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4 00:40

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篇1

对整个价值工程而言,功能分析是其中的核心部分,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功能分析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分别是:功能定义,功能整理与功能评价。功能分析对整个价值工程的效用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功能分析为设计与施工提供了必要的科学依据。功能分析具体表现在,定性分析工程勘察,地基基础设计,以及基坑支护体系的功能与成本,确定它们之间所存在相互关系,掌握它们的必要功能,在此基础上,科学地分配各项成本,合理地创造或者进一步完善建筑工程的方案。事实上,地基基础工程的各个功能之间的联系是十分复杂的。利用功能分析,能够对其功能与互相关系进行系统的分析。

1.1工程勘察功能分析工程勘察分析的最终目的是为今后的设计与施工提供必要的科学的依据。具体表现在:第一,要有充分的依据。一方面,不能与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相冲突。另一方面,要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不仅要掌握该地区的工程地质特点,还要掌握相邻建筑地的地基基础情况。第二,要有可靠的技术。具体体现为:运用科学的勘察方法和手段,勘察工作细致到位,有足够的勘察工作量与清晰度,准确分析岩土技术参数,准确描述场地稳定性与适宜性。第三,要切实可行。具体体现为:地基条件评价高,方便进行施工,而且对环境影响小。第四,要有合理的经济效益。具体体现为:勘察费用合理,基础直接费用合理,而且工期效应良好。

1.2地基基础功能分析第一,要有合理的技术。具体表现为:选择合理的持力层;满足地基强度的要求,具体包括持力层强度和软弱下卧层强度两个方面;符合地基变形的要求,要熟练掌握地基变形计算的方法,并达到符合规范要求的标准;符合稳定性的要求,例如位于坡地岸边,要有合理的基础选型,满足基础本身的强度与刚度等各项要求。第二,要切实可行。具体表现为:满足当地的地质条件的要求,施工技术力量十分雄厚,施工经验十分丰富。第三,要对环境影响小。具体表现为:场地规划合理,施工噪音小,不影响临近建筑内人们的正常生活,污水、排浆等方面不存在问题,不影响其他建筑的地下沟管。第四,要有合理的工期。具体表现为:工期效应良好,占据总工期的时间合理。第五,要有合理的经济效益。具体表现为:基础直接费与工程直接费合理。

2地基基础价值工程实际应用

2.1功能指数的表达由价值工程的基本原理,我们可以得出其相应的价值功能评价公式,即为:V=F/C。其中V代表着功能价值,C代表着功能的成本,F代表着功能的指数。

2.2功能指数的定量化根据上面的功能分析的结果,通过层次分析的理论来确定权向量。其具体的步骤是:首先,建立递阶层次结构的功能系统图。其次,建立矩阵,计算各层次中因素的相对权重。第三,进行一致性检验。第四,计算各个次级的功能对总功能的合成权重。

2.3功能指标的评分在整个的功能系统中,不仅有定量的指标,同时也有定性的描述,因此要统一处理所有指标的评分标准,对比其评价结果。

2.4功能指数的计算对层次分析所得到的各项指标的权重和指标评分的结果进行列表计算,所得到的结果就是可完成的功能指数的量化形式。如果功能指数F和功能成本C是已知的,那么所得到的功能价值V(V=F/C)越大则建筑工程的方案越优。利用加权评价判据的形式优化目标,能够得到所期望的主体或主体间的最大价值。实际整体总价值V越接近V的最大价值,那么整体的总价值越高,方案越成功。价值分量结构图能够全面反映出整体总价值的构成,方便我们直观地看出地基基础方案的优劣,有利于我们准确并且快速地进行决策工作。

3结语

从以上的细致分析中,我们不难看出,地基基础价值工程对整个建筑工程的情况的反映不但是客观的,而且是全面的。地基基础价值工程具有重要的价值与作用。主要表现在地基勘察和地基基础设计两个方面。地基勘察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充分的依据,可靠的技术,切实可行的建议,以及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地基基础设计的作用主要是提供合理的技术,提供切实可行的施工,对环境影响较小,工期较短,并且带来相应的经济效益。既然地基土是天然形成的,是客观存在的,是我们无法改变的,因此我们应该注意到地基基础工程地区性的特点,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性,应用符合地区实际情况的地基基础价值工程的内容,指标,和评价体系,尽可能发挥地基基础价值工程的效用,在满足用户需要的同时,达到最佳的经济效益。

