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论文范文篇1
大学四年匆匆而逝,我们即将要走出大学的校门。对我来说大学这四年可能是我人生的最后一段在校学习生涯。从青春年少长大成人,我们经历着相同的阶段,但是每人各有各的收获。“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我觉得在这里能进一步深入的认识自己,就是一种难能可贵,尽管还是有些不成熟的想法。
刚入大一,丢下高考的痛楚和疲惫,我轻松地迈入大学。那个时候学习没有放松,但在与同学相处方面上一直表现得比较慢热。而与高中老同学联系的比较频繁,经常写信或者电话联系。现在想起来没有什么印象很深的事,倒是那一年积累的厚厚一沓的书信让我颇感欣慰。第二年临近暑假期间学校组织了一次军训,日子是辛苦的,但也是快乐的,同时也让我深刻地明白一个人身处集体中,集体荣誉感是不可或缺的。
另外大学友情是个比较重要的话题。它不同于其他学生时代的情谊,不仅在学习中,更多的在生活中。在生活中,同学之间有时难免有些小矛盾,如何看待这些小矛盾,如何解决这些小矛盾便是人与人相处的学问,也是成长中的必修课。它让我学到了眼睛中不能只看到自己;也让我学会换位思考,客观地去看待问题。在矛盾化解之后,你会发现它并没有破坏我们的感情,反而使彼此更加互相了解。
上大二后,对待学习也有了新的理解。学习的目的不再仅仅是为了满足考试的需要,而更多的是要完善自己特有的知识体系。很多时候在身边的同学或朋友身上有时能学到更多。因此,学习也不应该只停留在学校里面,它更应该贯穿于人的一生。学习之外更多的时间就是去读课外书,尤其是社科类书籍。这大大拓宽了知识视野,培养了我的批判性思维,对世界对人生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其实很多理论上的智慧是没有多大用处的,只有亲身经历了才会内化为自己的东西,成为自己的血肉。其实在某时某刻,我总是会思考自己的人生,自己今后要做什么样的人,走什么路。李开复的[做最好的自己]给了我不少启发。从中理解到“人人都可以成功;我可以选择我的成功”,
说明成功是多元化的,要学会做一个“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人;做一个既有勇气又有胸怀,既有理智又有激情,既自信又谦虚,既聪慧又善于表达的人;做一个有勇气来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有胸怀来接受不可改变的事情,有智慧来分辨两者的不同的人。
在大三下学期开始后,面临着是考研还是找工作这两个抉择。应该说我想了很多方面,但怎么也没想到金融危机来得那么“恰巧”,那么突然。迫于家庭条件的压力,最终还是选择找工作这条路,这条路是迟早都要面对的。上研究生对我以后事业的帮助并不明朗。因为我一直对自己的学习能力充满信心,而我最欠缺的反而是在社会中的历练。越磨难,越历练。我现在需要尽早踏入社会去迎接自己的另一个阶段。
当然找工作并不是那么顺利,十月开始时网上投了很多简历,几乎没回复的。面试就更少了。在寒假里面试过一家股份公司,应该说给了我很大的信心,虽然最终没能录用。它使我更清楚的看到自己的优势和劣势所在,在以后的求职路上不再那么盲目,学会如何在能力和期待之间寻到一个满意的平衡。虽然现在还在找,但至少没有了当初的眼高手低和恐慌感,多了几分平和。
大学最后一个学期,留校还是实习,是个选择。而实习已成为目前大多数毕业生的第一选择。我选择留校做实验。其实我也有机会去石家庄实习。就是来的有点晚了,实验完成一多半了才收到那家单位的邀请。最终还是没下定决心去。但这最后的非常时期教给我很多东西。尤其是我的指导老师还有一位研究生,他们的指导和帮助使我对待人和事的心态比以往更成熟了。人与人相处,真诚是第一位的,以本色展现真实的自我,去做真正的自己。无论何时都要明白自己的责任所在,承担责任意味着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并充分承担自己的行为所引起的后果。
德育论文范文篇2
1.人的生命具有三个层面:肉体生命、社会文化生命和精神生命。肉体生命是人之为人的生命前提,是人生存的载体,是人的精神特性和社会文化本质的物质基础。社会文化生命是指,人是社会的一员,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个人与他者具有必然的联系,这种联系使人的生命超越了生物个体的规定性,进入到普遍的族类生命活动之中,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精神生命即是指,人是一种有思想、有意识的精神性存在,人不断地追问生存的意义。美国哲学家赫舍尔认为,“人的存在从来就不是纯粹的存在,它总是牵涉到意义。意义的向度是做人所固有的”。他甚至将“人的存在”与“做人”区别开来,认为“人的存在”远不如“做人”重要。做人,即成为人,即立身处世。人如果不成为人,仍旧可以存在。可怕的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充塞着一种“存在物”,从生物学上讲,他们可以算作人类,他们存在着,活着,但他们缺少一种可以从精神上把自己与生物区别开来的性质。人之为人在于人同精神有关联;做人,就是这种关联的具体表现。人总是试图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追问生活的意义,人在追问生活意义的过程中建构自己的精神家园。马克思主义认为,人不仅有物质需要,还有精神需要,而且人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满足虽然要以满足物质需要和物质生活为前提和基础,但是人的精神需要一经产生,就会成为相对独立性的因素作用于人的行为,影响着人的活动,这种影响力量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素质的提高而不断增强,并且在一定的条件和情形下会有比物质需要更大的动因作用。
