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篇1
大学生是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大学生年纪轻轻,却被家庭和社会寄予厚望,这种厚望也许能成为学习的动力,也许让其不堪重负。此外,一些大学生还面临贫困、就业、情感等问题困扰,心理问题较为严重。不健康的心理必然会导致不健康的行为。有的学生沉迷于网络,有的学生与老师、学校甚至社会对抗。甚至于,有的学生产生罪恶的念头,最后走向犯罪的深渊。因此,对大学生进行心理疏导实属必要。如果能够加强对大学生心理档案的管理,就容易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目前很多高校都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大多是学生有了问题自己去找老师。大多数高校仅在新生人校时对学生进行心理测评,之后就将心理档案束之高阁,不再对资料进行更新,测评结果缺乏系统性。这种管理具有粗放性和随意性,使得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滞后,很难针对问题采取一些预防措施,做到防患于未然。很多高校也建设了大学生心理档案,但这些高校建立心理档案的主要目的就是排查出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大学生心理档案应该是普适的,如果过于重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诊断功能,就可能忽视大学生心理档案的预测价值,忽视正常大学生的心理发展,忽视对大学生心理档案全面的、有价值的、有效率的研究和开发。
二、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可行性
(一)高素质师资队伍为心理档案的建立提供专业知识保障2005年教社政1号文件及时提出了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和建议。文件要求各高校要建设一支高素质的大学生心理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队伍。这种要求反映了高校扩招的实际和高校自身建设和发展的需要。如果不及时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的质量和声誉将受到影响。目前绝大部分高校都建立了大学生心理咨询室,有专业的心理咨询老师,高素质的专业化师资队伍已初具规模,这为大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专业知识保障。
(二)计算机与网络的发展为心理档案提供技术支持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已经融入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并不断发展壮大,这为进一步完善心理健康档案的管理系统,提高其使用效率提供了技术支持。档案管理的现代化程度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得到开发应用。目前出现的心理档案管理软件一般分为单机型和网络型两种:单机型仍然依赖纸笔测试,将所得的团体数据输入计算机,然后通过软件进行分析,并将统计分析结果存储在计算机系统中;网络型是通过计算机与网络技术来实现个人及团体的心理测验、分析统计与评估工作。
三、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的建议
(一)加强相关师资队伍建设
1.扩大师资规模一定的专职师资规模是加强心理健康管理的保障。在发达国家,学校心理服务人员一般都占一个较高的比例。为了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加强学生心理研究,日本国立大学专职心理咨询老师与大学生的比例是1:5000—1:10000,而私立大学则为1:30O0~1:50O0。我国高校一般只有1~2名心理健康管理人员,与学生的比例约为1:15000,但是高校为数不少的思想政治辅导员应当成为心理健康管理队伍的强大后备军,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中“专职辅导员总体上按1:200的比例配置”的要求,经过近l0年的发展,高校辅导员队伍已形成规模,而且他们直接面对学生,容易与学生建立友谊和加强沟通,更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心理问题。
2.强化专业培训大学生心理健康管理人员需要具备专业的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统计学、档案学等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咨询、统计归档、跟踪服务的技巧和方法,因此强化心理健康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的准确性和有效性。在美国,心理辅导人员必须符合美国人事指导协会制定的标准,一般要求学校心理辅导人员具有硕士或者博士学位,要在心理学和教育学两方面都受过专业的训练。
(二)加快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开发
1993年北京理工大学开发出单机版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2000年王建中开发了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系统,目前应用比较广泛的是2004年开发出的金海大学生心理档案系统,这些都是单机版的大学生档案管理系统,便于档案的统计与分析,但建档和管理不方便。北京心知章文化交流有限公司1999年出版发行“心海学生心理档案管理系统”和北京安人测评技术有限责任公司2003年发行的“京湘学生心理档案系统(安人软件)”都是网络版,但这些系统重点在心理测试上,不便于高校心理健康工作者的归档、管理和操作,且在同时段测试人数过多时,容易出现瘫痪。2008年南昌大学硕士罗亮亮采用Application+XML缓存机制,以XML作为数据的传输格式,开发了一套网页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系统,但这套系统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实践检验和推广。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系统的开发仍是一件任重而道远的工作。
