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从提出来就被采纳,并慢慢地确立了其牢不可摧的地位。金庸作品入选教材的争议让我们看到了这一标准的不足,在新时期我们需要从更加宽的维度上来理解这一标准。
[关键词] 金庸作品 文质兼美 缺陷
2004年,金庸小说[天龙八部]的第四十一回[燕云十八飞骑,奔腾如虎风烟举]入选高中语文读本,立刻引起了全国上下一片争议。时至今日,对于金庸小说是否应该入选教材的争论从来就没有停止过。无论争议的焦点在哪里,归根结底是金庸小说究竟属于经典文化还是大众文化,人们没有取得一致。
为何会有这种差异?原因在于人们认为给学生学习的语文教材,选文一定得是经典作品,其在“质”上必须要符合孔子“思无邪”的标准,这牵涉到我们课改中常常说的“文质兼美”。
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变迁经历了由解放初期的“典范性”标准到改革开放后的“应用性”再到新时期的“个性化”标准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中,“文质兼美”是我国一直坚持的选文标准观。①2001年新制订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教材编写有这样一条原则:教材选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质兼美,富有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典范性、文质兼美、文化内涵和时代气息,其实这四个方面本不就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文质兼美的文章一定是非常具有典范性和文化内涵的,并且从六十年代叶老提出“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以来,我们的教材编写工作者已经慢慢地把这一标准提高到最重要的位置上。
文,指的是文笔好、语言优美;质,背后蕴涵了太多的意味,大多数情况下我们一直将“质”理解为文章的思想性;美,很简单,就是文章的审美。现在我们用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来看金庸小说。严家炎说:“金庸武侠小说寓文化于技击,借武技较量写出中华文化的内在精神,又借传统文化学理念在阐释武功修养乃至人生哲理,做到互为启发,相得益彰。作者调动自己在这方面的深广学养,使武侠上升到一个很高的文化层次。”②不可否认,和同类的武侠小说比起来,金庸作品有着同类武侠小说没有达到的优点。然而同时它也有着自身的缺点。如有人认为,“金庸在创造他笔下众多女性形象时,亦未走出这一明显的男性叙事烙印,他笔下的女主人公们充分显示了男性话语特征下对女性形象的期待与想象。”③而男性话语特征下对女性的期待与想象,是与封建伦理联系在一起的。除此以外也有人认为金庸小说过分重视情节叙述而忽视人物形象的塑造,思想内容也稍显单薄。所以,按照“文质兼美”的标准来说,金庸小说是不可以入选教材的。
依据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我们的教材选进了大量的优秀文章。我承认,这个标准是有极大优势的。但是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毕竟太狭隘了,在这个越来越提倡个性和多元价值观的时代里,它的弊端已经慢慢凸显。
第一,思维模式固定
看到花朵,我们就想到孩子;看到灯,我们就想到希望;看到白杨树,就想到北方的农民和民族的胜利……这中间固然有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延伸,但是这部分因素是我们无法改变的。除此以外,我们也可以考虑一下选文的因素。因为选文中就是这么写的,并且通过高考这根指挥棒来不断地得以强化。这是得分的“金科玉律”,违反了就要受到惩罚。
第二,缺少批判精神
批判,其实更加直接地反映了一个人思想的深度和广度,这甚至是我们社会对人才要求的集中体现。但是一直以来,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强调美,只有具有美感的文章才可以入选教材。所以选入教材的文章一定是好的、美的,被推到极致,甚至忽略了审美同时还包括审丑。慢慢地,形成了一个思维定势: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对待一篇选文只强调好的、美的那一面,只肯定不批评,只接受不质疑。我想,现在社会在指责孩子缺少批判精神的同时也应该明白一点,我们语文教材的选文本身就把批判精神的培养排除在外的。
第三,语文教材过于严肃,不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
从小学到高中的教材选文,逐一分析,很容易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如果学生真的按照所有文章的思想来践行的话,那学生就会成为一个真正的“完人”。可事实是我们国民的素质在一天天地下降。在我们的语文教材里,选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我认为是把人的道德要求张大到了人类作为“社会人”可以承受的极限。而一旦一种思想被推到极端,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虚伪。这是儒家思想在我们语文教材中的烙印,因为儒家的教育思想为儿童设计了很多他们本不应该承担的责任和道德。
总的来说,我们在拓宽“文质兼美”的选文标准在“质”的方面的优势时,绝不可弱化其在“文和美”方面的要求,否则就是以小失大。而注意到现行教材的弊端,并且改变这种弊端,就是摆在我们一线教师和教育研究者面前的一道关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王晓霞[试论当代我国大陆初中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历史演变][J]([学科教育]2003.12)
2.严家炎著[金庸小说论稿](北大出版社 1999:P210)
3.陶群[女性自我的古墓――从女性意识分析金庸小说的女性形象]([黄山学院学报]2007.12.第九卷第六期)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系)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声乐教育教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解放思想与改革创新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