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论文范文(精选3篇)

一世相伴论文网 2023-08-13 08:11

爱国主义论文篇1

(一)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相结合。

一方面,?在悠久历史和传统美德的教育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譬如,[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墨子]的“举公义”,以至后来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既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又无不体现着一种整体的为国家、为民族的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另一方面,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渗透传统美德的教育。爱国主义精神与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相伴相生,相得益彰的。把历史上无数志士仁人高尚的精神境界,对理想人格的不懈追求渗透到爱国主义教育中,方才可能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方才可能教育学生抵御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的影响;方才可能培养起学生为国家、民族“舍生取义”、“以身殉道”的献身精神。

(二)爱国主义教育要与爱共产党、爱社会主义的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意识形态,是与国家政权和执政党相联系的。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各族人民利益的忠实代表,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领导核心。爱国主义与爱党是一致的。首先,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祖国的创立者,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离开了热爱党,爱国主义就无从谈起;其次,党的领导是祖国社会主义事业胜利的关键,没有党的正确领导,中国的建设就不会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第三,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爱国传统的真正继承者,是最先进、最伟大的爱国政党和爱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是最杰出的爱国主义者。所以,热爱共产党是爱国主义的核心内容。同时,[纲要]指出,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在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涵。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爱国主义往往与“忠君”思想相联。忠君即“报国”。在近代中国的“双半”社会里,爱国则多与“救国”相联系,无数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无不是为了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而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则必须同爱社会主义相结合。中国历史的发展已经证明井昭示我们:只有社会主义能够救中国;也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强中国、富中国、发展中国。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上是一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希望民族振兴、国家强盛的爱国青少年理应热爱社会主义,这是当代爱国主义的主旋律。爱国主义与爱党、爱社会主义教育的结合中,要加强对学生进行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的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和引导。只有逐步培养和树立起学生的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人生观、价值观,才能激发起青年学生以天下为己任,振兴中华的爱国主义热情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爱国主义教育也方能收到实效。

(三)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改革开放的教育相结合。

党的基本路线的核心内容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两个基本点中,四项基本原则是立国之本,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因此,爱国主义教育必须同改革开放教育相结合。首先,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

在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和扩大的今天,我们的青少年学生中出现了不少的困惑与迷惘。譬如,“过去赶走了的,今天又请回来?““过去是武装侵略,今天是不是经济掠夺?是爱国,还是卖国?”“是改革,还是补资本主义的课”等等。因此,就要必须帮助我们的青年一代正确认识爱国主义与改革开放的辩证关系,让他们明白:当代爱国主义不应该是狭隘的民族主义,因循守旧,已闭关锁国不是真爱国,反而是误国,祸国;今天“请回来”是在主权独立,人民当家作主和强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前提条件下利用资本主义发展社会主义,是“吃羊(洋)肉,长人肉”,与殖民地、半殖民条件下的资本主义掠夺与剥削有根本不同。因此,我们应以中华民族的博大胸襟把握机遇,勇于吸取和接纳世界(包括资本主义在内)的一切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通过改革开放强国、富国,使中华民族跻身于世界发达国家之列。其次,在改革开放的全过程中要始终不渝地坚持爱国主义教育。

在改革开放的进程中,我们的青少年越来越多地接触到西方先进的科技、发达的生产力,以及富裕的国民生活等等,在“横向”的比较中,青年学生容易产生“自愧弗如”的自卑心理。因此,要教育学生正确认识中国的昨天,今天、明天,让学生明白:我们也曾有过辉煌,“中国人……在公元三世纪到十三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一百多项发明与发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中国今天的落后的根本原因是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

