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小衔接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2 05:03

幼小衔接论文篇1

【关键词】幼小衔接 儿童留守地区 留守儿童

长期以来,西部农村地区长期处于教育的边缘化地带,随着大量民工的外溢,这些地区的留守儿童逐渐增多,这里的教育面临着更多的问题。其中学前教育十分薄弱,个别地方甚至是空白,对小学教育没能形成有力支持和顺利衔接。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这些地区常常走向两个极端――一是“小学式”;二是“放羊式”。“小学式”的教学方法往往急功近利,迎合家长,把小学教学的理念和方法用到学前儿童身上,严重违背儿童的发展规律和教育规律。他们的学习生活与小学生的学习如出一辙:课程设置“小学化”,课时安排“小学化”,作业布置“小学化”。“放羊式”的特点是没有计划,没有纲要,随心所欲,仅是把孩子集中起来看着,对知识的传授、能力的训练、习惯的培养都十分欠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显得突出。要么是一年级学的内容提前上完,但只重视了内容传授,能力和习惯培养不足,而一年级的教学却变得缺少吸引力,难以更好发挥教材的作用。要么就是到一年级时还没有该有的学习习惯、能力和必要的知识,需要从头开始。

其实,幼小衔接问题早已受到学者们的注意。我们查阅了相关的期刊网(截至2014年7月)。发现关于学前教育和小学教育衔接,即幼小衔接的研究,不少学者和教育工作者从不同地域、不同角度、不同侧重点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有的是介绍国外幼小衔接的,如洪秀敏、崔方方的[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有的是关注家庭在幼小衔接中的作用,如林放儿的[加强家园配合搞好幼小衔接],许舒敏的硕士论文[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有的是分析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的,如唐超的[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有的是关注课程方面幼小衔接问题,如崔云的[幼小课程衔接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李子建等人的[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翁飞燕的硕士论文[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等等。对农村地区的幼小衔接研究也不少,如马以念等的[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陈秀金的[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向小春的[如何解决农村幼小教育的衔接问题]等等。我们查阅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龙源期刊网],发现与留守儿童相关的文章更多的是研究留守儿童学前教育或留守儿童小学教育的成果,而针对留守儿童的幼小衔接研究的文章尚未找到一篇。那些研究农村地区幼小衔接的文章多是研究相关的外部环境、政策支持、条件改善等层面,触及教学方面的也基本上是宏观把握,理论概述,很少有实践性和可操作性强的研究成果,更缺少相关结合实际的一线教研成果。对留守儿童幼小衔接教育仅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缺少更切实和深入的理论支持和实践导向。

这种现状显然不符合我们农村儿童留守地区的教育需求。由于种种历史原因和现实因素,农村的优秀教师非常缺乏,学前教育的教师更是缺少,内审缺乏内驱的动力,外求缺乏合理的激励,儿童留守地区的教育整体缺少澎湃的生机。幼小衔接是整个教育的一个重要节点,把握好这个节点,教育可以连贯顺畅、事半功倍。如果这个衔接教育搞不好,后续的教育教学必然受到影响,往往产生“行走困难”的恶性循环。虽然幼小衔接有一定的共性,有许多学者和教育工作者的经验可资参考借鉴,但留守地区有着特殊的一面,幼小衔接教育必然也有其特殊性的一面,而现在的教育格局没有为我们积攒下更多的经验。无论是幼小衔接理论指导还是实践操作指导可以说都十分缺乏。儿童留守地区家庭教育匮乏的先天短板更迫切需要我们搞好幼小的衔接教育。所以基于儿童留守地区的特殊性和实际需求,实验探究如何做好留守儿童的幼小衔接教育显得尤为必要。

我们认为在儿童留守地区进行幼小衔接实验研究,如果能够扎扎实实,依据科学的教育规律,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究、实验。必然可以取得良好的效果。我们的许多教育教学就可以避免某些盲目性,可以让教学更加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更加切合教学的实际。这样,在教育不断要求均衡化的氛围中,在国家日益重视农村教育的大背景下,我们儿童留守地区幼小衔接实验研究也一定会在教育这个大花坛中开出奇葩。

【参考文献】

[1]洪秀敏,崔方方.美国俄亥俄州社会课程幼小衔接的举措与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11(9).

