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文化交流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3 09:27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1

论文关键词:中外文化;异同;交流;理解

世界上各个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各种文化之间既有许多相同之处,也有明显的差异,各有不同于他者的独特之处。中国自百年前被迫打开国门,三十多年前自主对外开放以来,关于中外文化异同的讨论就一直是热门话题。既有长期旅居海外人士乃至华裔后代的亲身经历,现身说法,也有人类文化社会文化学者的潜心研究,深入分析,更有许多“老外”也乐此不疲,这对于我们的思考和中华文化的发展繁荣都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我仅就学习和工作中的体会,对怎样正确对待中外文化的异同尤其是“异”谈几点肤浅的认识。

一、承认、尊重

文化主要指某个民族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惯、生活方式、文化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等,包括显形的和隐形的,合理的和不合理的以及谈不上合不合理的一切,在某一时期作为人们行为的潜在指南而存在。可以说有多少个民族,就有多少种独特的文化。“存在的,就是合理的”,各种文化的存在必定有其存在的原因。我们对中外文化要一视同仁,要承认它的客观存在,要给予足够的尊重。不能采取“鸵鸟”态度闭上眼睛当作不存在,也不能自我否定采取民族文化上的虚无主义态度认为外来的一切都比本土的好,更不应采取文化沙文主义,视一切外来文化为蛮夷,唯我中华文化独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既不利人,也束缚自身的发展。

比如希伯来文化,已有至少三千年的历史,虽然犹太民族两千多年来散布世界各地,直到二战后才有了以色列这个国家,但却能保持自己的传统,维系着民族的延续。靠的就是文化的强大力量!伊朗总统内贾德先生扬言要把以色列“从地球上抹去”,怎么可能?犹太民族受到的迫害,遭受的苦难还少吗?有文化在,这个民族就不会消亡,谁能把深入骨髓血液中的文化轻轻抹去呢?

承认各民族文化,就要尊重它。深谙中西文化的孙中山就说过要和世界上“平等待我之民族”联合相处。你不尊重人家甚至蔑视冒犯,怎么与人家相处?尊重别人也是尊重自己,才会换来人家对你的尊重。

二、学习、理解

承认了尊重了各种文化存在的客观事实,就有必要去学习它理解它。科技的不断发展和创新,人类之间日益频繁的交流,带来了经济、生产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全球化。随着交流的增多,多种有着不同底蕴的文化交流碰撞就不可避免。我们要学习、研究、理解外国的文化,寻找中外文化的共同之处,也要尤其注意差异性。

例如,中西文化的思维方式就有很大不同,思维物化后形成的文化差异更是大相径庭。一般来讲,中国人比较重悟性,注重辩证思维,所以中国文字造词比较注重形象;而西方人更重理性,重逻辑思维,所以英文更多考虑实用价值。同一个东西,中文叫做“明信片”,而英文直译为“传递的卡片”(post card)。绘画上,西方的油画注重写实,讲究色彩,光线变化,透视效果,而国画讲究的是写意,意在言外,留下更多想象空间。中国人画一个人骑马,周围有纷飞的蜜蜂,表现的是“踏花归来马蹄香”。中国人不直言你儿子落榜了,却说“最后一名是孙山(我),你儿又在孙山外”(名落孙山)。再有,中国的饮食文化讲的是“色香味形”,而西方人偏重于营养的保证,一天摄入多少卡路里、维生素、蛋白质等。

学习、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更要理解差异性其来有自。例如中国人说某人“像老黄牛一样干活”“气壮如牛”,英文中要表达同样意思却是用“马”。那是因为中国人向来用牛来耕田种地,而早期英国人是用马来耕作的,都是好帮手,词语中却不同了。这里没有高低优劣之分,因为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产生活方式造成了差异。可以说中外文化中几乎所有的差异都有其不同的原因,地域、人种、历史、宗教、生产生活条件、甚至气候、人数都会对文化的形成造成许多不同的影响。

三、互补、共荣

世界上有各种不同的文化是客观事实,文化间的差异不可避免。我们既要互相尊重理解,更要学会包容,吸取各自的长处。互相取长补短才能达到和谐相处,互利共荣。在各民族相处,各国家交往,各种文化交流中,最要不得的是傲慢与偏见。

