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殖泥鳅论文范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04 13:29

养殖泥鳅论文

养殖泥鳅论文篇1

关键词:北方地区;稻田;泥鳅(Misgumus anguillicaudatus);养殖

泥鳅是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的名优鱼类。稻田养殖泥鳅前景看好。文章介绍稻田养殖泥鳅 (Misgurnus anguillicaudatus)的优势、水稻种植中育插管理、除草剂选用、施肥控肥、虫害防治等的技术要点和泥鳅养殖中的苗种放养、防逃设施、工程建设、饲料投喂、适时起捕等技术要点,供养殖者参考。

稻田养殖泥鳅是利用稻田实现种养结合的新型生态环保养殖模式,具有较大优势。利用稻田养殖泥鳅。可以节约水面、获得水产品,具有养殖成本低、易于管理、效益较高等优点,是农民致富增收的有效措施之一。在不破坏稻田原有生态系统、不增加水资源利用的情况下,实现一水两用、一地双收,直接提高经济效益。稻田为泥鳅的饲养和栖息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泥鳅生活在稻田中。可以直接吃稻田中包括水蚯蚓、摇蚊幼虫、昆虫等各种饵料生物,起到了生物防治害虫、节约农药和减少面源污染的作用,生态效益更加突出。稻田养殖泥鳅可以充分利用稻田的空间、温度、水源和饵料优势。实现种养结合。提高耕地利用率,促进水稻和泥鳅互利共生,大大提高稻田的综合经济效益。

育插管理作为养鳅稻田,下面这些通俗易懂且好记的顺口溜,就是需要牢记的关键点。选良种、要慎重,米质高产又抗病;稀播种、秧苗壮,移栽地上接着长。旱田育、出壮秧,渗透温升快生长;大地育、稻苗弱,耕作层硬难通过。早播种、温度低,应对寒流要警惕;晚播种、温度高,苗嫩徒长调控好。平耙地、要提前,药奏效果泥沉淀;远穴距、少栽株,通风透光病远离。亩栽穴、一万三.穴收一两一千三:穴栽苗、二三株,两次分蘖棵数足。

除草剂选用丁草胺、田毛、西草净、稻田净等一定要禁用。相对安全的草克星在不超量的情况下,对水生动物伤害最小。插秧后一周左右是水绵、青苔的发生期。一般施用的青苔净量小起不到效果。但量大会对泥鳅鱼造成伤害。

施肥控肥尽量一次性土壤施肥。苗种人田后刺激明显的肥尽量不用。如需补肥,特别是尿素,在苗种进田 7d前用完:7月上旬孕穗到8月初出穗期间.如果水稻发黄、缺肥,可通过叶面喷肥来解决。

虫害防治第一次防治稻象甲,要在插秧前3d在苗床用药,省钱省力,内吸剂药效在28d。30d。在6月末至7月初的一次二化螟和8月初的二次二化螟时,用康宽、蚍虫林、阿克泰,对泥鳅基本没伤害,但要提前用药。稻飞虱、潜叶萤一般在8月末灌浆前后发生,多集聚在稻穗和尖一、尖二叶面上,用不是触杀剂的杀虫药安全。泥鳅养殖技术要点

苗种放养一是选择体长5cm以上的苗种最好,以尾重29 一39为宜。此时泥鳅已进入呼吸功能的全能期,从肠呼吸、鳃呼吸到皮肤呼吸转换结束.可适应在不同的水质环境生存。注意的是买苗前2d必须经过两次以上的拉网炼苗。拉网锻炼的鱼苗.正常条件下成活率要在50%以上。在6月初,水稻插秧结束放池喂养,可相对延长生长时间。把握立秋前的黄金养殖期,是养出大泥鳅的重要环节。二是要注意的是泥鳅暂养方式和时间,就是说泥鳅从野生环境中捕来收购后,最好不要在水泥池中暂养,而是经过筛选后按不同规格放入坑塘中暂养。在运输前用适量的植物油,能减少水泡沫的形成.防止空气隔绝缺氧。三是采用食盐加小苏打合剂(2:1),按 1.5%的浓度浸泡3rains一5millS,预防黏液脱落所致的腐皮、水霉、烂尾,比其他药剂安全有效。四是放养密度要适宜。泥鳅苗种种放养密度为10kg/亩。 20kg/亩,单产可达50kg/亩一lOOkg/亩。除了泥鳅外,还可放养河蟹扣蟹,亩放扣蟹400只。

