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交往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0:47

人际交往论文篇1

为了让学生体验人与人交往的相互性,可以安排“支撑”活动:让学生坐在椅子上围成一个圆,前面的同学倒在后面同学的腿上,以此类推,然后撤掉所有人的椅子,让大家靠着彼此的力量相互支撑。多数学生在第一次做这个活动时都会感到很神奇,当成功完成活动时,学生都能够强烈地体验到自己没有倒下是因为有别人在支撑,同时自己也在支撑着别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是相互支撑的关系。为了让学生了解人际吸引的因素和人际交往中的心理现象,可以安排“朋友树”活动:让学生画一棵树,再画上果实,有几个要好的朋友就画几个果实,并在果实上写上好朋友的名字,然后思考与好朋友最初是怎样成为朋友的,友谊持久的原因是什么,思考后小组分享,最后进行归纳总结,达成课程目标。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感恩的态度,可以安排“互助之旅”活动:一部分学生用眼罩蒙上眼睛,然后让其他学生引领着通过一系列障碍,蒙上眼罩的同学首先感到行走于障碍中的无助,再感受被人引领通过障碍的温暖,从而产生对引领的同学的感恩之心。活动后学生分享感受,并由此引发对更多人的感恩之心。为了引导学生积极解决生活中人际交往的困惑和问题,可以设计生活场景,让学生来表演,将经过小组讨论的解决办法表演出来。这样,对表演的同学来说强化了解决问题的办法,对其他看表演的同学来说,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过程。

二、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不断提高学生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要积极调动学生自身的资源,使学生在充分参与教学的过程中,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人际交往问题是学生日常生活中出现最多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课学习过程中学生最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以针对学生的实际,借助学生自身的资源,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比如,在培养爱的能力的教学中,可以先让学生思考自己的恋人标准,并进行分享,从学生的分享中可以发现学生不同的恋爱观,并可由此总结什么是爱情,学习恋爱三因素论,使学生对爱情有进一步的理解。在探讨爱的能力的内涵时,可以先让学生讨论几个与恋爱相关的问题,如被一个异性喜欢怎么办,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自然会列举出不同的情况。被异性喜欢时可能自己也喜欢对方,也可能自己并不喜欢对方,对前者如何接受,对后者如何拒绝,学生自己的经验中有好的或不好的应对方式,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爱的能力包括接受爱的能力和拒绝爱的能力。

三、结语

教师还可以推荐学生在课外阅读相关书籍或观看有关影视作品,推动学生进一步开展学习。

人际交往论文篇2

1.1家庭因素

有家庭问题的特殊学生群体,例如家庭经济贫困、家庭矛盾、家庭成员伤残、单亲家庭等因素都极易困扰着学生,加重他们的心里压力,影响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尤其随着我国离婚率十年连续递增,处于父母离异情况下的学生越来越多。如果家庭关系处理不好,会给学生会带来极大的伤害跟压力。

1.2学校及社会因素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竞争日趋加剧,学校在高考的指挥棒下,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忽视了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往往处理不好与他人沟通交流等问题。高等学校的教学方式也致使特殊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没有机会得到有效的指导与帮助。社会中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的高度发展,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已经打破在时间和空间交往的限制。网络越来越强烈地介入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贴近大学生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发泄不良情绪、逃避现实生活提供了场所,一些特殊学生沉迷于网络交往,导致在现实生活中的封闭和人际交往能力的下降。

2如何加强高校特殊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

2.1对特殊学生群体进行心理疏导,培养他们塑造有利于人际交往的性格的意识

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但是人是发展变化的。随着社会的改革开放,个人交际的频繁、社会实践的增加以及知识面的拓宽,个人的观念、意识和性格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只要高校特殊学生有意识地注意改变自己的性格,则会收到好的效果。性格改如何有意识的去改变呢?首先,要树立信心,正确认识自己。谦虚谨慎、不卑不亢地生活在人们中间;其次,若改变内向性格还需要开阔自身的眼界。要多读书,多看报,多出去看看世界,关心世界大事、国家大事,扩大知识面,开拓视野;再次,要找到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学习舞蹈、书法绘画、瑜伽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增加与他人的交往,性格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改变。

2.2营造素质拓展教育平台,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要吸引更多的特殊学生参加素质拓展活动。通过举办辩论赛、演讲比赛、经验交流会、科技创新、专题讨论会、文艺活动、学习竞赛、体育竞赛等活动,引导特殊学生接受教育,提高特殊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是人与人之间沟通与交流的重要工具,在人际交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学会正确运用语言,学会用清晰、简练、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情。

2.3举办专题辅导活动,培养特殊学生在人际交往中需要掌握的艺术与技巧

讲座、报告等专题辅导活动主题鲜明,指向性、时效性强,是加强特殊学生群体教育的一个重要形式。根据特殊学生群体的人际交往问题,有针对性地举办不同内容的讲座和报告,对教育特殊学生群体有积极的作用。交际能力是需要培养的,大学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要学会一些交往的艺术与技巧,这对提高人际交往能力是很有帮助的。此外,社会实践是高校学生教育的重要环节,特殊学生能在假期能做些社会实践活动其实是培养和锻炼自己人际交往能力非常好的途径。在不耽误学习的前提下,更多地参加社会实践不但可以使特殊学生能学到许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而且能从各方面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和锻炼交际能力。

