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3:14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篇1

以调查研究为主要目的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研究生社会调研是指研究生利用课余或者假期时间,在班级、导师、学校相关处室等的组织下,深入社会基层,了解社会实情,发现社会问题,反思和解决社会实际的过程。主要运用访谈、问卷、观察、文献四种方法进行调查研究。

2我国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特征

我国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经过三十多年的发展,在规模、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呈现出一些共同的特征,而研究生社会实践在此基础上具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主要表现为学术性、互动性、创新性。

2.1学术性

服务型研究生团学工作体系中划分为五类,其中一项是科创服务,旨在鼓励研究生参加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活动,为广大研究生提供了最新学术动向,激发其科研积极性,提高整体学术创新能力。以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为例,该论坛以“科研创新、服务社会”为理念,依托湖南省内国防科技大学、湖南大学、中南大学、湖南农业大学等省内具有研究生招生资格的高校举办,打造了湖南省各高校研究生学术交流的盛会。从2006年第一届发展至今,一共举办了六届,13所高校承办了创新论坛分论坛52个。据统计,六届论坛共收到研究生科研创新论文6928篇,录取论文4274篇,录用率62.7%,评选出优秀论文1848篇,占录取比例43.24%。从首届论坛收到投稿论文579篇、录用212篇、评选优秀论文42篇、分论坛4个,发展到2013年收到投稿论文1757篇,增长203.45%,录取论文1199篇,增长565.56%,评选优秀论文583篇,增长近13倍。湖南省研究生创新论坛促进了省内各研究生高校交流学术思想、拓宽学术视野、启迪创新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并在启示研究生勇于创新创业等方面做出了实际贡献,形成了不同领域的院士、专家、学者在相对固定的时间与不同专业的大学生们交流,对其进行指导,这对提升湖南研究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具有重大的意义。

2.2互动性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选择实践项目,确定实践内容,走出校门,走入社会,走进政府、企业、事业单位等地方开展实践活动。在此期间,老师继续指导学生们实施实践项目,学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在实践中发现、解决问题,锻炼组织协调、沟通交流、动手操作能力,磨砺意志,在一定程度上分担实践单位的负担,积累实践经验,为日后择业、就业打下坚实基础。社会实践的互动性也就是搭起了学生认识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的桥梁。现在,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与21个地方已经建立了长期稳定的社会实践基地。

2.3创新性

创新是一个民族精神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动力。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研究生社会实践形成了许多共同的特征,在稳步推进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教育的同时,越来越多的实践活动呈现出创新性的特征,这表现在组织规模化,活动品牌化,对接基地化三方面。“三农”问题在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曾是“重中之重”,2004年至2014年连续11年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强调了“三农”问题在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重”的地位。由此可见农业、农村、农民关系着党和国家的全局,关系着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关系着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远发展,也关系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与和谐社会的构建。这里我以全国“百名农学博士老区行”活动为例介绍。该活动也是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团委重点支持的品牌性活动,秉持服务型实践服务、枢纽型校企枢纽的理念。从2005年由中国农业大学发起,活动的足迹遍布陕西延安、江西赣州、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山东临沂、广西百色、安徽大别山、广西防城港、重庆等7省的44个县市。先后有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湖南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华南农业大学、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17所学校,约1000名博士生参与其中,撰写各类调研报告600余篇,听取讲座和接受科技指导的各级干部、农技人员和百姓达到3万余人。活动主题从“继承红色革命精神,贡献老区新农村建设”到“深化校地战略合作,助推现代农业发展”,以“按需设项、据项组团、双向受益”为原则,采取集中组队和分散方式进行,着力打造“高学历、多专业、重服务、讲贡献”的专业化博士实践服务团,引导博士生走出校园,了解国情民情,深入革命老区,学习红色革命精神,围绕老区的“三农”问题,开展调查研究和科技服务工作,为老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作贡献。现在已经形成了“跨学校、跨学科、跨地域”的研究生社会实践新模式。

