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文本类型理论 呼唤型文本 翻译理论 文献综述
前言
尤金・奈达说过,翻译是“人们所能从事的最复杂的脑力劳动”。而为了做好翻译,通过仔细分析翻译文本,对文本的特点进行总结,可以在翻译策略的选择和翻译理论的运用上做到有的放矢,更加有针对性,所以文本类型与翻译方法的研究就极为必要。本文主要根据彼特・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对呼唤型文本的翻译研究进行文献综述,了解呼唤型文本翻译的发展历程,希望对呼唤型文本翻译的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发现存在的问题,助力于相应的翻译研究。
一、研究方法
本文通过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上对主题词“呼唤型文本翻译”进行检索,搜索到从2004年到2016年的相关论文共41篇。通过对检索结果进行分类,其中,涉及到呼唤型文本翻译理论的论文8篇,涉及具体某类呼唤型文本翻译策略的论文12篇,运用呼唤型文本理论进行译本分析的论文20篇,既有理论研究又有实践应用;由检索结果也可以看出,关于此类研究的论文数量有逐年增多的趋势,可见呼唤型文本翻译越来越受到重视;此文献综述将以这份检索结果为基础,对呼唤型文本翻译研究进行整理总结。
二、呼唤型文本及其相关翻译理论
1.呼唤型文本。文本作为翻译的原材料,其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来说,我们通常以题材来区别文本,如科技类、文学类等。而英国著名的翻译理论家彼特・纽马克则通过语言的不同功能来划分文本类型。纽马克在总结布勒(Karl Buhler)和雅各布森(Jacobson)的相关理论的基础上,将语言的功能分为六种:表达功能(Expressive Function),信息功能(Informative Function )、呼唤功能(Vocative Function)、审美功能(Aesthetic Function)、寒暄功能(Phatic Function)和元语言功能(Metalanguage Function)。并根据文本的功能,将文本主要分为表达型文本、呼唤型文本、信息型文本。其中,呼唤型文本主要强调语言的呼唤功能,其核心是呼唤读者做出反应或行动,引起读者的共鸣、思考,主要包括告示、说明书、宣传册、政治口号、广告、取悦读者为目的的通俗小说等。这类文本的特点是以读者为中心,比如广告文本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消费者产生消费活动。需要注意的是,很少有文本是纯粹某种文本类型,很多文本是三者兼而有之。
因此,呼唤型文本翻译要以读者为中心,实现信息的传递和对读者的情感呼应。译文应该考虑译文读者的理解能力,使读者能够迅速地理解和接受。鉴于其功能和宗旨,涉及呼唤型文本翻译的理论也有很多。
2.呼唤型文本翻译的相关理论。与呼唤型文本翻译相关的理论主要有:交际翻译法、翻译补偿策略、言后对等理论。
纽马克在提出了文本类型理论之后,也提出了相应的翻译方法。纽马克翻译理论的核心是语义翻译法和交际翻译。纽马克对语义翻译的阐释是:“译者只在目的语句法和意义的限制内,试图再现原作者的准确语境意义”。因此,语义翻译往往会尽可能地忠实于原文的内容和形式,重视作者的原意。与此相对的是,交际翻译则试图传达原文确切的语境含义,重视传递原文的表达效果,重视读者的理解与接受。交际翻译给了译者较大的自由,译者可以创造性地发],实现一定的交际目的。所以,在进行呼唤型文本翻译时,可以采用纽马克的交际翻译法。国内学者关于呼唤型文本翻译理论的论文大部分都聚焦于交际翻译。
另一个与呼唤型文本翻译对应的理论是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和文化的交际活动,受到文化习俗、思维方式等方面限制。此外,呼唤型文本翻译具有的以读者为中心的倾向,翻译过程中源语的信息、功能和效果无法准确地传达出来,就产生了翻译损失。因此,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就十分必要。相应的,补偿翻译需要通过一定的翻译策略来实现,比如转换法、强化法等。
