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写作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4 01:39

散文写作论文范文篇1

作为新华社主要领导、名记者的穆青同志,在当时全国新闻界热心从事改革的时候,提倡尝试用散文笔法来写新闻,主张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打破旧框框,破掉旧模式,突破传统的写作规范,要“向自由的活泼的散文式方向发展”。这些观点引起了新闻界人士的广泛注意。

所谓“散文化”新闻,就是说新闻报道的形式和结构具有散文化倾向,新闻像散文化的笔触,构造出深邃的意境,以使用白描手法,结构像散文那样富于变化,语言像散文那样生动凝炼。

任何事物都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体。新闻报道也不例外,是报道内容和新闻形式的和谐统一体。一定的报道内容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闻形式为它服务,只有这样,形式才能充分表现新闻内容。随着社会的发展,作为反映社会变化、为社会发展服务的新闻事业,其报道领域也由此扩大,新闻报道形式的变化也就成为一种必然。如果仍用原来的老一套,那么我们的新闻报道便会以同一幅面孔出现,使新闻失去应有的活力,读者望而生厌。从内容出发探索表达形式,使形式更好地为内容服务。“我们必须敢于在形式上突破新闻体裁的固定程式,只要是有利于表达新闻内容,就可以调动各种笔法来进行写作。”新闻写作散文化正是写作创新方法中的一种。新闻写作向散文学习,借鉴散文灵活的笔法,一般可从如下方面进行:

(1)语言优美可读性强。散文是心灵的译码,它听从心灵的招呼,想到哪里,写到哪里,毫无模式样版。新闻应有文采,给人以美感,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就能获得精神上的愉悦感,从而使阅读行为在饶有兴致中持续下去。语言单调枯燥,阅读起来味同嚼蜡,读者便会兴味索然。内容是靠语言来表达的,语言应积极地为表达内容服务,有声有色,有情有理地再现新闻内容全貌,使读者在美的享受中轻松自如地获得新闻信息。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要讲究词语的选择、句式的运用、修辞的变化、表达方式的变换,行文轻松自如,营造美的氛围,使笔下的新闻有一种装饰美,富有吸引力,增强可读性。如新华社通讯[飞向太平洋——我国运载火箭发射试验目击记],文章用词通俗、贴切,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把火箭发射后的声响、气势、色彩以及人们的欢呼举止与兴奋心理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

(2)结构自由灵活多变。散文的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即主题明确,结构根据内容可灵活自由安排,没有固定的格式,写作手法灵活多变。它是所有文学样式中最活泼、最自由的写作文体。上下几千年,纵横数万里,天上地下,古今中外,风物人情,哲理幽思,根据表现主题的需要,都可信手拈来,结构布局,挥洒成文。新闻借鉴散文灵活多样的结构特征,可以突破“倒金字塔”、“三段式”、“排浪式”等传统结构模式,使稿件形式新颖,生动活泼,给读者以全新的感觉。

第八届“中国新闻奖”消息类获奖作品[首都女记协纪念杨刚逝世40周年]就是一篇会议新闻的典范之作。这篇报道摆脱了传统会议新闻写法的束缚,结构紧凑,主题鲜明、深刻。记者不拘一格从会议中选材,提炼出“一个人的感召力在他身后究竟能持续多久?”这一深刻命题作为导语并将其作为贯穿全篇的主线。围绕主线,选取最具个性、最精彩的会上发言加以理性概括,夹叙夹议,既穿插背景材料,又注入深厚情感,内容紧凑集中,从不同方面表现了主题,让人读后留下难忘的印象。

(3)形象生动细节逼真。美学原理告诉我们,美感的基本特征之一就是形象的具体性和可感性。散文是讲究形象性的,新闻作品借用散文形象化的手法来表现新闻内容,可使读者透过文字描述获得立体的形象。穆青同志就说过:“视觉新闻的提出,是从新闻事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提高新闻报道的社会效果来考虑的。……如果我们不能在文字报道里给人家一点形象,恐怕是很难和电视新闻竞争的。”因此,在新闻报道中,要善于捕捉形象,用形象来说话。这种形象化的表现手法在新闻界常被称之为“镜头化”,就是将表现对象像电影、电视的特写镜头一样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读者能从丰富的联想中获得美感形象。