3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实施模式

首先是准备阶段,包括联系实践单位、确定实践项目、宣传实践项目、成立实践小组、确定指导老师、寻求后勤保障、建立应急预案6个方面。联系单位以单位需求为指导、以学生专业为背景、以研究生院为桥梁的原则,在联系好实践单位后,确定社会实践的项目,并运用校报、官网、学校广播等传统媒体以及微信、微博、QQ群、人人网等新媒体进行宣传,确保更多的学生能够了解并参与其中。接下来在老师的指导下成立实践小组、明确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方法等。同时积极寻求学校、政府等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减轻学生的经济负担。由学校组织专门的筹备会议,并组织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人身、财产安全以及著作、专利权等。其次是实施阶段,这是最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学生在指导老师的带队下进入实践单位。一方面指导老师要随时解答学生的问题、指导学生顺利开展实践任务并关注学生心理变化;另一方面,在合适的时机学校要与实践单位建立合作意向,以便于学校社会实践活动的长效可持续发展机制的建立。现在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已经与广西省防城港市、重庆市永川区、长沙县黄花镇等21个实践单位建立了“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接下来是反思阶段,即对实践目的、实践内容、实践重点及困难、实践的效果和实践的收获做反思性的总结,总结其成功的经验,分析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原因,以期在以后的实践中扬长避短。最后是评价阶段,整个实践活动锦上添花的环节。由学校邀请实践单位负责人、组织实践者和指导老师,根据[湖南农业大学研究生社会实践表彰的若干规定]评选出“优秀实践个人”、“优秀实践团队”、“优秀实践指导老师”等荣誉以及一定数额的奖金。一方面是鼓励师生积极参与到实践中来,二是激励学生在接下来的学习中继续服务社会、贡献社会。回顾社会实践兴起和发展的历史,研究生社会实践具有科研背景的学术性、稳定基地的互动性、一定程度的创新性。研究生们运用自己扎实的学术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服务社会、贡献社会。我们各级党政、教育职能部门、家长、社会各界都应该提高思想认识、落实行动,支持研究生社会实践活动,为研究生们早日服务社会,贡献力量打下坚实的基础。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篇2

(一)研究对象以哈尔滨师范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牡丹江师范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撰写论文提供理论依据。

2.访谈法:与高校负责研究生工作的管理者、导师和研究生进行访谈,听取意见与建议。

3.问卷调查法:向研究生发放问卷共80份,回收76份,有效问卷70份,有效率93%。

4.数理统计法:对搜集的资料进行整理、统计与分析。

二、结果与分析

(一)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1.招生规模扩大,生源质量下降。黑龙江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受地域、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的制约,与其他省市院校相比存在很大的差距,有诸多问题亟须解决。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学校为完成招生计划,降低了学生入学的门槛,造成报考并录取的学生比例较高,“近亲繁殖”现象严重;调剂的学生增多;跨专业报考被录取的非体育类考生,在该专业占有一席之地。现行招生制度和应试化教育考试办法,使不少综合素质较高的学生被挡在门外,优质的考生多数报考其他省市的高校,导致优秀生源不足,不利于该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学生生源类别的多样化,使其求学动机也多元复杂。调查结果显示:为了回避就业的压力,通过考研重新择业的学生占45.9%;提高学识和水平的占30.5%;为了职称晋升、职务提拔的占15.4%,其他因素占8.1%。造成了学生学习和研究的动力不足,对学习成绩和学术成果要求过低,从而影响了研究生的教育质量。

2.课程设置不够完善,难以适合社会发展需要。从全省体育学研究生的总体培养现状看,多数学校培养模式单一,课程设置不够完善,结构不够合理,科目设置、内容安排与本科阶段有大量的重复。虽然课程内容有所侧重,但授课教材、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过于陈旧,多数以“灌输—被动接受式”的教学方法为主。课程与边缘交叉学科不能很好地结合,缺乏知识领域的前沿性和前瞻性。学生学术交流及社会实践机会少,实践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有待加强,限制了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难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从调查中发现,学生对课程设置、内容安排、教师水平及授课效果比较满意的占19%,一般的占58%,有23%学生感觉不太满意,这样势必会影响研究生培养的质量和效果。