例如在政治文化上,西方人就常犯这样的毛病。有些西方人士一心要让世界各国都变成和自己一样,他们采取的是“非我族类”“党同伐异”的政策,强制推销自己的制度、文化、民主。比如在中东推行“大中东民主计划”。而中东各国都有自己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民族宗教情况复杂,发展程度不一。你一概打为“异类”而代之以“民主”,而非当地人民的自主自愿选择,那么“突变”的结果只能是混乱甚至倒退。中东和中亚闹过“颜色革命”的一些国家反美反西方情绪高涨与此不无关系。文化上的傲慢与偏见的后遗症由此可见一斑。

傲慢与自信是两码事。自信是应该的,必要的。因为资本主义二百多年的成功发展而产生西方文化的自信是有理由的,却不该由此完全否定其它道路与其它文化。同理,我们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有近百年来实现民族独立,国家基本统一的历程,有近几十年的快速的巨大的发展,而更加自信是应该的更是必要的。但绝不意味我们可以傲视其它国家,看不上外国文化。自信再前进一步就是傲慢与偏见了。

中国需要中华文化的自信,中国也从不讳言自己文化中的短处。中国提倡的是兼容并蓄,取长补短。文化上的征服是不可能的。历史上,中华文化就从来没有被其它文化完全征服,也更没有征服其它文化的企图,而是和平共处。丝绸之路,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等带来的是中外文化交流,是互相学习吸收;郑和下西洋也并非如哥伦布那样去征服占领。今后也一定会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多样的文化并不一定意味着冲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互相包容,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繁荣发展才是必由之路,共赢之路。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K87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4106(2017)01-0020-01

这次敦煌学研究动态暨[敦煌研究]发展研讨会,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及时把握敦煌学研究动态,引领敦煌学走向,是[敦煌研究]作为一个有国际影响力的学术期刊的重要任务。

依个人理解,近十多年来的敦煌学研究,大致出现了以下几方面新的趋向:(一)敦煌学研究外延的扩大,过去学者的研究对象主要是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及敦煌石窟,现在,将敦煌出土汉简纳入敦煌学研究的视野,已逐渐成为学界共识。(二)随着收藏于世界各地的敦煌藏经洞出土文献的公布,在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的基础上,出版定本敦煌文献全集成为可能,必将为敦煌学界利用敦煌文献进行学术研究提供极大的便利。(三)敦煌石窟的研究方面,随着[莫高窟第266―275窟考古报告]的出版发行,首次开启以考古报告记录敦煌石窟的新时代,标志着敦煌石窟考古报告工作全面开展。与此同时,敦煌石窟的研究开始进入探索石窟内容所反映的佛教思想、流派、信仰和社会、历史问题,以及它们之间相互关系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与敦煌石窟相关联的中外文化交流的研究、敦煌文献与敦煌石窟相结合的研究也成为主敦煌石窟研究的新趋向。(四)敦煌学研究由微观走向宏观,由分析走向综合,利用交叉科学研究的理论与方法,成为敦煌学新的亮点。(五)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以敦煌为中心,西域、中亚等丝绸之路沿线国家或地区与敦煌的文化交流再度成为敦煌学关注的新动向。前面s新江先生关于[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动态]的发言,就为我们提供了新的启示。(五)敦煌学学术史研究开始受到重视。(六)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敦煌学研究提供了科技支撑。

[敦煌研究]是敦煌学研究领域享有盛誉的学术刊物,也是敦煌学研究领域无可代替的学术刊物,多年来,[敦煌研究]以其鲜明的办刊特色和高水平的学术论文,赢得了国际敦煌学界的认可。关于[敦煌研究]未来的发展,我个人认为,首先要继续保持[敦煌研究]的独特风格,这是[敦煌研究]期刊立足于学术期刊之林,并获得学术地位的关键所在。其次,立足敦煌,面向世界,以开放包容的精神,刊发国内外敦煌学及相关学科研究的新成果、新资料、新信息,推进敦煌学研究的国际化。第三,根据敦煌学研究的新动态,[敦煌研究]期刊要发挥引领学术发展导向的作用,特别是[敦煌研究]多年坚持设置专栏,组织专家学者参与撰文讨论,引导学术的做法,值得继续发扬。第四,培养作者队伍,刊发高水平学术论文。第五,加大投入,做好[敦煌研究]网站的编辑及期刊论文数字化工作。