防逃设施前期要合理选择进、排水V1网的网目。以不逃鱼为原测。进水口网目一定要根据苗种规格来选择.体长3cm~5cm的鳅苗,网目不能大于20目。由于网目小,要加长网桶,网内有杂草及时倒掉。随着鱼的长大,根据实际情况,在不跑鱼的前提下,更换相应网目的网桶。中、后期要注意防逃网的位置。依据泥鳅钻洞位置,在距坝埝20cm.30cm以内,网外侧有1行一2行水稻的位置空间。

养殖泥鳅论文篇2

泥鳅是我国常见的一种分布广、数量多的野生小型食用鱼,肉质细嫩,含蛋白质65 . 2 % 、脂肪 2 .61 % ,是一种典型的高蛋白、低脂肪的经济鱼类,不仅在国内畅销,而且在日本、韩国等国际市场销售好。一些农户利用庭院建池养泥鳅,投资少,易养殖,见效快,一般 100 ~200平方米水面,可年产泥鳅 200 ~400 千克,效益可观。

1 .池塘条件庭院池塘养殖泥鳅要因地制宜,池子最好建在阳光充足、水源好的地方,可挖泥池或用砖砌池。 一般面积为 60 ~100 平方米,池深 70 ~100 厘米,水深 40 ~50 厘米,泥池的池壁须用砖或石块浆砌,做到坚固、耐用、无漏洞。砖砌池池底铺 20 ~30厘米肥沃粘土,以利天然饵料的繁殖和泥鳅钻潜栖息。池对边要设进出水口,进水口要设有过滤设施,一般用聚乙烯网布安装在进水口处,出水口建栏鱼设施。

2 .培肥水质放 养 前 1 个 月 进 行 清塘,亩( 1 亩 =667 平方米,下同)用生石灰 50 千克化浆全池泼洒后,注入新水50 厘米。放养前应施足基肥,每100平方米水面用干鸡粪 40 千克左右,均匀撒在池内,或者在池塘边四角堆上鸡、鸭、猪粪等有机肥,每 100 平方米施 25 ~30 千克,经常翻动,使其肥分充分分解扩散全池,促进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体透明度达到 20 厘米为宜。施肥后 3 ~ 5 天,放养前清池消毒后,鳅种即可下塘。

3 .鳅种放养目前人工养殖的苗种主要来源于野生捕捞,如果有人工繁殖培育的种苗更好。鳅种要求规格大小一致,体长 3厘米以上,活泼健壮的鳅种,每千克 200 尾左右,春季水温15 ℃以上时开始放苗,亩放3厘米以上的泥鳅苗 2.5 万~3 万尾左右。鳅种放养时用 3%食盐水浸泡 10分钟消毒,以杀灭病菌和寄生虫。于晴天放养,每平方米水面放养 350 尾 (约 500克)。

4.定量投饵泥鳅属杂食性鱼类,饵料来源广,诸如水蚤类、丝蚓、豆饼、米饭、菜叶等均可作饵料。投饵量随季节而异,一般 4—5 月投鳅总重量 的 3% ~4% ; 6—9 月 为 8%~10% ; 10—11 月 3%~ 4%。日分2次,早、晚各1 次,定点投喂,以2小时食完为宜,防止投喂过多,否则会出现胀死。秋末,留池的小规格和亲鳅已进入越冬期,可向池中适施基肥,以利越冬。

5.日常管理泥鳅养殖,采用大量投饲精料的方法,水质极易过肥,管理不好会水质变坏。所 以 , 每 10~15 天 加 注 10~15厘米新水1次,以保持水质良好,特别是在雷雨天、闷热天气时,若发现泥鳅不停地在水面上下窜动或浮头,说明水中缺氧,易泛池死鱼,应立即注新水,或开动增氧机增氧。平日注意巡塘检查进出水口处防止外逃。盛夏水温高,要搭棚遮荫避暑,水面养些水生植物,有条件的可引入微流水更好。平时注意每日巡塘,堵塞外逃。

