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教育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4 01:15

比较教育学论文篇1

从比较教育学科发展的历史上看,比较教育学的研究方法经历了无意识的萌芽生成阶段;朱利安(Marc-AntoineJullien)、库森(VictorCousin)、阿诺德(MatthewAmold)、贺拉斯•曼(HoraceMann)、巴纳德(HenryBarnard)等倡导的访问和借鉴阶段;萨德勒(MichaelSadler)、康德尔(IsaacLeonKandel)、施奈德(FriedrichSchneider)、汉斯(NicholasHans)等开拓的因素分析阶段;贝雷迪(GeorgeZ.F.Bereday)、诺亚(HaroldJ.Noah)、埃克斯坦(MaxA.Eckstein)、埃德蒙•金(EdmundKing)、霍姆斯(BrainHolms)等推动的综合性社会科学研究方法阶段。在不同的学科发展阶段,比较教育学的研究范式及理论分析框架也在发生着转变。从较早的因素论分析框架,发展到实证主义、相对主义、结构功能主义、新马克思主义、世界体系理论等都对比较教育学的本体建设和适应不同时代背景起到过关键性作用。然而,在诸多的研究框架、参照系或理论模式的争鸣与地位变换中,比较方法始终是比较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核心和基础。这里探讨的“比较”并非其他教育学科研究中将其视为工具性特征的具体研究方法,而是从工具客体演绎为研究者内在的研究思维路径,并上升为研究主体审视研究对象的一种更为广阔的视野。这种“比较”也就是冯增俊、陈时见等先生所说的一种方法论层面的思维方式。[4]基于此,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比较方法可以从四个层次进行分解和运用。第一,比较教育研究的心理准备———比较的意识。比较是每一个具有正常思维能力的个体所具有的思维方式。在人类的日常生活中,比较无处不在,它是人们通过某一标准判断客观事物存在价值或意义的方法。因此,比较的意识是比较方法层次性中的初级层次,然而它也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发生构建了心理层面的支持。第二,比较教育研究的科学表征———比较教育学的具体研究方法。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开展的比较教育研究所得出的结论才有可能形成科学的认识。比较教育学在借鉴吸收各学科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形成了因素分析法、统计分析法、阶段分析法、教育洞察法等多种具体的研究方法。这些方法可以说是处于工具层面上的科学方法,并在技术层面上为比较教育研究的展开提供了途径。第三,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本质特征———比较的视野。比较视野是一种辩证性的思维方式,是研究者在认识和解析研究对象过程中,所持有的固有的、习惯性的研究视角,是生发至研究者思想中的自觉自主运用的看事物的方法。基于此,作为比较教育研究者,就需要自觉地将研究对象放在多元文化、多种教育类型当中进行研究。第四,比较教育研究者的统一路径———比较的范式。比较的范式决定了比较教育研究者们在看待研究对象时所持有的研究共识和价值观念。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的四个层次规定了比较教育研究的方向和手段。通过比较意识的准备、具体研究方法的运用、比较视野的引导、比较范式的导向可以为民族教育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比较的层次性对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借鉴意义

我国民族教育学从20世纪初发展至今,其学科概念、理论体系、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研究任务以及研究方法等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转变。民族教育学既重视主流社会教育研究也关注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状况,是符合民族教育理论和实践发展需要的。全方位审视和剖析主体民族教育与少数民族教育、少数民族之间的教育才能丰富我国民族教育理论,全面解决民族教育问题,使中华民族整体的教育质量得到根本性提升。而要完成这一任务,比较的方法显然可以帮助我们加强民族教育之间的互动,融合各民族教育的优良之处,达到各民族教育的共同繁荣。