人际交往论文篇3

一、纵向人际关系

初中生的纵向人际关系出现了新的转型,处在转折期:由小学时期的“儿童—成人”关系逐渐转变为“成人—成人”型关系。正如有的心理学家所描述的,在少年与成年的关系上,少年正处在从“听话”向“平等”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变过程中,初中生的独立意识逐渐增长,有强烈的“成人感”,然而,初中生此时的心理还不成熟,还存在着心理发展的另一面——依赖性。这表现为,初中生想独立,但对一些难以处理的问题还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特别是在自己遇到人生苦恼时更需要父母和老师的帮助和指导。家长和教师也因此对儿童的成长总放心不下,不敢放手,总是苦口婆心地说教,采取封闭式、防范式的教育限制儿童的交往和活动,有时甚至采取指责等方式对待他们的独立或“反抗”。家长和教师的不信任、过分关心、过多干扰或无谓的指责,常常容易激化矛盾,使初中生产生抵触、消极情绪,甚至出现对抗家长和教师的现象,或者自我闭锁,并有可能进一步发展到拒绝成人的关心和帮助。初中生的不良人际关系,在下面的数据中已清楚的表明。据有关调查显示,“在人际关系方面,有22.45%的中学生存在问题,主要表现在与同学、老师、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不融洽,不善与人交往,与别人合作有困难。其中,有3.8%的中学生人际关系很差,很难与他人融洽、愉快地相处。这些学生给人的感觉是缺乏热情、缺乏耐心,有的甚至喜欢强词夺理,不合群、孤僻,或者爱发脾气、骂人等等。”另据调查显示,“约有69%的学生感到无法与父母交流和沟通,对于成长过程中遇到的困惑、烦恼和问题,42%的学生认为难以与父母交流,27%的学生表示从不与父母交流。”可以说,不能正确处理人际关系是困扰初中学生心理的主要问题。他们不能正确处理与老师、同学的关系,尤其是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常令她们烦恼。这必须引起家长和教师的重视。

并不是说初中生与家长和教师的关系一定就是矛盾和斗争,只要方法得当,家长和教师在帮助初中生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方面是大有作为的。进一步讲,作为父母和教师,只要充分认识到他们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满足他们需要一个同成人能平等交流情感的空间和时间的需求,理解他们在人际交往活动中出现的问题,采取合理的教育策略,积极引导,不断提高他们的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也可以帮助他们形成和谐的纵向人际关系。

二、横向人际关系

学校是社会的缩影,学生如果能很好地处理同学间的人际关系,那么也就有了社会交往的基础,有利于提高今后的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对于学生个体的健康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一般情况下,相对于与家长和教师关系比较紧张而言,初中生与同学及同龄人间横向关系就相对融洽和活跃,绝大多数初中生乐意和同龄人交谈而不愿意同父母谈心,在同龄人中间,他们平等相待,想法接近,观念容易一致,没有心理上的压抑感。需要注意的是,零点调查公司在一项调查研究中发现,中学生的社会交往关系往往集中于合意组群间的交往。即交往的成功与否,与交往者是否“合其意”具有非常重要的关联。而且,通过考察中学生与他们的好朋友在一起时的重要活动内容可以了解到,他们主要的活动内容属于沟通性的、娱乐性的,而做作业相对所占比重较小,而且与朋友在一起的时间可能是中学生觉得生活最有趣味的时间段了。[1]另据研究发现,儿童愿意待在学校的重要原因,也是因为他们在学校里有朋友、有友谊,这是学校吸引他们的关键因素。比如,有些学习落后的学生,可能得不到一些教师(当然,这些教师只能算作不合格的教师)的喜欢,甚至经常招致批评。即便如此,他们还是愿意到学校来,如果教师提出让他们回家,不要再来上学了,他们就会感到恐慌和失望,因为他们不想离开同学和朋友。可见,同学、朋友间的交往对初中生的生活影响非常大。同时,也应注意到,校园人际关系困难的学生日益增加。尤其要引起重视的是,据研究,受等级制度、官本位制度及腐败之风等不良因素的影响,初中生人际关系趋向成人化,这也是导致有些学生厌学的重要原因。此外,还有许多因素影响初中生的人际关系。

横向人际交往及关系具体到同性交往和异性交往则各有不同特点,下面分别探讨。

1.同性交往:交友范围扩大,内容复杂,质量提高,友谊加深,但容易出现交友不当现象,还不能很好地处理竞争、合作、责任、分享的关系

初中生的交友范围进一步扩大,关系更加复杂。中学生所接触的事物越来越多,认识事物越来越早,从而导致他们的交际范围越来越广。这些因素导致初中生的人际交往更复杂和困难。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生的生理及心理更加成熟,考虑问题的方式及自身的需求都产生了变化,也进一步使同学间的关系变得复杂起来。比如交友可能有很强的目的性、选择性,而不是随便在一起聊聊、玩玩。