(三)深入挖掘大学生心理档案的应用价值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使用它,而目前许多数高校对心理档案的利用仍停留在诊断和筛查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层面,而忽略了绝大多数正常学生的心理需要。心理学家认为,心理疾病的形成大致经历心理危机、心理障碍、精神疾病、心理衰退四个阶段。心理危机是心理疾病的肇始,详尽、准确的心理档案资料,能够帮助心理健康工作者及时了解大学生身边发生的危机事件,有助于及早开展心理危机干预,防微杜渐。除此之外,心理健康档案还有更多使用价值。如法国,学校心理档案的利用更趋于综合化,把实践的重心放在三个方面:定向、预防、综合。心理健康专家通过建立学生心理档案了解和分析学生的心理状况,以帮助教师和管理者确定未来的教学方向,给家庭提出建议,帮助学生ca我评价。德国学校心理档案除用于特殊教育、行为矫治和学业指导外,还在学生的职业指导和定向工作中发挥巨大作用。这些国家的学校心理健康档案管理经过长期摸索,逐渐成熟,为我们提供了颇有价值的参考。
(四)建立成长性心理健康档案
一个人的心理是不断发展变化的,心理问题的产生也经历一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成长性心理档案将个体不同阶段的心理状态客观真实地反映出来并连贯成一个整体,它包含了个体从幼年到成年各个阶段的资料。在欧美的发达国家,学生心理档案建设已经形成一个系统化的体系,一旦建立,即为终身制,同时材料会不断更新。目前部分大学通过让学生自我描述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早期抚养与教育情况以及对个人有重大影响的事件,来了解其心理健康发展状况,如果能从幼儿园、小学到中学就建立系统的成长性心理档案会更全面更真实。因此,在个体成长的各个阶段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立心理档案,使之系统化,成为个体成长性心理档案,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篇2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doi: 10.3969/j.issn.2095-5707.2014.03.012
Literature Study o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Fang Yuling, Li Wenlin*, Zeng Li, Shao Yi
(Library of 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Nanjing Jiangsu 210023,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Methods Through the use of bibliometric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subject distribution, period distribution, and highly cited papers about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in the field of library. In addition, through citespace Ⅱ, a software of visualization Analysis, the authors analyzed the keywords and authors of these papers.Results There are a lot of literature on the topic of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but most of them are limited to theoretical research instead of practice experience. Conclusion The authors suggested combining the treatment with TCM emotional therapy, building a library reading therapy with TCM features and making more efforts for the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Key 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复旦大学投毒案已尘埃落定,在责怪校方没有对有毒化学品尽到管理责任的时候,我们更应该注意到,如果及早注意到他们心理存在的问题,或许这样的悲剧可以避免。有数据表明,与国内成人比较,高校大学生的SCL-90因子得分比较高,其中躯体化、人际敏感、抑郁及焦虑与成人相比差异显著,表明高校大学生存在一定程度的心理问题[1]。图书馆作为大学的第二课堂,具有情报信息服务与教育的双重职能,在引导和帮助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上,图书馆也同样肩负着义不容辞的责任[2]。图书馆不仅要建设好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资源体系,更应从人文环境着手,营造优美与和谐的图书馆人文环境,引导学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江苏省高等学校数字图书馆(JALIS)管理中心课题(JS2011-26)
第一作者:房玉玲,副研究馆员,研究方向:科技查新以及文献分析工作。E-mail: njminifang@163. com
*通讯作者:李文林,研究馆员,研究方向:情报学,信息学。E-mail:
生课余时间读好书,在读书中净化心灵的同时,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基于如此,笔者对中国知网1984-2013年关于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进行整理,希望能得到些启发,让更多的人参与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来。
1材料与方法
1.1检索范围及方法
