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1 08:12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篇1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出自无名书家之手,然其艺术水平却不亚于当时的有名之士,可以说是形神兼备、浑然天成的典范之作。我们从用笔、结体、整体章法等几个方面,逐一分析其艺术特色。1.用笔特征[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继承了汉隶成熟时期的主要用笔特征,以方笔为主,兼以圆笔、方圆,笔画中实。所谓“中实”,是清代一些碑学书家的观点。包世臣[艺舟双楫·历下笔谈]云:“用笔之法,见于画之两端,而古人雄厚恣肆令人断不可企及者,则在画之中截。盖两端出入操纵之故,尚有迹象可寻;其中截之所以丰而不怯、实而不空者,非骨势洞达,不能幸致。更有以两端雄肆,而弥使中截空怯者。试取古帖横直画,蒙其两端而玩其中截,则人人共见矣。中实之妙,武德以后,遂难言之。”[2]包世臣所说的古帖,亦包括汉隶和魏碑楷书。而该题记书法,较之于一些成熟的碑版隶书,更突出了中实的特点。其书法书刻自然,点画灵动可爱,毫无做作之弊。横画大多左细右粗,厚重而不失呆板。竖笔虽然有的上重下轻,但毫无轻飘之感,相反更觉古朴可爱。另外,该题记书法中融入了篆书笔意,这也是其特色所在,如第一行的“旬”(如图一)字,隶书在字体上已经完全脱离了象形而成为方块字。它将篆书圆转的笔画变为方折,而我们从“旬”字的用笔可以看出,其转折处仍采用篆书的圆转用笔,与周围其他文字用笔形成鲜明对比,更体现了该题记书法灵活多变的风格;另外第三行的“营”(如图一)字,都保留了一定程度上的篆书笔意,读者观之便一目了然。其次,隶楷之意相杂,其简化笔画部件,收敛波势、挑势,有向楷书方向发展的趋势。如“去”“财”等字,横画收笔处很少出锋挑笔,多是急收重按;“久”“乃”(如图二)等字的撇画用笔,不像其他汉隶一样,回锋收笔,而是提笔空收,任其出锋。最明显的如“哀”“长”(如图二)二字,钩笔已不再是弯曲挑锋,而是直接顿笔踢出,所谓楷书笔法,已略见雏形。2.题记书法的结体[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出自当时的民间书家和刻工之手。在其制作过程中,他们没有过多地考虑书法艺术的技巧,刻工按书家的字样轻松自由地创作。我们从作品中看不到丝毫做作的痕迹,有的只是不经意间充满的自由、率真的原始创造力。其书法结体跌宕起伏,仪态憨厚,任情肆性,给人一种生动活泼,轻松自然的感觉。虽看似平淡,然每个字的结体都能做到疏密有间,舒展有度,斜正倚侧又恰到好处。每一笔画都有不同的变化形态,撇捺自如,结体姿态相当丰富。下面我们逐一举例,进一步体会其变化中求统一的结体特征。“乃”“父”“火”(如图三)等字。书者为打破平衡呆板,故意将字形做倾斜状,使其右笔抬高,增加其动势,显得奇崛俊爽;特别是“火”字,右边的捺画高高抬起,托起火字的两点,其神态就像右面画像中的跳丸击剑的杂技人员一样,饶有生趣。“增”“岂”“灵”(如图三)等字。其因对称少变化,故或延长横线长度,或倾斜线条方向,或使结点偏向横画一边,于平势中求不平。“时”“窈”(如图三)等字。其敛左让右,右半部伸展甚至侵入左侧,茂密无间。“灵”“处”(如图三)等字。书者故意舒展其上部,压缩下面的笔画,以达到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效果,上虚下实,以虚盖实,相映生趣。“羸”“尘”(如图三)等字。其笔画较多,然不顾周围的上下照应,任其向四周延伸,结字茂密朴拙。3.整体章法[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从整体章法上看,其排列类型属于有行有列,这和东汉晚期典型的碑版隶书章法相似;然而,细看局部我们就会发现,此画像石题记书法有其独特的章法特点。首先,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其墨色浓淡枯湿变化,如第三行“念子营营,三增仗火”(如图四)一句,“念子”二字墨色较浓,笔画厚重;到“营营”二字时墨色变淡,线条变细;再至“三”时又变重;然后“增”变细;继而“仗火”二字墨色又变重。从中可以明显看到“墨继”现象,这在整幅书法作品中多次出现。其次,字形大小错落,疏密排列,相得益彰。如第二行中“岁”“去”二字排列紧凑,而和“离”却保持较大距离,一行中有疏有密,有大有小,行气比之于庙堂诸碑,有过之而无不及。这些正是该画像石题记书法的特色所在。另外,在书法与章法的配合方面,[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亦是这个领域的领跑者。华人德曾在[中国书法史]中说:“章法是对整篇字的安排布置,它虽然不是书法之本身,但却是影响作品的一个重要方面。章法对书法作品所要表现的风格是有影响的,章法与书法配合得好,能使追求的效果更强烈,反之往往会失败”。[3][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朴茂厚重,在章法布局上字距行距皆紧凑,更增加了作品淳古朴素的气息,与右侧的画像可谓相得益彰、浑然天成。我们仔细观察汉代碑刻,可发现许多因章法与书法配合完美而成功的作品,这绝对不是巧合,应是该书家对章法有了自觉的认识,对通篇布局已有匠心独运。而此画像石题记书作正是这样一个成功的典范。