2.马克思非常重视精神需要及其满足,并希望通过教育、发展文化等途径使人得到精神食粮从而满足精神需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也认为,精神需要是人的高级需要,而且“高级需要的满足能引起更合意的主观效果,即更深刻的幸福感、宁静感,以及内心生活的丰富感”。总之,人不仅以自己的精神需要和精神生活的丰富与动物界区别开来,而且精神生活的不断满足是人成其为人的内在规定,也是人的发展的根本体现和根本要求。然而,我们的社会在转型,人类不断否定原有的精神世界,创造出新的精神世界,尽管带来了一些社会新元素,但总体上还是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理想信念模糊、信仰危机、自性迷失、精神失落等现象。如何解决?路在何方?“在一个意义世界正在发生动荡、转换,意义处于低迷、失落的危机时代中,教育在人的意义世界建构中更是承担着十分艰巨的任务。”的确如此,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就是根据人和社会的发展规律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以促进人的各种素质的提高。教育的目的在于使人成为他自己,因此,教育应以人为本,应注重人的精神世界的丰富以及精神生活的满足。教育应承担起人们精神家园建构的使命,特别是德育,因为“从生命及其意义创造的角度审视教育,我们会发现教育的一个庄严使命:教育作为人类一种有目的的活动,可以在生命和意义创造之间架起桥梁,激发、助推生命的意义创造”。
二、道德掌握世界具有特殊性
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就在于它是一种“实践———精神”的掌握,体现了实践与精神的统一、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实然与应然的统一。就实践与精神的统一而言,道德是一种典型的社会意识形式,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因此它既是一个关系范畴,也是一种精神力量,是一种依靠社会舆论、信念、习惯、传统和教育来起作用的精神力量,并且需要以行为准则的形式出现,用以调节人们的行为,从而实现道德的意义和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道德又是实践的。而现实与理想的统一、应然与实然的统一,则体现了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和价值目标。道德掌握世界的基本手段是行为评价和选择。道德评价以人们实然的行为为对象,向行为者发出行为应当的指令。“应当”立足于实然和应然,但又不等于实然,“应当”是对实然的肯定和否定的统一,是从实然向应然的过渡。道德作为一种实践精神,本身就包含着实然和应然的辩证统一,它以推动人们行为从实然到应然为目标,让人从现实出发追求理想。道德掌握世界正是通过使人们的行为从实然转化到应然而实现的,这就是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规定性。德育,作为培养人的道德素质,即人的德性的一种实践活动,应根据道德掌握世界的特殊性对受教育者进行教育。因此,德育的本质不在于使受教育者了解人们的现实行为是怎样的,而在于使他们认识到人的行为在特定环境下应当是怎样的,人类行为的理想状态是什么,如何更快地接受这个理想。按照某种高于现实的道德理想去培养和塑造人,促使人追求和接近这种理想,正是德育的本质。所以,德育的本质就是它的理想性。精神家园是人作为精神存在物的必然要求,是否有精神家园是生命存在的意义所在。在精神普遍迷失的情形下,学校德育如何不断引导人们从黑暗走向光明、从失落走向拥有、从贫瘠走向丰富、从衰弱走向强大、从现有走向应有呢?德育重要的使命就是要努力建构人们的精神家园,让每一个人能充分展现自己有意义、有价值、昂扬灿烂的人生。
三、文化具有民族性
1.一个民族在其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的积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这种文化反映了该民族成员的生存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取向、理想人格、伦理观念、传统习俗等深层结构的内容。这种深层结构的文化及其所承载着的价值体系,充分地反映着文化的民族性,这是一个民族生存与发展的基因密码。正如教育学家乌申斯基所说的:“一个没有民族性的民族,就等于一个没有灵魂的肉体,它必然被消亡在另一些保存着自己独特性的肉体之中。”哲学家张岱年也认为,“如果丧失了民族文化独立性,就会丧失民族独立性;丧失了民族独立性,就沦为别的民族的附庸了”。因此,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民族国家都在努力保护民族文化的独立性,以保障自身立足于世界的根本,称之为“软权力”或“软实力”。确实,在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横行的世界里,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民族文化的命运是大不相同的。美国哲学家亨廷顿认为:“软权力只有在硬权力的基础上才成其为权力。硬的经济和军事权力的增长会提高自信心、自负感以及更加相信与其他民族相比,自己的文化和软权力更加优越,并大大增强该文化和意识形态对其他民族的吸引力。
