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贸易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4 02:27

商业贸易论文范文篇1

随着对外贸易发展,以货币流通业务为主的金融业也以不同形式相继出现在腾冲市场上,促使着商业以更快的步伐发展。“清末,腾冲出现私人典当。民国初年又出现银钱兑换、汇兑等金融业,据民国十年(1921年)统计,全县有典当行四家,银钱兑换业六家,汇兑业七家。”银行有两家:“民国五年(1916年)富滇银行在腾冲设立分行,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兴文银行在腾冲设立办事处。”①民国时期,腾冲当地从事服务性行业的人员也不少,“旅栈11户,马栈8户,堆栈9户”,②“理发行13户”,③“修枪行2户,修表行6户”,④“轿夫行9户”。⑤另外,摄影这种相对较新的行业也出现了,“小西下河村人士李作忠在县城开设了照相馆。之后,一街张翰臣也开设了1个照相馆。民国10年(1921)左右,赵翠斋、熊子俊从外地学艺回来,分别开设了水天照相馆和留真照相馆”。⑥到1942年以前,腾冲共有“摄影行5户”。民国时期,腾冲地区有“镶牙行5户,中医行36户”,而且新式医学也逐渐蔓延到这个边境城市,有“西医行2户”。就连家畜宠物的卫生也开始引起重视,当时已有“兽医行5户”。

2口岸城市交通运输业

除其它产业集聚了相当数量的从业人员外,马帮组织也储备了不少的人员数量,而且所占比例不小,很多人专门从事马帮运输,终身以此为业。清末民国时期,腾冲的商业贸易进入全盛时代。腾冲的马帮组织开展得有声有色,以马帮运输为生的人越来越多。据[腾冲文史资料选辑]记载,从事马帮运输的有“70户”⑧之多。交通的重要性在[民国腾冲县志稿中]有这样的阐述:“道路交通,关系国之兴衰治乱,凡政治、军事、教育、工商,胥视交通为枢要。”⑨交通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尚且处于枢要地位,对于一个地区的发展它的地位就更为卓越了。城镇体系是在一定区域内由城镇建设和城镇内的交通道路共同构成的。交通线路是城镇体系中比较重要的一环,其状况的好坏优劣直接影响农村地域向城镇化的发展。民国年间,腾冲的交通状况有所改善,在原有的交通线路上增修或部分修筑了几条新公路。

2.1腾龙公路:“民国21年(1932)洪盛祥商号捐银元3万元,修筑了满邑邸塘至大董一段公路路基,长3公里多。”后民国28年(1939),“李曰垓组织人员测量,修筑腾冲经勐连至龙陵的公路,拟与滇缅公路接通,发动蒲川、团田、勐连等乡民工开挖了部分路基。”

2.2保腾公路:“民国29年(1940),云贵监察使李根源力主修筑保山经腾冲至缅甸八募的公路,曾调集保山、腾冲2县民工施工,完成部分土石方,……。民国34年(1945)1月,专署调集保山、腾冲、龙陵、昌宁4县民工,全面开工修筑腾保公路。至5月底,除潞江惠人桥外,其余各项工程已经完工。”

2.3腾盈公路:“民国29年(1940)李根源力促修筑腾盈公路,上得层峰批准,下经地方人士赞同,于是动工修筑。土方工程由地方派夫挖掘,桥涵特工由省总局委派工程主任负责指导。所需款项,劝捐及承准用田赋借垫,共获新滇币100多万元,动员民夫万余人,桥涵特工用款60余万元。腾冲县属范围内土方,大致完成。”輥輰訛除公路状况有所改善外,腾冲还修筑了机场。“民国十八年,县长虞钺奉令设置飞机航站。经省委员到腾测勘,向大董练七村公共牧场大荒地借地开辟。计面积二千零四十四平方公尺,合中尺面积三亩十九方丈六十方尺九十三方寸七十五方分。由是年五月底动工,至十月初完工,共用银币六千余百元。”到“民国二十六年,抗战军兴后,中央航空委员会以腾冲航站面积狭小,不敷应用,复派员来腾选择地面。经选定在绮罗乡附近田间,另辟航站。综计航站场面及另改河流、交通路、排水沟四项,共占用民田一千一十六亩一分二厘。田价每亩估计为国币五十五元,经呈请照发,尚未奉覆。其修筑航站工程估计约需十四万余工,经奉令除腾冲每日出夫四千名修筑外,余由龙陵、梁河、陇川、盈江、莲山各属出夫补助云。”輥輲訛机场建成后,“民国30年(1941)3月,先后两次有4架飞机试行升降。”

