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语教学论文篇1
[关键词] 双语教学 思维方式 添加性教学 教学资料
据最新统计,英语是当今国际交流的通用语言,现代权威的论文和著作90%以上是用英文发表的,70%以上的信息是由英语传播的。为了使学生获得更多的知识,掌握获取最新信息并把我们的成果推向世界,双语教学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具备国际竞争能力的创新型、复合型高级专门人才的一份责任。它是一个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和教育水平。
双语教学源自于双语现象(bilingualism)。双语现象指个人或某个语言社区使用两种语言的现象。本文所说的双语教学是指运用母语以及一门外语同时进行教学活动。而本文所说的双语指的是汉语和英语,适合使用双语教学的时期应该是在高等教育阶段。
一、高校双语教学的特点和意义
与传统的英语教学相比,双语教学更重视英语与学科的渗透,让学生全方位地应用英语。双语教学不仅仅让学生以英语为工具获取知识,更重要地在于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双语教学以通过第二语言学习学科知识为目的,促进学生对两种不同文化的积极适应与沟通,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不同语言有着不同的信息组织方式和思维方式,双语学习可以使学生拥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思维碰撞,对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大有益处。
目前,双语教学正在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热点,越来越多的地区和学校已经实施或即将实施双语教学。我国所实施的双语教学主要指在学校中全部或部分地采用英语传授数学、物理、化学、历史、地理等非语言学科的教学。我国双语教学的目的也是非常明显的,它具有添加性双语教学的特征,即在实施双语教学的过程中采用英语作为教学语言,目的是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掌握汉语和英语两门语言,成为汉/英双语人才,而不是为了替代学生的母语或第一语言(汉语)。
双语教学不仅仅是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更重要的是注重师生之间用语言进行内心交流和互动,它是以英语作为语言教学工具,以培养学生的外语运用水平和思维能力为主要目标,从而提高学生的交流合作与科学研究能力,培养高素质和具备国际竞争力的人才,以促进我国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学科是实施双语教学的有效载体,获取学科知识是重要目标,而使用英语进行学科教学,增添了学生运用英语的机会,从而使他们能用英语进行交流。这与通常的英语教学是有差异的。英语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解决学生的语言基本问题,比如听说读写问题、语法问题以及翻译问题,等等,这是进行双语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而双语教学的重点是建立在英语教学成果的基础上,并将之提高到运用的层次,是英语学习在学科教学中的延伸与发展,是运用英语工具传授学科知识的新途径。要真正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用英语作为沟通媒介,完成学科教学任务,则有赖于两者的完美结合。
因此,我们不但允许学生使用汉语,而且要继续加强汉语的学习,并且反对把英语作为语文学科的教学语言。也就是说,我们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在掌握自己母语(汉语)的基础上,熟悉掌握英语。针对这种比较特殊的情况,我们一方面要正视它的复杂性,譬如学生的语言环境、文科内容的多样性等不利因素,而另一方面我们要面对这复杂性、现实性,从中找出难点、焦点,有针对性地创建适合中国学生的双语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的双语教学,是教学实践中需要不断探索、实践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二、双语教学理论的发展历程
国外有关双语教学的实证研究开始于20世纪初,60年代以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测验研究上,至20世纪后期,研究理论达到成熟阶段,并得出一系列有利于开发儿童智力的理论。双语教育在加拿大、新加坡、印度、澳大利亚、爱尔兰等国取得了极大的成功,而且产生了广泛的国际影响,值得我们特别关注。在加拿大,它采用官方语言双语制(英语和法语)和多元文化主义的政策。教学模式上为法语浸入式教学,其教学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一方面,1969年颁布的[官方语言法]为双语教学提供了必要条件,政策的支持使得教学的开展更为方便有利。另一方面,该国有优秀的教师资源,来自于加拿大法语区的教师能熟练地掌握和运用英语和法语,他们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新加坡,小学高年级都实施英语和母语的双语教育,小学的英语、数学、科技,中学的英语、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历史、地理等学科的教材均采用英语编写。此后,“双语教学热”在全世界范围得到蓬勃发展。