国内针对呼唤型文本翻译补偿策略的研究还很少,学者李玉英、邱晴的论文[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策略]以及陈谱顺、胡勇的论文[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以广告的翻译为例]对这方面的理论有较为详细的阐释。他们的论文对翻译补偿的类型及呼唤型文本翻译补偿常用的方法进行了总结。
呼唤型文本翻译以读者为中心,注重读者做出预期的反应与行动,所以言后对等也是呼唤型文本翻译的一个重要原则。根据奥斯汀(J.LAustin)的言语行为理论,言语行为分为言内行为、言外行为和言后行为。而从这个角度来理解翻译行为,就是要实现翻译在这三个层面上的对等。其中,言后对等就是使译文对译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对源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对等。呼唤型文本翻译注重读者的反应,这种效果正是呼唤型文本翻译所要追求的。呼唤型文本的特点及其翻译目的都决定了呼唤型文本翻译实现言后对等的必要。在董爱华的[言后对等和呼唤型实用文本翻译]中提到了这一点。
此外,还有学者提出了在翻译呼唤型文本要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实现功能等值等原则。
三、呼唤型文本翻译的现状
整理的文献中有众多的译本研究和翻译策略总结,通过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呼唤型文本翻译的种类和数量都是非常多的,其中又以应用翻译体裁为主。如文献中所涉及的企业简介、公示语、高校简介、旅游文本、电影片名、中文菜单等翻译,都属于呼唤型文本的翻译。应用翻译体裁注重信息传递,注重效果表达,文本的“信息”和“呼唤”功能突出,根据呼唤型文本的翻译策略进行翻译,可以顺利地达到翻译的目的。同时,大量的应用翻译实践也证明了,将文本类型与翻译策略结合起来,这一办法是可行的。
由于交际翻译本身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所以关于呼唤型文本的翻译理论和策略主要以交际翻译为主。其他翻译理论在呼唤型文本翻译中的应用和研究仍然存在巨大潜力。另外,呼唤型文本翻译的研究是可以选取某一角度进行深化的,如以呼唤型文本中的“广告”为例,可以进行翻译补偿的策略研究,并且呼唤型文本翻译强调以读者为中心,与“归化翻译”又有相似之处,也值得我们进行挖掘研究。
四、结语
当然,无论翻译理论还是翻译策略,都必须依靠译者扎实的语言基本功和翻译能力,它们只是在翻译的宏观策略上为译者指明了方向,代替不了具体的翻译操作和技巧。呼唤型文本的核心是读者,所以在翻译时,译者应发挥主观能动性,服务于读者。如综合运用交际翻译、翻译补偿理论,又不一味地追求交际翻译和言后对等,造成译文有失偏颇。
参考文献:
[1]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New York: Prentice Hall,1988.
[2]Newmark,P.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Oxford:Pergamon Press.1981.
[3]李玉英,邱晴.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策略[J].江西社会科学,2011,12:176-179.
[4]赵婧韬.纽马克的文本类型理论及翻译方法探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1.
[5]惠新华.从言后效果对等的角度透视幽默元素的翻译――走进欧・亨利的幽默艺术宝库[D].北京:北京语言大学,2011.
[6]崔晓彤.呼唤型文本的翻译策略 ――以[创意练习30天](节选)为例[D].山东:山东师范大学,2015.
[7]顾小颖.简论纽马克的翻译二分法: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08,(07):116-117.
[8]陈谱顺,胡勇.呼唤型文本的翻译补偿――以广告的翻译为例[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2011,(32)5:103-105.