1.带着比较的意识深入研究“场域”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要求研究者在对不同地域、社会文化形态和背景下的民族教育开展研究时,要深入研究场域,要对被访人的叙述及考察资料展开意义诠释。[5]然而,研究者所关注或融入的研究对象并非孤立存在于某一区域,其教育特征的呈现、教育问题的产生、内在发展条件等因素均和其历史传承及周边乃至整体社会大环境息息相关。所谓整体与部分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形式,它们保持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因此,研究主体仅关注客体对象的直观信息和资料时,往往会忽略事物产生和发展的客观大环境,导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基于比较方法的要求,在遵循系统性原则的基础上,研究者可以带着比较的意识深入研究现场,以联系的观点审视研究对象,构建纵向比较和横向比较的研究网络,通过比较的心理准备,全面考量客观数据和现象,有助于更为有效地寻找“真实”。

2.以比较的视野审视各民族的文化与教育长久以来,我们在对主体民族的现代教育的关注中,不断地追寻着理想的教育模式,不断地强调教育的单向借鉴和输入,从而实现一致性或相适应的理想。然而,在全球化发展以及各民族相互交流和互动的进程中,来自不同区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各种教育类型和文化传承也突显出各自的价值。因此,应当注重文化和教育交流的多向性和互动性,强调不同教育的历史和文化的自我认同。民族教育研究者可以透过比较的视野,将研究对象放在多种教育类型和多元文化的视野中进行研究,在关注和诠释他民族的教育特征和发展优势的基础上,合理化地发展自我。比较的视野除了借鉴和参照外,还注重合作和整体发展,只有这样,各民族和民族地区的教育才能共同进步,才能使全社会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呈现出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3.从比较方法的逻辑出发开展多维度比较研究比较方法作为比较教育研究的一种逻辑思维方式,在审视研究对象的外部压力和内部张力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了一种特有的研究机制。比较方法在实践的磨练中分化出普遍主义比较、民族主义比较、描述性比较、历史解释和文化传统比较、因素比较、区域比较、跨国比较等多维度的比较方式。民族教育研究者可以通过不同的教育比较研究角度,对不同民族、区域或社会文化背景中的教育开展比较研究。这种做法不但有助于实现对民族教育的宏观关照和整体把握,还有助于通过不同研究纬度对比研究对象的微观优势,从而发现不同民族或民族地区教育的闪光点和长处。

4.运用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开展综合研究无论是社会科学研究还是自然科学研究,研究方法的共享和借鉴已是普遍现象。因此,将比较教育的具体研究方法应用于民族教育研究实践中,显然是大有裨益的。下文列举几种研究方法,以期为丰富民族教育研究方法提供启示。第一,具备工具特性的比较法。在运用比较法时,应当注意事物的可比性,掌握比较的标准,诸如概念的统一、取样的统一、背景的统一等。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通过跨文化比较、跨地域比较、跨民族比较等方式有助于明确研究目的、对象和任务,同时还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揭示民族教育中的问题,从而探明民族教育的普遍性并衍生出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多种教育形式所共有的教育特征。第二,因素分析法。阿瑟•H•穆尔曼认为:“为了达到研究目的,必须选定对一个国家或一个文化区域的教育方向、组织和作用具有决定作用的长期因素,并将长期因素所包含的主要问题和课题依靠一对相反命题(如人口的量与质、政治的自由与纪律等)的均衡与调和获得解决。”[6]在民族教育研究领域,要通过对决定各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现象和制度的诸因素的解释分析,探求其形成的原因。既要强调政治、社会、文化、国民性等对民族教育的影响,又要关注民族教育的内部发展动力。通过内外部因素的相互作用,从而正确解释和评价影响民族教育的诸因素。第三,阶段分析法。贝雷迪将阶段分析法分为描述、解释、并置和比较四个阶段。在开展民族教育研究时,首先通过文献收集和实地考察的方式对民族和民族地区教育进行周密而全面的记录和描述(不加个人分析);其次针对影响研究对象发展的原因和相关因素,借助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学科观点和知识进行解释和评判;再次对收集的资料进行系统化,在同一类目资料中确定统一的标准,找出它们之间的相同性和差异性,形成分析假说;最后通过“同时比较”和“阐释比较”证明分析假说是否正确。[7]除了以上方法外,诸如假说验证法、问题研究法、教育洞察法等均可以在具体教育实践中探索性地运用于民族教育研究之中。通过多种研究方法的运用开展民族教育的综合研究,有助于更好地解决民族教育问题,改善民族地区的教育状况。