3口岸城市邮电业

自腾冲成为通商口岸后,邮电事业尤为发达,是为“国际通信之惟一门户”。輥輴訛在评价腾冲城镇化水平的指标当中,邮电指标所占的分量很重。可以这样说,当时腾冲邮电事业处于国内领先位置,其发达程度将城镇化水平大大推进一步。

3.1电报

因为“腾越地处极边,毗连英缅,国防外交,关系綦重,电报之设,更不容缓”,所以“由大理继续展设电线,经永平、保山以达腾越。即于光绪十四年秋九月,成立腾越电报局”。到了第二年,“由腾越架线至滇边,设局于蛮允,接通八莫。嗣因商旅改道蛮线,乃迁蛮允局于小辛街,电线移经古里卡以达八莫,即由云贵电政监督吴珣到腾董其事。此为中英接线,国际通信之始”。进入民国后,“欧亚各国往来之电报,多由滇缅线经转。旧设之线不敷转递之用,乃于民国四年,派云南电报线路总管丹麦人孟纳尔添设双线,自贵州之毕节达于腾越。”于是,“腾越电局为国际通信之惟一门户”。到民国五年,“国家多故,兵事迭兴。各处电线多有毁坏,交通常为之阻滞”,到“十八年春,派电线工料处工务员朵钟瑜,大修迤西电线,整饬腾越电报局。”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复派员到腾,设立无线电台”,“设备有莫尔卡斯机4台、50瓦无线电机1台、发电用小油机1台。后来使用音响机音频振荡器、人工收发报机”,“于是消息愈灵通矣。”

3.2邮政

光绪二十八年(1902),腾越开关,“随于十一月五日设立腾越邮政总局。委昆明武能为局长,由税务司兼辖。輥輶訛[腾冲县志]上记载,腾冲沦陷前腾越邮政总局除有三条县际邮路外,还有三条国际邮路。县际邮路是:腾冲至保山,是腾冲通往内地的主要邮路,邮递员为正式邮差;腾冲至盈江,从县城经荷花、囊宋、九保、遮岛、旧城至莲山,全长102公里,逐日上班;腾冲至勐戛,于光绪二十九年(1903)开辟,设勐戛代办所,从县城沿腾龙驿道经龙桥、龙陵、至勐戛交换邮件,邮路长120公里,每周4班。腾冲到缅甸的三条国际邮路为:腾冲至八募,由县城经和顺、遮岛、干崖、小辛街、蛮允出境至缅甸茅草地,全程205公里,行程6日,中缅双方邮件在茅草地交换,每周3次;腾冲至南坎,由县城经萝卜坝、杉木笼、陇川、章凤、勐卯(瑞丽)过界,到缅甸南坎,全程215公里,6日1班;腾冲至密支那,由县城经缅箐(中和)、古永至牛圈河过境,到缅甸昔董交换邮件,全程160公里,每周5班。腾冲沦陷前夕,为加强滇缅军讯,除原用邮差3名外,加雇甲类邮差4名。腾越邮政局设立后,开办的业务比较多,范围比较广。设立最初开办有“邮寄信函、明信片、新闻纸、贸易契、货样等业务,信函又有平信和报值挂号信两种(报值挂号信是装有‘有值价’的支票、证券、契据、汇票等的信函,邮局遗失要负责赔偿)。”到光绪三十二年(1905)腾越邮政局“增办快递信函业务”。“民国元年12月三十二年8月,又先后开办保价信函、国际保险信函业务。”輥輷訛除信函外,民国时期的腾冲邮政局还经营邮政包裹业务。其邮政包裹有“保价包裹、普通包裹、快递小包、大宗包裹等类”,“保价包裹主要邮寄金银首饰、贵重药材等珍贵物品;大宗包裹寄成批货物”。輦輮訛腾冲邮政局对邮件的投递处理是:民国24年(1935)“设信差1名,负责重要信件的投递”。“各地来腾邮件,均于当晚开拆袋套分拣,第二天上午投递”。“较远的农村,邮件更少,其投递大多是由代办所(信柜)代人捎转,或通知收件人到所(柜)领取。”輦輯訛腾冲邮政局还管理汇兑资金,负责调拨盈虚。它经营的汇兑有“普通汇票、高额汇票、电汇汇票、定额汇票、小额汇票数种。普通汇票最多,每日开发兑付均在10起以上。定额汇票面额款数固定,在货币贬值的年岁里多不适应需要。小额汇票限于代办所一级开发使用。”輦輰訛腾冲邮政局的业务运作是受到好评的。“腾冲邮政局自设立以来,无论信件、包裹、汇兑等,皆稳妥可靠。”輦輱訛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对腾冲城镇化水平的带动作用是明显的。虽然很多产业没有确切的从业人员统计,但从产业的经营规模和从业户数也可看出产业的壮大为腾冲解决了不少就业问题,吸引了为数不少的劳动力投入到他们的生产经营当中,为产业的发展提供人力服务。其实,还有很多经营规模一般的产业没有罗列出来,比如“1925年杨正炳自外地学习镀镜技术归来,开设‘炳隆画镜店’生产销售明镜、画镜、亮瓦”,輦輲訛“1930年腾人王绍武从香港购进卷烟机,在腾开办‘名扬烟草公司’”,輦輳訛诸如此类的产业必定也储备了一定劳动力,为部分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如果再把这些规模一般的产业从业人员数考虑在内的话,腾冲当时的产业对城镇化水平的促进作用还要更大。所以不可否认,开关后腾冲县城商业贸易的发达,为各产业赢来了比较广阔的发展空间。而非农产业的发展是离不开劳动力的,需要有一定的人口规模,必然吸引一定数量的技术劳动力,就业量由此产生。相当一部分人因此脱离或部分脱离农业生产,逐渐向非农人口转移,非农人口比率逐渐加大,这就有力推进了腾冲的城镇化水平。

