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文化论文篇1
1.1酿酒的产生
中国作为最早的酿酒国之一,早在原始社会就已出现“猿猴酿酒”的传说,尽管这种酒只是天然的果酒,与酿酒有着本质的区别,但到农业文明出现后,谷物酿酒的产生,让酒从此与人类文明齐驱并进。对于酒的发明,史籍并没有具体记载,只是有众多传说,一说是仪狄,[战国策•魏策]中记载:“昔者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于禹”。一说是杜康,杜康即少康。[说文解字]中“少康造酒”的传说,以及曹操诗歌里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的陈述。还有一说是“天有酒星,酒之作也,其与天地并矣”。这些传说尽管各不相同,但都说明酿酒早在夏朝或者夏朝以前就存在了。无论发明人是谁,中国以曲米酿酒的技术已在殷商时期形成,并使制曲和用曲酿酒的“复式发酵法”成为酿酒技艺的源头。据考古研究,在本州岛中部长野县出土的最早酿酒器具的“土器”上发现了山葡萄的种子。可见日本早期品尝到的也是野果酿制的果酒。现如今占日本主导地位的米酒,则是源于绳文时代晚期(中国的战国时代)中国稻米的传入。稻物文明经朝鲜半岛传入后酿酒技术随之传入日本。于是日本[古事记](712年)中记载着渡来人名仁番或须须许理的酿酒人将美酒呈现给天皇,天皇吟歌大悦的故事:“又秦造之祖,汉直之祖,及知酿酒人,名仁番,亦名须须许理等,(自百济)参渡来也。故是须须许理酿大御酒以献,于是天皇宇罗宜是所献大御酒而御歌曰”。无论是[古事记]中应神天皇对有一个从百济来的造酒专家须须许理的评价,还是日本对酿酒始祖秦氏的供奉,都可见中国酿酒技术传入日本的历史痕迹。
1.2酒文化的形成
[汉书•食货志]中:“酒者,天之美禄”的名言,是对这琼浆玉液的最高赞赏。酒作为表达心意寄托情感的媒介,自古以来深受人们喜爱。在中国有“无酒不成席”,在日本更是称“酒有十德”。其主要原因有:酒的醇香美味、饮后的轻松愉悦、增强体魄的功能。中日两国都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非常重视酒文化中的礼与德。讲究饮酒的礼仪,重视以礼传德。中国的酒文化礼仪核心是讲究谦和礼让,如在酒宴上晚辈或下级要主动给长辈或上级敬酒。敬酒时,晚辈或下级在碰杯时,酒杯边缘要低于对方,以示尊敬;又如酒桌新上的每一道菜都要首先转到主位等。通过敬酒上菜的礼仪,传达尊老爱幼、长幼有序的传统美德。在日本传统家庭,如在榻榻米上饮酒,主人为尽到饮酒待客礼仪会跪在客人面前,将酒杯斟满。并且十分重视酒德,酒席间只敬酒不劝酒。一般不强求对方饮酒,遵从客人自己意愿。通过礼让客人传达谦和之德。古代文人们借酒消愁品评人生的佳作,成为了推进酒文化形成的另一要素。在中国诗歌中有曹操“对酒当歌”,孟浩然“把酒话桑麻”,范仲淹“把酒临风”,苏轼“把酒问青天”。陶渊明有[饮酒二十首],杜甫有[饮中八仙歌],欧阳修有[醉翁亭记],苏轼有[前后赤壁赋]。小说戏剧上有[三国演义]中的“曹操煮酒论英雄”、[水浒传]中的“武松打虎”、[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大闹天宫”、[红楼梦]中的“刘姥姥醉卧怡红院”、京剧中的[贵妃醉酒],都是家喻户晓的借酒说事的精典之作。在日本诗歌中首推脍炙人口的[万叶集],卷三中收有大伴旅人的赞酒歌13首,如:世上无聊事,如何反复思,一杯浊酒在,痛饮甘如饴。(338)——杨烈译,选自[万叶集],湖南人民出版社(1984)诗歌尽显酒可安抚心灵,忘却俗尘的功力,与中国文人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如出一辙。汉诗上既有与李白“斗酒诗百篇”争胜的祗园南海“一夜百首”,又有菅茶山独创一新的[月下独酌]。可见,中日两国酒文化渊源之深。
2.中日酒文化的交流发展
2.1酒文化的功能性交流
在宜宾学院宜宾酒产业酒文化研究中心郭五林的[酒文化的四大功能分析]中提出了定位功能、催生功能、推动功能、挽救功能。这四大功能在中日酒文化上也得以验证。从定位功能上来看酒是要在特定时间内消费的。所以在中国除夕夜有“年酒”,年夜饭桌上家人恭贺新春的酒。端午节有“菖蒲酒”,重阳节有“菊花酒”。日本则会在元旦的早晨有“屠苏酒”。据说可以驱邪避祸、延年益寿。屠为死,苏为生。岁首饮之,一年诸事遂顺,否极泰来。在中秋节饮一种度数很低的月见酒。从催生功能上看酒文化研究催生新的酒品牌。如,在中国“百事孝为先”的孝文化始终是主流文化之一,在此文化研究的基础上,四川宜宾五粮液黄金酒品牌应运而生。日本向来崇尚自然,花道、茶道的精髓正是源于敬畏大自然。在伊豆半岛有一家叫“Bairdfamily”的酿酒厂。其中这家最具特色的就是季节性啤酒,春季推出“寺院柚子啤酒”,使用从当地寺院里采集的柚子,香气四溢;夏秋季推出带有柑橘甜味的“静冈夏橘啤;而冬季酿造的“灰色天空帝国黑啤”能让人忘却冬的寒意。同时,这些不断生产的新的酒品牌又在推动着酒文化的继续发展,也就是推动功能。当酒产业处于低迷状态时,酒文化的发展又将挽救品牌酒业于困境。