三、结语

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建构、更替和重构,其根本动因和依据来自于民族教育现实及其发展变化的要求。这些外部因素构成了民族教育研究方法转变、丰富和发展的外部参照框架。民族教育研究方法通过作用于外部实践从而获得自身发展和重构所需要的信息和资源。一方面,要对民族教育发展和变革进行比较研究,总结出具有民族特色的优秀教育经验和模式。另一方面,要将少数民族教育与主流文化进行交流和互动,形成两者既有文化教育的“输入”又有“输出”的互通和对话。同时,要进一步明确民族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强化民族教育研究方法的时代性、开放性、实用性、多元化。

比较教育学论文篇2

1.对国外的比较教育停留在介绍层面。

比较教育学是因为研究他国教育经验,推动本国教育发展而出现在教育学科这个庞大的学科族群中。关注国际教育发展,借鉴他国教育经验为核心的知识领域,建立起它在教育学科体系中的独特地位。然而当前很多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停留在介绍层面,单纯的现象描述居多,缺少文化层面的深刻分析,而且借鉴的国外经验,针对性不强,放之四海而皆准,没有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优势凸现出来。例如谈中英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比较研究,多数学者都会把英国概况、改革和发展的历史介绍一番,再说对我国宏观层面的启示,多是泛泛而谈,使这类文章参考价值甚微。

2.未能辩证看待国外理论。

对外国理论假设,要思考、质疑,保持对其的警惕性,对其适用性和有效边界要给予充分的反省。通过文献梳理,笔者发现很多研究者把建立在西方土壤上的理论框架奉为神明,把用西方理论视角引入论文中的研究视为创新,不免有牵强附会之嫌。试问不研究扎根于中国土壤的文化,怎么可能做出接中国地气的好文章来?因此,对中国当前国情的准确把握,是搞好教育科学研究的出发点。另一方面,外国教育也存在问题,它的月亮不一定比中国圆。就英国高等教育而言,它的质量世界闻名,可是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2010年12月,英国政府五次上调学费,加之政府对高校经费投入不足,高校的校外捐赠较少,导致高校建设资金短缺,引起社会动乱。再如,在牛津和剑桥这两所著名高等学府中,来自普通劳动者家庭的学生只有9%,亟待解决教育机会均等问题。可见辉煌的成就下也有阳光照射不到的阴影。因此我们在面对外国教育理论与经验时,必须辩证分析,使其在中国土壤里完成意义转换。

3.研究方法上普遍重思辨轻实证。

研究方法既是一种知识的体系(思维方式),又是一种行为规则(行为方式),还是一门学科的关键支点。比较教育研究之比较,并非只是把两国的教育现象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性描述,绝不仅限于形式上的比较,而是要做因素分析,并在多种错综复杂的因素中,得出教育规律的新研究。然而纵观中英两国比较高等教育的文章,发现国内比较教育学者多从文献、官方数据中获取国外的教育信息,空想型的思辨文章大量涌现,鲜有植根于国外的教育土地进行实证分析的文章出现。众所周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写出来的文章自然缺乏文化内涵。

4.研究对象较片面。

一般认为,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该国的教育发展水平成正相关,因此在比较教育研究中,长期存在着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的经济发达国家和地区为中心的借鉴垄断局面,使得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对英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拉丁美洲、亚洲和非洲的发展中国家研究较少。本研究在考察中英比较教育研究的同时,也关注其他国家。例如,我国对亚洲日本、新加坡、韩国、印度等国家的教育研究较多,而对亚洲其他国家的关注较少;对非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浙江师范大学非洲教育研究所,其他大学几乎没有该项目的涉猎;在拉丁美洲的教育研究上,也多是对巴西进行研究,对拉丁美洲的其他国家研究较少。由此可见,我国比较教育学的研究对象还是较为片面的,未能构建成一个以高校、研究机构为核心的学术共同体来保证该学科的多方面可持续发展。