2.教育应坚持民族性原则,民族性应渗透到国民教育特别是青少年的全面教育之中,“民族性可以给教育一把开启人的心灵的可靠钥匙”,“教育诉诸于民族性,永远会在人的活跃而强烈的情感上找到回答和帮助”。中华民族历经世代创造了丰富的文化,构筑了我们生存与发展的精神家园,这是一个不断叠加的过程。一方面,我们每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础就是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创造的精神家园,享受着精神家园的恩泽,获得丰富的营养;另一方面,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又不断地铸就和丰富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让家园根繁叶茂,四季常青,绵延不绝。就精神家园对人生的意义而言,个体从出生之日起,就生存于既有的精神之中,就处在与这种精神的互动中,获得这种精神的呵护、熏陶和培育。这就是能够深入到我们每一个人血液和骨髓中的民族精神。在民族精神走向主体内心的过程中,受教育者一方面走向民族文化,走向民族精神,从而实现对民族精神的拥有和掌握;另一方面进行自我建构,这个过程不仅仅是适应文化的过程,更是个体精神建构的过程。这就是教育的重要使命。民族性是教育的灵魂,民族性原则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导原则。民族性是“国家的历史生活的唯一源泉。一个民族的教育与这个民族的民族性有着不可分割的必然联系”。一种教育如果不根据民族性原则建立起来,就不可能成为民族发展历史过程中的积极手段,不可能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产生良好的影响。
3.应站在民族性的立场来审视学校德育使命。而且基于中华民族精神面临的严峻挑战,以及中国人现有的精神状态,特别是当代青少年的精神面貌,学校德育必须承载起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使命。该著作运用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既回顾了学校德育使命的演变,又力论了中国学校德育使命的现实定位,提出了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立场原则、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内容体系以及实现学校德育使命的多维途径等。从全文看,该著作论题深远,视野开阔,论证充分,有力地回答了学校德育在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中应承担的使命以及如何承担使命等基本问题,是一部具有重要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的著作。其实,学校德育使命问题以及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诸多问题,都是既重要又复杂的问题,作者能全面而深入地把握这些问题,是非常难得的,希望该著作在重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宏大事业中增添一份力量。
德育论文范文篇3
(一)党中央、教育部对德育教学改革的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简称“中央16号文件”)提出“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为了深入贯彻文件精神、教育部于2005年出台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又于同年3月2日颁发了[<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规定四年制本科要“开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等选修课”,而对于高职高专院校的思想政治理论选修课并没有作明确说明,但提出“要在本科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体系基础上,进一步研究确定专科层次和硕士生、博士生层次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设置”。
(二)高职学生接受品德教育时的特殊性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需求越来越大,高职院校的数量迅速增长,同时由于高校扩招等政策直接导致高职院校招收学生的录取分数线逐年偏低,直接导致学生文化基础普遍较差,人文素养普遍较低,他们对理论性的德育内容兴趣不大,掌握理论的能力和水平也较低。
