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篇1
关键词:体育科研;合著;CSSCI;知识图谱;社会网络分析
中图分类号:G8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3612(2012)09-0049-06
Analysis on the Co-author Status of the Sports Scientific Research Thesis——A Study Based on the Knowledge Map of CSSCI Literature Metrological Analysis
CAO Ting
(P. E. Inst.,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Wuhan 430079, Hubei China)
Abstract: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ooperation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o promote discipline building, high quality science research results and discipline's overall research level of output. Based on CSSCI cited database, 16 055 academic theses published in six sports journals from 1998 to 2009 have been employed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knowledge map, the paper adopted the method of documentation, literature metrology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o explore the co-author rate, high yield author's cooperation, thesis with important academic influence, thesis of funded research project and regional cooperation status. It shows that the co-author rate of China's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papers is increasing, the cooperation between regions are gaining intensity and width. It shows that the stable cooperation group of China's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s less and cooperation among regions are imbalanced. Finally, it proposes relative suggestions to China's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cooperation.
Key words: sports science and research;co-author;CSSCI; knowledge map;social network analysis
科研合作是科研工作者为了生产新的科学知识或实现各自的科研目标而进行的协同互助的科学活动。作为科研生产要素间和各要素内部次要素间的桥梁和纽带,科研合作贯穿于科研过程的始终,成为科研生产诸要素的结合形式[1]。在当今大科学时代背景下,以“闭门造车”的方式进行科学研究是行不通的。没有科研合作,就不可能有科学研究的顺利进行,更不可能有高质量科研成果的产出。随着科技的进步,全球化发展形势的推动,科学合作的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和途径更加灵活。
虽然我国体育科学的发展历程只有几十年,但是随着国家和政府的不断重视,体育科研也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突破。由于体育科学自身的特点,即体育科学是综合性的科学,它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双重特点[2],有些领域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交叉才能完成。再加上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经济、文化、科技
等方面的资源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使得仅依靠个人、单一学科、某个单位或某个地区很难完成一些重大科研项目。为了将资源进行互补,实现资源利用价值的最大化,各学者、学科、单位和区域之间必然要进行各种形式的合作。研究体育科研合作有助于我们制定体育科研计划和人才政策,组织科研活动,从而提高科研质量和效率。就目前而言,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如何,取得了怎样的发展以及存在哪些方面的问题等研究较为鲜见。体育科研论文合著是体育科研合作的直接表现形式。因此,本研究在对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状况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基础上,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揭示我国体育科研的合作状况,发现其存在的不足,期冀为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1 研究方法
1.1 文献资料法 为了全面、准确地掌握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状况,本研究选取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库1998-2009年收录的体育学期刊论文作为对象。考虑到该引文索引库来源期刊每年会根据期刊影响因子的变化作出一定的调整,在选择期刊来源时,最终确定这12年均被入选的[体育科学]、[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6种期刊的学术论文为本研究的文献来源。
1.2 文献计量法 文献计量法是一种对文献资料进行量化,采用数学与统计学等方法对文献进行分析,从而揭示文献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方法。由于本研究涉及文献数量较大,且研究内容较为广泛,采用文献计量法能够更加充分地揭示数据的特征和规律。
1.3 社会网络分析法 社会网络分析法是一种将社会关系进行量化的一种方法,对作者之间、区域间是否有合作关系,以及合作关系的程度如何,我们不能用直觉进行判断,需要将其置于社会关系中。也就是说社会网络分析更多地聚焦于成员之间的联系而非个体的特征,把共同体视为“个人的共同体”,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建立、维持并应用的个人关系形成网络[3]。本文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作者之间以及各区域之间的合作关系,并尝试用图式直观地表现出来。
2 结果与分析