二、比较教育学去向何方

教育无论站在什么样的立足点,运用什么样的研究方法,文化都是所有探索与讨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从文化的视角出发,批判吸收外国理论,形成比较教育学特有的研究范式,提高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成熟度,是未来发展的根基所在。为此,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建设应着重从以下方面提升:

1.多元文化与教育相融合。

多元文化既可以是一种政治态度、一种意识形态,也可以是一种历史观、一种教育思想,其核心是承认文化的多元性,承认文化之间的平等和相互影响,打破西方文明作为强势文化在思维方面和话语方面的垄断地位。教育本身就是人类社会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不同的教育反映的是不同的社会文化内涵。比较教育学的突出特点在于它所面对的是不同国家民族文化传统中的教育现象。由于社会环境和文化传统的差异,构成了不同国家与社会的教育差异。从长远的发展来看,需要采用兼容并包的态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中国与外国的教育理念有效融合。

2.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

在我国比较教育学科体系尚未成熟之时,多采用翻译、引进等介绍性研究。然而教育研究中过分依赖外来理论而忽视本民族和文化的研究,这是当今教育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根源之一。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曾批评那种不顾中国社会的实际情况,一味效仿西方教育模式、制度的做法,将其比成拉东洋车,是害国害民的事,是万万做不得的,主张要敢探未发明的新理,敢入未开化的边疆。由于基本国情、社会制度、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不能把英美发达国家的教育教学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中国来。本土化才是中国比较教育研究必然的价值追求。在今后的比较教育研究中,应把国际化和本土化联系起来,互为条件,互为补充,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使其真正扎根于中国的社会土壤之中。多融入一些中国元素,少一些拿来主义,批判思考与有效借鉴相结合,才能真正地实现中国教育的大发展、大繁荣。

3.多样化学科与研究方法相完善。

近几十年来,比较教育学主动借鉴、引用其他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形成了描述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因素分析法、历史研究法、阶段分析法等较为成熟的研究方法,还积极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心理学、经济学、政治学、统计学、语言学、数学等多样化学科来完善自身的学科建设。可喜的是,有不少研究者已将更多的社会研究方法运用于比较教育研究之中,给学界吹进一股清新之风。然而,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起步晚于西方发达国家,所取得的成果基本上都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教育学界通用的研究方法和科学范式,整个比较教育学都充斥着西方化的术语。还应看到我国比较教育研究方法相对滞后,更多是形而上的、思辨型的,因而远没有形成比较教育学独特的话语体系和基本的学术规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比较教育学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潜力。作为一门社会科学学科,比较教育学必须加强自身的理论架构,最重要的是彰显其在教育科学诸学科中的独特地位,提供具有概括力、解释力和生成力的方法论体系。

4.全球化视野下的开放与综合相统一。

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比较教育学应该站到更高的层次去反观教育学自身,造就其开放性品质。开放性讲究四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输入即引进来的策略,将外国的民族、文化、教育引进本国,以作参考,目的在于反思、理解、认识和改造本国的教育。如聘请国外专家、科研人员到我国讲学,参加学术会议,把国外先进的理念带到我国。第二重境界是输出即走出去的策略,将本国的民族、文化、教育介绍给外国,使中国走向世界,以确立本国在世界教育大家族中的地位,扩大对世界教育事业的影响力。当前国内的教育杂志多关注国外的教育研究动向,却忽视了我国教育科研成果的对外传播。教育文化的传播具有双向性,若只强调单方面,就会失去平衡,不利于学术的平等交流与合作。因此需组建专门的学术团队对外介绍我国的教育发展状况,促进我国在教育科研上的平等对话与交流。第三重境界是重合,推动教育事业的全球化运动,增进彼此的了解,促进本国教育与外国教育的交流与合作。其中加强高校间的国际合作,扩大跨国人才的培养比例是一个重要环节。第四重境界是创新,也就是在新的条件和水平下的自我更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比较教育学需要注入创新的血液,无论是从方法还是眼界,都需要有专属于自己的东西。作为一门常有舶来品的学科,如何加强对西方教育思想本意的深刻把握、对其正确性的批判思考、对其在中国实行的可行性研究、对其研究对象的全局性把握等,有待于在跨文化研究中得以更深一层次地挖掘与探寻。

