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5 06:37

化学研究论文篇1

关键词化学发光,化学光源,草酸酯,荧光剂,合成

1发展背景

化学发光是指某些化学反应中发出可见光的反应过程。化学发光体系有数种,但适用于化学光源的只有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它以草酸酯、过氧化氢和荧光剂为主要成分,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一种最有效的化学(非生物)发光体系,量子产率高达20%~30%。

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最早发现于20世纪60年代。此后,20世纪70年代AmericanCyanamide公司的Rauhut等合成了一系列草酸酯。Rauhut等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开发应急光源,并称之为“化学光源”(chemicallight),成为草酸酯获得实际应用的重要实例之一,并成功地研制和开发了发光棒。最初化学光源只是用于军事活动,后来逐步进入民用市场。使用这种冷光源可以杜绝因电火花或热光源引起火灾的可能性,也可用作紧急照明等。近年来,这种化学冷光源已日益流行于各大晚会上,具有很大的市场前景。另外,将应急光源与警报结合的紧急设施有利于人们在发生火灾时的逃生。

2化学光源的结构和组成

化学光源一般是由内外套管构成,外管的材质是聚乙烯塑料,内管是一个玻璃泡[1],不同的发光材料分别封装在内外管中。使用时将聚乙烯管折曲,使中间的玻璃泡破碎,两种液体一经混合立即反应,发出荧光。标准的化学光源持续发光2~20h。近年来化学光棒的构造也有一些改变,如Lexington&Assoelates公司发明的化学光棒里含有2种或以上的草酸酯,可发多色光。AmericanCyan-amide公司发明的化学发光器件只需转动就可产生化学发光。现在Omniglow公司还发明了一种化学发光器件,可连续发出不同颜色的光。

化学光源的组成主要包括二芳基草酸酯和氧化剂,通常的氧化剂为过氧化氢。当向体系中加入荧光剂,则产生很强的化学发光。此外,这一反应体系一般还包括一种或多种溶剂、催化剂和添加剂等。即在聚乙烯外管中放入草酸酯、荧光剂、溶剂,玻璃泡中封入过氧化氢、催化剂、添加剂。

3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的发光原理

虽然草酸酯的化学发光经过了40多年的研究,但是至今它的发光原理也没有确定,其主要原因是反应的中间体活性较高、寿命短,无法直接获得检测,大多数人所认为的草酸酯类化学发光过程可用下列方程式表示[2]:

ArOCOCOArO+H2O2+荧光剂+催化剂=2CO2+2ArOH+荧光剂+hν

其发光机理可认为是:过氧化氢对草酸酯的羰基亲核进攻,生成双氧基环状中间体二氧杂环丁二酮,中间体分解将能量传递给受体荧光分子,使之处于激发状态,这种激发态分子从激发单重态回到基态,释放出光子即发出荧光。总的发光过程可用下式表示:发光效率是评价一个化学发光反应体系性能的重要参数。1摩尔分子发生化学发光反应如能产生1摩尔光子则化学发光效率为100%。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的效率可用下式表示[3]:

QCL=YKI.YES.QFL

其中,YKI是关键双氧基环状中间体的产率,YES是激发态荧光分子的产率,QFL是荧光剂的荧光量子产率。由上可见,草酸酯的反应性能和荧光剂的荧光量子产率是决定其化学发光激发荧光效率的主要因素。采用具有较高量子产率的荧光剂将有助于提高化学发光的效率。

4草酸酯的种类及合成

草酸酯的化学发光强度和寿命主要取决于发光过程中的速率步骤,也就是过氧化氢与二芳基草酸酯的亲核进攻,以及随后2个取代基苯酚作为离去基团生成环状双氧基中间体的反应活性。一般芳基草酸酯分子中苯环上连有吸电的取代基,且该取代基的电负性越强,则越有利于酯的分解而形成环状过氧化合物。一个理想的草酸酯化学发光试剂还应在所用的有机溶剂(通常为邻苯二甲酸酯)中具有较好的溶解性(要求草酸酯浓度达到10-2~10-1mol/L)及稳定性。

