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指导论文范文篇1
1.1一般资料选择
本学院2007幅护理专业本科毕业生,共182名。随机分成两组,其中实验组62人,对照组120人。年龄21~23岁,女生占95.61,男生占4.39。
1.2研究方法
1.2.1制定PsBH培训内容
PSBH培训内容主要包括4个方面:PSBH概况、哲理和使命等的介绍、选择健康问题的思维,拟定解决问题的方案,制定行动方案,明确评价指标和方法。
1.2.2实施实验
组采用PSBH指导方式,对照组采用传统的论文指导形式。在给学生培训前组织课题组老师学习PS—BH,讨论并制定PSBH训练流程,见图1。
1.2.3PSBH效果评价
自行设计“PSBH培训调查问卷”对PSBH培训和效果进行评价,该问卷内容包括学生对研究选题、科研设计、发现健康问题、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论文写作等步骤,以及对PSBH培训班课程安排、教学效果和整体效果评价2个部分。每个条目按“很好、较好、一般、没有”4级评分,另设有一个开放性问题让学生自由补充回答。于2011年6月初发放给学生,随毕业论文一起回收,回收有效问卷6O份,有效率96.77。另外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毕业论文选题类型进行比较。
1.3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3.0进行数据分析和统计处理。研究对象的一般资料用百分比进行描述性统计,研究数据处理采用Y检验、t检验。以P<O.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学生对PSBH培训效果的评价
调查显示98.31学生对PSBH培训课程、科研指导的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通过培训课程认为自己较好掌握PSBH方法的占71.19。有71.19的学生认为使用PSBH可帮助发现需解决的健康问题。认为PSBH对研究课题选题有较好启发的学生占83.o5,而认为对科研设计有较好指导作用的仅占38.98。在对查阅文献、资料收集及正确运用统计学方法方面认为有较好启发的分别占69.49和72.88,有66.1o的学生认为对论文撰写有较好的帮助。在课程安排上,学生认为比较合理占52.54。在培训中,对讨论法、案例法的教学效果达到较好以上的占5O.84。
2.2两组毕业论文成绩比较
实验组毕业论文成绩79.97±5.89与对照组78.62±6.15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3两组毕业论文类型比较
两组学生毕业论文选题在实验研究论文和综述两类的选择上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3讨论
3.1PSBH培训可有效引导学生护理科研的开展
PSBH的实施过程是以“解决问题,促进健康”为目的科研思维模式,它的立足点足“利用现有的资源去解决小型的、现实的、力所能及的健康问题”,引导学生从tl已最关注、易解决的问题着于,循序渐进的深入护理科研。但PSBH仍有同于科研的地方,其强调的是引导,在研究内容、方法、过程等方面不及科研要求的严谨,它用浅显易懂的方法教会学生护理科研的完整步骤,且易于学生理解掌握,而不是一开始用高深的科研方法、手段将学生拒之门外。从本课题的调查显示,98.31学生对PS—BH培训课程、科研指导的整体效果持肯定态度;认为有助于发现健康问题的占71.19,对选题有较好启发的占83.O5。可以看出学生通过PsBH培训指导,能够去发现需要解决的健康问题,形成研究的方案,而不是在选题的时候显得茫然无助。而且课题组将PSBH培训安排在学生实习之前,通过培训后,学生可以带着初拟定“需要解决的问题”进入临床实习。在实习过程中再和指导老师进行讨论,进一步完善选题及研究方案的设计。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进入临床课题的研究,这样既可增加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也能保证学生毕业论文的顺利完成。
3.2PSBH培训有助于学生科研思维的培养
护理本科层次的学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应重在过程的实践l7j,并不需要学生去做高深和复杂的研究,对学生科研思维的训练才是培养学生科研能力的初衷。本调查显示两组学生毕业论文成绩无显著差异,而在论文类型中,实验组撰写实验研究论文的人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撰写综述的人数低于对照组(P<0.01)。可以看出PSBH能够帮助学生获得去探究临床问题的方法,发现自己研究的兴趣点,以至学生选择研究性课题的较多。这可能与在PSBH培训中引入临床实例,分析如何去发现问题,确定问题;怎样设计研究方案;在缺少研究经费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现有的资源去解决问题;通过讨论帮助学生找到合适的选题等有关。这样的过程对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训练起到较好的引导作用。为此,在后期调查中学生普遍反映应将PSBH的方法融人到[护理科研]课程中,这样便于更好的掌握和运用PSBH,指导其撰写毕业论文。•医学教育•doi:10.3969/).issn.1671-8348.2014.19.054重庆医学2014年7月第43卷第19期
