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学生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3:55

大学生学生论文篇1

生活在象牙塔的大学生,他们对生命、生存和生活的认知态度和现实状况,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以及自身四个方面的影响。因此,学校应在了解大学生的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大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整合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力量,鼓励、引导大学生成为“三生教育”的主体,使开展“三生教育”融入到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实践活动中,提高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批评等自我教育的能力。如果部分大学生不能恰当进行自我教育,学校要特别重视,选择教学经验丰富和善于做学生工作的教师与这部分学生进行交心谈心,及时梳理和解决学生存在的问题,帮助学生逐步建构自我教育的系统。与此同时,应积极与学生家长联系沟通,在通讯技术发达多样的今天,我校一直坚持“一封家书”的活动,让学生动手给自己的父母写信汇报自己的大学生活,使家长可以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在校各方面的情况,从而形成家校合力,共同做好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工作。

2体验教育法

体验教育法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方法,其就是让大学生在体验生命、生存与生活教育的过程中,自己亲自参与到其中,动手动脑,通过参与的活动可以打开大学生的心扉,提升大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存的敬重,对生活的倚重。大学生的亲身实践是体验教育法中进行体验知识内化的保障,同时也是体验知识内化的依据。体验教育法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把德育的知识内化为大学生良好的日常行为习惯,模拟大学生现实中以及未来生活中可能出现的情境,通过场景体验,引导学生进行反思、交流,分析原因,最终找出适合自己的解决方法,为以后的完善自我、步入社会打下坚固的基石。我校组织的“六个一”系列活动——一首经典红歌、一个传统节目、一件身边小事、一份真情关爱、一项生活技能、一套民族歌舞,形成了在开展“三生教育”中“在课堂、在校园、在社区”的教育特色。

3学科渗透法

在开展“三生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三生教育”的内容与其他课程有部分重叠的问题,加之,部分大学生对“三生教育”等思政课不重视,只重视专业课,所以提出学科渗透法。学科渗透法,顾名思义就是把“三生教育”渗透在大学生全部学科的教学中,其表现为一种间接的隐性教育,不使大学生明显意识到是在受教育,通过营造一定的能发挥教育功能的氛围,使置身其中的大学生在潜移默化、耳儒目染中,被熏陶和感化。学科渗透法的难点在于师资,所以我校除了选拔思政课教师进行“三生教育”教学培训,其余教师、教育行政人员、辅导员也一起参加相关学习和培训,使广大教职员工在思想上统一认识,熟悉“三生教育”的教学目的和基本内涵,能自觉主动地将“三生教育”融入到自己的教学管理工作中,真正做到“教书育人”。

4多元评价法

目前,对“三生教育”诟病最多的就是对学生的评价,大多数高校采用的是期末考查的方式,平时通过专题讲座的方式完成“三生教育”的教学任务,期末让学生递交与“三生教育”内容有关的论文就完了,不能真正掌握“三生教育”的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接受情况。因此,开展“三生教育”时,根据学生不同层次的客观实际情况,三生教育的具体目标,采用多元评价法。多元评价法的评价主体涉及教师、学生、学生家长,即学生的自我评价、学生间相互评价、教师给学生的评价、家长给学生的评价。多元评价法方法应多样化,对学生的考核可以采用撰写小论文、心得体会、网络评论,开卷考等的方式,以此了解大学生的思想及态度,更加广泛地关注“三生教育”对大学生健康成长所带来的影响。生命为体,生存为立,生活为爱。“三生教育”作为一种充满爱和正能量的教育,深刻影响了当代大学生的生命、生存、生活三观,因而,开展“三生教育”,采用正确科学有效的教育方法是重要也是必要的。

