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5 08:04

英美文化论文篇1

文学评论是随着文学作品的出现而出现的,它与文学作品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他们都被认为是世界文坛的重要组成部分。最初的文学评论只是一些读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的主观看法和建议,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学评论也在不断发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和评论方法。进行文学评论的前提是对文学作品进行专业分析,没有对文学作品本身进行研究和份就没有资格对其进行评论,当然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其实也是文学评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英美文学评论就已经发展得很成熟,能够通过相关理论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研究并提出英美文学的发展规律为文学创作者的在创作提供借鉴。英美文学评论的主要目的是促进英美文学可持续的健康发展。英美文学评论主要是通过对英美文学作品所表达的主题、创作意图和作品的艺术特点等方面进行分析和研究,主要目的是通过对作品的分析和评论加强作品读者对小说、诗歌等的理解,提升读者的鉴赏水平和文学素养,同时为文学创造者以后的创作提供一定的借鉴,促进文学作品的良性发展。从上面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如果要进行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我们必须对要评论的文学作品进行仔细研究。

二、东西方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以中国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注重的是人文理念,而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文化侧重点则是科学精神,也就是说东西方在文化精神的本质上来说就是不一样的。东方文化在进行文学评论的时候主要是对人的行为和心理方面的反思,而西方文化注重的是客观的评论相关事物。中国的语言艺术讲究的是语言文字的“意境”,就如李安导演的动作电影[卧虎藏龙]一样总是给人一种出神入化、极具诗意的感觉。西方文化讲究的则是相对理性和科学性并强调文化形式的故事性,如[荷马史诗]的创造。东方文化强调的是与自我、本我的交流和沟通,西方关注的重点则是自身与外部的关系。

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两者对于英美文学作品的评论可能存在较大的差异,因为它们的出发点就有着很大的不同。如西方文学评论家们认为[城堡]主要是为了表现人们对于上帝的追寻,具体表现犹太人希望在不安定的漂泊生活中追寻精神寄托,表现人类对存在的意义的追问。以中国来说,大部分相关评论主要是对于作品的思想意义、艺术特点等进行的讨论,较少设计[城堡]的主题探究。由此可以看出,西方文化侧重评论与文学作品内容相关的社会、心理等的问题,目的是为了研究其中存在的规律。东方文化重点研究的是具体作品的情况和它的艺术方面的问题。我们以[老人与海]为例来进一步说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性对英美文学作品评论的影响。美国文学评论认为[老人与海]中的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是文学作品的创造者个人意愿的扩大化,相关的文学评论没有对作品进行升华。而中国的一些英美文学评论家则认为小说主人公表现出的硬汉品质所反映的其实是美国的广大底层人民对于人性的追求,这种品质是具有民族性的。中国的文学评论中的大多数都只是对作品自身进行相关分析和研究,一般会从文学中对人物的与社会的联系进行细致分析,习惯将作品中所表现的精神文化提升到一个更高的层面进行评论。西方文化评论通常会以更加客观的视角去比较不同文化作品之间的差别并进行分析,从而形成自己特有的文学评论体系。众所周知,西方社会已经有了一套分析方法多样、分类细致、辩证的文学评论体系。

三、英美文化差异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

我们都知道语言是某种文化的主要载体,人们都是通过语言交流来进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我们常说语言没了文化也就跟在消失了。由此可见语言对于文化的影响是非常大的。英国文学和美国文学是同源文化,因为它们有着相同的语言基础。英语经历了OldEnglish、MiddleEnglish和ModernEnglish三个重要的阶段。英国的英语作为英语语言的正宗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和传统,但是这却使得英国的文学评论家在使用语言文字进行文学评论时总是存在顾虑,总是怕对传统英语语言破坏。而美国英语则不同,美式英语虽然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但是由于美式英语是在英式英语与北美土著语言相融合而形成和发展的,与英式英语有着很大的不同。同时,美国是一个历史并不太长的新生国家,对任何新生事物都充满探索的欲望,自然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也不存在任何的顾虑和担心。

