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1 08:23

社会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篇1

关键词:现代社会艺术设计慰藉功能

就艺术设计这一创造性的活动而非名称来说,它是伴随着人类物质生产活动和器物文化的出现而出现的。它实际上就是“人类为生存而进行的造物活动,是人为实现实用功能价值和审美价值的物化劳动形态。这种造物具有一定的审美属性和精神价值,因而是一种艺术质的造物。”⑴所以,虽然艺术设计在20世纪以前没有能成为一门系统的学科,没能作为一种特殊的职业出现,但是其上述的一些特点却能在历史发展的各个阶段被体现和发挥得淋漓尽致。按照以往的社会发展来看,人们拥有关于衣、食、住、行、乐的各种造物所包含的形式及功能基本能达到相互统一。然而,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地到来,随着科技进步引发的又一次工业革命地出现,艺术设计所应囊括的各种价值及功能或多或少地产生了某些偏差和遗漏。至少就现阶段而言,艺术设计所要体现的慰藉功能没有完全得以实现。这是始料未及的。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到现在,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高速发展的新阶段,物质领域和精神领域的各类产品都得到极大地丰富,而作为弱小个体的“人”由于被分布在一个节奏飞快、人造物充斥周围的环境中,其心理及生理则难免会出现种种不适。这时,属于上层建筑文化领域的艺术设计应该分担起缓减这一压力的重责。而本文试图将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与艺术设计相联系,谈点有关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

丹纳很早就在[艺术哲学]一书中阐述过艺术作品须臾不可与环境分离这一观点。同样的道理,在谈及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之前,我们应该先分析艺术设计正处在一个怎样的环境中以及这种环境对艺术设计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毕竟,艺术设计是属于上层建筑范畴的,它应该对社会生活作出反映,同时还要反作用于社会。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人类社会步入了一个科学技术跳跃发展的时期。所谓“跳跃发展”是因为当今人类进步呈现出连锁式的阶段性飞跃。由于人们在有限的生命中不可能始终获取直接经验,只能借助于纷繁复杂的各类知识、信息及技术等间接经验,才能进行再加工再创造。所以,当一件新的造物出现以后,以该造物为基础的其他产品会应运而生,从而使这个世界以比以往快几十甚至几百倍的速度迅猛发展。人们最熟悉的例子便是建立在大科学和大科技基础之上的计算机的发明及应用。它标志了又一轮科技革命地到来,并始终以其独特地生产方式不断地为现代社会注入发展的活力。而设计的本质是“为人造物的艺术”⑵,它在这种“跳跃发展”中更能体现自己的优越性,不仅可以借助科技成果丰富自己的素材及制作手段,而且还反作用于科技,为其提供具有艺术特征的产品。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科学和技术对生产方式的改变在推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并日益与艺术设计相联系,与其共同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同时,新工艺新技术新材料的研制开发及应用为艺术在形式及内容的多样性上提供了可能因素。“仅以现代家具为例,就有单元系统家具、塑胶吹气家具、纸板家具、聚脂家具和超高堆积家具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⑶此外,科学技术对思维方式的改变产生了新的设计理念及思维,使艺术设计呈现多元趋势。特别是后工业时代的波普艺术、欧普艺术、幻觉艺术、偶发艺术等等都对现代生活观念及设计观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正因为如此,艺术设计在这个时代更能体现风格化创作倾向,同时其系统化和专业化的程度也伴随着科技进步而更为加深。

但是,科学技术一直被誉为一把“双刃剑”,它既造福了人类,变革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全球性问题、社会问题、心理问题……布热津斯基说过:“世界正在形成一个‘技术电子’的社会:一个在文化、心理、社会和经济多方面都按照技术和电子学,特别是计算机和通讯来塑造的社会。”⑷所以,如果科技的负面影响波及到整个社会的时候,其产生的破坏力是相当惊人的。一直困扰人类的能源短缺、资源枯竭、环境污染、生态破坏、人口膨胀、粮食匮乏等问题就是最好的证明。

艺术设计在这种环境中所受到的影响也是有目共睹的。就现状而言,很多艺术设计作品给人的印象多是局促、不安、焦躁、机器味过重、多种类设计间缺乏必要的联系和沟通。尤其是电脑艺术兴起以来,人们更加依赖计算机这种工具,想方设法摆脱传统思维方式和传统手工工艺的设计,制作。尽管在一定时期内计算机与网络艺术创造出了巨大的价值,开拓了多种新的设计领域,但是机器痕迹过于明显的问题一直是电脑与网络艺术挥之不去的阴影。