选择中国知网数据库作为本研究的文献统计源数据库,查阅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检索年代不做限定,检索日为2014年3月1日。检索方法选择“主题检索”,检索词为:图书馆 and 大学生 and 心理。
1.2检索结果
共检出文献1 050篇,最早一篇文献发表于1984年。通过对标题逐一进行判断,排除不符合本研究内容的11篇非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一共有1 039篇文献纳入统计分析。
1.3文献统计
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并使用citespaceⅡ进行可视化知识图谱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学科分布
有些文章是跨学科的,比如可以既属于心理学范畴,同时也可以属于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范畴,故分别统计。
表1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的学科分布
学科 篇数
图书情报与数字图书馆 844
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 208
高等教育 114
心理学 93
基础医学 16
从表1的学科分布来看,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大部分分布在图书馆情报与数字图书馆、教育理论与教学管理类下,心理学研究的文献不是很多。
2.2年代分布
从图1可以看出,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始于1984年,是徐淑英发表在[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的“关于大学生阅读心理和气质的分析”[3],但是该文献的引用率到检索日(2014年3月1日)止时是零,可见该文献并未引起图书馆领域工作者的太多关注。1984年至1993年十年期间,此类文献一共才26篇,平均每年才2.6篇。但是此类文献在2002年以后开始突飞猛进,在2010年的时候达到了113篇。这是由于2000年以后,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高校图书馆馆员的信息素养也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同时,受电子图书以及网络数据库的冲击,图书馆是否应该继续存在的危机下,馆员们在这种新时代的需要下,努力改变服务模式,变被动服务到主动服务,努力提高图书馆的优质服务职能。另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关注越来越多。因此,相关的论文呈增加趋势。
2.3论文引用分析
从表2可以看出,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类的文献,引用比较多的几篇文章均出自于核心期刊。核心期刊意味着高引用率、学术影响力大、掌握着学科最新成果和前沿动态[4]。从以上高被引论文可以看出,5篇高被引论文,有四篇讨论了“阅读疗法”,可见当前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文献的研究热点是“阅读疗法”。
图1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的年代分布
表2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高被引论文
论文题目 期刊名 引用次数
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5] 高校图书馆工作 59
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的实践与思考[6] 图书馆论坛 41
“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7] 高校图书馆工作 40
浅议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8] 图书馆工作与研究 40
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价[9] 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35
2.4关键词分析
图2是通过citespaceⅡ软件对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关键词的分析,字体越大,说明出现的频率越高。去掉出现频率比较高的大学生、图书馆之后,关键词“阅读疗法”、“心理健康教育”、“阅读心理”、“读者服务”等出现频率比较高。几个词汇中,具有实际意义的是阅读疗法,也是目前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做出的具有实际意义的方法,就目前看来行之有效的方法,这一结果与前面对高被引论文分析的结果是一致的。
图2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关键词分析
2.5作者以及作者单位分析
图3、图4分别显示了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发文量比较多的作者以及单位的情况。从图中字体可以看出,不管是作者还是作者单位,字体的大小基本上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虽说发文是比较多,也只是相对的。上图显示的只是发文量多于四篇的单位以及发文量超过三篇的作者。无论是从作者单位以及作者来看,均看不到与心理学相关的合作团队,也就是说,所有的研究均属于作者闭门造车的境地。作为图书馆馆员来讲,由于其知识背景的限制,其知识结构不可能覆盖所有领域,对于心理学这样更具有专业特色的领域来讲,图书馆如果想要在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上有所作为,则必须,也只能和心理专业相关部门合作。没有专业团队的指导,图书馆能为大学生心理健康作指导只能是纸上空谈。
图3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作者分析
图4图书馆关注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作者单位分析
3结论与建议