对于草酸酯的选择,Rauhut等已作了大量的开拓性工作,我国对开发新型草酸酯化学发光试剂也作了较多研究。现有报道的草酸酯种类达数10种,可是能够满足上述发光条件要求的只有几种,用于化学光源较好的草酸酯是双(2,4,62三氯苯基)草酸酯,双(2,4,52三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和双(2,42二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

双(2,4,62三氯苯基)草酸酯在邻苯二甲酸酯中具有较小的溶解度,发光强度大,持续时间短,可通过调节组分配比达到所需要求,较适合于化学发光体系。双(2,4,52三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化学发光量子效率较高,在溶剂中具有较大的溶解度,适合于高强度的发光体系。双(2,42二氯262烷基羰苯基)草酸酯发光强度比前一种弱,持续时间长,适合于制造低强度长寿命的光源。系列中各种酯的化学发光性能无明显差异,但双(2,42二氯262异戊氧羰苯基)草酸酯易提纯,稳定性高。

5荧光剂的选择及合成

荧光剂的结构决定了化学发光的颜色和效率。选用不同的荧光剂可以得到特定颜色的化学光源,然而,这种选择还必须受到荧光分子在溶剂中溶解度,以及在碱性和氧化气氛介质中稳定性的约束;同时荧光分子的荧光产率也对化学发光效率有影响,浓度淬灭效应小,具有较高荧光产率的荧光剂将有助于化学发光效率的提高。荧光剂在体系中的浓度有一适当的范围,一般在10-2~10-4mol/L,浓度太大容易引起浓度淬灭,太小则光强不足。

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体系中使用的荧光剂,通常选用较稳定的稠合线性共轭芳烃[4]。较好的荧光剂为蒽的衍生物:9,102二苯基蒽,9,102二苯乙炔基蒽[5,6]及其取代衍生物[7~9]等。除此之外,还有萘[10]和聚酰亚胺[11,12]的取代衍生物。

AmericanCyanamide公司还发现在发光系统中加入可溶性苝类荧光染料,可在黑暗中发出白光或更高强度的有色光。如在含有蓝色荧光剂的发光组分中加入可溶性苝类荧光染料,就可得到白光。改变用量则可得到蓝色和白色至白色和粉红色之间的颜色。合适的可溶性苝类荧光染料包括N,N’2二(2,52二叔丁基苯基)23,4,9,102苝四甲酰亚胺。

6影响发光体系的因素

6.1催化剂和抑制剂

在双氧环状中间体的生成过程中,一些弱碱的加入可增加发光强度,提高量子效率,但也会降低发光寿命[13]。实际使用时,常用的催化剂为水杨酸钠。通过调节催化剂的加入浓度,可以使长寿发弱光的体系转化为短寿发强光的体系。相反,抑制剂的加入,可以抑制化学发光,使光能以较平稳的趋势长时间地释放。抑制剂通常是一些有机强酸或酸酐。

6.2氧化剂的结构及浓度

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一般选用无水过氧化氢作氧化剂。当H2O2浓度较高时,不利于化学发光强度的提高;但在较低的浓度下,发光衰减的速率也随之加快。理论上草酸酯与过氧化氢浓度之比应为1∶1,但一方面因为草酸酯比过氧化氢贵得多,另一方面过氧化氢易分解,所以在制备化学光源时,为使草酸酯完全发挥作用,过氧化氢一般稍过量一些。如果加入一些酚类化合物,如2,4,62三叔丁基苯酚,可抑制储存过程中过氧化氢的分解。

6.3溶剂

考虑到草酸酯、荧光剂溶解性及与H2O2互溶性方面的原因,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一般采用邻苯二甲酸作为溶剂,也可用二甲酯,丁酯,叔丁醇或三乙基柠檬酸酯[14]等。当溶剂中有水分或其它杂质时,会对草酸酯溶液的稳定性有影响,使制备的冷光源保存期缩短。