与艺术设计领域一样,其他艺术创造领域也在不同程度上被这个尖锐的问题困扰着。就拿音乐创作来说,计算机技术赋予其自身主题和风格以过分的焦灼和狂乱。使人与人之间好像产生了机器零件相互摩擦碰撞的特殊感受。例如,西方社会在80~90年代的时候,出现了一种电子舞曲--Techno,它的诞生使一种动作狂乱、奔放不羁的新舞蹈“锐舞”(Rave)变成人们发泄焦虑不安的渠道。“Techno音乐、昼夜狂舞的Rave舞蹈以及舞场上广泛使用的,给人带来的,是被一些英国作家称为‘集体脑休克’和‘借助化学手段对黑夜无感知’。”⑸但是,无论在哪种形式下的艺术创造领域,这种发泄终归不是一种健康的方式,它那种特有的畸形的性格可能会最终没落社会文化艺术。人类自身已在这个社会下承受了太多的压力,社会进步的步伐迈得越大,走得越快,人们内心的局促、不安、恐慌及压抑的感觉就越强烈。如果再对其精神世界给予缺乏人情味的冲击和刺激的话,人类心理和生理状态必然会相应地产生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的变化。

虽然,20世纪人类社会的经济基础在科技的影响下取得了一系列成功的变革,但是文化上层建筑的反作用却表现为时不时地利用可能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甚至落后的意识形态阻碍着经济基础的长远发展。因此,缩小到艺术设计领域中看,人们正需要一种全新的观念来寻求一种解放自己心灵使身心压力得以缓减的有效手段,只有这样,才能将健康的思维方式投入到正常的物质生产实践中去。这时,设计艺术慰藉功能就应该被立即提上议事日程。

就字面理解,慰藉有抚慰,安慰的含义。功能则是指事物应发挥的作用。但是,要想在较深层面上去了解其含义,先从艺术设计的目的性方面着手分析则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

艺术设计发展到今天,大概不会有很多人否认其明确的目的性。“不过,这种目的有双重本质:既是具体功利的,又是社会的”。⑹根据设计的本质可以推导出艺术设计是一种按照美的规律为人造物的活动,是一种具有艺术质的造物行为。因此,它所具有的社会目的性是通过作为“人类与世界调解的工具”⑺这一面貌展现的,它具有多种的复合价值。既然是调解工具,艺术设计在满足功利目的的同时应更多地关注如何实现社会价值。换句话说,艺术设计不仅是通过造物和实现物品的实用性来服务于人类群体,还必须给人以审美的享受,在某种程度上表达一类人的情感,并非只就是设计者实现自我价值的唯一途径。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则是体现社会价值的一种载体,肩负起就设计领域来说应该具有的抚慰、安慰作用。一方面,人们在享受艺术设计成果时净化解放了心灵;减轻了身心压力;抚慰了焦躁的情绪;舒缓了疲惫的感、知觉。另一方面,艺术设计为达到这一目的(内容)而采用了适应人类心理及生理的功能外在手段(形式)。因此,慰藉功能实际上是内容与形式在为达到统一过程中而努力具备的一种合目的性的理性因素,它的任务是在快节奏的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各环节中调节人际关系,引导竖立较为正确的生活消费观念,舒展和升华人类灵魂,使人们在体验物质生产发展成果的同时更加重视精神文化领域的同步发展,逐渐达到人类全面发展,从而既体现人的自我价值,又服务于社会,改善社会发展所具备的综合素质。

艺术设计的目的性决定着其功能性,但这些目的归根结底还源于人类的需求。人的需求是多层次的,既有物质的又有精神的,所以功能的概念也应该是多层次的。设计者的职责便是将人们朦胧的需求转化为具体的产品功能目标。在当今时展中,人类物质需求虽然复杂并且繁多,但对这种要求的功能性满足相对容易实现,且较直观,甚至具有可视性,易于衡量。然而那种在局促焦躁环境中不断增长的精神需求却不是很直观的,可具体操作的。满足这种需求就要以一种包含在设计作品中的气质或魅力为载体的慰藉功能来实现。诚如李泽厚先生曾经说过:“……吃、穿、用等物质需要都有一定限度,比较起来容易满足。但精神的追求却不是这样,它常常是无限的,不好解决,难以满足。”⑻所以,艺术设计才必须在造物的同时考虑到其产品的精神含量。当艺术设计所体现的精神气质或魅力在目标市场的精神追求中寻求到共鸣时,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就得到了实现。这其实遵循了格式塔心理学派所提出的“异质同构”原则。也就是说,当艺术设计作品在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各环节中所定位的目标群体的心理感受能在该或该类艺术设计作品中得到肯定的释放的时候,或者说,艺术设计作品使目标群体在心理和情感上获得一种最简单,最规范和最对称结构的时候,艺术设计才慰藉了目标市场,从而使其在精神上感到满足。说到底,这是一种心理平衡。人类由于前述的各种原因,在现代社会发展中或多或少失去了一种内心的平衡机制,而艺术设计则可借助多种手段来平衡人们的内心机制,使其在精神上感到舒适。如果从这个角度上讲,艺术设计慰藉功能还是从属于功能实用性的,是其实用功能在精神方面的体现,即因为它可以满足人类精神需求,所以应该是有用的。