比较教育学论文篇3

[关键词] 比较教育评论;主题;方法;国家分布;启示

[中图分类号] G40-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2095-3712(2012)05-0025-06

学术期刊所发表的学术论文是显示该学科的学术地位与学科特性的重要载体,对一本高质量有影响的学术期刊的学术论文进行统计分析可以看到学科研究的方向,这是对自身学科的回顾和对以后研究工作的准备。[比较教育评论](以下简称[评论])是一本在比较教育领域有全球影响力的学术期刊,每年期刊的第四期都会一次比较教育的论文目录,这些目录搜集了当年所刊登文章所参考的文献,一些西方比较教育研究者通过分析这些参考文献的特征与倾向性,统计分析当年美国比较教育学科领域所关心的领域与全球教育所急需解决的问题。2007第三期的[评论]中,罗萨林德(Rosalind Latiner Raby)发表了一篇题为[五十年来比较教育评论参考文献回顾――对此领域的反思]的论文。论文从历年文章数量、文章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地区等维度出发,对五十年来[评论]所刊登学术论文的参考文献进行分析。通过作者的统计和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全球比较教育领域研究问题发生的变化,研究地区重心的转移,总结出比较教育领域学者们未来研究的方向。由此可见,对自身学科领域发展的关注对学科领域学者今后研究具有较强的参考意义。本文以2003年至2010年2月[评论]发表的学术论文为研究对象,从研究地域、研究主题、研究方法和研究阶段等维度出发,探究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动向,借鉴和学习它卓有成效的经验。研究对象包含29期[评论]共计140篇学术论文,其中2006年刊登论文最多,达27篇,2003年刊登15篇论文,为近八年来期刊发表学术论文最少的一年。

一、学术论文研究国家分布分析

由于比较教育学的学科性质,对某一个国家教育问题的研究是比较教育研究的惯例研究方式,比较教育学科的发展就是从学习他国的教育经验发展而来的。学术论文研究地域的变化动向可以反映全球教育问题的分布状况,分析学术论文研究的地域变化可以使比较教育研究者在研究中更好地把握研究方向。在整理文献中,笔者以洲为标准把地域分为北美洲、拉丁美洲与南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五大类,并从每篇论文研究国家数量方面入手,把论文涉及的国家又分为单一国家、两国、三国、区域、全球共五类。

通过表1、表2的数据分类,我们可以得出近八年[评论]选择国家研究方面的一些特征和方向:

(一)亚洲国家成为研究主体

表1反映的是近八年来[评论]论文所研究国家的地域分布。这些论文大多数是研究单个国家,也有研究多个国家,但它们都属于同一大洲。从上表可以看出,[评论]最关注亚洲国家的教育问题,在85篇文章中涉及亚洲教育问题的文章共有34篇。2004、2005、2006三年中,每年都有6~7篇研究亚洲教育的文章。每年非洲、拉丁美洲与南美洲及欧洲研究数量一直比较稳定。北美教育问题研究数量较少。在这些文章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开始成为研究的热点。研究中国教育的学术论文所研究问题包括中国台湾地区、中国香港地区的公民教育,中国台湾地区学期教育券制度的改革、中国西北部地区教师幸福感以及西藏自治区学校教育与内地学校教育脱节问题等。

