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2:29

学术论文篇1

关键词:论文;摘要;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I0-0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6-0263-02

一、引言

如果论文题目是学术论文的名字,那么摘要就是学术论文的脸。摘要是否生动形象有价值,决定了读者是否阅读。它们是对整篇论文的精炼概括,使读者一目了然,在短时间内了解论文的大概内容。如何写好学术论文的摘要显得至关重要。近十年来很多学者研究过学术论文写作,如董华,胡胜强,高奋主,陈延斌,张明新,卢圣泉,蔡铁权,楼世洲,谢小芸,黄国文等。这些学者的研究对论文写作有一定的指导意义。由于目前学术论文的摘要的撰写仍然存在着许多问题,我们仍然需要继续探讨。本文以中国知网里的部分论文为例分析摘要的写作方法。

二、摘要

摘要是一种经过明确定义的文献类型,具有确定的属性和独特的文体。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GB7713一87[科学技术报告、学位论文和学术论文的编写格式]指出:摘要是报告、论文的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方金秋,景超江,2000)。这就要求学术论文摘要具有简洁、准确和客观的特性。摘要是论文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对整个论文的简要概述。摘要总共有六个结构要素,它们是:“主题阐述”、“背景信息”、“目的陈述”、“方法论和语料”、“研究结果/发现”和“研究所带来的启示/结论”(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2009)。摘要具有独立性的特点。摘要可以单独成为一个篇章,作为全文的缩影。不看全文便可以了解文章到底是研究什么,采用了何种研究方法,得出了那些研究成果。另外,摘要中一般不引用图表和文献。

撰写论文摘要,要注意用词和语法两方面。在用词上应该参考两大原则:只谈新信息;尽可能简洁。不要加进编写者未来的计划和打算,诸如“有关方面的研究有待于进一步展开”等。用词尽可能简洁。如“has been found to increase”可以改为“increase”。摘要的叙述一定要客观,不应该带有个人的主管色彩,在摘要中一般不使用“perhaps”,“maybe”,“probably”等模糊词语,也不该含有倾向性评论。在语法上,应该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摘要应该用三人称表达,避免主观色彩。比如用第一人称就会给读者像自我介绍和个人评论,不符合摘要的性质。在时态上,英文摘要的时态变化相对较少。由于读者关注的是新信息、新成果、新研究的时间,对研究过程中的先后次序不太注意。在语态上,英文的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均可在摘要中使用。但在学术论文中多用被动语态,以体现其客观性。在介绍研究目的和结论时也可用主动语态,因为主动语态涉及到人,较好地突出了作者的努力,且主语部分可集中较多的信息,起到信息前置、鲜明突出主题的作用。在句型上,英文摘要使用较多的主位结构的陈述句(李旭,2007)。以下结合实例来分析。

对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的及物性分析

常霄鹏

摘要:苏轼的代表作[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目前还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进行过分析,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笔者分析了该作品的及物性特征,说明了其主题思想及词人浪漫、乐观、豁达的精神境界,进一步证明了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在欣赏与评价我国古诗词方面的贡献。

关键词:系统功能语言学;[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及物性

The Transitive Analysis of Su Shi’s Work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Chang Xiaopeng

Abstract: Su Shi’ representative work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has seldom been analyz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This article is one attempt for it. The author has an analysis of this work’s transitivity features to illustrate its theme and Su’s romantic, optimistic and open-minded spirit. It is further proved that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appreciation and evaluation of Chinese ancient poetry.

Key words: systemic-functional linguistics; Prelude to Water Melody; transitivity

以上的摘要和关键词来自中国知网2010年6月第2期外语艺术教育研究中常霄鹏的论文。根据这篇论文的摘要,我们可以看出此摘要写出了第一个要素“主题阐述”。即本文主要是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及物性系统来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常霄鹏也介绍了背景信息,即目前很少有人从系统功能语言学角度来分析苏轼的这首诗,并且他在引言里也对前人从哪些角度来研究做了个简要的综述。他没有明确写出这篇论文的目的和方法论。尤其重要的是常霄鹏没有详细地写出研究结果。研究结果是论文摘要的最重要的部分,应该详细地描述这个研究的价值。这样读者可以根据此结论来决定该论文是否有继续阅读的价值。所以应该把重点放在研究发现上。另外,常霄鹏没有提到研究所带来的启示。作为学术论文应该要写出启示,以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印象,并了解到该论文的阅读价值。总之,从结构上看,这篇论文的摘要不错,但仍然有待继续改进。