3.1图书馆与心理咨询中心或者研究所合作,共同建立健康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目前,各个大学都很重视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有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但是,能自觉、自愿走进心理咨询中心的只占有心理疾患的4.4%[10],更大一部分不愿意,或者认为没有必要,或者根本意识不到自己有任何心理疾患,对于这部分大学生,心理疾患的治疗只能采取疏导、引导,甚至是诱导的方式,在不知不觉中,改变其认知,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图书馆可以引入专业的心理医师,或者与心理研究所进行合作,指导心理学方面的馆藏资源的建设,对文献进行把关与优化,促使文献能够满足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同时对有需要的大学生进行指导性阅读。指导图书馆阅读环境建设,构建良好的阅读环境。
3.2继续深入开展图书馆阅读疗法,期待实战经验
图书馆阅读疗法已被很多人证实对心理有疾患的人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被誉为阅读疗法之母的英国图书馆馆员韦尔瓦•帕亭认为,阅读疗法与图书馆密不可分,图书馆扮演着阅读资源与需求者之间的平台角色、媒体角色与催化剂角色[11],她的研究证明,图书馆是最好的治疗场所,图书馆馆员好比专业的医生,有计划地向需求者供应适宜的阅读材料[12]。美国精神病医学专家高乐特说,图书馆是座心智的药房,存储着为各类失常的病人治疗的药物。从检索到的国内研究者的文献看出,大部分文献一直在探讨图书馆阅读疗法的好处,而实战经验几乎看不到。期待国内图书馆阅读疗法不仅仅只是在探讨阶段,而是从理论探讨到实践,真正为大学生建立健康的心理做出努力。
3.3建立有中医特色的阅读疗法――情志相胜疗法
阅读疗法在国外开展得风声水起,但国内还一直处在理论探讨的阶段。阅读疗法如果能够与本土医学相结合,或许能被更多的人接受。中医认为七情可以致病,七情包括了“喜、怒、忧、思、悲、恐、惊”,它的致病特点为,外界刺激引起情志异常,直接伤及内脏,影响人体的气机,情志的波动还会导致病情的加重或恶化。七情分属不同的五脏并分别划归五行,如喜归心而属火,忧(悲)归肺而属金,怒归肝而属木,思归脾而属土,恐归肾而属水。金克木,怒伤肝,悲胜怒;木克土,思伤脾,怒胜思;土克水,恐伤肾,思胜恐;水克火,喜伤心,恐胜喜;火克金,悲伤肺,喜胜悲。此即中医的情志相胜疗法。这种中医七情学说和情志相胜疗法,为开展阅读疗法提供了新的理论基础与治疗思路[13]。根据中医的七情,可将相关书籍根据主题内容分属于怒、喜、忧、恐等类型,并和情志相胜理论相对应,引入中医的“辨证论治”理念,对症读书,以一种情绪压制不良的情绪,可以减缓、减轻病情。
3.4增强馆员素质,提供优质服务
人生发展的四个阶段中,第二阶段也就是18~25岁是人的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发展时期,这个时期多数是在校园中度过。这个时期的主要任务,除了要不断提高文化专业知识水平以外,更是强健身体和形成良好心理素质,认识自我,并超越自我。图书馆不仅是教学服务部门,更可以看作是社会的窗口。馆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认知。馆员的一个简单的微笑,可以给大学生留下“可亲”、“可信”的美好印象,促进其形成良好的感性认识和心理意识。馆员提供的优质服务,还可以让大学生对图书馆的员工产生心理认同,这种认同促使他们喜爱图书馆的一切,甚至于对图书馆非人为因素产生的缺陷也可以产生理解,对图书馆员的辛苦劳动产生感激,这种意识非常有利于大学生理性心理意识的成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和适合文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14]。
参考文献
[1]沙宇轩,张宁,杜云红,等.高校大学生心理状况及图书馆阅读疗法对其影响[J].新乡医学院学报,2012,29(10): 765-767.
[2]巩雪雪.刍议高校图书馆参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J].企业导报,2012(24):226,264.
[3]徐淑英.关于大学生阅读心理和气质的分析[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4(4):149-151.
[4]朱强,蔡蓉华,何峻.2011年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5]徐益,文军根,刘秀隆.大学生信息素质教育的现状分析及应对措施[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1):22-24.
[6]邓昶,杨志,刘建伟.高校图书馆开展“阅读治疗”的实践与思考[J].图书馆论坛,2004,24(1):42-44.
[7]吴应华.“阅读疗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良方[J].高校图书馆工作,2003,23(4):71-72,84.
[8]傅若宇.浅议阅读疗法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2):93-94.
[9]宫梅玲,丛中,王连云,等.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价[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2,11(5):578.
[10]余秋英,林美钦.高校图书馆大学生心理健康文献资源体系建设探讨――以莆田学院图书馆为例[J].情报探索, 2012(9):104-106.
[11]李谷静,郭成.国外阅读治疗的研究及其应用[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1(2):5-10.
[12]吴笑兰.我国高校图书馆“阅读疗法书目”建设[J].图书情报研究,2010(4):29-35.
[13]刘洪.“阅读疗法”中医理论溯源及应用模式构想[J].图书馆杂志,2012,31(6):107-111.
[14]董霞永.论图书馆优质服务对大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J].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205-208.
