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音乐论文篇1
他曾担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歌集成・天津卷]执行主编;[中国民歌集成]总编辑部特约编审,参与浙、苏、沪、闽、赣等省市分卷的编审工作;并曾任天津市音乐家协会副主席等社会职务。多年来,先后应邀在河北师范大学、四川音乐学院、西南师范大学、武汉音乐学院等兄弟院校做学术讲座;多次在国内外学术会议上宣读论文;1985年曾受文化部派遣,率中国音乐学家代表小组赴阿尔及利亚、突尼斯考察民族音乐和音乐教育。
在科研领域,他已发表数十篇论文。较重要者包括:[谈民歌的创作方式]([音乐研究]1984年第4期),[和声根音进行问题刍议]([音乐学习和研究]1985年创刊号),[关于唱名问题的几点看法]([人民音乐]1991年第4期,后转载于台湾[中华乐志]),[苦音音阶的由来及其特征]([音乐研究]1993年第2期),[阿尔及利亚和突尼斯的阿拉伯调式]([中国音乐学]1994年第1期),[唐燕乐二十八调新解]([中国音乐学]1996年第1期),[关于日本都节、琉球调式的成因及形成时间等问题的探讨]([音乐研究]1998年第2期),[重新解读三种传统七声音阶的问世、彼此关系、性格特征及记谱诸问题]([天籁]2003年第1期),[“同均三宫”是一种假象和错觉]([音乐研究]2003年第3期),[一本舛误甚多的谱例集]([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此文于2008年获得中国音乐评论“学会奖”一等奖),[正音音阶的由来及其无穷的贻患]([天籁]2007年第3期),[与崔宪先生再商榷]([中国音乐学]2011年第4期)等。2008年曾遴选有关传统乐学方面的论文以[中国传统乐学探微](人民音乐出版社)名结集出版。还曾编选[成人钢琴直通车](2004)、[儿童钢琴ABC](2006)、[中外钢琴名曲101首](2009),由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出版。另外,曾陆续发表数十首歌曲,其中部分作品曾在全国或省市范围内获奖。
罗艺峰 音乐美学家,音乐教育家。西安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第九、第十届政协委员。1848年8月生于江西。1987年调入西安音乐学院工作,1992年被评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1993年获国务院专家津贴及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同年担任西安音乐学院副院长、院学术学位委员会副主任,1997年晋升教授,2004年获陕西省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荣誉称号,2011年被评陕西省第七届教学名师。社会兼职包括:中国音乐美学学会副会长、中国世界民族音乐学会副会长、中国传统音乐学会常务理事、上海高校音乐人类学E-研究院特约研究员及学术顾问、上海音乐学院“钱仁康学术讲坛”特聘讲座教授、新加坡华乐团海外艺术咨询委员、马来西亚艺术学院特约研究员及学术顾问、西安音乐学院学报[交响]主编等。
他长期从事音乐美学、中国音乐思想史、音乐人类学等学科领域的教学和科研,近百篇;出版专著[音乐美学论集](1997)、[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1991)、[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合著,2002)等五部;主编学术论文集[无穷的探索:西安音乐学院音乐美学硕士论文选](2010)和[汉唐音乐史首届国际研讨会论文集](2011);曾获省级人文社科研究一等奖([音乐人类学的大视野])、省级艺术科学研究一等奖([中国西部音乐论:生成与前景])、陕西省高等学校教学一等奖及陕西省高校精品课程“音乐美学”主持人等。曾主持国家“八五”社科基金“华南民族音乐与马来民族音乐考察与研究”、国家统战部华夏英才基金会项目“20世纪中国音乐美学研究”、上海音乐学院“中国音乐思想史研究”以及多个省级人文科学项目。
中国音乐论文篇2
一、人物、作品、演出评介类
该部论文属文章中高质量者最多的部分,其中较优秀的有贾舒颖的[“原生态”冲击青歌赛――大赛评委田青评价第12届青年歌手大奖赛]([艺术评论],2006年第6期)。2006年是“原生态”唱法进入全国青年歌手大奖赛的第一年,它必然地要在人们的艺术生活中引起一定的波澜。这篇采访正是应时而生,作者选择的采访对象――当今的艺术理论家,又是大赛的评委田青同志可谓十分恰当。文章里有许多先进的艺术观点,闪光的艺术追求和理想。建议关心“原生态唱法”的同行读一读此文。