英国的文学评论总是在继承还是发展的问题上纠缠。十七到十八世纪的英国文学评论无论是具有宗教色彩的创造手法还是荒诞的手法都无一例外地体现了该时期英国文学评论在继承与改变传统之间所进行的自我争斗。该时期的英国文学评论正如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主人公的性格一样优柔寡断,总是不断对自己发问:生存还是死亡。英国文学评论家们也试图通过结构主义和后殖民主义等理论来打破传统,对相关理论进行重新的理解和阐述,但我们依然能够从英国文学评论中看出传统思想的痕迹。美国文学评论的发展完全不同于英国文学评论,美国文化其实是多种文化的不断融合而形成的文化,它没有英国文学评论家们所肩负的历史责任,所以美国文学评论能够运用各种理论进行文学作品的评论,同时也容易进行创新。总之,美国文学评论更为自由、开发。英国文学评论强调禁欲主义和神权主义,表现出来的是传统的人本主义色彩。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时代的不断进步,英国文学评论中也进行了不断地创新,做到文学评论的与时俱进。正如上面提到的,美国文学没有英国文学评论界那样的历史负担,美国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各种不同文化的养分,使得美国文学评论具有了自由、开发并具有很强的创造性的特点。

四、小结

能够影响英美文学评论的因素有很多,但是各种文化存在的差异性对英美文学评论的影响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英国文学评论由于英国自身的历史发展等原因而充满了矛盾和局限性,总是在传统和发展之间进行痛苦的徘徊。美国的文学评论则具有更为自由、开发和创造的特性。我们在进行英美文学的评论时,应吸收东西方文化的优点并借鉴英美两国评论界的优势,对英美文学作品进行客观、辩证的评论。

英美文化论文篇2

从涉及的文学流派来看,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及20世纪初的现代主义文学尤其受到青睐。前者的代表作家有哈代、狄更斯、奥斯汀,后者主要有劳伦斯、艾略特、乔伊斯等等。其中一些名作家及其作品被反复研究。例如,106篇论文中关于劳伦斯的就有8篇,哈代的有[篇,海明威的有4篇,单独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的有4篇,单独分析[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有三篇。甚至在同一年硕士论文中有两篇论文选取同一个作家的作品的情况。笔者认为究其原因,有以下几条:

1.简便原则。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这两个时期是文学的繁盛时期,好的作品层出不穷,名作家的作品流传广泛,其文本材料容易获得,前人的评述较多,相对而言,收集资料更为简便。而古代文学以及后现代主义文学可查的资料相对有限。

2.安全原则。大多数已被归为某种流派的作家,前人对其都有定论,特别是对一些文学大家的作品,无数人已进行了无数次研究,再研究时不必担心把他们分错类别或下错定义,因此最为安全。

3.导向原则。通过统计、对比发现,大多数研究生论文的选题方向与导师的兴趣和研究方向一致。文学研究的视角是丰富多彩的,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可以对同一个作家或同一作品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但问题的关键是要有创新的成分。文学研究的创新,一方面依赖于研究对象的创新,一方面依赖于研究方法的创新。在研究对象相对有限的情况下就更需要研究方法的创新。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王一川把英语学位论文归为三种类型:个案研究型、总体概述型和综合型。所谓个案研究型,是指往往选定一个人物或一种现象来写,开口小,聚焦集中,论述充分,较易把握。

这是欧美文学方向大学生、研究生用得最多、最普遍的方式,也是我国研究生普遍采用的方式。所谓总体概述型,是指对二人或二人以上的普遍现象所进行的全面与综合的论述。例如,李欧梵(Leo-ou-fan-Lee)的[中国现代作家的浪漫一代](RomanticGenerationofModernChineseWriters,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Universitypress,1973)就是如此。这类题目涉及面较广,依赖于较强的综合概括和分析能力。所谓综合型,则是前两种的综合形态,即一定的综合论述加上具体的个案研究,或具体的个案研究加上一定的综合论述。其特色是点与面结合,综合前面两种方式的优势。