6.防治鱼病和敌害寄生虫病:鱼苗阶段常见车轮虫、三代虫等寄生虫,被寄生虫侵袭的鳅苗,常常浮于水面,急促不安,或在水面打转,治疗时每立方水体用 0.5 克硫酸铜或 0.2 克硫酸亚铁全池泼洒;或用千万分之五的晶体敌百虫 (1 立方水中放 0.5 克)全池泼洒。气泡病:鱼苗阶段由于水中氧气或其他气体含量过高引发此病,鳅鱼浮于水面,肚皮鼓起成个气泡。每亩用 4~6 千克食盐全池泼洒,也可冲入新水或泥浆水治疗。赤鳍病:此病对泥鳅危害极大。泥鳅被感染后,鳍、腹部皮肤充血溃烂,尾鳍、胸鳍发白并烂掉,可用每立方水体溶解20 克呋喃奈斯,药浴 15~20 分钟 ;也可用痢特灵或漂白粉全池泼洒(每一立方水用 1 克痢特灵或 1 克漂白粉)。敌害有水蜈蚣、夹子虫等,可用灯光诱杀。

7.捕捞上市由于泥鳅具有钻入泥内越冬的习性,且泥鳅在 5℃ 以下会停止摄食,因而捕捞泥鳅要选择在入冬前进行。除采用设置集鱼坑、集鱼道及固定投饲场所张网捕捉外,还可用炒过的米糠或鳗鱼粉等置于虾笼中,傍晚时置于投饲场或较隐蔽处,晨间收起;也可于排水口外系网或张网,夜间排水,并由注水口不断注水,约可捕获 60%的泥鳅。用须笼捕鳅时,在须笼中放入可口味香的面粉团,然后放入池底,半小时至1小时拉上来检查一次,拉时收拢袋口,以免泥鳅逃跑,多放几只须笼,起捕率可达50%~80%。

养殖泥鳅论文篇3

关键词:稻田 泥鳅 养殖技术

随着我国农业技术的蓬勃发展,一些养殖户在稻田中养殖泥鳅是近些年出现的一种新型养殖技术。养殖户将水稻和泥鳅进行充分利用,在同一个生长环境中使两者共同生存,从而各自发挥最大的作用以达到互补互助的效果。水稻在生长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杂草和害虫,泥鳅可以为稻田清除这些有害物质,反之,杂草和害虫可为泥鳅提供食物来源。因此,这种创新型养殖技术非常值得养殖户们进行深入研究。

1 稻田池的选地和建设处理我国一直倡导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理念,而稻田泥鳅养殖技术也正符合这一特点。养殖户在进行稻田泥鳅养殖时,先要进行稻田池的建设和选地。养殖人员应该提前研究和分析水稻和泥鳅的生长环境、生长习性等方面的要求,再系统地进行和完善建设规划,利用外界的生态环境把水稻和泥鳅的成长环境进行充分的利用,并尽量减少对外界公共环境的占用,这样才能让稻田泥鳅养殖技术工作得到初步的落实。根据我国稻田泥鳅养殖技术中现有的经验进行分析,对稻田土壤的要求不仅需要土质健康、肥沃,还需要灌溉土壤的水质清澈无污染。只有确保这两个条件,养殖人员就可以在稻田中开沟挖槽,在挖沟槽时,工作人员需要建设独立的进水口和排水口,在确保出入口的合理位置后,再构建系统完善的防护措施,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泥鳅鱼苗从出入水口的流失,从而可以高效保证稻田泥鳅养殖技术的经济成本。

此外,在进行开沟挖槽时,工作人员需要提前处理池塘的杂乱环境。先把稻田池中原有的水抽干净,并进行彻底的清除和打扫,尤其是水稻池4个墙壁上吸附的干土,以及周围的淤泥进行彻底的铲除,这样才能保障水的质量。与此同时,工作人员对池塘进行清除和打扫时,可以利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对水,对池塘进行透彻的清理和消毒。一切工作完成后,养殖人员需要注意,不要立刻放入泥鳅鱼苗,在放养的前半个小时,养殖人员需要对池塘进行二次消毒和杀菌,将植物中残留的虫卵处理干净。另外,养殖人员要随时注意水稻池的水质,当观察到水池上方有虫卵浮上水面后,确保消毒药剂已经发挥作用,才可以进行泥鳅虫卵的放养。

水稻池中水质的管理方法

培养稻田水质的要求稻田水质的培育需要养殖人员根据泥鳅的生长环境和需求进行落实。因此,相关养殖人员应该对水稻池塘的水质进行合理调整,保证池塘的水质能够符合泥鳅鱼苗的健康成长,还要保证水质环境不会对水稻植物产生破坏。在此期间,养殖人员对稻田进行施肥时,首先,可以在池塘水中加入营养丰富的有机肥料,要注重肥料放入量,不要让池塘水质的浓度过高,从而保证水稻与泥鳅能够在健康良好的环境中成长。其次,在传统的稻田养殖技术中,池塘水位的设置与现如今的水位设置有一定的差异,相比较于水质初期其水位会更浅一些,而且水稻池的水位与外界环境的影响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养殖人员将泥鳅育苗进行放养后,需要增加水稻池中的水,在确保注水中不影响水稻植物健康生长的情况下,可以尽量加深水位线,然后养殖人员需要定期对水稻池的水质进行监测和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在预期中确保泥鳅鱼的成活率,从而为广大农户带来经济收入。