不过,艺术设计的这种慰藉功能最终还必须通过物质手段表现出来。这里就涉及到表现方式的多元化。正如李泽厚先生认为的那样:“真理是一个由许多方面构成的整体。因而,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途径、不同的问题、不同的要求去接近它……”⑼从这层意义上说,慰藉功能的形式可以是多样的,这也进一步丰满了艺术设计作品,从多种角度改善其质量提高数量,满足人们精神和物质的需求。此外,马斯洛曾经把人的基本需求分为五种:生理的,安全的,爱的,尊重的和自我实现的需求。设计的慰藉功能则可通过各种物质手段,根据这五种需求由浅入深地逐一实现,体现不同阶段功能目标。而在这层意义上,慰藉的对象不同,被要求的内容不同,最终导致其表现方式的不同,这也从某种意义上规定了慰藉功能的多样形式。

然而,强调多样性不等于孤立统一性。在保证表达方式由多种语汇构成的同时,还应该将设计作品的品格统一到对目标人群进行心灵安慰及教化这一主旨上来。任何设计都不能以牺牲这一原则为代价来获得谄媚于多样性的途径。如果舍本逐末,脱离其慰藉功能宗旨抽象地谈论多样性,那么结果只能使设计作品得不到共鸣,实现不了其社会价值,而仅仅成为设计者孤芳自赏的个性表现品。

综上所述,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找到合理解决科技发展与文化心理之间矛盾的方法,实现自己多种价值结构,服务社会。然而,目前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还未能得以充分体现,这不能不说是艺术设计要发展所面临的困境之一。因为,为了实现慰藉功能就必须先了解社会问题,研究造型心理、色彩心理、人体工学等等各类复杂学科。只有从这些方面入手才有可能在一般意义上体现艺术设计对目标市场的抚慰效用。如果要更深地把握慰藉功能的实质的话,还应该研究历史、哲学、民族民俗学等等。这些学科从某种意义上更能让人们在作品中得到共鸣,但这不是一蹴而就的简单性研究活动,而是几代人共同努力,不断摸索的长期过程。所以,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所牵涉的问题是很广泛的,它不是单靠一两句话就能完全解释清楚的。但是有一条原则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艺术设计的慰藉功能应该注重“以人为本”,而此处说的“人”并非指单个的人,而是整个人类群体。只有坚持这一理念,艺术设计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就能起到调解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作用,在社会实践中创造更大的价值,从真正意义上体现“天人合一”的思想。

-----------------------------

参考文献:

⑴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13页.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

⑵诸葛铠.图案设计原理[M],65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⑶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535页.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

⑷金元浦,王军,邢建昌.美学与艺术鉴赏[M],505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⑸金元浦,王军,邢建昌.美学与艺术鉴赏[M],520页.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⑹凌继尧,徐恒醇.艺术设计学[M],35页.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⑺〔美〕约翰•拉塞尔.现代艺术的意义[M],400页.江苏美术出版社,1996.

⑻李泽厚.美学四讲[M],46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⑼李泽厚.美学四讲[M],20页.天津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1.

TheDevelopmentoftheModernSocietyandtheSolacefulFunctioninDesignArt

HANChao

(ArtDept.,SuzhouUniv.,Suzhou232001,China)

Abstract:Ontheonehand,withtheterriblespeedofdevelopment,themodernsocietyhasbroughtthegreatadvancementofscienceandtechnology.Ontheotherhand,ithaspresentedunprecedentedpressureandunknownhabitationtohumanbeings.TheDesignArtisanewsubjectandprofessionlainbetweenartandscience,whichshouldenableitselfnotonlytorealizetheappliedfunctionforbody,butalsotoreflectthesolacefuloneformind.

社会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德育因素;德育;合社会;适应与发展;内化;社会化

德育因素是制约人适应与发展的客观的重要因素之一。人生活在并只能生活在社会中,其存在、适应、发展都受社会条件、社会关系、社会制度交互作用,其中,那些制约着人适应与发展过程的精神世界、个性品质、潜能的东西,就充满着德育因素。不论人们主张或不主张、从事或不从事、接受或不接受德育,德育因素都客观存在于社会现实之中,无所不在、无时不有、无孔不入,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客观地对人的适应与发展起作用。人在适应与发展中,不受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就会受不好的德育因素影响,只是影响的方向程度、效应不同而已。