写散文,细节描写是“活化”“再现”景物和人物的一种神来之笔,它能描绘出一个真实可感的特写镜头,人物、景物、场面都是真实的。因此,抓细节非常适合新闻报道,它是让新闻报道生动、深刻、有力的最得力的“常规武器”。

细节,是客观事物整体中的细微部分,是人物形象和生活图景的最小组成单位,是具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化个体。细节虽小,但一枝一叶总关情,能于细微处见精神。那些具有典型意义、充满生活气息、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的细节,在新闻作品中具有重要作用,能很好地刻画人物和表现事物特征,增强作品的感染力。如两篇奥运报道:8月23日,浙江选手孟关良与队友杨文军在双人划艇500米比赛中奋勇夺冠,钱江晚报刊发的消息:与儿子一同见证奥运胜利,孟关良做到了。白色的划艇刚一触碰到终点线,艇上的孟关良和杨文军便翻落水中。孟关良从水中探出一个脑袋,到处张望着,希望能够从人们的反应中得到关于成绩的点滴信息。

在这场围棋决赛的特写中,聂卫平插烟“反复了好几次”,手“轻轻地抖动”;曹熏铉弹烟灰“弹了五六次才弹掉”。细节描写表现了现场的紧张气氛,细腻逼真,集中而精粹,仿佛把读者带入了决赛现场。

(4)情感炽烈真挚感人。唐朝诗人白居易有句名言:“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说明情感在文章中的重要性。作者写作应当用情感去吸引读者,征服读者。饱含情感的新闻作品在报道人物或事件时,字里行间便会流露出真情,或爱或恨、或颂或贬、或喜或悲泄于笔端。而这正是作品赢得读者的重要条件。

我们的时代是个充满人文关怀的时代,许多重要事实中蕴含着浓烈的情感。记者要用心去感受生活,加深对生活的理解,把心中的真情溶注到要写的人、事、景、物中。如果对写作对象感情肤浅,“心中一团冰,笔下几条筋”,那是难以打动读者的。抒情是为表现作品主题服务的,贵在真实。因此不能矫揉造作,无病,光靠漂亮的文字来粉饰或空发感慨。记者应努力抒写健康向上之情、真挚自然之情、生动具体之情,以情感人,使报道产生理想的效果。如1997年3月3日[人民日报]上的[在大海中永生邓小平同志骨灰撒放记]中的几段:“穿云破雾,专机向大海上空飞去,飞向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伟人最迷恋的地方。许是苍天为之动容,当专机飞临大海时,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

文中把“天空出现一道绚丽的彩虹”这一景象与感情融合在一起,说“也许是苍天为之动容”,融情于景,景中含情,内涵丰富,引发读者的联想。这几段文字含蓄地表达了人民对伟人小平同志的崇敬和怀念。

又如文中三次出现这样的句子:“飞机盘旋,鲜花伴着骨灰,撒向无垠的大海;大海呜咽,寒风卷着浪花,痛悼伟人的离去……”作者用重章叠句抒情,一唱三叹,一层层制造出肃穆的气氛,贯通全篇。情感浓烈,歌颂了小平同志大海般博大的胸怀,表现人民对他去世的悲痛心情。

当然,借鉴散文手法写新闻应把握住一些基本原则,因为新闻毕竟有着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能完全散文化。我们必须在坚持真实性、时效性的基础上追求散文化的形式,必须始终注意把新闻价值放在第一位,新闻必须以传播信息为己任。在这些基础上追求适当的表现形式以达到形式和内容的和谐完美统一。在向散文学习中需要把握一个“度”,只能适度,不能过度。反之,就失去了新闻的本质特征。

摘要:简要论述了“新闻写作散文化”正是新闻写作创新中的一种,以及在向散文学习中需要适度。

散文写作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 高中语文写作教学 教学策略 记叙文 议论文 散文

语文写作教学是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也是让教师和学生都感到十分棘手的问题。高中语文教师要提高教学质量和学生的写作水平,必须改进作文教学方式,结合写作教学内容,启发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开拓学生的写作思路,让学生有更丰富的情感体验。在具体的写作课堂教学上,教师要围绕写作教学中的三种重要文体记叙文、议论文和散文,开展行之有效的写作教学活动。