6.4提高发光强度及持续时间的其它方法

在发光体系中,加入适当比例的邻苯二甲酸二(十三)酯(DTDP)或已二酸二(十三)酯(DTDA),可以明显增强原发光体系的发光强度和发光持续时间。例如,在一种由AmericanCyanamide公司生产的绿色发光棒的化学液体(7mL)中分别加入410mLDTDP或DTDA,可使发强光的时间从原来的2h增加到20h。

加入少量的聚合物添加剂,如适量的聚苯乙烯[15],能明显增强化学发光,加入纤维素2乙酸2丁酸酯聚合物和聚环氧乙烷也能增强发光。

7不同颜色的化学发光组分

根据以上的内容,现介绍几种发不同颜色光的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2,16]。

绿色化学发光,试剂A:邻苯二甲酸二丁酯作为溶剂,荧光剂二苯乙炔基蒽1.1mg/mL,草酸酯0115g/mL,还可以加入柠檬酸或聚苯乙烯,以改善发光效率;试剂B:80%邻苯二甲酸二甲酯+20%叔丁醇作为溶剂,浓缩H2O2(体积比为4125∶0.75);试剂A与试剂B体积比为1∶2混合,即可观察到发出绿光。

红色化学发光,试剂A:10mL罗丹明B(碱性)饱和溶液+160mL聚乙二醇400+2mL31%H2O2;试剂B:250mg双2(2,42二硝基苯苯基)草酸酯;向试剂A中加入粉末状的试剂B,摇动混合。蓝色化学发光,试剂A:250mg双2(2,42二硝基苯苯基)草酸酯+50mL邻苯二甲酸二乙酯+15mL二苯蒽;试剂B:25mL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15mL正丁醇+1.5mL31%H2O2;向100mL的试剂A中加入50mL试剂B,摇动混合。

黄色化学发光,试剂A:250mg双2(2,42二硝基苯苯基)草酸酯+50mL邻苯二甲酸二乙酯+110mg5,6,11,122四苯基萘;试剂B:25mL邻苯二甲酸二乙酯+2.5mL正丁醇+1.5mL31%H2O2;向100mL的试剂A中加入50mL试剂B,摇动混合。

8展望

化学光源现阶段的研究方向应该是提高发光的强度和寿命,以利于发挥更大的用途。长时间发亮的荧光棒可用于娱乐场合,而高亮度的荧光棒可在一些不宜用电或没有电的地方应急用,所以对过氧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作系统的研究是很有价值的。从原料的选择,各组分的配比到工业化生产都需要更进一步的探索。

参考文献

[1]熊振湖,刘玉茹,杨淑英.化学光源的研究与应用[J].天津城市建设学院学报1996,2(4):55-60.

[2]林金明.化学发光基础理论与应用[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

[3]玉山江.过氧草酸酯的发光机理[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1(4):27-28.

[4]李斌,苗蔚荣.过氧草酸酯类化学发光激发荧光[J].化学通报,1996,6:32-36.

[5]雷丽红,雷春华.蒽类荧光染料的荧光性质以及其化学发光效应[J].光谱实验室,2001,18(6):703-705.

[6]李承志,廉世勋,吴振国等.中位取代蒽类染料的荧光及其化学发光性质[J].光谱实验室,2003,20(3):455-458.

[7]LeeChil2Won,JooSang-Woo,KoJaejung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copolyesterscontainingredandbluechromophores[J].SyntheticMetals,2002,126(6):97-104.

[8]ParkHoon2Young,GeumNeri,KoJaejung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olymericbluefluorophorescontainingdiphenylanthraceneunit[J].DyesandPigments,2002,54(7):59-66.

[9]KimDae2Wook,LeeChil-Won,JooSang2Woo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olyurethanefluorophorescontainingredandbluechromophoremoieties[J].JournalofLumines-cence,2002,99(10):205-212.

[10]CheonJong-Woo,LeeChil-Won,GongMyoung-Seonetal.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bluefluorophorescontainingnaphthaleneunit[J].DyesandPigments,2004,61(4):23-30.

[11]ShimJ2J,LeeC-W,GongM-S.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erylene-containingpolymericredfluorophores[J].Syn-theticMetals,2001,124(10):435-441.

