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读书的议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5 07:05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篇1

关键词:生活教育理念;高中议论文;教学

新课程改革标准当中明确提出在作文写作教学当中需要鼓励学生去接触生活、感受生活,这样才能够更大限度地将学生的写作热情和写作欲望激发出来。而在当前高中教育当中,语文议论文写作教学主要还是采取传统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方式普遍存在重视阅读而轻视写作等情况,忽视了对学生关注生活等进行引导,因此使学生在写作当中丧失了学习兴趣,很多学生的作文写作功底都十分薄弱。所以在生活教育理念下提升高中学生的议论文写作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一、生活教育理念下以读促写的教学计划

对于高中语文而言,阅读和写作是两个重要的任务,而两者也不是分开的,古语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视野,培养学生的阅读情感,陶冶学生的思想情操,能够更好地使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产生潜移默化的热爱。所以高中语文议论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应该单纯地将重点放在如何写和如何练习写上面,应该充分地拓宽写生的阅读积累量,使学生拓宽其日常阅读量,多多进行课外阅读,这样在写作的时候便能够游刃有余。而在练习写作的实施中,也最好练习学生的“以读促写”的能力。举例来说,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对生活的各个方面具有一定的理解能力,所以应该多鼓励学生观看一些文学名著,而对于现代名著而言,可以推荐学生们观看一些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并且在阅读后做好读书笔记和读后感的写作任务。课堂上教师也可以就某一个文学名著进行阐述,比如说上课的时候,教师先就自己的观点讲解一下关于对[平凡的世界]的认识,然后让同学们再根据自己的理解联系现实生活,写一篇关于[平凡的世界]的读后感。并对学生进行指导,让学生主要分析名著的结构和语言特点,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名著的理解,进而更好的联系现实。

二、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引导”教学计划

高中学生在进行议论文写作的时候,应该着重抓住两个必要的因素,一个就是阅读,一个就是生活。阅读是学生拓宽眼界、积累文学素材的主要方式,而生活是学生直接获取写作经验和感受的来源。所以如果想要写好议论文,教师就必须对学生进行引导,促使学生从阅读和生活两方面入手来进行议论文的写作。学生的生活有校园生活和家庭生活,同时也有一小部分社会生活体验,所以从这里来看,学生的生活经历是比较丰富的。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需要充分地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了解生活,将生活当中的感悟与感触搬到议论文写作当中。举例来说,在议论文课程上,教师可以为学生安排这样的任务,让学生们回想自己曾经遇到过的一些自己认为最不和谐的事情,比如不符合道德规范、违法犯罪、不恰当做法等事件,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主观看法来进行议论,完成一篇议论文。这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关注生活、发现生活的热情,同时也能使学生养成善于发现和积累生活中各种写作素材的习惯,进而在写作过程中也能够更加真实地将自己的内心感受表达出来。

三、生活教育理念下的学生写作兴趣的培养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使学生的写作进步更快,那么需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而这就要求在正常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写作状态进行关注,要采取正确的写作指导观念对学生进行写作指导。在传统的议论文写作教学当中,一般都是教师给出命题然后进行象征性的指导,进而进行批改和讲评,这些主要都是通过教师来完成的,而学生只负责对文章的撰写,因此在正常写作中也就忽略了学生的写作状态。所以在议论文写作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写作状态,特别要注意在写作选题的时候,注意跟学生的生活阅历和生活积累相关结合,尽量使学生选择其自己感兴趣的命题来进行书写。这样学生便能够做到有话可说,乐意表达。举例来说,教师可以让学生在自由状态下进行议论文的写作,但是教师需要在议论文练习的时候对学生所运用的结构、论证语言等进行限制,这样使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没有太多的束缚,但也不是肆意乱写。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而且也激发了学生对议论文的写作兴趣。同时学生也更敢于大胆地进行自我表达,将生活和写作密切的联系在一起。同时为了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可以让学生根据生活中所发现的事物和自身的理解进行自行拟题,并且在最大限度上让学生进行自我创作,对于学生所完成的作为予以肯定和支持,提升学生的写作兴趣。

四、结语

本研究主要对生活教育理念下的高中议论文写作进行分析,文中也涉及到了一些关于笔者的主观见解,笔者认为高中议论文的写作需要和生活联系在一起,这样学生才能够发掘出更多有效的论据,开拓自己的视野,也锻炼了自己的总结能力。但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议论文写作联系生活的课题,还需要更多的教育工作者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1]张憬.试论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J].语数外学习(语文教育),2013,22(12):157-158.

