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3:10

机械论文篇1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不断进步,我国煤矿企业的生产呈现出大型化、机械化的显著特点。在煤矿企业中通过大量高科技机械设备的使用,提高了煤矿企业的生产效率。但是,在机械使用过程中的维修与维护的问题,也成为了煤矿企业生产的瓶颈,设备一旦出现故障,不但会使企业受到巨大的经济损失,严重的还有可能引发可怕的事故,其负面的影响可想而知。因此,煤矿企业加强对机械设备的维修维护工作迫在眉睫。全面了解掌握机械设备的运行状态,及时将故障消灭在萌芽状态,要做到未雨绸缪而不是事后补救。

二、煤矿机械维修维护的措施

1、保证设备稳定运行要从多个方面入手设备的稳定运行,是一个系统的工作,涉及到设备的日常使用操作、维修、管理等多方面的内容。在日常的使用操作方面,作为操作人员要按照操作规程操作,全面了解掌握设备的特性,这样才能熟练操作好设备。除此之外,要坚决禁止误操作事故的发生,误操作事故会直接造成设备损坏,使企业经济利益受损。要想保证设备稳定在最佳运行状态进行工作,了解设备的性能是前提。机械传动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电机的功率、传动结构的机械强度等参数都要精细确定,而且不能够轻易调整。比如,在机械的液压系统中,在保证系统各部件能承受的范围内确定了安全阀的压力,如果调低了,会造成系统运行动力不足,降低工作效率;如果调高了,会对各部件加大冲击力,一旦超过部件的最大承受能力,必然引起设备的损坏。

2、对关键设备的维修维护由于煤矿企业的特有属性,井下作业的生产条件是非常恶劣的,高温、潮湿、淋水、围岩等对设备的损坏是极大的。这就要求使用者要重视设备的维护,加强设备日常的养护,为设备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比如,在综采工作中发生了淋水情况,要重点保护好煤机电控箱、组合开关等电气设备,防止淋水进入。此外,还可以在设备内部多放置一些硅胶,做到防潮处理;当工作面或者迎头发现了岩石,就要重点检查设备的连接部位与机械传动系统,防止被破坏。还要特别强调一点,设备的各项性能参数不能任意进行调整,设备作为一个完整的系统,任何一个参数的设置都不是随意的,都是在考虑保持设备整体性能的基础上设置的,具有科学性和整体性。一旦更改,就会影响到设备的正常工作。在对设备的易损部位和与生产要求不相符的地方进行改造的时候,必须结合生产实际需要,在前期的充分验证之后才能实施改造。

3、做好新设备的保养工作新安装的设备和完成大修的设备都可以视为新设备。在新设备安装运行一个班次之后,就要牢固各处的连接螺丝。因为在经过了一段时间的使用,设备的各螺丝在进行了工作磨合后已经发生了松动,必须要及时进行紧固,才能保证连接的强度和配合精度,进而能够有效避免再次维修的情况发生。此外,还要重点检查各项性能指标是否符合相关规定的要求,比如油压、气压等指标。如果发现没有达到要求,就必须立刻查明原因并彻底解决,不能留下隐患,一旦带病工作,就非常有可能造成更大事故,产生更加严重的损失。

4、重视老设备的维修老设备的维修能够降低企业设备的购置成本,因此要重视老设备的维修。保证充足的备件供应,为老设备的维修提供材料准备。因老设备的工作时间长、磨损部件多、维修工作难度大,就要对老设备的主要环节进行维修,保证设备关键部位的正常工作。

5、设备检修后的验收对任何设备在检修完成之后,要在验收环节进行严格检查,尤其是加强对隐蔽部件的检查和外露部件的检测。按照检修的任务书和质量标准规定作为验收工作的指导,重点检查零部件的极限允许磨损量、水平度、检修记录和图纸整理情况等。并且在完成验收工作之后要做好记录,建立设备档案。