[2]林放儿.加强家园配合搞好幼小衔接[J].教育导刊, 1997(3).

[1]唐超.幼小衔接中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J].才智, 2013(32).

[3]崔云.幼小课程衔接存在的误区及应对策略[J].学理论, 2010(32).

[4]李子建,杨晓萍,柴赛飞,颜明仁.幼儿园与小学数学课程衔接的研究[J]. 当代教育科学,2004(23).

[5]陈秀金.浅谈如何做好农村幼儿园幼小衔接工作[J].学前教育,2013(11).

[6]马以念,谢秀莲,王冬兰.农村幼小衔接的问题与对策[J].学前教育研究,1999 (1).

[7]翁飞燕.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 . 西南大学, 2012(5).

[8]许舒敏.幼小衔接实效性研究[D]. 福建师范大学, 2011(5).

幼小衔接论文篇2

幼小衔接阶段是幼儿思维发展、学习能力提升的一个重要阶段,数学教育内容有效地衔接,不但可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自主锻炼能力,顺利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数学思维模式的转变,还可以为学生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总结了目前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存在的关键问题,提出了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数学教育的优化对策,为幼儿园向小学转变过程中的数学教育提供参考与指导。

[关键词]

数学教育;幼小衔接;对策

作为幼儿启蒙时期的教育,学前教育对幼儿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数学作为基础性学科,对其他学科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幼小教育中数学教育的衔接显得尤为重要。从幼儿园到小学,幼儿从以游戏为主的学习环境过渡到了以正规的教学为主的学校环境,这对初入小学的幼儿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需要幼儿做好充分的入学准备工作,更需要小学、幼儿园老师以及家长做好各方面的应对工作。因此,剖析幼小衔接数学教育中存在的关键问题和应对措施,既有助于广大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这一问题,又有助于减缓幼小数学教育衔接的坡度与难度,使幼儿顺利地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

一、国内幼小衔接的研究进展

我国关于幼小衔接的研究较为丰富,李小培认为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幼儿园与小学之间的课程与教学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幼小衔接的过程中也产生了很多新的问题。幼小衔接教育最终还必须借助于幼小衔接课程的实施来进行[1]。栾萍萍2011年分析了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幼小衔接小学化现象严重、幼小衔接的单向性、幼小衔接表面化和片面化和家长理念落后、陈旧影响幼小衔接等[2]。翁飞燕2012年以课程为突破点对幼儿园和小学教师的课程观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实施以及课程管理等情况进行问卷调查。以调查为实例支撑,说明了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制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初步构建出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3]。幼小衔接课程面临的核心问题是幼小衔接课程的各个方面普遍存在着人人差异、校际差异、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只有从全局性的角度构建幼小衔接政策才能保障幼小衔接课程的科学性和合理性[4]。

二、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教育现状

1.小学与幼儿园之间的衔接缺失。

通常,幼儿园对幼小衔接教育非常重视,不管是从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还是教学内容上都积极主动地向小学教育形式上靠拢,而小学则缺乏这方面的准备,造成了幼小衔接教育的单向性。一些小学低年级老师认为幼小衔接教育是幼儿园的事,与小学关系不大,因此这种单向的教育问题长期不能得到解决。

2.多数幼儿园小学化教育现象严重。

笔者通过调查发现不少幼儿园对幼儿的小学化教育现象非常严重。通常幼儿园幼小衔接班的幼儿学习任务跟小学差不多,如背诵课文、识字、做作业、算术等,而不是注重幼儿的综合能力培养。幼儿园的办学宗旨本应该是开发幼儿的学习潜能,这种学习并不只是知识的积累,而是综合性的素质,其中包括学习兴趣的培养、说话能力、动脑能力、创造能力等。