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的艺术价值

[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是民间书法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之一,其艺术价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丰富了汉隶的内涵。我们平时所接触的汉隶,大多是波磔明显的八分隶书,朴拙厚重如[张迁],秀美飘逸如[曹全],清新隽永如[乙瑛],瘦劲挺拔如[礼器]。这些汉碑大多庙堂气息浓厚,不激不厉,中和平正,缺少几分洒脱不羁、玩世不恭的感觉;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恰恰弥补了这个缺陷。正如现代书家何应辉所说:“其间端庄与率任交织,轻健与劲重递出,酣朴与灵稚浑成,大大丰富了此作的意蕴。”它像一个憨态可掬而又潇洒不羁的少年,为东汉隶书注入了新鲜血液。第二,可以考书体之流变。该题记书法有向楷书过渡的趋势,这也是其最突出、最重要的特征。大量史料和出土文物已经证实,楷书在东汉晚期萌芽,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正处于这一时期,为汉末隶楷之变提供了有力证据。[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中某些字近似魏碑楷书,如,“父”“火”二字,其字形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碑派楷书用笔极为相似,这为书体由隶书向楷书过渡提供了有力证据。因此,研究此碑,对于全面研究东汉后期书体演变的规律,具有重要意义。第三,为当代书法创作提供新思路。随着21世纪的到来,书法艺术也进入空前繁荣时期,其创作风格更是呈现多元化趋势。汉碑的沉雄博大和一碑一风格的自由形式更符合当前人们崇尚个性和自由的审美标准;[4]而[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天真烂漫的风格,正好符合当代书法家的创作需求。它没有庙堂隶书刻板的艺术形式,在用笔、结体、章法方面都表现出与典型隶书不同的风格趣味,且包含了魏碑楷书的胚胎,因此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三、结语

总的来说,[许阿瞿画像石题记]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对于此题记书法,无论从章法与书法完美的结合、朴拙的结体,还是其用笔用墨节奏、字体大小、疏密结合方面,都对我们当前的书法创作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许阿瞿画像石题记]书法在笔法、结体、章法方面都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在那些老成稳重的庙堂书法基础上,开辟出新的天地。它在汉隶及汉魏书体演变大背景中占有重要地位,不但能因之而考隶楷之演变,而且其字体形态和丰富的空间结构变化,在当今书法创作多元化及追求艺术形式化的时代,亦可为书家创作求变提供新的视角。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篇2

首先看看钟繇的史料:魏钟繇,字元常,少随刘胜入抱犊山学书三年,遂与魏太祖、邯郸淳、韦诞等议用笔。繇乃问诞蔡伯喈笔法于韦诞,诞惜不与,乃自捶胸呕血。太祖以五灵丹救之得活,及诞死,繇令盗掘其墓,遂得之,由是繇笔法更妙。繇精思学书,卧画被穿过表,如厕终日忘归,每见万类,皆书象之。繇善三色书,最妙者八分。据此讲解,可帮助学生认识到钟繇是三国时期曹操身边的红人,官至太尉,而其人又嗜书如命。一个于生活中时时刻刻沉浸于书法中不可自拔,且不惜性命、礼数去迷恋书法的人物形象可以通过这个材料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众人眼前。然后又导出与其并称“钟、王”,且名气有过之而无不及的王羲之。时太尉郗鑒使门生求女婿于导,导今就东厢遍觀子弟。门生归,谓鑒曰:“王氏诸少并佳,然闻信至,成自矜持,唯一人在东床坦腹食,独若不闻。”鑒曰:“正此佳婿邪!”访之乃羲之也,遂以女妻之。学生由[晋书]这段记载可以感受到王羲之狂放不羁的坦荡个性。他面对太尉的选婿活动毫不在意,与其他人矜持相反的是,他依旧不拘小节地坦胸露腹吃喝。然而正是他这样率真越礼的行为博取了太尉的青睐,从而结下一段姻缘。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晋代名士非常推崇“越名教而任自然”的玄学思想。总此二则材料,“钟、王”二人的人物性格、特点就非常鲜明地呈现于学生面前,这种由事见人的方式让学生更清晰地了解历史人物的年代、性情与喜好。如通过材料可以清楚看出钟繇是曹魏时期的人物,而王義之则是东晋王氏家族的一员。学生因此对二人形成了自己的认识及区別认知,这都得益于史料对历史人物性格特征的充分展现。