中外文化交流论文篇3

关键词:文化 文化冲突 英语教学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3)04(b)-0172-02

当今社会,跨文化交际越来越多、越来越重要。交际中的文化差异现象随处可见,语言环境中的文化因素应受到高度重视。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英语教学必须注意中外文化差异比较,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好英语、正确地使用英语。

本篇论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给文化的一些术语下了定义;第二部分研究了在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问题与其冲突的根源所在;第三部分探究了文化冲突在英语教学中的一些启示及其内在联系。结论部分概括了本篇论文的所有研究,并指出应适当重视文化的传播。

1 文化,交流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1.1 文化的定义

文化可以被定义为一个共享共存的社会空间,或是历史和形象交流团体中的一员,当他们离开那个团体时,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都会在信仰和行动上保持标准的统一性。这些标准通常被称为“文化”。更简单的说,文化既是一个社会的生活方式,也是人的生活方式。

1.2 文化,交流和语言之间的关系

文化与交流,虽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他们之间有直接的联系。他们是如此息息相关以至于一些人类学家认为这两个术语几乎是同一个意思。霍尔[1]曾经说过:“文化就是沟通,沟通就是文化。”文化是通过交流来学习,表现,传达和保存的。当文化不相同时,交流的方法也可能有所不同。

语言和文化的关系是内在的,一个社会的语言是其文化的一个方面,反之,文化对语言也有所影响。著名的萨皮尔—沃尔夫学说总是被引用来说明文化和语言之间的关系。虽然完全接受萨皮尔—沃尔夫假说可能会引起争议,但它适用于文化和语言是显而易见的[2]。

我们看到文化在语言和交流上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文化不只提供了交流的符号或语言,而且更重要的是提供了与这些符号和语言相关的意义。此外,文化还影响了人们在交流中使用语言的方式,并造成了交流障碍。

2 跨文化交流中的文化冲突

2.1 文化冲突

对于文化冲突,目标文化和根源文化都可能会导致文化冲突。一方面,目标文化知识的缺乏可能会引起误解或不理解。举例来说,当一个学生问一个外国人:“你是美国人,不是吗?”外国人答:“是一个苹果馅饼。”这个答案使学生很迷惑。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学生无法理解。因为他们并不知道:苹果馅饼不仅是美国人最喜欢的食物,而且也是典型美国本地人的昵称。另一方面,文化冲突是指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文化背景知识的负迁移类型。如果一个人理所应当的认为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是以同样的方式理解词语或行为的,或者试图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来理解不同文化间人们的语言,那么即使他或她懂得这门语言,他们仍可能遇到文化障碍,并且无法实现成功的沟通。向西方人打招呼用:“Where are you going”或 “Have you had your meal”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2.2 文化冲突的根源

由于在前面陈述了文化冲突是由文化差异造成的,因此,对我们来说,认识到产生文化差异的这些因素是很必要的。其目的就是为了尽量减少文化冲突。

2.2.1 地理和历史

我们都知道,中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部,面向太平洋。来自内陆地区的大风常常会带来寒冷和恶劣的天气。因此,东风是我们最喜欢的,但与此相反,英国位于大西洋的一个岛屿,他被温和并且潮湿的西风所影响,因此,西风与温暖和积极有关。例如:

在许多冬日,我都看到他,鼻子冻得发紫,站在飞雪和东风之中。(John milton )

东风化雨,借东风([三国演义]中的故事。)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一些习语带有不同的内涵。“一说魔鬼他就出现”,这似乎与中国的成语:“说曹操,曹操到”有很大的相似性。但其内涵和其暗指在文化上是不同的。

2.2.2 宗教和习俗

宗教和习俗对语言的理解也有重要的意义。三字经已被广泛用于中国。在英国,基督教是主要的宗教,他在597年流入英国。基督教认为人是带着罪恶出生的,而人的生命就是为自己赎罪的过程。有很多词常常出现,像:天使,僧侣,主教等。现在这些词都被广泛的使用。宗教和习俗都深刻的扎根于文化中,他们下意识的被渗透到人的认知系统中,影响人的心理活动。