2.1 合著率状况分析
2.1.1 各年份合著率分析 论文合著率指的是合著的论文数与全部论文数之比,在科学计量学中通常用来表征某一学科的合作情况[4]。最早对科学研究合著率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学者K. Subramanyam。1992年我国学者汪冰认为合著率这一指标可以较好地揭示科学研究合作程度[5]。
通过表1和图1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从1998年至2009年合著率呈上升趋势,前8 a合著率在50%以内,后4 a均达到60%以上,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2009年,达到了65.9%。说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越来越重视合作。统计表明: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程度远远高于我国人文社会科学合著率26.9%[6],但却低于自然科学合著率83.9% [7]。这是由于体育科学的性质所决定的,即体育学具有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双重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需要与其它学科(如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学科)进行广泛的合作。在独著论文中可以看出,独著的数量呈不断下降趋势。而2人、3人和4人以上的合著比例呈不断上升的趋势。从篇均作者来看,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但数量在不断上升。从总体情况看,我国体育科学合著率和篇均作者量都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并且可以预测在今后的体育科研中合作力度会不断加强。
2.1.2 各期刊合著率分析 期刊是科学研究中一种不可或缺的学术资源。它以其连续性和及时性、反映学术前沿和研究热点为特征,在科学研究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8]。近年来,随着学术的繁荣,许多专家和学者对期刊的学术影响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如由苏新宁主编的[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学术影响力报告]从被引次数、被引速率、影响因子等7个方面对各学科的学术期刊进行了综合性的评价。然而对于我国体育科学各期刊的作者合著情况如何,以及各期刊间合著情况有什么差异等方面还少有研究。本研究选取的六种体育学术期刊在本学科都有较大影响力,从整体上能够反映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最高学术水平和质量。
从表2和图2可以看出,这6种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其次是[体育科学]、[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从篇均作者情况来看,[体育科学]篇均作者为2.6人,[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上海体育学院学报]均为2.2人,而[武汉体育学院学报]、[成都体育学院学报]和[体育与科学]都在两人以下。在合著人数方面,[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两人合作比例最高,以41.3%超过了该期刊的独著率28.8%,[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以21.5%的3人合作比例高于其它期刊,而[体育科学]以25.2%4人或以上的合作团队远远超过其它期刊。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我国体育学术期刊的合著状况都有各自的特点。
2.2 高产作者合著状况分析 学者是科学研究的主体,他们的学术影响主要来自于他们所发表的成果,以及其成果被他人引用的情况[6] 13。发文多少体现了学者的科研生产能力,特别是在CSSCI期刊上发表文章本身就是学术界的一种肯定[6] 1117。在科学研究中,作者的科研成果要么是独立完成,要么是与学者合作完成。在本研究第一部分我们分析了从1998-2009年之间不同年份的合著状况,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状况。因此,该部分主要从高频作者合著的数量和深度来探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
在本研究的16 055篇科研论文中,共有9 466篇为合著。合著论文共有作者27 194位。除去多次发文作者,共有作者11 800位,其中有6 939位作者只出现过1次。受篇幅限制,现将合著次数在25以上的作者和次数列入表3。如表3所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著次数大于25次的作者有36人(含非第一作者发文),其中最多的是田野教授,共合作58次。据统计,在11 800位作者当中,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含5次)的作者共有265位。
对合作次数大于5次以上的265位高产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进行共现分析,共得出220个合作对。利用Netdraw软件进行合作网络图的绘制,最后得出高频合著作者社会网络图。如图3所示,图中的每个顶点代表一个作者,顶点越大代表该作者的合作发文量越多;作者之间的连线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关系,连线越粗,代表作者之间的合作次数越多,没有连线则表明作者间没有合作关系。从图3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比较固定的研究团队还较少,仅有田野+曹建民+赵杰修+金丽+郑弘溶等研究团体已具有一定的规模,其它大部分都是两两之间的双向合作关系。据考证发现这种两两合作的关系大部分为师生关系,而顶点较大的学者基本上都为高校的教授,如田野教授、虞重干教授、曹建民教授等人都是某知名高校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同时,通过该图我们也可以发现当前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核心力量。图中的两两合作关系凸现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合作还不够广泛,合作关系只局限于学校内部的合作。为此,在今后的科学研究中应加强单位间(甚至区域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壮大我国体育科研合作团队,从而促进我国体育科研更快发展。
2.3 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评价学术论文的影响力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论文和著作分别发表在有影响的学术期刊或出版社;二是得到大量研究论文和著作的引用[6]。据相关统计,发表在期刊上的论文被以后论文引用的比率不到10%。因此,从某种程度来讲,论文的被引次数反映了该论文的质量,也就是说论文的被引用次数越多,说明该论文的科技含量越高,越具有影响力。分析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的合著状况可以帮助我们了解高质量体育科研成果是如何创造出来的。本研究选取被引15次以上的论文为对象,从表4可以看出,截止到本研究统稿日起,共有24篇论文被引15次以上,其中最高被引66次。
