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学进展论文篇1
为主要表现的综合症候群[1]。病程超过二年以上的面瘫为晚期面瘫
[2],其治疗一直是一大难题,至今没有十分理想的方法[1~4]。
1晚期面瘫外科治疗的回顾
晚期面瘫的治疗可分为非动力性和动力性治疗二大类。
1.1非动力性治疗
是治疗晚期面瘫的传统方法,临床上较为常用,对患者静态畸形的改善效果肯
定,主要包括筋膜悬吊、真皮悬吊、组织代用品悬吊等方法[1,5]。其
中阔筋膜悬吊是非动力性治疗中最具代表性的方法。此方法适用于不适宜作动力性
治疗的各种原因引起的晚期面瘫。
1.2动力性治疗
主要有肌瓣移转术、神经移转吻合术、跨面神经移植术、肌肉游离移植以及近
年开展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术,通过手术获得面部表情动态下的对称。
1.2.1肌瓣移转术:
1908年Lexer及Eden首先将咬肌和颞肌分出肌瓣,分别移转到上、下唇及上、
下眼睑来矫正面瘫畸形。Gillies则应用颞肌及其筋膜移转治疗面瘫,效果肯定,
60年代至70年代被广泛应用[5],目前仍有使用。Anonson等[6]
于1986年开展了舌下神经袢神经肌蒂移位至面肌的临床应用。曾祥宏等[7
]利用副神经斜方肌上支及其伴行血管为蒂的肌瓣转位来修复面瘫。肌瓣移转术
方法较简单,凡不适宜做复杂手术的病例可采用此术式[2]。
1.2.2神经移转吻合术:
适用于损伤面神经的近中枢端无法吻合,远心端神经具备吻合条件,而且面部
表情肌无明显萎缩者[1]。Drobnik1896年最早应用副面神经吻合治疗
面瘫[1,2,5],舌下面神经吻合是由Korte1903年首先报道的
[1,5]。其它尚有采用膈神经、舌咽神经、下颌神经运动支的神经移转术
[8]。神经移转术后,面部肌肉运动是与移转神经原支配肌肉的运动相伴随
的,而且只能是一种粗大的、混合的、大块性质的运动[8],所以现在已
较少应用。
1.2.3跨面神经移植术:
由Scaramella1970年首先报道,适用于面部表情肌无明显萎缩或表情肌严重
萎缩选择Ⅱ期吻合血管神经的肌肉移植术的Ⅰ期手术[1]。Alain等
[9]主张该术式分二期进行,以此来防止疤痕阻碍神经的再生。该术式的优点
在于患侧表情肌接受来自健侧面神经的再生纤维,与健侧表情肌连动,面部表情比
较自然,有整体性。
1.2.4肌肉游离移植:
Thompson[10]1971年首先应用趾短伸肌游离移植来治疗面瘫,手
术分二期进行,效果较满意。Thompson认为第Ⅰ期的供肌去神经支配是手术成功的
先决条件。此方法不用行血管吻合,手术简单,适用于晚期面瘫面肌已萎缩者。其
不足之处是必须依靠受区肌肉才能使供肌获得神经再支配,故应用受到了限制。
2显微外科技术在晚期面瘫治疗中的应用
2.1分二期手术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
第Ⅰ期手术为跨面神经移植,第Ⅱ期为吻合神经血管的游离肌肉移植。该方法
于1976年由Harii等[11]首先报告,其后逐步得到推广,近十余年得到
了较快的发展。1989年Terzis等[12]利用胸小肌修复面瘫。他认为胸小
肌有理想的形态,足够的体积和双重的神经支配(胸外侧神经和胸内侧神经),可允
许面上、下部独立运动,是最为理想的供肌,最适用于小儿面瘫。曹谊林等[
13]采用相似的方法对10位晚期面瘫患者进行治疗,3个月后测得肌电活动,
6个月肉眼可见肌肉运动,达最好效果需一年。O’Brien等[14]与Hari
i同样也利用带血管神经的股薄肌游离移植行面瘫治疗。他认为股薄肌容易切取,
后遗症少,可以分成几个节段发挥不同功能,是较好的供肌,但术后较臃肿。Ued
a等[15]采用带神经血管的股薄肌或背阔肌游离移植治疗4~15岁的儿童
面瘫,结果移植肌肉的初次收缩时间较成人早,功能恢复也较成人好。而且患儿生