从表二可以看出,106篇硕士学位论文几乎都集中于第一种类型,即个案研究型。如果再细分的话,这种个案研究又可分为三类:第一类是作品研究,如“论劳伦斯在[儿子与情人]中的理智与情感的二元对立”、“传统与创新的融合——论[法国中尉的女人]的后现代主义特征”等。第二类是作家研究,选定一个作家,概括其全部作品或某个时期的作品,分析其创作思想或特色,如[心灵的历程——T#S#艾略特的思想发展轨迹及宗教观]、[托马斯#哈代的“错姻缘”之惑]等。第三类是文学现象研究。它主要研究文学创作、文学批评中出现的问题,总结其中的规律。在上述的106篇论文中只有3篇属于此类。

从表二还可以看出:[[.]%的论文集中于个案研究的第一种类型即作品研究。论文作者选取某个作家富有代表性的一部作品,从介绍作家出发,概括作品的主要内容,分析其主题思想、语言上的特色。具体分析起来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大多数论文的作者都以介绍作家所处的时代背景为出发点,辅之以作家的家庭、人生经历,例如一篇名为“生命的真谛——[查特莱夫人的情人]真义管窥”,论文从20世纪初这个特定的时代背景出发,探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一方面: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工业文明日益丰富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把人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另一方面,工业化不可避免地减少了人际之间的交流,从而导致了现代社会中人际关系、人格的异化。另外,劳伦斯特殊的家庭生活环境对其创作也有一定的影响。还有一篇名为“有节制的反抗:简#奥斯汀的妇女观”也是从18、19世纪男性占社会统治地位的现实出发,挖掘简#奥斯汀一贯选取妇女题材的缘由。结论是该女作家一生都生活在一个小镇里,有限的社会经历和狭隘的视野决定了她无法摆脱当时妇女的一种普遍的心态:女性只有通过爱情和婚姻才能改变命运。

由于论文都偏向于对社会背景的分析,使得论文内容较为单一,即重视对作品主题思想的阐释和把握,从而获取对某种社会现实进行批判、揭露、讽刺的效果。这种主题式分析固然可以揭示出蕴含作品中极其广泛的社会历史内容,但其局限性也相当明显:它把读者定位成文化水平有限的、被动接受的一方,居高临下地训导读者。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读者的自主性和创造性。事实上,从文学发展历程来看,文学创作中淡化社会批判主题的倾向日益突出。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有特定含义的作品放在全新的社会环境里便获得了一种再生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读者的接受和反应所发挥的作用不容忽视。当代文学批评理论认为,意义是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读者对文学作品的意义的实现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文本的社会意义、审美价值乃至潜在的意义都需要在读者的创造性阅读中才能得以实现。但是在笔者分析的106篇论文中无一篇探讨不同时代的读者对作品的接受和评价等问题。

大多数论文花大量篇幅分析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阐述文本独特的写作技巧和手法。如意识流手法的运用,独特的叙事视角,以及巧妙的情节安排等等。诚然这对引导读者理解欣赏原作的作用不容低估,但是许多论文作者注重用相对简单的语言转述文本作者所表达的意思,而对一些创作技巧和手法缺乏理论上的追根溯源,间或提及,往往也只是涉及简单的介绍。例如关于意识流创作手法的问题,不少论文都有相关内容。但是对于意识流手法的理论基础即心理学、精神分析学的相关知识和原作作者受到各种理论的影响却未引起重视。例如一篇关于肖伯纳戏剧的论文中提到肖伯纳受到社会主义、费边主义和易卜生的影响,也只限于列举一些例子,并没有系统阐述这各方面因素如何对肖伯纳产生了影响。在笔者所阅读的106篇论文中只有一篇涉及到作家的美学观和创作思想问题,即“济慈的美学观及诗歌创作思想”。

