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素养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1 07:00

职业素养论文篇1

1.1具备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

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应包含多方面的内容,它应是一个整体、系统的教育,具有鲜明的综合性和跨学科的特点,不能被看做是一个独立的学科,而是与各学科相互交融,因而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不仅要有精深扎实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交叉学科、新兴学科、跨学科的综合知识结构。

1.2具备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思想

作为教师应具有习惯思辨善于想象的灵活思维。教师应经常审视自我,反思自己的行为、作风是否符合一名教师的准则和规范,是否做到了为人师表的要求,应会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学生学习、生活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要为学生发展创造良好的教育环境。

1.3具备敏锐的信息素养

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更新、更准确的信息,教师必须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包括:①有强烈获取新信息的意识;②对信息具有较强烈的敏感性,能够迅速、准确地对信息进行选择;③能高效地利用信息去解决实际问题;④能以现代信息技术作为课程的载体,使学生对教学内容了解更透彻。

1.4个性心里,人格魅力

教师的人格就是教师本人在长期的教育事业中,逐步形成的,独特鲜明的人格,是思想、气质、风度、知识及能力等众多因素的综合。教师可以将个人的一部分生活化特质折射到教学过程中,在人格上与学生平等,以诚相见。通常生活化的教师更容易让学生接近,更容易展现个人魅力,从而使学生乐于对教师的信任和期望作出积极的反应。学校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与能力决定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质量,决定了人才培养质量,反映了学校的学术水平和综合实力。

2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培养目标

2.1基于职业院校教师持续发展要求,应具备“学习型”职业素养

作为从事职业的教师应构建自己善于学习、博与专相结合的多层次知识结构,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必须不断地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不断学习新知识和新技术,形成基础文化知识宽广、专业知识扎实,又具备一定相关知识的“T”型知识结构。基础文化知识主要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两方面,是教师知识结构中的基础部分,是教师进行学习和创新的原动力。专业知识主要包括专业知识和专业实践知识,是教师在理论知识传授和实际操作指导时应掌握的知识,其它知识是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一些知识。以上三方面的知识不是并列的,其中,专业知识是核心层次,基础文化知识是基础层次,其它知识是层次。

2.2基于职业院校教师职业技能要求,应具备“双师型”职业素养

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造就一支专兼结合、相对稳定、理论扎实、技艺精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不仅是适应当前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学校能更好发展的需要。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应用型、实用型人才,因此,指导学生进行实际专业操作和解决实际问题,是教师最主要的教学内容。职业教育的这种特殊性,要求教师不仅需要有较强的理论功底,还必须具备较强的实践能力,而实践教学的能力又直接影响到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2.3基于职业院校教师学术水平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的要求,应具备“研究型”职业素养

打造“研究型”的师资团队既是院校的需要,也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由于技术的不断更新,对于人才的需求走势也是向着技术型、实用型和创新型发展。职业教育也应按照职业的需求作出相应的调整,以提高办学质量。这就要求教师应具备对自身知识结构进行重组和更新的能力,培养直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教师应具备“研究型”的能力和素质,即在教学中要研究职业岗位需求、研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锻炼和培养自身职业分析能力和课程开发能力,不断地更新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

3提升职业院校教师职业素养的途径与方法

3.1构建良好的师资培训机制

学校应制定措施保证师资培训的顺利进行。为了保证教师的不断再学习,学校应该建立一系列的培训机制,例如鼓励青年教师再进修,提高学历与知识水平;鼓励在职的教师多申报教学与科研课题,通过课题,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鼓励教师到兄弟院校调研,学习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应将教师的培训情况纳入考核档案,为培养“双师”型教师提供政策保证。

3.2“校企交流,人才互用”提升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学校可充分利用企业的有利资源,通过校企联合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每年可派一定数量的专业教师到企业锻炼,以提升教师实践技能,同时把企业一线优秀的技术骨干调到学校任教。通过校企联合,良性互动,加快教师队伍的培养步伐。通过交流,学校为企业送教上门,通过调研分析,把实践锻炼中的收获有计划地运用到教育、教学、科研中去,以充实实践教学中的实践内容,提高实践教学水平。

3.3实施“研究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教师学术水平

3.3.1积极鼓励教师从事科研活动,不断提升学术水平

教师的发展能力是指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是教师能力的最高层次,其特征是不断进取和创新。只有发展研究型的教师才能成为职业教育的专家型教师。所以学校应积极鼓励教师参与专业课程开发、改革和建设,主动承担课题,撰写高水平的学术论文等,来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课程设计、改革和开发能力。

