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篇1
语言和文化一样是社会的产物,是生活在该社会的人们世代沿袭下来的符号体系,萨丕尔说:“语言是纯粹人为的,非本能的,凭借自觉地制造出来的符号系统来传达概念、情绪和欲望的方法。它是一种文化功能,不是一种生活遗传功能。”在人类学中,文化指的是社会共同体的一个成员受全体成员制约的全部生活方式,很明显,按照文化的这种概念来看,语言就是文化的一个部分,而实际上是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是唯一的凭其符号作用而跟整个文化相联系的一部分。一个社会的语言是该社会的文化的一个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
交际一词在英语里是communication,含义比较复杂,其基本的含义是“与他人分享共同的信息”。交际活动的本质就是把单个人联络在社会的关系网络之中。人是社会的动物,单个人必须通过交际活动同他人结成某种关系,构成社会才能很好地生存下去。这里我们把交际定义为:信息发出者和信息接受者(这里指人与人之间,不指组织之间)传递信息、交流思想感情的社会文化活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交际不等于沟通。发出信息,对方懂了,这是交际,也是沟通;发出信息,对方莫名其妙,这不是沟通,只是交际——不产生效果或产生反效果的交际。在不同民族之间,这种事例屡见不鲜。语言交际是跨文化交际中信息交流的重要形式,但是在跨文化交际中,由于交际者的外语知识掌握得不够,或交际者不了解异族文化的特点,或者说文化背景不同,经常会在交际中出现语言运用上的失误,造成交际的失败或交际冲突。
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communication)是指发生在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们之间(包括不同国家的不同文化之间和同一文化体系内部不同亚文化之间,本文指前者)的交际活动。当一种文化信息必须被另一种文化加以解释时,跨文化交际就发生了。
所谓语用预设,主要是说话人主观上的一种预设,指语言交际活动需要满足的恰当条件。基南(EdwardL.Keenan)指出:“有许多句子的言语要得到理解则要求先满足某些文化方面的条件或情景。因此,这些条件也就自然地被称作该句子的预设。如果它们没有得到满足,那么所说的话语不是无法理解,就是不按原意来理解的。”这些条件比如:
(1)参与者的地位及其关系种类。
(2)参与者的年龄、性别及其辈分关系。
(3)参与者和句子中所提及的个体之间的地位、亲属、年龄、性别、辈分的关系。
预设也可看作是话语跟使用语境之间的关系,说出一句话就其语境来说是合适的。如法语的“你真讨厌”预设“听话人是动物、孩子、社会地位比说话人低或者跟说话人关系很密切。”
总之,语用预设涉及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三个方面。因此预设关系不能单靠语义分析,必须联系说话人、听话人和语境才能全面正确地理解会话的含义。
语用预设的主要特征可以归纳为两个:合适性与共知性(何自然,1988:111)。
第一,合适性。所谓合适性是指预设要跟语境紧密结合,是言语行为的先决条件。如:
(1)请把那扇门关上。
(2)儿子,把房间打扫一下。
要实现以上请求就必然要求例(1)预设那扇门是开着的,例(2)预设房间是脏的,母亲知道儿子有打扫房间的能力等。如果说(1)时门是关着的,那么发话人就不可能发出上述言语行为。同样,如果要求打扫的房间刚刚打扫过很干净,或者儿子的年纪还小,尚无打扫的能力,那么说(2)就毫无意义。
第二,共知性。语用预设必须是交谈双方所共知的。预设是谈话双方或一般人共知的信息,它与语境紧密结合,预设明确,则说话人说出来的话,受话人可以根据语境和预设做出不同反应。
语用失误是跨文化交际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比如,一位中国教师给日本学生讲完“龟兔赛跑”的故事后,让学生谈谈感想,一个女学生说:“我是多么愿意做一个大乌龟呀!”让老师听后哭笑不得。产生这种交际失误的原因是共知预设不同。这位日本学生语句表达本身没有问题,这当中主要反映了中日两国文化观念、文化习俗上的差异。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日本,乌龟都是耐力、长寿的象征意义,所以日本学生会说出“愿意做一个大乌龟”(意即要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儿地学习)的话。中国教师听后所以有哭笑不得的感觉,是以现代中国人的文化习俗、文化心理来理解日本学生这句话的。从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角度来看,乌龟在现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另有象征意义,用来暗指妻子有情夫的男子。这就是不同民族的人员在交际中,由于语用共知预设不同所造成的交际障碍,这种语用失误在不同民族间的人员交往中随时随处可见。
从广义上来说,任何语言环境、交际背景都属于语用预设的广义范畴,因此,在进行跨文化交际沟通时,不能忽视语用预设的共知性的要求,否则不但不能达到交际的目的,还会引起交际上的失误。