[2]刘晓玲.高中议论文写作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学教学参考,2014,41(33):47-48.

[3]平海燕.浅谈高中议论文写作中例证的运用[J].语文教学之友,2014,32(07):412-413.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篇2

一、 抓住关键词

这里的关键词就是指文章的论点或核心,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观点。一篇议论文,无论它的篇幅长短、内容深浅,都会有一个鲜明的观点。只有抓住这样的观点,才算抓住文章的核心,正所谓“提领而顿,百毛皆顺”。

由于小学生刚刚接触议论文,因此不能对他们要求过多或过高,应该把小学阶段议论的学习看作是向中学阶段议论文学习的启蒙和过渡。在这样的背景下,怎么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关键词呢?我想,首先要让学生明白一条简单的规律,即议论文的论点大多隐藏在课题中,比如[说勤奋][谈礼貌]等。当然,有时候遇到的议论文除了大论点以外还会有几个分论点,即每一部分或每一段都是围绕一个小论点分别进行阐述的。这样的小论点往往会出现在每一段的开头或结尾,比如[为人民服务]中把“为人民服务”这个大论点分解成“死的意义”、“不怕批评”、“团结互助”等几个分论点。学生发现了这样的规律以后,再来边浏览课文边找出段落中隐含作者观点的那个中心句或重点句,并从中提炼出关键词。这样有的放矢,便能事半功倍。

二、 厘清表达式

学生知道了文本所要表达的观点,接下来,教师就应引导他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步感悟作者是运用什么材料(论据)和用什么方法来阐述(论证)事理的。在这里,我们不要求学生明白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密切联系,但是,知晓和学习作者的表达(证明)方法是完全必要的,也是必须的。因为这是[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也是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当下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教师关注的往往只是文本的内容,即文章写的是什么,而很少关注文本的表达方式,即文章是怎么写的。

其实,议论文的论证方法非常明显,很多时候就是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引名言、列数据等形式。当然,厘清这样的表达方式不能通过空洞的说教,而要借助具体的语言材料巧妙引导。福建教育学院附属小学副校长、特级教师林莘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一课时,用“引用”的方法学习“引用”,用“对比”的方法学习“对比”,用“举例”的方法学习“举例”,让学生在不经意间对作者的论点有了透彻的理解,同时对作者独到的论证方法也有了深刻的感知,可谓一箭双雕。在明白了文本论证方法的基础上,再来一个读写互动,让学生尝试运用本文的基本论证方法,阐明自己的某一观点或感受。这样做,能更好地实现话语的形式迁移,赋予议论文教学更好的担当。

三、 体现语文味

[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注重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内涵和语文运用规律”。即使在议论文教学中,教师也应遵循语文教育的这一固有特点,努力体现语文味。

那么,怎样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教学凸显语文味?首先需要我们确立牢固的语文意识。无论什么文体的语文阅读教学,我们首先想到的就应该是如何致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和语文素养的提高,以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其次,我们应该不断地将这种语文意识转化为自觉的教学行动,“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比如,在教学[为人民服务]中关于司马迁的生死名言时,可以让学生联系课内外积累,说一说还有哪些关于生死的至理名言。于是,学生便会吟诵起“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样的教学既是对“生死意义”的拓展和提升,也是对学生已有积累的激发和唤醒,同时也是学生现场尝试运用引证法的实践经历。在指导学生理解“为人民利益而死”与“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中这两个“死”的语义时,大可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置换比较。于是,在学生们的口中,“牺牲、就义、献身、捐躯”以及“上西天、下地狱、见阎王、翘辫子、一命呜呼”等褒贬分明的词语便迸发而出。通过这样的对比,学生能真切地触摸到“语言的温度”,欣赏到“文字的色彩”。假如把语文味比成一副“不温不火”、利于身心的汤药,那么,这副汤药就得靠语文意识这把文火慢慢地熬。

