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科学论文篇1
1947年,他获得中华文化教育基金的资助赴美深造。在国际土壤学权威密苏里大学马歇尔(C.E.Marshall)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矿物研究,1949年获硕士学位;后转到威斯康星大学,又在杰克逊(M.L.Jackson)教授指导下从事土壤胶体研究,1951年获博士学位。
1951年8月,熊毅从美国绕道日本回国。
他先后任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土壤研究所研究员、中科院土壤调查队队长、中科院土壤及水土保持研究社社长、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社社长、中科院南京分院院长、中科阮农业现代化研究委员会委员、中科院环境科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土壤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农业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土壤学会理事长等职。1981年当选为中科院生物学部委员。他长期担任我国土壤界最有权威的[土壤学报]杂志的主编,1958年又创办[土壤]专业刊物,并兼主编。晚年还担任[生态学杂志]副主编和[环境科学]主编。
熊毅从事土壤科学研究55年,是我国近代土壤科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研究领域深广,色括土壤物理化学、土壤矿物学、土壤生态学、土壤物理学、土壤发生分类及土壤肥力、盐碱土改良等方面,尤其是对土壤胶体、盐碱土改良利用和水稻土研究有很深的造诣,开创了我国土壤胶体化学、土壤矿物学和土壤生态学。是20世纪50年代最早开展黄淮海平原科学研究的科学家之一,对于黄淮海平原旱涝、盐碱综合开发治理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为此,他曾于1956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生产者”称号;1988年被国务院追授“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优秀科技人员”荣誉奖。他先后在国内外发表科学论文、调查报告200余篇,
熊毅对中国日趋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极端重视,1980年四川发生特大洪水后,他与记者进行了一系列谈话,发表在[人民日报]上,指出:“洪水严重,主要是与大气环流造成的暴雨有关,但是森林植被遭到了破坏,不能容纳水,也是造成危害的一个重要原因。人们总是离不开环境的,但是,人们经常在改变和破坏环境。破坏环境主要是破坏自然资源,比如,乱砍滥伐,破坏了森林;过度放牧或乱垦,破坏了草原;盲目捕猎,破坏了野生动物和水生生物的正常繁衍;森林草原的破坏,引起气候变迁,造成土壤侵蚀,河流、水库、渠道、港口的阻塞等。”他还积极完成了[试论土壤生态系统]的论文(1983年)。临终前夕,他正撰写[土壤生态学]一书,可惜,书尚未成,他却与世长辞了。
近代科学论文篇2
[关键词]庚款留英生;基本情况;成就
[中图分类号]G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712(2013)01-0029-03
一、庚款留英始末
1900年八国联军打败清政府后,清政府于1901年9月7日被迫与美、英、德、法、日、奥匈、意、俄、比、荷与西这11个国家签订了丧权辱国的[辛丑条约],条约中规定:清政府向列强赔款4.5亿两白银,限期39年,本息共达9.822亿两。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的“庚子赔款”。经我国爱国人士多方奔走,美国于1908年开始退还一部分“浮报冒报”的赔款,用于设立清华学校及选派留学生,开庚款留学之先河。德、奥匈两国的赔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因中国对其宣战而取消。其他国家因中国参战而允许停付5年(1917年12月至1922年12月)。在巴黎和会上,中国要求各国在停付期满后退还这笔赔款。基于中国是战胜国,各国陆续放弃或退回了庚子赔款余额,其条件中都要求将其中一部分用于兴办中国的教育以及同各国进行教育文化交流。