2.2酒文化发展的异同
中日酒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万玲玲宜宾学院日语系摘要:中日两国比邻而居,无论经济上还是文化上都始终紧密相连,其中酒文化的交流与发展在中日关系上也起到一定的推动作中日两国在重要节日或时刻都会有饮酒活动,通过酒来维护人际关系,发挥其社会功能。酒文化的社会功能性是相同的。然而,由于两国在生活习惯、经济发展、风俗习惯上有很大的不同,因此在酒的种类、饮酒方式、饮酒习惯上产生了很大的差异。从酒的酿造原料与工艺来看,中国目前酒的种类主要有:白酒、黄酒、果酒、葡萄酒、啤酒、药酒等。日本主要酒类有:清酒、烧酒、啤酒、果酒等。从饮酒喜好程度上来看,中国以酒精含量较高的白酒居多,日本则是度数较低的清酒为主,在这里做一个简单的对比。通过以上中国的白酒和日本的清酒对比可见,日本清酒源于中国酿酒技术的传入,中日两国结合各自饮食习惯在口感、酒度、贮存期、香型、分类上各不相同,但在产地、品牌命名上又相通。主要集中地都是粮谷充足适宜发酵的地区。品牌命名上有以产地命名的茅台、富士,以原料、酿造方式命名的五粮液、大吟酿,以自然环境命名的汾酒、月桂冠。但是中国对于白酒的等级划分一定程度上是依赖品牌的,日本酒的等级划分则与品牌关联相对较弱,如清酒的等级划分:1纯米大吟醸:纯米酿造,精米度35%,是清酒中的极品。2纯米吟醸:纯米酿造,精米度60%,3纯米酒:纯米酿造,精米度68%,4本酿造:添加15~30%食用酒精,5普通酒:瓶上不标等级,食用酒精占60%。中日两国饮酒方式与习惯也不同。中国的酒桌上非常讲究下酒菜的搭配问题,若是在自家饮酒,从寻常百姓的粗茶淡饭到殷实家庭的四碟八碗,无不为饮酒做足准备。日本饮酒以酒为主,小菜、生鱼片、寿司都可以下酒,下酒菜只是点缀相对“随意”的多了。然后是酒桌上的劝酒。日本是只敬酒不劝酒,不勉强他人饮酒,以自己意愿为主随意饮酒。中国近年虽强调不劝酒重酒德,可是自古以来的劝酒风气却始终活跃于各酒桌之上。从全国大同小异的劝酒语录可见一斑:酒桌伊始,“感情深,一口闷。感情浅,舔一舔,没有感情赏个脸。”待到气氛上来后,劝酒则更深一层:“喝酒不喝醉,不如打嗑睡。人生难得几回醉,要喝一定要到位。”当大家微醉时,还要更上一层楼:“你不醉我不醉,马路旁边谁来睡。只要感情有,什么都是酒。”随之而来的就是两国对酒后失态的态度各不相同。在中国若是酒后失态,烂醉如泥,势必会损伤自己的名声。在日本醉酒是消除疲劳缓解压力的一种方式,若是做出违反常规的举动,甚至是当众侮辱上司的过激行为,也会因一句“那时喝醉了”或“酒后失言”而得到谅解。
3.展望未来中日酒文化交流
当前随着中日两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生活品质,不断改善生活方式,追求身心健康。因而健康饮酒已成为现代酒文化的重要话题。酒文化在传承的同时也印上了时代的印迹,健康就是未来酒文化发展需要考虑的要素之一。因而需要对酒文化的发展进行正确的引导。首先是端正对待酒的态度。一直以来人们对于酒是褒贬不一的,日本的“酒之十德”中国的“酒以治病、酒以成欢、酒以成礼”,都是对酒的赞誉。与此同时,“酒后乱性”的汉语俚语“酒害110”日本谈话服务项目的存在,也深刻说明了酒害的存在。所以对待酒本身大家要秉持客观冷静的态度,既不视为仇敌也不嗜酒如命。使酒充分发挥其强身健体、愉悦心情、缓解疲劳等有利的功效。然后是饮酒方式健康化。摒弃不良饮酒方式,在中国如习以为常的“一饮而尽”以及劝酒过度的陋习。在日本则是改善无节制的自饮至烂醉的方式。既然中日两国都是酒文化盛行的国家,那么在研究健康饮酒问题上更需要进行合作交流,共同推广合理有效的健康饮酒方式。让亚洲酒文化得以传承与发展。
酒文化论文篇2