作者简介:
周涛,大连外国语大学,硕士研究生在读。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摘要翻译;交际理论;重写;英译策略
一、引言
摘要是论文的缩影,也是精华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讲摘要比论文更为重要,因为它有可能决定科研成果能否被学术界认可并广泛传播。大部分作者进行摘要写作时,通常都是先撰写中文摘要,然后将其翻译为英文摘要。中英文摘要的读者群不同,前者服务于国内的中文学术读者,而后者则服务于国外英文学术读者及国际检索系统的工作者。东西方语言文化差异较大,行文结构和习惯有所不同,都为摘要英译带来不小的难度。在此,笔者提出增强摘要英译的交际性是至关重要的,它是提高翻译质量的有效手段。
二、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与重写理论概述
1、 纽马克交际翻译理论
英国翻译理论家纽马克在[翻译问题探索]中提出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两个核心概念,这是他对普通翻译理论的主要贡献。语义翻译强调忠实原文,重在翻译原文的表达形式及语义内容,在结构和字词安排上力求贴近原文;而交际翻译则强调对读者的效果,注重读者的理解与反应,使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这就要求译者重新组织语言结构,以使译文流畅、地道。纽马克还将语言功能与翻译结合起来,提出文本功能分类说。根据不同的内容和文体,纽马克将文本分为表达功能、信息功能和呼唤功能,译者应根据不同的语篇文体类型选用合适的翻译方法。对于表达功能文本,核心是表情达意,作者独特的语言形式和内容也是同等重要的,因此译者应选择语义翻译为主的手法。对于信息功能文本,核心是语言之外的现实世界,所以译者应选用交际翻译法。对于呼唤功能文本,核心是号召读者去思考、去行动,因此应选用交际翻译法。奈达对此评述说,纽马克关注到了文本的广泛差异性,将两个方法和语篇类型相结合,更彰显其价值。
2、 重写理论
译意是翻译的核心问题,意义的转换方式则是重写。中国著名翻译家思果曾明确提出“翻译不是翻译,是重写”,并认为“翻译是翻译,不是写作”是“学翻译的人走不通的胡同”,并在他的著作中反复强调这一观点。傅雷则将翻译这门学问比作蚕宝宝造丝,“这蚕要是吃了桑叶进去,尽吐些桑叶渣出来,就完蛋了。吃了桑叶,吐出来的应该是丝嘛。翻译的人应当把原文彻底弄明白了、完全消化了之后,再重新写出来。”由此看来,翻译是基于写作技巧和语言知识上一种重新表达的艺术。此时译者充当的是手艺精巧的人,用不同的形式重新表达文字,为自己的艺术品重新塑形以迎合观众。在此,“重写”的内涵与“改写”不同,“改写”是指对原文内容或意思进行了更改,而“重写”是在忠实于原文意思和内容的基础上仅对原语表达形式的重新组合。
3、 交际翻译视角下学术论文摘要的英译
学术论文摘要是以传播信息和知识为主的非文学作品,信息性是其一大特点。因此,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可以指导论文摘要的翻译。交际翻译强调的传递信息,“量体裁衣”,对译文读者的效果,以及表达形式上的摆脱原语结构束缚,重新组织句法等,不论从摘要写作和翻译的目的来说,还是从读者的对象来看,都符合学术论文摘要翻译的标准。交际理论重组语言的结构,实际上与“重写”有异曲同工之妙。在此我们提出,在交际翻译理论指导下,运用重写的方法来进行论文摘要的英译是可行的。
三、交际翻译视角下学术论文摘要英译的策略
1、词语意译, 增强跨文化意识
文史类的摘要常会涉及民族及文化特色词语的翻译,可谓是摘要翻译的难点之一。译者应具备敏锐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能简单地将词语所蕴含的丰富内涵一笔带过,让读者不明不白。一些重要文化典籍的翻译,如“山海经”,若简单音译为“Shanhai Jing”则大为失色,并不能传达出原文的形象,应采取意译的方法将其润色,译为“the Classic of Mountains and Seas”,或是重写解释为“a work of folk geography in ancient china”。其次译者在深刻理解两种文化间差异的基础上,可以对译语进行重新创作,目的是为了扫清读者理解上可能产生的障碍。如汉语成语“雨后春笋”,用来比喻新生事物大量产生和迅猛发展,若译为“be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由于英语文化中“bamboo”是外来词,是不可能产生相似联想的。而英国受气候影响多产蘑菇,人们对mushroom也赋予了快速蔓延的意思,因此译为“spring up like mushroom”更为合适。应当承认,两种完全不同的异质文化间进行语言沟通交流,有时的确是困难重重,作为译者,有责任尽量使译文与原语意义对等,减少交际损失,提升交际效果,平时还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功底。
2、句子重组,提高可读性
汉英两种语言在表达形式上存在极大的差异。汉语采用意合法造句,很少甚至不用衔接手段,注重隐性连贯,以神统形,所以汉语的句子结构被比喻为“碧波万顷,层层推进”;而英语重形合,注重句子形式及结构完整,句子多用语言形式手段连接,因而英语句子仿佛是“大树参天,枝叶横生”。 由于中文摘要通常信息量大,结构松散,逻辑性强,这无疑又为英译增加了不少难度。因此,在英译过程中,必须要透彻理解原文的含义,然后按照英语思维和英文行文习惯来重新组织译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做拆句、合句以及句子嵌套的处理。