长过程中,未发现受区面部任何变形和供区的任何功能障碍,所以推荐使用肌肉游
离移植治疗儿童和年轻病人。
2.2带血管神经肌肉一期游离移植
分二期手术的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效果满意,但需分期手术,增加病人痛
苦。王炜等[16,17]1989年首次提出了超长血管神经蒂肌瓣移植一
期治疗面神经瘫痪的概念,使一期手术成为可能。手术以背阔肌作为供肌,选择其
远侧薄的节段,这样可保证有14~17cm长的神经血管蒂,称为超长蒂背阔肌节段肌
瓣移植。为使肌瓣变薄,可切除节段肌瓣部分脏层,称为节段断层肌瓣[1,
2]。该术式的解剖学依据是[18]:背阔肌的血供主要来源于胸背动
脉,该动脉约在肩胛骨下角平面上方分为内、外侧支,入肌后
再分出节段动脉,胸背神经的段神经与段动脉伴行。由于移植时蒂长要14~17cm,
因此血管蒂要从肩胛下动脉起始处切取,同时常常需将段动脉向远端肌肉内进行解
剖分离。该术式的特点[1]:(1)把二期手术改为一期完成,缩短了治疗
周期。(2)变整块肌肉移植为节段肌瓣移植,可根据需要灵活切取。(3)把不带血管
的跨面神经移植改为带血管的移植,有利于移植神经的生长和修复。(4)变全层肌
肉移植为断层肌瓣移植,使肌瓣变得更薄。该方式以后逐步得到了推广应用并有所
改进[3,19,20]。江华[21]、孙百强等[22]
利用拇展肌作一期游离移植修复面瘫,也取得了成功。
2.3多神经血管蒂肌瓣移植
带血管神经游离肌肉移植的肌瓣多为单神经蒂,只局限于面下2/3的表情修复
,远不能恢复表情肌的多向性功能。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利用多根神经及肌肉的移
植开展了全面修复术式的研究[4,23~27]。运用的肌肉有腹直肌、
腹内斜肌以及背阔肌和前锯肌的联合移植。这些术式是利用同一肌肉的不同神经支
配,将肌肉分成二个肌瓣或二块邻近肌肉共血管蒂而神经支配不同,以此来恢复面
部不同部位的表情。其优点是多血管神经蒂,可行全面修复,但手术较复杂,创伤
较大。
应用带血管神经肌肉游离移植治疗晚期面瘫,术后可出现自主的,较为对称、
自然的表情运动,被多数学者认为是迄今为止治疗晚期面瘫最为有效的一种方法,
具有其它术式所没有的优越性,是晚期面瘫治疗的发展方向。但该方法手术范围及
难度较大,必须具有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及相应的设备,在基层医院较难推广。对
年老体弱不能承受该手术者不适宜。
3问题与展望
3.1表情恢复不全:因为表情肌的神经支配远较骨骼肌丰富,各部位表情肌纤
维方向都不同,其表情运动是丰富多彩的,所以单靠一、二块供肌是无法代替所有
的表情肌的[25]。而且神经再生时有可能发生迷路和错位,使面部协调
对称的动作受到影响。这将是今后面瘫研究的一个方向[19]。
3.2尚无理想的供肌:尽管目前使用的供肌有多种[1,16],但都或
多或少地存在着欠缺,没有完全达到理想供肌的要求[1,22],这也是
许多学者专家仍在努力的方向。
3.3移植肌肉的萎缩:主要原因是手术时缺血、创伤及吻合的神经血管不足以
支配和供养移植的肌肉等,所以有人主张采用较大的供肌[11],但又易
造成术后臃肿。相信经过不断地积累和研究,一定能找到合适比例的移植量。
3.4术式的选择:一期或二期带血管神经的肌肉游离移植,这二种术式究竟哪
种更为合理,效果更好,临床应如何选择,尚有争议。Terzis[12]认为
一期手术血管神经蒂长,神经生长速度慢于肌瓣终板的萎缩,等神经长到终板,肌
瓣已萎缩。但临床的结果并非如此,一期治疗的效果也较为满意[3,16~
19,22,25,26,28]。究其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1)由于超长
的神经蒂伴有血管供养,使移植易于成活,加速了神经愈合过程[16,28
]。(2)一期法再生神经轴突只需通过一个神经缝合处,减少了瘢痕效应对动力