[12]ParkJae2Seok,LeeChil-Won,GongMyoung-Seon.Prepara-tionandchemiluminescencepropertiesofperylene–containingpolyimidesaspolymericredfluorophores[J].SyntheticMet-als,2003,132(1):177-184.

[13]支正良,杨绪杰,陆路德等.影响双(22丁氧羰基23,4,62三氯苯基)草酸酯化学发光体系的因素[J].应用化学,1998,5:77-79.

[14]CranorEarl.Highoutputchemiluminescentlightformulations[P].US6126871,2000-10-03.

[15]张晓丽,李海英,于大勇等.双(62甲酸异戊酯22,42二氯苯基)草酸酯的合成及化学发光性能研究[J].抚顺石油学院学报,2000,20(4):22-24.

化学研究论文篇2

进入初三年级,我们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即化学,它是以实验为基础,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在学习化学知识中,许多知识如化学概念、基本原理、元素化合物性质等,都是通过化学实验而获得的。因此,在化学学习中必须学会对实验进行正确的观察,并在观察的基础上根据实验现象得出结论,从而掌握化学知识。同时学习化学还要和我们的实际生活联系在一起,因为很多化学物质就是我们生活中所接触到的。比如在初三化学中将学到的氧气与水等物质都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所离不开的,所以在学到这些内容的时候都要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就有利于化学知识的学习与记忆。有的学生刚一接触化学总感觉内容繁多,元素符号和化学方程式难写等诸多问题。因此就片面的认为化学难学,不想去学。其实每一学科都有它自身的特点,只要我们能够掌握方法,对症下药,就能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方法是否恰当对化学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本人根据化学科本身的特点和本人多年的化学教学经验,总结出了以下几种学习方法,仅供大家参考。

(一)注意观察实验。由于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学习化学当然就离不开实验,因此如何观察实验对于我们学习化学是非常重要的。首先,应明确实验目的,确定实验观察的重点。课本设置实验的目的在与实现某一学习目的,实验目的决定了实验观察的重点。只有明确重点观察的内容,抓住本质的现象,才能有效地观察,有效地学习。如在初中化学〈序言〉课的实验,所设置的几个实验都是为学生顺利理解和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而设置的。因此,观察的重点应放在反应前后物质是否发生质的变化,从而确定该变化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如镁带的燃烧实验,观察的重点是镁在燃烧后的产物的性质和镁带有何本质的不同,确定反应是否新物质生成,从而判断该反应是否属于化学变化。而不能仅仅注意实验过程中的“发出耀眼的强光,放出大量的热”这一非本质的现象。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实验的目的——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实质。

其次,明确观察的要素和程序,全面、有序地进行实验的观察对于实验,特别是一些过于复杂的实验,往往存在多个实验观察的要素,实验过程中必须全面、有序地进行观察,才能实现实验教学的目的,从而深入、全面地掌握化学知识。那么,如何有序地、全面地观察化学实验呢?第一阶段(实验前)——观察要素为:1、反应物的物理性质(如反应物的颜色、状态、气味等);2、反应条件(如是否加热、光照、通电等);3、反应装置(使用哪种实验仪器、该装置有何特点等);4、操作顺序(如何组装实验装置、添加药品先后顺序如何等);5、其他(如药品的用量、实验注意事项等)。第二阶段(实验中)——观察要素:反应过程中的主要现象(如是否有颜色变化、是否有气体生成、是否有沉淀析出、是否发光、放热等)第三阶段(实验后)——观察要素:1、是否有新物质生成?2、新物质的颜色、状态、气味、溶解性等;3、仪器拆分顺序;4、仪器整理等。

再次协调多种感觉器官。实验现象的观察,往往不仅仅依靠眼睛观察来完成。在很多实验中,还需要借助手、鼻等感官。如第一章关于硫燃烧的实验中,除用眼观察之外,还需借助鼻闻(二氧化硫的刺激性气味)、用手摸(摸集气瓶感觉热现象)等。只要这样,才能全面获得感性的材料。

