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化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23 09:17

水文化论文篇1

在一些人的思维定势中,水文化建设似乎只是领导和宣传教育部门的事,普通职工和社会民众只有接受的义务,其实这是对水文化建设的一种狭隘认识。笔者认为,任何一种文化,要让它被社会普遍认可和接受,就必须注重扩大宣传和教育,从上至下形成一种立体的、环绕的包围圈,让人们置身于这样的浓厚文化圈中,不自觉地感受这种文化氛围,接受这种文化的熏陶,使人们在潜移默化中把这种文化的精髓注入到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之中。水文化也是同理,如果没有水利职工大众和社会大众的理解、支持、认可及广泛参与,水文化建设就注定毫无意义,也必定没有生命力。所以,水文化建设要依靠大众、服务大众、适应大众、引领大众、贴近大众,使大众的治水、亲水、爱水、护水、管水意识和理念深入人心,使水文化建设打好群众基础,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2.水文化建设大众化的重要意义

2.1水文化建设大众化是水文化研究进一步深入的基础

经过20多年的努力,我国的水文化研究尽管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客观地说,由于坚持大众化的研究方向不够明确,致使水文化研究中存在着一些脱离大众的倾向。如有些同志对水文化的概念、内涵、作用不明、概念模糊,文化意识淡薄,缺乏一定的文化自觉性,仍然停留在就工程抓工程、就业务抓业务的思维方式上,从而造成文化建设无地位、无思路、无成效;还有的水文化研究与解决中国现实水问题的结合不紧密,缺乏有震憾性的、吸引大众、引导大众的水文化研究成果和水文化产品,水文化理论架构至今没能成形;一些地方的水文化研究一直停留在文章和研讨会上,成为不接地气的空中楼阁,使一些大众对水文化建设产生了消极、彷徨的认识。水文化研究只有坚持贴近实际、贴近大众、贴近生活,才会植根于大众的坚实基础,才能坚持正确的前进方向,才能获得国内学术界的广泛认可。

2.2水文化建设大众化是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

实践证明,水文化建设如果脱离水利实践和大众化这个中心轨道,无论如何,都难以成为水利发展的推动力。水利文化只有融入到水利各项工作和生产经营管理之中,融入到行业和组织里,融入到水利职工和社会大众中去,才会扎根、生长,才能真正形成行业和组织发展的软实力。

2.3水文化建设大众化是增强全社会水意识和水利基础产业意识的需要

我国水的问题十分复杂,许多问题都涉及制度文化、传统文化、人文价值等深层次原因,从文化角度去审视和解决水问题还没有成为社会大众的自觉意识和行动。水文化建设大众化,就是为了以水文化为纽带,在人、水、社会、经济之间找到结合点和支撑点,用文化的力量提高全社会对水和水利的认知程度,提高全社会爱水、惜水、护水和科学用水的意识,为水利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氛围。

3.水文化建设大众化的主要路径

3.1水文化研究要引领大众

第一,提供一套完备的水文化理论来引领大众。毋庸讳言,目前的水文化研究尚处于水利单位内部个人的“散兵游勇式”的初级研究阶段,研究成果以一般描述性文章居多。相当多的成果尚处于“补课”和“普及”水平,就事论事,理论探讨的深度不够,特别是对水文化的基本理论和发展规律、重大水文化现实问题、水文化实践路径研究不够,前沿性成果少,造成对社会大众的说服力差,大家对水文化建设的认同度受到极大影响。当前急需建立一套对水利行业文化、水利组织文化、水利专业文化等的研究框架和路径,增加水文化课题研究的集中度,改变目前水文化研究内容过于宽泛、庞杂、低水平重复的问题。第二,通过重点突破、阶段推进的研究成果引领大众。水文化是一种应用性文化,具有强烈的实践性。各省市都应建立一个交流的平台,邀请有志于水文化研究的水利职工就水文化建设的重点、难点问题进行研讨,通过开放式、互动式、共享式、研究式的交流学习,形成工作新思路,推动工作新发展。各级水利单位特别是一些大型水利建设与管理单位,也应结合各自实际,对水文化建设目标进行科学分解,细化具体步骤和操作方法,不求面面俱到,但求重点突破。通过水文化研究的阶段推进、重点突破、项目化管理,来引领大众关注水文化建设、支持水文化建设,进而投入到水文化研究中来。第三,立足于水利实践来引领大众。水文化研究既要注重基础理论研究,更要注重水文化研究成果在水利实践中的推广应用,注重研究成果的转化,把服务于水利改革与发展、服务和引领水利职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3.2水文化传播要贴近大众