大学生心理论文范文篇3
关键词:心理素质;实证研究;大学生;素质测评;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B84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1-1254(2014)01-0087-07
我国心理素质教育是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背景下,逐渐受到学者关注。从20世纪80年代至今,主要围绕心理素质的内涵和结构、量表及测评、心理素质的提升三个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讨。
一、国内心理素质研究内容概述
心理素质是个体内在素质结构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心理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中的关键,是个体全面发展、受教育的重要内容和归宿[1]。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其教育开展研究是高校实施健全人格、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实现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社会需要。
(一)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回顾
王滔等在2007年对1986年-2005年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文献做过统计[2]77。本文在此基础上,以大学生心理素质为篇名检索词,在CNKI数字图书馆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和中国硕博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为主要文献源,对2006年-2013年的研究文献进行检索,共得到385篇期刊文章,硕博士学位论文23篇,如表1所示:
从查阅文献的总体情况来看,反映出三个特点:一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2001-2005年,之后文献的研究逐渐下降。2001-2005年刚好是国家在2002年提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在素质教育大背景下,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的关注极具上升,对心理素质的探讨成为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热点之一。二是2006-2013年10月,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量急剧下降。对照这一时期研究内容可以看出,“学者们对心理素质的提法见解众说纷纭,没有达成一致的认可”[3-4],这势必影响了在心理素质含义及理论基础之上的后续研究。三是1996年-2005年的研究偏重理论,实证研究较少,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方法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发展状况、发展特征及心理素质训练的实验研究相对较少[2]80。但是,从2006-2013年10月前文献研究的内容发生改变,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增多,理论研究则数量减少。表明研究者注重对心理素质的实践应用研究,这是不断修正心理素质内涵、全面解读心理素质的必然阶段。
(二)心理素质概念的界定
“心理素质”是在“素质”概念基本上提出的,国内研究者对素质提出以下观点:一是从生物特征的角度来解释心理素质。我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朱智贤认为“素质一般指有机体天生具有的某些解剖和生理的特点,主要是神经系统、脑的特性,以及感官和运动器官的特性,是能力发展的自然前提和基础。”[5]二是本性论,从人的本质、本性看待素质,认为素质是人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的“合金”[6]。三是素养论,认为素质和素养是同义,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获得一种基本品质。这种基本品质结构包含先天和后天,具有内在的、相对稳定、受身心特性长期影响等特点[7]。四是认为素质是一种内在品质,受先天因素和后天教育的影响,是有机体在先天的生理基础上通过环境和教育的作用逐渐发育、成熟并通过实践活动内化为个体相对稳定的、基本的、具有衍生功能的品质[8]143。研究者对素质提出的不同看法,影响了对心理素质涵义的不同见解。
随着研究深入,对素质形成了三个方面的共识:素质是人所特有的最基本的特征;素质具有稳定的和内在的特性;素质形成的基本条件既包括先天的影响,也离不开后天环境的影响。这三方面的共识既是学者们研究心理素质的起点,也是目前国内心理学界对心理素质的内涵尚未达成共识的重要原因。研究者们对心理素质涵义主要有以下几种解释:第一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因素(人格因素)和身心潜质三个亚系统交互作用在一起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9]第二种观点认为“自我意识发展是心理素质的核心,心理素质由与社会发展相统一的、有积极价值导向的多种因素组成的有机结合的复杂整体,包括认知能力、需要、兴趣、动机、情感、意志、性格等非智力因素。”[10]33第三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个人在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动力、心理健康状态和心因方面的水平或质量的综合体现。”[11]第四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人格和个性,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能力、气质性格等因素。”[12]第五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立体的动态综合体,包括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心理健康与潜能因素。”[13]第六种观点认为心理素质是以生理为基础的,将外在获得的影响内化为稳定的、基本的、衍生性的心理品质,并与人的社会适应行为和创造行为密切联系。”[14]
从以上表述可以看出,尽管对心理素质提法差异较大,却也异中有同,都认同心理素质具有整体性,心理素质是多因素综合,心理素质是先天和后天交互作用的结果,心理素质是以生理条件为基础的,后天的教育可以影响和促进心理素质的发展;心理素质具有基本性,心理素质是内在潜质、外在适宜刺激条件可以促进心理素质的内化和固定;心理素质具有差异性,心理素质体现的是人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这些对心理素质内涵达成的共识,为心理素质理论研究提供了方向。通过实证研究,不断完善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等理论,同时不断补充、完善研究方法,提高心理素质研究的有效性。
(三)心理素质内涵结构体系的构建
研究者们在心理素质理论认同的基础上,从理论分析的角度,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心理素质结构、元素和体系提出不同解释观点。钱含芬认为“心理素质是由心理能力素质(智力因素)、心理动力素质(人格因素)、身心潜能素质三个系统构成,具有交互作用的动态同构的自组织系统。”[10]34刘华山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个性心理品质在生活实践中的综合表现,心理素质结构包括正确的人生态度、积极的自我概念、敬业与责任感、关爱与合作精神、智慧与创造力、实践与生存力、耐挫与坚持力[15]。肖汉仕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水平或质量的综合表现,包含性格品质、心理能力、心理健康状况及心因。”燕国材认为心理素质是个体一系列稳定心理特点的综合表现,主要由智力素质和非智力素质构成[16]。李虹认为“心理素质是一种综合心理能力和质量,在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社会化的过程形成的,由知、情、意、行四个因素构成。”[17]张大均认为心理素质是素质的重要构成内容,是由认知特性、个性和适应性构成的心理品质系统。”[8]144沈德立认为“心理健康素质是一种个体的心理现象,主要包括人际交往素质、自我的结构、心理活动的动力系统、性格、认知风格、情绪调控能力和应对风格”[18]等元素。