从词汇方面来看,这个中英文摘要都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中文的摘要的第一句下半句“本文是这一方面的一次尝试”多余,而且过于口语化。第一句的前半句已经交代了从系统功能语言学的视角来研究这首诗的不多,所以后半句有画蛇添足之嫌。英文摘要中第一句话的开头“Su shi’ representative work”,Su shi’ 后面漏掉了“s”,这是个很明显的错误。“representative work”也可以改为“masterpiece”,更简洁。第二句话中“This article is one attempt for it”中“for it”多余,根据上下文读者很清楚此论文就是用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另外,“the author”容易引起歧义,读者不知道这里是指写论文的作者还是指苏轼。由于容易引起误会,可以改为“This paper”。在摘要中尽量使用物作主语,这样更客观也不易引起误会。最后一句话中“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过于复杂,摘要应该尽量用简洁的语言来表达。避免过于冗长,这里可以改为“contributes to”。摘要在用词方面要尽量做到简洁明了,避免罗嗦的长句表达。

又例如,2010年4月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第22卷第2期,王茹茹的论文大标题为评[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副标题为兼谈功能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作用”。其摘要:[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一书对德国功能派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指出功能派的翻译理论即功能目的论在翻译教学中具有明确目的、确定方法和衡量译本质量的实用性与指导性。王茹茹的摘要在形式上缺少了背景信息、目的陈述和研究带来的启示。这个摘要没有详细写出通过研究诺德的这本书发现了德国功能理论对翻译教学的具体实用性与指导性。而只是在介绍[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的内容。这个摘要写成了对[目的性行为―――析功能翻译理论]这本书的提示,没有把重点放在研究发现上。

三、小结

写好学术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部分,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经验的研究者来说,都是一项复杂的工作。这两个部分就是像人的脸一样重要,决定读者是否有兴趣继续阅读。面相凶神恶煞、丑陋无比的人是很少有人愿意与其交朋友。从某种意义上讲,摘要和关键词决定了你的文章是否能被他人认可和借鉴。本文通过对中国知网上的部分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的分析,发现这些论文的摘要和关键词在结构上和内容上都有一定的问题。首先,很多学者忽视了摘要的六个结构要素中最重要的部分“研究发现”。这个部分就是吸引读者眼球的重要部分,而有些往往把摘要写成提示性的文字。还有部分学者在摘要里写主观性的评价,这是摘要写作的一大忌讳。在用词上,摘要中应该多用客观性的实词,不宜用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语言尽量简洁,可以用单词表达就不用短语,可以用短语表达就不用句子。

参考文献:

[1]黄国文,葛达西,张美芳.英语学术论文写作[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

[2]方金秋,景超江.摘要・关键词・参考文献[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00

[3]常霄鹏.对苏轼的及物性分析[J]. 外语艺术教育研究,2010.

[4]李旭.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指南[M]. 北京: 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学术论文篇2

要求论文题目能准确表达论文内容,恰当反映所研究的范围和深度。常见毛病是:过于笼统,题不扣文。关键问题在于题目要紧扣论文内容,或论文内容民论文题目要互相匹配、紧扣,即题要扣文,文也要扣题。这是撰写论文的基本准则。

2.简短精炼

力求题目的字数要少,用词需要精选。至于多少字算是合乎要求,并无统一的“硬性”规定,一般希望一篇论文题目不要超出20个字,不过,不能由于一味追求字数少而影响题目对内容的恰当反映,在遇到两者确有矛时,宁可多用几个字也要力求表达明确。若简短题名不足以显示论文内容或反映出属于系列研究的性质,则可利用正、副标题的方法解决,以加副标题来补充说明特定的实验材料,方法及内容等信息使标题成为既充实准确又不流于笼统和一般化。

3.外延和内涵要恰如其分

“外延”和“内涵”属于形式逻辑中的概念。所谓外延,是指一个概念所反映的每一个对象;而所谓内涵,则是指对每一个概念对象特有属性的反映。命题时,若不考虑逻辑上有关外延和内涵的恰当运用,则有可能出现谬误,至少是不当。

4.醒目

论文题目虽然居于首先映入读者眼帘的醒目位置,但仍然存在题目是否醒目的问题,因为题目所用字句及其所表现的内容是否醒目,其产生的效果是相距甚远的。有人对36种公开发行的医学科技期刊1987年发表的论文的部分标题,作过统计分析,从中筛选100条有错误的标题。在100条有错误的标题中,属于“省略不当”错误的占20%;属于“介词使用不当”错误的占12%)。在使用介词时产生的错误主要有:

①省略主语——第一人称代词不达意后,没有使用介词结构,使辅助成分误为主语;

②需要使用介词时又没有使用;

③不需要使

用介词结构时使用。属于“主事的错误”的占11%;属于“并列关系使用不当”错误的占9%;属于“用词不当”、“句子混乱”错误的各占9%,其它类型的错误,如标题冗长、文题不符、重复、歧意等亦时有发生。

(二)作者姓名和单位(Authoranddepartment)

这一项属于论文署名问题。署名一是为了表明文责自负,二是记录作用的劳动成果,三是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及文献检索(作者索引)。大致分为二种情形,即:单个作者论文和多作者论文。后者按署名顺序列为第一作者、第二作者……。重要的是坚持实事求是的态度,对研究工作与论文撰写实际贡献最大的列为第一作者,贡献次之的,列为第二作者,余类推。注明作者所在单位同样是为了便于读者与作者的联系。

(三)摘要(Abstract)

论文一般应有摘要,有些为了国际交流,还有外文(多用英文)摘要。它是论文内容不加注释和评论的简短陈述。其他用是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摘要应包含以下内容:

①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

②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

③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

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论文摘要虽然要反映以上内容,但文字必须十分简炼,内容亦需充分概括,篇幅大小一般限制其字数不超过论文字数的5%。例如,对于6000字的一篇论文,其摘要一般不超出300字。

论文摘要不要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撰写论文摘要的常见毛病,一是照搬论文正文中的小标题(目录)或论文结论部分的文字;二是内容不浓缩、不概括,文字篇幅过长。

(四)关键词(Keywords)

关键词属于主题词中的一类。主题词除关键词外,还包含有单元词、标题词的叙词。

主题词是用来描述文献资料主题和给出检索文献资料的一种新型的情报检索语言词汇,正是由于它的出现和发展,才使得情报检索计算机化(计算机检索)成为可能。主题词是指以概念的特性关系来区分事物,用自然语言来表达,并且具有组配功能,用以准确显示词与词之间的语义概念关系的动态性的词或词组。

关键词是标示文献关建主题内容,但未经规范处理的主题词。关键词是为了文献标引工作,从论文中选取出来,用以表示全文主要内容信息款目的单词或术语。一篇论文可选取3~8个词作为关键词。

关键词或主题词的一般选择方法是:

由作者在完成论文写作后,纵观全文,先出能表示论文主要内容的信息或词汇,这些住处或词江,可以从论文标题中去找和选,也可以从论文内容中去找和选。例如上例,关键词选用了6个,其中前三个就是从论文标题中选出的,而后三个却是从论文内容中选取出来的。后三个关键词的选取,补充了论文标题所未能表示出的主要内容信息,也提高了所涉及的概念深度。需要选出,与从标题中选出的关键词一道,组成该论文的关键词组。

关键词与主题词的运用,主要是为了适应计算机检索的需要,以及适应国际计算机联机检索的需要。一个刊物增加“关键词”这一项,就为该刊物提高“引用率”、增加“知名度”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

(五)引言(Introduction)

引言又称前言,属于整篇论文的引论部分。其写作内容包括:研究的理由、目的、背景、前人的工作和知识空白,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预期的结果及其在相关领域里的地位、作用和意义。

引言的文字不可冗长,内容选择不必过于分散、琐碎,措词要精炼,要吸引读者读下去。引言的篇幅大小,并无硬性的统一规定,需视整篇论文篇幅的大小及论文内容的需要来确定,长的可达700~800字或1000字左右,短的可不到100字。

(六)正文(Mainbody)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本论,属于论文的主体,它占据论文的最大篇幅。论文所体现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充分的反映。因此,要求这一部分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为了满足这一系列要求,同时也为了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常常将正文部分人成几个大的段落。这些段落即所谓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一逻辑段落可冠以适当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段落和划分,应视论文性质与内容而定。

一般常见的划分方式有:

①实验原材料和材料/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和分析。

②理论分析/实验装置和方法/实验结果比较与分析。

根据论文内容的需要,还可以灵活地采用其它的段落划分方案,但就一般性情况而言,大体上应包含实验部分和理论分析部分的内容。“实验结果和分析”这一部分是论文的关键部分。有人曾说:“实验的结果是论文的必脏”,这并不为过,论文的新意主要在这里体现。