初中生同学及朋友间的关系更加稳定,交友质量有了提高,友谊加深。初中阶段,人的性格及品质等相对定型,此时形成的友谊,往往能保持很长时间。所以,这时的人际交往及关系将对儿童有深远的影响。有关调查发现:“与同学关系是对于学生校园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最大的因素(57.9%的学生做此选择,与老师关系的满意度仅是36.7%);与朋友聊天是37.5%的人获得各种外界信息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仅次于电视(85.1%)和报纸(53.3%),高于杂志(32.4%)和电台(21.3%);在性知识的获得方面,同学及同学外的朋友交往(59.8%)几乎与通过老师/课堂/教科书方面得到的一样多(61.2%)。”可见,中学生交际生活中,朋友是占很大的比重的。在当今复杂的社会中,中学生在交际的过程中内心和思想上总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如果出现交友不当现象,则有可能使青少年步入歧途,荒废学业。再加上现在多了个网络,许多中学生不懂世事险恶,容易被网络不良人员欺骗伤害。这种交损友的行为对青少年是很有害的。因此,如何择友也就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重要的是,初中生要学会明辨是非。

初中生在交往过程中,还存在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即往往不能很好地处理竞争—合作、责任—分享的关系,往往强调竞争而忽视合作,强调分享而推卸所承担的责任。2.异性交往:以一对一交往为主,出现正常的朦胧爱情,但容易出现偏差,甚至产生一些性罪错行为

一般而言,异性间的正常交往,是初中生走上社会的必修课,不应因噎废食,采取极端做法,进行封闭式、隔离式教育,这不利于初中生的正常发展。但也必须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初中阶段,学生与异性交往的关系有了变化,已经不同于小学阶段男女划清界限、有“敌对”情绪等情形了,这时,可以说正在由相互“对抗”过渡到相互“吸引”的时期。这是因为,初中生“性生理发育进入高峰,性心理发展迅猛,他们随着成人感、独立意识的增强,在开展同性同学交往的同时,也就开始了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尝试”。他们对异性、对性充满好奇、羞涩的矛盾心理,渴望交往、交流,又害怕或羞于交往和交流。这使得许多学生面临着性困惑和迷惘。

对于一些初中生来说,他们往往由集体交往,慢慢发展到一对一的交往,并容易产生朦胧爱情,出现亲密的异性关系,这些应该说都是处在此年龄阶段的初中生的正常情感和行为。但男女生交往也会出现一些偏差,例如,往往由于强烈的冲动而导致偷尝“禁果”,并因此给双方带来心理负罪感,甚至导致女同学怀孕等。更有甚者,走上性侵犯、性犯罪的道路,此类犯罪低龄化现象已比较严重,这不容忽视。

三、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

1.渴望他人肯定,对外界评价比较敏感

初中生虽然身心都有长足发展和进步,但毕竟还处在成长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判断和信心有时容易产生动摇,必须借助外在的力量来确证他们的判断及信心。可以说,这个时期仍没有完全脱离外在定向阶段。他们对于成人,尤其是教师及家长的评价特别在意,朋友的评价往往也能影响他们的言行,他们非常渴望他人的肯定,非常渴望成功。

2.对他人的评价逐渐从评价外部活动到评价内心世界

儿童成长的过程表明,他们对他人的评价先于对自己的评价。到了初中阶段,对他人的评价能力已经有了相当的发展。此时,他们对他人的评价逐渐从侧重评价外部活动过度到重视评价他人的内心世界。其实,这种转变从小学高年级就已经开始了,在初中阶段又有了很大发展。这使初中生可以更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他人,从而有助于提高自身的认识能力、判断能力。

3.自我评价能力相对较弱,但自我评价的独立性显著增长,对自己的评价逐渐由主观模糊评价转变为客观正确评价

总体上讲,初中生自我评价能力较弱,自我评价能力常常落后于对他人的评价,而且往往受个人的意愿、心境等因素的制约,因而对自我评价不客观,常常带有片面性和不稳定性。虽然如此,他们的自我评价能力还是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初中生身心的不断发展,他们对事物的认识及评判能力进一步增强,对自己的评价能力也进一步增强,已经开始逐步摆脱依存性评价阶段而进入到独立性评价阶段,由主观模糊评价为主逐渐过渡到客观公正评价为主。比如,刚上初中的学生,对自己的评价在很大程度上是重复别人对他的评价。到了初三开始,对自己就可以进行比较客观、独立和正确的评价。

4.在纵横人际交往中,逐渐学会正确对待他人评价,学会客观评价他人和自我,从而不断走向成熟

人际关系对于人的成长非常重要。人际关系可起到自知、知人的作用,人在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可增进对自我的认识与了解,达到自我实践与肯定,可以自我检定社会心理是否健康,进行自我教育。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