狭义上,学校德育与社会德育不同,广义上,所有德育都是社会德育。德育过程不单在学校中,所有社会成员都有一个接受德育或再德育的客观过程。一个良好的社会德育,乃是社会成员获得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必不可少的重要途径。狭义看,社会德育相对学校德育而言,具有相对的不可控性,但其发生作用的现实却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良好的社会德育促进社会成员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反之则延缓、阻碍甚至损害社会成员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自觉、合理、科学地调动起所有良好的社会德育因素,实施健康的社会德育,就是要以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为根本目标,使社会成员不断内化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实现合社会的个人调谐与合个人的社会调谐之辩证统一,从而加速人的社会化进程,促进社会合理化,推进社会文明。

现代社会中,教育一般地以学校形式出现,科学的学校德育则是青少年个体社会化的首要的和主要的途径,也是人的合社会适应与发展的关键。因而,科学的学校德育是学校教育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系统中的子系统,它按照特定社会的客观要求,将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本质和特定社会的良好规范,内化为青少年的道德、品格、素质,并与其它各科教育交互作用,使青少年获得合社会的临近适应与发展,导向个体社会化。这是一种将外在的社会要求转化为个体思想品德,并使外在的社会要求与个体思想品德达到和谐统一的社会实践活动。在这个意义上,学校德育又是社会德育。

就学校教育而言,学校其它各育与德育相比,是有区别的。首先是具体的目标、任务不同,智育,主要担负着传授知识、培养智能的任务,体育,主要担负着锻炼体格、增强体质的任务,美育、劳动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其任务也是特定的;其次,具体的手段、方式方法、途径也都不同。然而,根本的区别还在于尽管各科教育的实际过程都或多或少地包含着德育因素,但在理论上,基本身基本不涉及或少伦及青少年的灵魂深处,一旦涉及,那便是教育过程中的德育因素在起作用。作为一个合社会临近适应与发展并日趋完善的人,精神世界是根本的支柱和动力,因此,科学的学校德育必然成为学校教育系统的动力源。当然,如前所述,德育因素无所不在,无时不有,各科现实的教育过程,德育因素必然发生作用,因此,主动、自觉地将德育容于各科教育之中,也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正确德育途径之一。

良好的德育在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进程中必然起着重要的作用。主要的,一是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文化(包括政治观念、伦理道德、宇宙观人生观、价值观效益观等等),创造性、建设性、持续不断地丰富和发展人类肯定性的精神文化宝库,并将其内化为个体的肯定性精神本质,构建主体中具有本质力量的精神世界,形成合社会行为的动力系统,实现个体精神境界和内在本质的社会化;二是通过科学技术的伦理化教育,使社会成员道德地运用科学技术,实现个体乃至社会集团在科学技术运用上的合社会性,实现个体素质现代科技社会中合社会地适应与临近发展;三是与其它各育和各种社会实践交互作用,发掘并巩固个体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潜质,实施精神导向,优化个性心理品质,推进心理保健,使个性和谐发展及其与社会的一体化;四是通过持续不断的潜移默化,在个体利益追求与社会的适应与发展中不断进行自我调适,达到个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保障社会安定,构成社会进步合力,推动社会文明进步。

在我国当代,德育工作曾几起几落,有成功经验,也有失败教训。新形势下,德育既充满着机遇,又再次面临挑战。由于社会正处于市场经济发展,但发展不充分,民主意识增强,但民主参与机制未健全,参与国际竞争日多,但多元文化承受力却较弱的矛盾过程之中,德育在促进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问题上,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难题。在教育思想上,或过分强调德育,过高估计德育的地位和作用,陷入了“德育万能论”的怪圈,导致德育过程非科学化,德育的唯一化使德育在空洞的高声呐喊中无形消解。或只重智育和办事能力,忽视德育,抽象讲德育,具体无德育,陷入了“德育无能论”的怪圈,导致德育缺失智育扭曲,使人在适应与发展中失去合社会的精神支柱与动力系统,产生出人才废品;在德育指导思想、目标体系,内容上,忽视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这个根本主题,只把德育看作是履行行政职责的必需品或装璜,德育的根本出发点、归宿点被异化扭曲,陷入“德育盲动主义”的怪圈,社会利益与个人利益、思想行为与个性发展却被无形割裂,既不能实现德育的本质目的,又沾污了德育的纯洁性;在德育的方法、途径上,缺乏系统化、科学化和道德化,忽视德育的长期性、长效性和潜在性,构成了“德育短期行为”,命令式、强制性、行政化手段充斥整个德育过程,失去面对新形势的应变力,不仅违背了德育规律,还使德育过程本身违反了道德,大大消弱了德育的道德感召力。这一切,都是德育过程中的反德育因素,若不加以克服,德育本身很可能成为新的社会条件下扼制人的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的异己力量。