二、紧密联系课文内容,精选典故

史书上的历史人物一般人生经历丰富多彩,留于后人研究的资料众多,不可能将无关紧要的材料都于课堂上胡乱罗列一遍,不然只会取得适得其反的教学效果。宋苏轼于诗、文、书、画各方面皆有极高造诣,不可能在课堂上都一一道来,应当有针对性地精选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典故以对其进行分析讲解。按课标的要求,教学目标除了让学生了解历史人物的特性外,还要知道书法家的一些代表作品。比如精选[新唐书]的史料来解读欧阳询:貌寝侻,敏悟绝人。……询初仿王義之书,后险劲过之,因自名其体。尺牍所传,人以为法。高丽尝遣使求之,帝叹曰:“彼观其书,固谓形貌魁梧邪?”尝行见索靖所书碑,观之,去数步复返,及疲,乃布坐,至宿其傍,三日乃得去。其所嗜娄此。从史料可让学生得知:欧阳询容貌一般,学书于王羲之而名扬海内外,又极为迷恋书法等。由唐太宗“观其书,固谓其形貌魁梧邪”语,引导学生观赏欧阳询书法作品究竟如何挺拔俊逸,让学生观赏课本欧阳询影印书法作品[九成宫温泉铭],欣赏过程中给学生讲解该作何以被誉为天下第一楷书。[九成宫温泉铭]有三绝:一是其文歌颂之人乃天下第一明君唐太宗李世民;二是该文是千古诤臣魏征所撰写;三是欧阳询所书。如此讲述,让学生对欧阳询其人其作都有了形象具体的认识,从而避免了死记硬背知识点的弊端。同样方法也适用于介绍颜真卿及其行书作品[祭侄文稿](课文有影印图像),还可结合作品创作背景对安史之乱的知识点作简要复习。讲解行书就不得不提王羲之传世之作[兰亭序]。先引导学生欣赏课文中影印[兰亭序]的艺术特点,提醒他们赏习之余留心文中作品旁注明的“摹本”二字,从而提出问题:王羲之书法作品[兰亭序]的真迹为什么没有流传下来,究竟真迹经历了什么样的遭遇?再选用史料向学生加以说明。王羲之[兰亭序],僧智永(王羲之四世孙)弟子辩才尝于寝房伏梁上鑿为暗槛,以贮[兰亭],保惜贵重,于师在日。贞观中,太宗以听政之暇锐志习书,临羲之真草,书贴购募备尽,唯未得[兰亭],寻讨此书,知在辨才之所……此僧耆年又无所用,若得一智略之士设谋取之必获……始苏翼便驰驿南发至都奉御,太宗大悦……帝命供奉拓人赵模、韩道政、冯承素(课本中的摹本作者)、诸葛真等四人各拓数本以赐皇太子诸王近臣。贞观二十三年圣躬不豫,幸玉华宫含风殿,临崩谓高宗:“吾欲从汝求一物,汝诫孝也,岂能违吾心!即汝意何如?”高宗哽咽流涕引耳听受制命,太宗曰:“吾所欲得[兰亭]可与我将去,随仙驾入玄官矣。”今赵模等所拓者,一本尚值钱数万也。由以上材料可知[兰亭序]真迹的神奇经历。唐太宗从僧辨才手中诳得真迹,将其作为陪葬品带入昭陵中去了,传于后世的不过是唐代名家钩摹之作。引用这样富于传奇色彩的典故给学生讲解[兰亭序]收藏史,可以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兰亭序]的艺术价值,并且能从侧面反映出王羲之对唐代书风的影响。与此同时,应当提醒学生思考:统治者的书法喜好是否会影响学界书风。王羲之其子王献之也是书法史上赫赫有名的大家,世称“二王”,[晋书]对二人的用笔及逸事多有描绘。可用影像展示对比王羲之[兰亭序]和王献之[中秋帖]、[鸭头丸帖]各自的书法艺术特点。学生可在视觉冲击下汲取历史知识,了解“二王”。宋四家之一的米芾是“二王”的忠实推崇者,[宋书]载其:“特妙于翰墨,沈著飞扬,得王献之笔意……自名一家,尤工临移,至乱真不可辨,精于鉴裁,遇古器物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再举事例向学生说明米芾是如何“遇古器物则极力求取,必得乃已”,让学生明白其人的可爱性格。米元章(米芾字元章)在真州,尝谒蔡攸于舟中,攸出右军[王略帖]示之,元章惊叹,以他画相易,攸有难色。元章曰:“若不见从,某即投此江死矣!”因大呼据船舷欲堕,攸遂与之。以[蜀素帖]不朽于后世的大书画家竟无赖至此,难怪时人称其为“米癫”。应用这样的典故进行讲解,学生对米芾鲜明的人物性格便会有很深的体会。选用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的史料讲解历史人物形象,能在紧扣课本知识点的前提下,更好地理解历史人物的各方面情况。

