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3:08

语文论文范文篇1

不过,如果我们研究的眼光只盯住教材中某一课、某一类课文、某一个知识点的教学,这样就局限了自己的研究范围,不容易找到有突破性、创新性价值的研究题目,写出的语文论文就往往会缺乏新意,难得有独到的见解。因此,我们应该把视野再扩大一些,从传统研究中着重对教材教法的研究拓展开去,寻找新的研究范围、研究题目的语文论文。比如说,我们写语文教学论文的思路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

一个是课程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课程设置、课程性质目的、课程间相互关系的研究。人们在基础教育即小学、中学阶段都要学语文课。解放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叫“语文”。语文究竟是一门什么样的课,为什么要学语文、教语文,怎样教、怎样学才算达到这门课的目的,这些问题虽然专家们已经谈论甚至争论得很多,但并不是每一个教语文的人都了然于胸。吕叔湘先生说:“我认为每一个做教学工作的人必须首先认清他教的是什么。”语文教师每天教的“语文”究竟是什么?这门课究竟应该让学生学些什么,学会什么?这样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思考。

拿叶圣陶先生的观点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因为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语文课和语文老师要做的事情,就是指导和培养学生学会使用这个工具。有的学生从小学读到中学毕业,发电报不会拟电报稿,十个字八个字可以说清楚的用了二三十个字还说不清楚,这就是没掌握好这个人生日用的工具。从教的这一面检查,就是语文课或语文老师还没有尽到职责。语文课既然是“帮助”培养学生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那么如何“帮助”就大有文章可做。时代不同(比如改革开放以来同以前就不同)、地域不同(比如大城市和小地方不同,汉族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不同),学生的情况不同(总体素质,经济文化环境等不同),教师“帮助”的方法就可以大有不同。处于教学第一线的教师在如何有效地“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习惯这个问题上比专家教授更有发言权,很可以通过教学实践总结出一些东西来,充实甚至改写我们目前的语文课程教学法理论。

当然,涉及课程性质目的等方面的问题,是比较大的问题,把语文课的性质、目的任务作为研究题目甚至语文教学论文的题目,往往不容易做好。不可能人人都来做这样的大题目。但是,如果我们善于把自己研究的小题目与这些大问题联系起来,虽然是微观的研究,但却包含宏观的思考,这样的研究,就可能站得高一些,分析问题说得透一些。

另一个是教语方面的语文论文,即对教师教育教学用语的研究。教语是教师教育工作中的主要工具。一方面,它自身有它的规律值得研究;另一方面,它作为讲授教材、体现教法的主要工具和载体,与教材教法有密切的关系。目前师范院校都开设有各科教学法课。除了讲授一些教学理论、课程性质等问题之外,着重研究的是教材及相关的教法。所以,有的干脆叫“教材教法”课。这门课本应是最具有针对性、最实用、最有可操作性的课,可惜它的现状却不能令人满意。从师范院校毕业出来教书的老师,没有几个承认是从这门课学会教法的。造成这种情况,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之一便是过去这门课往往脱离实际。

语文论文范文篇2

(一)“国文”改为“国语”

1910年,资政院正式成立,议员江谦等人在[质问学部分年筹办国语教育说帖]中提出“官话课本”名称不合适应当改为“国语”。教育部公布的转变,“国文”改为“国语”,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于1919年率先推出了“新体国语教科书”之前,第一次普通话筹备会议统一大会通过鲁迅,刘半农,胡适等人的“国语统一计划”,提到“如今打算把‘国文读本’改作‘国语读本’,国民学校全用国语,不杂文言;高等小学,酌加文言,仍以国语为主体。随着国语运动和白话文运动的深入,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指令,国民学校统一改“国文”做“国语”,高等小学则“国文”与“国语”混合教授。这是政府第一次明确地形成在我国历史上“国语”的主题名称,这样明确了“共同的语言学习,开拓发展思路,并激发他们的道德和智慧,能力”的要点。更名引起了争议,有人质疑“国语”是否是一个合理的学科名称。1923年,由国家教育协会颁布了新的学术课程标准继续沿用“国语”这个名字的。“高中通用国文暂行课程标准”颁布于1929年,从“国语”“暂行国文初中课程标准”又将主题名称改回“国文”。政府教育部在1929年公布的“中学暂行课程标准”规定小学统称为“国语”,中学叫“国文”。这一转变过程,确立了白话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推动了全国语言统一的进程.人们开始对演说、论辩、会话等属于口头表达的项目进行实践、研究。

(二)“国语”改“语文”

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主编及出版行政管理局的“初中语文课本”,正式成立“语文”的名字。“语文”这门学科的名称的最终确定,叶圣陶先生的经典话语曾经说过:““语文”一名,始于1949年的华北政府中小学教科书选书委员会,“前此中学称‘国文’小学称‘国语’至是乃统而一之。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亦见此学科‘听’‘说’‘读’‘写’宜并重。”这段话,既说明了”的意思的语言,也解释了语文学科名称的来历,同时也说明了语言教学基本要求。