将大学生作为研究群体,提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观点主要有:第一,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心理品质的综合表现,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环境和教育的共同影响形成并发展起来的,与大学生的学习、学术研究和生活实践密切联系[19];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由社会适应素质、自我完善素质、职业性格素质、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再生素质六种素质构成[20];第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适应性三个维度构成[21];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基础性心理素质、实践性心理素质和综合性心理素质三个层面[22];第五,大学生心理素质由性格特征素质、认知能力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自我意识七个因素构成[23];第六,大学生心理素质包括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四个维度[24]。尽管各学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内涵结构提出不同观点,但在两个方面见解一致,即基本赞成心理素质的本质是一种心理品质或心理特性;大多数学者是基本认同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包括认知能力、个性特征、环境适应的观点。
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评价体系、方法和量表
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评问卷或量表的研究较少,研究主要集中在硕士研究生的学位论文中。对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有四种观点:
第一,测评工具是依据大学生心理素质分为性格特质素质、人际管理素质、职业能力素质、心理动力素质、学习心理素质和自我意识6个维度分别编制出6个分量表组成一个大学生心理素质总量表。研究表明,6个分量表和总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内容效度和校标关联效度,但是分量表间的独立性仍需进一步讨论[23]。
第二,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测评研究,在根据开放式资料收集分析所收集的问卷项目基础上,草拟编制出45个项目的量表进行预测,对45个项目因子进行探索性分析,最终确定大学生心理素质的4个实证维度应对变化、人际关系、情绪调控和挫折承受。但是问卷的后期验证和修订没有继续进行[24]。
第三,测评研究是王滔等对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在心理素质由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理论基础上,对编制问卷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分量表和总量表的信度较好,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6-0.8之间,稳定性系数在0.65-0.81之间,具有较好的校标效度和结构效度。需要在理论上和实证上继续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和题量;另外,需要建立地区性或全国常模[25]。
第四,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研究是梁宝勇提出的,可将心理素质可以分为两大部分,即认知能力素质和心理健康素质。认知能力以智力为标志,而心理健康素质则由人格特质组成,并将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分为人际交往素质、自我心理素质、心理活动的动力素质、性格素质以及认知和应对风格7个维度的基础上,提出从人格、应激、适应、症状4个方面测查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但测评题量大、容量多,操作起来比较耗时,且没有系统分析四个分量表之间的关系及各自的功能,后期的实证研究基本没有[4]。
在上述大学生心理测评研究中, 王滔、张大均等研究在后期的研究中围绕所提出心理素质结构和测评体系,相继提出一些新的研究成果。
三、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趋向
从获取的文献研究中可以看出,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逐渐从理论的研究向实证和应用发展。同时,在不断研究的过程中,对心理素质的内涵、结构和测评更科学,如在概念上,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区分开;在测评工具上,对自行编制的问卷进行数据检验、将测评心理素质的问卷量表和心理健康筛查量表区分开,采用多样有效的心理素质研究方法。这是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发展趋向,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对心理素质研究从理论转向实证
素质拓展训练的引入将心理素质的研究扩展到了操作层面,通过训练提高心理素质,进而提高心理素质的水平具有应用意义。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大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自信心、与他人沟通能力、团队领导能力等方面明显优于未参加素质拓展训练的学生[26]。采用互动式心理训练的方法能有效提高心理素质水平,促进大学生人格健康发展,而且可以缓解和改善大学生的消极情绪[27] 。合理利用学校资源,采用专门设计的心理项目,通过拓展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使学生认识自身的潜质,增强自信心和自豪感,改善人际关系[28-29]。
关于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有的研究者选取课程形式来探索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当然,这些论文所提及的心理素质概念是宽泛的,没有依据某一心理素质理论取向,甚至将心理素质概念和心理健康等同在一起。这些研究通过跆拳道课程明显提高大学生的心理素质[30]、全面学习心理健康课程可以明显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评价,明显降低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31]、团体辅导课程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解决心理困扰、发挥个人潜能等方面有良好的促进作用[32]、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可以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研究[33]、健美操课在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上取得理想效果,在自信心、表现力、锻炼自觉性、情绪控制力上有显著增强[34]。这些课程都是对心理素质的实践,从应用层面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作补充。
(二)在量表使用中不断修正心理素质维度和结构