大学生学生论文篇2

文学很主要的作用就是表达人类的情感,展示作者的内心独白。所以,文学在德育方面经过对艺术的塑造来丰富人的内心,培养人的文学涵养。法国著名思想家萨特认为,好的文学能感化丑陋,修身养性。我们在鲁迅先生的[一件小事]里,能够看到卑微的人力车夫也有美丽的心灵;在冰心的许多作品都有对“爱”的赞美,尤其是在[超人]和[悟]中,冰心先生巧妙的文笔使感情具象化,用“爱”来迎接困难,唤醒良知,让人在遇到矛盾与抉择时可以本着对美好世界的追寻来感悟生命,净化内心。如果能够积极引导大学生阅读这些唤醒心灵的著作,让他们在心理和行为上受到熏陶,便可以使之成为他们追求梦想道路上的原动力。而且,当读过[阿牛]中对母爱的展现以及[金锁记]中人们被金钱腐化后的极端行为的表达,都会让涉世未深的大学生进行沉思,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价值观,指引他们坚持自己的梦想,培养健康的心态。所以,好的作品不只能够使他们的内心得到平静,思想变得活跃,还能够建立健全他们的人格,授予他们明辨是非的能力。现在中国现当代文学这种教学价值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要想提高大学生语言方面的综合能力,必须从阅读现代文学大家们的文学著作入手,激起大学生追寻真善美的热情。”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大学生审美鉴赏与表达能力的影响

大学教育是通过对学生综合能力训练与培养来达到培育创新型、复合型人才的目的,只是当前的教学制度与人才培养目标很难使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得到足够的重视,课程的丰富性与完整性都被大幅缩减。在新的形势下,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不得不做了许多改变,从之前对单纯文学知识的教授到现在对教学体验和审美的重视,学生们也由过去的被动接受变成了现在的积极求学。这些调整不仅唤起了学生对文学的热情,也培养了他们的写作与表达能力,不仅适应了新的社会潮流,也治愈了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主体的痼疾。

现让人值得高兴的是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对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锻炼和心灵净化作用已经得到全社会的广泛认可。曾经有人指出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的目的“不只是对繁难知识文化的传输,更因为它可以使学生的文学素养、刻画能力以及整体的语言能力的到很大的提升。”一名合格的大学中文系学生应该具备扎实的文学知识、理解感悟能力、审美鉴赏能力、文学刻画能力以及全面的语言文字能力。文学鉴赏是教师们在教学时极为重视的一个环节,经过大量的阅读,使学生们对文学有更深刻的认识。英国著名哲学家培根讲过: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总之,“文学能塑造人的性格”,这就是文学的作用。在中国现当代文学教育的具体实践中,老师应具备明确的指导意识,积极的通过各种问题的提出来激起学生们的求知欲,让他们在阅读中感悟问题,在学习中收获答案,同时鼓励他们大胆表述独特的看法与观点,教师则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给予正确的指导与评价,使学生在阅读中感悟心灵,在表达时掌握语言组织能力。另外,对课外教学也不容忽视,应该提高学生们对小论文的写作练习,为了让学生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老师应给予小论文正面的分析、点评。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课堂上,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机会使他们加入到实际的教学中,并围绕他们制定各种教学模式,让他们更快的吸收,使之成为课堂的主人。

其教学应结合学生本身的特点,才能增长学生们的认知水平,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还可以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繁杂的文化知识能够有效的传输,并以合适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整体语文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这也许就是这门学科最大的作用力吧。所以说,大学的中国现当代文学这门课程无论什么时候对学生内心的教育要远重于学生实际技能的训练,所以我们要对这门课程持以正确的评价和认知,来更好的发挥其应该有的教学功能和价值,使之能在显著提高学生语言文字能力的同时给予他们更丰富多彩的内心世界。

大学生学生论文篇3

论文摘要:本文分析了高校德育学分制的意义,阐述了德育学分制设计的基本内容,建立了大学生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为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推行提供了可行方案。

一、实施大学生德育学分制的意义

(一)德育学分制是体现以德育为核心的重要举措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造就“四有”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强调,要积极探索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新办法,努力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增强实效性。显然,德育学分制是适应高校学分制改革发展,落实以德育为核心,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措施。

(二)德育学分制是学生个体德育评估的现实要求

目前,大学生在德、智、体全面发展过程中,智育较为重视,体育也成为学分制的一部分,而作为“首位”的德育却一直是软而虚,已经成为高校德育工作的“瓶颈”。高校学生的德育实践环节尚未形成体系,对学生的德育实践评估方式量化评分,在知行统一的育人过程中,学生的主体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因此,学生个体德育评估呼唤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三)德育学分制是提高学生自觉接受德育的有效措施

由于高校德育管理缺乏有效的监督检查环节,缺乏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考核,使学生思想品质的发展状况很难在真正意义上与学生的毕业推荐、学生奖惩挂钩,导致学生接受德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大打折扣。德育学分制以学分认定的形式鼓励学生参与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变管理为引导,促进了学生主动接受德育教育。