注重对文学作品进行印象式的评述。对作品的分析、鉴赏主要停留在感性层面上,缺乏理论框架、模式的支撑。例如有很多论文涉及到对作品的文体分析。一个文本在词汇、语法上与正常规范不同程度的偏离就形成了不同的文体风格,其判断依据是对在不同层次上的偏离的数量统计结果。笔者发现,在写关于乔伊斯的“青年艺术家的画像”的两篇论文中,两文作者都注意到文本的语言特点:按主人公成长的不同阶段来选择语言,都以第一自然段的儿语为例。遗憾的是,两文作者都忽略了一个重要的方法,即统计出儿语占所分析部分全部实词的比例,因而都缺乏科学性和说服力。

硕士生的论文侧重于对文本的静态分析,忽略了对其进行横向、纵向联系的研究。从古希腊神话到21世纪的今天,文学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阶段,其中文学史上的每一次变革与发展无不是在前人创造成果的基础上发生的,这就是文学的传统因素。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文学传统就没有文学本身。许多作家,尤其是大家最擅长在继承文学传统的基础上求创造,求发展,可惜的是,拿到一部作品后,多数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作品本身出发,只注重该作品本身独有的风格、技巧,表现手法和主题思想,而对于一个作家,一部作品多大程度上延续了文化传统的因素,即纵向的传承,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另外,对于同一时代、同一文学流派的文学作品的对比研究以及不同国别的作品比较也探讨不多。

通过调查研究,我们还发现,全国统招的研究生和学位班、课程班的学员学术水平的差异在论文中有所体现。与统招研究生的论文相比,学位班和课程班的学位论文在选题上更多地重复前人;对作品的分析相对肤浅,理论力度更弱,在语言、格式上的问题也较多。

此外,硕士学位论文的参考书目和格式也是评估一篇论文质量高低的重要标准。一些权威性论文列出的参考书目数量可观,大多在2”本以上,其中包括英文原版、中文译本以及文学专著、期刊里的评论性、赏析性的文章。随着电脑的日益普及,互联网上的资料极其丰富,硕士生可以从多种渠道查询与专业,尤其是研究课题相关的资料。调查结果显示:硕士生论文极少引用网上资源。硕士生论文的格式问题也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普遍存在很多问题,包括字体不合规范,引文的引用不合要求以及标题、参考书目的格式和少量的语法错误、单词打印错误等等。我们认为,所有论文均按照统一规格设计纸张的大小,以及论文的封面和首页都应符合统一的规格。这样不仅仅可以使论文美观大方,更体现了作者对待学问,对待研究的一种严肃、认真的学术态度。

鉴于以上对某非综合性院校英美文学硕士方向论文所凸显的问题的考查,我们认为,硕士生学位论文的撰写过程是硕士生教育中极其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设计、撰写学位论文的过程也是提高研究生学术和科研水平的重要途径,加强对硕士生论文的指导对于提高硕士生教育质量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对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整改建议:

首先在选题上引导学生树立选题意识,关注学科研究中尚未被认识和解决的问题。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了解已有的研究成果,找出值得深层挖掘的,具有创新意义的课题。研究生由于主观条件(学识、资料、时间)的限制,对于笼统、偏大的问题很难胜任。选题不当,或过于庞大、过于抽象,是学生选题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将选题具体化,落到实处,进行深入探讨是较好的方法。

