
[11] 马琳.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下的羌族舞蹈价值探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2(3) .
[12] 夏晓红,等.羌文化旅游开发探析——以汶川羌族为例[J].旅游纵览,2012(12) .
[13] 肖坤冰.民族旅游预开发区的文化保护预警研究——以四川汶川县阿尔村的羌族传统文化保护为例[J].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3) .
[14] 周兴维.发展“藏羌文化产业”的理路与策略[J].民族学刊,2012(6) .
[15] 李清娥.5·12震后旅游扶贫的实践效应——北川羌族自治县旅游开发模式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
[16] 朱华.四川民族地区定居点建设与乡村旅游研究——以四川省北川县吉娜羌寨为例[J].重庆教育学院学报,2012(3) .
[17] 严澍.羌族地区居民对灾后村寨旅游开发的态度归类研究——基于三个羌寨的调研数据[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5) .
[18] 严澍.文化保护传承视角下的羌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模式研究[J].天府新论,2012(4) .
[19] 周连斌.羌族地区低碳旅游战略选择构想[J].当代经济管理,2012(10) .
[20] 严婷婷.关于羌族旅游纪念品设计的几点思考[J].美术大观,2012(6) .
[21] 刘晓平.岷江上游羌族地区的旅游工艺品开发初探[J].艺术与设计(理论),2012(5) .
[22] 刘鑫,等.关于羌族农民收入差异分析及增收的对策研究——以四川省北川羌族自治县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3) .
[23] 王俊鸿.统筹城乡改革背景下羌族移民生计转型研究——以四川省邛崃市南宝山汶川地震跨市州异地安置点为例[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
[24] 周家乐.灾后羌族地区特色农产品包装与市场开发研究[J].包装世界,2012(3) .
[25] 耿静.迁移、社会网络和知识体系建构——四川茂县蓝店坡村震后羌族自发移民的适应性研究[J].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11) .
[26] 韩云洁.多元文化背景下羌族文化传承与发展的策略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 .
[27] 邱琳.羌族民族文化价值探析[J].河南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
[28] 蒋彬.对口援建与羌族文化重建——以山东援建北川为例[J].民族学刊,2012(1) .
[29] 张娜.羌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研究——以北川羌族自治县青片乡为例[J].中华文化论坛,2012(3) .
[30] 陈兴龙.灾后重建中羌族“瓦尔俄足”文化的发展性保护研究[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
[31] 任萍.震后羌族异地重建社区羌年节调查报告[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3) .
[32] 王俊鸿.文化展演视角下少数民族移民节日文化变迁研究——以汶川地震异地安置羌族搬迁前后的羌历年庆祝活动为例[J].贵州民族研究,2012(3) .
[33] 刘海燕.羌族物质民俗文化保护与传承调研报告——以理县桃坪羌寨为例[J].四川民族学院学报,2012(4) .
[34] 李祥林.羌族民俗文化中“卐”或“卍”字符号的多维审视[J].民间文化论坛,2012(1) .
[35] 董常保.论羌族丧礼程式中所体现的孝文化[J].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2(3) .
[36] 严然.羌族刺绣的社会文化功能与传承[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
[37] 李锦伟.试析贵州羌族服饰的文化内涵[J].华夏文化,2012(4) .
[38] 鲁炜中.现代文化和民族文化交织下的羌族传统建筑文化重构[J].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2012(3) .
[39] 赵晓培.论羌族的自然崇拜和多神信仰[J].宗教学研究,2012(1) .
[40] 孔又专.论羌民族宗教文化传承特点[J].宗教学研究,2012(2) .
[41] 徐学书.大禹、冉駹与羌族巫文化渊源[J].中华文化论坛,2012(1) .
[42] 邓宏烈.羌族宗教信仰与藏文化的关系考察研究[J].青海民族研究,2012(1).
[43] 邓宏烈.羌族释比图经的宗教人类学解析[J].贵州民族研究,2012(3) .
[44] 罗晓飞.羌族释比法器的造型与装饰解读[J].艺术探索,2012(2) .
[45] 廖玲.羌族“释比”与彝族“毕摩”的比较研究[J].敦煌学辑刊,2012(1) .
[46] 乔渭柏.汶川西羌民居建筑的分布分类和空间特色[J].重庆建筑,2012(2).
[47] 罗晓飞.神圣与叙事——羌族民居建筑艺术解读[J].重庆建筑,2012(11) .
[48] 焦凤.浅谈羌族地区人居环境改造与羌族传统建筑形式的保护[J].美术大观,2012(2) .