从表5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高达79.2%,均高于各年份以及各期刊的合著率,并且重要学术影响力文献独著率只有20.8%,也低于各年份和各期刊的独著率。值得注意的是: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中,两人合著的比例最少,但四人或以上的合著比例最多,高达37.5%。从篇均作者来看,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篇均作者为3.5人,比全部论文的篇均作者多1.4人,比[体育科学]的篇均作者2.6人多出近1人。由此可见,团队合作更有利于创造高质量的学术成果。
2.4 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状况分析 基金项目论文是由国家各级政府、部门和社会团体等拨款资助的科研项目,在研究过程中或项目完成时所发表的论文[9]。近年来,各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科研资助的方式,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我国也形成了国家自科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部级基金、教育部基金,其它部委基金、中科院基金、省市级基金等多种科研资助方式。从某种程度来讲,基金项目论文反映该学科科学研究创新和学科前沿动态,代表一个研究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具有较高难度和较高水准。本研究通过基金项目论文与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状况进行对比,以更深入地了解他们之间的差异。从表6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研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为74.2%,与重要学术影响力论文合著率较为接近,而非基金项目论文的合著率为57.1%,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远远高于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同时也可以看出,非基金项目论文的独著占了很大的比例,四人或以上的合作形式所占的比例只占了11.6%,而基金项目论文作者分布结构较为均匀,均分布在25%左右。
2.5 地域合著状况分析 科技论文中不同地区的作者完成同一篇论文即表明该篇论文是一项地区间合著的研究成果[10]。由于地理因素、经济发展条件和人力资源等不同,同一地区很难同时拥有各种必要的科研要素。因此,各地区需不断优化科研结构、整合科研资源,从而提高科研水平。本研究以省和直辖市为
单位(国外以国家为单位),以2000年、2003年、2006年和2009年4年的合作数据为样本,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对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区域合作进行研究。最后利用Netdraw软件绘制出各区域的合作关系。如图4至图7所示。图中各顶点分别代表各个地区,顶点的大小代表该地区的合作次数,顶点越大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次数越多,连线代表两区域的合作关系,连线越多说明该地区与其它地区的合作越广泛,连线的粗细表示区域间的合作力度。
从图4~7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区域合作关系不断拓宽。2000年各区域之间的合作次数非常有限,并且各地区都只以北京地区为核心展开的合作,其它区域之间的合作很少;2003年出现了以北京、湖北、上海、江苏为核心的合作区域,并且其它各区域间的合作也不断展开;2006年出现了以北京、武汉、山东、河北、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区域为核心的区域合作;2009年各区域间的合作关系最为广泛,并且各区域间的合作力度也得到了加强。同时可见,区域合作发文量的广度和深度不仅反映出该地区学术影响和科研水平,而且能折射出该地区的经济、文化和科技等多方面的综合发达程度。从图4~7中我们还可以看出,我国体育科学研究与国外(如美国、日本、瑞典、加拿大、德国)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合作,但是合作的广度和力度还有待加强。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 论 我国体育科研论文合著率逐年上升,篇均作者为两人左右;各期刊的合著率和篇均作者存在一定的差异,其中合著率最高的是[上海体育学院学报],高达71.2%;在体育科学研究队伍中,已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核心队伍,他们大部分是高校的教授、研究生导师,并且他们创造的科研成果得到了良好的应用;团队合作创造的科研成果更易得到社会的认可;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比非基金项目论文合著率要高;各区域间的合作不断扩大,并且合作的力度也不断加强。
与此同时,我国体育科研论文的合著仍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问题:首先,大部分合作都是两两相向合作,而且这种合作仅局限于单位内部,尚未建立较为固定的合作团队;其次,各区域间的合作不够均衡,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的科研合作还有待加强;最后,国内与国外的体育科研合作非常有限,还没有形成较为固定的科研合作关系。
3.2 建 议 随着体育科学的发展和体育科研的不断深入,必然会产生很多复杂的问题和研究项目。要将这些问题和项目一一解决,势必要通过多方面的合作。因此,为整合资源,促进体育科研开展长期有效的合作,可采取如下措施:1)倡导体育科研合作文化,提高体育科研工作者的合作素养,并为体育科研工作者参与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2)完善体育科研合
作机制,优化体育科研合作模式,鼓励多形式、多渠道、多方法、多语种、跨学科、跨区域和跨国界合作,推行“引进来”和“送出去”科研工作者互调政策;同时,应兼顾经济欠发达地区体育科研人才的交流与培养,促进体育科研区域均衡化发展;3)构建体育科研合作平台,拓宽体育科研合作途径,建立体育科研合作专家支持系统。
需要指出的是,科研论文合著本身就是个较为复杂的问题,涉及到多方面的因素,例如论文的类型、基金项目的等级与来源、署名的排序、合著者之间的关系及虚假署名等。本研究对体育科研论文合著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揭示体育科研合著特点及发展规律,以期更好地为体育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
谢彩霞,刘则渊. 科研合作及其科研生产力功能[J] .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6,23(1):99-112.