第一,内容上突出以人为本,紧扣时代主题。广大水利职工是水文化建设的主体,水文化传播要始终坚持“以人为本”这一主线,紧紧抓住人的思想道德素质这个根本,围绕水利中心,把握时代脉博,拓宽思路,改进方法,一方面采取切实措施,激励和吸引广大水利文学、艺术爱好者,积极投身到繁荣水利文化的事业中,创作出一批优秀作品;另一方面,要开展历史认祖、文化归宗活动,整编中华民族治水历史故事和人物,发掘一代水利人的治水精神,展示古今一批闻名的水利工程,编写出版一批与水有关的成语典故、格言警记、诗词歌赋、散文杂谈等系列丛书,丰富传播内容,将水利人科学求实的治水理念、服务大众的情感境界、造福社会的人生追求、艰苦奋斗的奉献精神呈现给社会,让人们感受水文化的博大精深,追忆水文化的悠远意韵,了解水利人的无私和无畏,并从中汲取营养、继承精华,以增进全社会对水利多层面、全方位和立体的了解,进而获得更多更好更有力的支持。第二,形式上注重独特新颖,创新活动载体。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多种载体,广泛介绍和大量传播水文化。要广泛开展大众喜闻乐见的水文化活动,如水文化网站、水文化长廊、水论文评选、水利人事迹报告会等多层次符合不同群体口味的活动,让广大群众参与其中,寓教于理、寓教于文、寓教于乐。要打造一批水利精品工程品牌、响亮的水利人物品牌、过硬的水利文学艺术品牌,通过品牌效应,引领大众关注水利、支持水利。第三,机制上突出持久规范,注重多措并举。水文化建设不能只靠领导来推动,必须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制度,使水文化建设制度化规范化持久化,不因领导人的注意而变化,不因人员的变化而改变。要建立“组建研究团队进行顶层设计、强化基地示范建设带动、发挥产业优势群体作用”的“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将理念设计与大众认可相结合、党政力推与群众路线相结合,促进水文化建设走大众化之路。

3.3水文化建设要适应大众

第一,领导重视是大众化的关键。单位领导是否重视水文化建设,往往是决定本单位水文化建设水平的最关键因素。目前各地都在强调重视水文化建设,但有相当一部分人,包括领导,对什么是水文化、什么是水利文化、什么是水文化建设不甚了了,甚至连基本的概念都很模糊,更何谈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来加强水文化建设。所以,当务之急是如何增强领导干部的水文化意识。第二,舍得投入是大众化的保障。文化内涵需要外在的物质基础来体现;工程品位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投入来保障;水文化作品的出版、传播,需要资金的强力支持;开展各项活动,加强水利职工文化素质教育,增加水文化设施,更需要持久深入地投入。没有这些,加强水文化建设就是一句空话。第三,提高水工程文化品位是大众化的内在要求。文化认同首先来源于感观认同。现代水利的景观建设起步较晚,目前还处于单纯注重绿化面积和侧重视觉美化效果阶段,与考虑场所特点,综合多元文化内容,结合生态学理念进行设计建设尚有很大距离。如很多地方对水利景观建设缺乏长远规划,往往在工程完成后,觉得缺乏文化意蕴,临时添加一个雕塑、水景、花坛等,存在很大的主观随意性和盲目性,且形态单一、内容肤浅、造型乏味,缺少时代感,削弱了水利景观的视觉吸引力。还有的对水利景观设计的文化内涵不够重视,出现很多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涵的景观建设项目,或者照搬一些带有文化意味的符号,缺乏空间灵魂与点睛之笔。一些号称加入文化元素的水利工程,基本上没有独到的设计,且强行加入不符工程内容的历史和文化,显得不伦不类,水利景观“趋同化”成为较普遍的现象。也有一些水利工程景观建设大行“复古造古风”,大多数仿古建筑、人造景观只侧重外在模样,都以模仿或杜撰传统建筑形式为主,在工艺上不花工夫,粗制滥造。而把生态理念即人与自然真正合作与友爱的理念运用到水利景观建设中,体现生态原则的案例不多。所以,建设每一项水利工程和每一处水环境,要在保障兴利除害功能的基础上,更加重视水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尽量做到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与时代精神的结合,体现先进设计理念,展示建筑美学,营造水利景观,承载文化传承功能。要把当地的人文风情、河流历史、传统文化等元素融合到水利工程设计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要用景观水利的理念去建设每一项水利工程,实现水利与园林、防洪与生态、亲水与安全的有机结合。第四,加强水文化人才培养是大众化的根本。各地各单位要下大力培养一批自主创新、敢于创新、善于创新和勤于思考、善于钻研的水文化建设骨干。同时,把具有不同专长的人才组织起来,建设一支知识互补、优势互补、特长互补的水文化研究队伍,并为他们的学习、培训创造条件。同时要注重树立典型、表彰先进,通过不同内容、不同形式、不同层次的评选、评比活动,使水文化建设形成一种积极进取、奋发向上的社会氛围。各省市也应完善水文化研究和建设人才的选拔机制,真正选拔一批勤钻研、底子好、善思考、热衷于文化事业的骨干,开展经常性的调研、讨论、评比等活动,使这些骨干在研究中不断提高,使水文化建设后继有人。