乔建中的[民歌研究的新境域,人生体验的铭感录――为冯明洋(越歌――岭南本土歌乐文化论)作序]([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这是一篇内容丰实、论述深刻、感情厚挚的专论文、评论文。作者从酝酿准备、雄厚的积累、丰富的内容等三个方面论述了该书的不同凡响的成就。最后,作者深有所感地写道:“学术研究常常被概括为‘文字工作’,但这只说了它的行为方式。就本质而言,它其实是以学者的生命投入为代价的。”笔者在这里想起黄翔鹏先生生前说过的一句话:“做学问的门口,简直就是地狱”(大意)。我想,这正是纵身学海深处之人所发出的肺俯之言!乔建中的这篇序文,可谓书论中的珍品。
刘涓涓的[线性化的表现手法――罗忠F的艺术歌曲〈鹧鸪天.彩袖殷勤捧玉钟〉分析]([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这是一篇有一定功力的分析作品评价的优秀文章。分析细致,文字简洁、逻辑性好,引用谱例得当、说服力强。杨曙光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家仲伟]([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文章全面地论述了仲伟的人生经历、艺术成就和人格的魅力等,是一篇人物专论的好文章。毛慧的[对日本早期艺术歌曲〈丹泽〉的研究]([天籁],2006年第1期)。作者对日本作曲家信时洁的艺术歌曲[丹泽]的歌词、音乐、意境和演唱对应有的处理方式给予了分析,也兼及论述了作曲家的创作特点和20世纪日本的艺术歌曲创作概况。该论文是一篇较扎实的学术之作,布局和分析较为得当,如能与同期其他日本作曲家的歌曲创作有一比较则更有利于我们对此首作品的认识。蔡远鸿的[史有根据,论在情理――谈管谨义教授〈西方声乐艺术史〉]([人民音乐],2006年第4期),作者在文中以“新”、“精”、“通”三字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西方声乐艺术史]一书的特色和优点;言之有据,层次清楚,文字简炼,能抓住要领。潮鲁的[从〈牧歌〉看蒙古族民间歌曲的流传]([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这是一篇凝聚了大量劳动的认真研究之作。对民歌的研究作出了有益的贡献,是一篇有价值的论文。邵晓勇的[交响合唱〈为毛泽东诗词谱曲五首〉研究]([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该论文是一篇对作品的个体和整体都进行了认真分析研究的严肃之作,文字清晰、逻辑性强、评价中肯。缺点是对旋法及和声的分析不如对调式、调性、结构分析的具体,缺谱例。
此外该类中较好的论文还有孙继南的[中国佛法歌曲经典――弘―大师“清凉歌”初考]([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陈仲凡的[歌剧――清唱剧〈俄狄浦斯王〉――斯特拉文斯基的新古典主义杰作]([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刘海潮的[男高音歌唱家李双江演唱风格初探]([艺术教育],2006年第10期);梁茂春的[韩悠韩的歌剧〈阿里郎〉――一部特殊的韩国歌剧]([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等。
二、声乐美学类
声乐美学类的范畴很难界定,从广义上讲有关声乐史、声乐作品及其演唱的风格以及有关中国现今的几种“唱法”研究等均应属此类。为方便起见,我们暂且把有关的部分归属此类,有些涉及面较宽也归入“综合研究”部分。
声乐美学部分中较优秀的有冯光钰的[“原生态唱法”三议]([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4期),文章从CCTV青歌赛中“原生态唱法”谈起,首先论述了“原生态民歌”与传统音乐的历史和现状。认为舞台上的原生态民歌实际上已和民间“原生态”有别,建议称谓“传统民歌”为好。其次,论及“原生态唱法”的评定标准时,由于我国民族众多,不同民族不同地域的语言又十分丰富,评委无法熟悉如此众多的语言特色,因此为“原生态唱法”评定标准感到困惑。关于“原生态唱法”,作者认为由于我国有众多的民间声乐品种(如“戏曲原生态”、“曲艺原生态”等)。为了区别其他的“原生态”,作为赛事的命名,感到似可叫“民间唱法”比赛为佳。但笔者认为无论“民间唱法”,还是“原生态唱法”,以至过去称谓已久的所谓“民族唱法”、“美声唱法”、“通俗唱法”都是不准确的。从声乐知识上讲“唱法”无论如何是指歌唱的局部技术,如“面罩唱法”(Mask)、“关闭唱法”(Closed)、“约德尔唱法”(Jodelling rodeling)、“轻吟唱法”、“半声唱法”(Mezza Voce)等。