3.3PsBH指导时间问题
PsBH课程培训的时间较短,护生在校期间从提出观点、讨论、确定选题到进入lJ术实习的时间仅有1个月,一半左右的学牛认为课程时I1_iJ安排I,人_理,教学方法还需要作进步改进。此在F•步研究tI,需进一步修订、完善PSBH培训方案,根据情况适、f,延长培训时问,改进教学方法。然后再次进一步验汪PSBH的¨丁性。
总之,通过PSBH对护生科研能力的培养和训练,n丁使{,l生进一步掌握护理科研程序,体会到护理科研的精髓,激发护生关注和参与护理科研]:作的兴趣,为今后的护殚科研探索、创新奠定基础。
毕业论文指导论文范文篇2
但现实环境中,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实际完成情况却与期望目标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针对这一问题,目前大多数研究主要从学生的角度,分析了论文质量难以令人满意的成因,并提出了对应的解决策略。而在本文中,基于质量功能展开(QualityFunctionDeployment,QFD)和TRIZ理论,试图从教师的角度,探讨如何通过对毕业论文的有效指导,促进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多重能力的培养。
1QFD和TRIZ理论
1.1QFD理论
QFD是由日本学者赤尾洋二于1966年首次提出的一种质量管理系统。它是通过多层次演绎分析方法,将顾客需求转化为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一系列质量特性,体现了以市场为导向,以顾客需求为依据,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即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宗旨”来改善“质量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质量要求。QFD理论目前已经成功的推广应用到建筑行业、软件产业、服务行业和教育行业。以质量屋为载体,QFD为产品设计提供了一个全生命周期的框架,把产品开发过程中的所有活动连接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通过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分析,规范的定义出每一阶段活动应该满足的质量特性和标准。基于这一思想,可以将QFD引入到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中,将学生的培养目标类比为顾客需求,将论文写作的各个环节类比为产品的设计、生产过程,以“满足培养目标为宗旨”来改善我们“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追求活动”,从而达到理想的论文质量要求和人才培养要求。
1.2TRIZ理论
TRIZ是由前苏联著名发明家G.S.Altshuller及其同事,通过对全世界约250万件高水平的发明专利的分析研究,归纳总结了各类技术系统发展进化所遵循的规律模式,以及解决各种技术矛盾和冲突的科学原理和法则,所提出的一套完整的理论体系,包括突破思维惯性方法、功能资源分析、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76个标准解、40个发明原理等。TRIZ理论不仅为发明创造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工具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它将创新提升到了方法论的高度,揭示了系统进化的一般性客观规律。在毕业论文指导过程中,依循TRIZ理论规划出的规律性的思维方式和系统性的工作方法,不仅可以提高论文的创新质量,还可以促进学生科学思维的形成,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1.3QFD和TRIZ的集成运用
QFD能够为毕业论文的指导过程提供一个系统性框架,将定性的培养需求转化为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知识运用和能力培养的质量特性,即实现了“需要什么”到“应该做什么”的转化。但是QFD只是建立了需求问题和质量特性之间的必然联系,并没有系统的提供如何解决技术和管理问题的方案,如何用理想化的方法解决具体的问题,缺乏方法论的指导。为了解决上述QFD的缺陷,就需要与其他方法相结合,而TRIZ理论恰好弥补了系统解决方案的问题。它通过规范化处理方式和一整套完整的、科学的、规律性的进化法则,在毕业论文指导的思想层面,实现“应该做什么”到“如何做”的转化。
2基于QFD和TRIZ的毕业论文指导策略
2.1细化论文指导的能力培养目标
粗略的来看,毕业论文各个主要环节中,论文选题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文献综述可以培养学生收集、甄别、筛选、阅读和消化资料的能力,具体的写作过程更是考验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知识运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途径。但实际上,各个环节对能力的培养是一种交叉螺旋递进的多层次关系。同时,管理类大学生的毕业论文主要分为知识综述型、理论研讨型和实证应用型三种形式,对能力的需求和培养具有较大的差异。因此,我们可以根据QFD理论,利用质量屋,准确的识别出不同类型的毕业论文在不同环节应该培养的能力及其期望的程度,建立毕业论文的培养质量规划矩阵。这样,一方面教师在指导过程中能够有明确的能力培养依据;另一方面,学生可以参照培养质量规划矩阵,选择合适的论文方向。