水文化论文篇2

关键词:水文化;长江三峡;旅游规划

水,不仅是我们生存的必要因素之一,同时,还可以用来进行景观艺术设计,成为环境景观艺术的一部分,这主要是因为水体的自然属性使它具有景观吸引功能[1]。首先,它具有形状吸引功能。海洋、江河、瀑布、涧溪、湖泊、泉水、池水,不同形状的水体,或广阔无垠,或波涛澎湃,或波光粼粼,或潮起潮落,或跌宕如玉,都会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其次是水的影与色的吸引功能。水是透明无色的液体,万物落入其中都会有倒影。水上水下、岸上岸下、桥上桥下,实物虚影彼此交互辉映,构成了一部水的景观交响曲。最后是水的音响吸引功能。水体受到外力冲击或自身自上而下的流动会产生各种不同的音响,湖水的击岸声,巨涛的哗哗声,河流的滔滔声,瀑布的轰鸣声,泉水的淙淙声,形成听觉美的享受。正因为如此,水资源具有非常大的旅游开发价值。除此之外,水体还具有文化属性,也就是水文化。

一、水文化的概念及分类

目前对水文化研究和水文化建设还处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探索过程中,对于水文化的内涵也有不同的理解。赵爱国在[水文化涵义探析]中这样界定“水文化”的涵义:是指作为群体的人的水事活动方式,以及为人类的水事活动所创造出的精神产品。他认为,

作者简介:王力峰(1954—)男,天津市人。现任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旅游学院副院长、桂工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主要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范新宇(1984-)女,汉族,籍贯内蒙古。桂林工学院旅游学院2005级研究生,研究方向:生态旅游,旅游规划

研究一个社会的水文化,是以研究其水事观念和水事心理为核心的。水事心理是个人对水事的感觉、信念、态度和想法。水事观念则除了水利思想外还包含着一种以认同为基础的社会化或群体化的水事心理,如“社会水事心理”、“团体水事心理”、“地域水事心理”等心理认同现象,实际上就是水事观念。因此,水事观念就是社会群体在一定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环境中所产生的对水事的共同信念、态度和观点的总和。水事心理和水事观念两者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个人的水事心理始终渗透着群体水事观念的内容,群体水事观念构成一切个人的水事心理的轴心。

靳怀堾在[“水文化”在江河水利志中应予以充分体现的必要性及其表现内容与形式探讨]中将“水文化”初步定义为:人类活动与水发生关系所产生的以水为载体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总和,是民族文化以水为轴心的文化集合体。而水与人类发生关系的活动几乎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举凡经济、政治、文学、艺术、宗教、民俗、体育、军事等各个领域,无不蕴含着丰富的水文化因子。