“唱法”亦即“方法”,是工具,唱法是为歌唱服务的工具。我们现今流行的各种“唱法”显然不是指工具,是指风格。因此,现下的各种“唱法”的科学叫法应当称为”民族风格”、“美声风格”、“通俗风格”、“原生态风格”。而各种比赛亦应称为各种风格的比赛,至于唱者使用什么“方法”,那是可以任意选择,各显其能的。所谓风格者,是风度、品种,歌唱风格即歌唱的艺术特色,风貌、格调。风格是一条河,代表着一条历史的长(或短)的河流,它是有传统的。每一种歌唱风格允许它用多种歌唱方法为其艺术表现服务。这样它就可以不断地在实践中去发展、去提高、去丰富自己。否则为一种“唱法”所固定,会限制自己,使艺术表现单调化、程式化,难以提高、丰富、发展。事实上,现今无论“美声”、“民族”、“通俗”的演唱中,大家在不影响风格的前提下,都使用多种歌唱方法以塑造艺术形象。如“轻吟唱法”和“半声唱法”在三种风格的演唱中都在使用,只是使用的多寡不同,分寸不同,分量不同,场合不同而已。例如“轻吟”(包括气声)唱法,在通俗演唱中几乎普遍使用,但是“美声”也常见,例如,当代世界著名男高音歌唱家多明戈(这是“美声”的大家),他经常喜欢用减少音量的、多采的轻吟唱法和半声唱法演唱为大众喜爱的通俗歌曲,很受欢迎。“民族”的歌唱家彭丽媛也能用“美声”的一些方法演唱“美声”的歌曲和歌剧中的咏叹调。不少唱通俗的歌手都学美声的技法以提高自己的唱技。所以我说方法是为风格服务的。现今所称的几种歌唱“方法”是不当的,应当分别称为“美声歌唱风格”,“民族歌唱风格”,“通俗歌唱风格”和“原生态歌唱风格”较为恰当,或者略风格二字简称“美声歌唱”、“民族歌唱”、“通俗歌唱”、“原生态歌唱”,或“美声演唱”,“民族演唱”,“通俗演唱”,“原生态演唱”均可。但自我国八十年代以来,从中央电视台开创“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以来,统一以唱法为名称来归纳声乐界不同风格的演唱已成定局并约定成俗,改来也难,但只要我们明白这其中的“方法”两字即“风格”之意即可。但是[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中的音乐部分已设有“美声歌唱”、“民族歌唱”的条目。而没有“美声唱法”或“民族唱法”的条目。这说明起码截止1989年音乐舞蹈卷出版之时,音乐理论界是不承认以“方法”来命名这几种风格之演唱的。
刘辉的[再论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问题]([中国音乐],2006年第1期)。该文以中国民族声乐的文化定位为核心,从民族声乐的文化属性、审美特色,以及借鉴和艺术性诸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刻的论述。是一篇理论结合实际,较为全面地论述民族声乐文化内含艺术特色的优秀论文。
乔建中的[“原生态民歌”琐议]([人民音乐],2006年第1期)。在文中作者首先回顾了“五四”时期以来民歌在中国的境遇和“原生态”一词的来源和意义;继而从对民歌用词的演变判定出是对传统文化地位日益下降的警觉。呼吁各方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作出贡献。文章简炼,但信息含量大,有一定的深度。
此外,该类中较好的论文还有傅国庆的[歌唱活动中的思维方法]([音乐探索],2006年第4期);史小玲的[论声音概念与声乐演唱]([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2期);柴莺的[李凌民族声乐观初探]([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陈泓茹的[对我国民族声乐发展的思考]([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
三、综合研究类
此类论文中较优秀的有白宁的[试论〈唱论〉关于声乐技法的阐释及其对中国民族声乐发展的影响](上)、(下)([乐府新声],2006年第3、4期)。这是一篇对我国最早的一部声乐理论专著[唱论]进行较全面研究的专论。该文是笔者所见全面研究[唱论]专论较为优秀之作。论述得体,分析、解释详细,旁证博引丰富,文字较简洁、准确。建议搞民族声乐理论和民族声乐演唱的同志阅读此文,可增加声乐历史知识和理沦修养。
冯效刚的[从“土洋之争”到“三种唱法”――新中国的声乐表演艺术理论研究概述)([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该文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有关声乐理论、表演理论、唱法之争以及美学研究做了较为全面的概述,作者的文章清晰、逻辑清楚,论述符合实际。这样一篇文章的写成,是作者阅读了大量的资料,又作了较深入的研究以后的成果,实属不易。