2.2建立论文选题的知识结构体系
针对具体的论文选题,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以往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系统的研究,寻求创新性的突破。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学生往往选择临渴掘井的方式,当遇到某一具体问题时,才会想到查阅相关的理论资料。这样分散的、孤立的、临时的对论文研究所需的知识进行学习和应用,无法保证论文整体的连贯性,也有碍于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因此,借助QFD“在开发初期阶段就对产品实施全方位保证”的指导思想,在确定选题后,教师应该协助学生设计论文的知识运用规划矩阵,准确的识别出论文研究各个阶段涉及到的理论知识及其运用的深度和广度。围绕论文选题,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体系,让学生对这些理论知识预先进行全面的巩固复习。
2.3规范论文研究的系统思维方式
管理类大学生毕业论文的一般结构可以总结为“现状分析—问题归纳—对策建议”,但在实际的论文研究过程中,各部分相互脱节,“通过现状分析不出所归纳的问题,提出的对策建议也无法解决这些问题”的怪相屡见不鲜,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学生没有形成科学的系统思维方式。因此在指导论文过程中,教师应当让学生依循和掌握TRIZ理论中包含的完备性法则、向超系统升迁法则、向微观系统升迁法则、子系统非一致性进化法则、协调法则等思维方式。显然,掌握了这些规律,学生就可以在论文研究上,确认研究对象所处现状,发现其缺陷和问题,并预测其未来发展趋势,制定其发展战略和规划,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对于规范论文的研究思路,提高论文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2.4重构论文质量的评价标准
在目前的教育体系中,已经有一套比较成熟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但这套标准主要是从论文本身的角度进行评价的。在这样的评价导向下,教师在整个指导过程中可能会忽视学生对基础理论知识的综合运用,以及多重能力的培养。因此,要在毕业论文环节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就需要重新构建与之相适应的质量评价体系,获得自上而下的教育环境支持。评价体系的调整关系着教育价值观念的转变,教师可以在目前论文质量评价标准的基础上,结合人才培养的实际要求,借助TRIZ理论中的突破思维惯性方法、技术系统进化法则、物-场模型分析等,创造性的提出更加科学合理的、以能力为导向的论文质量评价标准,引导学生向多元化方向发展。
毕业论文指导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
一、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指导一般流程
高职学生学制三年,其中一般安排第六学期为校外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大多数院校对于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实施的是全程跟踪法。一般在第五学期末进行指定论文指导老师、写作前辅导、选题;在第六学期采用电话、邮件等指导方式指导学生进行论文写作,其中分阶段性检查指导跟踪指导最后是写作后总结(成绩评定和论文答辩)。
二、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存在的问题
目前,高职院校毕业论文质量不高,学生在此环节没有太多收获及提高,已失去其本身的意义。
(一)随意选题
为了降低学生选题难度,导师一般会指定一些题目,然后学生从中选择或自拟。但是普遍存在选题集中且理论性较强,毕业论文不能与实际工作问题结合,不关注专业动态题目陈旧等问题。其主要问题是学生根本没有想法,不会选题而随意选题,严重缺乏专业积累,理论水平不够。
(二)论文撰写能力有限
首先,校外实习导致学生很难搜集图书报刊等资料,即使从网上找一些资料,却不进行阅读整理,抄袭情况严重。其次,不了解新法律法规政策,内容陈旧。最后,确定写作基本思路不清晰,语言组织表达不佳,逻辑论证能力不足。
(三)对毕业论文重视程度不够
而绝大多数学生由于参加实习工作,相对于校园生活工作压力较大而无心写作。另一些学生没有认识和体会到毕业论文的意义所在,而认为其只是走形式,好坏一般都会过,态度不够认真。
(四)导师方面
学生毕业论文指导多数采取的是导师制。由于学生多,教师相对较少的客观情况致使,导师指导学生数量过多,根本无精力深入指导每位学生。主观方面,由于但毕业论文指导不参与期末考核及职称评定等问题从而被忽视,使论文指导停留于形式。
三、加强会计专业毕业论文主要环节
(一)选题