3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的联系

3.1 文化冲突与英语教学

由于语言以多种复杂的方式约束了文化,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文化冲突可能在语言教学中的每一个方面出现,并制约英语教学,降低英语教学的效率。这可以从许多学生中看出:他们拥有大量的语法和词汇知识,却没有交流能力。

例如:一些学生无法理解这句话“他见她一见钟情,并作了一些精密的计划去追求她,但他却连一垒也没达到。”尽管他们认识其中的每一个单词,但仍不理解。这是因为他们不熟悉美国最流行的运动与表达的关系。这意味着学好一门语言不是只要掌握好语音,词汇和语法就行了。在英语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语言,还要教文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多获取一些文化信息。

3.2 减少文化冲突的手段

3.2.1 增加跨文化意识

文化的多样性和文化间的差异要求交流者应该对文化有敏感的意识。

语言学教师不仅要知道文化和社会语言间的差异,及本土与非本土英语使用者的基本行为,而且还要将这些认识传达给学生。教师的作用可以且应该包括让语言学习者意识到在言语行为中实际存在的差异。为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而奋斗,并不意味着要将它同化为目标文化,相反,跨语言学习涉及了本土文化与目标文化之间的第三位的发展,即“自我与他人的发展。”[3]。语言学习者需要了解本地人语言的意思,即使他们不选择通过重复本地人的行为来理解。[4]

3.2.2 分析,对比根源文化与目标文化

在进行文化比较时,首先应该对根源文化和目标文化做出精确的描述。“除非我们对进行比较的每一种文化都有更多精确的理解,否则,我们不能对这两种文化进行比较”。(Lado 1957:111)由于这两种文化清晰明确,对比分析可能会广泛用于显示文化差异,从而说明哪种本土文化习惯会被转移,并且成为跨文化交际的障碍。通过这种方法,误解和曲解在很多情况下会被预知,并且很多的文化冲突也可能被避免。

3.2.3 使用刊登文化的教科书和教学资料。

由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很少有机会通过与英国本地人交流或住在说英语的国家来获取英语文化知识,因此关于英语文化的教科书和资料对英语教学是有重要意义的。有关文化背景和习俗的教科书让学生品位到了“真正的”英语。此外,教师应该尽可能得将许多真实的材料加入到英语课堂中。真实的材料指的是来自于真正交流中的那些材料。使用这种材料的优点是他们触及到了许多有关文化和社会的要素。

3.2.4 使用教学多媒体

由于可视媒体具有一些突出特点,因此它应该被广泛应用于英语教学中。第一,它们可以帮助教师展示目标语言与具有高真实性的文化给学生看。通过展示一幅人们在目标文化中生活状态的图片,学生们可以加深对日常生活的了解,例如:拜访朋友,打电话,问路。第二,使用可视教具的突出特点是:交际场景控制演示。教师或学员可以中断或重新排序,冻结行动,甚至可以取消声音或图像。语言学习者可以被邀请加入到视频演示的一部分中,并可以对他们所获得的暗示有所回应。通过这类做法,学习者在目标语言中的交际能力将有所提高。

4 结论

跨文化交流注定要受到文化多样性的干扰,因为语言,这个交流的主要手段,只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和反映。它不可能将语言的使用从文化中分离出来。在这篇论文中,我们的贡献就是对文化的冲突问题及其根源进行了讨论。这篇论文的目的在于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尽量减少文化冲突的一些建议性方式来提高英语学习者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参考文献

[1] Hall,E.T.1977.Beyond Culture.Garden City,NY:Anchor Doubleday.

[2] Samovar,L.A&Porter,munication between Cultur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 Lo Bianco,J.,Liddicoat,A.J.,& Crozet,C.(Eds.).Striving for the third place-Intercultural competence through language education,1999.

[4] Lo Biance,J.,&Crozet,C.(Eds.).Teaching invisible culture一Classroom practice and theory,Melbourne:Language Australia Ltd,2003

[5] 肖龙福.外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