李润生的[对我国20世纪80年代以来舒伯特艺术歌曲研究状况的研究]([音乐艺术],2006年第3期)。这是一篇很好的综合研究论文,文章清晰、简洁、准确,而且有一定的深度。
白晓炜的[榆林市民歌风格地区划分]([中国音乐学],2006年第1期),作者首先从榆林地区的地理、历史、民俗文化背景的分析论及地区文化的形成、交插、交融的历史,进而举例对榆林地区各地民歌(三个文化区)的调式、曲式等形态进行了分析、对比和总结。是一篇严肃认真的学术之作,层次清楚,音乐分析具体,不足是对地域交流未深入、对歌词缺乏分析。王硌的[共鸣能量分析与歌唱声部的确定]([交响],2006年第3期),该文章是一篇科研结题论文,其研究过程是采用一台“多通道语音分析系统”从声学和医学分析的角度对声乐中各种不同的声部进行采样分析,进而确定声部。文笔通顺、层次清楚,是一篇有实际科研成果的论文。韩勋国、庄虹子的[声乐技术心理调控与审美感受的哲理思辨]([黄钟],2006年第3期),作者在文章中多角度地把对声乐艺术的技术、概念、心理调控、审美感受等多方面进行了分析、比较、界定,是一篇功底较深厚的论文,学术水平较高。此外,综合研究类较好的论文还有张晋俐的[关于民族声乐教学现状的思考]([音乐研究],2006年第3期)等。
四、声乐技术和教学类
此类论文共有53篇,是数量最多的部分,但其中好的和较好的论文所占比例较少(28%)。这里面较优秀的有杨树声的[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论文论述了贝基强调的面罩唱法的优点和如何学习和掌握面罩唱法。重点在后面部分,其中有许多精辟的总结,如怎样运用母音训练、怎样运用气息和怎样训练高音部分,较有深度。
沈浩杰的[中国歌曲演唱的‘语音综合症’浅析]([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该文从六个方面指出当今中国歌坛演唱中国歌曲语言失误的种种现象,并对失误的原因进行了剖析。此文是一篇较全面地论述当今歌坛歌唱语言的种种错误及其原因的优秀论文。建议歌唱家们、声乐教师们认真读一下这篇文章,它对于纠正当今歌唱界的浮躁之风,加强教风、学风、艺德的建设有一定的意义。
乔新建的[跨越有障碍声区的理论界限]([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作者从16世纪以来欧洲传统歌唱理论的发展梳理了有障碍声区和无障碍声区两种学术观点的对比和发展并在最后提示了无障碍声区的练习方法。论述清晰,对两种观念的发展演变的梳理有助于声乐同行对声区统一问题有较清楚的认识。不足之处是练习方法较粗略。
刘莉的[“轻声唱法”在歌唱教学中的运用]([艺术教育],2006年第4期)。文章从哼唱、小声唱、假声唱法、半声唱法四个阶段的练习,论述了“轻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论点正确,并有一定的实践经验。但在科学原理的分析上再深一步则更佳。
邓志武的[歌唱发声中起音的科学分析]([黄钟],2006年第1期)。本文从“声门冲击”理论和“贝努里效应”为依据对歌唱中的软起音与硬起音进行了科学的分析。这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一篇对歌唱起音进行科学分析的文章。理论正确,有一定的深度。
此外,较好的论文还有曹章琼的[试论“花儿”的演唱方法]([中国音乐],2006年第2期);杨加力的[论民族音乐文化与高师声乐教学的关系]([艺术教育],2006年第6期);陈言放的[浅议声乐学习方法――从沈湘听录音研究声乐谈起]([音乐研究],2006年第1期);王硌的[从平衡理念的角度看待声乐教学过程]([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3期);王晨辉的[高校声乐课教学互动与实践研究――对于“互动式教学”的理论思考]([艺术教育],2006年第11期);张利珍的[谈高师声乐教改的核心问题]([艺术教育],2006年第7期);郑颜文的[谈高师声乐教学中演唱曲目的选择]([中国音乐],2006年第3期);徐元勇的[论高等艺术院校通俗歌曲演唱的专业教育]([音乐探索],2006年第4期);高静的[高师声乐教学中民族文化精神的渗透]([音乐探索],2006年第4期);卢清的[“假声位置真声唱法”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艺术教育],2006年第8期)等。
五、声乐艺术表现、声乐史和歌唱心理类
这部分论文是今年声乐论文中较簿弱的部分,不仅教量较少而且其中较好的文章所占比例也较低,希望同行们在这方面增加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该部分中较优秀的论文有崔晓军的[德国艺术歌曲演唱之我见]([音乐探索],2006年第3期)。论文主要论述了在演唱德国艺术歌曲中怎样掌握和表现它的风格和怎样准备、怎样步步深入地去学唱一首新的作品。文章虽然不长,但论文深刻、生动、具体、到位、有新意。