[49] 龙有成,等.中国羌族多声部民歌的结构特点与艺术价值探究[J].黄河之声,2012(14) .
[50] 宋显彪.试析羌族音乐“立体化”保护与传承模式[J].音乐探索,2012(4).
[51] 景晓文.羌族民间舞蹈的主要形式及其特点[J].大舞台,2012(9) .
[52] 李祥林.独具特色的川西北藏羌戏剧文化遗产[J].内蒙古大学艺术学院学报,2012(2) .
[53] 徐兵.浅析羌族舞蹈步蹴的现状及传承与发展[J].前沿,2012(4) .
[54] 许静.羌族刺绣图案设计探源与分析[J].丝绸,2012(7) .
[55] 罗晓飞.羌族剪纸艺术与民族宗教文化[J].长江大学学报,2012(7) .
[56] 罗兰.论羌族服饰图案与当代绘画语言[J].旅游纵览,2012(7) .
[57] 陈波.我国西部少数民族地区大学生“标准”测试结果比较研究[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3) .
[58] 孔又专.论羌族传统体育文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2(6) .
[59] 王定宣.羌族传统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困境与对策[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12(4) .
[60] 龙正印.羌族体育文化重建结果调查与重整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3) .
[61] 廖恒.羌族推杆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2(4) .
[62] 蔡丽萍.羌族木姐珠神话“难题求婚”母题分析[J].四川戏剧,2012(6) .
[63] 李祥林.羌族民间文学中的女神崇拜与族群意识[J].文化遗产,2012(1) .
[64] 阮宝娣.羌语濒危型村寨语言使用现状及成因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2(5) .
[65] 陈春勤.论羌族文化对李白文学思想形成的影响[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4) .
[66] 郭金福.论羌族习惯法的社会作用——以四川省茂县羌族为例[J].法制博览,2012(10) .
[67] 刘易平.会首组织:羌族传统自治组织的现代恢复——以阿坝州茂县松坪沟乡岩窝寨为例[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2(2).
[68] 龙大轩.羌族婚姻习惯法述论[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2) .
[69] 韩云洁.论羌族服饰文化在幼儿教育中的传承及应用[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
[70] 王玲玲.吹起羌笛跳锅庄[J].现代阅读,2012(11) .
[71] 张天明.羌族聚居区学校乡土史教学策略探析[J].教育评论,2012(4) .
[72] 蔡文君,等.生态学视域下的羌族教育及其发展[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 .
[73] 罗晓飞.羌族民间美术资源融入高等美术教育实践[J].美术教育研究,2012(5) .
[74] 马琳.立足本土文化,传承民族精髓——羌族民间舞蹈教学的思考[J].四川戏剧,2012(3) .
[75] 朱世宏,等.羌族释比抢救、保护与“羌校合作”模式研究[J].西南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
[76] 程玲俐,等.羌族医药的生存状况及发展前景分析[J].民族学刊,2012(5) .
[77] 古英.汶川大地震后北川羌族人群风湿免疫性疾病流行病学调查研究[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2(8) .
羌文化论文篇3
关键词:羌族;民俗;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
羌族是我国历史悠久少数民族,其历史可以追寻到商文化甲骨文记载中。在3000年的历史发展中,春秋战国以来羌民族就在宁强一带居留繁衍,其特有的民族文化成为了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中特有的一道风景线。但是随着时代与人口变迁,特别是“5.12”地震灾害的发生,目前羌族文化遗产,特别是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较大的破坏,其文化遗产保护现状不容乐观。因此作为陕西省宁强县作为我国羌族重要聚居地,针对羌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文化现状与保护利用开展针对性研究,为羌族文化传承保护,投资2550万元,建成羌族文化博物馆,提供了基础保障,为了弘扬羌文化,搭建了平台。
一、简述羌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宁强被国家列入羌族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后加大了保护力度,成立了羌文化领导小组办公室和羌文化研究会,具体实施羌族文化艺术的挖掘,整理和研究工作,组建了羌族刺绣,羌族歌舞,羌族傩艺术团队,先后赴甘肃,福建,四川,西安,凤县等地展演交流,羌绣参加陕西省首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并赴上海世博会展示,均获好评。