真正的葡萄酒文化可以说是起源于法国。法国的葡萄酒文化是法国乃至世界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它凝聚着法兰西历史,是法国优雅文化的表现。岁月更迭,葡萄酒从酒品到内涵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但法国葡萄酒始终保持着自己的传统酿造工艺,被世人奉为经典极品。中国的葡萄和葡萄酒业开始于汉武帝时期,是由张骞从西域引进的欧亚种葡萄。唐朝诗人王翰在[凉州词]中写道:“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可以看作是中国葡萄酒广告的滥觞。九十年代中后期,葡萄酒开始成为酒类产品中的消费热点,众多厂商把葡萄酒业视为最后一块获取利润的处女地。“张裕”的优雅与高贵、“王朝”的时尚与奔放、“长城”的传统与经典……这些中国知名的葡萄酒品牌在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耀眼的光芒。葡萄酒文化作为现代人情感表达和寄托的一种载体,体现了一种全新的饮食文化、社交文化和时尚文化。
二、葡萄酒文化营销的实质
营销的核心对企业来说是为了创造价值,对消费者来说是通过购买商品或者服务满足某种需求,而在消费时代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满足。文化营销就是有意识地发现、甄别、培养或者创造某种核心价值观念来达成企业经营目标。文化营销的本质是在构建一个新型的文化价值链,用文化的亲合力将相关利益人联系在一起,发挥协同作用,增强企业竞争力和品牌的影响力、传播力。也就是在销售过程中充分表达消费者的价值取向,根据自身目标消费群体的“共同的心理程序”,提炼出他们所独有的价值取向,将价值取向的核心文化要素渗透到目标选择、产品开发、定价、销售渠道、促销方式和附加服务等各个环节,把文化沟通作为构建产品品牌和消费者关系的纽带,将品牌与核心价值取向揉合为一体,达到企业经营目标与消费者情感满足的“双赢”。对于葡萄酒企业来说就要根据葡萄酒时尚、悠久、厚重、优雅、亲和、神秘、尊贵或者绿色的商品特性,以及消费者对心理舒适和情感满足的追求,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起具有独特属性的品牌形象,在产品功能、形式日益同质化的时候,用文化营销来实现产品的差异化竞争,占领和开辟新的市场。一个国家、民族、社区的文化模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在对其他文化吸收和摒弃的基础上进行重构。中国的消费文化在中西方文化相互融合的过程中,会受到影响和改变,因此,广告宣传积极主动地利用文化融合,实现文化互动,优先占领目标市场。
三、葡萄酒文化营销策略
葡萄酒作为中国市场新兴的非功能性生活用品,要想让品牌健康快速而又不畸形地成长,需要持续而长期的努力,葡萄酒文化营销也是一个庞大的工程。
1.培育葡萄酒文化
葡萄酒消费文化的培育与普及可以说是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市场营销投入。在中国,葡萄酒市场环境还不够完善,葡萄酒文化始终没有推广开来。中国人的饮酒方式比较难改变,我们所熟知的“酒满为敬”和一饮而尽的习惯并不适合葡萄酒文化,而且转变起来可能需要很长时间,甚至永远也转变不过来。但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接触葡萄酒,企业的品酒会日益流行,用这种方式来培养不同客户对葡萄酒的认识程度,提升消费者对葡萄酒文化的素养。葡萄酒的目标消费者是以一种分散的形式存在于社会的各个角落的,奢想针对所有的人进行大面积的葡萄酒文化培育,等于无的放矢,不会有人真正地理解和接受企业的理念。所以,企业要利用已经建立起来的分销渠道和已经建立起良好关系的忠诚顾客开展葡萄酒文化培育工作,让他们直接参与到葡萄的栽培、收获和加工的过程中,品位“三毫米的距离,一颗葡萄要走十年,十年换来的是一世的美味和美名”的深刻涵义,利用他们“意见领袖”的身份,对其他人进行口碑宣传,这比企业一方面的“独家报道”来的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
2.打造体验情境
依靠传统文化吸引消费者只是文化营销的一个部分,文化营销应该是立足于传统文化和地区特色上的现代文化,它必须具备时代烙印和外来文化的吸引力。提起星巴克大家想到的不是沁人心脾的咖啡香,而是轻音乐、轻松闲适的聊天环境,一个非家、非办公的第三空间。从销售咖啡到销售文化的星巴克,实现以产品为中心到顾客为中心的体验为中心的转换,这是文化经济的无尚魅力。同样,文化厚重的葡萄酒也可以走这样的路。组建以中高端用户为主的俱乐部,给消费者提供归属感以使大家共同分享共饮葡萄酒的快乐。或者利用情人节、圣诞节这样的外来节日,组建联谊会,既增加喜庆气氛,又可以提高美誉度,而本质的目的是为了让更多的人成为产品未来忠诚的消费者。此时的文化营销无疑是在一个极其复杂的世界里给消费者提供舒适、信任、方便和归属感,能够在一种共同的文化影响之下,打造目标消费群专属的文化情感领地。