3.3.2积极培养专业带头人,发挥教学团队的引领作用

专业带头人的引进与培养是职业教育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重要工作。只有加大对专业带头人的培养力度,造就一批站在专业前沿、掌握最新技术的领军人物,专业建设才能更好地适应职业的需求。

职业素养论文篇2

此次调研主要是采取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为主,同时辅以资料查阅。针对不同调研对象,课题组设计了不同类型的调研问卷。调研对象主要分为三大类:在校学生、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实习医院。针对学生的问卷设计,主要针对学生的日常行为习惯及就业观两个模块进行调研。在日常行为习惯模块,主要就学生迟到课堂表现、参加集体活动、文明礼貌等11个问题进行设计;在就业观模块,主要就学生的工作薪资期望、毕业后选择的城市等问题进行设计。我校2013级护理、助产等四个专业的部分学生参与了此次问卷调研活动。此次发放调研问卷255份,回收232份,其中有效调研问卷220份,达94.8%。针对教师的调研问卷,主要从学生课堂纪律、道德品质及社会能力三个模块进行问题设计,其中课堂纪律模块从学生迟到、旷课、课堂参与度、学生积极性、学习态度、教室卫生情况等七个方面进行内容设计;道德品质模块涉及礼仪礼貌、诚实诚信、助人为乐等九个方面的内容设计;社会能力模块涉及自我约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沟通交流能力、社会交往和适应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内容设计,调研对象主要是我校2013级任课教师及班主任,发放调研问卷32份,回收32份,达100%。针对医院实习单位,问卷涉及职业道德素质方面十四个指标,如工作责任心、实习积极性、敬岗爱业、社交礼仪、职业认同感、职业道德素质综合评价等方面。实习单位涉及广西区内市、县等各级医院,其中有柳州市中医院、宜州人民医院、融水县人民医院、三江县人民医院等25个实习点,发放调研问卷25份,回收25份。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行为习惯方面

通过对学生日常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调研,结果显示:在学习习惯方面,75%的学生有过上课迟到现象,31.2%的学生有过旷课经历,91%的学生有过上课玩手机的情况,58%的学生几乎没有参加过课堂发言,而仅有18%的学生上课经常发言,67.8%的学生不愿意参加集体活动。在卫生习惯方面,62%的教室卫生不尽如人意,学生有随手乱丢果皮纸屑、随地吐痰的行为;另外,从学生和老师个别访谈中了解到,学生有翻墙外出的行为,有的与社会闲杂人员交往密切,甚至会引发校园暴力事件。

(二)思想道德方面

78%的教师对学生基本礼仪礼貌方面持“基本满意”态度,认为学生平时见到教师大多会礼貌性问好,但是反映学生在教室及宿舍喜欢说粗话,喜欢在公共场合高声喧哗。在“诚信意识”、“奉献精神”、“吃苦耐劳”等方面认可度不高,尤其是“诚信意识”不满意度高达71%,反映学生喜欢编造各种理由请假,考试有作弊动机,抄袭作业现象比较严重,24%的学生有考试作弊行为,91%的学生有欺骗过家长和老师的经历。在“团结协助”方面,48%的学生不喜欢参加学校或者班集体组织的各项活动。

(三)职业素质方面

实习医院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综合评价”满意度不高,80%的实习医院对学生的总体评价为“一般满意”,20%的实习医总体评价为“基本满意”;对学生“敬业爱岗”、“吃苦耐劳”、“进取精神”、“自我学习能力”方面“不满意”评价率比较高,主要体现在部分学生找各种理由请假,上班期间随意性接听电话;与带教老师沟通较少,工作主动性不够,被动接受带教老师的安排,甚至许多基本专业的临床知识,如小儿剂量的算法等都不会,不愿意主动学习。在“职业认同感”方面,78%的学生选择学医是因为就业前景好,仅12%的学生因为自己的兴趣,10%的学生是父母的要求。大部分实习单位对学生“职业认同感”为“一般满意”,认为学生对医护这个职业需要的态度尚未完全具备。

(四)就业观方面

调研显示,大部分学生都愿意选择到县城以上的城市工作,仅有5%的学生选择愿意到本地乡、镇、村工作,在毕业薪资待遇方面,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的能力和就业现状,大部分期望比较高的薪金;在就业地区选择原因方面,没有学生选择“回报家乡”,83%的学生选择的原因是“工作待遇好”、“工作条件好,工作稳定”。

三、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原因分析

由以上调研结果可以了解到,目前医学类中职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不容乐观。结合我校实际情况进行分析,笔者认为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缺失主要是由社会、学校及家庭三方面造成的,具体原因如下:

(一)社会原因

1.入学门槛低

由于近几年来中等卫生学校招生没有分数线的限制,只要有初中毕业证,身体健康都可以读卫校,导致生源素质普遍下降,且中职生年龄大多在十五、六岁左右,正处于青春叛逆期,容易受到社会上不良风气的侵蚀,缺乏一定的自律性,无视学校规章制度,不遵守课堂纪律,迟到、早退、旷课等习以为常,酗酒、打架斗殴时有发生,严重扰乱学校正常教学秩序。

2.社会大环境的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的世界观随之改变。受金钱至上、拜金主义的影响,社会生活中爱憎不明、善恶不辨、是非不分、损人利己、见利忘义、违法乱纪、骄奢淫逸等不良社会风气越演越重,使本来就缺乏分辨能力的部分中职学生受到侵蚀,在不知不觉中偏移思想道德规范的正确航线,使他们正在形成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自我意识膨胀,利己思想抬头,从而限制他们对远大理想和崇高信念的追求。

(二)学校教育的缺失与错位

由于职业教育片面追求就业率,因而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偏重专业知识传授与专业技能培训,尽管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应教育部的要求开设了相应职业道德课程,如[职业道德与法律]、[就业指导]、[哲学与人生]、[职业生涯规划]等课程,但职业素养教育成效微乎其微,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由于教学课时有限,大部分职业道德课程的课时不能得到正常保障,或被删被减,或因为各种原因取消;二是由于教师时间精力有限,职业道德教育大多满足于传统课堂教育,教师采用的还是传统的说教教学,理论多,实践少,教学手段单一,教学内容枯燥,不能调动学生积极性。三是真正从事职业道德教育研究的专业教师较少,大部分职业道德课程都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有些学校的职业道德课程主要安排一些课时不满工作量的其他教师任教,缺乏专业指导。四是中职生认为到学校是为了学技能的,所以重视专业课而忽视文化基础课,对考试等只是应付了事。

(三)家庭教育的欠缺

家庭教育是孩子教育的基础,影响更是至关重要的。学生的素质与家庭教育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就我校来讲,主要有以下几种情况:一是我校大部分学生来自广西偏远农村,家里子女多,家长重男轻女思想严重,加上经济贫穷和思想落后,忽视对孩子的教育;二是部分独生子女因家长溺爱娇惯,造成学生独立性差、胆小、退缩;或以我为中心,好强任性。三是部分学生来自留守家庭,父母常年在外打工,把孩子交给学校,孩子得不到关爱与温暖容易产生不良行为。综上所述,加强医学类中职生隐性职业素养培养已经迫在眉睫,需要社会、家庭及学校三方面的共同努力,尤其学校应建立健全学生隐性职业素养体系,加大力度进行隐性职业素养教学模式改革及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各方面职业素养。

职业素养论文篇3

1.1工作方式陈旧

传统的药品是以“保障供应”为主的工作模式,并且存在于大多数基层医院门诊药房之中,这样导致与现代药学服务有冲突,药剂师的工作职责不明确,一名药剂师身兼数职,不仅要面对患者的咨询,还要负责审核、调配、发药等工作,这样常常导致工作上的失误,将对患者造成巨大伤害。

1.2药师身兼多职,业务水平有限

现在药师的工作主要在取药、发药、领药等方面上,由于患者取药的时间不长,很难与药师进行深入的交谈,以便了解怎样使用药物等知识,在加上药师在临床医学知识和药物治疗知识方面的欠缺,导致在与患者交谈时常常显得很不自信,有时会出现错误的指导方法,最后将对患者产生极大的伤害。药师普遍缺乏临床医学知识和药物治疗知识,面对患者时信心不足,并且药学人员只能从事采购、收发、调配等日常工作,没时间进行业务学习及知识更新,与医生相比,药学人员少有外出进修学习机会,业务水平难以提高,加强业务学习已经迫在眉睫。

1.3药师工作态度不端正,药师价值难以体现

现在医院里的药师工作仅仅限于审核药单和发药,有时会提到药物的用法和用量,但这也仅仅是当患者询问时才提及,有的药师认为自己只是开药的,对于治疗方面的可以不考虑。因此,对于有些患者的询问,药师只是以一种敷衍的态度对待患者,即要求患者看药物说明书。这也导致为什么药师在人们心中地位与形象不高的原因。药师没能弄清自己的职责,其实在药物的临床评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等都是药师的职责,弄清自己的职责有助于药师转变工作态度,提升自己的形象以及价值。