(二)积极动手实验。教学大纲明确规定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因此自己动手实验对于学生学习化学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常言到“百闻不如一见,百看不如一验”,亲自动手实验不仅能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而且能加深我们对所学知识的认识、理解和巩固,激发我们学习化学的兴趣,转变以前的要我们学习为现在的我们要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从而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实验室制氢气的原理和操作步骤,动手实验比只凭看老师做和自己硬记要掌握得快且牢得多。因此,我们可以在老师的安排下积极动手实验,努力达到各次实验的目的。

(三)勤于记忆。每门课程都有其专业词汇,化学也不例外。与数学、物理相比较,“记忆”对化学显得尤为重要,它是学化学的最基本方法,离开了“记忆”谈其他就成为一句空话。这是因为:第一化学本身有着独特“语言系统”──化学用语。如:元素符号、化学式、化学方程式等,对这些化学用语的熟练掌握是化学入门的首要任务,而其中绝大多数都是必须记忆的;第二一些物质的性质、制备、用途等也必须记忆的,只有这样才能掌握它们的规律。怎样去记呢?本人认为:首先要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找出不同的记忆方法。对于元素符号、化合价和一些物质俗名及某些特性则要进行死记硬背;对于概念、定律、性质等要认真听老师讲,仔细观察老师演示实验,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记忆;其次要不断的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记忆方式,善于总结规律,这样才能花时少,效果好。

(四)善于动脑。遇到任何问题都要多分析、多思考,并且要善于从个别想到一般,从现象想到本质、从特殊想到规律,上课要勤动口、动手,同时更要动脑,多问几个“为什么”?在化学的学习过程中,碰到疑难,不能知难而退,而要深钻细研,直到豁然开朗;对于似是而非的问题,更不能朦胧而过,而应深入思考,弄个水落石出。多想、深想、独立想,就是会想,只有会想,才能想会了。

化学研究论文篇3

一、尽快去找你现在的化学老师,让他告诉你以前学过的最关键的知识点是哪些,然后在短期内补上,目的是能够大致跟上现在的教学进度,能听懂老师讲授的新知识点。摆脱"差生"的困绕。

要想进步,必须弄清楚导致这化学成绩差的根本原因是什么?是常用的几个公式、概念没记住,还是很重要的几个基本解题方法不能熟练应用,或者是初中的一些重点知识没有理解透彻等等。象摩尔、物质的量浓度、氧化还原反应,以及差量法、守恒法、离子方程式、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其相关计算等,是高中阶段出题的核心内容,有一个地方弄不清楚,就有可能造成学习上的困难,有几个弄不清楚,就可能沦为"差生"的行列。找准之后,赶紧把关键的知识补上,补的时候要想办法让你现在的任课老师"一对一"地进行辅导,手把手地教会你"补"的方法。同时要特别注意处理好研究课本与做题的关系。研究课本与做题的精力分配可以是4比6甚至3比7。所谓"研究课本"是指一字一句地阅读课本内容,画出自己认为是重点的内容。有任何不理解的地方,经过短时间的思考后要马上去问老师,认真听老师的分析,纠正自己理解上的偏差。做到这一点,你就会发现,甚至顿悟:"原来是这样啊!"那些平时困绕你的许多问题,答案原来就在课本上!你甚至会为此而感到悔恨:"我怎么连课本都没有仔细地看过一遍!!!"至此,你才明白,原来你并不笨,只是当时没有研究课本而已。但是,一做题,你可能又没有了信心:有不少的题你根本无从下手。

因此,要学好化学,必须做一定量的习题,"4比6"的意义就在于此。把化学归为理科,原因大概也在于此。不过这时,你心里一定要清楚:你没有必要做对每一道题!能做对60%~70%就达到目的了。在从"差"到"优"的转化过程中,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实际上,研究完课本后,会做50%的题就不错了,有30%的题感到似是而非,有20%的题根本就不会,这是正常现象。但是,研究完课本不马上去做题,过一段时间后再做,你不会的题目就会上升到60%。因此,看书固然重要,做题更重要。看完书"马上做题"是关键。只有通过做题,才能检验你对课本的理解是否正确。并且,只做课本上的题也是不够的,每一节都要做一些任课老师推荐的课外习题(但是题量不宜太大,以时间不超过30分钟为宜),进一步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通过做题,你就逐渐的有一些问题产生,有一些奇思妙想出现,你就会发现你也可以象那些"优秀生"一样,经常去问老师!经常与老师交流。然后你就会体会到:学好化学原来如此简单。在此基础上,你还会逐步体会到:只要方法得当,只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每一个学科都能学好的。