对国内大学生心理素质进行测量所采用的工具主要有三种类型:第一种类型是也已成型,国外引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测查工具,如16PF,90-SCL、UPI等;第二是在理论构建的基础上,自行编制,并通过实证研究的,如西南大学张大均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问卷”、清华大学樊富珉编制的“跨世纪人才――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调查问卷”、郑希符等编制的“大学生心理素质量表”、天津师范大学沈德立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量表”等;第三种是对心理素质没有科学的界定,自行编制没有通过实证研究的问卷。通过文献查阅,国内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查,采用的工具主要集中在第二种类型上,但同时表现出在理论依据基础上编制出的心理素质量表后,通过的实证研究较少,在对提出的测量问卷在测量维度、测量时间缺乏不断修正。
以不同区域的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为例可以看到大学心理素质差异。在区域上,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实证调查研究主要有:对北京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优于全国大学生[35],西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水平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在自我观和职业观上表现较为合理,在行为表现也呈现积极态势[36];河南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总体较好,但一部分比例学生心理素质欠佳[37];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依赖性、抗挫折、人际关系等方面亟需关注和提高[38],安微大学生心理素质不容乐观[39]。在上述文献中,使用不同的测评工具得出不同的测评结果,而且采用的理论依据和测评工具都不尽相同。这是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重要缺失,在研究中尽快形成一套被认同的大学生心理素质测评体系是所有研究的基础,否则很难形成完整体系。
(三)在区分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基础上进行整合研究
提到心理素质,不可避免的另外一个概念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是我国近年来在心理学研究中使用频率很高的两个词汇。有研究者对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的论文进行计量学分析后发现,讨论心理健康标准的论文逐渐增长,但迄今为之,没有形成共识[40]。查阅一些文献,看到将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二者概念混在一起,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提出心理素质不能等同于心理健康。弄清心理健康和心理素质的本质区别及其关系对于科学创建中国本土健康心理学和有效指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至关重要[41]。有的研究者在不同程度上用心理健康的指标来测查心理素质,或用心理素质的指标测查心理健康。这严重制约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的相关研究的深入及教育实践的效益。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对心理健康标准问题争论不休的一个根源就是没有区分心理健康与心理素质”[41]。系统分析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澄清二者的混淆,“为心理健康标准及心理素质标准的制定及相关的测量工具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心理健康研究的深化和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有效开展。”[42]
四、研究启示
(一)在实证研究中加大实践性和应用性
在不同群体不同性别的实证研究中,不断验证心理素质理论的科学性及其测量工具的有效性;同时,通过心理训练等方式验证理论结构的合理性。有研究对理工类大学生的心理素质提升作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心理训练可以有效提高心理素质中认知特性的非实践性成分和个性的动力特征[43]。笔者也对此做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也同样证实了心理训练对心理素质的促进。对心理素质的训练途径和方法既是对理论的验证也是将心理素质的提高作为心理健康教育开展的有效途径。从实践层次来讲,将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研究向应用研究转变,是心理素质研究对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启示。
(二)构建心理素质的本土化理论模型
心理素质是本土化概念,它的提出将促进中国心理健康乃至心理学学科发展的本土化趋势。我国的心理素质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提出了大学生心理素质3×3+1的网状培养模式,以推动有效的心理素质教育机制[44],但作为整个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大背景下,心理素质的研究还存在很多不足。其中,重要一点就是理论研究滞后,热衷于对国外的心理健康理论、标准、技术、工具等进行转述、验证或照搬,而结合中国文化背景和国民心理进行深入研究,构建中国特色本土化心理健康理论模型的研究较少[45]。立足于中国文化背景、中国发展现状、国民心态,构建适合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教育研究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三)加强跨文化心理研究
中国是个多民族的集体主义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群体心理素质结构具有差异性。在进行心理测评研究时,要兼顾民族、区域、群体的差异性。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中,通过CNKI数字图书馆昆明理工大学镜像分站的文献检索,只有少量文章涉及到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特点,分别是对新疆少数民族大学生、广东少数民族、大理少数民族的心理素质做研究[46-48],并且这里的少数民族只是区域化中的少数民族总称,不是特指某一少数民族,对某一少数民族心理素质的研究文献非常匮乏,如对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发现,朝鲜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个性品质明显低于汉族大学生的个性品质[49]。这就是跨文化的差异,差异的背后是研究者构建完善大学生心理素质理论体系的起点。
(四)加大对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因素的探讨
对影响心理素质因素研究,传统是从客观和主观因素上进行探讨,但随着内涵、理论构建的研究深入,可借鉴现代心理学理论的观点来研究影响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因素。以张大均提出的心理素质理论为例,他将心理素质划分为认知特性、个性特征和适应性三个维度,从社会认知理论、动力学理论、行为理论中可以看出有很多可以影响这三个维度的因素,如自我效能感、自我管理、榜样学习、压力管理等。这些影响因素其实可作为深入了解心理素质的内涵和构成的重要原因,也可更好地修正和完善心理素质理论,逐步形成一套完整的研究理论体系。
参考文献:
[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2]王滔,张大均,陈建文.我国大学生心理素质研究20年回顾与反思[J].高等教育研究,2007,28(4):76-83.