过去,人们研究德育多从思想品德本身去研究,未跳出自身系统,参照系不明,缺陷较多。改革开放以来,德育工作者在教育学、伦理学、心理学基础上,把视野扩大到社会学、行为学等边缘学科,把德育研究放在更为广阔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中,放在社会的变迁与流动过程中,进行多角度探索,取得了显著成果,大大增强了德育改革的力度。中央自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订了一系有利于优化德育工作的法规、规章和政策,这些都是近些年来德育科学研究成果的结晶,不仅阐明了我国德育工作的指导方针、基本思路,还为德育工作者指明了德育方向、途径和基本方法,是德育工作和德育科研的指南。当前,迫切急需解决的问题,是如何深入地、创造性地贯彻落实这些德育法规、规章,如何进一步优化德育过程。本文在此提些粗浅看法,抛砖引玉。

1.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研究并遵循品德形成的规律性。

品德形成过程是人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个体特有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自我适应与发展的客观过程,具有多因性、自发性、可塑性、客观性等特点,是一个在实践基础上的品德内化与品德外化的矛盾运动过程。德育过程则是德育工作者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根本利益要求,按照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以培养和形成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品质,实现个人社会化的社会实践过程。这一过程具有多样性、反复性、自觉性、能动性的特点。因此,优化德育过程必须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为指导,并依据特定社会的既定法规,在实践中研究品德形成的客观过程及其内在规律,遵循品德形成的客观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分阶段、多层次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德育影响,培养和形成个体合社会的思想品德,实现个体合社会的适应与发展,推进社会文明。

2.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在实践中把握德育过程的渐进性、阶段性。

品德形成过程的阶段性、渐进性决定了德育过程的阶段性和渐进性。一般地,德育过程大致可分三个阶段:(1)教育者将一定社会或阶级的某些思想品德规范作用于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有选择地受纳并内化为个体道德品质意识;(2)积淀在受教育者个体中的道德品质意识形成动机,支配、调节并外化为道德品质行为,反作用于社会;(3)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依据行为效应和个体品德发展程度,调节教育行为和受教育者品德行为,进入新的德育发展阶段。在实践中,这三个阶段是一个不断反复渐进的运作过程,无法精确地区分排列,更不能机械地套用。但品德形成的客观机制制约着德育过程的运作,因此,德育工作者必须具有科学的德育阶段意识,才能实施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的系统的思想品德教育。

3.优化德育过程必须克服智育化倾向。

在现代社会中,系统的德育主要是通过学校教育来实现的,而学校教育又以教学为主要载体。因此,德育实践中,人们容易把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等同起来,甚至以智育代替德育,形成思想道德品质智育化倾向,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德育过程的优化。应该看到,如前所述,尽管智育过程蕴含着德育因素,德育过程也蕴含着智育因素,都必须依据“知、情、意、行”的心理发展循序渐进、因材施教,二者可以互补,交互作用于人的合社会适应与发展。但二者必竟是有区别的:其一,贯穿于德育过程的主线是社会实践,德育过程中的“行”,是社会性的实践,是一种正式的社会交往、沟通和联结,这种“行”一旦发生就与社会利害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而智育过程中的“行”一般说来,仅仅只是一种“练习”或“习得过程”,一般不形成社会利害冲突。因此,德育与智育对“行”的要求也不同,德育必须严格注意“行”的社会效应,比如,绝不能让受教育者去实践犯罪、体验犯罪过程。这是德育过程与智育过程的本质区别;其二,德育过程中的“情”、“意”,本质上都是社会利害关系在教育心理上的反观,是思想道德品质内化的粘合剂,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思想道德品质上沟通、接纳的必要条件。而智育中的“情”、“意”一般不具备社会功利特征,至多只是施教者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辅助手段,并非必不可少。因此,要使德育过程优化,教育者必须体察受教育者的情感,了解其态度,并动之以健康的真情,摆明正确的是非观,才能提高德育效果;其三,德育因素具有时空的广泛性和内容的社会性,因而德育过程还具有同时性、反复性,其循序渐进只是一个大致的过程,无法精确地排序,同时,社会因素对德育影响甚大,学生的“熟习”会因个体需要,在自觉或不自觉的利害冲突中“淡忘”,因而,德育过程中的“知”同时具有三个含义:必须是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必须不断反复地作用于个体;可以特定社会或阶级所需的思想道德观念体系中易于为受教育者接纳的某一方面作为突破口,实现思想道德品质迁移。智育虽然也有“举一反三”的情况出现,但其学习过程的阶段性是很明显的,知识结构和教育过程都是可以而且必须精确地排序,前后阶段的知识不可能同时出现,同时,其对“知”的“淡忘”在一般情况下与社会利害关系无关。因此,要优化德育过程,德育工作者必须根据社会的、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和德育过程双边活动实情,灵活地选择入口,并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德育因素进行必要、合理的反复教育,避免“一刀切”,避免机械套用和无目的的跳跃。

