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艺术论文篇1
1.1专业文化艺术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并依靠其壮大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艺术家或文艺专业人才展现的场所。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要以群众文化为舞台,因为群众文化活动为群众提供了文化消费的场所及艺术享受,并实现了对人的锻炼,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了大量的人力资源。⑴专业文化艺术的发展,需要一个舞台,而群众文化培养了一批批文化艺术产品的受众,扩大了文艺产品的消费渠道与范畴。比如[喜羊羊与灰太狼][猫]等文艺产品,因为受众多,才能取得良好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故提高人们的艺术爱好与审美水平至关重要。群众文化活动则具有这一影响力,如开展文艺讲座、展览、演出等活动,都是扩大文化艺术影响的重要方式,为专业文化艺术创造了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⑵专业文化艺术的壮大需要人力资源,而群众文化准备了大量生力军。人才是专业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关键。许多艺术家、作家等艺术工作者则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诞生,这说明群众文化壮大了专业文化艺术的力量,为其提供了有利的发展环境,是文化艺术加速发展与壮大的有效途径。
1.2专业文化艺术有利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专业文化艺术活动,不但能够提高群众的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还可以刺激文化消费,有利于文化产业的繁荣与发展。从整体上来说,由于受到社会环境、职业、文化修养及经济条件等因素影响,群众文化活动的人,其总体水平要相对低于专业艺术者。专业文化艺术活动的增加及技术水平的提升,一方面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发展与繁荣,一方面又拉动了文化产业链。在专业文化艺术的熏陶下,群众的艺术视野不断扩大,审美能力与欣赏水平也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最终使得群众文化无论在内容、形式上,还是在创造技巧、表演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的进步,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1.3群众文化为专业文化艺术提供充足人才源在群众文化活动中,涌现出了一批批的文化艺术爱好者,并成为著名的作家、画家、艺术家。无数事实验证明,许多艺术人才都是在群众文化活动中被发现,经过专业培养后才成为具有影响力的艺术工作者。换言之,群众活动为专业文化艺术活动提供了充足的人才源,是专业文化艺术的原动力与人才库,对专业文化艺术的加强后劲发展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也是专业文化艺术有力的后备军。
1.4两者是相互渗透,循环互补的关系群众文化与专业文化艺术都是文化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均以满足人们需要为目的。群众文化活动有着广泛性、普及性的特征,专业文化艺术是在群众文化活动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对前者的补充与完善,两者相辅相成。两者的作用与地位无高低差别,只是在文化建设事业中分工不同,群众文化会制约专业文化艺术的繁荣与发展,专业艺术则能推动群众文化活动的进步,两者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是一种循环互补的关系。在这个过程中,两者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与相互补充,从而有利于保证文化事业的平衡发展。若不重视群众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专业文化艺术则失去根基;若无专业文化艺术的推动,群众文化则很难进步,两者缺一不可,相辅相成、相互渗透、循环互补,共同维持着文化的平衡发展。
2.小结
由上述可知,群众文化活动与专业文化艺术作为人类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是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与循环互补的关系。只有两者共同发展与繁荣,才能实现对各自生态环境的优化,进而保持良性循环,在取长补短的情况下不断进步与发展,最终有利于文化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群众艺术论文篇2