不少学科的论文,还可再简化一点,例如,医学论文,常将正文部分分成两个大段落,即:“材料和方法”(或“对象和方法”),“结果和讨论”(工“结果和分析”)。

要写好“材料和方法”这一节,应给出诸如实验所用原料或材料的技术要求、数量、来源以及制备方法等诸方面的信息,有时甚至要列出所用试剂的有关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要避免使用商业名称,通常应使用通用化学名称。实验方法应介绍主要的实验过程,但不要机械地按通常以年、月的次序进行描述,而应该将各有关的方法结合起来描述。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使有能力的科技工作者按论文这一部分提供的信息,可以生复文中的试验及其结果,并即达到“再现性”或“可重复性”、“确证性”的要求。缺少论文写作经验与素养的人,容易将这一部分写成实验报告。

摘要:

学术论文篇3

[关键词] 学术期刊 学术论文 编辑选择

[中图分类号]G23 [文献标识码]A

学术期刊作为知识生产的一个必要环节,与学术研究相互依存,密不可分。学术期刊回应的是学科发展与学术交流的需要,它为学术研究提供了一个制度性的平台。这个平台是一个呈现的平台,供研究者发表研究成果,并以这种持续的发表形成的累积,达至学术知识的增长与学术传统的积淀;同时,它应当是一个交流的平台,供研究者对话、交流,开展学术批评,促进学术共同体的形成并推动学术研究向前发展。相应地,学术期刊的运行与发展也必然受到学科发展状况和学术研究水平的制约。学科发展的问题、矛盾必然反映在学术期刊上,学术期刊的编辑取向也必然受到学科理论取向的限定与制约。

学术期刊与学术研究的这种相互关系,主要通过学术论文的发表得以体现。在这一过程中,学术期刊编辑对论文的选择与判断尤为重要。编辑对学术论文的判断,应当遵循学术研究的一般原则与内在逻辑,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学术论文研究的问题

在学术期刊上发表的学术论文,应当是基于学术研究基础的理论表述,而不是感想式或评论式的随感或杂谈。所以,优秀的学术论文一定要有扎实的学术研究作支撑。而所谓的研究,简而言之就是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当然学术研究的问题一般来说都比较复杂,不一定都能求得明确的解答,但是只要能向解决问题的方向推进一小步,对解决问题有所启发、有所助益,就是很好的。

所以一个好的问题是一篇优秀论文的核心要素。编辑拿到一篇论文,也总是首先去寻找文章所要讨论的问题,而且要判断这个问题是否具有研究的价值,也就是很多学者所强调的是不是“真问题”。寻找与发现真问题,研究者首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关于学术研究中的问题意识,学者张旭东提出,“所谓的问题意识,说穿了就是在学术思想的脉络中为时代性问题做好准备,同时在历史发展的时代性框架中为学术思想问题做好准备。”[1]也就是说,研究者必须要有一种现实关怀,同时要有一定的理论准备,要在学术思想的历史脉络中为研究寻求定位,在当下的、时代性的危机与学术思想传统的交叉点寻求所要研究的问题。所以学术研究的问题,不论来自理论还是来自实践,总是要能与学科的传统相连接,同时要有现实关怀,这样的问题才是有意义的、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才能体现一个学者的责任与担当。

笔者在[新闻与传播研究]杂志的编辑实践中也一直在做一种尝试,那就是努力使刊物关注的选题与传播研究和新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密切相关。在笔者编发的主题专刊中,“网络传播的自由与控制”“网络传播的伦理与法制”“网络对传统媒体的影响”“网络传播的文化效果”“网络舆论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动员效果”等议题,回应的是网络传播迅猛发展的趋势,以及传播技术进步及传播方式变革所带来的新问题;“弱势群体的话语权及媒介形象”“社会冲突议题的媒介建构与呈现”,以及其中的传媒偏见等问题,与当前社会转型时期,阶层分化,不同利益群体社会资本差异凸显、社会冲突频现的社会现实直接相关;而与这两个议题相交叉的问题,则体现在“新媒介技术对弱势群体的意义与影响”专辑中刊发的[流动的家园:新媒介技术与农民工社会关系研究][传播技术与社会性别:流移上海的家政钟点女工的手机使用研究][电视对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修补”]等文章里[2]。近两年,微博在技术赋权与公民政治参与中的作用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在笔者编辑的选题中也相应地出现了 “微博中的舆论领袖”“微博的政治功能及其限度”“公众事件中微博的社会动员功能”等议题;同时,“新闻专业主义的现实途径”与“新闻生产中新闻从业者的自我审查”等议题,连接的是当前社会环境与传播体制下新闻从业者的职业理想与现实困惑。

