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语系毕业论文篇1
[关键词]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国标”;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6-0121-02
一、序言
[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是由教育部高等学校大学外语教学指导委员会日语分委会等机构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等文件的精神而制定的。新版[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的出台,要求日语专业学生应掌握日语语言文化知识、国际形势相关知识,具备坚实的中国语言文化基础,了解相关专业知识以及人文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形成跨学科、跨文化知识
结构。因此,解读国家标准的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建设适合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的课程体系尤为重要。
二、解读[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总体框架下的课程体系
新“国标”对日语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都有明确的规定。新“国标”的出台,对日语专业具有非常重要的导向作用。解读新“国标”,探讨新形势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发展趋势愈显其意义的重大和深远。
新“国标”下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分为四部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实践环节和毕业论文环节组成。
(一)公共课程
公共课程分为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两类,包括思想政治理论、信息技术、体育与健康、军事理论与训练、人文与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第二外语等方面的课程设置。
(二)专业课程
专业课程包括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和专业特色课程三方面。专业核心课程又包括外语技能课程(听、说、读、写、译等)和专业知识课程(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中的技能课程有基础日语、高级日语、日语会话、日语视听说、日语演讲与辩论、日语阅读、日语基础写作、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等。专业知识课程有语言、文学与文化的基础课程,以及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有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概论、日本概况、跨文化交际、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课程。专业选修课程要拓展学习领域,提高对所学专业的整体把握能力。有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译文赏析、日本文学选读、日本文学史、比较文学、日本文学研究与实践、日本社会与文化、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专业特色课程由各高等学校日语专业根据办学优势及特色、师资力量等灵活设置。有商务日语系列、旅游日语系列、科技日语系列、信息日语系列、翻译系列、区域研究系列、管理学日语系列、影视动漫日语系列等课程。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重视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实践环节包括专业见习与实习、课外实践教学、社会实践活动、国际交流等。
(四)毕业论文环节
毕业论文环节是培养学生研究并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可采用学术论文、翻译作品与翻译实践报告、调研报告等多种形式。可以用日文或中文撰写,使用中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6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2000字的日文摘要;使用日文撰写时,字数不少于8000字,同时须有不少于800字的中文摘要。