原文1:分析、整理了相关学者对HPFL加固RC结构性能试验研究成果,综合论述了HPFL这种薄层加固材料中高性能复合砂浆材料性能,被加固构件抗弯性能、抗剪性能、抗压性能、抗震性能、抗疲劳性能及抗高温性能等,并提出了今后应重点研究的问题。
交际翻译理论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 公示语 翻译 语料库 频率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5.07.029
Analysis of Public Signs
――China National Knowledge Publicity Methods Related Papers Keyword Statistics based on Corpus
YUAN Changwan, JIN Shuangjun
(North Sichuan Medical College, Nanchong, Sichuan 637000)
Abstract The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has strong practicability and wide application, and has become one of the hot spot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of language. The paper mainly analyzes keywords of 2196 CNKI articles on public signs using corpora. The analysis and statistic suggests that the current researches mainly focus on error analyses, theory and methods of public sign translation; and that field investigation of public signs in the target language countries and the cultural heritag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should receive more attention.
Key words public signs; translation; corpus; frequency
0 引言
公示语是指公开和面对公众,告示、指示、提示、显示、警示、标示与其生活、生产、生命、生态、生业休戚相关的文字及图形信息(方梦之,1996)。公示语具有指示性、提示性、限制性、强制性四种突出的应用功能(吕和发,2004;戴宗显等,2005),它通常被喻为“城市的名片”,规范、得体的公示语翻译是经济、文化、旅游等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是一个城市国际化、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也是提升城市形象、人文素养、审美情趣等的有效途径。
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专家委员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上海市公共场所中文名称英译基本规则](2004年8月),[上海市道路名称英译基本规则](2007年6月);北京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06年先后了[公共场所双语标识英文译法]通则及其组成部分;深圳市经过一年多的调研、编制,于2013年9月颁布了全国第一个公示语译用管理法规[深圳市公示语英文译写和使用管理办法]。各大中小城市的公示语翻译专家委员会相继成立,公示语译用办法不断出台。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和数据采集
研究对象为公示语相关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因为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部分具有语言简明、规范,结构严谨的特征外,还从内容上客观地反映了调查研究的目的任务、主题范围、理论方法、结果结论以及研究者突出强调的观点等重要信息。
数据采集基本情况:登陆(2014年9月30日)中国知识资源总库(http://),以“主题=公示语(模糊匹配)”为检索式进行简单检索,返回自2002年以来检索结果2278条。选中全部检索结果,CNKI E-Learning文献输出,以excel形式导出。以输出字段“题名”、“摘要”、“关键词”为主要依据,人工辨别论文是否与“公示语”密切相关,对导出文件进行筛选(删除不相关的82条),以实现对目标文献的查准查全,共计余下相关论文2196条。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建设“公示语”论文摘要微型专用语料库。对采集到的公示语相关学术论文的篇名、摘要和关键词进行语料库建库清洁、整理、标注。
采用语料库NLPIR汉语分词系统(ICTCLAS2013)对公示语相关论文摘要语料进行分词处理。利用语料库工具wordsmith对关键词等进行量化统计;采用wordsmith的词表工具生成“公示语”相关论文的关键词(非语料库Keywords)词频表及关键词词云图。