1922年12月,英国政府宣布放弃中国尚未付清的庚子赔款,将其作为促进中英教育文化事业交流之用。1925年,英国国会正式通过“中国赔款案”。 1930年9月,中英两国政府正式换文。英国政府提出:“由该款现存之总数内,拨出265000英镑及200000英镑,分别赠与香港大学为教育中国学生之用,及在伦敦之各大学中国委员会为增进中英间文化关系之用;其给予各大学中国委员会之款项,应作为生利基金,即在其所得利息内拨出款项,为聘请中国名人在英国讲演费用之用。”其余部分由中英庚款委员会处理。两国政府决定,将庚款余额作为基金,用于整理及建筑中国铁路和其他生产事业,而以其利息支持教育文化事业。
1931年4月,中英双方成立“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隶属于行政院。中国每年考选20名学生,留学4年,视情况可延长。从1933年至1939年、1945年至1947年,一共举办了9届考试,领取官费者达193人,大多数学生在英国获得了较高学位。另外,英国庚款还在1944年至1945年补助中国赴英受训的艺徒150多名。
二、庚款留英生留学基本情况
中英庚款留学生选拔考试结束后,尽管专业已定,但是许多人对英国的大学了解甚少,自己很难决定在哪所学校就读。因此,中英庚款董事会给学生推荐英国专业领域的专家,由专家来帮助留英生选择大学。任美锷就是由李四光教授推荐到英国格拉斯哥大学地理系学习的,师从E.B.贝利(Bailey)教授,学习地貌学,兼修地质学。他勤奋学习,悉心钻研,系统掌握了地貌学理论,出色地完成了“英国Clyde河流域地貌发育”学位论文,并获哲学博士学位。在中英庚款董事会的帮助下,加之庚款留英生的经费较充足,大多数中英庚款留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优秀大学,如伦敦大学、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爱丁堡大学与曼彻斯特大学等,这些大学在英国乃至世界上都有很大的影响力,具有十分雄厚的实力,这为留英生日后取得丰厚的留学果实奠定了基础。
庚款留学生的经费充足,是庚款留学的优势之一。庚款留英生全年经费是288英镑,加上就读牛津、剑桥30英镑的额外补贴,共318英镑。在英国留学,读一般的学校“一年有二百英镑左右即可支应”,而在牛津、剑桥“需金230~250英镑”,如果自费,则负担比较重。而庚款生就不存在该问题,虽然刚够支出,但已经能保证其学业的完成,这就使其无为生计发愁的后顾之忧,从而能专心学业。
在久负盛名的高等学府,接受享誉世界的专家的指导,庚款留英生从入学就获得一个很高的学术起点。在英国,虽然各校治学方法不同,但都崇尚学术自由,注重实践。在英国的大学里,“每星期(或两周)有一两个小时的讨论,由导师提出问题与研究方法,以备学生质疑,即论文及读书报告之指示等,均在讨论之列。因讨论时只一二人参加,接触发言之机会甚多。故一般学生常可不参加教授之讲演,但非出席导师讨论会不可,因导师最易明悉其学习情况也,如导师得人,学生之受益无穷,远非集团听讲可比”。这样的做法能使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每个中英庚款生几乎都从自己的导师那里学到了独特的治学方法,而他们之间共通的地方就是毕生不懈、虔诚而务实的治学精神,这对留英生们产生了终生的影响。在留英的日常学习生活中,他们更能深切地体会到英国文化及东西方文化的差异,这也为少数的文科生研究西方文化提供了便利。
许多中英庚款留学生在留学期间就取得了初步或重大的科研成果,获得各大学的奖学金,一些成果在权威杂志上发表后轰动一时。由于学习刻苦,研究成果突出,获得学位后,许多留学生被挽留在英国继续工作。优良的实验设施加上与科学界精英的深度合作,奠定了中英庚款生在科学界登上至高地位的基础。
三、庚款留英生的成就
(一)创办现代学科,完善大学教育
西南联大在昆明办学期间,培养和造就了大批人才,其中有许多蜚声中外的科学家、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以及党政领导干部。西南联大是很多留英学生回国后所选的执教高校,其中的庚款留英生更是表现活跃,从事研究工作,增设战前国内没有的新型或实用性课程,在实际教学中吸收国内外前沿的科研成果,补充教学新内容,提高学术水准。
值得一提的是,中英庚款董事会先后两次补助联大理工设备费,理学院分得11万元,加上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补助的3万元理工设备费,“理学院各系主要是在这一年靠着这几笔补助,添置了一批仪器设备,勉强应付教学上的基本需要”。物理学系的设备也极其贫乏,也使用了中英庚款董事会和中华文化教育基金董事会的补助费,添购了一批仅供基础教学的实验仪器。