用我们曾受的屈辱,曾有的辉煌,去鼓起民族的自尊心和自信心,但同时又不去安慰现实的落后,而要同心同德,在党的领导下再创中华民族的灿烂与辉煌。

(四)爱国主义教育要与国情教育和实践教育相结合。

这里讲的国情教育即是讲爱国主义教育中要注意将我国现实的人口、土地、资源、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人、受教育状况、产业结构、科技水平等情况溶人教育中,引导青年学生辩证地认识我国国情,找到爱国主义的始发点。让学生明白,我国绝对资源与人均相对量矛盾突出,引导学生热爱祖国的一花一木,保护环境、合理开发,勤俭节约;还要让学生明白我国生产力水平极不平衡,如果仅看我们的东南沿海地区,我们的经济发展情况,人民的生活水平并不比发达国家差多少,.但我们并不能因为我们的西部落后就割舍不要啊!只有这样让学生对祖国的国情多了解一分。他们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才能增加一分。责任感、使命感才增强一分。让青少年明白,我们的“母亲”很美,但很穷,“穷人的孩子要早当家”·要承认落后,更要不甘落后,要后来居上。因此,应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基本国情教育相结合,不能搞“两张皮”。同时,在爱国主义教育中还应注重实践教育。积极引导、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在实践中了解国倩,体验劳动的甘苦、创业的艰辛、幸福的不易,从而沟通与祖国、与人民的感情,帮助青少年学生克服埋怨、偏激、冒进等思想情绪,引导他们勤奋学习,将来更好地投身祖国的现代化建设。

(五)爱国主义教育要与成才教育相结合。

爱国主义是一种沉甸甸的历史责任。这种责任既需要全民族共同肩负,又对每一社会角色有各自的要求。因而,我们以为爱国主义教育在学校的落实,必须同成才教育相结合。首先,要引导教职工正确认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的辩证关系,认识到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培养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才能激发和调动广大青少年学生为国发奋、立志成才的革命热情;爱国主义教育能对成才教育起着定向、启动、输送强大精神动力的作用。同时,还要让教职工认识到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才能巩固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如果说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是基矗那么,强国之志则是理念内核,情感需要理智的维系和调节。只有对学生进行成才教育,帮助学生确立起为国发奋、成才报国的强国之志,才能持久维持爱国主义的美好情感。因此,我们要引导教职工将爱国主义教育与成才教育完整统一在学校的育人实践中。

其次,要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爱国与成才的关系,将爱国与成才完美地结合在人生成长中。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把爱国、报国作为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科学家巴斯德讲过:“科学无国界,科学家有祖国。”成才是每一位青少年学生的愿望,但成才的方向和目的却因人而异。我国当代青少年成才的目的和方向的质的要求应该是爱国报国、振兴中华。同时,要教育学生认识到只有立志成才,才能爱国、报国。当代国际竞争是以科技和经济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因此,要使我们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必须大力发展以科技为第一的社会生产力。因此,青少年学生只有成才,即成长为既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又有坚实的科学文化知识的有用人才,才能够报效我们的祖国。

爱国主义论文篇2

[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指出:“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广大青少年。要针对青少年的特点,注意运用影视、书刊、音乐、戏剧、美术、故事会等形式,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丰富、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今年3月18日全国人大八届三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教育法]进一步将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上升为国家意志。如何对广大青少年有效地实施爱国主义教育成为摆在我们面前十分重要和紧迫的任务。国家教委历来十分重视学校的德育工作,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调整充实德育的内容。确立了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在坚持深入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重视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同时,通过多种方式开展了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的教育,法制和社会公德教育等,对于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在开展德育工作中,结合当地实际,把德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有机结合,探索并形成了多方位的育人体系,许多成功经验已得到肯定和推广。为了贯彻[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把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落在实处,国家教委自1993年在全国中小学组织观看百部爱国主义教育影视片之后,又于去年推出了学唱百首爱国主义歌曲的活动,今天,我们又推荐了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此外,我们还将命名和推荐一百个爱国主义校外教育基地。通过这“四个一百”活动的开展,调动社会各有关方面的积极性和热情,为中小学生生动活泼、卓有实效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创造条件。

课外阅读是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广大中小学生开拓视野,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获取丰富课外知识的主要渠道。搞好中小学课外阅读对于全面贯彻教育方针,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同样,课外阅读也是我们对中小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途径。近年来,中小学课外阅读工作有较大进展,特别是“全国红领巾读书活动”和“我所喜爱的书”等活动搞得丰富多彩,在读书活动中创造和积累了不少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各地应当积极总结和加以推广。此次,五部委联合向全国中小学推荐一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学校和有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此项工作。要为学生阅读推荐图书提供便利,要加强和改善中小学图书馆(室)建设和图书配备,将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的阅读活动与校、班会和团队活动有机结合,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故事会、朗诵会以及书评、演讲等方式,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阅读活动,在活动中要突出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有条件的学校可开设阅读课。总之,开展读书活动要把培养学生具有爱国主义情感,提高他们的社会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放在第一位,牢固树立“读书育人”的指导思想,避免形式主义和走过场。