1.4医院对药师的认识不够

在大多数基层医院中,药师的工作被大多数人理解为简单、机械化、技术含量非常低,只要人懂得一点医学知识,不发错药就行了。因为药房不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这样导致医院的领导对于门诊药房的不够重视,对于有些医院理解的偏差,将药学服务与药物咨询等同起来,所以药学服务体系的建立至关重要,对于培养药学专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1.5药师业务知识缺乏更新

由于药师的工作就是调配药物以及发配药物,长时间的忙碌,会导致对追求新的药学知识缺乏动力,而且原来的药学知识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得陈旧,加上医院对药师的重视程度没有医生高,即进修机会很少。这样药师就会对新产品的药理作用不了解,还有对于一些临床药物分析不够全面,直接影响患者对于药物的使用。

二、基层药房工作改进措施与对策

现在的时代是患者选择医院,而不是医院选择患者。因此,为了吸引更多的患者,医院必须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以及改进服务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吸引患者。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传统的医院药房供应模式将受到极大冲击,从而要求以患者为中心的目标,改变以往药师主要是照方拿药的机械式的行为,转为要求面对解决患者各种医药咨询的新形式。因此,可以采用以下的对策改进药房的工作,从而向技术服务型的目标转变,最终达到提高服务质量。

2.1建立基层药房的工作规章制度

凡事都必须有制度的制约才能有效的进行,同样的道理,药房应该建立严格的规章制度,设立调剂室、制剂工作室、库存药品、处方管理、药品分发查对、麻醉药品管理及精神药品管理、贵重药品管理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并严格的按照制度进行执行。在制度的制约下,将强对工作的管理,定期组织人员对调剂的处方进行检查,以及药品的采购、入库验收、财务等进行严格的检查,做到账物相符。同时,检查药物的发放制度以及处方的调配,使患者有个安全用药的环境。

2.2提高药房窗口的服务质量

以前医院药房对于患者的询问态度不好,是由于病人有求于医院。现在,由于医疗卫生事业的改革,民营医院和药房相继出现,加剧了与公立医院的竞争。因此,为了能够在竞争中立足,公立医院必须提高服务质量,特别是药房窗口的服务质量,因为其直接关系着医院的形象。医院形象的好坏直接与医院的利益相关,所以说提高基层医院药房窗口的服务质量尤为重要,与患者接触过程中务必保持认真的态度,面对患者的提问,做到有问必答,而且要让患者感到信任感和亲切感。另外,在发药过程中,要耐心的讲解药物的使用和注意事项,对患者起到负责的态度,尽可能消除患者的疑虑,使患者有一种满意感。在发药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根据患者的实际需要,提供质量好,价格低,疗效好的药物,不仅从经济上减轻患者的负担,同时使患者产生对医院和药师的信任感。改变以往的方式,使患者与药师进行更好的沟通,从而体现了药师的价值。医院工作是“以患者为中心,以质量为核心”,以往窗口发药,药师与患者之间有距离感,发药完毕窗口服务结束,可变窗口式接方发药为开放式柜台发送。将调剂室分为前台和后台两个工作区,后台主要负责处方调配,前台负责处方核对,药品发放及一系列延伸服务,患者从药师那里接受更多的技术服务,将会改变对药师的认识,使患者对医院药房有了客观的认识,进一步加强药师服务价值。

2.3利用计算机建立门诊患者电子药历

将患者的药历利用计算机进行记录,解决了药历因手写不规范而导致可能出现的问题,由于记录格式的规范化,加上信息量大,可以方便药师对患者的资料进行记录,进而减少因药历输入的数据量,不仅提高了药历编写的速度与准确性,还能为医院医生提供患者的基本资料,减少医生诊断的时间。因此,药历的内容通常包括:患者基本信息,如姓名、年龄、电话、门诊时间、诊治医师等;患者主诉与病史,如患者主诉症状、既往病史、既往用药史、吸烟史等;检查结果,如生化检验结果、影像检查结果等;诊断与治疗,如包括临床诊断、治疗方案等;药学分析与讨论,是药师对处方及治疗方案的分析,如配伍禁忌、药物相互作用、用药合理性等。

2.4加强药师的业务能力

现在药师的地位越来越高,药师的工作范围也扩大,并不仅仅是分析药方和发药那么简单,还要面对患者的咨询,这就要求药师还要掌握基础医学、临床医学、药学基础理论和临床用药与安全用药知识。能够熟悉临床医学的工作方法接受专科医师及患者用药咨询,并提供用药知识从而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与经济,提供药学情报咨询与合理用药等有关方面的药学技术服务。基层医院药房是医院直接面向患者服务的一个窗口,只有药师的业务水平的提高,更好的满足患者的需求,才能提升医院的形象,为医院带来更大的收益,也才能够与时代保持共同的进步。

三、总结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