在西南联大工学院,电机工程学系“电力组方面的课程,章名涛为四年级新开出的选修课有高等电工学、电力网络、电力选读。”采取新的教材和讲义,水平较高。航空工程系“在航空工程技术方面,新增加的课程有:发动机制造方法、飞机材料及实验、高等飞机结构、航空仪器、领航学、飞机构造及修理与飞机修造实习,等等”。
黄玉珊在战时任教于中央大学时有以下记录:“抗战时期,中央大学迁至重庆嘉陵江畔的沙坪坝。黄玉珊身居竹庐陋室,就餐于公共食堂,还要经常躲避空袭,生活异常艰难,但他却处之泰然。当时中央大学航空工程系主任罗荣安教授十分器重黄玉珊,认为‘青出于蓝’,把自己讲授多年的‘飞机结构’课程让给他教。黄玉珊又相继开出‘飞机设计’、‘飞机强度’、‘弹性稳定’、‘工程数学’和‘气球’等课程。”
(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引领高等学术的发展方向
任教于中央大学的黄玉珊“抗战期间,在中国工程师学会的三次年会上,他均宣读了学术论文,并获得优秀学术论文奖。他每年都有论文在中、外学术刊物上发表”。
西南联大理学院算术系教师多,“也有一批从国外归来的教师,他们各有所专,彼此交流,对数学界的学术新动向增加了了解”。当时著名的“数学三杰”是华罗庚、陈省身和许宝禄,其中许宝禄就是庚款留英生。西南联大算术系先后开出了内容较新的选修课,许宝禄在理学院开出了[数理统计](1940-1942),这在当时算是最早开出的数学课程。又因为算术系的研究不依赖物资设备,所以西南联大算术系的科学研究处于上升阶段,超过战前水平。“据不完全统计,这一时期三校教师共写了科学论文一百二十余篇,其中一些新归国的年青教师作出了较出色的成果,有的还达到当时国际的先进水平。”许宝禄的研究成绩非常突出。许宝禄“在昆明西南联大任教时,生活清苦,资料贫乏,那时找一本书都很困难。他曾手抄过E.C.梯其马舍(Titchmarsh)的整本[函数论]”。期间,他发表了[数理统计论文],“成为中国近代数学界中概率统计方向达到世界水平的第一个杰出的学者”。
卢嘉锡于1937―1939年就读于伦敦大学,师从化学家萨格登,“仅用两年时间,便获得伦敦大学物理化学专业哲学博士学位,成为我国最早的核化学家之一”。1944年庚款公费物理学留英学生黄昆曾与当代物理学大师M.波恩(Born)合作,撰写[晶格动力学理论]一书,此书“是国际公认的这一学科领域的权威著作”。戴传曾在卡文迪许实验室从事研究,他利用实验室的回旋加速器,开展关于核物理的研究,取得了国际上研究削裂反应的首批成果,是我国核科学研究的开拓者。许多留英生因为研究成果突出,留学期间就被吸收加入英国皇家学会。
总之,庚款留英生在高校的教学与科研活动中贡献巨大,他们将教学与研究结合在一起,既培养了大批的专业人才,又提高了这一时期高校科学研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 刘晓琴.中国近代留英教育史[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2] 教育杂事社编辑.庚子赔款与教育:中篇[N].上海: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
[3] 刘真,王焕琛.留学教育――中国留学教育史料:第四册[G].台北:台北编译馆,1980.
[4] 管理中英庚款董事会考选第四届留英公费生章程[J].全国学术工作咨询处月刊,1936(1).
[5] 钟道赞.英国教育印象(二)[J].教育通讯(复刊),1949(10).
[6] 科学家传记大辞典编辑组编辑.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第一编[M].北京:科学教育出版社,1994.
[7] 鲍扬廷.英国之高等教育[J].教育通讯(复刊),1947(2).
[8] 熊朝隽.西南联大在艰苦中的教学与科研[M].成都:四川科技出版社,1995.
[9] 褚民谊.十年来之庚款补助文化事业运动[M].寰球中国学生会.寰球特刊,1934.
近代科学论文篇3
根据[中小学生科技节活动实施方案]的有关要求,结合我校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培养我校学生创新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为重点,丰富我校学生的学习生活,促进我校科技教育的发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讲科学、用科学的热情。
二、活动主题版权所有!