这几种类型的水文化具体是指:

1、水智能文化

水既能孕育中华文明,还可以给人类带来不可估量的灾难。在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水灾。中华民族在治理水患的过程当中,在水资源利用、控制和改造进程中,逐步形成的水利知识、方法等。比如,上古时出现的“河图”、“洛书”(据说是大禹及其手下工程技术人员在长期治水实践过程中发明的治水科技成果),战国时发明并应用到都江堰水利工程建设中的无坝引水技术,汉代“长藤结瓜”式灌溉技术;起源于先秦成熟于宋代的埽工技术等等。现代水利科技更是硕果累累。

2、水物质文化

如都江堰、京杭大运河、灵渠、黄河镇水水牛、永定河金门闸遗存以及各种记载水利事业的碑记、石刻等。

3、水规范文化

据四川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在川西北调查让事实证实,居住在白马藏区的藏民认为:在河里、湖里、水塘里都有“水神”。所以他们每当藏历年的大年初一凌晨鸡叫时,在各家各户的门前,都要点燃一堆柴火来敬水神,以祈求来年农猎丰收。然后再到河里(附近如果没有河,则到井里、湖里或水塘里)取水,把取来的水洒在屋子之中,谓之洒新水,有的在洒新水时,还要唱[洒水歌]。当地白马藏人称这种仪式叫“祈水”或“供水”。

4、水精神文化

水因为其独特的景观吸引功能,成为世代文人笔下旷古不衰的“文学母题”。一部中国文学史,倘从“水文化”的角度去审视,说它是渗透着“水”的精髓的人类文化史卷,亦绝非是一种牵强之谈。关于水文化的文学绘画及音乐形式都可以作为水文化博物馆的展览内容。

[山海经]载“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大禹治水”的故事。及至[诗经]时代,其写爱情、描现实、言思乡,已明显是表现出寓情于水、以水传情的文化取向,遂使“关关睢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这样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这些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的文学形式。此外还有与水有关的绘画形式有北宋名画[清明上河图]等,与水有关的音乐形式有台湾民谣[高山青]等等。

二、水文化旅游规划过程当中的重要性

1、经济领域的重要性

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既由一定的经济基础决定又必须为一定的经济基础服务。这个原理在旅游过程中同样适用。旅游业发展到今天,人们不只是停留在自然风光的浏览上,而是正在向旅游文化方向延伸。越来越多的人更倾向于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旅游形式,所以,赋予旅游产品丰富的文化内涵,才能使旅游产品具有更强的生命力,继而才能取得可观的经济效益。

2、教育领域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旅游业的兴起,人们外出旅游的动机不仅只是为了观光、娱乐、疗养,也不再是单纯的游山玩水,许多游客更希望通过寓教于乐、寓教于游的方式来增长自己的知识,在欣赏奇山异水的过程当中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所以,为旅游实体赋予丰富的文化内涵,更能满足旅游者求知的欲望。

3、提高水利工程文化品位的重要性

在水工程规划设计和建设观念,更加注重水工程的文化内涵和人文色彩,提高水利工程的文化品位,把每一项水工程都当作文化精品来设计和建设,从而不断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

4、传播民族文化的重要性

水文化作为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本身的发展既从民族文化的母体中吸取乳汁,同时也要通过充分发挥自身的价值和作用,为民族文化增添丰富的内容和动人的光彩。例如,“兴利除害,造福人民”的伟大治水精神;新时期抗御大洪水中形成的“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怕困难、顽强拼搏、坚忍不拔、敢于胜利”的抗洪精神,它们既是一种典型的水文化,又是民族文化的重要内容

三、水文化在三峡旅游规划中的重要性

长江三峡,中国10大风景名胜之一,中国40佳旅游景观之首。长江三峡是瞿塘峡、巫峡和西陵峡三段峡谷的总称。它西起四川奉节的白帝城,东到湖北宜昌的南津关,长二百零四公里。两岸高峰夹峙,江面狭窄曲折,江中滩礁棋布,水流汹涌湍急,景色秀美。