源神经的量和质的不利影响[28]。(3)节段性断层肌瓣的移植是一种带
有靶器官的神经移植,此类移植能产生一类诱导神经定向生长,并营养和促进神经
生长的活性物质[2]。到目前为止,尚未见有关这二种术式对比的基础研
究的报道。今后可以动物为模型进行全面的、基础的对比研究,为临床选择术式提
供理论依据。
除了以上提到之外,随着组织工程学的发展和不断完善,相信神经和肌肉亦可
在体外获得培养,到时即可免除供区的手术。基因技术是目前发展得最快的技术之
一,如果通过转基因的方法来治疗面瘫,无疑会达到更完美的效果。[HT10.]
参考文献
1.王炜,主编.整形外科学(上册).第一版.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0
6-825
2.王炜,祁佐良,陈守正,等.面神经瘫痪外科治疗301例回顾.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1997,13(6):439-442
3.郝立君,夏双印,王洁,等.选择性超长神经血管蒂背阔肌跨面游离移植Ⅰ期治
疗晚期面瘫.实用美容整形外科杂志,1994,5(4):191-192
4.邬江,徐达传,钟世镇.多神经蒂的腹直肌瓣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
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4):252-254
5.黄渭清,李森恺,凌诒淳.晚期面瘫整形外科治疗的历史问题.中华整形烧伤外科
杂志,1998,14(1):59-61
6.AnonsonCK,etal.Preliminaryobservationsafterfacialrehabilitati
onwiththeansahypoglossipedicletransfer.OtolaryngolHeadNeckSur
g,1986,94:302
7.曾祥宏,徐达传.以副神经斜方肌上支为蒂肌瓣转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临
床解剖学杂志,1992,10(4):272-273
8.周琪.神经替换术治疗面神经瘫痪.国外医学耳鼻咽喉科学分册,1997,21(3):
141-143
9.Alain,GangBoBo,JeanMarcFuentes.Crossfacialnerveanastomosis
in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Apreliminaryreporton10cases
.BriJPlastSurg,1980,23:195-201
10.ThompsonN.Autogeneousfreegraftsandskeletalmuscle.Apreliminar
yexperimentalandclinicalstudy.PlastReconstrSurg,1971,48(1):11-2
3
11.HariiK,OhmoriK,ToriiS.Freegracilismuscletransplantationwit
hmicroneurovascularanastomoses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
Aprelimineryreport.PlastReconstrSurg,1976,57(2):133
12.TerzisJK.Pectoralisminor:auniquemuscleforcorrectionoffacia
lpalsy.PlastReconstrSurg,1989,83(5):767-776
13.曹谊林,张涤生,王德昭,等.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胸小肌移植治疗晚期面瘫.