(二)全球多个国家的比较研究数量增多

在所有研究国家的论文中有一半的论文研究单一国家,单一国家仍然是[评论]研究的主体。但区域研究与全球教育的研究近年来有所增加,OECD与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是推动全球教育研究的动力。最近几年大型的跨国比较研究让人眼前一亮,如2010年[评论]第一期[不同性别教育期望差异的跨国研究:国家层次性别观念和教育系统的影响]一文就对29个OECD成员国进行了比较与研究。由此可以看出,在全球化背景下,比较教育研究开始全球化比较已成为一种方向。

(三)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比较增多

此外笔者从国家比较的角度出发,把研究两国及以上国际的论文分为发达国家比较、发展中国家比较和混合比较。通过分类和统计,笔者发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比较较多,全球性的比较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而这些比较更多是基于如PISA学生能力评价此类国际项目开展的,在[学校中男女学生在读、写、算等能力上的性别差距](Xin Ma,2008,No.3)一文中作者阐述了1980年以来,美国等国学校男女学生在读、写、算、科学、理解等多方面能力的性别差距加剧现象,并引用各国PISA数据,试从国家政策、文化、家庭特征、师生比例、性别歧视等因素去分析此现象。

(四)关注不发达国家与边缘地区

在近八年来[评论]具体研究国家的118篇文章中,大多数文章都涉及东亚、东南亚、中东、非洲、拉丁美洲、东欧和中欧的不发达国家。[评论]还很关注边缘地区。[讲佛兰德语和法语的比利时学校,穆斯林青年受到排斥](Michael S Merry,2005,No.1)一文研究的就是位于法国和比利时之间一个地区。除了地域上的边缘地区还有文化上的边缘地区,在论文[脱位的教育:以中国西藏为例](Gerard a Postiglione,2009,No.4)中,作者把西藏地区看成了一个边缘地区,用比较法从多方面比较中国内地小学、中学与西藏地区同级别学校的差异,论证西藏地区学校教育的脱节问题。

二、学术论文研究主题分析

一篇学术论文会有一个研究主题,主题体现了研究者的研究目的,决定了研究者的研究内容。通过对重要学科期刊所刊登的历年论文进行统计分类,可以从中获得研究者们研究的新动向,也反映出学科研究的方向。笔者浏览了[评论]近八年的140篇学术论文,发现大部分论文都涉及多个问题,需要我们分类。在这里笔者参照了2007年[评论]中罗萨林德(Rosalind Latiner Raby)[五十年来比较教育评论参考文献回顾――对此领域的反思]一文中对参考文献的分类维度以及2008年[教育研究]杂志中徐辉[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一文中对论文的分类维度,把140篇文章分为教育制度、教育思潮、教育实践、学科建设4大类,4大类包含20小类。对于涉及问题较多的文章,笔者根据其核心主旨将其分类,如[中国农村母亲在对他们孩子的教育期望中实践着性别平等吗](Zhang Yuping;Grace Kao;Emily Hannum,200,No.2)一文涉及到教育公平、质量评价等多个问题,但其主旨是研究中国西北部地区农村女童入学问题,所以将其归类为女性教育。以下是140篇学术论文的分类详情。

通过在分类过程中对文章的阅读以及对表3所显示数据的分析,笔者从教育制度、教育思潮、教育实践、学科建设四大类入手分析论文特征。

(一)教育制度仍是研究重点

研究教育制度论文共有53篇,占论文总数的38%,其中以教育政策、体制改革和教育公平研究较多。教育政策方面多研究一国面对本国问题出台的政策,如[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和学校就读率](Yang, Juhua,2007,No.4)一文就了研究中国独生子女政策与学龄儿童入学率之间的关系。体制改革方面教育私有化、市场化、分权化是研究重点,主要研究发展中国家体制改革。在教育公平方面,研究者关心学龄儿童入学、学习、考核等多方面公平,并从教育政策、社会阶层等多维度分析。此外对教育管理、国际组织、人员流动、教育政治也有研究。