商业贸易发展的繁荣,除有助于促进人口转移外,也有力促进了许多新兴行业的诞生,例如火柴、肥皂、摄影、金融等行业相继出现。新行业的诞生使当地的产业结构发生变化,得以调整,实现优化。而且口岸经济的发展也有效实现产业发展的相关带动性,一个产业的繁荣会产生连锁作用,带动其它产业的发展,比如棉花、棉纱的的大量进口,就带动了腾冲本地织染业的兴起,而且发展相当迅速,从事的人口逐年上升。新技术也大量流入腾冲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的同时也改变了当地原本落后缺乏效益的生产方式,拓宽行业的发展空间,比如皮革业引进新技术,生产效率提高,产品更加多样化;织袜业引进新的生产技术,产品品种增多,产业规模更大;洗染业在采用新技术后,色调增多,工艺大为改进。商业贸易发展繁荣所带来的这些根本性变革,也是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一个重要表现。

商业贸易论文范文篇2

唐朝初期,由于隋末战乱带来的破坏,洛阳原来的三个商业市场已荡然无存,重建洛阳三个贸易市场,前后费时七十余年,武则天改国号周即位洛阳后,又从关中迁来数十万百姓以充实洛阳,其中工商户甚多。从此,洛阳的商业进入了空前繁荣时期。三个商业贸易市场的占地面积虽然比隋时减少了一坊之地,但其繁荣程度并不亚于隋代,到唐代后期,洛阳的商业已逐渐发展到市外里坊街巷,甚至形成了新的商业区,出现了众多商店。表明当时洛阳的商业已进入鼎盛时期。商业网点分散到各个里坊,更方便了居民百姓。据[洛阳市志]商业卷记载,当时已有专门卖菜的豪华摊位,蔬菜供应极为充足,有的甚至客人到了才到市场买菜。

唐代洛阳的商业,除有三个规模宏大、店肆罗列的市场和其他零星店以外,还有一个极为豪华的商业特别交易地区,就是北市以南、洛河以北、漕渠新潭附进的承福里、玉鸡里、铜驼里、上林里、温雒里。该地区为“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贸易,车马填塞”之地。漕渠和新潭一带商旅贸易之所以如此繁盛,是因为这里是全国水运交汇的中心。同时,全国各地的富商大贾以及沿丝绸之路从事商贸活动的中外商人,都要到这里来推销货物和采购商品。当时长安中央政府机构所需之货物及贡赋,大多也要在这里卸船而后转旱路运往长安。因而这里成了全国以至国际商品采购和销售的集散中心,成为丝绸之路的东方起讫点。