21世纪,一个针对妇女消费者的大市场正在形成,妇女被认为构成葡萄酒市场的主要部分,代表着多于50%的葡萄酒消费的决定权。所以,针对女性感性消费的特点,推出针对都市女性文化特点的温柔营销,无疑是葡萄酒产业未来发展的关键。现代女性追求的是美丽和健康,而葡萄酒让两者都能实现,就和女性消费者的消费动机相吻合,形成自己的独特定位点,满足消费需求,进一步挖掘消费需求。因此,在女性经常聚集出现的公共场所开展以葡萄酒为主题的宣传活动应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当然这种活动不能是报告式的,或者是有奖竞猜式的,因为气质高雅的女性常常不会在大众面前大吵大喊。企业展示葡萄产地优美风光以及高档葡萄酒的生产过程,讲述关于葡萄酒的动人的情感故事,宣传葡萄酒文化,引导女性消费者认识葡萄酒,选择葡萄酒。同样可以把“葡萄酒”装扮得更加时尚、职业。让葡萄酒在“时装店”以及“珠宝首饰店”中抛投露面。此外,把葡萄酒作为重大的节日礼物送给女主人,获得一种商业利益之外的情感的沟通,也是供企业营销的不错路径。
3.开辟文化旅游项目
中国的酒文化和西方的酒文化是截然不同的两种地域民族文化,要想使中国的消费者接受葡萄酒这个外来品种,就需要用中国的哲学和本民族文化来经营葡萄酒产业。民族文化是葡萄酒企业文化的基础。而优秀的企业文化和它的价值观念是生产经营的灵魂和精髓,没有良好的企业文化和经营哲学就不会有多么成功的文化营销。以张裕的文化营销为例。2002年,张裕利用其历史文化积累开设了一个葡萄酒博物馆,并建设了一个融葡萄种植、酿酒、休闲、旅游于一体的葡萄庄园。这些举措在弘扬葡萄酒文化的同时,也把张裕的品牌和葡萄酒文化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极度张扬了张裕的品牌形象和文化个性。张裕能推出这条“文化之旅”是与它的坚实深厚的企业文化分不开的,这也是它实施文化营销的成功所在。张裕是我国工业化葡萄酒生产的鼻祖,也是目前葡萄酒行业举足轻重的龙头企业之一。历经100多年的发展,张裕在酿造白兰地的同时也酝酿了许多传奇般的故事,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财富,有文化可以挖掘,文化营销才会更有力度。
4.提升葡萄酒的文化附加价值
文化附加价值是指产品通过广告、公关、服务等各种手段留给消费者的一个有独特内涵的形象,这个独特内涵是产品或者品牌表达的意义,是无形的,附加在产品物质形态上的,能使人产生美好联想和想象。而作为葡萄酒,功能性的诉求已经没有多大的效用,而强力塑造它的文化附加价值,才是和消费者取得心灵沟通,赢得消费者芳心的重点工程。文化她不是空洞的口号,更不是朝三暮四的主张,必须要有一些看的见摸得着的实物作为载体,才能发挥应有的影响力。消费者在精美的包装,漂亮的酒瓶,晶莹的酒色中实现情感满足和心理舒适,感受葡萄酒的优雅文化的内涵。正如一则广告语所说的“Ishop,thereforeIam”,(我购买,因此我就是!)。为了加强消费者对商家赋予葡萄酒的文化内涵的理解,就要塑造一个与同类产品相区别的独一无二的文化附加价值。“传奇品质,百年张裕”,是张裕对自己悠久历史的张扬。张裕以自己深厚的文化底蕴给消费者带来一种厚重感,消费这样的酒成为消费者地位的象征,给饮用者带来心理满足。王朝在云南宣传口号是“一支好酒,来自天籁”,用一种神秘而充满震撼力的口气把我们带到一个独特奇异的遐想空间。企业利用了云南独特的地域优势,达到了很好的沟通目的。长城葡萄酒始终以“酿造东方美酒,传递长城真情”为理念,针对我国传统酒文化的特殊性,走出了一条洒满葡萄香和文化香的别样道路。“长城葡萄酒,地道的好酒”,这句广告词曾经给人们带来了许多美好的遐想,长城葡萄酒也成为国人餐桌上的一道不败的风景,逐渐演化为人们的一种餐饮文化。
5.结束语
法国葡萄酒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顶级的葡萄酒品类,是因为它有独特的文化底蕴、独特的历史渊源,我们应该尊重文化、尊重历史、尊重葡萄酒的习惯。葡萄酒非功能性和文化性定位使得葡萄酒的消费者通过整体的感觉来断定产品,纵然葡萄酒的质量很重要,但他们也注重葡萄酒企业的品牌形象、商标的设计、酒瓶的形状、企业的经营理念和文化传递等附属品牌价值。正是由于葡萄酒和文化的这种关系,葡萄酒的文化营销多按照消费者的文化价值展开。葡萄酒在现代更加具有文化内涵,逐渐成为消费时代一种特殊的象征符号,并且这种象征意义越来越超越商品本身的意义,显得异常的重要。挥动文化的大旗为葡萄酒营销呐喊助威,将会看到别样的风景。
酒文化论文篇3