受国外双语教学的影响,20世纪80年代,双语教育研究在我国兴起,90年代初,我国开始双语教学实验。下至小学,上至普通高校,全国各地都在轰轰烈烈地开展双语教学。然而有相当一部分双语学校徒有虚名,只是打着“双语教育”的旗号,简单地使用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进行学科教学。当然也有许多学校能认真贯彻双语教学的精神。上海大同中学的“学科英语教材”,广东碧桂园学校的教学实验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功,是值得我们借鉴的典范。
三、高校双语教学现阶段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国高等院校双语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1.对双语教学内涵的误解
双语教学是指在教学中,直接选用国外原版教材,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成绩考核均采用外语或外语和母语两种语言进行的一种教学模式。其目的是使学生以外语为工具系统学习一门新的专业知识,提高学生运用外语就所学专业知识和所学专业进行国际交流的能力。目前国内许多高校没能准确把握双语教学的内涵,将双语教学等同于语言教学,夸大双语教学的语言目标,忽略了双语教学其它方面的目标,从而将双语教学的目标主要定位在提高学生的外语语言水平上。在这样的目标指导下,双语教学变成了单纯的语言教学,学科教学畸变成了外语教学。一些教师本身对双语教学的目的认识不清,在教学过程中偏重于语言知识传授,忽视了学科课程知识的传授,使学生混淆了双语教学的形式与目的,将双语教学看成了语言教学。
2.双语教学课程体系不合理
高校双语教学课程设置缺乏整体性,双语教学课程开设时间不合理。学科专业课程之间存在着较大的承前启后的关系,但许多高校只是在具备条件的课程中开设双语教学课程,忽视了课程之间的逻辑联系及专业学习的连续性、渐进性。其次,有些课程并不适合双语教学,或者目前尚不具备双语教学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这些学科盲目地开设双语课程,就会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造成教学资源的浪费。
3.缺乏专业理论知识、实践经验和外语水平兼备的师资目前,高校教师中能够从事双语教学的人数不多,师资极其缺乏。双语教学要求教师既懂得专业知识,又懂得英语,能够用精确的语言组织课堂教学,传授专业知识。英语教师由于缺乏必要的专业知识,因此不能达到培养专业人才的要求,而现有专业教师虽然专业知识丰富,但英语水平有限或者只具备较强的阅读能力,口语水平欠佳,无法进行正常的英语交流,不能给学生提供一个实际应用环境。此外,要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教师应该时刻了解国际学术前沿,掌握世界学术动态,这对教师的语言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现在许多普通高校双语教学师资数量不能满足双语教学快速发展的要求。
4.教学资料匮乏
双语教学的教材主要以下几种:原版外语教材,国内学者编制教材,影印版双语教材等。原版教材可以使学生准确的获得精确的专业词汇,专业内容表达和语言文化内涵等。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符合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文化传统,但是缺乏原汁原味的表达。目前,引进了一些原版影印教材,但是数量较少,更新速度慢,难以满足不同层次高校双语课程开设的要求。此外,英文案例和教辅资料明显不足。
5.双语教法有待提高
我国高校双语教师普遍运用的是我国传统的教学组织模式,双语课堂还是以“填鸭式”教学为主,师生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不多,加上进度的要求,学生语言能力的阻碍,大班教学等,使得教师很难组织有效的课堂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长久地吸引学生注意力。
四、总结
总而言之,我国的双语教学起步比较晚,它在我国的实施还是一个漫长的探索和总结创新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和国家教育进步的桥梁。我们要正确对待双语教学在我国的客观现实,设法克服困难。在借鉴和学习国外先进教育理论和经验的基础上,还要结合我国的语言文化知识,创造性地寻求双语教学的出路,以提高双语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生的接受理解能力,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杰出人才。
参考文献:
[1]代素环,刘斌.双语教学实践探讨.科技创新导报,2008,(33).
[2]徐姝.高校开展专业课双语教学若干问题探讨.中外教育,2005.