许多外域蔬菜及香料等都通过各地贸易商的往来传入洛阳。早在汉代以后,我国就不断引进外域蔬菜,比如胡芹、黄瓜、茄子,都属于引进品种。隋唐时期,外域蔬菜仍在增加,如[酉阳杂俎]卷一二九记载茄子“有新罗种者,色稍白,形如鸡卵”,这是朝鲜人培育出的新式物种,唐时传入我国。[新唐书]卷二二一[西域传]记载贞观二十一年,泥婆罗遣使者献波菜、浑提葱。菠菜在汉朝由西域传入我国,唐朝时又传入了最新品种。另如莴苣,隋朝时开始引种,[清异录]卷上说隋人用重金买得菜种,因此当时称它为千金菜。

[全唐诗]卷二二一杜甫有诗云:“既雨已秋,堂下理小畦。隔种一两席许莴苣,向二旬矣。”诗中又提到“苣兮蔬之常”,这说明莴苣当时已成为唐朝人的家常蔬菜。唐朝人还不断搜求外域香料,并借用于本土烹饪之中。如南洋岛国出产的胡椒就成为风靡唐代的辛香调味品。看来唐朝人在饭食烹饪中使用胡椒与现代情况已大体相同。总的来说,商业贸易的极度繁荣,使洛阳成为当时的贸易中心,大大提高了当地的经济水平和人们的消费水平,作为人们生活水平重要标志之一的饮食也就相应的发展起来了。

作者:杨丽单位:洛阳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商业贸易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吴锦堂;虞洽卿;慈溪商人;商业模式;企业家精神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7-0089-03

1前言

吴锦堂与虞洽卿是早期宁波帮代表人物,吴锦堂被称为是旅日华侨中唯一一位转变为日本财阀者。虞洽卿有上海第一闻人之称,创办了中国三大民族资本航运公司之一的三北航运集团,被称为中国第一代船王。吴锦堂与虞洽卿依靠自己的努力,取得商业上的成功,还不忘回报社会,所体现的企业家责任感和商业经营理念,在当今社会,仍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2吴锦堂与虞洽卿的经商发家之路

吴锦堂,字作莫,1855年出生于现慈溪观海卫镇锦堂村,从小务农,25岁到宁波小作坊做小工,27岁到上海油烛店做帮佣,后升任店员,主持分店业务。30岁东渡日本经商,32岁与人合伙开设义生荣商号。1889年,34岁的吴锦堂在神户独资设立怡生商号,在中日贸易间大展身手,走上了进出口商人之路。

虞洽卿,字和德,1867年出生于现慈溪龙山镇山下村,少时贫寒,15岁到上海颜料行做小工,后升任股东。27岁,成为德商鲁麟洋行的买办,35岁,成为华俄道胜银行的买办。1903年,36岁的虞洽卿转投到规模更大的荷兰银行任买办,走上了买办商人之路。

3吴锦堂与虞洽卿的商业模式与经营谋略

3.1立足贸易

吴锦堂和虞洽卿从小生活的地方是三北之地,具有悠久的青花瓷制造和贸易传统,后来这里又从事盐业加工和棉花种植。他们耳濡目染,经世致用、工商皆本的观念深入人心。

吴锦堂刚到上海红庙的萃丰油烛店做帮佣,就开始接触商业贸易。后来升任店员主持分店事务,更是增添了商业贸易知识。东渡日本后,刚开始,由于资金不足,吴锦堂与人合作,在大阪、神户与长崎之间进行物资运输与代销代购,获利颇丰,完成了原始积累。1887年,吴锦堂在大阪与人合伙设立义生荣商号,开始扩大经营范围,由代购代销逐渐过渡到自营进出口。1889年,吴锦堂在神户独资创办怡生商号,在上海设立义生洋行,进行中日间进出口贸易,把上海的丝绸、皮棉等农副产品运到神户进行销售,把日本的火柴、雨伞、棉纺织品等运到上海,从贸易中积累了巨额财富。

虞洽卿刚开始在瑞康颜料行做小工,开始接触贸易销售,后来做德商鲁麟洋行的买办,主要也是进行货物贸易,在进出口货物中赚取了不菲的佣金。上海沦陷后,虞洽卿做粮食贸易,也获利很多。