2 统计分析
2.1 论文关键词统计
以上述“公示语”相关文献微型语料库中的论文“关键词”为语料(中国知识资源总库中2196篇文献的8736个(形符)关键词),采用wordsmith的词表工具生成关键词(非语料库Keywords)词频表。将关键词形符分类汇总,将形符转换为类符,类符共计2750个,以及每一类符的出现频次及百分数。
2.2 论文关键词分析与分类汇总
将cnki“公示语”相关论文的关键词词频表进行语义上分析和归并汇总。将关键词词频表中出现频次大于等于10的关键词归并汇总,这些关键词共计101个(类符),其在关键词中出现的频次占总频次的54.10%。
出现频次最高的是“公示语”相关概念关键词(括号内数值为该关键词在词频表中的频次,下同),如:公示语(1152)、公示语翻译(208)、公示语英译(47)、标识语(44)、旅游公示语(26)等。其次是“翻译”相关概念关键词,如:翻译(405)、汉英翻译(267)、公示语翻译(208)、英译(137)等。
公示语翻译相关论文主要涉及常用翻译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等。
常用的翻译理论包括:目的论(138)、功能翻译理论(87)、关联理论(28)、顺应论(22)、模因论(21)、翻译目的论(18)、功能理论(13)、功能目的论(13)、翻译理论(13)等。
翻译原则、方法和策略等相关的关键词包括:翻译策略(154)、对策(90)、翻译原则(67)、交际翻译(60)、生态翻译学(57)、策略(55)、功能对等(47)、翻译方法(37)、原则(32)、跨文化交际(32)等。
与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的关键词如:问题(80)、错误(56)、语用失误(54)、规范(48)、规范化(40)、翻译错误(32)、错误分析(30)、误译(25)、翻译问题(20)、翻译失误(19)等。
此外,与文本类型相关的关键词如:文本类型(42)、语言特点(18)等;与文化相关的关键词如:文化差异(39)、跨文化交际等;与旅游相关的关键词如:旅游景区(39)、旅游景点(34)等;其它常见高频出现的还有:外宣翻译(33)、对外宣传(13)、国际化(12)、语境(12)、翻译生态环境(10)等。
3 讨论
以上统计分析表明,十年来公示语相关研究集中于公示语的英译理论与实践,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公示语翻译的常用翻译理论、原则、方法和策略;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分析;公示语翻译的文本、语言风格特征相关分析;公示语翻译的文化内涵及跨文化交际;公示语在旅游、外宣等领域的翻译应用现状等。
结合相关论文及其摘要分析发现:翻译理论、原则与公示语翻译实践联系不紧密。通用公示语(各国家、地区共有的公共场所标识,如:出口(EXIT)、停车场(Parking)、禁止吸烟(No Smoking))的重复研究较多,各自为政,资源浪费。非通用公示语(具有明显区域经济、政治、历史、文化、旅游等特色的公共场所标识,如:颐和园(Summer Palace)、天坛(Temple of Heaven)、孔庙(Temple of Confucius))研究有待深入。公示语翻译错误、问题相关分析较多,以实证研究为主,公示语纠错、调查、统计占有较大比例,分析、建议有待深入、拓展。
基于上述统计分析,建立公示语语料来开展通用公示语的纵深方向研究,适当减少公示语翻译相关的实证调查统计。对各国家、地区共有的通用公示语翻译研究应在翻译理论指导下,通过大量实地采集目标语的公共场所标识,搜集、整理建立公示语语料库。通过语料库工具统计分析,以目标语的使用频率为重要参考,以功能对等为主要依据,分析研究,甄别选用恰当、得体、规范的公示语译文。基于目标语国家公示语的语料库大数据统计分析,忽略语言的历时发展、区域变体,重视当代英语的高频使用公示语,有利于公示语的规范、得体,从而实现有效的跨文化交流。
同时,具有明显区域特色的非通用公示语研究有待深入和拓展。这部分公示语翻译应符合国际通用惯例,重视源语言的文化内涵,尊崇目标语的语言习惯和文化习俗,推动源语言的文化传承和对外传播。翻译公示语时,译者应该熟知公示语的语言特点和功能意义,了解汉英公示语的文化差异,并将译文读者的文化习惯放在首位,才能得出正确的译文(贺学耘,2006)。
基金项目:2014年四川省社科规划专项课题(批准号:SC14WY23)、2013年度南充市社科联南充市“十二五”社科规划课题(批准号:NC2013B043)和川北医学院2014年科研发展计划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戴宗显等.公示语汉英翻译研究――以2012年奥运会主办城市伦敦为例[J].中国翻译,2005(6):38-42.
[2] 方梦之等.汉译英实践与技巧[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1996.
[3] 贺学耘.汉英公示语翻译的现状及其交际翻译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2006(3):57-59.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企业工商管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工业化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