[3]刘金平.心理素质的本质和结构新探[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9(4):115-117.
[4]梁宝勇.心理健康素质测评系统基本概念、理论与编制构思[J].心理与行为研究,2012,10(4):241-247.
[5]朱智贤.心理学大辞典[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650.
[6]燕国材.素质教育问题研究[J].江西教育科研,1996(4):11-15.
[7]赵洪海.面向21世纪中小学素质教育论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6:3-56.
[8]张大均.论人的心理素质[J].心理行为与研究,2003,1(2):143-146.
[9]荆其诚.简明心理学百科全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1:226.
[10]钱含芬.学生心理素质与学生成就相关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6(1):33-37.
[11]肖汉仕.心理素质机构及其内外关系[J].中国教育学刊,1999(4):26-28.
[12]刘晓陵,金瑜,林云祖.中学生心理素质调查表的编制[J].上海教育科研,1998(2):24-28.
[13]王极盛.中国中学生心理素质量表的编制及其标准化[J].社会心理科学,1997(4):21-25.
[14]张大均.关于学生心理素质研究的几个问题[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3):56-62.
[15]刘华山.试析学生心理素质特征与结构[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2-53.
[16]燕国材.论心理素质及其教育[J].云梦学刊,2000(3):71-75.
[17]李虹.素质、心理素质与素质教育[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92-596.
[18]沈德立,马慧霞.论心理健康素质[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4,2(4):567-571.
[19]周冶金.论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J].高等教育研究,2003,24(3):30-34.
[20]许燕.面向21世纪高师学生心理素质结构的研究[J].教育研究,1999(10):36-41.
[21]王滔.大学生心理素质结构及其发展特点的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2:13-44.
[22]张焰.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理论建构[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25(4):43-45.
[23]罗品超.大学生心理素质构成因素及其测量工具的研究[D].广州:华南师范大学,2005:22-25.
[24]刘亚菲.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结构与测评[D].天津:天津大学,2009:23-26.
[25]孙璞,苏荣海,王振军.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9,28(2):108-110.
[26]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27]王滨. 互动式心理训练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水平的实验研究[J].心理学探新,2005,26(1):61-65.
[28]孙利红.拓展训练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J].湖北体育科技,2008,27(4):415-417.
[29]关静红.拓展训练队普通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践研究[J].实践与探索,2011(23):311-312.
[30]边文红,张建春.跆拳道选修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研究[J].搏击:武术科学,2006,3(2):54-55.
[31]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114-117.
[32]陈华.团体心理辅导促进大学生心理素质提高的实践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4,12(6):455-458.
[33]胡义秋,詹林,朱翠英.体验式心理学课堂教学优化大学生心理素质的研究[J].高等教育研究,2011(4):70-71.
[34]赵湘.健美操课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J].大理学院学报,2008,12(7):82-84.
[35]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1(4):26-32.
[36]宁维卫,赵慧.西部高校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与对策研究[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9(2):103-107.
[37]赵国祥,申淑丽.河南大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1,9(4):276-277.
[38]李晴,边贵.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研究[J].科技,2010,9:22-24
[39]盛红宇.安徽大学生心理素质的调查研究[J].合肥教育学院学报,2000,17(1):88-93.
[40]姚本先,何玉梅.1987-2006年我国心理健康标准研究现状的文献计量学分析[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8(2):123-124.
[41]张大均,王鑫强.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的关系:内涵结构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3):69-74.
[42]张海钟,糟艳丽,陈小平.心理素质与心理健康――中国本土的概念、标准、测评[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2008:46.
[43]吴沙,李振山,杨迎潮,易远淑,等.理工院校心理素质培养的实证研究[J].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8):868-870.
[44]王建中.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模式研究[J].当代青年研究,2005(8):29-31
[45]王鑫强, 张大均. 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关系模型构建:对PDH和DFM的超越[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38(6):67-76.
[46]郭怡梅.云南少数民族师范类大学生心理素质现状的调查――以大理学院为例[J].大理学院学报,2007,6(7):59-63.
[47]新疆财经学院课题组.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调查[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2(3):73-76.
[48]刘金.广东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测验与比较研究[J]. 学术研究,1999(8):87-90.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上一篇:小学教育专业毕业论文范文(精选3篇)
- 下一篇: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精选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