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生命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31 11:29

化学生命论文篇1

课程体系的改革是将生物化学的内容分成三个方面,一是生物分子的结构、性质及功能(静态生物化学),生物分子的合成、分解及相互转化(动态生物化学),遗传信息的贮存、传递和表达。实施教学时,根据学院的实际情况,对教学的内容进行有机的再次分解整合,对于下个学期将要学习的内容,本学期只挑选部分内容作为教学重点,这样学生可在有限的课时内对生物化学中较为重要的知识点和主要内容有个全面系统的掌握,并对主要内容进行了强化,其知识量和内容的深度,远比在生物化学的体系讲授中要大,所以避免了相同的课程内容讲授两遍的情况,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大大提高。根据后续课程的要求,将生物化学课程分为“生物化学基础知识”和“生物化学进展与技术”两部分,静态生物化学主要引导学生从掌握组成生物大分子简单的结构单位开始,过渡到认识复杂结构;动态生物化学则要求注意代谢途径的相互联系,将代谢看成一个完整的整体。在备课中,应确定每一章的知识点,同时增加课外新知识,增加学生的知识面。

二、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

生物化学课程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通过课堂上的教师讲解,学生之间进行讨论,课后布置作业以及每个章节进行小考等教学形式实施课程教育。在实践教学中,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主进行实际教学。1.课堂教学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激发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在课堂提问或讨论中,将学生的积极性发言或回答问题记入平时成绩,作为总成绩的一个组成部分,这种方式激起学生强烈的好奇性,唤起他们强烈的求知欲,也开拓学生眼界。2.积极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引导学生进行拓展式学习。学生自主学学所取得的教学效果比任何一种教学形式都明显,自主学生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解决问题,对知识的深入学习完全由自己掌控。教师可以通过给学生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带着老师的问题去进行自主学习,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找到解决问题的答案,这样很好地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扩大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另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通过查找中外文献,将当前生物化学某一方面的最新科研成果写成自己的小论文,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自己的论文读给全班学生听,通过学生们的讨论,最后让论文的作者自行解答,提升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今后毕业撰写论文打下了较好的基础。教师还应该鼓励学生进行业余的科研活动,学生通过深入的研究学生,对于书本知识有了较为真实的实验认识,业余科研活动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识意,提升其创新能力。3.计算机多媒体(CAI)辅助教学,优化组合教学手段。将生物化学内容制成多媒体课件后,一方面能利用大量的彩色图片,使抽象死板的内容变得形象生动,学生不仅容易理解,学习也更为主动积极;另一方面与黑板教学相比,能大大增加教学信息量,提高教学效率。另外利用多媒体进行动画演示,播放教学录像等,使生物化学中很多原本抽象不易理解的内容变得形象直观。在教学过程中,还注意利用丰富的网络资源和设备,让学生下载,避免了学生上课忙于记笔记而忽略听讲理解的弊病,方便学生复习,大大提高了教学效果。4.考核方式多样化。除期末考核外,重视平时考核,主要包括课堂提问、作业、实验、小测试、科技论文写作、课堂考勤等等多种形式,真正的将课程的成绩考核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中。学生学习成绩的比例为平时成绩及实验占60%,期末考试占40%。

三、教学评价和效果

1.教学效果的综合评价。生物化学是生命科学学院每个专业都要进修的基础课。实施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成效显著,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使得本门课程成为生命科学学院最受欢迎的课程之一。大多数学生今后都将进行深造,而考研时,生物化学成为大多数专业必考的课程,这也使得大多数学生对于生物化学课程的学习特别重视,并且产生较浓的学习兴趣,学生对于我们的教学改革评价较高。2.生物化学的课程建设及课堂教学,也得到了生命科学学院领导和院内部分督导专家的充分肯定:认为本课程内容设计合理,课程建设比较完整,任课老师都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教学思想先进,教学经验丰富,课堂教学娴熟,是一门合格的专业基础课程。3.学生评价。在近三年来的学生评教中,对生物化学课堂教学水平和效果,普遍给予了较高的评价,统计显示,学生对课程的教学效果总体评价为优秀。在多次的生命科学学院各本科专业的生物化学的网上评教中,教学都给予主讲教师极高的评价,历次学生网上评价分和教学效果分一直在学院名列前5名。