题目是论文的关键。是否为企业生产、管理服务,以及是否能对所学知识加以应用,提高自身职业能力,是写论文的现实意义所在。1.实习一定时间后确定题目在第五学期末,导师可先让学生确定自己感兴趣的或是熟悉的研究方向。第六学期第一个月实习期间,结合专业、结合实习单位、结合实际问题,特别要关注企业生产经营特点、工作流程,财务核算、财务制度、财务管理方面的问题。经过学生的认真实习,发现问题,分析思考,并且要向校外指导老师、有经验的同事和领导探讨,进行系统总结,从而和校内导师共同确定题目。2.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可区别对待对于某些学校基础较差的同学可以用一个真实企业案例进行独立会计核算代替毕业论文,以检验其专业理论及会计技能掌握情况而更有意义。多数学校会计毕业实习存在专业不对口,也可以考虑毕业实习环节在校内进行业务核算代替毕业论文。与以往的会计综合实训不同的是,行业不再为工业或商业企业,而是服务业、建筑业等行业,使学生今后就业零距离,掌握的会计技能更实用化。3.对论文的形式可以多样化高职院校毕业论文目前管理类专业毕业设计形式均为毕业论文,高职类有所区别本科类,理论知识不够深入,研究方法不够多样,可以从理论性更偏向实用技能性题目,形式上可以不拘一格,如方案设计类、调研报告类、分析报告类。学生在实习工作中可以更多层次发现问题,通过论文研究解决问题,也是在职业能力范围内的,真正符合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要求。
(二)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撰写能力
经济管理类学生虽然多数是文科生,但本身写作水平不高,大学也很少有相关课程进行写作训练。开设相关课程或专题讲座,打好写作技能基础。如开设经济用应文写作选修课程。也可以开展论文写作讲座,介绍论文基本格式,如何拟定论文大纲等。另外每个班级也可以订阅一些会计方面的杂志、期刊等,丰富学生视野,同时也可以提高写作水平。专业课理论性教学中,教师要安排专业论题、讨论、撰写,每门课程结束后每位学生至少上交一篇课程论文,作为平时作业。每学期给学生一个会计主题,然后学生用PPT报告,演讲等形式汇报,由专业老师评审,评选,使学生平时积累写作基本功。
(三)提高学生自身专业素质
加强校内实践环节教学,加强专业基本技能掌握。同时,专业教师引导学生阅读本专业的学术期刊,聘请企业和社会专业专家进行学术前沿知识讲座。举行多种会计专业技能大赛,以赛促学。与校外实习单位建立长期有效合作关系,进行认识性实习。认识性实习可以使学生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实际工作中发现问题。
(四)建立毕业论文双导师制
所谓双导师就是:企业的实习主管和学校的专业教师都作为论文的指导教师,这样可以结合实习主管的技术优势和学校教师丰富的知识,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侧重工作实践帮助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再由校内专业教师偏向理论给予写作指导,总结知识和经验,从而提高论文量质量。
(五)建立论文质量评价小组
在进行论文质量评定时,必须要严格进行检测,以防止学生大肆抄袭、蒙混过关,提高导师责任心,重在质量而不是数量。从论文大纲到定稿整个指导过程中,要使用指导记录表,以记录学生论文进展情况。质量评估小组要在指定阶段进行检查,出现问题,及时纠正。另外,在传统导师评分、答辩小组评分外,还应加入校外单位评价环节,此环节由校外实践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管理人员组成,根据论文实际应用性,解决问题情况作出评分,以真正实现理论联系实际,有效提高校企合作,提高论文质量。
四、结束语
毕业论文是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只有教师把专业基础渗透在平日每一教学环节,学生在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把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综合运用到实践中,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并能够创新,在最终毕业时就能写出较高水平的文章。
参考文献:
[1]吴杰.高职会计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质量提升研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5(4).
[2]黄嫦娇.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毕业论文撰写环节的改革与研究[J].中国科教创新导报,2011(20).
[3]黄秀华.高职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指导规划探讨[J].福建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8).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实用法律基础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金融评论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