二、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

德育学分的考核范围,应涉及学生在校期间的德育理论学习、思想状况、行为表现、技能水平等。为此,德育学分制评价指标体系应包含两大部分:德育理论学习和德育实践,相对应的学分分别称之为德育理论学分和德育实践学分。

(一)德育理论学分

德育理论学分是纳入理论教学的德育内容考核学分。学校根据教学计划和有关要求安排一定的德育必修和选修课程,学生自主选修有关课程,成绩合格者获得该门课程学分。从德育理论学分考核的适应范围来看,德育理论学分应包括“两课”教学、形势与政策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法制教育、毕业教育等内容。

(二)德育实践学分

德育实践学分是指学生在校期间除课堂学习以外的思想政治素养、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等方面评价的学分[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对高校德育的目标和内容作了具体的规定,将思想政治教育、形势教育、法制教育、道德品质教育、学风教育、劳动教育、审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基本内容。在设计德育学分制的评价指标体系时,本文将德育理论素养归类于德育理论学分的考核范围,将“思想道德素质、文化艺术素质、身心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等六项指标作为构建德育学分评价体系的内容,从思想道德素质、志愿服务能力、科研创新能力、文化艺术素质、社会工作能力、身心健康素质等六个方面建立评价体系。

每个指标的考核均由基本要求和加分项目构成,部分指标设有扣分项目。基本要求是德育培养目标对大学生的一般要求。根据学生不同的德育水平及表现,基本要求划分为不同等级,制定不同的分值,作为学生自我综合评定和集体评定的参考标准。加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素质拓展项目中的个性发展水平。扣分项主要考核学生在校期间思想状况、行为表现等方面的不足,内容涉及学生的组织纪律观念品德修养、诚信与责任意识等。

三、德育学分制的实施

德育学分评定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健全组织机构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首先要从学校体制上进行统一规范和管理,形成由学校党委领导,相关部门参与,分层次管理的体制,推动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和管理。学校成立德育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由学校领导、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部、团委、教务处、思政部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及二级学院主管学生工作的党委副书记组成,负责起草、审定德育学分制实施方案,指导相关部门、二级学院开展德育学分的评定、审核及管理工作;成立由教务处、学生工作部和团委组成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中心,负责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和管理;二级学院成立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由党委副书记、辅导员、专业导师、主要学生干部组成,负责本学院德育学分制的实施工作。

2.坚持集体评议

随着学分制特征凸现,传统意义上的班级功能弱化。但相对集中的教学管理与稳定的专业环境使同一专业的学生彼此之间比较了解,有利于开展公正、公平的民主评议。因此,应以专业为基础进行集体教育和评议。对于人数较多的专业,可按学生学习、生活的具体情况划分成若干个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评议,减少因专业人数多,学生相互之间不了解而导致评议不公的现象,同时也提高了集体评议的效率。

3.实施个人申报

对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拓展的重要经历和优秀成绩,实行个人自主认证、申报制度。学生在校期间参与素质教育活动所取得的成绩,符合学分奖励条件的,可通过一定的程序进行申报。对于在校期间因各种原因受到了学籍、团籍(党籍)处分的,个人也应当如实申报,经专业和二级学院两级审核后确认,按照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扣除相应的分值。

(二)德育学分评定的程序

第一,学校德育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制定德育学分制及其管理办法,广泛宣传,指导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活动,组织实施德育学分制。

第二,学生根据德育学分制的要求,对自己的思想状况、行为表现及综合素质进行自我评价,撰写学期德育总结,对照德育学分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实事求是地评定自己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三,各二级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指导各专业开展集体评议。通过组织召开各专业学生会议,审查学生自评结果,确定学生的德育实践学分。

第四,辅导员(导师)鉴定,再次对集体评议结果进行审核。

第五,学院汇总、审核,最终确定学生的德育学分。学生对德育学分评定有异议,可向学院德育学分制实施领导小组申诉。

第六,学校教务部门建立德育学分管理系统,对德育学分进行统一管理。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中发(2004)16号,2004.

[2]原国家教委.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S].1995.

[3]陈磊.素质教育新论[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胡中锋,李方.教育测量与评价[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詹万生主编.整体构建德育体系[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