中华整形烧伤外科杂志,1990,6(3):182-184
14.O`BrienBM,PedersonWC,KhazanchiRK,etal.Resultsofmanagement
offacialpalsywithmicrovascularfreemuscletransfer.PlastReconst
rSurg,1990,86(1):12-22
15.UedaK,HariiK,AsatoH,etal.Neurovascularfreemuscletransfer
combinedwithcrossfacenervegrafting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
ralysisinchildren.PlastReconstrSurg,1998,101(7):1765-1773
16.王炜,张涤生,杨川,等.跨面吻合血管神经的背阔肌移植一期治疗面神经瘫痪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1989,12(3):155-157
17.王炜,张涤生,杨川,等.超长蒂节段肌瓣移植Ⅰ期治疗晚期面神经瘫痪.中华
医学杂志,1992,72(11):680-682
18.赵莉,苗华,王炜,等.背阔肌节段肌瓣移植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国临床解
剖学杂志,1992,10(2):83-86
19.杨川,蔡佩佩,董佳生.带神经血管肌束移植术在晚期面瘫修复中的应用.中国
修复重建外科杂志,1995,9(2):84-87
20.UedaK,HariiK,YamadaA.Freeneurovascularmuscletransplantation
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usingthehypoglossalnerveasa
recipientmotorsource.PlastReconstrSurg,1994,94(6):808-817
21.江华,郭恩覃,季正伦,等.吻合血管神经的游离拇展肌移植一期修复晚期面瘫
.中华外科杂志,1992,30(7):420-422
22.孙百强,金理正.带蒂拇展肌移植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研究.中国临床解剖
学杂志,1999,17(2):138-139
23.UedaK,HariiK,YamadaA.Freevascularizeddoublemuscletransplan
tationforthetreatmentoffacialparalysis.PlastReconstrSurg,1995
,95(7):1288-1995
24.邬江,钟世镇,徐达传,等.前锯肌和背阔肌联合肌瓣修复晚期面瘫的应用解剖
研究.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14(3):173-175
25.祁佐良,王炜,徐达传,等.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应用解剖.中
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7,15(4):254-256
26.王庭家,徐达传,钟世镇,等.多血管神经蒂腹内斜肌瓣修复面瘫的解剖学基础
.中国临床解剖学学志,1999,17(1):22-24
27.HataY,YanoK,MatsukaK,etal.Treatmentofchronicfacialpalsy
bytransplantationoftheneurovascularizedfreerectusabdominismuscl
e.PlastReconstrSurg,1990,86(6):1178
28.顾晓明,周树夏,刘宝林,等.动力性肌肉游离移植治疗面瘫的前瞻性研究.中
药学进展论文篇2
由中国药学会主办,中国药科大学、江苏省药学会承办,国邦药业协办的第十二届全国青年药学工作者最新科研成果交流会定于2014年6月初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将邀请两院院士作特邀报告,并就我国青年药学科技领域最新研究进展及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广泛交流和探讨,同时进行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现将有关事宜通知如下。
1 征文及评奖
①征文范围:药物化学、中药与天然药物、药理、药剂、药物分析、生化与生物技术药物、生物药品与质量、海洋药物、老年药学、制药工程、抗生素、医院药学、药事管理、军事药学、药物流行病学、药物经济学、药物安全评价、药物临床评价、医药知识产权、药学史等药学领域研究论文,以及近年最新科研成果论文均在应征范围。论文要求立题明确、条理清晰、实验方法科学、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并没有在科技期刊公开发表。②征文要求:面向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医药企业等青年工作者征文,论文第一作者必须是年龄在45岁以下(1969年1月1日以后出生)。论文格式请参照[中国药学杂志]。应征论文字数限3 000字以内(包括参考文献)。③论文评审:由学会组织专家进行论文评审合格的论文将收载在大会论文集中。遴选出50篇论文作会议报告交流,每人12分钟以内,并参加优秀论文评选。会议将设一等奖2名、二等奖6名、三等奖10名,奖励金额(含税)分别为2 000元、1 000元、600元人民币,并为获奖者颁发获奖证书。③其他事项:请将论文电子稿以Word格式编辑后发E-mail至:,并注明稿件所属专业,以便于论文评审;文责自负。我们收到每篇稿件后,将及时给作者邮件回复。会议获奖论文推荐在[中国药学杂志]、[药学学报]、[中国中药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等学会主办期刊发表。⑤征文截止日期:2014年5月9日。
2 会议情况查询
药学进展论文篇3