稻田水质的要求和更换分析首先,养殖人员需要充分考虑泥鳅的成长对水质环境的影响。因此,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池塘水的质量进行监管,保持水质的含氧量要充足,且要符合水质清洁的要求,这样才能有效减轻水稻泥鳅养殖工作的难度。此外,受外界天气的影响,在每年夏季池塘水的温度会持续升高,随着水中的饲料逐渐增加,稻田水质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不利于泥鳅的健康成长。因此,养殖人员必须定期更换池塘水,才能有效地降低池塘的温度。

养殖泥鳅论文篇4

关键词: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营养成分;氨基酸;脂肪酸

对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营养成分分别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野生大鳞副泥鳅水分、灰分、脂肪、蛋白质的含量分别为 77.30%、1.30%、1.10%、18.10%,养殖大鳞副泥鳅分别为 71.80%、1.10%、5.30%、17.20%;18 种氨基酸总量野生为 17.40%、养殖为 15.50%,色氨酸、苯丙氨酸和甘氨酸于养殖个体中稍高于野生个体,其他 15 种氨基酸均以野生个体的含量稍高;人体必需氨基酸和鲜味氨基酸含量均以野生个体的略高,分别为 8.03% 和 6.47%,养殖个体的分别为 6.84% 和 6.02%;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的不饱和脂肪酸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 67.13%、77.39%,其中多不饱和脂肪酸分别为 27.39%和 41.65%,DHA+EPA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 4.20%和 1.59%。

中图分类号:S9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22)06-0134-05

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隶属鲤形 目(Cypriniformes)鳅 科(Cobitidae)副 泥 鳅 属(Paramisgurnus),是营底栖生活的小型经济鱼类,具有生长速度快、抗病能力强、成活率高等优点,且其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近年来,野生大鳞副泥鳅的资源量逐渐减少,人工养殖规模不断扩大。赵振山等对武汉市野芷湖和汤逊湖中野生大鳞副泥鳅的基本营养成分、18 种氨基酸含量和脂肪酸含量,对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从营养价值水平进行优劣评判,以期为大鳞副泥鳅的资源保护和养殖开发提供理论基础。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野生大鳞副泥鳅于江西省南昌县向塘镇黄山小学附近水沟用地笼抓获,养殖大鳞副泥鳅于南昌县莲塘镇八一乡菜市场购买,样品均根据其典型特征进行种类鉴定。野生大鳞副泥鳅取样 5 尾,平均体长(13.73±2.26)cm,平均体重(25.93±5.07)g;养殖大鳞副泥鳅取样 5 尾,平均体长(10.93±1.39)cm,平均体重(18.87±3.22)g。

1.2 取样样品先经过 2 d 空腹养殖,再捞出吸干水分,除去头部、皮肤、鳍、内脏和骨骼等,取肉质部分待测。

1.3 测定方法水分:GB 5009.3—2016 直接干燥法;灰分:GB 5009.4—2016 灼烧法;蛋白质:GB 5009.5—2016 凯氏定氮法;脂肪:GB 5009.6—2016索氏抽提法;脂肪酸:GB 5009.168—2016归一化法;氨基酸:除色氨酸外,参照 GB 5009.12—2016。前处理:称取适量样品于水解管中,加入 15 mL 盐酸(1+1)溶液,抽真空 3 min;封口,于 110 ℃烘箱水解 22~24 h;取出冷却到室温后洗出,用氢氧化钠溶液中和至中性;过滤后取 1 mL 于 10 mL 比色管中;加入 0.5 mol/L 碳酸氢钠溶液 0.5 mL、1% 2,4-二硝基氟苯乙腈溶液 0.2 mL摇匀,置于 60 ℃水浴中避光加热衍生 60 min 后取出;用 pH 7磷酸盐缓冲液定容到刻度,摇匀过 0.45 μm滤膜。色谱条件:Waters2695 分离模块,2996 检测器,流动相 A 为 0.05 mol/L 三水合乙酸钠水溶液+乙腈= 1+1,流动相 B 为三水合乙酸钠水溶液,色谱柱 C18,进样体积 20 μL,柱温箱 32 ℃,检测波长 355 nm。色氨酸:称取适量样品于 25 mL 比色管中,缓慢加入 12.5 mL 10% 氢氧化钾溶液,摇匀,置于 40 ℃烘箱水解 16~18 h。取出水解液冷却到室温后,用水定容,摇匀后过滤。取 2 mL 滤液于 10 mL 比色管中,将试管放入冷水盆中,加入 5 mL 1% 对二甲氨基苯甲醛溶液摇匀,室温放置 30 min。然后加入 0.2 mL 0.2%亚硝酸钠溶液摇匀,室温放置25 min,于590 nm 波长处测定其吸光度。