化学生命论文篇2

台湾彰化,散发着泥土芳香的乡间小路上,一个小姑娘背着书包向我们走来。将来的某一天,她会高高地站在生命科学金字塔的尖顶,她会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震惊——

预言

上帝说:“我们要按照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模样造人,让他们统治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以及整个大地和大地上的一切爬虫。”([旧约全书·创世纪])于是,在创造了万物之后,上帝根据自己的形象造了男人;又用男人身上的肋骨制造出女人。

按照宗教的解释,生命和人类便是如此诞生的。

1859年,英国神学学士达尔文发表了他的[物种起源],对人和生命物种的变易、遗传及生存竞争,进行了开创性的论述,其“适者生存”的中心学说奠定了生物进化机制的基础。“神造万物”的经典受到毁灭性打击。

从那以后,一代代科学家都将目光转向了“生命起源”这一领域。应当说他们的研究是卓有成效的,由此还诞生了生命科学史上最著名的两大派别,即蛋白派与核酸派。前者认为,组成生命的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物质是蛋白,先有蛋白后有核酸。蛋白是生命之源。而后者的论断恰恰相反:先有核酸后有蛋白,核酸创造了生命。这两派之争,断断续续,绵延近百年。而他们争论的实质,东、西方哲人以一句极形象的比喻早就作了概括:世界上究竟是先有鸡还是先有蛋?

哲人的比喻颇有些无奈的意味;而科学家的疑虑则要明确得多。美国知名学者、生物化学家玛古丽斯曾忧心忡忡地说过:在生命起源的化学进化中,从无生命分子到核酸、蛋白这些有生命大分子之间,究竟存在着什么环节呢?这其间的混沌状态究竟何年何月才能得到澄清呢?

确实,非止玛古丽斯一人,有多少从事生命化学研究的专家、学者,皓首穷经,终其一生,也未能走进那扇混沌之门,未能真正解开生命起源的奥秘。他们临终前的悲慨与无奈,曾让多少后来者陷入深深的迷惘中。

因此,便有预言家预言:这项世界科学史上的顶级难题,还将继续困扰科学家们至少两个世纪!

师恩难报

当初,走在家乡散发着泥土芳香的田塍上时,那个叫做赵玉芬的女孩心情一点儿都不轻松。那时,她不可能想到,在本世纪最后一个十年里,她将成为世界科学界最令人注目的人物;地球生命科学史,将由她来写上最有份量的一笔。对于科学家们而言,这不帝是一个新纪元的开始——但那个时候,她心心念念,只是希望父亲的病能尽快好起来,母亲肩上的担子能轻一些。除了完成课业,她还希望自己能多些时间帮帮母亲,绣花,收麻,晒稻谷。

在台湾,初中的物理和化学是连在一起的,统称理化课。赵玉芬的理化老师叫孔祥真,是孔圣一脉的七十二代传人。就是这位年轻的女教师,引领赵玉芬跨进了化学的天地。老师在课堂上做的化学实验演示,使赵玉芬一下子心醉神迷了。“分子的世界是多么神奇呀!”13岁女孩这声发自内心的赞叹,犹如阿拉丁的神灯,从此照亮了她以后的人生道路。

高中时,化学有了较为严密的体系。教无机化学的张昭鼎老师对赵玉芬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这位曾留学德国的青年学子,以清新、活泼的教风,强化了赵玉芬对于化学的兴趣。高中毕业后,赵玉芬能考入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张昭鼎功不可没。

1992年,两岸清华学人互访。其时任职于新竹清华的张昭鼎率队赴京,在清华园里,张昭鼎见到了30年前的学生、当时已是清华大名鼎鼎的教授和中科院最年轻院士的赵玉芬。师生相见,那一份铭心刻骨的激动,赵玉芬至今难忘。数年后,即1996年6月,应新竹清华大学校长沈石汕先生邀请,赵玉芬回到台湾的母校讲学。她见到了初中时的孔祥真老师;而4年前与她相晤过的张昭鼎老师已经不在了。音容宛在,而斯人已逝;在张老师的遗像前,赵玉芬热泪长流,难以自制——此是后话!