(二)关注弱势群体和边缘问题

[评论]学术论文的作者们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问题,女性教育、种族教育、难民教育,对受教育权利和受教育质量研究较多。多民族地区弱势族群受教育的状况是他们研究的重点,[话语,分化,与问题:在后种族隔离时代开普敦穆斯林社区学校](Aslam Fataar,2005,No.1)一文就是研究这类问题的代表。女性、少数民族、难民等在受教育中处于弱势地位的群体是美国比较教育学者重点研究的对象。而像“与身份认同相冲突的历史教学:卢旺达的经验”(Freedman, Sarah Warshauer,2008.No.4)此类边缘问题也很受研究者们关注。

(三)研究主题紧跟时展

全球化、多元化这一背景,许多论文给予了关注。论文题目出现“global”单词的文章就达10篇,文章主要涉及全球化背景下教育体制改革、全球化背景下公民教育问题、全球化背景下教师身份冲突。穆斯林教育也成为当下热点,共有9篇论文涉及穆斯林教育问题,多以文化多元化为文章主旨,分析问题。此外公民教育也成为当下热点,2008年的研究文章就多达5篇。[评论]的论文涉及到当下大家关注的各种教育热点问题,研究范围很广。

(四)重视自身学科建设

[评论]文章十分重视自身学科建设。每年都有一篇专门文章研究本年度刊登论文的参考文献。此外还有关于比较教育学研究方法的讨论。文化主义的比较教育研究、区域研究、全球化理论、现代性理论等也是研究重点。

三、学术论文研究方法分析

比较教育领域的学者对方法论的维度划分有较大分歧,对于比较教育研究中所具体运用的方法,基本上都持多元化的观点。普遍的看法是,比较教育作为比较性社会科学和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社会科学中的一切方法都可以运用到比较教育研究中, 应该根据研究的目的和问题来决定所使用的方法。笔者将研究方法分为文献法、调查法、理论分析、比较法、民族志、访谈法、历史法、实验研究八类。部分文章运用多种研究方法,笔者选取最主要的一种研究方法,从表4中可看出:

(一)文献法是最主要的研究方法

140篇论文中运用文献法研究的文章占了70篇。这里的文献包括各种年鉴、法律法规、政策报告和研究数据等一手文献,也包含他人论文、著作里的研究成果。大部分研究者会对其运用的文献进行加工,这也是[评论]论文的一大特点。

(二)多种方法综合运用

大部分论文在研究时都运用了多种方法。[种族和性别的争论和教师权威、学校制裁的压迫:以英国非洲、加勒比国家小学生为例](Cecile.Wright;Debbie.Weekes,2003,No.1)一文作者参考了政府数据,访谈了一些学生,在研究过程中又进行了问卷调查,运用了多种研究方法。

(三)实证研究占据重要位置

主要以调查法进行研究的论文有22篇,民族志研究的论文有13篇,以访谈作为研究方法的文章有9篇。这些取得一手资料的实证研究论文占总文章数31%。在以文献法为主要研究方法的论文中,也有较大一部分是以一手数据展开实证研究。在140篇论文中,实证研究在论文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很多研究者在阐述了问题的来由,描述背景,展开理论后,整篇论文便围绕着实证研究展开。

(四)定性与定量研究呈均衡态势,两者的结合更能体现未来的发展趋势

在比较教育发展史上,侧重定性的人文主义方法居于20世纪早期比较教育研究的主流地位,描述和解释是其主要方法。20世纪50年代后, 人文主义的方法被批评为不科学和缺乏清晰的方法论,强调引入定量的统计分析等。[评论]近八年间所刊登的论文,综合运用定量与定性方法的论文较多。由此可见,定性研究或定量研究都不能取代对方,两者的综合运用更能代表学科的发展方向。