1.4 氨基酸营养评价将样品中的氨基酸与 FAO/WHO 联合推荐的必需氨基酸模式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提出的鸡蛋蛋白氨基酸模式进行比较分析,评价 2 种泥鳅蛋白质中氨基酸的营养品质。蛋白质氨基酸评分(AAS)、化学评分(CS)、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根据公式进行计算。 AAS = Ax AS × 100 (1) CS = ( Ax )(Ee ) ( Ae )(Ex ) × 100 (2) EAAI = a1 A1 × a2 A2 × a3 A3 × ⋯ an An n (3)式中,Ax为样品蛋白某必需氨基酸的含量;Ae为样品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总量;As为 FAO/WHO模型中相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Ex为标准鸡蛋蛋白中相应必需氨基酸的含量;Ee为标准鸡蛋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的总量;a1、a2、a3、…、an指测定蛋白质中某必需氨基酸占总必需氨基酸的百分比;A1、A2、A3、…、An指参比蛋白质中相应的必需氨基酸占总必需氨基酸的百分比;n为涉及的必需氨基酸种类数。

2 结果与分析

2.1 基本营养成分基本营养成分包括水分、灰分、脂肪和蛋白质,野 生 大 鳞 副 泥 鳅 的 含 量 分 别 为 77.30%、1.30%、 1.10% 和 18.10%,养殖大鳞副泥鳅的含量分别为 71.80%、1.10%、5.30% 和 17.20%(图 1)。结果表明,野生大鳞副泥鳅水分含量高于养殖个体,脂肪含量明显低于养殖个体;野生个体的灰分及蛋白质含量均略高于养殖个体。 0 10% 20% 70% 80% 水分蛋白质脂肪灰分野生个体养殖个体图 1 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肌肉基本营养成分比较多种鱼类野生个体与养殖个体的基本营养成分结果,如表 1所示。大刺鳅、鳙鱼和黄颡鱼的野生个体蛋白质含量低于养殖个体,鳙鱼、鳡鱼、草鱼、黄颡鱼、瓦氏黄颡鱼的蛋白质含量均以野生个体的略高,蛋白质在野生和养殖鱼类中差异不大。大鳞副泥鳅的蛋白质含量高于鳡鱼、黄颡鱼和瓦氏黄颡鱼,低于大刺鳅、鳙鱼和草鱼,大鳞副泥鳅的蛋白质在鱼类中副泥鳅分别为 2 773和 2 362 mg/(g·N),均高于 FAO/ WHO的蛋白质标准,表明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肌肉中必需氨基酸均含量丰富、种类齐全。根据氨基酸评分(AAS)和化学评分(CS)均得出,野生大鳞副泥鳅肌肉中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色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养殖个体肌肉第一限制性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性氨基酸为缬氨酸。赖氨酸常被称为人体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其在谷物食品中含量较低,而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中的含量均最高,弥补了以谷类食品为主食的中国人对赖氨酸的需求。大鳞副泥鳅与鸡蛋蛋白必需氨基酸组成之间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野生与养殖大鳞副泥鳅 EAAI 指数分别为 0.93 和 0.94。根据冯东勋[11]提出的 EAAI评价标准:EAAI>0.95为优质蛋白源,0.86