[3]于强.国外双语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
[4]黄兰宁.学校双语课程.广西教育出版社,2004.
[5]孙锦茹.关于推进双语教学的几点思考.高等理科教育,2003.
法语教学论文篇2
关键词 高校 教学建设 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z.2015.12.004
Abstract It's key that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and achieve the goal of students cultivating for strengthening teaching construction and reform of universities. In this paper, the physical and Technical Institute of Wuhan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from the teacher's role in the play, to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young teachers, encourage teachers to carry out teaching research, actively carry out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 increase the "three hit" education and innovative talent training,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effective way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level of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 words university; teaching building; way
21世纪是知识时代,是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时代。培养适合当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新体系是现代高等学校教学活动中亟需解决的课题。武汉大学物理与技术学院为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对原有教学体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1 充分发挥教学名师的示范作用
学院每学期都组织青年教师去听国家名师的讲课,充分发挥国家教学名师在教学中的示范和引领作用,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物理学人才培养基地教学团队、物理学专业基础核心理论课程教学团队,先后成为湖北省教学团队和部级教学团队。
2 不断加大对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
师资队伍是教学改革取得成功、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关键。物理学院师资雄厚,学院不仅汇聚了一大批老一辈科学家和著名学者,同时又引进了一批有海外学习、科研背景的优秀青年学者。如今物理学院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3以上,如何使青年教师尽快成为本科教学队伍中的骨干,学院制定了青年教师工作条例、青年教师上课的准入制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的参与制等一系列有效措施。
(1)严格执行青年教师试讲制。青年教师每承担一门新课都必须经过试讲,由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和教学督导组专家点评和认定后,才可以讲授该门课程。
(2)院督导对青年教师教学进行检查。院督导每学期都会对院全部青年教师(40岁以下)讲授的理论课程进行听课检查,并课后及时与授课教师作沟通讨论,指出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问题,提出改进建议。
(3)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物理学院组织青年教师教学竞赛等活动,院督导对参赛教师的讲课情况进行了点评,就如何上好课,如何备课、如何把握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如何与学生沟通等问题与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经验交流,在督导组和相关老教师的指导下,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普遍提高。
3 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教学改革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