与现实密切相关的“真问题”是学术论文的核心要素,而“真问题”既要有现实关切,又要与学科的传统相连接。对于学术研究来说,有一个好的问题至关重要,而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还应当对所研究的问题及所使用的概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与界定,至少要就问题的指向性(即“研究对象到底是什么”)和问题的描述性(也就是“这个研究对象究竟是什么样子的”)作出明确的说明,而不能只给出空泛笼统、大而化之的议题。

二、以问题为导向的研究方法适用

有了明确而有价值的研究问题,一篇优秀的论文还应该呈现出围绕问题的研究设计、方法选用以及理论分析。编辑要据此判断论文是否对研究问题进行了很好的研究,也就是说研究者对问题是怎样分析的,有没有把问题说清楚。

对研究方法的选择,一定要强调以问题为导向的方法适用,即针对特定的研究问题,恰当有效地利用各种研究方法,而不应该拘泥于量化还是质化,定量还是定性。有一个青年学者曾经问过笔者,[新闻与传播研究]对定量或者定性研究有无偏好。就笔者个人而言,偏好是没有的,因为方法本身没有优劣之分,但要求一定会有。那就是:定性研究也要有经验证据,不能在所谓的纯粹理论中天马行空,从抽象到抽象,不知所云;而定量研究一定要有好的选题,同时要注意数量化事实与解释性问题之间的相关性,不能为定量而定量,使研究成为无意义的炫技。

量化研究(quantitative research),也称为定量研究,是指通过对研究对象的总体特征进行数据化统计、分析,验证假设、构建或修正理论的过程。其主要方法有社会调查、实验研究和结构观察;质化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也被译为定性研究,“以研究者本人为研究工具,在自然情境下采用多种资料收集方法对社会现象进行整体性探究,使用归纳法分析资料和形成理论,通过与研究对象互动对其行为和意义建构获得解释性理解”[3],主要包含文献分析、深度访谈、个案研究、田野调查等方法。

值得注意的是,思辨研究不能等同于定性研究。思辨研究是以逻辑推导的方式进行的纯理论、纯概念推演的一种研究方法,主要用于厘清基本概念、确定基本制约因素、建构理论体系等方面。思辨研究往往不以原始材料为基础,依赖的是一种形而上的思辨方式,研究结果也自然表现出思考式、哲学式或指示性的特点。[4]

无论是量化还是质化的研究方法,都致力于系统性地,也就是根据一定的规则或程序,收集资料,为建立或检验理论提供经验证据。而系统性收集资料的目的,在于避免个人观察易于出现的错误,比如过度概括,选择性观察,等等。量化方法可能更多地考察研究对象的共有属性,而质化方法则更多地考察研究对象的独特性。当共有的属性重要到足以忽略其本身的独特性,或者那些独特性不是当下研究要考虑的因素时,研究就应当选择量化的方法,反之,则应当选用质化方法。不过无论哪一种方法,都应该是为解决问题而采用的。[5]

在自然科学领域中,一直都强调质化与量化研究的相互结合,因为两者不仅不是相互对立的,而且能够相互促进,科学研究的对象往往是研究者通过非量化观察发现的自然现象。[6]近年来,在社会科学研究中,两种方法也逐渐超越了哲学上与理论上的争议,出现了整合研究的趋势。事实上,在研究实践中,也很难清晰地界定某项研究为纯粹的量化或质化研究。量化研究可能需要在观察基础上建立测量指标,而质化研究也可能需要通过测量对观察作进一步的说明或阐释。质化研究通过对特定对象观察分析得出的结论,很可能作为量化研究的前提与假设,经大样本统计分析而得到考察与检验;而量化研究的结论也可以给质化研究提供有关研究对象的一般结构和分布状况,为质化研究选取更有代表性的研究样本提供依据。某些研究问题既可以采用量化方法,也可以采用质化方法,采用不同方法可以从不同角度对问题进行观察和解释,对同一个问题采用不同方法进行的研究,可以大大丰富对该研究主题的认识。综合使用量化和质化方法,亦可能改善研究结果的效度。[5]

研究者在选择研究方法时,应综合考虑自身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所长,针对不同的问题和条件,依据研究问题的需要和自己对研究方法的了解与掌握程度,选择适合的研究方法。