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基本营养成分本研究中野生大鳞副泥鳅的蛋白质含量稍高于养殖个体。通过对多种鱼类蛋白质含量于野生和养殖个体中的比对分析,结果表明,蛋白质含量于野生和养殖鱼类中差异不大,其中大鳞副泥鳅的蛋白质较部分鱼类优质。蛋白质是人类营养物质中最主要的物质,鱼类的营养价值也主要取决于鱼体肌肉中蛋白质含量。由此表明,大鳞副泥鳅的营养价值相对较优质。野生鱼类的脂肪含量普遍低于养殖个体。研究表明,鱼体中脂肪含量与鱼当时的营养状况密切相关,食物充分时脂肪含量较高,鱼摄食强度大的脂肪含量相应提高;饥饿时,鱼体脂肪含量降低。因此,鱼体内脂肪含量反映了鱼类主要摄食状况。野 生鱼类由于生存于野外环境,食物来源相对匮乏,摄食强度较养殖的低。

3.2 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氨基酸营养影响蛋白质营养价值的主要因素是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的种类组成和含量。研究认为,不同鱼体肌肉中蛋白质的氨基酸组成差异不大。本研究中,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的氨基酸组成一样,氨基酸的含量差异不大。根据 FAO/WHO 的理想模式,野生大鳞副泥鳅和养殖大鳞副泥鳅 E/T 值分别为 40.9% 和 40.5%,说明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的蛋白质均较优质。利用 AAS、CS和 EAAI指标对人体必需的 8 种氨基酸(包括胱氨酸和缬氨酸)进行分析评价,结果野生和养殖的大鳞副泥鳅的值均高于 FAO/ WHO的蛋白质标准,表明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肌肉中的氨基酸均含量丰富、种类齐全。野生与养殖大鳞副泥鳅的 EAAI指数表明,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均为良好蛋白源,营养价值较高。

3.3 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脂肪酸野生和养殖大鳞副泥鳅的脂肪酸种类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均较高,分别为 67.13% 和 77.39%。研究表明,养殖个体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明显高于野生个体的[5,7-10]。其中必需脂肪 酸 中 亚 油 酸 的 含 量 较 高(野 生 9.08%、养 殖 34.34%),亚 麻 酸 的 含 量 稍 低(野 生 5.79%、养 殖 3.23%)。被称作“脑黄金”的 EPA和 DHA含量,在野生个体中分别为 3.15% 和 1.05%,养殖个体中分别为 0.23%和 1.36%。研究表明,鱼类脂肪酸的组成主要取决于饵料的脂肪酸成分。养殖鱼类高不饱和脂肪酸的饵料配比,造成养殖鱼类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鱼类,其可摄食的食物来源不同,则形成各种鱼类脂肪酸组成和含量差异较大的现象。养殖鱼类的脂肪酸组成,根据投喂饵料的脂肪酸组成含量,可培养出高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个体。

综上所述,野生大鳞副泥鳅和养殖大鳞副泥鳅从蛋白含量、氨基酸种类组成、必需氨基酸组成、限制性氨基酸种类和脂肪酸的种类组成来看,二者均为良好蛋白源,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且养殖个体的脂肪含量和脂肪酸组成受饵料影响,其脂肪酸组成可以更优于野生个体。

参考文献:

[1]赵振山,高贵琴,印 杰,等. 泥鳅和大鳞副泥鳅营养成分分析[J]. 水利渔业,1999,19

(2):16-17. [2]韩光明,毕建花,唐鹤军,等 . 邵伯湖区泥鳅与大鳞副泥鳅肌肉营养组成分析[J]. 集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21(5): 330-337.

[3]杨兴丽,胡亚东,屈长义,等 . 四倍体泥鳅与大鳞副泥鳅杂交种含肉率及肌肉营养成分分析与评价[J]. 河南水产,2017(6):23- 27.

[4]程林慧,吴华东,王自蕊,等 . 泥鳅(♀)×大鳞副泥鳅(♂)正交 F1 代肌肉营养成分分析[J].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2020,42

(5): 960-969. [5]樊海平,邱曼丽,钟全福,等 . 不同生长阶段野生和养殖大刺鳅营养成分的比较[J].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8):92-96.

[6]孔令杰.北方高寒地区稻鳅共作技术研究[J].科学养鱼,2016(1):40-41.

[7]孔令杰,邹民,张毅,等.北方高寒地区稻鳅共作试验 [J].黑龙江水产,2016(2):42—45..

[8]张旭彬,孑L令杰,赵志刚,等.寒地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研究[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2021. [4]肖祖国,李文宽,于永清,等.稻田河蟹、泥鳅混养试验 [J].河北渔业,2008(2):28—29.

[9]何登伟,刘长军,马春瑜,等.北方寒地泥鳅养殖增效关键技术措施[J].黑龙江水产,2022。41(2):58—60.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