二、争取在课堂上多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说给老师听。

现在的教学模式主要是"集体授课"。其最大弊端是不能很好地进行"因材施教"。这对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来说是很不利的。面对四五十人,甚至七八十人,教师不可能针对每一个人的理解进行分析和解答。程度差的同学往往还没有听明白,老师就往下讲了。课堂上讲的内容,有很多时候又是环环相扣的,前面的没有完全理解,就有可能导致下面的更加难以理解,最终导致听课失败,如果课后又没有进行及时的补救(如:马上追着问老师),逐渐就会沦为"差生"的行列。

那么,身为"差生"的我,该怎么听课呢?策略是:"抢答。"不要怕回答错误,不要怕出丑,不要计较别人的善意笑声。只要你不是故意捣乱,没有人会责怪你。

在很多情况下,老师不一定知道学生哪里不懂?下面该着重讲解哪一部分?是否该"再讲一遍"?这时,老师会进行提问、设问,要求学生举手回答或集体回答。在这种情况下,你一定要积极的表现自己,把自己的理解大声说出来,让老师听到,尽可能使老师下一步的讲解是针对你的理解而进行的。

如果你时刻在准备着进行抢答,你的注意力,一定会很集中,听课的效率也一定会很高,学习就会逐渐变得轻松、有趣了。

三、上课坚决不能"跑神"!

统计结果显示;90%以上的"差生"是上课跑神造成的。"跑神"的表现多种多样,有苦思冥想其他问题的、有瞎想其他事情的、有看窗外的、有打量同学、观察老师的、有打瞌睡的,有看课外书的、有与别人说闲话的......如此等等。特别是打瞌睡,简直可以说是"严重的听课事故",是退步的导火线!是学习进入"恶性循环"的开始,是"不会学习"或"狂妄自大"的重要表现!只要你跑神,你就跟不上老师的思路,没法抢答,没法影响老师下一步的讲解内容,只能成为被动的听讲者,无法成为课堂教学中主动的参与者。

此,只有杜绝上课跑神,你才能进步,才能走出"差生"的阴影,做一个快乐而轻松的学生。

要做到这一点,首先是要合理安排自己的睡眠时间,一定要保证两个最重要的睡眠时间。一个是晚上11点之后一定要开始睡觉,一个是中午要有10到30分钟的午休时间。这是你从"后进生"迈向"优等生"的第一步,即:保持旺盛的精力,杜绝"打瞌睡"。有不少同学在寻找自己学习的失误时都忽略了这一点,然而,这一点处理不当,对于中等以下程度的学习者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你可以回忆你的学习历程,你肯定也有过辉煌的时候,是什么时候开始"堕落"的?是经常在中午时去操场打球,还是连续有一段时间总是中午有事?总是熬夜?导致白天瞌睡难耐?!特别是晚自习效率极低,完不成作业!逐步陷入了学习的"恶性循环"中!

其次,一定要时刻提醒自己与"三闲"做坚持不懈的斗争。所谓"三闲"是指:闲话、闲事、闲思。这是做学生的最大敌人。能控制住"三闲"的人,才有可能成为一个考试成绩优秀的学生。

四、避免总是被老师"伤害"。

任何一个老师都不愿意伤害学生。但是如果你经常被老师"伤害",那就离"差生"不远了。老师怎么会"伤害"学生呢?当然,这里的"伤害"不是人身伤害,而是老师无意间扼杀了你的思维。这种情况主要是你没有按时完成作业造成的。我们都知道,不论干什么事情,关键在于"落实"。就学习而言,老师讲的再好--"天花乱坠","生动有趣",那当然很好,但是如果最终不落实在作业上,特别是数理化,只讲不练,一切都如过眼烟云、昙花一现,学生很难应付现在的各种考试。因此,及时完成作业,对于学好数理化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统计结果表明:成绩不理想的同学,99%与此有关。作业是考察你对课本知识理解程度的重要方法。同时,也是培养和训练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载体。每一次老师在评讲作业时,你都没有做或大部分没有做,都是直接听老师直接把答案讲出来。那么,你就一此又一此地丧失了培养和训练你的思维的机会。