通过新“国标”分析可以发现,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中要求有论文写作与基本研究方法课程。而专业选修课程突出了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课程。实践环节增加了国际交流。毕业论文(设计)形式也更加多样化。
三、新建本科院校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现状
以笔者所在学校为例,日语专业课程体系基本与新“国标”相匹配,但是仍有部分课程体系需要进一步建设和完善。
(一)日语专业核心课程
日语专业核心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分为外语技能课程和专业知识课程。外语技能课程主要通过专业基础课程完成。听的技能由日语视听A(一)~(五)、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说的技能由日语会话A(一)~(三)、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读的技能由日语阅读(一)~(二)、高级日语(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写的技能由日语写作、日语论文写作、日语语法(一)~(三)支撑;译的技能由日语笔译(一)~(二)、日语口译(一)~(二)、基础日语A(一)~(四)支撑。
(二)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包括语言、文学与文化的课程。主要通过专业方向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的专业选修课程与专业特色课程完成,开设日语语言学概论、日本文学、日本概况、市场营销c、国际商务谈判等。
(三)实践环节
实践环节由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完成,开设日文录入实践、日语专业行业模拟实践、日语翻译实践等实践课程。
(四)毕业论文环节
目前笔者所在学校的毕业设计要求单一,要求学生用日文写出6000字的毕业论文。
通过与新“国标”的对比可以发现,我校日语专业核心课程的课程体系与新“国标”匹配。而专业知识课程中的课程名称与新“国标”不完全匹配。例如现开设有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日汉笔译实务;日汉口译实务课程。但新“国标”中的名称为中日笔译理论与实践、中日口译理论与实践。同时日语专业知识课程中没有设置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另外在选修课程的设置中缺少中日语言对比、日语词汇学、比较文学、日本历史、中华文明史、世界文明史等。
另外,日语专业的特色课程、实践课程和毕业设计的改革创新成为当务之急。只有完善课程体系才能达到新“国标”人才培养的要求,真正实施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的日语运用能力、文学赏析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四、结语
与新“国标”的课程体系进行梳理对比,可以发现当前日语专业课程体系的不足部分。这就需要在高校间、教师间开展广泛的教学大讨论,收集各种调研资料,探索和完善贴近新“国标”的课程体系。在优化课程体系同时势必增加课程内容,则需要有效利用数字化教学资源,培养学生课下自主学习的能力,如在讲授日本文学史时,可以让学生利用课下时间查阅相关世界史和中国史的知识资源。
日语系毕业论文篇2
办法规定,可替代毕业论文的作品范围宽泛,凡符合4种情况的科研作品均可由学生本人向所在学院提出毕业论文(设计)代替申请:国内核心期刊及以上刊物正式发表由本人为第一作者的学术论文;国家、省级各类学科竞赛获三等奖以上作品;获准立项的省部级以上的创新项目;专利授予机构已授予专利权的发明专利。科研作品仅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正文,其他环节须按要求参加,并按时完成其他相关材料。申请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设计)时,须由学生本人填写申请表,并附相关材料交于学院进行认定。
华东交通大学软件学院副院长张利华说:“有些学生在平常的培养过程中,表现出了比较高的创造能力和创新潜质,如果按照大众化的一般要求,来对此类学生进行培养,实际上不能够充分激发他的创新潜能。因此我们考虑给这样的学生一种独特的培养措施,推出这样的一个办法,让科研作品替代毕业论文。”
早在2004年,就已有专家学者在媒体上呼吁取消本科毕业论文。随后几年,类似观点此起彼伏不绝于耳。最早付诸具体行动的是四川大学,从报道看,2010年四川大学新闻学院就开始了毕业论文改革,该院副院长吴建认为,推动改革的一个最为主要与直接的理由就是“毕业论文不仅学生写起来痛苦,指导老师棘手,社会又指责论文太水,可以说是‘人神共怒’”。
近两年,安庆师范学院、山西师大文理学院、浙江工商大学等高校纷纷加入本科毕业论文替代实验中来。在被称为改革元年的2014年,华东交大的这一创措立即引起了教育界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再一次燃起了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
【专家观点:】
卢艳萍:科研作品可代毕业论文是一种进步
中国医药大学教授