(三)高职德育存在的问题高职德育在帮助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方面采取了许多积极有效的措施,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高职德育工作的主流是好的,但由于复杂的社会现实和高职德育针对性不强导致其教育效果弱化。2014年9月课题组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开展了高职德育状况问卷调查,调查对象为28名德育课专职教师及900名学生(该院共10个教学系,分别在每个教学系一、二、三年级各抽取30名学生)。调查显示,65%的高职德育工作者认为当前“高职德育课的教学效果”“一般”,10%的人认为“很不好”;72%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可以不上”,14%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只是为了获取学分”,43%的学生认为德育课“对我没什么用”,66%的学生认为如果“改变德育课程的教学方法”将会对他们“十分有用”。同时网络相关数据表明,除教育部要求必须开设的德育课程外,绝大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开设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德育课程或德育选修课,德育形式也比较单一且传统,大多数学校的德育形式只是传统意义上的德育必修课。为了增强高职德育教学的吸引力,改变当前高职德育面临的尴尬处境,拓展新形势下高职德育的有效途径,在檀传宝教授“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思想的启发下,课题组在晋城职业技术学院创新性地开设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德育选修课,将欣赏型德育的理念有效运用于高职德育教学,既使教育主导者(高职德育教师)轻松愉快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又能让教育对象(高职学生)在“欣赏”中自由放松快乐地接纳德育所表达的价值内涵,从而有效提高高职德育的实践性、创新性和实效性。
二、欣赏型德育模式在高职德育教学中的典型运用———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选修课的开设
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是一门德育公共选修课,它并没有统一的教材与严格的大纲,是高职德育教师在多年教学实践中针对高职学生德育理论掌握能力、水平较低但感知能力较强等特点开设的课程。它通过选取一部分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比如[圆明园][穿越亚马逊][紧急救助][Di-nosaur][TheIncredibles]等,师生共同全片完整欣赏后进行分析、探讨并交流感受,在欣赏和分析影片的过程中通过声、光、影、色、形、品等各方面的感触,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坚定他们的理想信念,培养他们的优秀品质,让学生在“欣赏”影片的同时向影片的主人公学习,在自由宽松的氛围中接纳影片传达的积极奋斗、团结友爱、乐观奉献、勇敢坚毅、机智创新等价值导向与内涵,让学生体会到影片传达的品格之美,从而引起并维持他们对道德和德育的主动欣赏,以逐步提升其道德境界和道德生活品质。
(一)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课程设计1.课程基本情况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课程性质为公共选修课,教学对象为高职大专学生,对学生的专业和年级没有要求和限制,学分为2,总学时数为36(其中理论学时数18,实践学时数18)。该课程使用自编讲义,所用影片均从互联网下载。2.课程操作该课程分欣赏影片课和分析讨论影片课两种类型,学期中单周欣赏影片,双周分析讨论影片,因而在一个学期18周的教学中需选择9部影片进行赏析。欣赏影片之前教师用PPT给出观看该部影片需要思考和回答的问题,要求学生在每部影片欣赏完毕后,在下周分析讨论影片课前完成上周布置的作业或者学生可以从道德教育的角度自愿写一份影片观后感。3.课程考核该课程的考核形式为考查。该科目总分100分,由期末考试40分、到课20分、作业20分和课堂发言20分4部分相加得出。课程既关注学生平时的基本行为习惯,更关注学生观看影片后的所思所想所悟,以及他们道德境界的提升及优良道德品质的形成。
(二)课程使用影片的选取原则及考虑因素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使用的影片既包括国产影片,也包括国外影视公司摄制发行的影片。在影片内容方面,既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影片,也有坚定理想信念、严守法制纪律、弘扬传统美德、发扬创新精神等方面的影片。1.影片选取原则课程使用影片选取严格遵循科学性、导向性、教育性、情感性、适用性、践行性原则。具体来讲,影片的选取必须尊重科学,能够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同时还需要选取对高职学生有正确科学导向的积极奋进、健康向上、明显传播正能量的作品,具有明显的教育性,也需要选取能够引起高职学生强烈共鸣并易于被他们接受、符合青年阶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的影片,更需要选取能够让他们在轻松愉快自由的氛围下潜移默化接受道德教育的影片。