学生还没有认真、细致地思考,就听到了答案,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最大是伤害。

教师是一种培养人的职业。教师都想把学生培养成国家和社会的栋梁之材,因此,负责任的教师总是想尽办法不伤害学生的思维,把评讲作业的时间一再后推,甚至宁愿不讲,而把答案以"告示"的形式公布出去。老师的这些良苦用心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理解的,因此,就有不少同学经常受到来自老师的伤害,久而久之,就沦落为"差生"。那么,当你意识到自己已经进入"差生"的行列而又想赶紧跳出来时,就必须注意这一点。在一开始的时候,你可能无论如何也完不成所有的作业,但是,你必须在老师讲之前做一部分,比如:隔一题做一题。而事实上,每一节,只要你能靠自己的努力完整地做8之12道题,基本上就可以了。老师布置的作业,在大多数情况下是针对优秀学生而布置的。因此,身出"差生"行列的你,根本没有必要全部做完。具体做多少,你自己心中要有个目标,"人贵有自知之明"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只要你没有完全被老师"伤害",就会进步。有时候,进步会在"名次"上体现出来,有时候,可能只有你自己和任课老师清楚,这也是"有自知之明"。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你上课时没有紧跟老师的思路,没有积极地思考老师提出的"设问性问题",在老师把答案说出来之前你还没有进行任何积极的思考,对你来说也是一种伤害。如果经常受到这样的伤害,你听课时就会觉得"稀里糊涂"、"听不懂",这时,你要及时的解剖自己:"我是否跑神了?!"。

五、经常去找老师,把你对某些问题的理解,讲给老师听。很多时候,你觉得自己已经会了,但是再做类似的题目的时候,还是不很顺手。这说明你对这些问题所涉及的知识还没有完全理解。这时,你可以不去找老师,因为经过努力你完全可以做出答案,有时只是差那么一点点;但是,我建议你去找老师,把你的理解详细的说出来,老师一听,就会发现你知识上的缺陷或解题方法上的不当之处。老师的三言两语,就会使你的能力发生质的飞跃。事实上,这才是教师职业价值的最大体现。

六、记住化学方程式,你会马上感到化学容易多了。

化学方程式是每一次考试的重中之重。你可以去分析你所经历的所有考试,你会发现,在你不会做的题目中,有60%以上是因为化学方程式不会写造成的。特别是化学的计算题,更是与化学方程式息息相关。因此,可以断言:只会写化学方程式,可能得不到高分,但是不能准确书写方程式,肯定不会及格。在某中意义上可以说:差生与优秀生的本质区别可能就是几个化学方程式。

七、马上准备一个"备忘本",把问到的知识记下来。

每个学生都会出现"一错再错"现象,但是优秀学生"一错再错"的几率要远远小于"差生"。大量的调查结果显示:优秀学生之所以能在各种考试中保持较好的成绩,一个关键的原因是他把不会的知识真正问清楚了,真正内化为自己的知识了。这里为什么要强调"真正"两个字呢?因为我们的"差生"遇到不会的题目有时也去问老师,也耐心地听老师讲,也听懂了。但是仅仅满足于听懂了,没有把听懂了的知识再写出来,内化为自己的知识,就急急忙忙地去做下一题或干其他事情去了。几天后考试时又遇到了这样的题,下笔写的时候,才发现写不完整,有那么一点还没有理解,"卡壳了",重蹈了"一错再错"的覆辙。若是当时问过之后,马上把它完整的写下来,在写的过程中,发现问题马上"打破沙锅问到底",就不会出现后悔莫及的事情了。正所谓"行百步而半九十"。就差一个"写下来",却道出了"优生"与"差生"的丁点区别,天壤之别!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