【论文关键词】交际;语用预设;共知性
【论文摘要】本文从语用预设的角度,结合语言和文化的基本定义,对跨文化交际中失误现象的产生进行分析,从语言学的角度揭示了跨文化交际失误产生的原因。
【参考文献】
[1]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
[2]赵艳芳.认知语言学概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篇2
国际商务活动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活动,世界各国的经济贸易体或者交易者之间的交往都带着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特色,因此,跨文化交际对商务英语翻译的影响十分显著,其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种:首先是交际语言因素,包括词义、语序和句法结构三方面。词义方面,英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依赖性较大,含义相对广泛,词义受上下文限制,而汉语词语对上下文语境限制较小,含义较窄,相对具体、固定、严谨。如“10cans to acarton”和“Can we ship the goods in tin?”中can既可以是名词“罐子”,也可用作情态动词表示“能够”。语序方面,由于英汉语表达语序大不相同,翻译时要注意调整。如aver-age annual economic growth rate的翻译应为“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句法方面,英语句法结构较严谨,汉语则相对松散,主要表现在主语和谓语的使用。英语句中主语一般不可缺,谓语动词有时态、语态和语气的变化,中文则相对灵活,主语可省。如“Evidently some mistakes were made andthe goods have been wrongly delivered.”可省略主语译为主动句“很明显,出了差错,发错了货。”
其次是社会文化因素,主要体现在地域和宗教习俗差异方面。英国西临大西洋,西风从大西洋吹来,温暖和煦,因此英国有Zephyr(西风)汽车,而中国西面接壤陆地,东面临海,西风只能带来寒冷,东风才温暖,故而“东风汽车”成就中国一汽;英国是个岛国而中国是大陆国家,因此spend money like water就成了“挥金如土”。此外宗教对中西方影响都很深远,如上帝用6天创世,第7天休息,“7-up”七喜成了众所周知的饮料品牌;但由于宗教形象差异性较大,龙在东方人眼中是膜顶朝拜之物,[圣经]却将撒旦描述为agreat dragon,因此亚洲的“四小龙”译成了“fourtigers”。
最后是思维方式因素。中国人习惯螺旋形地展开叙述,喜欢用宽泛和模糊语来陈述传达信息,如“可能,基本上,有关部门,适当的”等模糊词语用来表达“可以感觉到,但不能解释的话”,让听众做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便于说话者有更多机会纠正错误;西方人则是习惯线性思维,喜欢清晰简明的表达方式。因此在商务翻译活动中明确双方思维方式的差异性,把握尺度,翻译才会有效。如用“The jobis difficult,and we have made great certain efforts”谈论某个项目成果时,“certain efforts”为一模糊词,若要表明“工作已经产生一些影响”则应译为“we have made positive ef-forts”,国外合作伙伴就明白“哦,工作有效”。
二、商务英语翻译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一)语言文化能力培养
语言能力培养应从词法和语法两方面进行。词法能力的提高首先从中英商务词汇积累开始,尤其是一词多义的词汇和相关专业术语,即普通商务词汇和专业商务词汇的积累。译者应广泛阅读各类型的中英文商务材料,如商务报刊、商务杂志、商务简报、商务合同等,积极参加商务活动,获得一手资料,实践中积累丰富词汇;其次要培养良好的汉语文化功底,以提高运用准确词汇进行翻译的能力。汉语文化功底的培养应从熟悉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入手,提升自身文化内涵修养,还要学习商务礼仪,掌握各类中文商务文体写作以及商务谈判和商务报告等商务活动中的典型词汇、句型和文本,提高商务素养;最后要学习掌握商务翻译常用技巧,如直译、意译、音译和增译等,结合商务英语语言特色灵活掌握常用被动句、无主句和虚拟语气等句式的翻译技巧,提高翻译效率。