(三)“语文”改为“汉语”“文学”

20世纪,中心就变成了文学教育的课程纲要,当文学成为主要的教科书,有学者主张这门学科分为两个家族,并命名为语言和文学,但由于教学目的的混合原因不明,教学效率变低,而且由于苏联有理由去学习,所以在1953年,主席批示和有组织的劳工,“语文”,“文学”教材。中国教育部1956年中华人民共和国颁发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草案)”,“中学普通中学进入中国语文教学,文学二级学科,并使用新教材的通知”,“高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初中文学教学大纲(草案)“和”文学“的制定相对应,”语文“,教科书的出版,标志着”文学“,”语文“官方特色学校”语文“更名为”文学“和”语文。“这次更名被指为引发了语言、文学之间关系的思考。此后,一直沿用“语文”,有没有可能实现“国语”、“国文”或者“汉语”的复归很难说,“语文”二字已由简单的名称变成一个特定“概念”了,实现母语文化和人文精神的复归重要的还是在语文教育的内容、目的和目标的明确,和语文课程性质的正确定位。从“语文”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从注重语法修辞语言技巧,注意过渡可以看出阅读文学作品,然后把重点放在书面语和口语的训练。由语言名称的演变可以看出,定义的语言课程本质的变化,同时也反映了那个时代的语言课程的人的认识水平。汉语文课程名称的演变,不仅是概念的更新,同时也是汉语文教育思想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的时代化变化。

二、“语文”几度更名的影响和意义

在我国漫长的血缘宗法专制社会里,中国语文教育和历史学,哲学,经典,文学,社会学,伦理学和自然科学的结合在一起,呈现一种综合性趋势。废除科举制之后,新式学堂教育制度的建立,学校教育制度的诞生,新型的科学文化教育实行,汉语文教育的目的不再是单纯为了考试、为了“造士”,而是面向社会强调实用,突出基本能力的培养,教会学生具备“爱国爱类之心”,要教会学生“论说文字”,懂“浅显书信记事文法”。1912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部公布了“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从清末到国民初期的学校教育中,汉语文课程定位非常明确,不是知识教育,而是以人的个性人格化的人性教育和民族文化精神情操品格教育为根本目的。将“国语”课改成“语文”课,不单纯是一个名称的变动,而具有生存学意义和政治学话语语义。百年来,我们的“语文”科随着时代环境的变化,名称与教育内容和教育目标在不断变化,这种变化似乎并不完全使整个国家的教育趋向良性发展,整个国民的素质得到完美的提升,因为整个社会,整个教育暴露出来的问题很多。唐代兴教授曾对“中国教育缺乏开放性,缺乏对教育主体的开放胸襟和态度;教育过分强调实用,以知识为中心,缺乏传创精神”感到深深地忧虑。唐老师义正辞严地指出:我们的教育缺乏对学生个体个性的关注;我们的民族和国家的教育缺乏对学生自由意识、自由精神的培养;整个国家的教育片面强调社会主体教化,而个人本位空位;以公正、平等、博爱为基本内容的社会道德教育贫弱,政治道德教育无限度化。那我们扪心自问,自己是被不恰当的教育禁锢和僵化而不会自由思想,人云亦云的人吗?我们是不会创造性思考,喜欢抄袭、复制、不劳而获的人吗?我们是缺乏个性独立,喜欢服从大众的人吗?

我们是自私、冷漠,不懂爱和被爱,丧失公正和正义精神的那一类人吗?多数时候我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原来我们的教育真的是存在着诸多问题,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中普遍存在,首要的问题正如唐老师在书中指出的“对人的塑造”,培养健康的人,有德性的人,有灵性的人,他以生态综合性眼光提出要教会学生学知己,学知人,学做人,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关爱每个生命;要引导下一代获得一种大地精神、地球情感和世界关怀品格和力量,全面培养人在世界范围内的合作能力,生生不息的过程能力,终身为学的博学能力;培养人整体生态的把握人类文明精神、智慧、方法的能力;探索世界和人生的能力……这样博大的境界有点让人望尘莫及,我们要在有限的课堂中怎样去给学生灌输这些呢?教材编写是难得,教师教学是难得,但这是合理并且对未来有益的方向即使很难我们也要努力去探索实现的途径。现在的教育有时候就是扼杀人创造力和个性美的,小学能把聪明人教笨了,中学能把笨人教蠢了,大学能把好人教坏了,终身在获取所谓的“有用知识”,去投机取巧,谋取利益。由此,不得不说,语文教育中人文性的丧失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我们的国家越来越多的道德沦丧现象的产生,导致了我们的母语文化轻易被外来文化的冲击而逐渐被边缘化。那些嫌弃人文精神没有用的人,只看到现实功利的人是不会理解这种人文精神所焕发的自由博大之境的,他们也不屑获得,所以当他所拥有的现世的物质享受被剥夺的时候,就很容易灰心丧气很容易绝望放弃生之希望。我们的教育研究者们一部分人搞基础研究,如何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存的技能,获得知识,追求现实的利益,一部分人搞理论探究希望通过对学生知、情、意的引导,培养他们成为真、善、美的健康的人,这里没有优劣,缺一不可,存在偏重性的问题,所以语文教育界一直对汉语文定性问题争论不休,普遍承认的还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语文教育中人文性情操培养是重要的,社会培养一个有德性知善美的人远比培养出一些高智商的危害社会和人民的人要好得多,另外我相信一个人如果能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即使他没有知识也会去主动去获取知识完善自己,并且还会获得有益的知识,因为它内心已经存在的价值判断驱使他不自觉的那么做。