(1)鼓励教师开展教学研究和交流并在政策上给与支持。学院针对教学论文少的现象,制定了教学论文奖励分如同科研文章,校级文章同样计分的政策。对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研究的教师经费上给予支持,极大地调动了学院教师投入教学研究的热情。
(2)积极组织教师开展教学改革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学院多次召开教师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对研究生助教进行培训,学院督导老师亲自上台就如何针对学生学风管理、学生学习热情不高,考试不及格率高等问题向青年教师作了经验交流。
(3)实行本科教学课程助教制。根据物理学院学科专业的具体情况,学院决定在物理学院本科各专业核心课程中实施课程助教制。助教由具有相关知识储备、责任心强、并有良好的沟通能力的研究生担任。要求助教随堂听课,了解课程进展,每周要进行课外答疑,协助主讲教师改作业,充分发挥助教与本科生年龄相近、易于沟通的优势,作为教师授课的有益补充,增强了教学的反馈度,完善了教学的流程,提升了教学的质量。
4 积极开展国内、外合作培养本科生初见成效
(1)与中科院相关研究所联合办学。为探索培养高层次物理人才的创新模式,促进高等院校与科研机构的双向交流与合作育人,充分利用校所双方的智力资源和科技资源,加强双方的全面合作,实现优势互补。我院分别和中科院理论物理研究所、中科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联合创办了“彭桓武班”和“天眷班”,目前在校已有2012级、2013级、2014级三个年级学生。中科院所还有针对性的对“彭桓武班”和“天眷班”同学开设了“理论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导论”、“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等课程,这些课程都是由相关研究所派出的教师来给学生讲课,由于有中科院武汉物理数学所与武汉大学相距较近,学生去该所方便的优势,武汉物理数学所特别为天眷班的三年级学生提供适合于本科生的实验平台,开设了“原子分子物理前沿实验”课程,学生通过该课程的学习,能掌握与原子分子物理研究相关的实验方法及该学科的前沿动态,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认识和解释原子分子物理实验现象,并且老师们把他们自己的科研思想及科研成果介绍给学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热情。
(2)加快国际化办学的步伐。学院在办学中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加强国内外的交流合作,迈出了可喜的步伐。武汉大学物理学院与美国Duke大学物理系、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签定了学生交流协议,2013年至今物理学院已有18位优秀本科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并通过两所学校对交流学生的综合素质及水平的考核选拔到两所学校进行交流学习,目前已有11位同学学成归国。
“中法物理双学位班”进展良好。中法理学工学联合培养项目是武汉大学物理与法国里昂一大于2004年开始合作创办的“中法物理双学位班”2+2+2模式,即在物理学院每年的新生中选拔30名左右学生,在武汉大学学习2年基础课程和法语,修满规定的学分,第三年去法国里昂一大学习2年修满规定的学分,达到里昂一大的毕业条件就可获得里昂一大和武汉大学的毕业证和学位证。该项目至今已连续签定了两个五年计划。鉴于以往取得的成果,法方意向继续签订下一个五年计划,并在培养模式上进行进一步的完善,形成武汉大学――里昂一大――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的三级跳板模式。即学生在本科毕业后,成绩突出的学生推荐到法国顶尖的综合类及工程师学校。该培养模式的建立起源于巴黎综合理工,他们看中了中法联合培养项目学生表现出来的卓越和潜在素质,主动和里昂一大方面联系,要求签订协定,将其作为该校在中国招生学生的重要基地之一。总体来说,该项班进入法国最好的和较好的工程师学院的学生人数相对稳定,同时向法国以外的其他国家求学的学生也有所拓展,2013、2014年中法班毕业生全都被相关大学录取继续深造。
5 加大“三创”教育和创新型人才培养
实施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以各学科方向为依托开展创新能力培养。鼓励有条件的课题组接纳本科生进入课题组参与科研实践,每年积极申报国家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校级业余科研项目,在此基础上还设立院级科研项目立项,积极鼓励学生参与。同时,在学院用房紧张的情况下,物理学院提供了三间开放实验室给本科生做业余科研活动室,给学生创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创新能力培养的环境。学院申报的国家基础科学人才培养基金“武汉大学物理学科研训练及科研能力提高项目”,涵盖有25个主要创新性科研训练子课题项目秉承以往改革经验,在课堂内外全面营造科研新氛围,大力培养学生国际视野,全面提供多元化选择机会,让科研创新训练常态化,积极鼓励并提供机会让学生参加学术交流,多阶段多角度进行科研训练的引导、培育和指导,目标是让学生通过这个训练过程后,能大力提升创新精神,全面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实验动手、洞察和提炼科学问题等能力,成为既有扎实系统学科基础,又有强烈开拓创新意识、国际学术视野和科研交流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6 课程建设