语法的主要任务是描述句法结构、语义结构和二者关系,译者对语法的准确掌握有助于提高翻译准确性。语法能力的培养应充分融入各门英语课程学习中,学习者要有意识地对学习资料进行语法句法研究,以提高翻译准确性。翻译实践中要重视培养句法能力,准确分析语序和句法结构,充分理解语句内涵。如“Unless the terms or context ofthis contract otherwise provide,this 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 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and each of theterms used herein shall have the meaning ascribed to it in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 Schedule B(Special Terms)as the case may be.”首先分析句法结构,找出句子主干“contract shall be interpreted...and eachshall have the meaning...”其核心意思便一目了然,“合同应根据...解释,每一条款定义见...”,接着根据核心意思自问“合同根据什么解释?什么条款?定义在哪?”再次进行分析,就会找到“in accordance with Schedule A”,“usedherein”,“in Schedule A(Definition and Interpretation)orSchedule B(Special Terms)”,可具体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或(条款B)”,最后结合上下文,将as the case may be译为“以适使用者为准”,整段翻译为“合同应根据条款A的解释,此处所用每一条款定义见条款A(定义和解释)或条款B(特别条款),以适使用者为准”。
(二)社会文化能力培养
中国人学习第二语言往往更注重学习语言知识,忽略文化。不同民族之间的语言交流实质上是不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译者要平衡文化和语言二者的重要性,避免重语言轻文化的倾向,培养对英语国家文化的敏感度和洞察力。
由于文化背景不同,双方都会从各自文化角度考虑问题,从而忽视对方的文化和风俗习惯。为促进交流的圆满成功,译者在理解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和掌握相关文化背景基础上,要利用增减灵活转化来提高处理文化信息的能力。如“饭菜不好,请多包涵”可译为“These are the best disheswe are able to prepare,please make yourself at home”。再如翻译时添加文字补充说明外国人不熟悉的名称和中国历史事件,例如-cultural revolution((1966~1976)),秦始皇Qin Shi Huang(First Emperor of Qin dy-nasty)(秦朝的第一个皇帝),帮助对方理解相关背景,更好地沟通交流。肢体语言是生活口语交际的补充,是使用最广泛和最丰富的表达方式,同一肢体语言行为在不同文化中含义不同,呈现的意义大不相同。如英语国家中说话时人们彼此凝视和目光交流意味着诚实;而在中国谈话时盯着对方眼睛带来傲慢,咄咄逼人的感觉,让人觉得粗鲁和不礼貌。因此,译者需观察学习肢体语言,掌握肢体语言相关知识,促进沟通交流。跨文化交际不是盲目追崇对方,而是尊重不同文化价值和习惯,促进文化融合,促进相互理解。在商业活动中,若不妥善处理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化差异,会造成摩擦和冲突,甚至影响企业合作。因此在商务英语翻译中要遵循这一国际通用规则,尊重文化差异,在不损害双方利益的基础上求同存异。
(三)思维能力培养
译者由于易受母语思维影响,翻译时习惯性套用本族语思维方式,否定翻译能比较典型地反映中西方思维差异。如将中文“我认为他不同意这项条款”译为“I think hedoesn’t agree with this clause”,译者没能正确把握中西方思维方式差异,用中式思维对译“我认为”为“I think”,应将否定放在句首,进行全部否定而非部分否定,“I don’t thinkhe agrees with this clause.”才是正确翻译。再如英译中“You can’t be too careful to handle in transit due to thegoods is fragile”应为“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越小心越好。”而不是“鉴于商品易碎,在搬运过程中,不能太小心”。
译者要克服固定思维模式缺点,应培养其发散思维能力。首先比较英汉语思维方式,认识其共性和差异性,并在翻译、写作和口语中注意差异特征。其次阅读英文原版材料,如政治报告、科技论文的文献等,培养英语的思维习惯。还要多听、多模仿简洁、地道、典型的英语国家著名演讲材料。多听和多读有助于自我训练,培养英语思维方式,在翻译时可以模仿此类句子和表达相关,逐步意识并分辨中英表达与思维习惯的差异,潜移默化接受并使用英语思维方式,最后通过实践进行举一反三,发展独立思考能力。如“我们的价格是按照成本加运费报的,所以保险请你们自己办理。”译文可有以下几种:“Since our price is based on CFR,you have to takecare of the insurance”;“Our price is quoted on CFR basis,and consequently,the insurance is to be covered by yourselves”;“Since our price is determined on the basis of CFR,the insurance premium shall be on your account”.这几个译文都传达相同的意义,翻译时要逻辑思维清晰,灵活改变句子结构但不改变句子原意,勇于实践才能在商务翻译中获得良好的效果。