三、组建一支专业化的维修维护人才队伍

专业的维修维护人才队伍是做好机械设备维修维护的主体,加强对维修维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极为重要。通过培训,能够使维修人员对设备的原理和性能有详细的了解,这样在维修和维护的过程中才能够得心应手,根据设备的使用情况进行针对性的专业维修,增加了设备的可靠性和安全性。对于职工的专业技术相关培训,可以定期以理论知识培训的方式进行组织,并通过考试的形式检查培训效果。在日常工作中,以“传帮带”的形式加强专业技术的学习和掌握,使专业技术人员快速提高理论知识积累和实际操作水平,从根本上提高职工的整体技术水平。

四、煤矿机械维护与维修的发展趋势

1、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发展随着先进技术的不断发展,很多新的技术被广泛应用到煤矿机械设备上面,使设备的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有了很大的发展。传统的事后维修、预防维修,硬性规定了维修设备的维修方法,已经不能够满足实际的需要,存在着一定的缺陷。随着状态监测和故障诊断技术的广泛应用,煤矿机械使用装备机电一体化的在线自动监测和故障诊断等仪器设备,使以保证设备可靠性为中心的维修思想成为煤矿机械维修管理的主导思想。

2、发展创新性的维修工艺传统的设备维修,都是属于恢复性的修理,只对有故障的机械通过维修恢复到接近原机的性能,维修的过程不涉及技术的因素。创新性维修是通过新装置、新材料和新技术的使用修理旧设备,并优化了设备,使其维修后的性能超过原设备的性能。

五、结束语

保证企业正常生产,设备稳定是基础。煤矿企业对设备的维护力度要加大,通过科学化的维护,降低机械设备的相关费用,为企业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

机械论文篇2

煤矿机械出现故障原因的分析在分析煤矿机械故障的时候,要从煤矿机械出现故障的现象入手,找出故障的机理。在寻找煤矿机械故障过程中,由于受现场条件的限制,观察到的故障现象可能是系统的,也有可能只是煤矿机械的某一部件,对此,必须针对煤矿机械产品结构的不同层次,认真探讨和分析其故障模式之间的因果关系。

2煤矿机械保养与维修的相关技术

对于煤矿机械所发生的故障,首先应该做好相应的预防事故维修技术。具体的做法是:当煤矿机械设备出现了事故后,在维修的过程中才能够准确发现设备的故障,因为在煤矿机械设备运转一段时间以后,肯定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损伤,对此要及时对其进行定期的维修和保养,避免部分零部件因为时间过于久远而出现老化问题。维修保养人员必须定期对其进行维修和保养,只有这样,才能使这类煤矿机械设备正常工作,提高设备的工作效率。

对于煤矿机械经常出现的工作时间长了,油箱容易渗油等故障,维修保养人员可以采用油液屑磨分析诊断技术,对这类煤矿机械设备的故障进行相应的诊断,而这种技术主要使用的是光谱分析法或铁谱分析法,首先对煤矿机械设备的润滑系统、液压系统所采集到的油样介质、液压系统油样介质的物理变化情况以及油样的磨屑粒形状进行细致的观察,然后进行详细的分析,最后从这些详细的分析中判断煤矿机械设备的运行工况。煤矿机械在工作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热量是红外线的一种,维修保养人员可以应用红外测温诊断技术来发现煤矿机械的故障。因为当机械磨损的程度较深,或是出现电器件结点损坏等问题的时候,煤矿机械设备材料的局部温度就会迅速升高,此时维修保养人员可根据零部件的温度情况,用温度传感器对设备进行即时的监测,从而掌握设备的运行状态,改变煤矿机械的运行性能,进而达到维修煤矿机械故障的目的。无损检测技术在煤矿机械的保养与维修中,也是一类应用较为广泛的故障诊断技术,维修保养人员在不损伤煤矿机械设备的前提之下,认真地检测机械设备的表面缺陷和内部的缺陷。对于煤矿机械的表面缺陷可以采用磁粉检测、渗透检测以及超声波等先进的检测技术;而对于煤矿机械的内部缺陷,可以采用射线检测、中子检测以及微波检测等科学的技术。