这些年,大学毕业论文饱受诟病,成为社会的一个热议话题。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之争,真正意义不仅仅在于目前的本科论文质量的严重注水,还在于大学教育与实践严重脱节。改变本科生论文单一考核方法,实现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既可以让学生以自己最擅长的方面展示专长,也可以激发学生发明创造的积极性,更能引导学校教学改革实现与用人单位实际需求进行有效对接,进而提高学生适应社会需求、适应新技术革命和创新浪潮的时代要求,以满足社会对各层次、各类型人才的需要。
虽说毕业论文是学生四年所学知识的综合化、系统化,有助于培养他们研究问题的能力,但绝大多数用人单位不在乎论文水平的高低优劣,因为毕业论文不能反映毕业生的实际研究水平,不少毕业生为了应付过关,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东抄西拼,根本不会花费时间和精力进行深入的研究。而科研作品则不同,既需要学生选准课题和研究方向,又需要学生花费大量精力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进行研制;其中,由于研制作品必须与实用性相对接,可以使高校学术考核由务虚向务实转变,这将为学生进行学术研究与考核开辟新的思路,也会为高校教学和创新注入生机与活力。
科研作品可代毕业论文,体现了学校对实践教育的重视和对学生评价体系的转变,更为高校在本科阶段如何培养人才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今天的大学生兴趣广泛,志向也呈现出多元的特点,有人志愿于学术研究,擅长理论;有人立足于实务创造,实体构造。学生们发挥各自特长,从自己的兴趣与志向入手,将有助于让学生们形成钻研学术和实务创造的作风,既能得到学生的欢迎,也能得到用人单位的欢迎,还能满足学校培养人才梯队的需要,值得推广。
丁晴雪:本科毕业论文存废之争的背后
中国青年报评论员
本科毕业生要不要撰写毕业论文,是由来已久的一个争论。笔者赞成取消本科毕业论文或不再将论文作为本科毕业的硬性条件,主要理由并不在于本科毕业论文“掺水”问题严重,而是在于本科教育的定位和功能已经发生了转变――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本科教育不再是“精英教育”,而是一半左右的高中毕业生都能够享受到的“平民教育”。相应地,本科教育要培养的并不是精英人才,而是适应社会需求的大众化人才。正因为我国高等教育发生了这种变化,本科毕业论文的必要性才受到怀疑。
为什么以前没有关于本科生该不该写毕业论文的争论?就是因为那时候,很多本科生毕业后要从事专门的科研、教学工作,承担着向社会传播思想文化的重任,要求他们撰写毕业论文,意在通过此一环节锻炼和提高他们的科研能力、写作能力,以适应将来工作的需要。而现在,大多数本科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和以往的大专、高职甚至高中、中专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差不多,与科研没有多少关系,科研能力不再是他们必须具备的素质。这样一来,撰写毕业论文在整个本科教育中的分量就越来越轻,甚至没有太大必要。
由此看来,本科毕业论文的存废问题涉及高等教育的功能定位和发展趋势,不可不察。四川大学的多样化尝试,不管后果如何,其中的一些合理因素值得我们重视和思考。笔者的意见是,即使本科毕业论文不能“一刀切”地取消,也要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和人才市场的需求有所变革。有些本科专业,特别是一些理工科专业,可以考虑不对毕业论文作硬性要求,或者以毕业设计、实验课题等代替毕业论文,也不失为一种可行的选择。
王忻:本科生毕业论文存与废皆需体现能力
杭州师范大学日语系主任
近年来,有关本科生毕业论文取消、保留、改革的议论此起彼伏,一直成为人们争论和注视的焦点。实际上,对于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毕业生既可以写论文,也可以用不写论文的其他方式进行考核,前提是二者皆要反映出学生的真才实学。
引起人们对本科生毕业论文问题关注的原因是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现状。除少数研究型大学以外,许多大学的本科生毕业论文的实际情况令人担忧。现象一为应付差事和流于形式。因为写毕业论文的时候正值毕业生找工作的冲刺阶段,不少学生认为,找个好工作能让人受益一生,毕业论文写得好能怎么样?能过就行了。于是应付差事成为毕业论文的主流现象。现象二为抄袭严重。“上网下载点资料,拼拼凑凑也就成了”成为不少学生的想法和做法。现象三是越来越重视形式。不仅格式要求统一,而且需提交的文件名目繁多,令学生和老师苦不堪言。
应用性较强专业也可不写论文。对于一些教学型及教学研究型大学中的一些应用性较强的专业,重新审视现行毕业论文体制和探索新路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课题。以日语专业为例。日语专业属于偏应用型专业(全国大多数外语专业均应属此类),学生在校期间主要课程都是以提高日语能力为主要目标设立的。虽有日语语法学和日本文学等课程设置,但因数量极少故只能学到一些皮毛。这一点与中文、历史等其他同属人文学科的专业明显不同。也就是说外语类专业学的是技能+学问,中文、历史等专业学的就是学问。后者所学内容与毕业论文应写内容的一致性大大高于外语专业。