此次,我们推荐了一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这些图书都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各地出版的优秀图书中,经专家评委精选确定的。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今后还将不断补充新的优秀的图书。因此,希望社会各出版部门还要积极努力,精心出好书,为青少年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食粮。同时,我们还要注意到社会上流传的一些低级、庸俗的书报刊对青少年的腐蚀和影响,在新的历史阶段,学校德育工作遇到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环境更加复杂。小平同志曾经指出:“实行开放政策必然会带来一些坏的东西,影响我们的人民。要说有风险,这是最大的风险。所以我们使用法律和教育这两个手段来解决这个问题。”[教育法]第四十五条规定:国家机关、军队、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个人,应当依法为儿童、少年、青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因此,教育好青少年,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是全党全社会的一件大事和共同的责任,让我们共同努力为青少年创造一个良好的社会育人环境。

在中小学开展阅读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活动中,还要考虑到占中小学生总数90%左右的广大农村地区中小学,我们应当继续鼓励和提倡通过“希望工程”、“手拉手”和“读书交友”等活动,帮助和支持老少山边穷地区的中小学开展读书活动。在百种爱国主义教育图书发行过程中,我们希望出版发行部门对中小学师生给予优惠,学生购书要坚持自愿原则,禁止搭售和硬性摊派。

爱国主义论文篇3

改造生存环境的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是勤劳的民族,世世代代同大自然作斗争,改造生存环境,恩惠时人,造福后代。

远在传说时代,黄河流域洪水泛滥,造成严重灾害。舜命禹去治水。禹用疏导的办法,把洪水引到江河里,再使之流往海洋。他治水认真负责,十分辛苦,“三过家门而不入”,花了13年工夫终于把洪水控制住。

战国时期,秦国的水利专家、蜀郡守(相当于后世的县官)李冰政绩卓著,功垂千古,他在岷江流域修建的都江堰,时至今日,2200多年来一直在川西平原造福人类。

西汉文帝、武帝时,黄河两次决口,泛滥成灾。汉武帝刘彻调集了几万民工,进行治理。他亲临工地,视察工程,指挥调度。经过这次治理,以后80多年里,黄河没有发生过大水灾。

王景是东汉时的水利家。汉明帝时,黄河决口,在汴渠一带泛滥了60余年。公元69年,王景受命治理黄河。他采取“河汴分流”的措施,终于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等巨大效益,使黄河下游两岸被淹的几十个县的土地又了良田。

以上几个名人治黄修河的事迹,可以看作是中华民族征服大自然斗争的缩影,是各族人民对祖国无私奉献的生动例证。

誓死抵抗外敌侵略的斗争精神

中华民族富于斗争精神,勇于抵抗外国侵略者,誓同外敌血战到底,创造出无数可歌可泣的英雄功迹。戚继光、郑成功、康熙帝就是中华民族反侵略斗争的杰出代表。

戚继光自幼痛恨倭寇横行,16岁时曾作诗明志说:“封候非我愿,但愿海波平。”他编练的“戚家军”,纪律严明,作战勇敢:擂鼓该进,就是前面有水有火,也要奋勇前进;鸣锣该退,就是前面有金有银,也要坚决退回。

1561年,他率领这支反侵略军在台州附近九战九捷,消灭倭寇5000余人,荡平了浙江的倭寇。然后,他又与另一抗倭名将俞大猷相配合,到1565年基本肃清了福建、广东的倭寇,成为我国永垂史册的民族英雄。

郑成功是我国抗击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1661年,他率领将士25000人,由金门出发,经澎湖在台湾登陆。经过8个月的极其艰苦的战斗,他终于打败了盘踞台湾38年的荷兰殖民者。1662年二月一日,荷兰总督揆一投降,宝岛台湾重回祖国怀抱。这无疑是台湾史也我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重大事件。