4.优化德育过程必须抓好“内化”。

社会发展研究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央视改;版新闻评论;动因;新风貌

2009年7月27日起,以新闻频道的[朝闻天下]为首。央视掀起了新一轮改版潮。就新闻频道而言,[东方时空]从央视一套移师新闻频道,停播了[新闻会客厅]。[每周质量报告]移至财经频道,增加了上下午档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法制新闻报道]、晚问的[国际时讯]和[环球视线]、深夜档[24小时]。调整了[共同关注]的节目内容,把[小崔说事]调至央视一套。调整后的新闻频道节目层次更加清晰,布局更加合理,越来越像一个不停滚动更新资讯的纯新闻频道。细心的人会发现,在改版的过程中,电视新闻评论的空间和质量全面提升,作为一种节目类型,其或穿插、或全部,全面渗透到各档新闻节目中,成为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内容。新闻评论成了新闻资讯节目的骨架、支撑和旗帜。

实际上从2008年起,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就出现了非常明显的变化。2008年3月24日,央视新闻频道开播直播式时政新闻评论栏目[新闻l+l],2008年10月央视二套开播[今日观察],加上央视4套原有的[今日关注],央视时政新闻评论栏目出现了前所未有过的繁荣局面。今年改版后,新闻频道又增加了国际时政新闻评论节目[环球视线],使得时政新闻评论节目更加多样化、系统化。

央视时政新闻评论的增加和改革不是偶然的,而是央视发展到现阶段,站在新的起点上必然出现的一个结果。本文拟针对今年,尤其是改版以后的央视时政新闻评论节目做个较为全面的观察与分析,以探讨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的新动向、新特点。

中央电视台现有15个频道对内播出,其中涉及时政新闻的频道主要是一套综合频道,二套财经频道,四套国际频道以及新闻频道。为了分析的集中,本论文的讨论范围主要以央视新闻频道为主,兼顾央视一套、二套、四套的时政新闻评论,娱乐、体育新闻等评论不在讨论范围内。

一、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描述

描述节目形态所依据的标准

描述央视新闻评论节目现状,首先要有一个电视新闻节目形态分类的标准和体系。电视新闻评论都有哪些形态?目前观点纷杂、标准模糊、没有定论。同平面媒体的新闻评论相比,不难发现电视新闻评论的形态、类别和表现方式是同其有大的不同的。严格意义上说,电视新闻评论没有原创的社论、评论员文章等等,它只能也必须借助电视传播的特色成立,即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是电视传播媒介对当前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社会问题发表意见、作出判断或述评的一种电视报道形式”。从其播发的方式上有播音员口播文字新闻评论、主持人评论、评论员(特约评论员)评论等。

比较多种观点和版本,本文选择依据张海潮所著[中国电视节目分类体系]一书中所建立的电视新闻节目体系,并结合央视具体的节目类型,以新闻评论为经,以呈现出来的节目形态为纬,对央视新闻评论节目形态现状作个描述。

(1)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中的评论

“综合新闻消息节目”一般都是比较重要的新闻消息的总汇,像央视的[新闻直播间]、[共同关注]、[新闻30分]、[新闻20分]、[新闻联播]、[东方时空]、[晚问新闻]、[24小时]、[中国新闻]、[国际时讯]、[午夜新闻]等都属此列。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播发报纸新闻评论。主要是[人民日报]的新闻评论;二是连线评论员直接对新闻事件进行评论;三是播发本台自己制作的“本台短评”;四是由主持人直接点评。例如,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定位是“新闻热点全景式报道”,一个小时的节目,通常选择当天发生的8-9条重要新闻,呈现事实后,由主持人进行点评。有时还要连线评论员评论,对新闻报道的深度增加了。

在这里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本台短评”的出现,这是类似于报纸社论级的评论,是央视发出“自己声音”的一种最重要的方式,从此央视有了自己常态性的评论。

(2)新闻专题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专题节目”主要是指就重要新闻事件或公众普遍关心的话题制作的深度报道的新闻栏目和节目。像[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四套新开播的[深度国际]等都属此列。央视新闻频道改版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淡化专题,强化新闻”,因此,新闻专题类节目有所减少,最典型的就是把[东方时空]、[共同关注]这样的新闻专题节目,都改成了新闻综合节目。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主要是通过述评的方式,在展开事件的同时,对事件加以解读,对其所体现的本质和意义加以评说。让观众深入了解。

[焦点访谈]是开播于1994年,自开播以来就成了影响巨大的新闻述评栏目。“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是其节目宗旨。近期的改版重点主要放在加强监督力度上。

[新闻调查]每周一期,每周五一套首播。是中央电视台唯一一档深度新闻评论类节目,时长45分钟,在百姓和高端都有着广泛的影响。这档栏目注重研究新问题,探索新表达,以记者调查采访的形式,探寻事实真相,追求理性,平衡和深入。在展现新闻调查的过程中体现出理性的认识,引导人们思考。