学院领导十分重视教学课程建设,出措施、抓落实,取得了积极的成效。
(1)物理学专业在教学名师的带领下建设了省级和部级教学团队。
(2)各级精品课程相继涌现。目前学院有1门部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1门部级精品课、5门省级精品课程等。
(3)双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目前,学院有11门全英文教学课程和12门双语教学课程。其优质的课程讲授和娴熟的英语,使学生收获很大,学生感到这样的教学组织比单纯开设专业英语的效果好。
(4)利用多媒体技术改进教学。许多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空间概念难以建立的困难,提高教学效果,设计并制作了三维动画教学软件,教学软件形象、逼真、生动的可视效果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建立起完整的空间概念。
法语教学论文篇3
关键词:“在X下”;偏误分析;教学语法;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2.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11-0192-03
一、前言
“在X下”结构是现代汉语中出现频率很高的一个结构,对于这一结构前人已经做过大量研究,如:常纯民(1984)、权正容(1995)、邓永红(1999)、陈昌来,段佳佳(2009)等,他们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这一结构的各个层面进行了探讨,给对外汉语教学提供了很有价值的参考。但是对这一结构的使用仍然是外国学生习得的难点,刘梅(2009)通过问卷调查表明,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对每个阶段的留学生来说都是很难习得的,即使到了高级阶段,也仍然是重点学习的内容。最近,我们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进行了分析,其中包含“下”的186条词汇错误中,属于“在X下”结构中“下”的错误共102条,占55%,其中100条都是表示抽象意义的,占总量的98%。可见,表抽象意义的“在X下”结构,在学习的高级阶段也还是留学生习得的难点,这一点与刘梅(2009)通过实验得出的结果相吻合。为了让留学生更好地习得这一结构,本文从分析留学生在这一结构中的偏误入手,结合前人的相关研究,对如何进行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一些建议。
二、留学生语言偏误分析
在第二语言学习过程中,第二语言学习者常常输出一些不符合目的语语法规则的句子,有些错误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有规律的出现的,这就是偏误。偏误的产生可能是由于学习者母语负迁移、目的语规则的泛化、教学的误导等各种原因。对这些偏误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学习者的偏误类型,找出原因,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在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包含“下”的词汇错误有186条,我们总结发现,留学生在使用“在X下”结构时常犯如下错误:①在这种情况{CQ下},不单病患者痛苦,家人所承受的精神压力,财政上的负担只会一天比一天大,对活着的家人,实在不太公平。②在父亲严厉的教导、兄姐们的努力帮助{CQ下},自己自爱勤学,在学习上,没有碰上多大的困难,可说,青云直上。③在这基础上{CC下},帮助一个绝望的病人人完成最后心愿,当然不应受到制裁。④盼望的春天来了,在这么舒服的天气里{CC下},一起努力学习吧!⑤按照这样的情况{CD下},如果不用化肥和农药,农作物的产量又会大大降低;而现在世界上还有几亿人因缺少粮食而挨饿。
通过分析,我们把留学生常犯的错误分为三种类型:例①②属于“下”的缺失,例③④属于“下”和方位词“上”、“中”、“里”等的误用,例⑤属于“X高频中心词+下”中“下”的滥用等。他们所占的比例见下表。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使用“在X下”这一结构时,“下”的缺失是留学生最常犯的错误,其次是“下”的滥用,然后才是方位词的误用。我们一般都认为方位词的误用才是留学生习得这一结构的难点,但这一结果表明“下”的缺失和滥用才是外国学生出错的重点。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时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偏误,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1.母语负迁移的影响。在汉语以外的大部分语言中,并不存在“介词+中间项+方位词”这样的结构。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时,往往会漏掉方位词“下”,从而导致“下”的缺失。例如,在英语中,表达“在桌子下(under the table),在某人的领导下(under the leader of someone)”这类结构时只用一个“前置介词(under)+名词短语”就可以了,受这一语法结构的影响,以英语作为母语的留学生在使用“在X下”这一结构时会因为“下”字的存在感觉别扭,往往会下意识地漏掉“下”字,这就会造成方位词“下”的缺失。