本校日语系2010年开始实施的[日语专业毕业论文改革探索(多元化的学生学业评价改革类)]教改项目,对人才培养学业评价进行了改革与尝试。
这个项目内容主要为:设立论文和非论文两个可选项,即学生可选择写论文,也可选择不写论文。不选择写论文的学生可选冲抵形式及可量化的指标;选择写论文的,系里优化和简化论文文件名目,以期最大限度地集中学生和教师的精力提高论文质量。
不选择写论文的学生,可以选择以下任何一项代替论文:全国日语技能类比赛二等奖以上、省级比赛一等奖以上获得者;成功担任地市级以上或100人以上大型活动的会场口译工作,并得到用人单位好评;有公开发表的译文或论文;翻译教师指定的日文文献;多修12学分以上。
选择写论文的学生,论文文件得到优化和简化。系里将现有的诸如学生承诺书、任务书、文献综述等多达十项的文件精简为五项。文件精简可以使师生从疲于奔命地应付那些花拳绣腿中解放出来,把更多精力放在提高论文质量上。
可见,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可以保证现有仅以论文作为唯一手段进行评价的目的均获实现;论文文件的精简不仅不会降低论文质量,反而还会促使其提高;同时,对克服现在存在的本科论文流于形式和抄袭严重的弊端起到很好作用。因此,这一做法具有广泛的应用和推广价值。当然,本科生毕业论文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本改革仅仅提供了一个具有启示性方向(且不是唯一方向)的引玉之砖。
巩建闽:毕业论文应加强而非取消
德州学院副院长
高等教育的大众化,促进了人才评价标准的转变,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正在从以往注重学历学位,向更加注重能力和素质的方向过渡。高校毕业生的能力和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果从能力和素质培养的视角来分析本科阶段毕业论文(设计)环节的作用,就不难看出它所具有的不可替代性。
相对于大学四年的课程学习,毕业论文(设计)阶段是最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环节。这个环节,可以培养学生应用各种工具独立或合作完成任务的能力,培养他们综合利用各种资源(时间、图书馆、实验室、网络等)的能力;如果学生有幸或多或少地参与导师的一些科研工作,这一过程往往还是学生与教师接触最多、是教师“身教胜于言教”的最佳时机。如果在参与多人合作的项目中撰写自己的毕业论文,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组织协调能力……倘若在整个毕业论文阶段,能配之以主题汇报、个别指导、小组讨论、预答辩等多种形式的学术活动,就更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充分培养和展示。而论文撰写到答辩过程,对于写作能力、表达沟通能力甚至自信心的培养,都是一个难得的锻炼机遇,而这些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目前还难以实现。即使对于那些将来不再从事学术研究的毕业生,在这一环节中得到的能力培养,对其职业发展和个人成长也是十分有利的。
可见,本科毕业论文的问题不是应不应该取消,而是应该如何加强。对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地方高校,同样不例外。
面对本科生毕业论文撰写和答辩中存在的问题,高校应遵循改革精神,采用顶层设计的方法,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路径。一是在定位上,应将其作为一门重要的“必修课程”来建设。将毕业论文从选题、开题、撰写到答辩的过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的各个主题部分来认真对待。二是在时间安排上,要打破传统的第四学年进行毕业论文(设计)的时间限制,通过延伸这一环节的时间长度等措施来加大培养力度。三是在论文要求上,要践行分类指导的原则。对于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主的地方高校,可以结合学校培养目标、毕业生的就业意向进行选题。在这三点的基础上,加大对答辩过程的监督和检查力度,用制度来保证整个过程不走过场。总的来说,高校只要将毕业论文(设计)作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抓手,像抓质量工程那样认真抓好、抓实,当前毕业论文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就能够克服和解决。
链接
一名毕业生的认识:本科生毕业论文不该因浮躁而退场
作为一名准毕业生,我身边不乏这样的声音:“本科生论文能写出什么花样来啊,随便写写得了”;“毕业论文?不是本来就该一周能搞定的事情么”;“哎呀,就算毕业论文没怎么用心写,难道导师还让我毕不了业不成?”……有同学更是仅用三四天就写成一篇洋洋洒洒一万多字的毕业论文,说起来还洋洋自得,甚至不理解为什么有人会用一个月左右时间去完成一篇本科毕业论文。这不禁让我哑然:难道本科毕业论文真的就这般不值一提?作为衡量大学四年学术能力的重要指标,它就该在这样的浮躁中悄然退场?