在彰化女子中学读到高二的时候,发生过一件事,差点断送了赵玉芬的前程:那年,父亲病故,家里的生活更加拮据。亲友中有人提议,要将赵玉芬送到天主教堂,原因是读中学的修女可以免除学费和生活费。因为母亲的反对,赵玉芬才得以读完高中,并以第一志愿考入新竹清华大学化学系。她是彰化女中考入新竹清华第一人。

留学美国

公元1971年,赵玉芬大学毕业,旋即考取了留美全额奖学金。在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入学测考时,总分第一,可以直接读博士,赵玉芬便选择诺米尔兹教授作导师。虽然她已经听人说起过,这位磷化学的鼻祖之一,是个极为严厉的老头。而老头子在看了赵玉芬的成绩册之后,立刻就决定收下这个女弟子。在诺米尔兹足可组成一个微型联合国的学生中,赵玉芬是唯一的中国人。后来有人问赵玉芬:“你怕那个老头子吗?”赵玉芬笑,很开心的样子:“干嘛怕!他夸我还来不及呢!”

如外人所说,诺米尔兹老头的严厉的确让人生畏。赵玉芬刚到他的实验室不久,就亲眼看见一位美国的博士后被老头子一顿训斥,耷拉着脑袋离开了实验室。以后,赵玉芬就没有见过那位博士后“师兄”。一打听,才知导师已经把“师兄”给辞了。

可令所有人惊讶不已的是,严厉的导师对他的女弟子却是青眼有加。与他训人时的汪洋恣肆相同,他夸奖赵玉芬

时,从不吝惜溢美之辞。

诺米尔兹让赵玉芬以一个文献为蓝本做溴化镁的实验。按照规矩,她只需完成文献上的结果就可以交差了。但她活跃的思维方式和女性可贵的敏锐与直觉,使她很快发现了文献上只字未提、世界上也从未报道过的五种新的化学结构,她立即用X光衍射方法将其精确的绝对结构定下来,写成一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在美国的[化学会志]上……类似的事情常有。她做的实验也总是超出导师的预期结果。

化学生命论文篇3

[关键词] 生物医学工程;生物化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R3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4-4721(2010)05(c)-120-02

生物医学工程是典型的理工类学科和生物医学学科交叉、结合、融合的边缘学科,并无自己独立的基础理论与知识体系,对相应学科有较大依赖性[1]。同时,生物医学工程产业的研发性质较强,要求培养的学生必须具有扎实、广泛的基础和专业课程知识,以及一定的创新能力与科研思维。目前我国生物医学工程的本科专业设置主要集中在信息技术类,而在生物材料、生物技术等方向上缺乏相应的人才培养,这样的专业特点导致学生重视电子、计算机与机械制造课程,而轻视医学相关学科,如生物化学,学生不能将该学科内容与职业生涯相联系,难以理解学习生物化学的重要性。加上生物化学本身具有抽象、繁杂等特点,学生在学习中容易出现畏难厌学情绪,学习效果不佳。针对在该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笔者谈几点自己的体会和看法。

1 生物医学工程的生物化学教学现状

生物化学相对于其他基础学科具有抽象难懂、内容繁杂等特点,是医学院学生感觉最难的课程之一。尤其是对于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缺乏一部为该专业量身打造的教材,内容多与课时少的矛盾极为突出。就本校而言,该专业的生物化学理论学时数仅为40学时,而使用的教材为刘新光主编、科学出版社出版的[生物化学(案例版)],该书系统全面完整,但课时数远远不够,如果按照一般医学本科教学大纲进行讲授,学生感觉难以消化,对生物化学课程的畏难情绪和抵触情绪增加。其次,教学模式单一,以教师为课堂的绝对主体,进行传统填鸭式教学,学生缺乏主动学习的兴趣,容易疲劳。第三,考查形式单一,仅对书本知识进行闭卷考试的单一评价考核体系,既不能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也难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容易使学生投机取巧,仅关注考点,而忽视对学科知识的整体把握。