康熙帝是我国封建帝王中比较优秀的人物。为驱逐沙俄侵略者,他曾亲自出巡东北,视察防务,决心组织自卫反击战。

1685和1686年,刚刚超过30岁的康熙帝命令清军两次进攻侵占雅克萨的沙俄军队,重创俄军,迫使沙俄同意通过谈判解决中俄东段的边界问题。1689年,他又派遣索额图等同沙俄订立了中俄[尼布楚条约],确定了中俄之间东段的边界,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是中国领土。康熙帝为祖国立下了不朽功业。

反对压迫者和剥削者的反抗精神

我国古代史上,一再爆发以农民阶级为主体的人民起义。虽然这些起义没有达到根本改造社会、完成农民阶级自身解放的目的,但是由于提出了蔑视权贵、否定特权的口号,或提出了打乱封建统治秩序和占有制度的纲领,并为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战斗,就充分显示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的大无畏反抗精神。前者如陈胜、吴广起义提出的“王候将相,宁有种乎?”后者如黄巢起义提出的“均平”,王小波起义提出的“均贫富”,钟相、杨么起义提出的“等贵贱,均贫富”,李自成起义军提出的“均田免粮”,等等,便是这种反抗精神的集中反映。

我国古代史上几乎绵亘不绝的人民起义沉重地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和一切剥削者,使我国的社会状况发生了一定的变化:由起义前的政治腐败、黑暗,土地高度集中,人民流离失所、饿殍遍地,而变为政治比较清明,经济恢复和发展,人民生活较为安定并略有改善。

秦末农民战争结束后,西汉初期的统治者注意吸取秦亡的教训,采取休养生息的宽舒政策,到文帝、景帝时出现了“文景之治”。

绿林赤眉起义推翻了王莽的“新”朝的统治后,东汉的光武帝刘秀调整了统治政策,十多年后出现了“光武中兴”的局面,人民的人身权利也获得了较多的保障。

唐朝统一中国后,唐太宗吸取惰亡的教训,认识到人民力量的伟大,懂得了“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全面调整了统治政策,使得唐朝前期先后出现了“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

在大规模农民战争后建立起来的明朝和清朝,在其统治的初期也都注意调整统治政策,使国家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和发展。

事实雄辩说明,在我国历时2000多年的封建社会中,只有那些阶段性发动的大规模的人民起义才是打击反动统治阶段,扫除腐朽、邪恶势力,清理国家发展道路的强大力量,才是推动祖国前进的伟大动力之一。

维护祖国统一的爱国精神

中华民族,热爱和平,反对战争;渴望统一,厌恶分裂。

我国历史上虽然出现了四次长期分裂割据的局面,但是由于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四次大分裂终为四次大统一所代替:(一)秦王羸政于公元前221年,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统一中国;(二)280年,晋武帝司马炎灭吴,结束三国鼎立局面,统一中国;(三)589年,隋文帝杨坚灭陈,结束南北朝对峙局面,统一中国;(四)元世祖忽必烈于1279年消灭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结束宋金对峙局面,统一中国。这四次大统一说明,统一是祖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和趋势,是中华民族的人心所向,上述四个帝王顺应历史的潮流和人心的归向而完成了历史赋予的使命。

这四次统一之外,清朝的统一尤其具有重要意义。清初,台湾的郑氏割据势力即郑经、郑克爽武装集团使海峡两岸处于分裂状态。1683年,康熙帝派清军进入台湾。次年,清政府在台湾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完成了祖国的统一大业。

另外,漠西蒙古准噶尔部以噶尔丹为首的分裂势力,公然向康熙帝提出“圣上君南方,我长北方”的狂妄要求,企图在沙俄支持下造成祖国的分裂局面。康熙帝亲自带兵迎战,先后于1690年和1696年分别在乌兰布通和昭莫多大败噶尔丹的军队,最后消灭了这股分裂势力,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的事件具有独特的历史意义。该部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明末西迁至伏尔加河下游,逐渐被沙俄所控制。1771年一月五日,27岁的渥巴锡领导土尔扈特人发动了反抗沙俄压迫的武装起义,接着踏上了重返祖国的艰难征程,经过半年多的不懈努力,付出了牺牲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为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谱写了光辉的篇章,证明了中华祖国具有强大的凝聚力。