饮酒须持器。从成语中的“觥筹交错”,到江湖豪侠的“大碗喝酒”,从王曦之借“曲水流觞”,到李太白“斗酒赋诗”,从苏东坡“一樽酹江月”,到李清照“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其中的“觥”“觞”“樽”“碗”“杯”“盏”等,皆是饮酒器具。中国古代酒器文化确实堪称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材质、型制、类别、用场,真是各式各样,五花八门。有研究显示,仅盛酒的器具就有三、四十种,除前述几样,比较重要的还有壶、爵、角、觯、觚、卮、斗、豆、缶、罍、彝、卣、盉等,而且什么人、什么场合用什么酒器都有讲究,[礼记•礼器]篇就明文规定:“宗庙之祭,尊者举觯,卑者举角”。传统节俗诗词当中提到的盛酒器皿大致有碗、杯、尊、觞、爵、罍、觥、卮、壶、盏等。如中国诗词中所述: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陶渊明[九日闲居])正旦辟恶酒,新年长命杯。(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流星向椀(同“碗”———笔者注)落,浮蚁对春开。(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对此欢终宴,倾壶待曙光。(李世民[守岁])渐看春逼芙蓉枕,顿觉寒销竹叶杯。(孟浩然[除夜有怀])白羽落酒樽,洞庭罗三军。(李白[九日登巴陵置酒望洞庭水军])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李白[九月十日即事])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李白[九日])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杜甫[九日])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白居易[客中守岁在柳家庄])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白居易[三年除夜])宝觥交劝殷勤愿,把玉腕、彩丝双结。(史浩[花心动])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丰年四海皆温饱,愿把欢心寿玉巵。(同“卮”———笔者注。范成大[冬至日天庆观朝拜,云日晴丽,遥想郊禋庆成])独写菖蒲竹叶杯,蓬城芳草踏初回。(汤显祖[午日处州禁竞渡])这其中,除夕守岁与新正元夕,清明端午或是中秋重阳,几乎无酒不成节,而有酒就要有酒器,且往往以酒器的存在代替饮酒之事实。更值得注意的是,作为主要抒发文人情怀的文学作品,这些酒器往往被有意地美化修饰了,如“巵”,上举范成大诗中饰以“玉”,就称“玉巵”;“杯”又有如上举孟浩然、汤显祖诗中的“竹叶杯”;有“琼杯”:辛弃疾[满江红•中秋怀远]“玉液满,琼杯滑”;有“茱萸杯”:白居易[九日登巴台]“闲听竹枝曲,浅酌茱萸杯”;“尊”,又作“樽”,诗中常有“金樽”“清尊”等描述,如欧阳修[渔家傲]的“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许及之[贺新郎]的“空把清尊酹与”;施闰章[元夕诗]的“蜡炬金樽烂漫红”等,酒具从材质形状予以物理明确,或从质感品相赋予精神价值,总之都丰富了一般酒器的内涵特性,使之从生活走向了艺术。传统节俗诗词作品中的这些酒器,还充分佐证了我国古代酒文化和酒器文化的历史存在,这是中华酒文化在物质文化层面的鲜明表征。
2酒类型与功能
酒的类型按制作工艺分有发酵酒、蒸馏酒、配制酒等;按品类分有黄酒、白酒、啤酒、果酒、药酒、洋酒等。其中白酒按香型分主要有酱香型(如茅台)、浓香型(如泸州、五粮液)、清香型(如汾酒)、米香型(如桂林三花酒)等。传统节俗诗词中提到的酒多为特定的成品酒,往往和相应节日的风俗讲究有关。像雄黄酒,它本是用研磨成粉末的雄黄泡制的白酒或黄酒,一般在端午节饮用。如晚清人李静山[端阳]:“樱桃桑椹与菖蒲,更买雄黄酒一壶。”在古人看来,端午时节是一年中阳气至盛的时段,天气日渐炎热,蚊虫苍蝇滋生,是一年中的“恶月”或“百毒月”,这时节又容易引发人的烦躁忧郁、心悸胸闷等现象,而雄黄作为一种中药药材,可以做解毒剂、杀虫药,于是古人就认为雄黄可以克制蛇、蝎等百虫,善能辟邪杀毒。因此,端午饮雄黄酒就成为我国传统的防疫祛病、避瘟驱毒、祈求健康的节日习俗了。又如菖蒲酒,也是一种配制酒,据[后汉书]记载:“孟陀,字伯良,以菖蒲酒一斛遗张让,即拜凉州刺史。”[明宫史]也有“宫眷内臣……初五年时,饮朱砂、雄黄、菖蒲酒”的记载。