[2] 鲍冠文. 体育概论[M] .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125.
[3] 刘则渊,陈悦,候海燕,等. 科学知识图谱方法与应用[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38.
[4] 姜春林,丁堃. 关于我国高水平管理科学研究合作现象的统计分析[J] . 研究与发展管理,2004,16 (1):72-78.
[5] 汪冰. 中国情报学期刊论文合著现象研究与思考[J] . 情报科学, 1992(2):8-17.
[6] 苏新宁.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学术影响力报告[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23.
[7] 庞景安,赵弘. 我国合著论文分析与广义洛特卡分布推导[J] . 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26(5):417-420.
[8] 苏新宁. 中国期刊影响力报告[M] .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7,1.
[9] 王天军. 体育核心期刊基金项目的载文情况分析[J] .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3,26(20):173.
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篇2
关键词:拳击;科研;文献计量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G88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3612(2011)12-0036-04
Research on China’s Boxing Academic Thesis from 2000 to 2010
FAN Qingmin,LI Zhi,YANG Haiya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Beijing 100084,China)
Abstract:Using online journal search engines,for instance,“China Academic Journal Network Publishing Database”,taking samples from research papers of boxing,from the year of 2000 to 2011,which are published in 22 journals,for instance,“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Journal”,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boxing in China in terms of first authors,key journals and research focuses by their annual totals,journal distribution,authors and so on,so as to reveal rul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scientific researches of boxing in China and provide further references for the scientific work of China’s boxing.
Key words: boxing;scientific research;bibliometrics
2008年奥运会我国拳击项目取得了首枚奥运会金牌,实现了历史性突破。拳击项目作为我国竞技体育的潜优势项目,已成为我国竞技体育新的金牌增长点。然而在我国拳击项目取得辉煌成绩的背后,离不开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努力,近年来,拳击科研工作的开展对于直接指导运动训练实践活动,全面提升我国拳击项目的整体认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对2000年到2010年11年间关于拳击领域研究的科研论文进行数量、类别等的文献计量学统计,从论文研究内容、核心作者、核心期刊等多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分析我国拳击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及一些规律特征,揭示拳击运动科研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热点,为拳击训练、教学和科研提供参考,以促进我国拳击运动及其科研水平的发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采用网络文献检索工具[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和[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以“拳击”为检索词,将检索结果筛选去重后,检索出的2000年至2010年11年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技]等22种期刊发表的有关拳击的475篇科研论文为研究对象。
1.2研究方法
1.2.1文献资料法根据研究目的,查阅并研究11年间[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体育科技]等22种期刊发表的有关拳击的475篇科研论文。
1.2.2数理统计法对475篇拳击科研论文从发文量、被引量、下载频次分析、论文文献期刊分布、论文作者等方面进行数据统计分析。
1.2.3逻辑分析法分析统计数据,结合拳击运动的发展,分析我国拳击运动科学研究的现状,揭示我国拳击运动科研发展过程中的有关规律和特征。
2结果与分析
2.1拳击科研论文文献分布分析