在羌文化民俗类艺术传承和展示的同时,羌文化理论研究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出版了[陕南羌族(上下)、[陕南羌族信仰礼俗与保护]等,在省内外理论研究刊物[陕西理工学院学报],[四川阿坝师高等师范专科学院学报]等发表羌文化研究论文20余篇,论文收录[情系尔玛]、[汉水文化研究]、[汉中民间文化论文集]、[羌文化传承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文集]、[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论文集]、为做好羌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为建设具有宁强羌族特色的品牌文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但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发现,当前的羌族文化保护现状并不乐观,在民俗类文化保护中存在以下问题。(一)地质灾害破坏。在羌族文化发展中,地质灾害对于其文化传承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影响。特别是在“5.12”地震影响下,大量的羌族传统建筑受到了严重破坏,羌族艺人年龄偏大,有的已过逝,对于其民俗文化遗产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二)传统工艺的流逝。在民俗文化发展中,大量民族工艺发挥着重要的支持作用。但是由于传统手工业受到现代工业发展影响,其手工业水平、继承者等因素都受到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三)文化关注度的降低。随着社会文化的发展与一体化进程的推进,大量的民俗类文化都受到了社会文化发展影响,造成了社会文化关注度的降低。如在宁强县羌族民俗文化中,傩戏是其“羌年”节日庆典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羌族主要的一种节日文化形式。但是随着电视、电脑等新型媒体形式的出现,傩戏民俗文化在地区文化生活中的关注度严重下降,造成了这一重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难度的提升。
二、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主要措施研究
为了确实做好宁强县羌族民俗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地方政府与文化保护部门结合地区特点,利用以下保护措施开展了羌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一)以政府文保部门为主导开展抢救性保护措施
政府是羌族文化民俗保护工作的主导力量。也是保护工作的开展的基石。因此在羌族文化民俗保护过程中,我们首先需要以政府与文保部门为主导,开展了抢救性的保护措施。其主要工作包括了以下两点。1.宁强县宣传文化中心做好非物质遗产文化抢救性收集保护的基础上,利用宁强羌族文化博物馆对羌族文化文物进行保护性收藏、展示与宣传工作。一方面提高社会对羌族文化的关注度;另一方面利用集中收藏与管理的方式,提高了文物的保护质量。2.对民间民俗遗产进行保护性管理。除了做好民俗文物保护外,县宣传文化中心和文保部门,还对现存的民俗文化继承人、表演形式、表演道具等民俗文化遗产,利用摄像、摄影、绘图等进行登记管理,形成整体化的民俗文化档案,为民俗文化保护提供多媒体的技术资料支持。
(二)加大对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者的培养力度
民俗文化表演者、道具制作手工业者、音乐演奏者等民间非物质文化继承者流失,是造成当前羌族民俗文化流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因此在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开展以下三方面工作,提高文化遗产继承者的培养力度。1.加大政府部门投入。在文化遗产保护中,我们需要继续加大政府投入,利用政府补贴、减免税收等政策性优势,吸引更多的中青年加入到民俗文化遗产学习中,为文化遗产^承队伍提供新鲜的力量。2.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优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我国乃至国际社会关注的重要文化保护工作。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宣传优势,我们不仅可以吸引本族群体,甚至是国内外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喜爱羌族文化热心的人士,共同参与到文化遗产的继承中,就是提高羌族民俗文化保护质量的一种有效方法。3.组建了羌绣合作社、山花艺术团和羌州罗氏傩艺表演有限公司
(三)合理发展民俗文化经济,推进文化与经济平衡发展
发展民俗经济提高民俗文化保护投入与保护质量的一种主要方式。在羌族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民族经济开发中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问题。1.以保护前提。由于受到“5.12”地震等地质灾害影响,目前羌族非物质类文化遗产保护质量依然较差。因此我们民族民俗文化经济开发依然应以保护为前提开展,不能因追求经济利益过度开发,而对羌族文化遗产造成二次破坏。2.加大民俗经济投入。在政府与民间民俗经济发展过程中,政府应以促进民俗文化发展为前提,利用政策支持方式,将民俗经济收入侧重于羌族手工业、民俗表演等民间民俗经济投入中,促进民俗文化的良性发展。
(四)以新媒体为平台,加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力度
为了提高羌族民俗文化保护力度,引发全社会对羌族民俗文化的关注度,我们可以利用网络新媒体形式为平台,加大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如将羌族歌舞、傩戏等文化艺术形式制作成文化宣传短片,利用网络平台进行宣传;由地方文化部门制作羌族民俗文化的微电影,进行网络播放等,都是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宣传的重要模式。
参考文献:
[1]廖恒,邓陈亮.震后羌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探究[J].四川戏剧,2012(03).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创新时代下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中国社会科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