江向东的[略论歌剧中宣叙调段落及其演唱]([音乐探索]2006年第4期)。此文较全面、深入地论述了歌剧中宣叙性段落的概念、特点、结构意义、音乐特点和演唱技巧。论点正确,论据较充分,说服力强。
张莺燕的[宋代唱论歌诀研究]([黄钟],2006年第1期)。文章选择了我国宋代的有关唱论歌诀为研究对象,重点对北宋沈括在[梦溪笔谈]之”声中无字、字中有声”、张炎[词源]中的[讴曲旨要]以及陈元靓的[事林广记]中的[遏云要诀]里面的重要歌唱语义进行了解析、研究。论述较为详细、深入、具体。
霍橡楠的[中国古代唱论中的声乐表演心理]([中国音乐],2006年第4期)。该文引用了多部元、明、清以来的声乐论著、音乐论著或其他著作中有关声乐表演心理的论述,从歌唱表演中感觉、想象、情绪情感、审美心理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较详细研究、分析、评价。资料充实、论据可靠、论点明确、文章简洁、评论得当。
此外,在该方面较好的论文还有陈艳的[莫扎特的经文歌〈欢呼圣体〉及其演唱]([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6年第1期);于长军的[宏伟史诗,千古绝唱――从音乐人类学视角看蒙古族英雄史诗的演变]([艺术教育],2006年第3期);朱江书的[琴歌〈凤求凰〉考释]([音乐探索],2006年第2期);耿玉琴的[论歌唱演员的气质及其个性体现]([黄钟],2006年第4期)。
六、存在的问题
2006年声乐论文中存在问题仍然不少,而且大部分集中在有关声乐技术和教学的部分之中,希望引起大家的重视。如:
(一)有的论文中认为:“美声唱法分为意大利美声唱法和俄罗斯美声唱法两大流派。”我们姑且不提将Bel canto称为“美声唱法”当与不当,仅将“美声”如此分为两种流派的提法实为笔者首次所见。据悉,在19世纪声乐界曾有过意大利学派、德国学派、法国学派、俄罗斯学派等提法,但自20世纪以来各学派已渐趋消失,歌唱方法上几乎统一了,大家都称自己是Bel canto(原意美好的歌唱)。在它的发展进程中整个欧洲(包括俄国)都为其做出了贡献。现在的Bel canto已经泛指一种源于意大利的欧洲的传统唱法。在美声歌唱领域中,笔者认为全世界已趋统一(我们常见一部歌剧当中经常有来自世界不同民族的演员演唱,但其方法都是一样的――Bel canto,现在怎么又冒出“两种流派”呢?显然不当。还有一种模糊认识,即认为Belcanto“是意大利的民族唱法”。请问,中国有“民族唱法”,那么全世界每一个民族都必须有“民族唱法”吗?Bel canto是一个声乐名词,它的定义和渊源音乐词典中都有准确的阐述。写论文要擅长运用工具书,不能信口“想当然”。
(二)有些论文中对某一选题,常有作者自我标榜“首次研究”、“首次涉及”、“首次梳理”……。在写论文当中“首次”这种带有绝对性的词最好慎用,即使是真的“首次”,谦虚一点,给自己留点余地有什么不好?事实并非如此,何况世界如此之大、国家如此之广,怎么就一定是你首次呢?事实上,就在某作者称为“首次”的理论中,我们找到了许多起码是不妥当的论述。作学问一定要坚持谦虚谨慎的作风。
(三)声乐论文中还有一种“新倾向”,即把当今商业中的包装技术用于论文当中。有一篇论文,题目包装得很漂亮,甚至用了“新型的”、“生态的”字样,用以论术声乐教学。一看内容仍不离技术教育与情感表达、新型的师生关系等等,没有什么新意,也看不出何谓声乐教学中的“生态”,可谓“新瓶装旧酒”。题目和序言中将外行人搞得眼花缭乱,内行人读了“原来如此”。这种哗众取宠的文风,也是今年声乐论文中的一种“新动向”。笔者认为,在论文写作中应当注意克服商业中某些“急功近利”或者“投机取巧”的浮躁之风。
中国音乐论文篇3
一、声乐美学类
此类论文中高质量的较多,其中较优秀的有张君仁的[论民间歌手](下)([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此文继其上篇([中国音乐]2004年第1期)对民间歌手之“民”的考查,并限定“那些具有口头创作传统和演唱历史习惯的、拥有民间歌曲的人”之前提;本篇主要论及民间歌手及其类型、民间歌手的一般特征以及当前民间歌手的研究状况等。这是一篇有一定理论水平的论文,理论上的论述较多、也较充分;实践调查的资料显得薄弱。
赵世民的文章[文学,进入角色的桥梁――访歌唱家张建一]([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此文从形式上看,是篇采访记,但从内容上看,则是一篇很好的声乐美学文章。文章以记者和歌唱家张建一对话的形式,探讨了歌唱中的一些重要的技术问题的学习方法,角色的创造以及它们和歌唱家的文学修养、读书的关系。