2.1.1拳击科研论文的发文量与被引量从2000-2010年拳击科研论文发文量与被引量可以看出,2000-2010年11年间拳击科研论文的发文量呈波浪型的增长趋势,以每年40篇为轴心上下波动,变化幅度比较小,说明拳击科学研究已进入稳定发展阶段。自1986年我国恢复了中断28年之久的拳击运动以来一直处于低谷中奋斗,2004年我国优秀拳击选手邹市明在雅典奥运会获得拳击铜牌,实现了中国拳击奥运会奖牌零的突破,中国拳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同时,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拳击实现金牌零的突破的战役拉开了序幕。这在很大程度上刺激了拳击科学研究的发展,2007年我国拳击科研论文的发文量达到了11年间的最高值。2009年,随着国际业余拳联颁布的拳击竞赛新规则的实施,2009年我国拳击理论的研究又出现了一个高潮,针对新规则拳击训练方法、训练手段、技战术等方面影响研究的科研论文数量有所增加。2000-2010年11年间拳击科研论文的被引量与引文量前5年间逐年增加,在2002和2004年达到峰值,然后呈现下降的趋势(表1),这与同期发文量的增加相对应。
2.2.1论文文献期刊的载文量分布分析载文量在5篇以上的期刊有22种,共发文206篇,占11年发文量的43.9%。可见,这22种期刊是发表拳击科研论文数量较多的主要期刊,是拳击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的主要园地。从表5可以看出,在排名前10种期刊中,仅[北京体育大学学报]和[沈阳体育学院学报]是体育类的核心期刊,另有医学领域的期刊3种。
表52000-2010年论文期刊载文量前10名分布
序号期刊名称载文量/篇占论文量的
百分比/%1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65.5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34.8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53.24军事体育进修学院学报153.25中国运动医学杂志112.36法医学杂志102.17贵州体育科技102.18中国法医学杂志102.19辽宁体育科技91.910安徽体育科技81.7合计20243.92.2.2论文期刊的被引频次分布分析从表6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在10次以上(包括10次)的期刊有12种,计313次,占被引频次的64.8%;被引频次在20次以上的期刊7种,占被引频次的50.3%。说明接近半数的引文来自[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等7种期刊。被引频次排名在前10位的期刊中[北京体育大学学报]、[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中国体育科技]、[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武汉体育学院学报]等6种期刊是体育学术领域的核心期刊,尤其是排在第一位的[北京体育大学学报]被引频次达到66次,占被引频次的13.66%,说明其发表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引用。
2.3拳击科学研究论文作者分析在拳击科学研究中,相继涌现出了一大批作者,并且逐步形成这个领域的研究队伍。本文通过分析论文文献的第一作者,从发文量和被引频次两个方面,来探讨拳击科学研究论文的核心作者。
2.3.1拳击科学研究论文发文量多的作者通过对11年间发表的475篇(其中445篇刊登作者名称)拳击科研论文进行研究,326位第一作者,其中发表1篇或2篇论文的作者共有302人,占第一作者数的92%;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作者共有24人,占第一作者数的8%,共发文104篇,占发文量的22%(表7)。
体育科学研究论文篇3
关键词: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体育科学;热点;分析
中图分类号:G81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8-0014-04
Analysis on the thesis Selected in 2008 International Conventi on On Science,Education and Medicine in Sport
XIA Chengqian1, TIAN Yupu2, JIANG Rong1, YAO Weijun1
(1. Yancheng Normal University, Yancheng 224002, Jiangsu China;2. Nanjing Normal University, Nanjing 210097, 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is paper, adopting methods of statistical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taking 454 papers which have been selected as keynotes, symposium and oral poste r in 2008 ICSEMIS as research target, classifies and analyzes them in perspectiv es of their countries, institutes and subject field in order to probe into the h ot topics and developing trend of international sports science research. It draw s some conclusions that Europe and American scholars take an important status an d sports science field extend to multidisciplinary from single ones. This papersuggests the dominant scholars to extent their international view of sport scien ce research, consolidat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search of basic subjects and enh ance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exchange.