3结束语

煤矿企业通过多种方法和技术加强对煤矿机械的保养与维修,有利于快速实现本企业的高效率、高质量的生产,实现煤矿自动化、机械化和专业化的生产,降低其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利益。

机械论文篇3

本文选用农用机械总动力来描述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情况,包括柴油发动机动力、汽油发动机动力、电动机动力、其他机械动力的年底数,选农用机械总动力为指标主要是考虑该数据能够直观准确地反映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水平,同时更能直接表示主要农业机械的聚集程度。同时本文选用财政投入额作为解释对象,其中包括中央财政投入和地方财政投入。有关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财政投入最早的统计是从2004年开始的,本文的数据来源是[中国农业机械年鉴](2004—2011年)的统计数据。

1.农业机械总动力现状分析我国2004—2011年8年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发展变化。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为977.3466百万千瓦,比2004年增长了52%。农业机械总动力的快速增长,一方面降低了我国农业对农业劳动力的依赖程度,为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业生产部门的转移提供条件;另一方面,农业机械对农村劳动力的替代,极大地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

2.中央财政投入发展现状我国2004—2011年8年中央财政投入的发展变化。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2004年中央财政在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仅为1.6115亿元,而到了2011年则高达192.037亿元,增长了百倍多,尤其在2008年和2009年之间有重大的突破,增长的值甚至超过了之前年份的总和,这个增长幅度在很难在其他中央财政投入中看到,可见中央对农业机械化发展的重视程度。

3.地方财政投入发展现状我国2004—2011年8年地方财政投入的发展变化。地方财政的投入增长明显要平稳得多。在不考虑通货膨胀等因素的情况下,2004年地方财政在扶持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资金为29.2528亿元,2011年为94.9459亿元,增长了将近四倍。在2004年时地方财政投入的金额还是中央的近两倍,而到2011年却已经远远落后于中央财政投入,这与两者组成状况的不同有很大的关系,后文会详细解释这方面的原因。

二、财政投入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实证分析

采用统计学方法定量分析,构建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与农业机械化发展之间的相关关系,其主要步骤包括:①建立回归模型,②求解回归模型中的参数,③对回归模型进行检验。

1.中央财政投入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关系根据中央财政投入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建立2004-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y1与中央财政投入额x1的线性回归方程:y1=698.7699+1.4023x1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53,判定系数为0.908,说明中央财政投入额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同时回归模型的t检验统计量为7.72,P<0.05,拒绝零假设,该模型有非常明显的统计意义。回归系数为0.01402表示,在2004—2011年之间,在其他条件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投入额每增加1亿元,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提高1.4023百万千瓦。

2.地方财政投入与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关系根据中央财政投入对我国农业机械化的影响,建立2004—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y2与中央财政投入额x2的线性回归方程:y2=515.0372+4.9948x2线性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为0.994,判定系数为0.988,说明地方财政投入额与农业机械总动力具有高度正相关关系,同时回归模型的t检验统计量为21.6,P<0.05,拒绝零假设,该模型有非常明显的统计意义。回归系数为4.9948表示,在2004—2011年之间,在其他条件不保持不变的情况下,中央财政投入额每增加1亿元,我国农业机械总动力提高4.9948百万千瓦。

三、我国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的组成现状

1.中央财政投入的组成现状2004—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化中央财政投入的组成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中央财政投入主要是以农业机械购置投入为主,农业机械购置投入占总体的比重由2004年的48.48%提升到2011年的91.35%,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中央财政投入的绝大多数都向农业机械购置项目倾斜,同时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中央财政的大力投入使得这项政策的贯彻力度极高,可以说农业机械化中央财政投入有很强的政策导向作用。