答案显然是“不”。在我看来,纵然本科生的学术功底尚浅,论文学术价值往往不太高,但本科生论文的存废本身不该成为一个话题,引起争议的关键还在于当前大学生群体普遍的浮躁心态。
首先,这种浮躁心态大多在于个人做事的态度和认知上,与本科生毕业论文应否存废并不挂钩。本科毕业论文普遍质量不高情有可原,但其存在合理性决不能因浮躁糊弄的心态而被抹杀。其实,本科生毕业论文是不要求必须有创新性观点的,更重要的是完成论文范式和核心要素的学习。从选题到资料收集,到论文组织、写作和修改,一直到最后定稿,这是一个最为基础的学术研究历程。
只有认真、完整地经历这一过程,才能充分地总结自己的本科学习,也才能初步了解治学秘诀。所以,当前大学生东拼西凑而成的本科论文,其质量堪忧,大多是因为没有认真完成这个学术训练过程,这和本科毕业论文的学术训练存在的内在价值是没有直接关系的。
其次,对待毕业论文的浮躁心态的形成,还在于从众心理的影响。不少学长们表示,即便毕业论文草草了事,最终也可以顺利通过,如此“经验之谈”年年口耳相传;同级学生中总有人和自己一样在毕业论文中掺杂水分,“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的心态暗中作祟,如此一来,轻视本科毕业论文的态度便年复一年地延续下来。
诚然,本科毕业论文质量堪忧,还有论文进度安排得不合理,以及某些导师的故意放水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但这一制度本身的存在价值是毋庸置疑的。本科毕业论文不该因浮躁心态而退场,真切希望以后的毕业季,我们讨论的不是本科毕业论文制度的存与废,而能看到更多人摆脱浮躁心态,真正投入足够的时间与精力,认认真真完成一篇对得起自己四年所学的毕业论文。
日语系毕业论文篇3
关键词:订单式;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
Abstract:Form "Order" training model as a new mechanism fo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student employment, improve their professional practice-oriented,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local businesses will be able to effectively integrate resources, both cultivate enterprise need talent, for 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delivery of human resources, but also to promote student employment, improv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pplication-oriented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Liaoning Foreign Trade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e regional advantages to my school which, geopolitical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Japanese professional features, to explore how to actively take "Order" training model to promote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optimize educational resources to better serve the local economy, promot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reform.
Keywords: Order;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raining Mode
一、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等地方本科院校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势
校企合作办学能够优化教育资源,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位于辽宁省大连市旅顺经济开发区,2013年11月,旅顺经济开发区经国务院批准正式晋升为部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战略地位显著提升的现代化产业园区,成为大连国际航运中心和现代产业集聚区,在招商引资上成绩卓越,一大批日资和中日合资大中型船舶制造业企业进驻到园区内,而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作为园区内省级重点民办本科院校,不断为园区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做为园区的教育支撑,助力于全区的经济发展,因此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与园区内日资或者中日合资船舶企业以“订单”模式合作的话,可以把企业对人才培养素质的要求整合到大学生的培养目标体系当中,既可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又为企业培养了合适的人才。
二、日语“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一)面向行业制定方案
以行业为导向,对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及时调整,修订教学大纲,使人才培养从源头上实现科学合理。以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日语系为例,学校、专业带头人、企业三方以培养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为目标共同制定培养方案,以专业培养为核心,以理论培养为基础,培养方案确定后,及时搭建校企产学研合作平台,校企共育人才,在实践中论证人才培养方案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不断修正和增补内容。并且值得注意的是通过与某某船厂的校企合作“订单班”项目,而并不是简单围绕现场翻译或者船厂某个相关日语人才岗位对学生进行技能培训,应注重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而是通过“订单班”的学习培养日语专业及其相关领域“岗位群”的职业能力和素质,以满足企业不断变化的用人需求。