Key words: ICSEMIS; sports science; hot topics; analysis
2008年奥林匹克体育科学大会的主题是“21世纪的体育科学与和谐社会”,本届奥林匹克科 学大会是奥科会历史上规模最大、水平最高、最具特色的体育科学盛会,大会汇聚了70多个 国家和地区的2 000多名体育学者[1],本文通过对入选本届奥林匹克大会主报告、 专题报告和口头发言的454篇各国学者的论文进行分析研究,试图从一个侧面来透视国际体 育科学领域的关注热点,探究国际体育科学的研究动向,为我国体育科学的与时俱进提供参 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入选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主报告12篇、专题报告112篇、口头发言330篇。论文进行分 析研究,透视国际体育科学的研究趋势与研究热点。
1.2 研究方法
1.2.1 分类汇总将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所有入选论文进行分类,选取第一作者的来源国家、来源机 构以及论文内容与主题所属学科领域进行归类整理。
1.2.2 数理统计按照论文所属的学术领域与学科范围以及论文在大会上的学术呈现形式进行统计,从中 发现国际体育学术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与研究趋势。
1.2.3 历史文献查阅以往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相关资料,以及近年来国内访美学者的相关研究文献,并 参阅了近几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的相关文献资料。
1.2.4 比较分析对各国学者的论文入选率、论文第一作者来源机构、论文陈述形式、论文所关注的领域 以及研究主题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各国家或地区贡献的论文作整体比较,分析其热点所在以 及国际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新发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概况
2.1.1 本届奥科会的组织与管理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于8月初在广州隆重举行。会议期间,世界各地的体育科学工作者 欢聚一堂,通过大会主报告(Keynote presentations)、专题报告(Symposia)、口头发 言(Oral presentations)、墙报交流(Poster presentations)、技术展示(Workshop) 、特别研讨会(Special seminars)等6种形式的学术活动,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学术交流 与研讨,内容涵盖了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教育、运动医学等10个学术领域共45个学科 范围[3]。为期4天的会议共举办了12场大会主报告、32场专题报告、66场口头发言 、9场Workshop(7个主题)、12场特别研讨会[4],在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学科 内容等方面相 互借鉴和启发,促进了国际体育科学的进一步发展。
2.1.2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的录取率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共征集3 616篇论文[5],经过论文评审专家组初评、国际协 调委员会 (International Consultative Committee)论文评审专家团队终评,共评选出12篇大会主 报告(含2篇Invited Speaker)、112篇专题报告、371篇口头发言(到会330篇)、998篇墙 报交流(到会958篇),另有351篇论文参加了特别研讨会(这是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新推 出的一种学术交流形式),合计录取论文1 844篇,录取率为50.99%(表1)。
由表1可知,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录取率为50.99%,略高于近两届全国体育科学 大会的论文录取率[6,7]。
2.2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的交流形式从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的呈现形式分类统计可以看出,大会主报告(Keynote) 、专题报告(Symposia)、口头发言(Oral)、墙报交流(Poster)始终是奥林匹克科学大 会的主要呈现形式(表2)。此外,为了扩大各国学者的参与率,本届奥科会另外新设立了特 别研讨会(Special seminars)的学术交流形式,让各国知名专家学者参与到广大学者的学术 交流中去,回答青年学者们的问题,这不仅调动了各国与地区学者参与国际范围体育科学领 域研讨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影响。
2.3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主报告论文内容分析大会主报告(Keynote presentations)是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最为重要的科研成果呈现形式 ,此前中国学者从未登上过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主报告的讲坛,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有2位 中国学者第一次登上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最高讲台,展示国内体育科研的最新成果,对促进 国内体育科学发展、增进国内外体育学术交流具有深远的意义(表3)。