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篇2

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质量保证依赖于高品质的原材料。受原材料市场信息的限制,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建筑物施工材料都是施工单位自行购买,施工单位在购买原材料的过程中,由于自身对原材料的认识水平有限或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在采购原材料的过程中会出现购买劣质原材料的现象,劣质原材料用于高层建筑物的施工会造成建筑物出现崩裂或坍塌的隐患,严重影响建筑物的质量和人们的生命安全。

2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的防治措施

2.1对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检测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质量,是从源头上杜绝危害建筑物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问题的有效措施。随着经济和科技的发展,现阶段我国用于检测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质量问题的技术有激光检测技术和红外热像检测技术,下文针对这两种技术做出具体的介绍。(1)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激光检测使用激光对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钢材的焊缝与焊接检测的过程中,需要使用到的仪器设备为线激光器和CCD相机。线激光器主要用于向钢筋混凝土结构发射激光束,CCD相机主要用于接收激光束反馈的质量信息。这两种设备的联合使用,可以将激光检测的整个过程有理有力的反映出来,能较好地说明钢结构的检测质量。在实际的焊接焊缝检测过程中,将激光束固定于不等厚度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上方二十厘米左右,使激光束与钢筋混凝土面板呈六十度夹角,而后将CCD相机以同样的方法固定在能接收到激光反馈信息的位置。待二者的相对位置固定完毕后,将激光束在等待检测的钢板焊缝部位来回慢速移动,使钢板的质量信息通过CCD相机的作用充分地反映给检测人员。技术人员根据该钢板的成像反应,判断钢板焊接的质量。通常情况下,焊缝截面直线拟合值为0.9,钢材截面直线拟合值高于或等于0.9时,钢材焊接质量有保证,若钢材截面直线的拟合值低于0.9,则钢材焊接的质量有待进行一步完善。(2)钢筋混凝土结构中钢材焊缝的红外热像技术检测红外热像技术是一种新兴的无损伤的钢材焊缝检测技术,该技术能适应不同钢筋混凝土结构的检测,且检测的可靠性较高。红外热像检测仪以超声波作为热激励源,通过携带能量的超声脉冲对钢结构进行照射,超声波对钢结构进行穿透的过程中,由于受钢材焊缝质量的影响,超声波会与钢结构分子产生摩擦,质地均匀的钢结构焊缝处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小,质地非均匀的钢结构不利于超声波的通行,其产生的摩擦力大。摩擦力大的区域会在红外热像检测仪上形成颜色较暗的区域,该区域代表的位置即为焊缝质量不合格的位置。经过激光检测和红外热像技术检测后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其质量比检测前有较大的保证。在运用这两种技术进行检测的过程中,一旦发现质量不过关的钢材焊缝,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作出改进,避免钢筋混泥土结构投入使用后造成更大的安全问题。

2.2保证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质量保证高层建筑物在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的质量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第一,检测水泥的各项指标。用于高层建筑物施工的水泥必须符合相应的国家标准,有具体的生产单位和生产日期以及水泥成分说明。水泥成分不达标或是超过了使用日期,都会影响建筑物墙体或地基的质量,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因此,对不达标的水泥应不予使用;第二,在选择墙体或地基填充材料的过程中,应选择质地坚硬且大小适中的粗砂料。质地坚硬的填充材料具有耐磨性和耐腐蚀性,不会因为建筑物日积月累的使用而出现崩裂或垮塌的情况,大小适中且形状规则的填充材料有使建筑物美观的效果。第三,在验收阶段应严格按照国家的相应标准对建筑物各项环节的质量情况作出测试。对进入工地的水泥和钢筋进行验收时要查看水泥和钢筋的质量证明书,认真填写验收报告单,验收任务应具体到责任人,若验收过程中出现问题,视情节的轻重作出相应的惩罚。

3结束语

本文是对建筑基础工程施工质量通病和防治措施的探究,将钢筋混凝土结构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作为了建筑物质量问题的通病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与管理技术的探究,希望能为我国建筑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基础工程论文范文篇3

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内容主要是用岩土工程的方法解决这几类问题:对于洪水、地震、火山喷发等自然灾害的抵御;城市中由于人类生产生活活动引发的环境污染问题,例如废弃物的随意排放;施工建设过程中的噪声、棘突、基坑深挖造成的地下水渗流、地下工程对地上建筑的威胁等环境问题。总地来说,环境岩土工程虽然发展还处在初步阶段,但是其内容的广泛性和综合性已经决定了它的发展前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需要新的理论和方法的指导。对于目前基础工程施工中多变复杂的岩土体环境,需要更加可靠而科学的信息和参数提供符合实际的评估,从而设计出合理的施工方案。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和探索要求能够解释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对基础工程施工对环境的影响作出评估,从而指导人类与自然和谐相处,在避免自然环境恶化的前提下进行开发建设。另外,对环境岩土工程的研究要求能够为解决目前人类面临的环境恶化等问题提供新的思路,为人类采取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2环境岩土工程面临的问题