语文论文范文篇3

随着信息化和互联网的高速发展,数字化阅读以及网络信息的普遍广泛存在与应用,纸质阅读量的减少,不仅是整个社会的现象,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也能明显的观察到。听、说、读、写不仅是语文课程学习的基本要求,同时也是现代社会对于每一位正常公民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是当前各类工作岗位对人才最起码的要求标准。然而在中专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在教育教学观念上一直坚持技能教育为主,淡化了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提升与要求,相对来说中专学校的学生语文知识学习上较弱,这也是中专语文课堂教学效果不明显的重要原因所在。阅读也是知识积累的一种方式,但并不是要求学生多读书、死读书,而是要有深度的、有思想的阅读。并且对于中专的学生来说,更要倾向于职业培养的阅读,并且可以成为学生就业和工作中的技能。如我们在语文学习中常见的应用文的阅读,由于应用文本身比较枯燥,往往是令学生学起来十分头痛,但设计一些学生能够接受的方法,不仅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可以让学生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如在学习到口头作文的节时,在导游专业的语文课堂上,我们利用[中国园林风格]这篇文章,设置情景,让学生模拟导游工作中的解说场景,从中国四大名园到各自的特点与风格,按照园林的风格依次表述不同的园林特点,或动或静,或是建筑的不同,或是山水、花木的不同,也可能是各自的诗情画意,在模拟场景的过程中不仅能够让学生将前期阅读到的内容完整的表达出来,更能够让学生在表达和阅读的过程中,产生思考,活跃思维,增加知识的厚度,对于学生的说话表达方式、技巧以及语文的应用能力起到良好的训练作用,同时也将会帮助学生建立职业自信心。

2增加课堂互动,加强对学生的学习引导

新课程标准中一再强调了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教学的主体,改变传统教学中教师在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而学生则在台下无精打采被动接受教学局面,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困难,这也是由多年的教育体制所决定的。要进一步改变课堂教学的形式,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要从课堂互动开始。随着信息应用脚步的加快,一些新型的教学方法也逐步投入到了教学活动中去,如多媒体辅助教学、投影设备的使用、教学模式的建立等等。多媒体辅助教学就是我们现在课堂教学中常用的形式之一,通过使用多媒体教学不仅可以让直观的了解学习内容,还可以开据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和认识层面,将课堂教学带入一个活跃的氛围中。如在学习[荷塘月色]这篇文章时,如果只是从文字上来理解,我们可能只是觉得它是一篇文字优美的抒情散文,为了让学生更深入的认知写作的背景及场景,通过多媒体我们播放了一些介绍朱自清笔下清华园中的荷塘的视频与图片,让学生在场景和环境上有一个大概的了解,同时还播放了大家都很熟翻的同名歌曲[荷塘月色],不仅将课堂教学的氛围烘托起来,还引导学生增加了审美情趣。

3增加课堂练习,提高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说到底,中专学校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为主,培养各类人才为主要目标。在语文这样的基础学科教学中,也要更体现职业特点和职业作用。但在我们实际的语文课堂教学中,往往还是以倡导和灌输为主,并没有将所学的知识化为有用的技能,这是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应该改进的地方。在语文教学中,课堂练习是最为有效的方法,但却又往往是我们容易忽视的部分,如果能够真正的将课堂练习重视和应用起来,将会有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我们在学到著名的作家林清玄的[生命的化妆]这篇文章时,通过阅读问题的形式,将学生引领到文章中,什么是真正懂得化妆?作者给化妆分了什么等级?等等形成抽丝剥茧方式,边读边寻找答案,让学生学会如何阅读,如何理解文章的写作顺序,提高语文知识的实用性。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越来越多的专业化技能人才,中专学校以培养专业化实用型技能人才为主。语文是一门基础课程,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理解与表达能力,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还起到关键性的作用,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素养及社会活动中基本的素质有决定性的意义。但由于我国多年的教育体制与教学方法的影响,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本文从语文素养的培养、阅读与思维的拓展、课堂互动与教学引导、课堂练习与实用四个方面,结合语文课堂教学的实际案例,探讨了中专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以及针对不同情况实施的不同教学方式。语文是一门需要长期知识积累的课程,教学方式也没有固定化,因此,在教学方式的选择上要根据学生的专业特点,整体学生差异的大小,以及学生的认可方式进行课堂教学,同时在我们谈到的这四个方面的要素中,在多多关注到教学活动细节的设计上,并且认真的坚持去实施,长期如此,才能够全面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