长江三峡不仅具有美丽的自然旅游资源,可以使旅游者领略大自然的奥秘和神奇,唤起旅游者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而且长江三峡丰富的文化知识更是旅游者学习,了解,研究众多文化的科技知识的理想之地。比如,众多的文学作品,诗词歌赋,民俗风情,水生动植物等,还有关于三峡几个大坝的建成所运用的高科技,以及其中所凝聚的爱国情操和民族力量,都是非常生动的教材。

1、长江三峡中的水文化资源

(1)水智能文化

三峡工程的科研时间之长,内容之广,研究和论证程度之深,在国内外工程史上是罕见的。从孙中山提出设想到建国后全国性,多学科大规模的三峡科研工作,至今历时70多年,经历了几代人。在三峡工程设计中,全国有上百个单位和几万名技术人员参加了三峡工程的枢纽设计,机电设计,金属结构设计,施工设计等工作,这些设计中许多成果都是创世界一流水平的,都达到和超过了国内外最高水平。它使我国的科技文明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它纪录了人类开创现代文明的艰苦历程,因此,它是我国人文科学宝库的一大瑰宝。

(2)水物质文化

在宜昌市方圆50公里内,已经和将要建成的现代化水利枢纽工程大坝就有四个:长江葛洲坝,清江隔河岩坝,长江三峡大坝,高坝洲坝。

(3)水规范文化

三峡地区民族众多,除汉族外,还有土家族,苗族等少数民族。各族人民积千百年文明所缔造的民俗文化极为丰富灿烂,如一年一度的端午节龙舟竞赛等。

(4)水精神文化

“万山磅礴水泱漭,山环水抱争萦纡。时则岸山壁立如着斧,相间似欲两相扶。时则危崖屹立水中堵,港流阻塞路疑无。”郭沫若同志在[蜀道奇]一诗中,把峡区风光的雄奇秀逸,描绘得淋漓尽致。

我国古代有一部名叫[水经注]的地理名著,是北魏时郦道元写的,书中有一段关于三峡的生动叙述:“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元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停午夜分,不见曦月……”。

瞿塘峡中的白帝城非常出名。原因就是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唐宋以来,著名诗人留下了无数吟咏白帝城的作品。因此,白帝城又称诗城。白帝城众所周知的另一重要原因是此处也是重要的三国遗址,其中著名的托孤堂为刘备白帝托孤之处。

还有就是巫峡。唐朝诗人元稹曾赋诗曰:“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可见巫山云雨乃是天下云雨之冠了。

屈原和王昭君均出生在西陵峡北岸。屈原的名篇[离骚]、[九章]、[天问]等,以其优美的语言和积极的浪漫主义精神闻名于世。昭君出塞,千古流芳,她的故事后来成为诗词,戏剧小说等的流行题材。长江三峡更是历代名人作家写不完的诗词歌赋的主要题材,峡江两岸的渔歌,民歌,山歌和峡江号子也极为丰富。

2、三峡水文化旅游中存在的问题

由以上的论述可以看出,长江三峡地区具有丰富的水文化类型,然而,虽然该景区取得了很好的旅游收益,尤其是在2005年,推出坝顶游览和三峡截流纪念园两大产品,对坝区旅游产生强大的拉动作用,首次创下年游客接待量破百万的纪录,达到105万人次。三峡坝区游客年均增长率已接近30%,成为长江三峡区域的旅游龙头,但是它在开发过程当中对于文化资源的运用并不是很充分,对于水文化的运用更是仅限于单纯的水智能文化(三峡大坝)和水精神文化(文学作品,诗词歌赋)的展示,对于其他类型的水文化形态利用相对比较少。

(1)水文化未被给予足够的重视

未来的旅游者对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甚为重视,旅游者的文化层次将越来越高,文化审美要求也将越来越高,没有文化氛围的旅游产品将很难吸引到游客。因此,加强旅游地的文化研究,提升产品的文化品位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在目前,三峡旅游基本上是以自然山水为主,对于三峡地区丰富的水文化类型利用的比较少,有些虽有开发,也是表面开发,没有将之与有联系的文化内容容纳进去。如涂山寺是巴渝地区古老的寺庙,相传是大禹治水娶涂山氏为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遗址。唐朝诗人白居易曾来此探幽,写下了著名的[涂山寺独游],元代诗人贾元也在此写下了诗文,但在此却看不到诗文和碑文,看到的仅是一座普通的寺庙。