石惟正的[论中西传统声乐的优势契合――关于寻求中国当代声乐优势的思考]([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是一篇有一万七千字篇幅的重要的声乐美学论文,它涉及面之广,论述问题之深,是近年来声乐美学论文中之鲜见者。作者先是对中国当代声乐界对待某些基础概念中模糊的或错误的概念予以调理、澄清;然后对人类从原始到专业的三种发展状态做了理论上的较详尽的分析研究;进而用重笔论述了中西传统声乐演唱的共同点、不同点、各自的优势,提出了中西传统歌唱方法的最佳契合的方法和具体的内容,从而描绘出了建立“中国声乐学派”最佳理想的蓝图。
郭德慧的[“河洲花儿”演唱艺术漫谈]([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论述了“河洲花儿”中独特的“花儿语言”的特色(均举实例);“花儿”的发声方法、特色以及独特的润腔技巧。该论文从语言上、音乐上的论述都较内行、到位,且较详尽,说服力强。如能引用一些谱例分析则更好。王群英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交响]2005年第2期)论述了中国戏曲与欧洲歌剧舞台艺术表现之间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又存在着许多“质”的差别。由于彼此所依托的古典哲学思想和深厚文化背景的差异,从而形成了各自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体系。该文论点正确,论据较丰富。杨仲华的[声情并茂、唱演俱佳、综合全面――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美学规范]([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作者以金铁霖教授提示的民族声乐表演的七字标准:声、情、字、味、表、养、象为框架,从美学、文艺学角度旁征博引为这七字内容从理论根据到具体内涵予以论述;对金氏学派的成就从美学角度给予较充分的肯定、考证和说明。文章有相当的文字水平和理论水平。刘育林、常炜炜的[陕北民歌与陕北方言]([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论述了作为陕北民歌歌词载体的陕北方言,体现并承传着汉语中“单语素”,“双音步”的特点,这决定了陕北民歌旋律的节拍是以“2”为基础的倍数节拍体系。陕北民歌曲调与陕北方言声调相互关联、彼此互载,是一篇对陕北民歌进行较深层次研究的好文章。
此外,声乐美学方面较好的论文还有赵世兰的[声乐表演艺术的几个理论问题]([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侯莲娜的[“字正腔圆”三题]([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梁金平的[湘中民歌的审美特征]([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米瑞玲的[辰溪“荣山号子”及其演唱特点]([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张美林的[扬州民歌的文化地位及其艺术特色]([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于善英的[经验主义声乐教学常用术语辨析]([交响]2005年第3期),臧艺兵的[吕家河民歌与地域文化建构――一种音乐民族志的考察和分析]([黄钟]2005年第1期)。
二、人物、作品及演出评介类
此类论文中,虽然总篇数较声乐美学部分少一篇,但却是全部论文中质量最高的部分。其中优秀的有桑桐的[精心编织、景情交融(一)、(二)、(三)、(四)――析柯达伊的六首民歌独唱曲]([音乐艺术]2005年第1―4期),文章先简述了匈牙利作曲家巴托克和柯达伊在民歌方面的观点以及他们采集、改编、应用民歌方面的数量、质量和起到的典范作用;然后大部分篇幅从歌词、旋律、结构、伴奏、和声、肢体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柯达伊改编的六首民歌独唱曲。该文选例恰当,且具代表性。
孟文涛的[易韦斋与歌曲音乐之谜猜想――从一首令人诧异又感困惑的歌曲谈起]([音乐艺术]2005年第4期),该文中,作者首先对其最近收到的一首易韦斋先生(1874―1941)根据李后主(李煜,937―978)作词而拟调(即作曲)的歌谱[浪淘沙]作了详细的分析,结论是“易先生即使写了这么一首洋味十足的曲子,也不能证明他懂西洋音乐,因为音乐与歌词吻合不起来”。此后,孟教授提及的他在[黄钟](2005年第2期)上的载文所谈萧友梅与易韦斋合作的歌曲中“词曲分离”的现象进行铺叙,虽然该文的说服力很强,但萧歌曲的填词说,终是孟教授大胆的一个猜想,是他最后的遗作中留给后人的一个待解的“学术谜”。