3.导师队伍整体素质下降,培养过程形式化。由于招生规模扩大,导师队伍也随之扩展大,导致遴选导师标准降低,一部分不符合标准的教师进入导师队伍,其知识结构和能力相对滞后,无法胜任导师工作;另有一部分导师身兼数职,行政和教学工作繁重,无法顾及学生;个别导师责任心不强,缺少学术道德和严谨的治学态度,急功近利,敷衍了事,成了学生有名无实的导师。很多学校仍然采用传统的“师带徒”的模式,由于个人知识面单一、能力局限,限制了学生知识的拓宽和创新。学校对导师重使用,轻培养。调查结果显示:导师参加3次以上培训的占15.38%,1—2次培训占51.36%,有28%的导师没参加过培训。究其原因,50%的导师认为工作忙,学习培训较少,另一部分认为经费缺乏,培训作用不大,希望有关部门要积极为教师学习交流、培训创造有利的条件。

4.教育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体系不健全。目前,黑龙江省体育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尚处在探索阶段,从招生、培养到毕业各个环节,缺乏科学有效的质量评估和监控管理机制。学生考试仍然没摆脱“应试教育”的模式,还处于“严进宽出”的状态,学生只要通过考试被录取,学习过程中修完规定的学科和学分,完成一篇不太差的论文基本上就能毕业,有一部分学生达不到研究生应有的水平。学校只注重入学考试,忽视培养过程和最终能力的考核,降低了其在社会上的竞争力,影响了全省研究生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访谈中发现,学生的导师80%由学校统一选派,导师对学校的经费支持和报酬方面,10%的人表示满意,70%认为一般,20%表示不满意。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研究生教育质量监管体系,进一步加强办学条件建设,促进研究生教育质量不断提高。

(二)黑龙经省体育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措施

1.严把招生关,优化生源质量。加大招生宣传力度,把好入口质量关。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针对学校实际情况和不同专业的特点与要求,合理制订招生计划,确保招生数量与教育资源相匹配,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吸引更多的优秀考生;完善现有的招生考试制度,加大复试和面试成绩的权重,考试内容应侧重考查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给学校及导师更大的自,规定招收本校学生的比例,避免“近亲繁殖”,同时完善学校自我约束机制,强化政府、社会、学校对招生考试工作的监督。

2.加强课程体系建设,重视研究生能力的培养。根据社会发展的需求,针对全省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结合学校的优势和特色,本着“宽口径、厚基础、重实用”的原则,建立各具特色的研究生培养模式。完善体育学科课程体系,优化整合课程知识能力结构,更新和拓展课程知识内容,注重发展专业领域的前沿知识及交叉学科课程体系。合理运用研究式、讨论式、专题讲座、网络指导等教学手段与方法。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教学与科研结合,课内与课外结合,学校与社会结合,探索建立个性化、创造性的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首先,加强教师的道德素质教育,增强教师的责任感,富有锐意进取、勇于创新的精神。其次,严格遴选导师的标准条件,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最大限度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积极推行“双向选择导师制”“导师组”等方式,完善导师负责和集体培养相结合的培养制度,实现导师队伍多元化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提高。再次,加大导师培养力度,通过培养、外聘或联合培养等,重视导师业务进修和水平的提高,对导师进行岗前培训,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各种学术交流活动,鼓励教师继续深造学习,以不断提高导师的综合素质和业务能力。

4.完善质量评价体系,建立有效的监管机制。研究生教育质量要通过学校内部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社会反馈机制,进行长期有效的监督与管理,将质量监控贯穿于招生、培养、管理等整个教育过程中,达到齐抓共管。(1)建立导师动态竞争、考核管理制度。定期对导师进行综合量化考核,跟踪评估。加大经费的投入,激励导师从事教学与科学研究。(2)完善课程、论文评价评估体系。学校成立不同层次的组织机构,分级负责,层层把关,协同合作,定期对教学各个环节进行检查、监督和考核评价。通过学校评价教师、教师评价学生、学生评价教师、学生互相评价等方式,加强教学、科研管理和控制,及时反馈并整改,切实做到有的放矢。(3)严把论文开题关,加强论文中期检查,完善评审和答辩程序。采用论文盲审、抽样检查、等途径确保论文的质量。对不符合质量要求的学生,采取推迟毕业、坚决淘汰等措施,确保研究生的培养质量。(4)建立学生就业等信息库。研究生毕业工作后,通过用人单位评价信息反馈来检查研究生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调整适应社会需要的培养模式,通过社会评价服务于高校,造福于社会,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研究生研究论文范文篇3