三、妙用幽默典故,吸引学生注意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在快乐中学习的效果最好。课堂上提高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营造轻松、快乐的气氛能够让学生更深入地学习历史知识。要达到这种效果,除了要求老师言语风趣,还要求老师选用的辅助讲解內容也应该具有一定的趣味性。采用内容隽永而又不乏趣味的史料来讲述人物,往往能够拉近学生与历史人物的距离,起到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比如讲到草圣张旭时,可提及:旭,苏州吴人,嗜酒,每太醉,呼叫狂走,乃下笔,或以头濡墨而书,既醒自视,以为神,不可得也。世呼张癫。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张丞相好草圣。一日得句,索笔疾书,满纸尤蛇飞动,使侄录之。当波险处,侄惘然而止,执所书问曰:“此何字?”丞相熟视久之,恙曰:“何不早问?”此资料可让学生得知,张旭官至丞相,爱酒,作书好纵情为之,擅长草书。他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齐名,被帝王诏封为“三绝”。他的草书过于奔放自如,居然有的字写得自己回过头来也认不得了。学生定会被这位狂野的书法家逗得捧腹大笑,同时也会记住张旭是以狂草闻名于世。苏轼奇闻逸事流传后世者极多,在此可选一些与书法题材密切相关的谐趣典故来表现他的风采神韵。东坡曰:“鲁直(黄庭坚字鲁直)近字虽清劲,而笔势有时太瘦,几如树梢挂蛇。”山谷(黄庭坚号山谷)曰:“公之字固不敢轻论,然间觉褊浅,亦甚似石压蛤蟆。”二公大笑,以为深中其病。两大书法家互相调侃对方的书法分別为“树梢挂蛇”和“石压蛤蟆”,言语风趣而意义深刻。此时向学生展示黄庭坚[花气熏人帖]及苏轼[寒食帖]影像图片,让学生讨论二人互相的滑稽点评是否精准。同时也引导学生学会领悟苏轼书法厚重和黃庭坚书法清劲的艺术特色。精选能提起学生兴趣的典故来讲述历史人物,是一名历史教师用心教学、有责任感的体现。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点并有针对性地结合课文知识点来教学,能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即学生不是仅局限于单纯的知识学习,其历史情感和历史观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本文的意图在于,以“汉字与书法艺术”为例来探讨如何将历史人物讲述得传神,让人物形象在学生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并希望可以给历史人物的讲授提供一种新的教学方法。高中历史课程涉及到许多历史人物解读的课题,如人教版必修三第一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第二单元[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的每一课都要向学生介绍很多历史人物。如何灵活地挑选史料来表现人物,选用史料要考虑哪些因素,都要求教师于教学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思考并总结经验。笔者以为讲述历史人物传神与否的关键在于所选取的史料能否在紧扣课本内容的基础上生动、有趣地充分表现个人性格特征。