石惟正的[追求人声乐器的最佳效能――从中央音乐学院七八届歌剧系学生毕业二十二周年音乐会说起]([人民音乐]2005年第12期),是一篇有独特风格的评论。文中主要对邓桂萍和章亚伦的演唱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较详细的评论,也指出了某些不足之处,评论中,作者还经常地阐述自己的声乐美学思想,可谓评中带论,论中促评。
何孝廉的文章[乐坛耕耘六十载,誉满九州育英才――中国第一代声乐艺术家黄友葵教授传略]([南京艺术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十分生动地介绍了我国第一代的声乐艺术家黄先生不平凡的、献身声乐事业成就卓著的一生。
田玉斌的[大师风采、耀眼夺目――卡罗・贝尔冈齐大师讲学印象],文章从几个方面介绍了2005年8月意大利著名声乐家贝尔冈齐来华讲学的情况。对其教学进行了全方位的评介。文章入情入理,有叙有论,使读者如亲临其境,是一篇较优秀的评介文章。
孙允文的[歌剧应该是什么模样――歌剧〈八女投江〉引发的思考]([人民音乐]2005年第11期),文章从作者对观此剧后对歌剧形式提出的许多不习惯,划了许多问号,然而,作者在此后却引用了大量古今中外戏剧、戏曲的实例,说明了歌剧可以有多种打动观众的表现形式。
此外,在该方面较好的论文还有:石惟正的[他以纯青之火炼就歌唱之“上乘内功”――张建一独唱音乐会述评],张安利、张亚平、林秀华的[流不尽的〈小河淌水〉――纪念民歌演唱艺术家黄虹]([人民音乐]2005年第1期),田大成的[福雷的声乐套曲〈佳歌〉(上、下)]([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4期),张楠的[周小燕声乐教学思想探究]([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宋照敏的[马金风唱腔艺术初探]([音乐研究]2005年第3期),杨九华的[瓦格纳乐剧〈尼伯龙根的指环〉中主导动机的初探(上、下)]([黄钟]2005年第1期),杨仲华、尤志国的[中国气派、民族神韵、百姓欢迎――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确立]([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杨仲华的[民族性、科学性、艺术性、时代性――论金铁霖民族声乐学派的学术定位]([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黄晓和的[有意义的探索――歌剧〈八女投江〉观后感]([人民音乐]2005年第11期)。
三、声乐技术和教学类
此类论文共有51篇,好的和较好的有12篇。其中较优秀的有宋一的[歌唱呼吸新探]([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作者从心理因素对气息的影响、气息节省的原则、学生存在的呼吸问题、气息的合理调控等四个方面论述了声乐教学中易出现的气息问题和纠正的方法或途径。
赵健的[通俗演唱中易出现的几个误区]([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主要论述了通俗演唱中易出现的误区和不良倾向,最后指出了好的歌唱应具备的共性和优良的技术特点。其中有些观点论述得很好,尤其关于“感觉(或称听觉)的误区”一段论述很重要,是一般的学习者和一般的声乐教师容易忽略或难以认识深刻的。
王世魁的[论声乐表演人才的技能及素质培养]([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论文就声乐表演人才在技能、技巧的培养、素质的培养以及综合能力的培养三个方面展开了从理论到实践的宏篇论述(全篇约1.6万字)。这是近几年以来较少见的理论结合实际密切,论述得体,并且有着许多生动的、独道见解的较高水平的论文。
莫雪川的[实践与智慧的结晶――喻宜萱声乐教学思想及其特征]([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文章较全面地论述了喻宜萱教授的声乐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将其总结为一个培养目标:两项基本建设;两种不同于乐器的基本属性;八种关系;九点技术要领;四条原则。喻氏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概括为科学性、人文性、开放性、实践性和独创性。全文概括性强、理论性强,而且生动,是一篇较全面地论述声乐教育家成就的优秀论文。