抓住关键词,厘清表达式,体现语文味。如果说前两项是议论文教学的两个基本点的话,那么,后一项就应是语文教学的中心所在。只有抓住这样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我们的议论文教学才会精彩。

关于读书的议论文篇3

议论文,文体的基本类型之一,以剖析、论证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提高读者理性认识为主要特征的一种文体。通常也理解为对某个问题或某件事进行分析、评论,表明自己的观点、立场、态度、看法和主张的一种文体。

“议论”的文体名目,从宋代开始正式确立并沿用至今。现代议论文的种类一般包括评论、杂文、演讲稿、报告、学术论文等等。语文界长期使用“议论文”一词来界定初中语文教材的文章体式。虽然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中,“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三大文体不再被相提并论,取而代之的是“文学作品”“议论文”“新闻”“说明性文章”“科技作品”“非连续性文本”。但“议论文”一词及其文体界定仍然保留了下来。

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要表达方式,通常由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组成。论点是正确、鲜明阐明作者观点主张的句子;论据是支撑论点的材料,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论证是用论据来证明论点的过程,一般有立论和驳论两类。常见的论证结构有总分式结构、对照式结构、层进式结构、并列式结构。论证方法有举例论证、道理论证、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等。议论文的语言准确、鲜明、严密、有针对性。长期以来,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基本围绕这些知识展开。

二、 初中议论文教师文本研读的范式及优化路径

初中议论文阅读教学通常沿用这样的方法:先介绍议论文的相关知识,然后通读全文,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进而弄清文章的论据和使用的论证方法,接着分析文章的结构,最后对议论文的语言进行研读。可以看出,这种文本研读的方式是基于“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它抓住了议论文的主要内容,而且清晰简明、易于操作,因而广受教师喜爱,甚至成为教师自己研读议论文的定式。但此定式过于强调文体特点而严重割裂文本本身,造成阅读的破碎,而且由于方法僵化,不能处理所有的议论文阅读,特别是与人实际的思想过程不同,而越来越受人诟病。

笔者认为,议论文研读是一种文本的阅读,首先,要符合一般文本阅读的规律;其次,议论文的文本又是有别于其他文体的一种文本,在研读时还要把握它的文体特点;第三,议论文的研读还要基于它本身具有的价值,进行思辨性的研读,提升人的逻辑思维能力。最后,议论文研读还要基于教师的身份,围绕议论文阅读教学而展开。

1. 基于一般文本的研读

[课标]在第四学段中对阅读有如下要求:“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教师面对一篇议论文时,首先也可以依照这样的要求进行一般文本的研读。

以九年级上册[敬业与乐业]为例,通读全文后,首先要了解作要表达的意思,即希望听众能敬业与乐业。然后能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内容,了解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谈的。如本文开头先提出敬业乐业,然后从有业、敬业、乐业三方面具体来谈,结尾进行总结。最后对文章重要词句(本文主要是作者引用的名言警句)进行探究。当然对于议论文中的文言文本,疏通理解文意也是必不可少的一步,这里就不再赘述。

基于一般文本的研读,可以让教师初步掌握议论文文本的主要内容,为后面更深层次的研读做好准备。

2. 基于文体特点的研读

文体是指独立成篇的文本体裁(或样式、体制),是文本构成的规格和模式。不同的文体需要有适当的阅读方法,否则阅读理解时会造成错位而误读。中学语文教学曾经有过“淡化文体”的倾向,无文体阅读结果导致学生文体意识匮乏,文体素养缺失。[课标]对此进行了纠正,其中对精读的评价有如下表述:“第四学段侧重考察理清思路、概括要点、探究内容等方面的情况,以及读懂不同文体文章的能力。”议论文有其独特的文体形式,文本研读时不可回避文体特点。由于教师已经掌握议论文基本的文体知识,研读时可以从文体的角度,从议