3.2重视航运

宁波人一向善于航运,河姆渡遗迹出土船桨说明他们当时就掌握了比较高超的航运技术。宋元都在宁波设立了市舶司,明清海禁虽然有影响,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后,宁波人的航运业又开始兴起,特别是沙船业,逐渐成为上海沙船业的老大。

吴锦堂在早期从事商业贸易中,明白运输对商业活动的重要性,快捷的航运可以快速获取廉价的原料,及时销售商品。1899年,吴锦堂租日本汽船日之丸号,改名怡生号,用于煤炭运输。后来又添购锦生号,用于货物运输,在日俄战争中,还参与承运军备物资。1907年又购买了红叶丸游船。

中国古代受传统小农经济和重陆轻海观念的影响,海权思想不清晰,中日甲午战争后,海权思想逐渐增强。旅日的梁启超于1903年在[新民丛报]发表了[论太平洋海权及中国前途],阐明了海权对国力与商业的促进作用。1909年,中国留学生在东京创办[海军]刊物,提出振兴中国海权。作为在日本商海打拼多年的中国侨民,吴锦堂深深体会到强大的海权对商业贸易、海上交通、海外侨民的保护作用,国家要强盛,一定要控制海权。吴锦堂于1910年向浙江巡抚增韫提议建立商舰协会,商舰协会平时装载货客,战时编入海军舰队,吴锦堂率先捐助协会两万两银子,并动员更多侨商捐助。吴锦堂设立商舰协会的创举,对推动清末海权建设起到很大作用。

1909年,虞洽卿与宁绍同乡投资100万元,创办宁绍轮船公司,初涉航运业。1913年,虞洽卿在家乡龙山独资创办三北轮船公司,次年改名为“三北轮埠股份有限公司”,总部迁至上海。虞洽卿刚开始是投资家乡,便于家乡棉花等物资运销,后来看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外国轮船被征调回国,而国内经济获得良好发展机会,国内航运业船少,运费上涨,有利可图,于是不断追加投资,大量购进船只,扩大规模。1917年,虞洽卿创办宁兴轮船公司。1918年,收购英商创办的鸿安轮船公司,后来改组为鸿安商轮股份有限公司。三北轮埠公司、鸿安商轮公司和宁兴轮船公司组成了三北航运集团,到1921年,共有大小轮船12只,总计11134吨。三北航运集团还向航运业相关产业拓展,1916年,成立鸿升码头堆栈公司,1922年买进肇成机器厂,并改名为三北机器造船厂。三北航运集团成为集航运、码头、船舶修理及建造于一身的超大型企业集团。

虞洽卿在三北航运集团发展过程中,善于利用各种资源,为企业创造有利的发展环境,同时与当政者搞好关系,善于团结宁波帮力量,利用自己在商团中的影响,大力发展三北航运集团。至抗日战争前,三北航运集团开辟了国内和国外多条航线,资本总额达到320万元,各种轮船总数达到82艘,总吨位达到9万余吨,吨位占全国船舶总吨位的1/7。成为近代中国民族航运业中的巨擘。抗日战争爆发后,三北航运集团有些轮船沉长江,以阻日军,有些轮船被征用,慢慢走向衰败。

吴锦堂与虞洽卿还有一段互相合作,共同抵御外国轮船公司的佳话。宁绍轮船公司是虞洽卿1909年联合其他宁波商人合资创办的,虞任经理。刚开始运行良好,后来受到英资背景的太古公司和法华合资的东方公司的排挤。这时候,宁绍籍商人联合起来,成立了宁绍航业维持会,推举吴锦堂为会长。吴锦堂不仅在上海当地报纸刊登广告,还向浙江巡抚提出报告,说明创办宁绍轮船公司的意义,并带头捐助航业维持会资金两万元,宁绍航业维持会募集资金十多万元。虞洽卿不仅提高服务质量,还发动宁绍人士,尽量乘宁绍轮船,不乘外国轮船。经过大家努力,终于使太古公司和东方公司和解,成为与外商轮船公司争胜的第一家民族轮船企业。宁绍轮船公司的地位不仅巩固,还添置了一艘新轮船。

3.3善于捕捉商机

吴锦堂采购日本火柴到大陆销售,采购国内棉花到日本进行销售,充分利用了两地的资源优势。在资金雄厚后,投资海运业。当日本当局限制华侨投资建厂时,吴锦堂与日本当地实业家合股投资火柴厂、水泥厂。在日俄战争中,吴锦堂认购45万元巨额军事债券,战争以日本战胜而结束,吴锦堂不仅在政治上捞足资本,在经济上也获得了巨额利润。在“钟渊纺织”股票大战后,吴锦堂调整投资方向,投向国内实业,如浙江商办铁路、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等。