3.低龄段的小学老师希望幼儿在幼儿园提前学习各种知识

这样教师在上课时的教学进度快,幼儿易掌握,幼儿完成作业好,教学起来比较容易。

三、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问题

笔者走访了呼和浩特市几家幼儿园,发现在当前家长过分追求孩子学习成绩的背景下,本应在小学中出现的数学知识也逐渐提前到了幼儿园。幼儿园老师为了让家长达到他们的目的,在幼儿教育过程中逐步将小学的教育方式、教育内容渗透到了幼儿园。尤其是幼儿园数学教育为了能与小学接轨,将大量的计算内容带进了课堂。缺少了引起孩子兴趣的实物玩具、教具,急于求成的心态只追求短时成效,忽略了长远意义。孩子在幼儿园就对数学失去了兴趣,甚至是产生了厌恶的情绪,等到上了小学后不可能把精力集中在数学课上,更难全身心投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幼儿园的数学教育将小学提前搬到了幼儿园,这种超前的教育模式对于幼儿教育毫无意义,对幼儿也是有害而无益的。

四、幼小衔接过程中数学教育的对策研究

(一)培养数学学习兴趣

在幼儿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建立数学活动与生活之间的联系,模拟生活情境,将学生带入到情境中,渗透相关的数学知识。在实际的教学中,要创设一种愉快、轻松的环境,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并将这种兴趣带到小学阶段的数学学习之中。具体来说,教师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设计游戏活动。好奇心、求知心是幼儿参与数学学习的动力来源,为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增强其数学学习的动力。诸如在认数教学的时候,教师就可以用语言、动作描绘相应的数字,让幼儿来猜,诸如哪个数字立如笔哪个数字像耳朵谁像镰刀能收割等,让学生来猜是哪一个数字,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二,设计动手实践活动。动手实践可以加深幼儿对知识的理解,提高其记忆能力、动手能力,促进智力发育。在教授数的分合的时候,教师就可以准备一些废旧材料,设计成耐玩的学具,供幼儿选择、整理,让学生发现数的分和规律。这样的动手实践活动难度系数低,利于幼儿参与,能够锻炼幼儿的动手能力,积累操作经验,不但使幼儿在动手活动中得到了快乐,也为其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养成良好数学习惯

幼儿园大班到小学实际上是一个比较大的过渡,在学习内容、学习模式、学习习惯等方面都不尽相同。为了让学生适应小学阶段的学习,就需要让其养成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可以采取如下措施:其一,培养幼儿的阅读习惯。听、看、模仿是幼儿园的教学侧重点,然而进入小学,课本知识更为重要。为此,在幼儿园大班,教师需要培养学生阅读数学课本的习惯。其二,培养幼儿的思考习惯。幼儿多比较感性,对事物的认知比较直观,思维具有较强的外部依赖性。而小学阶段的学习需要幼儿具有较强的思考能力,养成思考的习惯。为此,教师要注重对幼儿思考习惯的培养。诸如在数的整理归纳教学中,教师就可以设置一系列的渐进式问题:你发现了什么?你有什么更好的办法么?诸如此类。这样渐进式的设问,能够促进幼儿思考习惯的养成,有利于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通过观察,幼儿能够更好地发现组合记录的异同点,在实际的过程中能够刺激他们主动思考,并拓展他们的横向思维。总的来说,只有让幼儿园大班学生养成良好的数学习惯,才能减轻其小学适应、融入的阻力,完美地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的过渡。