2.1环境岩土工程的基本问题

2.1.1岩土体力学的形变、稳定和渗流的问题。岩土体力学的形变、稳定和渗流的问题是环境岩土工程的基本问题。在基础工程的施工中,会面临基坑稳定、开采地下水造成的地表沉降、支护结构设计、卫生填埋中岩土体的防渗及地下水流场的变化等问题。2.1.2地震和其他环境振动的问题。地震和地震引起的振动对地面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是巨大的,在环境岩土工程中会对区域性的地震效应做一定的研究。另外,周边环境的施工、交通等引起的环境振动会对自身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岩土体造成一定的影响。2.1.3岩土体在化学方面的问题。岩土体在化学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指岩土体本身的化学组成,地下水岩土体的化学作用,包括地下水对岩土体的侵蚀、置换、结晶沉淀、离子吸附等化学作用。在基础工程施工中,还会出现岩土体污染、地下水污染、固体废料淋溶等影响。2.1.4能量场变化方面的问题。在基础工程施工过程中面临的环境岩土工程能量场问题主要由温度变化引起,例如冻土问题、固体废料填埋对岩土体的热应力,由此会影响岩土体的结构稳定。2.1.5岩土体的组成物质的物理迁移的问题。一些特定的基础工程的施工地区的岩土体在流水、风力的侵蚀作用下发生形变、迁移等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沙尘暴、水土流失、土壤沙漠化、海岸侵蚀淤积、河流冲刷、石漠化河流下游的淤积等。在这种情况下的环境岩土工程需要研究物质迁移和堆积产生的原理以及引发的环境问题的预防。2.1.6放射性方面的问题。目前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尤其是在地下建筑和空间,放射性元素氡的危害是极大的,因此在环境岩土工程中对氡的贮存、运输和防护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2.1.7特殊的岩土体的问题。特殊的岩土体的形成原因可能是自然原因,也可能是人类活动原因。自然原因包括火土、泥潭、盐渍土、膨胀土、海底淤泥等。人类活动原因可能是生产生活排放的废弃物、垃圾、废料等污染物。2.1.8生态环境的问题。在荒漠、高原、极地等地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轻微的活动都有可能对当地的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伤害,甚至由于蝴蝶效应引发更大范围的破坏。因此,在基础工程施工中,对生态敏感地区的施工建设和开发需提高技术含量,以维护生态环境的安全。

2.2基础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面临的新问题

2.2.1岩土体是基础工程施工中的直接环境,随着生产的加剧,可选择的施工场地越来越少,因此导致很多曾经不适宜施工建设的场地也被用来开发,从而会引发很多施工难题,面临的岩土体环境也更加复杂。2.2.2随着基础工程的施工,环境岩土工程的性质也在不断变化,因此,需要研究在人类的作用下不断变化的岩土体对工程的影响。2.2.3基础工程的施工会破坏原本生态环境的平衡,对环境或多或少地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在对环境岩土工程进行研究时应当考虑环境污染问题。2.2.4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类探索认知能力的提升,人类对环境岩土工程的问题研究已经转移到岩石圈表层,而这一领域是传统岩土工程很难攻克的一面。

3基础工程施工中的环境岩土工程问题的预防措施

(1)可以采取适当措施减少基础工程施工中的地表沉降问题。在施工时采用刚度较大的地下连续结构,基坑填充加固,分段分层建设,增加围护结构的深度,提高基坑施工效率,以避免降水影响。(2)在基础工程施工工程中加固土壤,在基坑开挖时进行坡面保护。具体实施时可以将一定厚度的水泥砂浆涂抹在坡面或者对坡面周围的岩土体进行旋喷、分层注浆以及深层搅拌等方法来加固。(3)谨慎选择施工方案,根据施工环境设计安全经济的方案。在施工过程中,对全阶段的施工状况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适时调整设计方案中的相关参数和施工进程,并且在高科技的指导下进行全信息化的施工方式。(4)采取一定的措施减少施工引起的噪声等环境污染。可以采取先进的去噪工艺,调整施工时间,降低噪声源的强度等。(5)在基础工程的施工中还需注意防止棘突效应。可以通过合理地安排布桩和沉桩的施工进程,适当降低基坑中地下水的水位,减少定桩带来的排土量,施工工艺上尽量使用先进的技术。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