虞洽卿在商业经营别善于捕捉商机,如虞洽卿曾经买来被海水浸过的铁罐颜料,磨去铁锈,换上新的包装纸,进行销售,大肆获利;利用德国颜料经销商急于回国,大肆买进他的颜料,独家经销,获利颇丰;在德商鲁麟洋行时,利用“车祸”结交采购商,乘机对仓库里的积压白布进行独家倾销;曾独具慧眼,在闸北房地产中大赚一笔。

虞洽卿善于在逆境中寻找商机,如抗日战争中,日军在攻占上海后,对上海进行经济封锁,租界缺粮,时任上海难民救济协会理事长的虞洽卿利用意大利和日本、德国是同盟轴心国,同意大利商人泰米亚齐组织“中意轮船公司”。悬挂意大利旗帜,从东南亚等地运粮以供应上海。虞洽卿在上海粜米中,实现双赢,不仅帮助上海租界的人民渡过了难关,而且获利颇丰,达到近五百万元,除还清大批债务外,还购置了不少房产。1942年,日军侵入缅甸,仰光、曼特勒等城市,大小五金物价猛跌,虞洽卿携带资金,带领大批车队,到曼特勒去压价抢购,买来很多价廉物美的抗战物资。

4吴锦堂与虞洽卿的企业责任感

吴锦堂与虞洽卿致富后不忘回报社会、造福乡间。

吴锦堂在神户捐修中华会馆,扩建中华义庄,向中华同文学校捐款。在故乡建造锦堂学校,投入了巨量资金,被黄炎培主持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称为办学三贤之一。吴锦堂修建杜湖、白洋湖两湖工程,筑桥设闸,疏浚通海大浦,改善家乡水利条件。

虞洽卿在家乡也大搞建设,建造轮船码头、修建家乡公路、开办山下小学、创办火力发电厂、开设电报局、电话局,大大繁荣了龙山经济。

1911年,三北水灾,吴锦堂与虞洽卿等共同组织了三北赈灾会,平粜大米一万六千余袋,赈灾近千袋,吴锦堂投入银元近三千元,他们共同为家乡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5吴锦堂与虞洽卿的政商关系

吴锦堂与虞洽卿为了商业事业的巩固,都与当政者保持联系,并接触新兴革命势力。

吴锦堂在事业成功后,在庚子之变中向清政府捐资,在日俄战争中向日本购买巨额军事债券,与政府保持良好关系,有利商业事业发展。但同时支持其他势力,如后,梁启超逃亡日本,吴锦堂曾热情接待,后来成为孙中山的坚定支持者和亲密战友。吴锦堂把神户私宅借给同盟会办公,也曾任神户支部长一职。

虞洽卿刚开始支持赞助辛亥革命,后来帮助袁世凯筹划救国储金,又和段祺瑞联合,反对袁世凯帝制复辟,五卅运动和上海工人武装暴动中,虞洽卿与中国共产党有过接触和合作,在“四一二”中,虞洽卿站在了阵营一边。此后,作为“浙江财阀的总帅”,虞洽卿多次全力支持的南京政府。也投桃报李,对虞洽卿的三北航运集团等企业有很多支持。抗日战争爆发后,虞洽卿抢运抗战物资,自沉轮船以阻日军,体现了爱国商人的本色。

6结论

吴锦堂与虞洽卿都是江浙财阀中的佼佼者,现在三北大地还留有很多他们的遗迹,特别是吴锦堂为启迪家乡民众创办的锦堂学校和虞洽卿为母亲修建的天叙堂,都成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他们涉足运输、制造、金融、商业等众多商业领域,特别是航运业,对现在我们发展海洋型经济还有许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周乃复.吴锦堂研究[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5.

[2]纪立新.吴锦堂的国内事业与活动述论(1905―1910)[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7.

[3]林盈波,高燕洪.与孙中山并肩的浙江慈溪人――吴锦堂[J].黑龙江史志,2013(13).

[4]冯筱才.“左”“右”之间:北伐前后虞洽卿与中共的合作与分裂[J].近代史研究,2010(5).

[5]肖阿伍.虞洽卿经济活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5.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