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12篇主报告论文(含2篇Invited Speaker),共涉及8个学术领域 。关于运动医学与康复的研究有4篇,关于运动生理生化与营养方面的研究有2篇,关于体质 研究与健康促进、奥林匹克研究、运动训练适应与控制、残疾人奥林匹克体育、体育教育学 、体育运动中的社会问题各有1篇,表明运动医学与运动生理学仍然是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 研究热点所在,另外学者们也更加关注运动对健康的促进与恢复作用、关注运动中的社会问 题(表4)。开幕式主报告(Opening lecture)是挪威学者Sigmund Loland的研究成果 Citius, altiu s,fortius? Moral and immoral interpretations of athletic performance(更高更快更 强?体育行为的道义与非道义阐释),这似乎是一个体育伦理与道德发展的问题,但作者在 陈述时运用了大量的资料,指出竞技领域的许多社会现象、社会观念与体育行为所应该包含 的核心价值相冲突[8],因而这更属于体育中的社会学命题。随着社会、科技的进 步与发展, 当今奥林匹克运动正在遭遇越来越多的挑战,例如运动员因为“变性”或者国籍争端引发的 参赛资格问题,还有在商业利益驱使下滋生的作弊、使用违禁药品、暴力等问题。Loland教 授还列举了马拉多纳的事例,这位昔日球王因暴饮暴食、吸毒和酗酒而屡屡遭遇健康危机, 成为典型的“问题人物”。 Loland教授认为无论赛场内外运动员都应该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体育道德不仅仅包括赛场上遵守游戏规则,也包括公众形象和社会影响方面的严格自律, 这才是体育道义的理想状态。
作为中国大陆体育科学研究领域的两位著名学者,田野教授与任海教授的两篇大会主报告分 别代表了运动训练适应与控制、奥林匹克研究这两个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田野教授的报告 Monitoring of sport training and regulation of competitive state in elite athlet es(优秀运动员训练的监控与竞技状态的调适),通过翔实而丰富的实验数据,分析了优秀 运动员在高水平竞技中,其竞技状态是如何通过长期系统而科学的监控而得以规范和控制[ 9]。专家们在长期的研究中,形成了一系列的方式方法,帮助运动员通过测量身体数据 ,进 行饮食补助,进而在合适的时间达到自己的最高水平。这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保持状态”, 需要运动员身后的科研小组加强“监控”。在监控过程中运用高速摄影机之类的设备,拍摄 运动员的运动过程,分析运动员在爆发瞬间的肌肉发力状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运动员展开 训练。任海教授的报告2008 Olympic Games and their impacts(2008年奥运会及其社会影 响)指出,奥运会所倡导的奥林匹克精神将给中国传统价值赋予新的内涵。奥林匹克运动是 建立在人本价值基础上的社会运动,其包含的如公平、友谊、尊重、诚实等价值内涵,对处在转型期的中国社会是相当有益的。该论文通过分析北京申奥成功7年来政治、经济、文化 等领域的变革,揭示了北京奥运会对推动国内青年的奥林匹克价值与理念教育、提升社会道 德、促进社会和谐的积极作用,同时也阐明了它对促进奥林匹克运动的文化多元化、推动国 际范围内的跨文化交流所产生的深远影响[10]。
美国学者入选的3篇大会主报告中,一篇是国际运动医学联合会(FIMS)主席、美国波多黎各 大学教授沃尔特•弗特拉(Walter Frontera)的Aging: how can exercise help(老龄化: 运 动如何给予帮助),该论文从运动医学的角度探讨了21世纪人类所面临的突出挑战――人口 老龄化问题,研究如何通过运动来减缓随着年龄增长而导致的日常生活功能的退化与丧失[11];一篇是美国匹兹堡大学运动医学与康复研究中心主任Savio Woo教授的论文Cur rent con cepts on ligament and tendon injury, healing, and regeneration(韧带与肌腱损伤、 治疗与康复的新理念),该文通过对骨、关节、韧带、肌肉等组织的生理机能研究,指出促 进肌腱与韧带损伤的治疗与康复,需要运动生理学、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生物力学等学 科专家的共同努力与密切合作[12];另外一篇是国际残奥会(IPC)体育科学委员 会委员、 美国佐治亚州立大学教授Walter Thompson的论文An outlook on sports science in the P aralympics Movement(残疾人奥林匹克运动中的体育科学概览),该文追溯了过去50年特 别是近15年来残疾人体育运动发生的显著变化,指出自1993年国际残奥会(IPC)成立体育 科学委员会以来,致力于为残疾人运动员提供最高标准的服务,“使残疾人运动员获得成就 感、自信心”[13]。这3篇主报告分别反映了运动医学、运动生理学、适应体育运 动等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2.4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的国家或地区 根 据统计,这454篇论文的第一作者分别来源于48个国家或地区(其中有3篇论文作者未注明国 别)。除了中国之外,入选论文均在10篇以上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有美国、英国、中国香港、 澳大利亚、德国、伊朗、南非等(表5)。
考察各国学者入选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陈述形式可知(表6)。
2.5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来源机构分析据统计,入选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454篇论文分别来自 各国的大学、学院、研究中心、医院、管理机构、体育专业机构或其他机构(表7)。
值得注意的是,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来源机构中,有一定数量的医院机构提供了 较高质量的论文,这一方面反映医学领域对体育科学领域的关注;另一方面也反映运动医学 、运动生理学等领域与母学科的紧密结合,是国际体育科学研究的重要趋势之一。