其次,也是更为重要的,应该全面培养外语学院英美文学研究生的综合素质,拓宽他们的文化视野,丰富他们的文学知识,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训练他们对各种批评手段的实际运用。例如分析某个作家时,可以从政治、民族、文化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运用不同领域的知识从多角度看问题,一部文学作品,尤其是伟大的作品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批评家、评论家去开发。对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研究就是一例。自[红楼梦]问世以来,便吸引了众多各门类的学者。历史学家从中可以找到历史发展的轨迹;人类学者可以就作品中的礼仪、风俗、习惯、饮食、服饰等的描写进行研究。文学评论家应当是一个“杂家”,他能放眼四方、兼收并蓄。随着人文科学新知识的发展及其对文学的渗透,给文学提供了许多新的批评视角和批评模式。一些研究生已经在论文中做出了大胆的尝试。比如有研究生运用女性主义批判理论分析、评价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运用心理学的知识来分析、解剖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等等。尽管其中的优秀者屈指可数,出现的种种问题彰显了研究生理论修养和理论水平的不足,但仍不失为可贵的尝试。

英美文化论文篇3

[圣经]对英美文学作品的影响

(一)英美文学作品很多题材源于[圣经]

英美中的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以[圣经]为题材来进行创作的,[圣经]为这些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写作材料。很多著名作家都是直接将[圣经]中的素材拿来创作出无数的经典作品。如英国著名诗人弥尔顿的一部史诗[失乐园]就是以[圣经]中的[创世记]为素材创作出来的。弥尔顿的童年就是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圣经]给他的创作提供了十分丰富的素材。在[失乐园]这部著作中,弥尔顿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想象力加入自己的思想,他把基督教里的善与恶彻底反过来,塑造出与传统故事完全不同的撒旦的形象以及一个残暴的上帝的形象。弥尔顿把自己追求自由的思想赋予撒旦身上,将其塑造成一个勇于反抗权势的英雄。而把上帝描写成一个暴君形象,从作品中撒旦的身上能够体现出其对权威的质疑以及对自由的追求。尽管弥尔顿对撒旦反对权势的勇敢给予了肯定,但他容不得撒旦对上帝的权威产生质疑。上帝在作者心中是有绝对的权力的,所以后来他又创作出[复乐园]。

同样取材于[圣经]中的[创世记]的还有英国伟大诗人拜伦的[该隐]。这个作品是根据[创世记]第四章的故事创作的。这个故事本是描述亚当的两个儿子该隐和亚伯之间的故事。该隐是靠种地为生,而亚伯则是以牧羊为生,他们分别以谷物和羔羊为祭品献给上帝,但上帝对亚伯的供品欣然接受,对该隐的供品心生不满。该隐正是因为这个心生嫉妒把亚伯杀死。从这以后,在英国,该隐就成了杀害自己同胞兄弟的犯人的象征。但拜伦在自己的作品中也把[圣经]中的善恶颠倒过来,把上帝塑造成独裁的暴君形象,而把该隐塑造成敢于同权势作斗争的勇士形象。作者通过作品体现了自己反对封建专制的叛逆精神。

(二)英美文学作品标题及人物名称直接引于[圣经]

很多英美作品的标题以及作品中的人物名称都是直接从[圣经]中援引出来的。例如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的作品[太阳照常升起],这个题目就是摘自旧约中的[传道书]中第一章中的一句话。[传道书]中的很多章节都提到人生就像梦幻和泡影一样,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有而若无,实而若虚。海明威把圣经中所描述的原话作为自己作品的引言来用。用这个来表达同样的一个意思:尽管人生是在忙碌中度过,但到最后仍然是没有作为,仍然处于一个虚无缥缈的状态之下,回首自己过去的经历,这种滋味也并不好受。海明威认为当时的西方世界是冷漠的,人是没有地位的,在残酷生活面前人们无法改变命运。[太阳照常升起]这部作品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作品的开头和结尾,开头描述杰克与情人坐出租车离开,司机却不见踪影,结尾又描述两人坐出租车兜风,无论是开头还是结尾,都体现出漫无目的性。