节俗诗如唐代殷尧藩[端午]:“不效艾符趋习俗,但祈蒲酒话升平。”宋代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菖蒲,本是一种水生植物,叶片呈剑型,象征祛除不祥的宝剑,故民间用以插在门口避邪。[本草•菖蒲]载:“典术云:尧时天降精于庭为韭,感百阴之气为菖蒲,故曰:尧韭。方士隐为水剑,因叶形也。”中医认为,菖蒲全株芳香,性温,味辛、苦,可作香料或驱蚊虫;茎、叶可入药,能辟秽开窍,宣气逐痰,解毒,杀虫,治癫狂、惊痫,风寒湿痹,噤口毒痢,外敷痈疽疥癣等。以之入酒,常饮可补脑益智、延年益寿。宋代医学家王怀隐所著[太平圣惠方]一书载:“菖蒲酒,主大风十二,通血脉,治骨立萎黄,医所不治者。”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也记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痹,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足见菖蒲酒确有抗衰老和强身健体之效。
比较为人熟知的还有菊花酒。菊花酒是由菊花与糯米、酒曲酿制而成,古称“长寿酒”,其味清凉甜美,有养肝、明目、健脑、延年等功效,是重阳佳节人所必饮的特色酒。据葛洪[西京杂记]载,汉高祖时,宫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莲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南朝梁吴均撰[续齐谐记]中的记载:“今世人每至九日,登山饮菊酒,祸可消。”今人熟悉菊花酒,可能更多的是因为晋代陶渊明,陶渊明嗜酒,又酷爱菊,据说有一次他自己酿制的菊花酒还没到一整年就提前给启封喝光了,到重阳节这天只好默默地坐在屋边菊园里遥想美酒,恰在这时,好友王弘穿着白衣送酒来了,陶公忍无可忍,摘下菊花蘸着酒就大喝起来。这事在他的一首节日诗里有所反映,即著名的[九日闲居](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世短意常多,斯人乐久生。日月依辰至,举俗爱其名。露凄暄风息,气澈天象明。往燕无遗影,来雁有余声。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如何蓬庐士,空视时运倾!尘爵耻虚罍,寒华徒自荣。敛襟独闲谣,缅焉起深情。栖迟固多娱,淹留岂无成?”诗歌里,作者非常清楚“酒能祛百虑,菊解制颓龄”,可当时面对“尘爵”与“虚罍”,又不能“空视”时光流逝,只好“空服九华”,所谓九华,即菊花,显然,诗人笔下一派天朗气清的深秋景象,与他自己贫寒潦倒的处境正成鲜明对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衬出诗人心绪的寥落。确实,时逢佳节,秋高气爽,窗前篱下,金菊怒放。除登高插茱萸外,亲友们三五相邀,同饮菊酒,共赏黄花,确实别有一番情趣。尤其是诗人们,赏菊饮酒,吟诗唱酬,给后世留下了众多佳句。
而且以菊花与酒相搭配的意象在重阳诗词中几成通例,如:他乡共酌金花酒,万里同悲鸿雁天。(卢照邻[九月九日玄武山旅眺])黄花紫菊傍篱落,摘菊泛酒爱芳新。(杨衡[九日])黍香酒初熟,菊暖花未开。(白居易[九日登巴台])今日登高樽酒里,不知能有菊花无。(王缙[九日作])浑无酒泛金英菊,漫道官趋玉笋班。(郑谷[九日偶怀寄左省张起居])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卢挚[沉醉东风•重九])三载重阳菊,开时不在家。何期今日酒,忽对故园花。(文森[九日])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还有一种柏叶酒,即以柏叶浸制的酒,中医认为,柏叶性味苦寒,能凉血止血,既清肺热,又祛咳痰,以柏叶泡酒,用于元旦共饮,可资祝寿和避邪。东汉应劭[汉官仪]卷下:“正旦饮柏叶酒上寿。”南朝梁庾肩吾[岁尽应令]诗:“聊开柏叶酒,试奠五辛盘。”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柏叶随铭至,椒花逐颂来。”明代袁凯在[客中除夕]一诗中也有:“一杯柏叶酒,未敌泪千行。”如上所称雄黄酒、菖蒲酒、菊花酒、柏叶酒在类型上主要都属于配制的药酒,其中菊花酒稍有酿制的特点,据葛洪[西京杂记]载:“菊花舒时,并采茎叶,杂黍为酿之,至来年九月九日始熟,就饮焉,故谓之菊花酒。”这些酒的保健功能在民间较普及并延续至今,当然,文学作品中也融入了文人骚客的一些审美意趣。除去前述驱邪治病的功效外,古代的酒还用来祭祀神灵祖先,这自然是跟我国古代节日本身所带有的祭祖祀神习俗有关联,像范成大[祭灶词]说“酹酒烧钱灶君喜”,许及之[贺新郎]说“回首独醒人何在,空把清尊酹与”,所谓“酹”,就是把酒洒在地上,表示祭奠,同时还要立誓,前面范诗说的是祭祀神祗灶王,许词说的是祭奠古人屈原。而借酒浇愁更是文人诗家近乎于炫耀的独特审美体验,尤其是在特殊的节庆时分,比如杜甫[九日]所吟“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就写出了诗人晚年仍抱病漂泊异乡的落寞凄凉。宋人王禹偁在其[清明]诗里写“无花无酒过清明,兴味萧然似野僧”,也是写出了清明无酒的清冷和寂寥。