2 改革教学内容和考试形式,双管齐下提升教学效果

2.1 精选教学内容,因材施教

根据专业需要适当删减生物化学教材内容,调整重、难点,将教学内容精简为基本原理,并更新补充学科发展的前沿理论和技术。世界医学教育会议发表的[爱丁堡宣言]在谈到医学院校需要改进教学法时指出:“把现在广为采用的被动学习方法改变为更加主动的学习,包括自我指导的独立学习以及导师辅导等方法,以保证终身连续的学习[2]。”在讲授过程中除了讲授知识点,更应强化学习内容的结构层次和逻辑联系,培养学生学会梳理教材,增强其自学能力。例如在开篇即告诉学生全书总的来讲可分为三大部分[3],第一部分即生物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生物化学也称为生命的化学,那么这些化学反应的物质基础必然包括各种生物大分子,因此这部分将重点讲授生物大分子的结构特点、生理功能及基本理化性质与应用;第二部分为物质代谢及其调节,使学生重点掌握各类物质代谢的基本反应途径,主要调节环节,重要生理意义,各种物质代谢的相互联系以及代谢异常与疾病之间的关系等;对第一、二部分,强调生物化学的基础知识,不求过深、过难,抓住主线、框架和基础知识,按层次展开,既可以在有限的课时数中从容的执行教学进度,又培养了学生抓结构体系的学习方法。第三部分即基因信息的传递,以及基于基因信息传递的基本原理而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针对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第三部分将比其他专业讲授更为详细。而细胞信息传递、肝脏生物化学与血液生物化学等专题部分则删除不讲。

2.2补充课外阅读,培养学生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于生物化学这门枯燥繁杂的课程,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了兼顾有限的课时数,由教师选择合适的课外阅读材料,打印并发放给学生,要求课外阅读,并在下一次课上进行讨论。如疯牛病,从热带丛林食人部落的“库鲁病”,羊瘙痒症,克雅氏病,到对于疯牛病疾病本质的认识,长达100多年的研究历程,又或者如诺贝尔获奖者故事,重大理论的研究思路和创立历程,这既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初窥神秘的科研世界,也在无形中培养了他们严密求证的科学精神。另一方面,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得到快速迅猛的发展,而生物医学工程本身就是生命科学高度发展、多学科交叉融合而催生的一门新兴学科,因此在对该专业的学生授课时可适当介绍生命科学的前沿,培养学生主动追踪最新进展的学习意愿。

2.3考核形式多样化,利用分数的杠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拆分,将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与试验成绩、论文报告相结合,考核形式更为丰富合理。课程的考核评价体系分为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两个部分,书本知识采用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占70%;而平时成绩又分为试验成绩与论文报告,共占30%。为了检验学生课外阅读的效果,增加了论文报告这一考核内容,论文报告要求学生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对某一种现代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技术或者热点方向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论文形式提交,对写作优秀者加分,还可帮助修改和鼓励发表。通过考核评价体系的改革,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学会通过各种途径查阅资料,敏锐把握学科动态,获取和分析信息,培养初步的科研思维和论文写作能力,并且这种考试方式能更真实的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尝试进行以上教学改革时,还应注意3方面问题:第一,在教材的把握上,如何既保留生物化学的学科特色与要求,授予足够的基础知识,又因材施教、合理的删减教材内容,处理好重、难点。第二,在引入课外阅读和论文写作上,如何循序渐进的选择材料和内容,逐步培养学生对科技论文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不至于使学生被畏难情绪打击,产生厌学情绪。第三,应当建立反馈机制,通过发放学生调查问卷,适时把握学生诉求,及时了解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内容或者学习中的难题,便于客观评价和改进教学方式。

总之,随着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变化,针对不同学生特点,生物化学的教学工作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更新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改革培养模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拓展眼界,开阔思路,激发其科研兴趣,培养其科学思维和创新能力,为今后的工作或进一步深造打下一定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圣平, 秦斌,袁力.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等教育的内涵探讨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2004,24(3): 21-23.

[2]刘秉勋.爱丁堡宣言[J].医学教育,1990,10(5):1.

[3]邬敏辰.本科护理学专业生物化学教学之体会[J].中国医学理论与实践,2006,16(11):1277-1278.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