书法艺术论文范文篇3

对中国书法而言,不论字体、笔墨,还是题跋、印章,亦或书法装裱等,无一不体现着古代书法家的设计意识。我们知道,书法就是由若干笔画进行穿插得以形成,经过若干年的设计变更之后,今天的每一个文字都比以往更加简单美观。具体而言,第一,从字体结构上看,书法作品就是利用基本元素(即点与线),通过对笔画或笔墨的不同安排所创造的艺术作品。其中,笔画应当注意黑白、浓密等关系;笔墨则应注意浓淡、刚柔、粗细等对比关系。这些均是对书法家设计意识的体现。[2]第二,作为书法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题跋与印章的介入也充分体现出了书法家的设计意识。为了更好地将题跋或印章融入整个作品或篇章,书法家必须对其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设计或创造。一般来说,题跋和印章在体现汉字特征的同时,还蕴含着作者较为丰富的心理情感。第三,当书法作品完成之后,为防止其可能遭到毁损、灭失等情况,就需要对其进行装裱。其实,装裱对书法作品起到了一定的保护作用,从这一意义上说,装裱具有较强的实用性。除此之外,在审美上,装裱还起到了一定的装饰作用。

二、书法艺术在平面设计中的实践运用

(一)对传统书法的直接运用。通常来讲,传统书法是经过多年的发展并最终得以保留的一种艺术形式,往往具有一定的可识别性。当设计者选择是否使用传统书法时,往往基于对其特性的认识与欣赏。此外,如果选择使用传统书法,设计者对其进行再创造的可能性相对较小,这是因为,传统书法犹如程式化的识别符号已经为人们所接受、所习惯。一旦被加工或更改,极有可能丧失原本所具有的视觉意义。因此,传统书法应当直接被设计者所应用于实践。平面设计并非单纯、简单地对图形、文字进行拼凑,而是根据一定的原则,有逻辑地对其进行设计,从而达到传达信息与美感的愿望。而传统书法恰恰是一种关注并追求视觉感受的表达形式,这就需要设计者在运用传统书法之前,必须具有一定的欣赏水平,并对书法有较为专业的认识与准确的把握。一方面,设计者需要对书法艺术的书体特征有一定的了解。例如,经过刀刻形成的甲骨文,笔划稚拙神秘;在竹木条上所写的简牍,笔划蚕头燕尾或移位走格;[3]再如,变化多端的草书,笔画更显连绵;方方正正的楷书,笔势相对平稳;整齐统一的隶书,笔势更加生动等等。另一方面,设计者还应当对书法艺术的形式风格有更深的把握。一般情况下,在对传统书法进行设计时,应当着重考虑如下几点:第一,考虑形式要素,即曲直性、疏密性、虚实性、阴阳性等等。第二,考虑风格要素,即笔法、墨法以及章法等等。第三,考虑艺术审美性,即神韵、意境、情性、品格等等。当然,除了上述因素之外,还需要结合设计主题进行设计。总而言之,传统书法是人们通过发挥自己的想象,对汉字这一独特元素进行的加工、创造与设计后的形象。如果在平面设计的过程中,能够做到恰到好处,便可能在发挥书法自身优势的同时,还能使作品更具生动性,更具文化气息。

(二)对现代书法的创新性运用。所谓现代书法,就是在吸收并继承传统书法艺术精髓的基础之上,立足于当代特征,融合绘画、设计等多种处理手段,最终形成的一种新型表现艺术。亦书似画、亦书亦画,是现代书法最具魅力的主要特征。与传统书法一样,现代书法离不开文字、笔墨等要素的变化,这无疑给平面设计提供了强大的生命力与创造力。如前文所述,草书的变化多端、连绵灵动,楷书的方方正正、平稳直接,隶书的整齐统一,生动高雅,都能够在传达信息的同时,还展现了作者的内在情感,从而激发读者的兴趣。具体到平面设计领域,这些独有的特征为设计者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灵感。事实上,很多设计作品只是体现了其实用性的一面,而在艺术性方面缺乏一定的创新,显得较为呆板。众所周知,创新是平面设计的灵魂,缺乏创新的设计已经渐渐脱离社会需要。也就是说,我们要抛弃生搬硬套,在借鉴书法的过程中进行一定的创新,从而使作品更具民族特色。作为设计者,要想有所创新就必须深入了解并发掘现代书法的文化内涵,并将其融入设计作品之中。具体来说,一方面,设计者应当在掌握各种书体的基础上,懂得灵活变通;另一方面,设计者还应当充分考虑设计主题,并将现代书法巧妙地融入作品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除此之外,还可以借助于计算机等设计手段对现代书法作出适当的处理,从而增强作品的设计感。

三、结语

总之,作为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在平面设计中具有极强的艺术潜力。对于设计者来说,在研究书法中所涉及的某个或多个元素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其外在形式上,而要深入挖掘其内在精神,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到平面设计中;与此同时,在继承传统书法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要求与价值取向,对现代书法适当地加以创新,从而真正做到中国书法与平面设计的完美结合。唯有如此,才能在平面设计上烙上中华民族的色彩,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伟大艺术。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