此外,较好的论文还有赵震民的[高师声乐硕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定位]([人民音乐]2005年第3期),杨满华的[“花儿”演唱技法探究]([中国音乐]2005年第4期),王江奇、祁君的[坐嗓――传统歌唱气息控制法教学新探]([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杨海源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演唱艺术简论]([天津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欧阳义怀的[哼鸣练习在声乐学习中的
多功能效应]([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刘蓉惠的[汉族民歌演唱的用声与润腔特色]([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南飞雁的[喉音演唱与呼吸]([天籁],2005年第2期),尹建国的[湘曲苗族民歌及演唱特点]([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马奇的[河南曲剧演唱技巧探微]([中国音乐],2005年第1期),彭莉佳的[浅谈声乐教学的整体观]([中国音乐]2005年3期)等。
四、声乐综合研究和歌唱艺术表现类
此类论文共有34篇,其中好的和较好的有9篇。里面较优秀的有樊祖荫、赵晓楠的[20世纪的汉族民歌研究(一)、(二)、(三)]([黄钟]2005年第1―3期),文章主张20世纪汉族民歌以1949年为分界线,将其分为两个时期,并就两个时期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了论述。内容真实、可信,有史学和进一步研究导引的价值。
朱默涵的[走进21世纪的中国民族声乐艺术]([乐府新声],2005年第3期)综述了2005年6月5日至7日在沈阳音乐学院举行的“2005全国民族声乐论坛”会议内容及其意义。简要地介绍了七位专家学术报告的主要内容。在“土”与“洋”、“原生态”与“学院派”的争论上,达成了少争或不争、多做的共识。会议上还举行了两场音乐会,认为毫无“千人一面”、“千人一声”的痕迹。会议认为,意在研究和解决民族声乐艺术领域存在的问题,展示近年来民族声乐教学与理论研究的最新成果,推动我国民族声乐演唱艺术的发展、教学和理论水平的提高。王硌的[2004全国声乐论文综述]([人民音乐]2005年第11期),这篇文章虽然文字不多(四千余字),但写这样一篇文章需要认真阅读一百多篇论文并做出自己的鉴定,从中选出各类中好的和较好的文章,然后加以综合研究。文章条理清楚,论述严谨。
此外,较好的论文还有:王莉的[赵元任声乐作品研究回顾]([星海音乐学院学报]2005年第4期),李晓燕的[嫩江达斡尔族民歌演唱研究]([中国音乐学]2005年第4期),詹桥玲的[20世纪中国歌剧发展谈概]([音乐研究]2005年第1期),乌云陶丽的[论蒙古族歌唱艺术]([音乐研究],2005年第2期),郭建民、张楠的[首届“全国高师音乐学院办学特色与声乐文化学学术研究会”综述]([人民音乐]2005年第2期),董华的[将陕北民歌搬上艺术舞台的思考与探索]([中国音乐]2005年第3期),王丽娜的[浅沦艺术歌曲演唱的处理]([中国音乐]2005年第2期),钟明的[关于中国民族声乐中“死曲活唱”的探究]([音乐艺术]2005年第2期)等。
五、存在的问题
有些论文仍存在问题不少,有些观点有明显的错误或难以令人理解。如:有的文章小标题和文字内容并不对应,即小标题的意义在文字中找不见或很少见其内容的阐述;有的文章中把语言学习和呼吸训练对立了起来,把普通话的学习和借鉴曲艺、戏曲说成了因果关系,错误认为中国的民族唱法是“舍声求字”,而美声唱法是“舍字求声”;有一篇文章在论述歌唱的先天条件和技术的关系时说:“阉人歌手的出现说明先天性的生理条件是歌唱技术获得的决定性因素”。阉人歌手是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怎么能认为是歌唱技术获得的决定性因素呢?
有些文章中充溢着一些绝对化的、夸张的名词、形容词,如“xx泰斗”、“艺术大师”、“权威诠释者”、“最高等级的”等。这些当今传媒中或商界流行的语言,在论文写作中笔者认为应当慎用。论述的语言应克服“就是我对”,“别人都不对”这种“一孔之见”的语言,用词不留有余地,绝对化、主观化的倾向在2005年的部分论文中几乎是常见的,应予以充分的重视。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机械工程系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痕迹检验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