2.教学重点的偏差。由于前人在研究“在X下”结构时大都把“在X下”结构跟“在X上/中/里”等结构放在一起对比研究,特别是和“在X上”的对比研究,于是给我们造成了这样的错觉:留学生在习得“在X下”结构时,方位词的误用是留学生的习得难点。反映到对外汉语教学上,我们在讲解这一结构时,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讲解“在X下”与“在X上/中/里”的区别,而留学生最常犯的错误“下”的缺失这一问题,反而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也不太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导致留学生产出大量同类型的错误。
3.把握不准“在X下”的使用条件。“在X下”这一结构经常出现在书面语中,留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对于“在X下”这样的结构一般没有理解上的障碍。但是应用到写作上,留学生作文中“下”的滥用却是留学生常犯的错误之一,究其原因,还在于外国学生不太理解“在X下”这种结构在整个句子中语义关系,也把握不清楚“在X下”这一结构的使用条件,不知道在什么情况下该用这一结构,什么情况下不该用这一结构。
三“在X下”结构的句法和语义分析
大多数人认为可以将“在X下”结构看作一个固定结构,这一个结构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介词“在”、中间项“X”和方位词“下”。现在我们对这一结构的句法和语义特点进行归纳总结,作为对外汉语语法教学的基础。常纯民(1984)、权正容(1995)、邓永红(1999)等都认为这一结构可以表达两种语法意义:一种是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体方位;一种是引申用法,表示在某种条件下,会产生什么样的结果。权正容(1995)按照语义的不同把这一结构分为三种格式,之后的研究者也大都依照权正容(1995)的分类。本文也按照权正容(1995)的分类,重点讨论这一结构的三种格式。
1.“在(A的)N1下”格式。这是“在X下”结构的基本用法,表示某物的具体方位,N1为本身具有上下方位观念的具体事物名词,A表示N1前面的修饰语。例如:①过了两刻钟,云虎在一处石屋下停了下来,他下马协助云凤将马匹系在树下。②我看见罗林斯正站在街角处的一棵大树下。其中的N1,即可以单独出现,如例①,也可以带修饰成分出现,如例②
2.“在A的N2下”格式。这一格式是“在X下”结构的引申用法,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发生/存在的某种环境或条件。这一结构中N2为抽象名词。其中的N2不能单独出现,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成分A,也就是说A不能省略。例如:通常,伦敦在住屋短缺的情况下――其实世界各地何尝不然――这些人都得各奔东西,自求多福。权正荣(1995)认为前面的修饰成分A可以是最常见的是描写性的,也可以是指代性的或者是领属性的。一般情况下,A经常为形容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这样,那样”。根据刘梅(2009)的统计,“在A的N2下”格式在“在X下”结构中出现的频率是最高的,其中能进入N2的抽象名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次及以上)依次为:情况、条件、形式、前提、体制、状态、环境、制度、背景、大局、原则、影响、作用、名义、旗帜。
3.“在N的V下”格式。这一格式也是“在X下”结构的引申用法,被大多数人认为是这一结构中占优势的格式,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某种条件。一般情况下“在N的V下”跟主句构成“条件-结果”的关系,后面要求出现结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双音节动词,有少数的四音节,但不能是单音节动词,而且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成分N,不能单独出现V。例如:人们在高速信息的冲击下,人身的适应系统和人的决策过程负担超负荷而引起病理反应。其中的“的”有的时候也可以不出现,例如:这些成绩,是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经过常委会全体组成人员的共同努力取得的。“在N的V下”中的“N”主要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从语义上来说,N在一般情况下是V的施事,而不能是V的受事。据刘梅(2009)的统计,这一结构中能进入“V”的双音节动词中出现频率较高的(两次及以上)依次为:领导、指导、指引、努力、支持、帮助、主持、关怀、冲击、陪同、照耀、引导、制约、指挥、映照、推动、关心、带领、参与。
在具体的使用中,“在X下”这一结构中的“在”字存在隐现情况:在格式1中,“在(A的)N1下”在句首做状语的时候,一般情况下“在”不出现;在格式2中,“在A的N2下”的“在”一般不省略,但出现在句首做状语也可省去;在格式3中,“在N的V下”中的“在”只有在用做定语时才能省略。