一、记叙文要做到言之有情,以情动人

记叙文是写作的基础文体,也是学生练习最多的文体,主要包括人物描写和事情叙述两类,是教师在写作教学中需要重点讲解的一种文体。教师对于记叙文的写作要点的讲解,应注重细节描写,要求学生以情动人。学生对细节刻画形象传神,既可以使人物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又可以将事情描写得淋漓尽致,使人如临其境。

1.抓住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是记叙文的精髓,是文章成功的关键。写作中关于人物细节的描写很多,如人物的神情、动作、语言等。但是无论哪个细节描写,都要以细节中包含的神情打动读者。如鲁迅先生在[祝福]一文中对祥林嫂眼神的几处描写:“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个活物”,此处的“间或一轮”和“活物”准确而形象,将祥林嫂行尸走肉般的生活状态和没有精神寄托的情形描写得入木三分,令人感觉祥林嫂可怜又悲哀;“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此处的“泪痕”和“没有精神”的描写,为祥林嫂以后的悲剧命运和巨大落差埋下了伏笔,让人不禁心生感叹和唏嘘。这几处眼神的描写,为[祝福]这篇文章增色不少,是作品的亮点所在。

2.真情流露。优秀的记叙文不但要观察入微,注重细节描写,还要以情动人,让读者的心随着文章感情的起伏而波动。学生如何自己的真情实感融入记叙文中呢?教师可以让学生抓住生活中感人的瞬间,随时将自己的感受记录下来,作为自己以后记叙文写作的素材。如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乡下的田间地头,让学生亲身参与劳动,体会农民生活的艰辛;还可以让学生观看抗震救灾的视频片段,相信会对学生的心灵产生巨大的震撼和冲击,同时灾区人民和救灾队伍团结一心、勇敢面对困难的精神也会感染和鼓舞学生,让学生明白灾难无情人有情;还可以让学生观察在学校门口等着接孩子的老人,感受长辈对晚辈的慈爱之情。这些场景或者是学生在影视中见到的,或者是生活中常见的,只要学生用心观察和体会,就能写出饱含深情的文章,达到以情动人的目的。

二、议论文要做到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议论文是现实生活中应用最广泛、难度最大的基础文体,同时也是高考中学生选择最多的文体。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的时候,要抓住议论文写作的重点:言之有理、以理服人。

1.学生要丰富写作素材。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总觉得无话可说或者内容空洞、言之无物,这是因为学生的写作素材积累得太少,思想缺乏深度。因此,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教材和课外阅读中注意收集有关的信息,丰富写作素材。同时,学生在生活中遇到问题时要多动脑、勤思考,学会全面地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这样才能拓宽自己的议论文写作思路,在议论写作中做到有理有据、以理服人。

2.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议论文写作最重要的是有鲜明正确的观点和坚定的立场。教师要在学生平时的写作训练和阅读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向学生渗透是非观念,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引导学生多看事情积极向上的一面,这样学生在议论文写作中,才能有正确的立意,才不会出现“以缪为正”的现象。

3.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说理的方法。论据是为论点服务的。教师在指导学生写议论文时,要指导学生围绕论点,将论据一一列举、层层展开,使论据对论点的证明和推理严谨、系统、全面。同时,教师还要让学生明白议论文的写作并不是论据越多越好,论据太多会使文章杂乱、有理说不清。议论文论据的关键是精而细,抓住主要的论据,将道理说透,这样既能使文章结构紧凑、言之有物,又能让读者认可自己的观点,相信自己的论断。

三、散文要做到言之有序,形散而神聚

相对来说散文是学生最能自由抒感的文体,最能发挥学生的想象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让学生抓住散文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1.讲究立意。散文要讲究立意。学生在写作散文时,无论是叙事还是状物,都要真实抒发自己的感情,体现自己的立意,让读者明白自己的情怀所在。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鼓励学生多进行发散性思考和想象,对事物的本质进行多角度的挖掘,积累独特的思想感悟。如透过风景的优美,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透过花草的兴盛和衰败,感叹生命的轮回等。

2.培养学生联想与想象的能力。学生的丰富想象力可以为散文写作插上翅膀。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不但要指导学生对写作素材进行联想和想象,还要鼓励学生敢于天马行空地想象,这样学生的散文才会内容深刻、立意独特。

3.提高学生抒情的能力。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散文时,要学会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做到情景交融,以景吸引读者、以情感染读者,让文章显露自己的真情实感和至情至性,这样才能使散文有学生自己的风格和烙印。

总之,高中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的指导,更需要自己细致观察、积累素材和丰富想象力。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写作时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覃波.论如何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实现素质教育[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1.