(三)做好数学知识衔接

小学一年级的很多内容,幼儿都没接触过,诸如1~20以内数的认数、认识几何形体、加减运算等。为了避免幼儿进入小学面对过大的阻力,影响学生数学的兴趣,教师应该帮助学生构建系统的数学知识框架,为幼儿小学阶段的学习奠定基础。可采取如下措施:其一,注重幼儿的体验。利用幼儿现有的知识和经验,引导他们去开展探究式的学习活动,构建数学知识框架。在体验、探究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幼儿的认知规律、活动情境,站在幼儿的视角上设计相应的活动,帮助幼儿理解幼小衔接的关键数学概念。其二,加强幼儿对数概念的理解。数的学习是小学阶段学习的重点,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结合幼儿已掌握的基础知识,渗透数的基数、顺序、序数、组成等相关概念,并设计一系列的观察、动手操作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这些数的概念。

(四)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幼小衔接同样也是学习能力的衔接,教师要注重提高幼儿的学习能力,避免进入小学幼儿存在过大的应激反应。不但要让幼儿学会,还要提高其学习的能力,成为学习的主人。具体来说,应该着力提高幼儿如下几个方面的能力:其一,听讲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专注、集中的状态,提高其课堂听讲效率与能力,使其能够根据教师授课内容、速度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其二,观察能力。教师要培养幼儿对图文、图形、数字的观察能力,以便其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加强记忆效果。其三,思维能力。学习过程本身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教师要让幼儿学会思考,建立知识之间、经验之间、知识与经验之间的广泛联系,做好融会贯通。

作者:黄以瑾 单位:呼和浩特市赛罕区第一幼儿园

[参考文献]

[1]李小培.呼和浩特市幼小衔接课程设计现状及问题对策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2]栾萍萍.幼小衔接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学实践研究,2011,(8).

[3]翁飞燕.我国幼小衔接课程政策构建研究[D].西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4]王声平.近二十年我国幼小衔接研究述评[J].重庆为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2).

幼小衔接论文篇3

【关键词】教育生态学 幼小衔接 必要性

【基金项目】本文是黑龙江省教育厅高职高专院校科研项目的研究论文,项目编号:12515237。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1-0024-01

从幼儿园过渡到小学是儿童成长的重要阶段,如何使儿童适应学校教育的学习环境是幼小衔接的重要内容。将教育生态学运用于幼小衔接的研究在国内尚处在起步阶段,利用其理论指导幼小衔接实践更需假以时日。

一、教育生态学概述

教育生态学是根据生态学原理,结合协同进化、生态系统、生态平衡等原理,深入研究教育系统与自然、社会、心理、生理等环境之间互相作用的机制,从而揭示一般教育规律的一门新学科。教育生态学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周围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大,这种生态环境有微观系统、中间系统、外系统和宏观系统四个方面,这四个系统从里到外呈现柱状同心结构,形成一个层层镶嵌的层级化多元互动系统。其中,微观系统是直接影响幼儿发展的环境,角色、活动、人际关系是微观系统的三个组成要素。以教育生态学的视角看待幼小衔接教育,意味着将儿童从幼儿园进入小学的这一阶段置于整个教育生态系统中考察。

儿童教育具有多元化、多样性的特点,教育过程既发生在学校里,又存在于除学校之外的其他各种环境中。在儿童从幼儿园向小学过渡的特殊阶段,教育机构与其它社会机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这些教育环境产生的教育作用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互补的,可能是一致的,也可能是不一致的,但对儿童的影响无疑是重大的。教育生态学的主旨就在于揭示各种教育情境的复杂性及其对儿童的影响,从而打破以往的教育模式与方法,促进学前教育的改革,不断提高教育的质量。

二、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实施幼小衔接的必要性

(一)现实需要

幼小衔接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已经被教师广泛接受,但他们缺乏科学有效的教育生态学理论的培训。幼儿教师和小学老师虽然认识到各种环境因素在儿童的学习和生活中存在很大影响,也认同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自理能力、规则与任务意识、心理与身体健康等多方面素质的重要性,但在实际的教育教学活动中仍以知识传授为主,很难践行教育生态学的理念。多数小学教师普遍缺乏幼小衔接意识,他们与幼儿老师之间没有必要的沟通,只是运用小学教育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对幼儿园的情况根本不了解。