又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但将酩酊酬佳节,不作登临恨落晖。”郑准的[江南清明]:“旅恨共风连夜起,韶光随酒著人浓。”李清照的[行香子](天与秋光):“黄昏院落,凄凄惶惶,酒醒时往事愁肠。”张榘的[念奴娇](楚湘旧俗):“青杏园林,一樽煮酒,当为浇凄切。”高翥的[清明日对酒]:“人生有酒须当醉,一滴何曾到九泉。”都是这类。而像林则徐[无题]那种“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则是反用其意,自然其格调就要高得多了。当然,反过来也有藉酒遣兴的,像李白[将进酒]之“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程颢[郊行即事]之“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等等。白居易既写过“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襟”([客中守岁在柳家庄])、“奈老应无计,治愁或有方;无过学王绩,唯以醉为乡”([九日醉吟])的凄凉与愁闷,也写过“晰晰燎火光,氲氲腊酒香。嗤嗤童稚戏,迢迢岁夜长。堂上书帐前,长幼合成行。以我年最长,次第来称觞”([三年除夜])的温馨与欢畅。施闰章在他的一首[元夕诗]里描述一派节日胜景:“燕台夜永鼓逢逢,蜡炬金樽烂漫红,列第侯王灯市里,九衢士女月明中”,当中也少不了金樽美酒的特定形象。苏轼[望江南](春未老)词中更借酒的由头表明了一种洞明世事的睿智和豁达:“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由上可见,不在于真有酒还是本无酒,酒在古代文人墨客手上已经完全意象化了,是他们心理情绪的晴雨表,既可以是他们低落情怀的催生剂,又可以是他们欢快心情的润滑油。
3酒品质与名称
古人对酒的品质十分讲究。清人顾仲在其[养心录]中曾有过一段精辟的概述,他说酒“以陈者为上,愈睐愈妙。暴酒(指仓促酿成的酒)切不可饮,饮必伤人。此为第一。酒戒酸,戒浊,戒生,戒狠暴,戒冷;务清,务洁,务中和之气。或谓余论酒太严矣。然则当以何者为至?曰:不苦,不甜,不咸,不酸,不辣,是为真正的好酒。又问何以不言戒淡也?曰:淡则非酒,不在戒例。又问何以不言戒甜也?曰:昔人有云,清烈为上,苦次之,酸次之,臭又次之,甜斯下矣。夫酸臭岂可饮哉?而甜又在下,不必列戒例。又曰:必取五味无一可名者(即苦、酸、辣、甜、咸五味中任何一种味道都不突出)一饮,是酒之难也。……盖苦、甜、咸、酸、辣者必不能陈也。如能陈即变而为好酒矣。是故陈之一字,可以作酒之性矣”。我们现在也通常以窖香幽雅、陈香飘逸、甘洌醇厚、圆润爽口、香味协调、尾净悠长等词汇来指称美酒佳酿的品质。传统节俗诗词当中也反映出了古人对清酒、浊酒、冷酒等的一定认知。如诗中的表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登高])一碗清汤诗一篇,灶君今日上青天。(吕蒙正[祭灶诗])饧餐冷酒明年在,未定萍蓬何处边。(李群玉[湖寺清明夜遣怀])离怀销浊酒,愁眼见黄花。(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诗中的“冷酒”其实是清酒中的一种,即贮存期一年(一般要到第二年夏天)变凉了的酒;而吕诗中的“清汤”也是清酒,汤者,烫也,也就是趁热喝的鲜酒。