中国画以其独特的造型特征和表现方法,体现了我国传统的审美观和社会哲学,在对客观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往往采取以小见大、以大观小的表现方法来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甚至直接参与到客观事物中去,全面的加深认识。在这个过程中贯穿着人们的社会意识,使得绘画不仅起到认识客观事物的作用,还能够起到告诫、教育的作用。在对山水、花鸟等自然事物的观察、认识过程中,将人的社会意识和审美情趣联系起来,借景抒情,以物言志,充分体现出了天人合一的观念。中国画的创作十分注重构思,讲究形象思维和意识形态,将艺术形象的主客观统一起来,在造型方面不拘于表面形式,讲究神似与形似的结合,能够清楚的表现事物的神态情感,传达画家的主观感情和所要表达的主旨。中国画在构图上注重整体经营,以灵活的方式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将不同时间、空间中的事物按照主观感受和艺术创作的手法,进行新的布置,然后构造出画家想要表现出来的时空意境。中国画通过特有的笔墨技巧来表现事物和传达情感,以点、线、面的形式来描绘事物的形态、质地、光暗等。在文人画的创作中,十分重视书画同源,对画家自身的道德品质和艺术素养要求较高,讲究诗、书、画、印的相互结合,通过将诗文跋语题写在画面上的方式,来表达画家对艺术、人生、社会的认识。
2、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
中国画作为中华民族的智慧结晶,其集中体现了画家对人文、社会的一种价值判断,作为画家,艺术从事者,对当代社会和文化的基本现象或者人的精神追求有着自身的一种判断和思考。画家不能够从当代社会和文化中脱离出来,否则就不会对当代文化的建设起到作用。因此,画家进行艺术创作的时候,要与当代文化联系起来,充分体现作品的精神价值。画家要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关注社会现实,通过作品的创作,传达自身对社会的认识和想要表达的情感。在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诸多具有忧国忧民情怀的画家,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丈夫情怀是诸多文人的一种情结,其在创作的时候,不仅仅是为了赏心悦目,还可能想着干预社会,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发挥出对社会、人类有用的作用。对社会现实关注、对美好理想追求、对人文精神关怀是诸多文人、画家贯穿于中国文化之中的精神寄托。群众艺术不同于文学艺术,其是以得到最多群众的接受与欣赏为主,这就使得群众艺术在艺术的形式上种类十分的多,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内容。群众艺术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也要具备一定的艺术扩展性,对人们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中国画在审美形态和精神意识上是有高低之分的,由于对文人、画家的人品有着限制,有着仁、义、礼、智、信,就如我们所熟知的“八荣八耻”一样,这种限制使得中国画的品类、审美形态都向着良好的方面发展,在画作中很难看到低俗、丑恶等,这是非常好的现象,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良好的方向发展。从年代久远的彩陶、岩画中可以看出绘画具有很强的表现性,是原始人类一种直觉上的绘画方式,不是自觉地,缺乏理性的支撑。绘画的表现性是经过中间再现过程后一种理性的把握,对人的精神有着引领作用。这种表现性对当时的人来说是感受不到的,直到魏晋时期,这种对绘画语言的自觉才出现。到了今天,绘画语言的作用还是十分的重要,人文精神是通过语言来传达的,在群众艺术领域中,绘画语言就显得更为重要了,是人文精神的承载体,通过自身的因素来传达精神情感,传达一种情绪。在现代社会,我们可以从绘画中看到表达人们生活状态的丑恶的东西,一些比较前卫的中国画里就有这些东西,如邵波画等。这些画作以直接的方式描绘了都市年轻人的生活状态,人们能够从中感受到都市人对生存状态的质疑,感受到彷徨与无奈,虽然有所感受,但是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没有很强的针对性或缺乏批判意识。相对于这种直接进入的方式看来说,林风眠采用了逃避的方式来表现其对文化批判的意识,对现实十分的失望,通过画作来寻求心灵上的安慰,有着一种田园牧歌、世外桃源的情结。无论是直接进入的方式还是逃避的方式都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一种批判。从相反的方向来说,也恰是这种批判,反映出了都市人对当代文化的需求与渴望,体现出了群众艺术领域中,人们对美好理想、精神文明的追求。目前,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还缺乏理性的把握与分析。因此,要重视中国画在群众领域中的作用与发展,特别是绘画语言方面的开发。
3、结语
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艺术领域上的发展辉煌灿烂,群众艺术的发展也十分的繁荣,中国画在群众艺术领域中,以其独特的风格和鲜明的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引领群众艺术向着正确的、开放的方向发展,促进了我国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
群众艺术论文篇3
1.传统模式的初级阶段教学。此年龄阶段的学员身体与智力都是发育的重要阶段,由于年龄较小,身高等触及钢琴此庞然大物难免吃力,外加手指软,缺乏力度。因此,传统教学方法在此意义重大,我们采用国外先进钢琴教材,如[汤姆森钢琴基础教程]。对学生的手型,弹奏力度进行严格把关,初级入门阶段的要求放在首位。规范要求在众多钢琴教科书以及钢琴教学文章中明确提及。