此外,笔者还从教育阶段角度把论文内容分为学前教育阶段、学龄教育阶段、高等教育阶段和各个阶段。其中涉及学前教育阶段的论文共2篇,学龄教育阶段为73篇,高等教育阶段为16篇,各个阶段为19篇。学前教育中学龄教育阶段仍是研究重点,这个阶段的研究问题包括了各个方面。高等教育阶段所研究的问题主要是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和教师教育。各个阶段的教育则涉及公民身份认同、健康教育、女性教育、全球化等方面。

四、对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启示

[比较教育评论]杂志主要刊登美国比较教育学者的学术论文,但也有许多世界其他国家的优秀比较教育学者发表的文章。所以[评论]不仅仅代表美国比较教育学者们研究的方向,也代表了世界比较教育研究发展的趋势。通过对近八年140篇文章研究主题、研究地域、研究方法、研究阶段的分类和分析,反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的现状,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一)重视对发展中国家的研究

[评论]上所刊登文章研究的区域大部分都在亚洲、拉丁美洲和南美洲、非洲以及中欧东欧一些发展中国家。研究的重点有以下几个:中东地区穆斯林的教育问题,拉丁美洲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状况,南美洲教育私有化改革,亚洲一些国家的教育公平、中央权力下放、教育政策的实施效果,非洲女性教育、教育公平以及种族教育等。可见[评论]的论文涉及发展中国家教育的各个方面,并且大多基于实证进行深入研究。在我国,较多比较教育学者集中研究发达国家的教育,借鉴他国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教育的发展。但我们也应该多研究一些发展中国家的教育问题,研究那些与我国国情和社会发展水平相似,面临的发展机遇与困难接近的国家,关注他们解决问题的措施。

(二)研究主题明确,紧跟时展

在给近八年论文分类过程中,明显能感觉到比较教育学研究者们注重的几个主题,包括种族教育、女性教育、体制改革、教育政策、教育公平、公民教育、质量评价。这个几个主题已经成为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研究的模式。在全球化与文化多元化的今天,西方比较教育学者深入地研究了一些全球化、多元化背景下的教育问题,体现了比较教育学科国际视野与全球意识的学科特点。我国的比较教育学者关注教育政策方面问题较多,缺少多样化、国际化的研究主题。

(三)研究方法多样化,注重实证研究

从对论文研究方法的分析中可以看出,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研究方法具有多样化的特征。每一年的论文都包含了各种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齐头并进,多种研究方法混合使用。此外他们还很注重实证研究,大型的跨国调查、长达数年的田野研究、基于对一手数据的科学利用和分析都能在论文中看到。反观我国比较教育研究者们所使用的方法,大多还停留在对国外文献资料的描述和介绍阶段,缺少实证研究。西方比较教育学者的研究方法很值得我们学习。

(四)运用多学科知识进行综合研究

[评论]论文在研究问题时运用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知识分析和论证。我国比较教育研究在介绍外国教育现状上取得了不少成果, 但对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教育问题解决的措施研究甚少。因此,今后的研究中要注意综合运用社会学、 历史学、 文化学等多学科的思想进行全面深入地分析, 从跨学科的视角对教育现状作出合理的解释, 推动比较教育学向更高水平的研究阶段推进。

(五)重视学科自身建设与发展

[评论]非常注重比较教育专业研究刊物的自身建设和学术著述的累积,每年都有至少一篇论文关注学科回顾和发展。我们应该加大对比较教育学科特性、学术价值与方法论体系的研究,深入关注那些在本土教育实践中产生的、本土社会特有的、能代表我们民族特色的教育话语,努力建立起体现中国特色的学术话语体系, 积极地向国外教育界展示我们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上的发展成果,力争在国际教育学术论坛上占有一席之地,推动中国比较教育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贝磊,鲍勃,梅森.比较教育研究:路径与方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2] 薛理银.当代比较教育方法论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

[3] 徐辉,王正青.美国比较教育研究的新发展:主题、方法与地域分析[J].教育研究,2008(8).

[4] Rosalind Latiner Raby.Fifty Years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 Bibliographies: Reflections on the Field[J].Comparative Education Review,2007(3).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