清酒在我国自古有之,[周礼•天官酒正]:“辨三酒之物,一曰事酒,二曰昔酒,三曰清酒。”事酒为因事而酿之酒,成酒耗时较短;昔酒则是“久酿乃熟”之酒,味稍醇厚一些;清酒则冬酿夏熟,为当时酒中之冠,故常作为祭祀之酒。浊酒则是与清酒相对的,清酒醪经压滤后所得的新酒,静置一周后,摘取上清液,留下的部分即为浊酒。浊酒也指新酿的酒,盖因其未经沉淀过滤,尚处浑浊状态,故相比于陈酿清酒,品质稍次。在诗歌中,浊酒被提到的时候更多,大概因其常见,不名贵,属于大众消费品,因而也常常跟世俗、清寒、落寞、离愁相联系,像前引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这一年登高赏秋时候,连浊酒都吃不上了,他的晚年凄苦可见一斑。又如李商隐之“浊酒盈瓦缶,烂谷堆荆囷”([行次西郊]),范仲淹之“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渔家傲]),张孝祥之“万里中原烽火北,一樽浊酒戍楼东,酒阑挥泪向悲风”([浣溪纱]),杨慎之“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临江仙]),以及秋瑾之“浊酒不消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黄海舟中日人索句并见日俄战争地图]),可谓数不胜数。相反,清酒则需李白那种“金樽清酒斗十千”([行路难])方可表达,它所寓意的是豪迈、华贵、庄严、静穆的意境。文人墨客通常以艺术的眼光将眼前的美酒佳酿冠以新奇、形象的别称,彰显美酒令人激赏的品质,如李商隐[隋宫守岁]里提及的“玉液琼苏”,玉液好理解,说酒的色泽如美玉一般洁白无瑕,口感亦如美玉一般温润幽雅;至于琼苏,琼即是美玉,宋俞弁[逸老堂诗话]卷上:“琬液、琼苏皆古酒名。”[初学记]卷二六引[南岳夫人传]:“夫人设王子乔琼苏绿酒。”可见将其从酒质的描述过渡延伸至酒的品牌名称。更如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中的“薄衣初试,绿蚁新尝”,这里的绿蚁也就是酒,由于新酿成的酒呈黑色且发绿,渣滓上浮像蚂蚁一样,所以就用“绿蚁”来形容新酿造的酒,白居易[问刘十九]也提过:“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包括南朝庾信[正旦蒙赵王赉酒诗]中的“流星向椀落,浮蚁对春开”,“流星”“浮蚁”就是当时的酒的品牌名称。后来晏几道[阮郎归](天边金掌)讲,“绿杯红袖称重阳,人情似故乡”,这里的“绿杯”也是酒的别称,也是从酒初熟时候的颜色来定义的。苏轼有一首[浣溪沙](轻汗微微),里面提到“流香涨腻满晴川”,流香就是一种古代名酒,稍后的陆游[乍晴出游]也提到“归来幸有流香在,剩伴儿童一笑嬉”,作者自注说“流香,盖赐酒名”。范成大[满江红•冬至]词里所述的一种叫“云露酿”的酒,他另在[云露]诗序里说:“予素不能饮,病又止酒,比得佳酿法,客以‘云露’名之,取吉云五露,饮之则老者少、病者除之意也。”古代还有一种酒叫“屠苏酒”,大概是那时大江南北风行的知名品牌酒了,很多诗作中都有对其的描述:还将寂寞羞明镜,手把屠苏让少年。(顾况[岁日作])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王安石[元日])但把穷愁博长健,不辞最后饮屠苏。(苏轼[除夜野宿常州城外])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来年七十余。(苏辙[除日])半盏屠苏犹未举,灯前小草写桃符。(陆游[除夜雪])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文天祥[除夜])屠苏成醉饮,欢笑白云窝。(叶颙[己酉新正])黄昏促席饮屠苏,上座居然属老夫。(黄子云[山中守岁歌])正是中原薪胆日,谁能高枕醉屠苏。(林则徐[无题])举杯互敬屠苏酒,散席分尝胜利茶。(董必武[元旦口占用柳亚子怀人韵])屠苏,亦作“屠酥”,一说为屋名,[太平御览]引汉代眼虔[通俗文]:“屋平曰屠苏。”三国张揖[广雅]:“屠苏,庵也。”又说乃一种草名,明代方以智[通雅•植物]:“屠苏,阔叶草也。”唐韩谔[岁华纪丽•元日]“进屠苏”一句注云:“俗说屠苏乃草庵之名。
4结束语
传统节俗诗词里面既反映出中华民族节俗文化的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厚、形式之繁盛,更展示了华夏祖先生活的情趣性、感触的率真性、创造的丰富性,特别是其中酒器具、酒类型、酒功能、酒品质、酒名称包括尚未及提到的酒典故、酒令、品酒方式、佐酒之物等酒文化元素在物质的、精神的、制度的等层面的独特而鲜明的呈现,确乎足以管中窥豹,令后人对中华传统文化心生肃然敬仰之情。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高等数学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动画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