2.兴趣引导阶段教学。幼儿的心理很容易受思维定式影响,固定手指手型等基础训练很快令其厌倦,从而加速失去对钢琴学习的兴趣。然而更多情况是,教师配合家长强制性逼迫学员练习,让其感觉学钢琴是一种课余外的必须的义务,久而久之,逃避练习,恐惧钢琴的心理油然而生,这对低龄儿童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此种情况屡见不鲜。补救的措施在于兴趣进一步培养,用通俗的话讲,让学员有表现的机会,使其有成就感。此阶段学员学习的乐曲简单单调,教师通过伴奏方式协同演奏,伴奏方式分为两种:一是,根据乐曲旋律,通过电脑制作MIDI伴奏,经多媒体设备播放。如同演唱需要伴奏一样,清唱艺术效果不明显;二是,教师通过即兴伴奏编配和声织体,弹奏为其伴奏,或通过数码钢琴自带伴奏轨,选择合适节奏风格为其伴奏;第一种更具专业性,需要专业性人才,或教师须进行多媒体音乐制作方面的学习,第二种较之前者要简单许多,属于基本演奏技能。笔者通过以上两种方式实践,乐曲如[小星星][卖报歌][采蘑菇的小姑娘]等众多脍炙人口的歌曲改编,发现学员学琴的兴趣明显加浓,热情高涨,教学效果显著。然而较多数人认为,钢琴已是最好的伴奏乐器,为其伴奏是否多余,显得不伦不类,笔者认为,钢琴是很好的和声乐器,但其终究音色单一,需要其它音色在音乐中与其对比、配合以达到音乐的最佳丰富化、艺术化。因此才有钢琴与交响乐协奏这一大型音乐形式。
3.音乐艺术性讲解阶段教学。通过以上两个阶段教学培训,稍大龄儿童学习的乐曲已经具有作品性,对作品的分析,音乐内涵的讲解是不可或缺的,然儿童对文化内涵,艺术深邃的理解能力还很薄弱,此时的讲解要更具通俗化,戏剧化,表演化;如同讲解通话故事般,从另一角度引喻式的讲解乐曲,初步的弹奏好乐曲中的强弱及其它的演奏记号等,形象化的比喻尤为重要。
二、青少年及成人钢琴教学
1.兴趣引导阶段。青少年如无进行过幼儿阶段钢琴学习,迟来的学习,兴趣吸引是关键。青少年较之低龄儿童,德智体都得到良好的发展,对文化的认识也具有自己独特的理解,且身体特征已成人化,心理特征已然存在,以中学生为例,此年龄段是为花季雨季,情窦初开;是心理成长复杂的阶段,心理浮躁又充满活力,对事物有多样化理解,然而大多数喜欢抒情风格的乐曲,喜欢阐述自己的内心个人情感心理。由此,面对此累人群,需用简单的便于弹奏的抒情乐曲,流行乐曲,通俗歌曲等风格,另其感觉乐曲的表达正是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使人坚持。
2.实践弹奏阶段。除对手型坐姿等基本要求外,很快可进入弹奏阶段,由于青少年心理复杂,静心是关键,学习的内容不如幼儿内容的单一单调,乐曲的美感是关键。最初的音阶学习是必不可少的过程,笔者为自然大调音阶编配和声,以流行音乐织体弹奏,简单悦耳。以C大调音阶为例:按照四三或四四拍,每个音级分别为一小节,音阶上下行CDEFGABC、CBAGFEDC编配和弦为:C、G6(G/B)、C、F、A7、D7、G7、C、Am、Em、F、A7、Dm、C46(C/G)、G7、C;用罗马数字标级数为:I、V6、I、IV、VI+3、II+3、V7、I、VI、III、IV、VI+3、II、K46、V7、I;通过流行曲子以同样的方式进行教学,如歌曲[神话][让世界充满爱][童话][爱的供养]等众多经典流行乐曲,标注简单的和声织体,在其弹奏的能力范围之内,收到奇效。
3.伴奏能力培养阶段。青少年业余钢琴学习中,伴奏能力的培养已放置主要位置。一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传统的以古典乐曲作为钢琴教学的基础已然成为弱势,国人相对而言并不喜欢或接受古典音乐,大多数热衷于现代音乐,流行通俗等大众化音乐;二是,业余钢琴学习的目的倾向于娱乐文化活动,弹奏的乐曲以歌曲或合唱歌曲为主。由此,伴奏的培养成为重中之重,通过基础乐理的学习,对和弦的认识,基础和声的理解,培养学员实践性创造性的能力,分析歌曲,理解歌曲,从而独立的完成歌曲的伴奏任务。参考即兴伴奏教程类的资料,市面上已是鳞次栉比,在此不需介绍。
4.结合数码钢琴练习阶段。数码钢琴由国外传入,并得到愈来愈多的重视,其特点是电声音乐的延伸综合,可以独立的演奏出电声乐队的效果,受到更多人的喜爱,有利于复合型、高素质钢琴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利用数码钢琴自带伴奏功能,只需编配好和弦,无需考虑伴奏织体,简单的演奏操作却能得到极好的效果。教师选择好乐曲,编配最佳的和弦,挑选完美的节奏,无论在学生的学习兴趣中还是在学生练琴的耐性中都会收到良好的结果。
三、老年人钢琴教学
老年人不同于青年,一生的坎坷经历,一生的艰辛磨练,对社会的认知,情感的理解极具成熟。退休后的他们,安度晚年,思想清净,选择乐曲风格应上进、热情、团结、抒情舒展。教学上也不同于儿童青年,对手型坐姿等没有严格要求,均以自身条件,顺其自然而行。教学的方向只限于自娱自乐,或老年人艺术活动团体,通过和声编配,在不失和声大致的效果中,将和弦简单化,单一化,使用分解和弦为佳;讲解一定的乐理知识,发挥老年人的再创新能力,以达到完美弹奏结果。老年人心思沉稳,耐性十足,所以机械式练习对其效果良好。选择各种上进抒情等歌曲,如红歌民歌集等,精心编配后作为主要教学内容,在技能上、学术上无需严格的要求,随意自然就好。如此才能良好推广老年人学习钢琴,降低老年人认为钢琴难度大的恐惧心理。群众艺术教育在我国嫣然是为热门课题,愈来愈多的人参与到了群众艺术活动中,群众性音乐活动也将会在社会上空前的繁荣,推广好群众音乐艺术教育,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氛围,提高积极上进的群众音乐教育活动推动着社会发展与建设,降低社会不良风气,引导和谐社会发展前进。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色彩艺术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人工智能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