探索与创新
三、活动内容
按照区教体局的文件的要求我校这次科技节活动主要包括四项内容
⒈中学生创造活动
⒉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⒊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⒋开展读书(名著、科普书籍等)活动
四、实施步骤
(一)宣传发动阶段(月日至月日)
各班要高度重视这次科技节活动,立足本班实际,按照学校团委的统一部署,确保活动落实到实处。要按照“班班有活动,人人都参与”的总体要求,围绕“探索、创新”的活动主题积极参加,扎实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二)组织实施阶段(月至月)
各班要在认真宣传发动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好暑假期间,做好活动的安排,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扎实开展科技节系列活动。
⒈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
各班要积极通过板报、宣传栏等活动阵地向全校学生宣传科普知识,引导学生进一步了解人类社会科学发展史和古今中外科学家的有关知识,了解科技进步与教育发展的关系,激发学生爱科学、讲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学校将于九月份开始进行黑板报比赛,九月主题:古代科技、近代科技;十月主题:现代科技。每月底由学校团委、学生会组织进行评选,并设立奖项: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学校将组织以级部为单位的全校性的科普知识竞赛活动。竞赛内容包括:科学发展史(古代、近代、现代科技)、古今中外科学家的知识和教科书中的知识。
竞赛形式:笔试、闭卷(分高中组、初中组两套试题)
竞赛时间:月中旬
具体安排:每班推选名同学参加由学校组织的知识竞赛,采用百分制,取名同学的总分为指标,按从高到低确立奖次。
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⒉中学生创造活动
主要包括四类:
()发明创造类:指利用有关科学理论知识做出的新颖独特、具有实用价值的科技成果,即“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
()创意设计类:指因原材料、工艺等限制未能做出发明创造的实物,但根据科学原理和发明创造方法完成的创新设计。
()科学幻想画类:指着眼于新世纪人类生产、生活因科技的发展可能呈现的巨大变化,通过科学幻想,绘出未来科技、生活的美丽画卷。作品要求:可用油画、国画、水彩画、水粉画、铅笔画、蜡笔画、版画、粘贴画等绘画技巧、风格及使用不同材料表现;作品规格一律为×,横竖均可。
()科学论文类:指源于科技活动撰写的科学成果论文。如:实验报告、考察报告、观察报告、调查报告、研究报告等
以上四类活动每班于月日前各上交校团委两件作品,学校届时将组织学校领导、有关老师进行评选,评分标准为分制,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⒊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
主要包括五类:
()电脑绘画类:运用各种绘画软件完成的绘画作品,包括组画、连环画或是单幅画,单纯的摄影作品不属于此项活动范畴。
()电脑动画:运用各种动画软件完成的二维、三维电脑动画作品。作品容量应不大于。
()电子报刊:运用各类文字、动画、图形、图像处理软件,创作的电子报或电子刊物。电子报应该有报名、刊号、出版单位或出版人、出版日期、版面数(至少四个)、导读栏(真实或虚拟的)等刊物所包含的要素。
()网页:使用语言或网页制作工具编制的阐述某个主题或传递某类信息的作品。大小不超过。
()程序设计:以各种计算机程序语言编写的具有较为明确的设计思想、贴近中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程序设计或游戏软件。提交的作品中应包括源程序、流程图和帮助。
以上各类作品制作,要求学生独立进行创意、设计并自己制作,指导老师可以给与一定的指导,但不能直接参加制作。并于月日前上传到学校服务器上的科技节电脑制作”文件夹中,并注明班级和作者,每班上交作品二至五件。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
⒋开展读书活动版权所有!
学校组织同学们在暑假期间“读名著、颂名诗、看名片、学名人”的活动,强化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科学态度,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能力,完善学生的思维方式,同时开阔学生视野,掌握科学知识。学校将以级部为单位组织“读书笔记”比赛,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各班于月日上交校团委二至五篇读书笔记。
(三)成果展评阶段(月份)
各班要认真在全班学生中进行宣传、发动,并按时、按量的完成,学校最后将评选出在整个活动中表现突出的班级和个人予以奖励,班级团体总分按照以下标准:
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竞赛活动占
中学生创造活动占
中学生电脑制作活动占
读书活动占
届时学校评选出在整个系列活动中的优胜班级:一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二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三等奖(每级部)奖励班级量化分分。并将优秀作品进行展览及上报教体局参加全区的比赛。
五、成立领导小组和评委小组
⒈领导小组: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微信营销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高工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