三、学术论文的理论资源与理论贡献

一篇论文以有效的方法获得了相关的经验证据,在对问题进行分析时,适当地选用理论可能会对经验材料的解释,或者研究结论的获得有所帮助。著名学者黄宗智以自己的研究经验阐释了理论在研究中的作用,他认为“历史探究要求在经验和概念之间不断地循环往复。在这个过程中,理论的用处就在于帮助一个人在证据和观点之间形成他自己的联系。理论也许是我们的动力、陪衬或指南,它从来都不应当成为现成的答案”。而对于理论的运用,他认为“我自己的经验是理论读起来和用起来可以使人兴奋,但它也能使人堕落。它既可以使我们创造性地思考,也可以使我们机械地运用。它既可以为我们打开广阔的视野并提出重要的问题,也可以为我们提供唾手可得的现成答案并使人们将问题极其简单化。它既可以帮助我们连接信息和概念,也可以给我们加上一些站不住脚的命题”[7]。中国的传播历史与传播现实,传播学理论,社会学、政治学、文化人类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都是我们重要的学术资源。它可以给我们提供思考的路径、观察的视角,或者分析的工具。运用理论,可以帮助我们发现、建构并分析现实的问题,我们可以由此深入中国社会现实,深入传播实践,去发现、探究真问题,拓展我们的研究领域,贡献我们的研究成果。但是如果只是将理论当作现成的答案,机械套用,那就只会产生注脚式的理论消费品,而非学术精品。

这是学术论文中理论工具的运用问题,对于一个学术研究,我们可能还会对它的理论贡献有所要求。

关于学术研究的理论贡献,现在提倡学术创新、理论创新,创新几乎已经成为了流行语。笔者认为,真正有价值、有必要的创新其实并不那么容易,没有一定的积累很难达成。而注重发现真问题、研究真问题,比一般地强调创新可能更可取。能发现一个真问题,并能就所研究的问题在研究视野、分析方法、理论解释的任何一个方面上有一点自己的见解,就可以算是理论贡献了。所以,编辑评判一篇文章的理论贡献,无论是在问题、方法还是观点上,只要提出自己的理解,能为其他研究者提供新的视野、示范、议题,或者研究动力,对其他的研究者有所启发,就可以算一个理论贡献,累积起来,都会对学术知识增长、学术传承积累有所助益。

四、不仅只有形式意义的学术规范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经过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的转型,经过90年代的学术规范大讨论,规范问题在学术界已有一定的共识,研究者对学术规范的运用也已经比较纯熟。但是还是有一种声音认为学术研究拘泥于规范,使得学术论文过于程式化,有渐成八股之势。事实上,从整个的研究过程及其理论表述的完备性来看,一篇学术论文所应具备的各个部分都不仅仅只具有形式上的意义。比如,文献综述是以学科发展的历史脉络为依凭,为研究问题定位、建立学术背景的一个过程。正如卡尔・波普尔所言,“知识绝不能始于虚无,它总是起源于某些背景知识”,[8]任何踏实的研究都应建立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把要研究的问题纳入学术传统或知识谱系中,这样可以为研究限定一个边界相对明确的论域,使研究成果在特定的学科领域内,能与其他的研究者展开对话与交流,而不会沦为无意义的自说自话。此外,前期文献分析的缺失,还可能导致很多重复研究的出现;引文注释既是对前人研究成果的尊重,也可以从中看出本研究的知识脉络与证据链条;研究设计与方法说明,可以使人看到具体的研究过程,明了研究结论是怎获得的。这些部分并不只具有形式化的意义,而是学术研究本身的内在要求,是学术论文必备的基本要素。

显然,对于学术研究来说,问题是研究的逻辑起点;而对于一篇学术论文来说,问题是论文的核心要素,而研究方法与理论资源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工具和实现途径。编辑对学术论文的选择与判断也大体是循着问题、方法、理论、规范四个方面来把握的。

注释:

[1] 张旭东. 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西方普遍主义话语的历史批判.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2] 参见2009年第1期[新闻与传播研究]。

[3]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

[4] 谭天.新闻传播学应加强质化研究.湛江师范学院学报,2011(5).

[5] 孙五三,刘晓红.量化VS质化 是非七辨.新闻与传播研究,2012(4).

[6] 冯天荃.量化研究与质化研究:社会科学领域两种对立的研究范式.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

[7] 黄宗智.学术理论与中国近现代史研究――四个陷阱和一个问题//黄宗智.中国研究的范式问题讨论.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8] 卡尔・波普尔.客观知识――一个进化论的研究.舒炜光,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87.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