1.组织学生查阅资料奠定科研基础要开展科研,首先需要通过查阅资料了解前人做了哪些工作,进展如何。为了提高学生的科研能力,第一步就是组织学生查阅资料,近年来,先后组织2005~2010级药本专业的全体学生上网查阅广西4000多种中草药的研究进展资料,包括植物形态、地理分布、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并且资源共享,即全体同学都拷贝每人分工查到的资料,为后续开展科研奠定了基础。
2.指导学生学写综述为科研服务在做科研之前,需要对自己选择研究的对象写综述,进一步明确前人做了哪些工作,还有什么没做的,从而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教师不但要告诉学生写综述的作用,而且要指导学生写综述。因为所带教的班是大二的学生,他们不知道综述该怎么写。我以白花丹为例,综述前人所做的化学成分、药理研究、临床应用等研究,分门别类列出,在展望中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期望。引用的每篇参考文献都要随文注明文献出处。通过指导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和写综述,使学生知道开展科研的前期工作该怎么做,也学会了写综述,提高了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近两年每个学生都写一篇综述。并组织宣读,让全班同学评分。
3.指导和带领学生搞科研生药学的主要任务是应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研究中药及天然药物的资源、鉴定、质量评价和开发利用。随着科学技术和现代仪器分析方法的迅速发展,生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不断扩大,需要多学科的合作,才能适应新时期学科发展的需要和中药现代化的需要,因此,我们生药学学科与分析化学、天然药物化学、药理学及生物技术等学科密切合作,指导和带领学生搞科研,主要研究内容包括壮药的开发利用、药用植物细胞组织培养、天然活性成分的提取、生药真实性鉴定的方法学研究、广西特产药用植物抗癌等活性研究。每年都有一些学生的研究论文在部级甚至是中文核心期刊上发表。许多学生毕业论文选题与生药学研究密切相关。一些学生在生药学研究方面的毕业论文被评为优秀论文,还有一些学生考上了生药学科的研究生,甚至考上四川大学、兰州大学等重点大学生药学科的研究生。
二、在生药学教学中改革考试方法
考试是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环节,是评价和改进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本途径。考试对教学过程具有鉴定、导向和激励功能,考试改革的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健康人格的养成。为此,我们对生药学考试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进行了探索。考试改革的原则在于注重培养学生素质的综合、协调发展。通过考试使学生掌握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提高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推进考核方式的多元化厂加强过程考核,提高平时成绩在总成绩中的比例,开发考试的功能,发挥考试对学生创新意识养成和创新能力培养的促进作用。因此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定位,制订了考试大纲,明确规定考试的重点内容、考试方法和方案,有目的地开展教和学厂考虑知识和技能的并重、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继承和创新的并举,注重考核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注重对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减少机械记忆便能作答的题目,增加需要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作答的试题。实验考查内容考核学生应用基础知识与实践技能解决生药真伪优劣鉴定和生药开发利用的问题厂布置讨论专题,让学生写出综述或专题研究文章。学生通过拟定探究内容,分工协作,查阅大量的文献资料,加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及探究性学习。改革后的考试形式有开卷、闭卷、笔试、口试、写论文、实验设计、讨论等。并加大平时成绩的比重,让学生重视学习的过程。鼓励学生根据理论学习、实践探索与科学研究相结合,做出合乎题目要求答案,为提高学生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提供自由空间厂总成绩由期末考试成绩与形成性成绩(论文综述、实验考核,面试,讨论、作业等)组成厂某方面成绩如论文、综述成绩的评定可让全班学生在听论文演讲后参与打分厂使考试方式从对获取知识量多少的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化。力求学习效果的评价更合理、更有利于学生能力的培养的评分标准。
三、结束语
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我们对生药学教学和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取得了初步的成效。实践表明:科研水平的提高是人才培养的关键,考试改革是教学改革与学生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我们将继续深化教学和考试改革,深入进行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家校共育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