(2)水文化展示手段比较单一

目前主要展示手段多为游览和观光,游客只能停留在一些诸如坐船,漂流和观水玩水的旅游项目之上。

另外,对于一些水精神文化,开发的较多的是一些静态的展示,如石碑诗文等,比较枯燥呆板。

3、长江三峡开展水文化旅游的建议

(1)三峡水文馆――传播水智能文化

宜昌黄陵庙和涪陵白鹤梁,分别是长江三峡的“陆上文”和“水下水文碑林”。黄陵庙玄功万古处是长江三峡最高水文标志,涪陵白鹤梁上的石鱼眼是长江三峡最低水位标志。三峡大坝建成后,白鹤梁将永沉水底,因此将此项珍贵文物复制于黄陵庙内。同时将嘉陵江,岷江,乌江汉水等长江支流同黑龙江,黄河,珠江等水系的水文资料一并汇集,建成长江三峡水文馆,使之成为我国各大水系历代水文资料的的宝库。

(2)著名水利设施展览馆――展示水物质文化

三峡——宜昌不仅有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而且有清江隔河岩坝和高坝洲坝,是世界水上大坝数量最多的地区。在这里兴建国际名坝展览馆,主要展示世界各国和中国各个地区各个历史时期的水利工程,沟渠和大坝模型,文献资料及其各自的功用,让人们既可以一赌长江三峡大坝和葛洲坝两坝锁江的奇观,又可以集中浏览太扑,阿斯旺,席格勒和古比雪夫等世界名坝以及都江堰,相思棣,灵渠等水利工程的风采,以开阔眼界,陶冶情操,感受人类改造利用大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力量。

(3)民俗旅游――展现水规范文化

我国有众多的少数民族,不少少数民族都以形式多样的活动来表现他们对水的喜爱以及崇拜。如傣族的泼水节,纳木依和柏木依藏人祭水神治神的活动等。若是能再现这些丰富的少数民族活动,开发一些参与性的旅游项目,就可以丰富三峡的旅游产品类型,解决旅游产品单调呆板的问题。

(4)水文化博物馆――宏扬水精神文化

如果能将古今中外、各个朝代这些水文化人文遗产诗词歌赋、书法、绘画、音乐等形式展现出来,游客不仅可以得到美的体验,还可以领略到水文化的博大精深。

另外,还可以以文字的手段向游客展示泉、湖、冰川的形成过程,以图片的形式来展现多姿多态的地表水,以模型的形式来演示水循环过程,以照片的形式展现触目惊心的水污染等,这种方式集观赏性与教育性为一体,可以针对中小学生游客群体来开发,使大家在领略水资源神奇奥秘的同时,提高人们的环境保护意识。

另外,针对长江三峡一些珍稀的水生物,还可以建立水生物博物馆,重点展出中华鲟,白鳍豚扬子鳄,同时展出白鲟长江鲟大鲵胭脂鱼桃花鱼,以及长江其他珍稀鱼种,不仅丰富了当地旅游产品的类型,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还可以达到保护珍稀水生物的目的。

四、展望

纵观世界文化源流,水势滔滔的尼罗河孕育了灿烂的古埃及文明,幼发拉底河的消长荣枯影响了巴比伦王国的盛衰兴亡,流淌在东方的两条大河--黄河与长江,则滋润了蕴藉深厚的中原文化和绚烂多姿的楚文化。似乎一开始,水就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中华民族在认识水、治理水、开发水、保护水和欣赏水的过程中,留下了丰富的精神产品,领悟出许多充满智慧的哲思,积累了丰富的水文化形式。

在旅游规划过程当中,我们应该充分认识水文化的重要性,培养具有文化修养的旅游业规划和从业人员,并运用高科技手段将其与水资源的自然属性完美结合,不仅可以延长水体景观的生命力,促进我国旅游业的发展,还可以从另一个侧面展示中国丰富的文化现象。