探索发展道路的改革精神

中华民族善于继承,但也勇于改革。中国古代中上,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改革家,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改革。

春秋时期,齐恒公任用政治家管仲进行改革,使齐国势力大振,齐恒公因而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战国时期,秦孝公任用商鞅实行变法,使秦国逐渐成为七个诸候国中实力最强的国家,为秦的统一打下了基础。

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鲜卑族)进行了永垂史册的改革,加速了北方各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各民族的大融合。尤其是他颁布的均田令,是一项影响深远的改革措施,直到隋唐都基本上承袭了这种新的土地制度。

北宋的王安石变法在历史上虽是昙花一现,但它的指导思想和所要达到的目的即“富国强兵”,却是中华民族永远不能忘怀的。

我国著名的改革贯穿着中国古代史的始终,程度不同地促进了国家的发展。这种优良的改革传统为近代的先进人物所继承。19世纪末,为了救亡图存,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人发动了戊戌变法。在变法遭到封建顽固派镇压的严峻时刻,伟大的爱国者、改革家谭嗣同挺身而出,拒绝流亡海外,坚持斗争到底。他曾给后来者留下了掷地有声的珍贵遗言:“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他为变法、为祖国而献身的高尚精神恰恰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诸多改革的必然产物,也是对这些改革的爱国主义实质的最好说明。中国古代史的改革大都具有进步性,反映了中华民族的探索精神、革新意识和强大的生命活力,是推动我国历史向前发展的动力之一。

各民族共建华夏的贡献精神

中华民族的文明史是由祖国境内的各民族共同创造的,50多个民族都对我国古代的发展和繁荣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首先,自古以来我国各民族就是互相学习、共同发展的。张骞通西域后,西域各族人民辛勤培植的植物,如葡萄、苜蓿、核桃、胡罗卜等种子通过汉使传入了内地,丰富了汉族的生活;内地汉族的铸造铁器和凿井的技术传到了西域,促进了西域各族的发展。北魏统一黄河流域后,北方出现了各民族大融合与大交流的趋势:各少数民族向汉族学会了先进的农业生产技术;广大汉族人民也学到了各兄弟民族的畜牧业经验。辽、宋、夏、金时期,中原的汉族与北方及西北方的少数民族通过榷场进行了频繁的贸易,促进了彼此的发展,等等。

其次,在肯定汉族主导作用的情况下,必须指出的是:我国的少数民族,尤其是蒙古族和女真族(满族),对祖国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蒙古族建立的元帝国,创立了包括行省制度在内的各项制度。其中行省制度对后世的影响尤其巨大:第一,为我国明清以后的行政划分奠定了初步基础;第二,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特别是对台湾和西藏的管辖;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便于同处一个中央政府管辖之下的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流和彼此融合,加强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和内聚力。

女真族先是建立了一个地处淮水、大散关一线以北的地方政权“金”,后又建立了统治我国达268年之久的清王朝。清王朝前期是我国发展的重要阶段,我国的统一得到进一步巩固的加强。

上列事实说明:我们伟大的祖国是各民族共同缔造的,各民族共建华夏的伟大贡献精神将永垂青史。

推进边疆发展的奉献精神

中华民族是乐于奉献的民族,在多民族国家形成的过程中,甘愿效劳边陲、为祖国进行奉献的开拓者层出不穷,其中最杰出的代表是张骞和班超。

为了联络大月氏夹击匈奴,张骞奉汉武帝之命于公之前139年第一次出使西域。他亲历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等地,公元前126年方才归汉,在外共13年,其中被匈奴扣留达11年之久。回到长安时,出发时的100多人中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二人了,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公元前119年,他又奉命第二次出使西域,前往乌孙,直到公元前115年才由乌孙使者伴送归汉,次年病逝。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20年都无私地献给了祖国的边陲。

张骞通西域,开辟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从此中国的古代文明开始西传、丝绸、冶铸、水利技术都源源不断地传播到中亚、罗马和欧洲地区。张骞通西域的另一个伟大作用是,为后来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奠定了基础,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