三、结语
不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背景、风俗习惯、风土人情、文化传统,从事国际商务的翻译人员必须了解并掌握民族文化差异,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设法在翻译过程中消除差异,减少失误,进行有效商务翻译活动。
跨文化交际论文范文篇3
文化产业管理专业是在全球文化产业大发展背景下成立的一个新专业,简称文管,属于管理学类和艺术学类专业,设立于2004年。吴漫2012在研究了高校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后得出结论:许多高校制定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旨在培养掌握经济学、管理学及文化学基本理论与方法,具有宽阔的文化视野和现代管理意识,熟悉文化法规及政策,具备较强规划、决策、组织、策划、创意以及沟通表达能力,具备较强社会调研和信息处理能力,能够在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及文化事业单位从事文化经营管理、市场营销与策划、文化贸易与交流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高级人才。[2]通过市场调研分析得出,适合高职高专层面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主要岗位群为:文化市场营销员、文化活动策划人和文化产品宣传和推广人员;相关就业岗位:旅游活动的策划与管理人员;文化旅游产品开发设计、工艺品展销或卖场设计、地方特色文化产品策划传播工作服务人员等。
2.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
从该专业的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特点,同时根据我国文化产业“走出去”遇到的文化折扣问题较为严重,可以看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人才除了要有较强的现代管理意识,更需具备广阔的文化视野及良好的沟通表达能力,才能合理设计文化产品及文化创新,这样在文化出口过程中无论是从语言方面还是服务方面,让文化产品被输入国家的受众群体所理解和接受。因此,该专业人才应具备较强的跨文化交际敏感性、跨文化交际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跨文化宣传及管理能力。下面本文将从课程设置及教学内容两大方面进行解读。
2.1课程定位
跨文化交际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的综合性课程,旨在通过对跨文化基本理论,东西文化差异的系统讲解,培养学生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宽容性,以及处理由于文化文化差异而带来种种问题的灵活性,从而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该课程前导课程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综合能力平台中语言课程类里的大学英语课程,同过大学英语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英语语言基础知识,具备英语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学科基础平台中的专业基础课程里的民俗概论、中国传统文化、西方文化,通过这些课程学习使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常识,为该课程开设打下坚实的文化基础。同过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分析辨别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跨文化管理能力等,为后续课程即专业能力平台中的文化经营与管理、文化投资与贸易,文化创意与策划等打下良好的思辨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以及创新能力的基础。综上所述,跨文化交际课程应分为文化产业管理专业中专业基础模块中的课程,即为该专业的专业必修课。
2.2课程设计理念与思路
根据该专业职业岗位能力需要以及跨文化交际课程的定位,建议在高一虹2008年提出的“提高学习者跨文化意识与自我反思能力”的课程宗旨下[3],突出该课程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同时采用学以致用,突出“教、学、做”一体化的教育理念,教学中转变学生与教师的地位,切实做到学生为教学过程中的主题,鼓励学生职业能力发展,加强学生创新能力和意识的培养。著名跨文化交际学者Gudykunst曾指出,有效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认知能力(cognitivecomponent)、情感能力(affectivecomponent)和行为能力(behavioralcomponent)[4]。在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构成框架下,对该课程进行合理设计,保证课程的有效实施,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目标。