据报道,教育部2009年将扩招5万全日制硕士生,同比增长5%,这些扩招的名额主要用于招收参加今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应届本科毕业生,集中在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原本只有具备数年工作经验才能报考的MBA、MPA等专业硕士学位,今年将首次向应届本科生敞开大门。

这则消息对于正在准备考研的同学们来说显然是一个天大的好消息,毕竟考研曾经是很艰难的一份“工作”,曾经遥不可及的MPA、MBA等现在门槛低到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人也可以迈进。教育部似乎在为金融危机下难以就业的大学生们找到了出路。然而,这一扩招是否可以达到目的就前景不那么乐观了。首先,研究生上课收费,对于那些家境并不富裕很想尽早找到工作的人的帮助不大,毕竟读出研究生一样是找不到工作,还增加了家庭负担,所以这部分人的就业仍然是一个问题。其次,我国研究生扩招8年,2008年报考研究生的人数首次下降,这说明大学生逐渐放弃了通过考研回避求职压力的想法。对于大学生来说,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可能短期内好转,工作再难找,迟早是要面对的,早找早安心,晚找更被动。而这一扩招让本想逃避的人找到了靠山,让大学生们习惯于逃避现实似乎不应是我们的教育该引导的方向,一时逃避可以,但终将要面对残酷的现实,那个时候又会有多少人不能接受这些而选择自杀呢?第三,两年或三年后,当这批研究生毕业,和07,08级本科生一起争抢工作时,又会有多少本科生能有工作呢,对于我们来讲,这将是最大的灾难,毕竟学历还是很多企业看重的,到2011年,国家又能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呢,尽管那时候金融危机也许已经过去了,难道是博士生扩招吗?最后,让我们假设这样的确可以解决问题,那么,研究生们该上什么内容的课呢?依然是研究性不和市场接轨的,陶醉于我们自己所建桃花源中吗?应该说,这次的扩招应该还是会起到一定作用的,只要教育部不要连续好几年一直大幅度的扩招,像大学生扩招似的。毕竟这是非常时期,当然要有非常手段,与其让大学生们待业,不如让他们在学校多接触知识,以备将来之用。但是问题在于,如果高校还是以目前的内容作为教学内容,那么研究生出来一样没有工作。作为一个本科生,我感觉到现在所谓的专业知识都是相当浅显的,没有任何的深入和专业,老师总是说研究生才可以掌握的更深入,然而现在的研究生和市场也无法接轨,像小语种、生物技术…在当时报名的时候都是热门专业,而这些专业的人却面临着无工作可做或者没有可以接受的工作的窘境,有些专业则是“毕业就意味着失业”。国家为了培养所谓“大学生人才”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然而收效甚微,这不是学生的问题,而是我们的教育体制的问题。当然要想体制一下子完全改善毕竟属于天方夜谭,但还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比如让本科生实习。我说的实习不是现在部分学校那样作为一门课程来实习,而是真枪实弹的,到企业、工厂去,不强求,但是给优秀的人更多的机会去接触社会,接触未来我们可能会从事的职业,且不一定是现在学习的专业。这首先就要求国家给那些实习企业资金补贴,其次要求学生提高能力,并通过实习真正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将科研和市场结合,做出产品实现盈利,这才应该是我们的目标。也许有人觉得这样的说法太功利性,大学应该是一个陶冶情操的地方,可是当面对越来越多的失业人员或者待业大学生,这些都只是空中楼阁。再者,市场化并不一定真的不能摧毁什么,柳传志日理万机依然坚持读书,并将书本上学来的东西应用到实践中去,如此良性循环。只要方法对,我们就可以达到目的。

总之,我们现在没法看到未来会怎样,也会有很多人担忧自己的未来,我想目前我们可以做的就是充实自己各方面的知识,提高能力,增加自己就业的筹码和可能性,其余的,就让未来去说吧。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