初中语文议论文的

论文的结构、语言等各方面更好地把握文本,这里不再举例。

对议论文文体特点的研读还要考虑到议论文的种类,在初中课本(以人教版为例)里,议论文就有很多具体的分类。例如演讲词:[敬业与乐业][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说];书信:[傅雷家书两则][致女儿的信];随笔、杂文:[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谈读书][不求甚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政论:[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鱼我所欲也]。演讲词面对群体,书信面对个人,研读时要注意对象感。随笔温和,杂文犀利,研读时要注意语言特色,等等。教师对文体特点把握得越充分,研读的收获就越丰富。

基于文体特点的研读,可以让教师从形式上更好地把握文本,深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

3.基于阅读价值的研读

[课标]中对阅读有如下表述:“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这句话也道出了阅读的价值。不同文体的阅读提供了不同的价值。南京师范大学黄伟教授在[提高文体素养:语文教学的当务之急]中指出:“文学作品便于进行情感和美感教育,记叙文便于进行社会、人生教育,说明文有利于培养学生清晰、严密的思维和准确表达的能力,议论文有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能力。”

议论文独特的阅读价值,需要我们摒弃“求证式”的教学思路,即只是找到中心论点,然后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论据和方法来论证的。这种做数学证明题式的读法,等于承认了作者的观点是正确无误的,失去了逻辑思辨、析理说理的价值。对议论文的研读不能离开它本身的价值,教师也要随着作者的思想过程一并进行思辨的研读。教师在研读文本时,应当沿着作者的思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辨别,来分析客观事实和主观观点,看材料是否准确,论证过程是否严密,结论是否正确,并且思考自己会得出怎样的判断。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作者罗迦・费・因格是美国实业家、学者、创造学家,写此文的目的是号召人们做一个有富有创造性的人。本文不同于传统的议论文,写得随性自然。作者先以一道数学题引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观点,打破了人们的常规思维,提出要有创造性思维。接下来分析了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还告诉人们任何人都具备创造力。文章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样的思路来写,各部分之间设问过渡、环环相扣,教师研读文本时,需要认真仔细地思辨和质疑。例如,能否由文章开头的引子得出“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这样的观点,约翰・古登贝尔克和罗兰・布歇内尔的例子能否论证创造性思维必需的要素,作者认为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有什么写作目的等等。在这样的研读思辨过程中,去体会文本层层推进的特点,发现文本的时代意义,培养独立阅读的能力。

议论文种类多样,不同的文本亦有不同的阅读价值。思辨性的研读文本,不仅能够让学生领会文本本身的价值,而且对于提高独立思考和分析鉴别能力,训练逻辑思维能力也是大有益处的。

4. 基于阅读教学的研读

教师由于承担着施教的责任,在研读教材中的议论文文本时,还必须从阅读教学的角度进行考虑。也就是说研读文本不仅是为自己,还要考虑学生。

[课标]中对阅读教学有如下表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应加强对学生阅读的指导、引领和点拨,但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不应以模式化的解读来代替学生的体验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为了帮助理解课文,可以引导学生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去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练,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课标]对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要求如下:“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道理、事实、数据、图表等),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做出判断。”教师研读议论文文本时,是必须要考虑这些阅读教学的要求,否则便容易丧失教师研读文本的目的。

教师在研读议论文文本时,需要在自己个人文本阅读的基础上,结合[课标]要求、学生的需求、教材的编写意图,文本的具体特点等进行深入思考,找寻教学对策来培养学生的议论文阅读能力。例如[谈读书]一文,教师在研读时需要清楚这个主题单元是“求知”,而且整篇文章近乎文言,还要考虑学生区分文章观点和材料的难度。文章的语言精辟,说理生动,这些特色应当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感受和理解等。

基于阅读教学的研读,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大有益处的,同时也能最终完成教师的研读目的。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