直接拿[圣经]里的内容作为题目的并不只有以上一个例子,还有很多,之所以这样定题目,是想利用[圣经]来为自己的作品增添气氛。如威廉•福克纳的[押沙龙,押沙龙],这部作品描述的是一个具有雄心壮志,一心想成就一番事业但最后却适得其反,落得失意潦倒结果的人的故事。通过对作品中主人公的描述,说明致使现代文明瓦解的本质原因就是人的堕落以及人们用恨替代爱。作品以[圣经]中旧约中的“押沙龙”作为题目,具有深远的寓意。[圣经]中也是通过对“押沙龙”的经历的描述,讲述了一个关于父子和同胞兄弟姐妹互相残杀的故事。福克纳作品的寓意同圣经描述的有异曲同工之处。通过引用[圣经]来很好地诠释作品,表达作品的寓意。

(三)[圣经]影响英美文学作品中寓意的表达

[圣经]故事里对人物以及事物的描述寓意深刻,而英美的文学作品中也把这种寓意融汇到自己的作品中,用这种方式来刻画人物的形象,凸显人物的性格。如勃朗特著名作品[简•爱]就用到圣经中的隐喻手法来表达寓意。在这部作品的结尾,简•爱在很远处听到罗切斯特痛苦地呼唤她的声音便迅速赶到那里。一向高傲的罗切斯特这次因为一场大火失去了很多东西:庄园、自己的左手和眼睛。这次他没有了高傲,只有忏悔。当然他的忏悔使自己的乐园失而复得,只是这次的乐园没有了过去的魅力,只留下残垣断壁,让人顿生凄凉。但在他的眼里仍然是自己的乐园。在这样外貌简陋的地方,住着的是一个获得重生的罗切斯特。在作品的最后所描述的大火,就像是耶稣给予主人公的一次洗礼。旧约的[士师记]中所描述的参孙,力量超群、聪明勇敢,尽管被人陷害,但仍凭自己的力量和智慧去报仇。他之所以有大力气是源于他的头发,他的头发被谁掌控,命运就被谁掌握。在[简•爱]的最后,简•爱为主人公梳理凌乱的头发,正是借鉴了圣经中的寓意,这样使得整个作品的结尾显得更为寓意深刻。

[圣经]中的博爱精神对英美文学作品有深远影响

基督文化已成为西方文化的坚实根基。基督教所推崇的精神是一种博爱精神。它强调人们之间应该相互关爱、相互宽容、和睦相处。耶稣认为这里的博爱不仅仅是爱自己的亲人,也包括爱你的敌人。莎士比亚的经典著作[罗密欧与朱丽叶]就是因为受到这种精神的影响而创作出的关于爱和美之间的故事。这部作品通过蒙太古与凯普莱特这两个家族间的恩怨以及两家儿女之间的爱情故事展开描写,体现出本来的美好生活却由于仇恨而被破坏掉,然而结局却又流露出“和谐”的景象。作者想要表达的是一种积极乐观的态度和精神。将圣经中所倡导的精神融入其中,主张用爱去化解罪恶。作品中所描述的两个人物罗密欧和朱丽叶,虽然最后都成为殉道者,但他们通过两人之间的爱情化解了这两个家族之间的一切仇恨。

英国作家约翰•班扬在自己的作品[天路历程]中,描述的主人公是一个忠实的基督教徒,作者通过对他的描述来充分表达自己对上帝至高的崇敬之情。这个教徒对上帝可谓是敬佩得“五体投地”,他对上帝的旨意严格遵守,不会有半点差池。他的忠诚最后也换来了回报,经历过一番苦难和一系列的考验之后,他最终还是被天使接受,进入自己向往已久的天国圣城。西方文学作品深受西方文化中的基督教精神的影响,除上述例子之外,美国霍桑的[红字]、英国斯宾塞的作品[仙后]等,无不渗透着博爱的精神。这些精神深层次地、全面地渗透到英美文学作品中。同时这些作品也通过对故事的描写将这种精神表达得淋漓尽致。

结语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