四、“在X下”的教学策略
语法教学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学习一门新的语言就必须掌握它的语法规则,不管是在潜移默化中习得语法,还是通过对语法结构的详细讲解学习语法,有效的语法教学能够减少学生在语言学习过程中犯错误的几率,提高学习效率。如今的汉语理论语法研究虽然成果丰硕,对汉语的语言事实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观察与研究,对汉语教学具有很强的指导作用,但由于研究目的、对象等的不同,这些研究成果一般不能直接拿来进行对外汉语教学,因此就需要把理论语法转化为教学语法。教学语法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的使用规则,更好地学好一门新的语言,因此它要求具有典型性、规范性、实用性的特点,同时也要注重结合留学生的学习偏误。教学语法可以解决在对外汉语语法教学问题上教什么的问题,下面我们就按照教学语法的要求,结合“在X下”结构的句法语义分析和留学生在这一结构上的偏误分析,对“在X下”这一结构的教学提出如下策略。
1.形式上把“在X下”分为三种格式:①在(A的)N1下;②在A的N2下;③在N的V下。在讲解一个内部形式和用法差别较大的语法点时,把它分解成小的语法点进行讲解,可以防止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混用的情况,降低学习学习的难度,提高学习效率。
2.作为固定格式进行教学。根据本文对北京语言大学HSK动态作文语料库中留学生在“在X下”格式的偏误分析,“下”的缺失和滥用是留学生在习得这一结构的一大难点。把它作为固定结构进行讲解,就能减少留学生在运用这一结构时出现的“下”的缺失和滥用。
3.出现顺序。从易到难是语言学习的基本规律,语法点的出现也应按照这样的顺序,容易习得的先出现,较难习得的后出现,最常用的语法先出现,不常用的后出现。因此初级阶段应该先学习格式①“在(A的)N1下”,在中高级阶段学习格式②和格式③。根据刘梅(2009)的统计,格式②是“在X下”格式中使用频率最高,留学生偏误率也最高的,所以格式②应该是留学生在中高级阶段学习的重点。
4.加强X中高频词的教学。留学生对“在X下”这一结构中的“A的N2下”和“在N的V下”这两种格式较难习得,原因在于这两个格式中的“A、N2、N和V”形式多样,语义复杂,留学生很难把握,特别是对于什么样的词可以进入“N2”,什么样的词可以进入“V”至今还没有统一的说法。但是通过对大型语料库的频率统计,我们可以得出能够进入这些格式的高频词,例如:情况、条件、形式、领导、指导、帮助等。通过与固定格式的搭配,可以组成“在……情况下”、“在……领导下”等形式进行教学,既可以强化留学生对“介词+中间项+方位词”这一结构的认识,又能通过对这一结构中典型用法的学习逐渐习得这一结构。
5.重点讲解“在A的N2下”和“在N的V下”的句法和语义特点。“在A的N2下”表示行为动作/状态发生/存在的某种环境或条件。这一结构中N2为抽象名词,A表示修饰成分且不能省略,一般情况下,A经常为形容词,也可以是指示代词“这样,那样”。“在N的V下”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某种条件。一般情况下“在N的V下”跟主句构成“条件―结果”的关系,后面要求出现结果性事件。其中的“V”一般只能是双音节动词,且不能单独出现,前面一定要有修饰性成分N,一般情况下N为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第三人称代词也较常见。这两种格式中“在”一般都不能省略。
五、结语
受母语负迁移的影响,表抽象的“在X下”这一结构在外国学生的学习中出现错误的机会较多,而正确理解“在X下”这种结构在整个句子中语义作用,是把握其使用条件的关键。在具体的教学中,除应该将其看作固定结构,进行调频词教学以外,应该加强这一结构的不同表现形式的语义教学。
参考文献:
[1]崔希亮.试论理论语法与教学语法的接口[C]//对外汉语教学论文选评1991-2004第2集中,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8.
[2]常纯民.“在X下”结构及其他[C]//语言论集第2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3]陈昌来,段佳佳.介词框架“在N的V下”与主句的语义联系及语义特点[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7,(2).
[4]陈昌来,段佳佳.“在N的V下”中V的特点及其与“N的V”的关系――兼论介词框架对短语构成的影响[J].对外汉语研究,2009.
[5]邓永红.“在X下”格式及与“在X上”之比较[J].湖南教育学院学报,1999,(4).
[6]屈哨兵.“在NV下”式的受动特性与成立动因[J].汉语学报,2006,(1).
[7]权正容.“在X下”格式的结构特点与语义分析[J].汉语学习,1995,(5).
[8]刘丹青.汉语中的框式介词[J].当代语言学,2004,(4).
[9]刘梅.基于现代汉语语料库统计的表抽象意义的“在X上/下”的习得研究[D].北京语言大学硕士论文,2009.
[10]杨建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语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成本管理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