2.3开课时间与课时分配鉴于学习该课程前需要语言课程和相关文化课程的学习,同时根据高职院校开设的总学年,一般为3年制(2.5学年+0.5学年实习;或者是2学年+1学年实习),建议该课程在大二开设。这样,在大一一年时间内,在大学综合英语的学习过程中,学生既可以学到相关的语言常识和技能,同时也会学习到有关跨文化交际的一些知识点。另外在大一期间,文化基础类课程也会开设,在这些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学习中西方文化、民俗等文化常识,对东西方文化差异有了初步的了解。因此,经过大一一年在语言与文化常识和技能的学习,在大二开设该课程,学生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受。为大三进入实习期想快速融入社会,融入实习单位文化氛围的学生们,做好了跨文化交际心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铺垫。在课时上,根据现有适用与高职层面的跨文化交际课程教材内容,同时根据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中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文化素养和沟通能力,建议该课程的学时为32学时。即开设一学期,这样在避免和其它文化类课程内容重复的同时,又能系统完整地学习跨文化交际相关理论和技能。
3.教学内容
以往跨文化交际教学内容研究主要是针对外语类专业学生,对于文化产业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应遵循该专业职业能力培养的基本规律,以主要工作岗位任务和工作流程为依据,同时根据跨文化交际过程规律以及高职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特点来选择和组织教学内容。笔者建议,教学内容可以分为知识、情感、能力三大板块。
3.1知识教学内容
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基本理论,培养跨文化交际意识,国际化视野。老师需要讲解文化、交际和跨文化交际的基本概念,重点讲解词汇中的文化内涵差异,,这样学生在做文化产品对外宣传营销时,对于文化产品品牌翻译,以及标签设计,使用说明翻译等,可以在保留中国文化特色的同时,还可以让目的语国家的受众群体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接纳,避免由于文化内涵差异和文化禁忌所带来的宣传营销上的失败。
3.2情感教学内容
学习东西文化在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文化认同、文化多样性等方面的理论常识,培养学生文化差异敏感性,文化相对意识,在承认文化多样性的基础上,建立对本国文化的认同,文化自信心的同时,克服民族中心主义,文化定势与偏见。这样学生在做文化对外传播方面工作时候,尤其是在电影,电视剧等影视作品对外发行时,尽量避免由于东西方世界观,价值观的差异给作品在电影在跨国传播的过程中会因进口市场的观赏者难以认同影片中传递的异国文化内容(如生活方式、价值观、历史、制度、神话、物理环境等)而造成影片价值的折损,即电影跨国贸易中普遍存在的文化折扣现象。
3.3能力教学内容
就一般职业能力要求的良好的沟通能力而言,学习日常交际情境中的跨文化差异,如寒暄,称谓,拜访,道歉,赞扬等,非言语交际中的跨文化交际,如肢体语言,客体语,眼神交流,面部表情等。就本专业要求的专业职业能力而言:学习跨文化语境下的商务谈判有效谈判策略;跨文化语境下的广告与商标设计,这样学生在做文化品牌进驻国际市场过程中,可以针对产品推广地与品牌场地文化积淀的不同,进行产品商标的设计和广告的推广,这样该文化品牌对外推广将会顺利得多;跨文化语境下的市场营销策略,这对不同国家地区的文化差异,采用不同营销策略,注意把握不同文化的审美价值观,在开展国际营销中对文化产品的样式、规格、色彩偏好和禁忌有着重要的意义;学习跨国公司企业文化,及多元文化企业管理常识,为学生打下良好的在文化企业管理能力的基础。结语高职文化产业管理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设置应与本专业培养目标以及就业岗位能力需要紧密结合,同时在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要求即“实用为主,够用为度”的基础上选择教学内容。这样才能有利于该专业跨文化交际课程的有效实施,进而有助于培养具备文化艺术修养,文化营销与管理能力同时兼备国际视野和良好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课程目标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论文可行性分析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