参考文献

[1]吴殿廷等编著.水体景观旅游开发规划实务[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3.89

[2]朱钧珍.园林理水艺术[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3]尚廓.中国风水格局的构成、生态环境与景观[N]

[4]薛选世.水文化研究漫谈[N]

[5]刘刚等著.中国名水游览[M].广东:广东地图出版社.1999

[6]山海.文化与旅游业略谈[N]

水文化论文篇3

一切生命活动都起源于水,哪里有水,哪里才有生命,是水促成了环境美。水对我们既然如此重要,全民就应该及早行动起来节水和爱水,努力打造节水型社会。通过营造具有感染性的水文化环境,从提高思想认识入手,在居民社区、公共场所,开展水法律法规、张贴标语及黑板报等形式进行宣传,组织“水与人类文明”、“水与文学”、“水与艺术”、“水与社会”、“水与地域文化”等系列演讲或讲座,开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节水器具创新制作比赛,编演水文化类文艺节目等,加大全民节水知识的认识程度。在浓厚水文化氛围,全民必然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逐步形成有关水的习惯、理念、文化素养和主体价值意识。

二、开展全民科教认知教育,加强水资源及生态环境的保护

我市不仅水资源匮乏,水污染现象也及其严峻。在2013和2014年中国30个省份生态文明水平排名中,河北省连续排名位居最后,具体到城市,2007年度衡水市废污水排放总量为1.03亿吨。域内河流监测断面水质级别均为严重污染,没有任何利用价值;衡水湖洼内为轻污染,衡水湖冀州为中污染,衡水湖水库为重污染。地表水污染呈逐年加重趋势。衡水市、沧州市等全国6城市因水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较低被国家环保部曝光批评。2008年度全市地表水质总体为重度污染,重污染河段是100%;衡水湖在河北省14个生活用水水源地(湖库)中,水质综合情况倒数第一。造成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有:一、工业污染。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通过渗坑、渗井渗入地下,是造成地下水中亚硝酸盐氮、氨氮、高锰酸盐指数超标的重要原因。二、农业面源污染。农业种植长期大量农药、化肥的施打使得残留物质经灌溉水或大气水的淋浇而渗入地下,造成地下水水质污染。三、工业废渣、生活垃圾等经处理堆放,降雨后有害物质带入地下;生活污水中含合成洗涤剂量大等,这些是造成水污染的重要途径。

三、水文化教育常驻学校,培养具有爱水意识的下一代

小到幼儿园的孩子,大到大学生,都应开展水文化教育。孩子是祖国未来的创造者,从娃娃抓起,教育下一代具有节水爱水意识,是保障水文化传承的关键。学生是最容易接受美好事物的,也不会受利益的影响。一旦在孩子从头脑中扎下根深蒂固的水文化,就会不自觉地从行为上惜水爱水。水文化校园教育可分为课上和课外两方面。一、课上:不同的课程都可以融入水文化教育。如:思想品德课讲节约水资源,语文课引导孩子写爱水的文章,生活与劳动课和孩子一起探讨费水再利用方法,美术课和学生用绘画语言表达爱水的情感,常识课根据水的专题进行爱水教育和行动宣传等;二、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爱水活动,节水小调查、爱水标语设计、爱水自编报、黑板报评比等。大学生可开展更有深度的考察水利工程、开展水利调查、参观水利景观、采访水利名人等社会实践活动。

四、发挥网络平台的宣传作用,扩大水文化教育的社会覆盖面

在互联网普及的今天,要把网络变成为宣传水文化的一块新阵地。通过建立专门的水文化宣传教育网站,开辟网上宣传教育课堂、网上水文化论坛等,通过或正式、或轻松的形式全社会都来认识水、了解水的发展、珍惜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环境。水资源保护虽然迫在眉睫,但在中国还是一个新兴的教育活动。文化事业与水资源的关系密不可分。推动水文化的发展繁荣是水利事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文化的功能理论因背负了社会治理的使命而更具活力;另一方面,社会治理的实践也会因文化的支撑而更加有效。作为用水的主体之一的人对水资源的未来走向起着制约性的角色,只有全面切实的将节水意识、水文化教育渗透到生活中,从转变认知开始,逐步引导行为的改变,才是改善的根本途径。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