2.地方财政投入的组成现状2004—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化地方财政投入的组成现状,我国农业机械化地方财政投入主要是以一般行政事业支出为主,但是呈现一个下降的趋势,一般行政事业支出投入占总体的比重由2004年的65.31%下降到到2011年的46.73%,同时农业机械购置投入占总体的比重由2004年的19.11%提升到2011年的27.92%,相比而言一般行政事业支出的比重还是接近总体的一半,在农业机械化地方财政投入中占据重要地位。中央和地方财政投入的共同职能是满足基本建设支出、科研推广支出、推广培训支出和农业机械购置支出的需要,而地方财政支出在此基础上还要承担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一般行政事业支出,这是中央财政投入不需要涉足的地方,在比重变化的幅度中也可以看出中央也舍得在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下大力投入,因此中央财政投入增长的弹性和空间比地方财政投入要大得多。同时一般行政事业支出就占了地方财政投入的一半,然而我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系统机构的数量也由2005年的34470个减少到2011年的32936个,基于行政支出的稳定性,因此整个地方财政投入的增长也是稳步提高的,这也解释了农业机械化中央财政投入与地方财政投入数额差距巨大的原因。

四、我国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的地位

2004—2011年我国农业机械化投入比例,这反映了我国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在众多投入中所处的地位。农民个人投入仍然我国发展农业机械化的主要途径,但是相对重要程度逐年下降。农民个人投入占总体的比重由2004年的84.56%下降到2011年的64.08%。与此同时,财政投入的重要性逐年凸显出来,财政投入占总体的比重由2004年的10.44%上升到2011年的33.36%,仅次于农民个人投入的比重。从长远来看,随着政府财政收入的逐年增长,农业机械化投入中财政投入的比重会越来越大。

五、总结与建议

1.财政投入的长期增长会促进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通过以上实证分析可知,财政投入的提高会引致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农业机械化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主要途径,财政投入短期内仅仅存在提高生产率作用,农业机械化的实现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不是装备了“农业机械”就代表实现农业机械化,农田基本建设和农业机械推广培训也是其中的重要步骤,这些步骤都是需要一定时间为农民所磨合和消化的,因此在实现农业机械化的过程中不能急于求成,而要脚踏实地,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循序渐进,从而使财政投入的效果发挥到最大化。

2.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的组成需要调整在农业机械化发展初期,如果连“农业机械”这一最基础的生产资料都没有,那么实现农业现代化只是空谈,因此在发展阶段初期财政投入集中在农业机械购置就非常合理。然而随着农业机械化水平的逐渐提高,农业机械购置的投入却也逐年增长,这就与实际需要不相协调,当农业机械的持有量达到一定规模的时候,使用农业机械的农民越多,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科研与农业机械推广培训的作用就越来越重要。但是实际情况是,中央财政约90%和地方财政的30%的投入都在农业机械购置上,因此政府需要在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上做出“再平衡”,根据实际情况适当地向农田基本建设、农业机械科研与农业机械推广培训的投入上倾斜。

3.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杠杆作用在我国农业机械化投入比例中,农民个人投入的比重下降,财政投入的比重上升。农业机械化财政投入是国家“工业反哺农业”的重要举措,我国在改革开放后优先发展工业(第二产业),农业(第一产业)的比重在国民经济的比重逐年降低,然而发展农业不仅仅是经济增长问题,还关乎我国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方方面面,所以通过国家在前期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财富积累,提高农业机械化投入比例中财政投入的比重,这个方向是正确的。另外农民的个人投入虽然能提高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但是也必然会挤压农民的其他消费支出(如医疗或教育),因此加大政府在农业机械化方面的财政投入力度,发挥政府财政投入的经济杠杆作用,既能带动农民和其他行业的投入,增加全社会农业机械化投入,又可以减轻农民在农业机械化发展过程中的负担,有利于农民消费的增加和生活质量的改善。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