班超是继张骞之后我国又一个在边陲为祖国效劳和奉献的杰出人物。公元73年,以效法张骞为己任、以投笔从戎著称于世的班超随从窦固出击北匈奴贵族,旋奉命率吏士36人赴西域。他在西域整整活动了30年,巩固了东汉在西域的统治,保护了西域各族的安全和丝绸之路的畅通无阻。他还曾派遣甘英出使大秦(罗马帝国),甘英至条支西海(波斯湾)而还。可以说,这是中华民族从陆路走向欧洲的最初尝试。102年,班超回到洛阳,不久病逝。他把自己一生的最后30年完全献给了西域——我国的西部边陲,为我们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作出了卓绝的贡献。

张骞和班超的献身边疆的精神将永远闪射光芒!

与亚非各国共进的携手合作精神

中华民族是胸襟广阔的民族,不仅热爱自己的祖国,也胸怀整个世界。中国古代史上出现不少优秀人物,他们走出国门,走向世界,交流经济和文化,增强友谊与了解,为亚非的共同发展作出了贡献。

玄奘是唐代高僧,唯识宗的创始人之一,与鸠摩罗什、真谛并称为中国佛教的三大翻译家。为了解决疑难,他不辞辛苦地去到天竺(印度)学习,在那里度过了17年的时光。回到长安后,他又从事了19年的翻译工作,译成经、论75部,凡1335卷。他所译的经籍,对丰富福祖国文化有一定贡献,并为古印度佛教保存了珍贵的典籍。

鉴真也是唐代高僧。他曾六次东渡,最后一次东渡成功,到达日本。他先后在日本九州、奈良等地传布佛教,成为日本律宗的创始人。他还把中国的建筑、雕塑、医药学知识介绍到日本,为中日两国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最后长眠日本。

郑和是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回族。从1405年起到1433年止,在28年间他共七次出海远航,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地区。郑和的船队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地区的友好贸易关系,加深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情谊,其影响是不可低估的。

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前所未有的壮举,不仅规模大,而且时间早。郑和航海的最后一年比哥伦布到达美洲之年要早59年,比达·伽马绕过好望角的一年要早64年。郑和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伟大航海家。

郑和第七次航海起程时年已60,回国时叶已62岁,不二年即病逝。他把自己的后半生毫无保留地献给了祖国的远洋航海事业。

上列以玄奘、鉴真、郑和为代表的中华民族的优秀人物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亚非,属于世界。

为国为民的科学创造精神

中华民族是勤劳而富有创造精神的民族,在古代史上,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古代文化,培育出了无数杰出的科学家。

我国古代文化璀璨夺目,光彩照人,举其要者有如下述:商代的青铜文化和世界上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春秋时期关于哈雷慧星的世界最早记载;战国时期产生的世界首部天文学著作[甘石星经];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的秦始皇陵兵马俑;比西方早500年提出的勾股定理特例;比西方早800年问世的药典[唐本草];西汉至宋代我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等等。这一切都是世界科技史上的珍奇,其中四大发明是使我国成为四大文明古国的重要标志,它的西传则对西方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尽人皆知的影响。

我国古代科学家,灿若群星,令世人瞩目:

东汉科学张衡,创造出世界上最早利用水力转动的浑天仪和测定地震方位的地动仪。后者比欧洲出现的第一台地动仪要早1700多年。他还在世界上首次正确地解释了月食的成因。

南朝科学家祖冲之,推算出圆周率兀的值在3.141526和3.1415927之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把圆周率的数值准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的科学家。他提出的兀的密率355/133要比欧洲早1100多年。

唐代的天文学家僧一行成为世界上测量子午线长度的第一个人。

元朝科学家郭守敬和王恂、许衡等科学家共同编制了[授时历]。该历同现行公历即1582年提出的格列高利历一年的周期相同,然而比后者的确立早300年。

李时珍是明代杰出的医药学家,经过27年艰苦劳动。终于著成世界上内容最丰富、考订最详细的药物学著作[本草纲目]。

我国古代科学家作出了卓绝的贡献。使我国的传统科技直到明朝时为止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

版权声明:本文为一世相伴论文网(www.14380.com)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