学者们关于幼小衔接工作的责任方说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应由教师和学校负责幼小衔接工作,有学者认为要重视家长在幼小衔接工作中的作用,也有学者认为幼小衔接工作应由学校、家庭、社会共同负责。可以看出,学者对教育生态学的认识还有一定偏差,幼小衔接只研究了学校、家庭与幼儿园三个微观系统,比较少涉及教育生态的宏观系统、外层系统、中观系统。理论研究的缺失导致在教育实践中,教师对教育生态学在幼小衔接中作用的认识存在一定误区,影响了幼小衔接的质量。

(二)课程改革的需要

课程改革始终是基础教育重要的内容,运用多种教学理论开展教学活动已经成为教师的工作常态。课程改革要秉持包括建立在教育生态学基础上的多种教学理念,努力探索多种教学模式。但在实际工作中,幼儿园与小学分处不同的教学单位,教师之间缺乏有效的交流平台,导致了教学方式、目标的脱节,部分儿童进入小学后会产生不适应的状态。幼小衔接中存在的上述问题影响着儿童的发展,困扰着教育工作者。教育生态学为以上问题的解决提供了一个有效的途径。

(三)儿童身心发展的需要

儿童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也是一个受广泛制约的过程,与家庭、学校、社会存在密切联系,从幼儿园进入小学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关键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儿童的未来发展有着巨大的影响作用。教育生态学的出发点就是关注各种环境因素及其相互间的作用对儿童产生的影响,运用教育生态学理论指导幼小衔接工作,有利于帮助儿童完成从幼儿园到小学的顺利过渡,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三、教育生态学理论在幼小衔接中的应用

教育生态学将环境对儿童的影响视为其核心内容,这一理论认为全面、开放地思考是做好幼小衔接的正确思想方法。

首先,教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全面地思考问题。将幼小衔接工作与小学、初中、高中教育联系起来,将培养的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结合起来。教师不能把目光仅仅局限在幼儿园大班或小学阶段,也不能仅仅传授知识,更不能忽视儿童个性的培养,应该依据儿童的个体差异制定全面的培养方案,为儿童的健康成长奠定基础。

教育生态学认为教育活动与学校、社会、家庭等环境紧密联系,幼小衔接工作既要重视单个因素的作用,又要对相关因素进行综合考察,更要重视多种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对衔接工作产生的影响。只有教师的培养与家庭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才能综合把握儿童的发展趋势,掌握儿童的发展脉络。

其次,教师要依据教育生态学理论开放性地思考问题。幼小衔接工作离不开家庭、社会、学校等多方面因素的共同协作,教育部门要构建有利于幼小衔接的体制和机制,根据教育生态学的要求,制定详细的幼小衔接教育指南;社会机构可以举行各种宣讲活动,增进人们对教育生态学以及幼小衔接的科学认识;家长、幼儿园、小学要为儿童适应学校生活做全方位准备,保证儿童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到小学的过渡。只有家庭、社会、学校加强配合,才能为儿童提供健康的生活学习环境,才能有效提高幼小衔接的质量。

幼小衔接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受到多方面环境因素的影响与制约,运用教育生态学原理进行幼小衔接研究为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教育工作者有必要将教育生态学理论纳入到幼小衔接的知识体系中,科学地实施幼小衔接,促进儿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晓萍,伍叶琴.教育的张力:基于幼小课程衔接的视角[J].学前教育研究.2007(Z1)

[2]郑立华.家长在幼儿园和小学衔接中的作用[J].教育评论.2007(03)

[3]霍力岩,木全晃子.日本“幼小衔接”热潮剖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6(05)

[4]秦振飙,候莉敏.幼小衔接课程现状的调查与反思――对广西幼儿园教师和小学教师的比较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5(05)

作者简介: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