(二)按“订单”进行课程设置
“订单式”课程体系设置要以市场为导向,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突出岗位针对性,促进教育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日语“订单班”的人才培养教育包括两方面,课堂教学和顶岗实习两部分。课堂教学部分的课程结构包括未来日语系人才宽口径就业的专业基础课和针对企业“订单”的专业选修课。具体来说,专业基础课程要培养学生广泛的职业适应性,夯实基础,拓宽专业口径,除专业基础课之外,在应用型培养方案指导下通过提高选修课比例,来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比如增加船舶日语、工业日语、日语口译等选修课,在已有的商务日语会话中增加现场对应翻译训练,毕业论文写作可以与船舶行业相关,实现日语专业与船舶专业的对接与融合。另外日语专业的学生由于是外语专业背景,学习船舶工业相关课程会遇到困难,学院和公司就根据公司的实际情况,增加课程中的部分船舶相关专业知识,同时不仅提升未来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帮助企业大大降低了前期培训员工的人力成本,深化了本科高校服务于地方经济的作用。
校企合作顶岗实习,学校同公司协商好安排学生到校企合作实习地点实习,企业为在校生提供实习机会与实习岗位,在现场实际与日方工作人员进行合作,既可以亲身感受、融入日企文化,又能提高学生在生产实践当中日语的运用能力。同时企业还要协助学校实践小学期教学的基础上,把部分业务实战内容融入各个学期,真正实现生产内容与教学内容的无缝对接,生产过程与教学过程的对接,产销链接,对口培养,不断探索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新模式,为区域经济发展助力。
此外为了选修课的顺利开展,校企合作共同编写以职业岗位能力需求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的教材,辽宁对外经贸学院的日语系教师与某某船厂日本高管、高级工程师联合编写船舶行业科技日语等选修课所需的教学教材。
(三)“六步法”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措施
第一步,职业规划初级阶段。
新生入学后,就邀请学校周边的中远川崎等企业日本高管、人事主管和学生的班指导教师给学生做学业、就业等专业规划报告,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所选专业的前景,并对未来的发展有清晰的认识。
第二步,以行业为导向的理论技能知识学习。
专业基础课上学生进行常规的与专业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学习,专业选修课要根据企业的具体要求进行课时安排,同时选用校企合作共同编写的教材,同时学校聘请企业专家到校授课,可以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激发理论应用于实践的热情,及时了解自身专业知识的不足之处,又为学生提前进入企业实习奠定职业技能知识基础,又巩固了专业基础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
第三段,企业实习阶段I。
大三下学期小学期阶段提前进入企业实习两周,订单班的学生在指导教师的带领下到校企合作基地进行实习培训2周,实习内容主要是进入到企业当中,考勤制度同公司员工一致,熟悉企业整个工作流程,了解未来进入企业后的工作的节奏,实习主要目的是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自己学习专业课的紧迫感,进一步完善自己的职业规划。最后期末考试的考核由校内指导老师和企业专家共同负责,由平时在企业表现与笔试各占50%组成。
第四段,深化专业基础课与技能知识的学习。
小学期实习结束返回学校后继续专业基础课和技能知识的学习,研究学生实习的考核结果,针对学生不足的专业知识进行侧重教授,可以让学生在专业基础课和职业综合技能课之间进行自由选课,确保一部分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宽口径,另一部分学生掌握较为复杂的专项技能培训。
第五段,实习阶段II。
大四下学期再次进入到企业,由校内双师型教师带队到企业实习,将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在实际操作过程当中。毕业实习结束后,毕业论文写作要围绕企业发展进行选题,由企业专家和学校双师型教师对学生进行答辩。
总结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所探讨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学校与企业优势互换,协同合作,既能保证学生学有所用,又能使人才培养更具有针对性,实现产学双赢,切实保障了理论学习与实际应用为结合,知识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结合,辽宁对外经贸学院“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构建了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终身教育为核心,以“订单式”教育为突破口的整体优化教育模式提供了良好的思路。
参考文献:
[1]张晓.基于校企合作订单式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J]. 科技与教育. 2010(05)
[2]彭翔.我校本科教育“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及其效益分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8(03)
[3]蔡志奇.应用型本科教育“类订单式”培养模式探析 [J]实践技术与管理.2014(05)
[4]王冬.高职院校“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06)
[5]詹世景.本科院校实行“订单式”培养模式的探讨 [J].专家教育.2005(03)
基金项目:辽宁省成人教育学会2015年度成人高等教育专项研究课题(课题编号:LC1518)阶段性成果。课题名称为[应用型本科校企合作视角下企业人才培养模式机制的研究]。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财务管理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大学本科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