[2]曹茂才.作文教学中的教师问题[J].教育探索,2007,4.

散文写作论文范文篇3

一、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来写记叙文

在传统的写人记事的记叙文写作中,学生往往通过外貌、衣着、神态、动作、心理等细节来刻画人物形象,并根据人物的具体活动来记事。因为学生在作文中采用最多的是这种写作方式,所以他们在构思上大同小异,写出来的作文没有什么新异之处。其实,我们可以学习高中语文教材里“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方法来写这类作文。

“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是文学作品中常见的一种介绍人物出场的写作方法。作者在作品中先不直接介绍出场的人物,而是采用“先声夺人”的方法制造悬念,以引起读者强烈的阅读兴趣。在[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中,曹雪芹在介绍王熙凤出场时就采用了这种写作方法。课文中贾母安排下人为林黛玉配人参养荣丸,在其他人“皆敛声屏气,恭肃严整” 时,王熙凤的一句“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就把读者的视线从林黛玉和贾母等人身上立刻转移了,并急于想知道这“放诞无礼”的来者是谁。于是在好奇心的驱动下我们读完了全文,才明白作家曹雪芹采用“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是为了刻画王熙凤这个人物形象,突出其在贾府的特殊地位。此外在高中语文教材里,采用了这种写作方法的还有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和李贺的[李凭箜篌引]。在这两篇课文中,作者没有直接从肖像、衣着、动作、神态等细节方面来写即将出场的人物,而是从演奏者不同凡响的乐声来介绍技艺高超的琵琶女和李凭,其效果和[林黛玉进贾府]如出一辙。

二、用巧妙设喻,侧面说理的方法来写议论文

虽然高中学生对议论文的相关知识非常熟悉,可是在写议论文时运用的论证方法很单一,因而写出来的作文在写作形式上毫无新颖之处。学生如果能认真学习高中语文教材的议论文,在具体写作时借鉴其论证方法,那么在规定的时间内写出一篇论证思路清析的议论文将不是一件难事。

在现行的高中语文教材中,[寡人之于国也]、[劝学]、[拿来主义]都是运用比喻论证方法的课文。现以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这篇课文为例,来分析比喻论证在课文中的具体运用以及表达效果。面对自称是“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的梁惠王,孟子在回答“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这个问题之前,并没有直接向梁惠王提出实行“王道”的政治主张,而是用“王好战,请以战喻”的方式启发梁惠王,接着顺理成章地指出“施仁政、行王道”是解决“寡人之民加多”这个问题的唯一方法。试想一下如果孟子直截了当地向梁惠王提出以仁政治国,梁惠王能心悦诚服地接受其观点吗?由此可见,在写作议论文时运用比喻论证的方法,不仅能把抽象的道理表达地具体生动,明白易懂,而且也使文章更具说服力,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

三、用托物言志、情景交融、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写散文

从学生平时写作“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的作文来看,学生最喜欢写议论文,而很少去写散文,原因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在写作时不容易把握。尽管学生在课余时间比较喜欢阅读散文,尤其是写景抒情散文和哲理散文,但是在具体写作中未能灵活运用散文的艺术手法。

在高中语文教材里有一些散文篇章,如写景状物抒情散文有[荷塘月色]等课文,山水游记类散文有[兰亭集序]等课文,历史散文有[烛之武退秦师]等课文。如果我们认真学习这些散文,分析总结作者的艺术手法,那么在动笔写作散文时就可以借鉴其写作技巧,写出一篇文质皆佳的优美散文。如果是写作写景状物抒情散文,不妨借鉴一下[我的空中楼阁]托物言志的艺术手法;如果是写作山水游记类散文,可以学习一下[兰亭集序]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如果是写作哲理性散文,最好可以运用一下[花未眠]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

由上面的分析可知,高中语文教材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教师只有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去寻找“源头活水”,才能使学生的写作能力有所提高,写出的作文才能“清如许”。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