(3)新闻杂志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是指在一期节目中包含几个板块的新闻专题栏目或节目。央视现有的新闻杂志节目主要有[朝闻天下]、[新闻周刊]、[世界周刊]、[第一时间]等。

在这类节目中出现的评论,一是在播发资讯时进行短评。如[第一时间]中的“马宾读报”(现改为“读报”);二是连线评论员对新闻事件直接点评;三是主持人述评,另外。也有播报的“本台短评”。

(4)新闻谈话节目中的评论

“新闻谈话节目”主要是指通过主持人或记者就某一新闻热点问题同评论员、或新闻人物或重要嘉宾以访谈、讨论的形式制作的新闻节目。这类节目中的一部分话题类节目就是新闻评论。像新闻频道的[新闻1+1]、财经频道的[今日观察]、中文频道的[今日关注]、[环球视线]等。

这种方式是电视新闻评论中最常见最纯粹的方式,以提供意见性信息为主,是纯观点解析言论类的节目。在这类节目中主持人“除了提供大量的事实背景,主持人还是应该预设各种不同的观点对评论员的表述提出质疑,从而给谈话过程赋予某种辩论的色彩”。而且,这类节目一般是直播或“准直播”,对当日或近期的重要的新闻事件进行比较全面、深入的解读,时效性特别强,更具有新闻性,节目的“硬度非常高”。

另外,在“大型新闻节目”中一般都会邀请嘉宾对相关主题进行介绍和解说、评论。例如,2009年国庆阅兵直播中就邀请军事专家对阅兵中展示的武器进行解读。

二、央视加强新闻评论的动因分析

央视全面加强新闻评论,不是空穴来风,而是有其深刻的现实原因和动力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国际形式的需要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同世界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越来越大,但我们的国际舆论影响力与国家的实力、地位极不相称,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国内形式要求我们、特别是部级媒体要以国际化的眼光和方式看待世界的变化,及时发出自己的声音。

2008年中国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新闻事件,给中国新闻媒体提出了巨大挑战,这推动了中国新闻界,尤其是部级新闻媒体的改革,作为党和国家的重要喉舌的央视,更要责无旁贷的承担起这个责任。因此,2008年3月24日——奥运火炬点燃之日,央视新闻频道及时推出全新的时政评论节目[新闻1+1],就是应和这一需要的先锋之举。今年央视的全面改版和新闻评论的全面渗入,也是让主流与民生汇合这一思路的发展和继续。

另外,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可能引起的“去中心化”引发了电视危机,央视只有拿出更过硬的新闻节目,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2.适应开创新闻宣传工作新局面的需要

宣传是媒体的重要功能之一,从宣传的角度看。在中国拥有12.05亿观众的电视无疑是塑造意识形态的权威及整合日趋碎片化的转型社会的有效工具。但宣传要从实际出发。要尊重新闻规律,即进行新闻化转换,才有说服力和影响力。

总书记在2008年6月20日视察[人民日报]社时指出:“必须加强主流媒体建设和新兴媒体建设,形成舆论引导新格局。”他强调:“要从社会舆论多层次的实际出发,把握媒体分众化、对象化的新趋势,以党报党刊、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多种宣传资源,努力构建定位明确、特色鲜明、功能互补、覆盖广泛的舆论引导新格局。”这个讲话可以说深谙新闻之道。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媒体要做出自己的特色,有效表达,只有更加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变直接宣传为有效传播,才能更好地实现新闻效益。

作为国家主流媒体,央视在中国电视机构中无疑是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和权威的,其承担的宣传职能是显而易见的,它的新闻评论的影响力也是不言而喻的。以往,央视的时政新闻评论在全部节目中所占的比例小,影响不大,给人的感觉是央视一直缺乏一个比较权威、自信、响亮的声音,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现在,央视顺应时展需要,尊重媒介传播规律,摒弃日渐落后的宣传方式,探索新的、更有效的传播方式,推进央视积极改革创新。是与时俱进的一种选择。

3.完善央视新闻评论节日体系的需要

在央视对内播出的15个频道中,有一半左右的频道要播出新闻节目。过去,不仅各个频道节目定位有些模糊、交叉,而且在新闻节目中,评论的种类稀少,份量明显不足。

改版前央视专题类的述评栏目开设较多,像[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新闻调查]、[共同关注]等等,对事件的报道虽然比较深入,但媒体的报道信息的功能未被充分利用,而最能代表媒体的形象与权威的时政评论节目没用充分开办。

因此,建立相对完善渖}学的新闻评论系统就显得十分必要。

2009年7月以来的改版,对各个频道的定位更加准确、清晰,不同种类的评论使节目设置的比较均衡,使电视评论节目体系更加完备。

三、央视新闻评论呈现的新风貌

央视改版通过明确频道定位、改进节日编排和节日设定方式,使新闻评论呈现出一些充满活力和生机的新面貌、

1.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增强可看性

改版后的央视新闻评论节目都比较重视对电视传播手段的运用,通过运用多种电视传播手段来打造具有可看性的评论节目。具体体现在:

(1)运用不同色彩的文字字幕突出评论主题和要点,

同改版后的新闻资讯节目一样,评论节目也用带背景颜色的大字标示出评论的标题和主要内容,便于观众及时了解节目内容。

(2)运用照片、动画、漫画、图表等方式再现新闻事实或事件核心内容。

(3)运用电话连线、视屏连线等引进专家或评论员即时评论

2.建立了相对完整的评论节目体系

任何形式和包装的改变都是流于表面的,真正树立央视新闻影响力的关键还是新闻本身以及对新闻的权威解读。正是针对这种现实,本着“淡化栏目,强化新闻”的改版宗旨,央视即注意让评论全面渗透到新闻节目中去,又注意增加新闻评论栏目,有意打造央视新闻评论的节目体系。

就新闻频道而言,在每天的早上的[朝闻天下]、上下午的[新闻直播间]、中午的[新闻30分]、晚上的[新闻联播]、[国际时讯]及午夜的[24小时]这类滚动播出的新闻综合节目中有本台短评、评论员评论;傍晚的[共同关注]、黄金时间的[东方时空]又通过主播点评及评论员评论,使当日重要新闻报道更加深入;晚问的[新闻1+1]、[环球视线]又是专门的时政的刚性评论。这种编排方式,既有对新闻的穿插式点评,又有集中的对重要新闻的评论;既有对国内新闻的评论,又有对国际新闻的评论,较以往的节目安排更加符合新闻传播的本性,也更加科学。

3.主动设置议题,注重话语置换

在我们这个具有泛政治化倾向的社会中,群众对新闻、政治有着极大的热情,电视作为取代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将日趋分散的社会成员集聚到一个由影像等元素构成的“政治广场”,发挥着具有极大动员力量的整合功能。针对这一特性,主动设置议题,善于因势利导,注意选取既符合新闻标准又符合宣传标准的对象加以评说,并把传播指向核心受众,是央视新闻评论改版后的一个重要体现。

在表达观点的时候,注意把主流的话语意见自然而然地渗透进评析事件的叙事层,巧妙地同民间话语置换,让受众乐于接受。

四、央视新闻评论存在问题及改进建议

改版后央视的收视率大幅提高,这和新闻评论的全面渗入、改进有很大关系,但也应当看到央视新闻评论中依然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是有改进的空间的。

1.节目模式的程式化形成可能带来遮蔽性

央视现有的评论节目已经逐渐形成趋于固定的模式,像[新闻l+l]、[今日观察]、[今日关注]都是先播放被评论的新闻短片,然后在主持人的控制下,由评论员评析。短片的长度都有一定时间的规定,显得比较死板,有时比较拖沓。而且评论形式单一,往往是主持人与评论员一问一答或评论员做权威状的解读,少了些灵气和感染力、说服力。

2.评论员队伍良莠不齐,亟待培养提高

改版后的央视除了使用本台像白岩松、水均益等资深新闻从业人员承担部分评论之责外,还引进了较多的相关行业的专家担任特约评论员。但由于电视评论员队伍属于建设初期,评论员的选择、确定不能做到一步到位。评论员经验不够丰富,技术上也缺乏训练,水平良莠不齐,缺乏权威人士,社会影响力还不够。

3.评论形式不丰富,节目类型雷同化

现在央视的评论形式主要有本台短评、主播点评、评论员评论,主持人加评论员的评论等。评论形式比较单一,几个主要的时政评论栏目,像[新闻1+1]、[今日关注]、[今日观察]、[环球视线]的播出方式基本是一样的,缺少变化,显得比较死板、僵化,不够敏锐、灵动。超级秘书网

4.选题冲突,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由于各个频道的评论栏目都是独立制作,各自为战的,就难免出现选题雷同,发生冲突的情况,没有突出各自的特点,对新闻资源造成浪费,影响了节目的总体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1.注意避免节目模式僵化

节目的播出模式可以有基本稳定的形态,但也要根据节目的需要做灵活的调整。不要因形式设置内容,应该因内容调整形式,只要是有利于节目的播出效果的,都应该不排斥和尝试。

2.建立评论员的培养、选拨机制

新闻评论员是媒体的核心力量之一,直接影响着舆论的导向。因此要根据媒体需要,建立科学可行的评论员培养、选拔的机制,特别要注意对权威评论员的培养。

3.注意电视传媒的“家用媒体”特性

电视作为大众传媒,是平民化而非贵族化的,是大众的而非精英的。要根据电视的收视特点制作评论节目。增强节目的可看性。

4.增加评论节目的类型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