这些影片都能带给学生感观、情感、人生观、价值观等方面形成刺激与影响,增强他们的道德荣誉感和道德判断力,引导他们在现实中做出道德选择,并将道德认知经过长期践行后内化为个人优良的道德品质。2.影片选取考虑因素首先要考虑影片的国别。影片选取以国产影片为主,国外影片为辅。一个学期所需9部影片中国产影片至少5部,国外影片最多不超过4部。该课程是以道德教育为目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德育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如果国外影片选取过多而国产影片太少,容易使学生产生国产影片无优秀作品的错误认识,不利于爱国主义情感的培养。其次要考虑影片的时长。选取影片时长应该在90分钟左右为宜。该课程每周连续上2个学时,标准时长为90分钟。如果选取影片时长过长,则无法在当堂课上欣赏完整部影片,直接影响下周分析讨论课的进行,从而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再次要考虑影片的内容。影片的内容是影片选取中最重要的一个因素。9部影片的选取要涉及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如爱国主义教育影片[圆明园],体现社会主义团结协作的影片[紧急救助],理想信念影片[冲出亚马逊],弘扬父母对子女大爱的影片[海洋天堂]和[樱桃],坚定职业理想的影片[Herbie:FullyLoaded](美国),弘扬忠诚、发扬创新精神的影片[HomeAlone3],体现家庭夫妻亲子关系的影片[TheIncredibles]等。涉及的内容越广泛,学生受到的“美丽”“动听”的教育更全面,对学生的触动与教育也更全面。最后还要考虑影片的趣味性与观赏性。这一因素充分体现欣赏型德育模式的特点,课程中欣赏的影片只有兼具教育性与趣味性、兼具观赏性与导向性,才能使学生在自由快乐放松的情境中接受道德教育,从而实现提高德育实效性的目的。
三、高职德育引入欣赏型德育教学模式的成效
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德育选修课采用放松观看影片的方式,避免了传统德育对学生强制灌输的缺陷;同时由于采用集中组织学生观看影片的方式,且这些影片都是经德育教师精心选取的,尽可能包括了道德教育的各个方面,从而克服了学生自行观看影片的随意性,克服了对学生的放任,恰好达到了欣赏型德育模式走“中庸”路线的要求,实现了欣赏型德育模式在高职德育教学的完美运用。
(一)学生对课程的接纳度从该课程学生的选课率、到课率和每学期课程结束时对学生的问卷调查可以看出高职学生普遍欢迎观赏道德教育影片这种道德教育方式。该课程每学期开设2个班,每班限报150人,300个名额每学期选课时很快报满。授课过程中,在其他公共选修课到课率均在50%左右的情况下,该课平均到课率达到了90%以上,观赏影片时到课人数更是经常超出150人,从而得出部分并没有选修该课的同学也参与了观看影片。授课结束时的调查中,学生们对于该课程的满意率更是高达100%,并且都表达了愿意继续选修该课的意愿,虽然该课作为选修课只占2学分,只能选修一个学期,但学生的意愿从侧面反应了他们主观意愿上接受该课程道德教育的主动性。
(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授课过程中,学生们对课程表现出了高度的热情,在期末调查和访谈中学生对该课程的评价也极高。“回顾带血的历史,是为了明日的辉煌。我们无法改变历史,但是我们却可以创造未来。记住科技是第一生产力,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我们可以建造更加辉煌、更加令人瞩目、更加欣欣向荣的新中国。”一名同学在观看了[圆明园]之后说到。“老师通过放映优秀的国内外影片让我们系统地从观看影片中获得做人处事的道理,让我们学会了如何与父母、与朋友、与老师相处,让我们学会了感恩、独立和坚强,这样的课程激情洋溢而魅力十足,又能起到震撼心灵的作用,我非常喜欢,希望学院能多开设这种类型和性质的课程,让学生们在快乐和兴趣盎然中掌握知识、提高技能、获得成长……”。
(三)课程的德育效果1.信息时代使学生对声、光、电多方位刺激的教育媒介更感兴趣,在影片欣赏的具体生活情境的仿真环境中,学生更容易受到感染而增强法纪、道德意识,从而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自觉践行法纪道德规范。2.选修该课程的学生在随后的学习生活中,都能够自觉地约束自己,行为习惯相对良好,爱亲孝亲行为增多,感恩意识相对增强,团结协作意识较强,集体荣誉感增强,意志坚定,品质良好,绝大多数学生受到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的好评。3.课程在分析影片的道德教育价值的同时,重视影片的心理健康教育启示,注重把两种教育结合起来,关注学生的内心感受,关注学生在接受道德教育时的快乐程度,使得学生更加轻松自由地获得心理健康和道德成长。欣赏型德育模式是一种“美丽”“动听”的教育,通过中外优秀道德教育影片赏析选修课的探索与实践,将“美丽的德育”带入高职德育教学,让高职德育成为“一部精彩的影片”,让高职学生们在自由快乐轻松中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净化心灵。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工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计算机专业专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