从单个机构贡献论文的状况来看(表8),贡献论文最多的前6个机构仍然是大学,其中香 港中文大学贡献了15篇论文,高居榜首。北京体育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分别贡献了12篇与9 篇,英国拉尔夫堡大学(Loughborough University)、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Queensland Uni versity)、德国曼兹大学(University of Mainz)及中国的国家体科所,贡献的论文均在6 篇以上。另外,芬兰的杰瓦斯金纳大学(University of Jyv skyl)、美国得克萨斯大学(Un iversity of Texas)和佐治亚州立大学(Georgia State University)、美国特殊奥林匹克国 际(Special Olympics International, U.S.A)、湖滨基金会(Lakeshore Foundation)等机 构贡献的论文数量也较多,说明这些大学和机构可能有较好的体育科研传统,形成了一批体 育研究团队,从事体育科学研究的氛围也比较浓厚。
2.6 本届奥科会入选论文学术领域分布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范围涉及体育文化、历史、社会科学、体育教育、运动生理、 生物化学、运动医学与康复、运动生物力学、运动心理学、适应体育(特殊奥林匹克及残疾 人体育等)10个学术领域,45个学科范围,其中涉及运动生理、生化与营养的论文有110篇 ,涉及运动医学与康复领域的论文有61篇,涉及体育文化与历史领域的论文有59篇,涉及体 育教育领域的论文有49篇,涉及体质研究与健康促进的论文有46篇,反映各国学者更关注运 动生理、运动医学、健康促进以及体育文化与历史等研究主题。运动生理生化以及运动医学 是体育科学领域的传统研究热点(表9)。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 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征集论文数量多,覆盖面广; 2) 大会主报告、专题报告论文折射出国际体育科研前沿水平; 3) 中国是论文贡献大国,欧美是体育科研强国; 4) 国际体育科研论文来源机构多为大学或研究院所; 5) 国际体育科研关注领域从运动生理、运动医学向多学科扩展。
3.2 建议
3.2.1 拓宽体育科学研究的国际视野仅就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的学者,其学术研究方法与学 术研究成果,与内地学者相比也显得严谨而卓有成效。我们应该瞄准当前国际体育科学领域 的研究热点,立足自身实际,拓宽研究视野,努力提高我国学者体育科学研究的创新能力与 学术水平。
3.2.2 扩大与国际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合作研究已成为当今世界科学研究的主流 和趋势。我们应当通过学者互访、项目交流、资源共享等多种手段,打破体育科研中的各种 壁垒,加强不同地区、不同机构甚至不同学科的交流与合作,以推动国际社会体育科学研究 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3.2.3 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与研究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领先成果建立在雄厚的学科基础研究之上,因而我们不能盲目追求学科 体系的完善,急于开拓所谓的新学科、新领域[14],而应该加强基础学科建设与研 究,扎扎 实实立足体育学科的本份,特别在当前国际体育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越来越聚集在运动与健 康促进、体育社会问题等少数领域的前提下,我们应该根据国际体育科研热点,确定重点研 究领域,推动基础学科建设与研究向纵深发展。
3.2.4 抓质量,出精品,努力打造中国体育科研的“知名品牌” 中国是本届奥林匹克科学大会的论文贡献大国,在北京奥运会取得圆满成功的大背景下, 当前应积极抓住机遇,提高体育科学研究质量,努力创造条件,打造中国体育科研的精品和 高质量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 林洁.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闭幕[N].中国青年报,2008-08-05.
[2] 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官方网站.http://www.省略/
[3] 学术活动概览.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会议指南[A],13.
[4] 记者.2008年奥科会盛大开幕[N].羊城晚报,2008-08-01.
[5] 贺林平.2008年奥林匹克科学大会8月1日至4日召开[N].中央政府门户网站.http:// www.省略/jrzg/2008-07/22.
[6] 蔡有志,王凯珍.第七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情况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5,28(10):1303-1304.
[7] 张红华.第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入选论文分析[J].体育文化导刊,2008,(6):94-95 .
[8] Sigmund Loland. Citius, Altius, Fortius? Moral and immoral interpretationsof athletic performance,2008,1:3-4.
[9] Ye TIAN. Monitoring of sport training and regulation of competitive statein elite athletes,2008,1:5-6.
[10] Hai REN. 2008 Olympic Games and their social impacts,2008,1:71-72.
[11] Walter R Frontera. Ageing: How can exercise help,2008,1:179-180.
[12] Savio Woo. Current concept on ligament and tendon injury, healing and reg eneration,2008,1:67-68.
[13] Walter R. Thompson. An outlook on sports science in the Paralympics movem ent,2008,1:69-70.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科学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护士伦理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